大悲咒全文网

守培法师:佛教修行的要门

发布时间:2019-11-06 09:33:16作者:大悲咒全文网

吾佛教义,有四种阶级:第一生信,第二解理,第三修行,第四证果。今说第三修行的要门。

佛说:“一切唯心造。”即地狱天宫,众生浊土,诸佛乐国,一切世界,皆我人妄念及妄作之所造成。众生昏迷,不知因果,妄作妄为,无所畏惧。乃至因缘成熟,业果现前,犹不知果从何来?或谓地设,或谓人与,皆非也。今之学佛者,虽闻因果之说,能说而不能行。或有行者,亦不合修行的法要,行犹不行。是故佛教衰微,得益者少也。

凡夫众生,六根对于六尘,举心动念,无非造因。起善念,即造善因。起恶念,即造恶因。起不善不恶念,即造无记因。由因感果,果中再造因,因因果果,生死轮回,无有了期。常见迁流变化之相,不能亲见自己本来面目,亦云苦矣!

众生的心(真如),本来清净,离诸垢染,了无一物。由一念妄动,而起我见(空性),即认此妄念为我(法我)。以常常注意于我故(恒审思量),名为有见,即有所见也。由此我见的因,还感我果,因果相续,名为变易生死。

复由我心更起身见(有相),即取少分四大为我身(人身),以常注意于我故,亦名有见(身见),由有身见的因,还感身果,因果相续,名为分段生死。以上二种我见,造成二种生死,是为众生生起的因缘也。

吾佛慈悲,欲救众生离生死苦趣故,说明宇宙人生的真像,变换人的心理,改造人的观念,即变前二种有见,换作二种空观。二空观,即佛教修行的要门。

常说: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此对机而言也。机有八万四千故,行门亦有八万四千,一机一法门,非一机有多门也。今人修行,修此而复修彼,修净又欲修禅,一足践二船,未解修义也。

经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凡事有二心,皆不能成。俗语:“置心一处,无事不办。”须知解理愈多愈妙,行门愈多愈坏,修行者不可不知也。今说佛教修行的要门,先后有二种:一人空观,二法空观。

第一人空观者,六根对于六尘,观根身器界,一切万法,皆从缘生,四大假合,有名无实,终日所作一切人事,皆如梦幻,如是观者,名为人空观。然一切人事虽幻,不可弃而不为,以守空闲,犹是有法,不名空观故。

修此观者,仕农工商,一切行业,一切男女,皆可修之,非独弃舍一切事务、出家为僧者之所修也。如为官者,对于功名富贵,观如空花,牧化黎民,等如梦幻。务农者,布种收谷,观如空花,耘草耕田,等于梦幻。做工者,营造宫室,观如空花,制作器具,等于梦幻。乃至医卜星相,一切杂业,对于自所为事,见色,闻声,嗅香,尝味,觉触,知法,皆观如空花梦幻,即皆修空观者。如是世间一切事,皆是佛事,一切人,皆是佛子,无劳另外肯启修行也。

修空观者,对于一切事为,得之不喜,失之不忧,烦恼远离,身心自在。如是久久观之,习惯而成自然,不待作意,自然而然,是观成矣,则出三界苦海,了分段生死,证阿罗汉果。

佛法不离世间法,世间法与佛法,只在空有之观念不同,余无差别也。世人对境作有观,起贪嗔痴,而成生死的苦因。佛子对境作空观,息贪嗔痴,而成涅槃的乐因。苦乐的因果,只在我人转念之间。我人何苦而为之?何乐而不为之耶?

第二法空观者,第一观,以六尘为所观之境;第二观,以五大种性为所观之境。大种性,是阿罗汉所证的偏真涅槃,亦即第一观的结果。又是法我所缘之我所。此种性,为世间一切法的本源,故名种性也。对世间有相,故名出世空性;对世出世间之真如,故名偏真。

此性不是本具,由从真如妄生分别而有。若于真如不起分别,即无诸大种性矣。犹如人身,然是一体,由分别故,而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若无分别,唯一人身而已,有何五根之差别乎?以所缘之境有名无实故,能缘之法我亦空,故名法我空观。

修此观者,小乘回心,名为菩萨。菩萨作此观故,不着空有,常趣中道,自行化他,而无化他之心,以有化心,即着有边故。若不化他,即着空边故。又化他者,同一体故。无化心者,我见空故。常舍根身器界,空空边故,而无施舍之心。

如是修行,众生度尽,法性圆成。我心空尽,智慧具足,满证真如,名为成佛。能行此法者,名为菩萨,非先有菩萨而后行此法也。大乘法门,非上根利智不能行,我等凡夫,宜从第一观修起,不可躐等而进也。

众生本具之心,本来清净,离诸性相。由一念妄动,贪取外境,伤失真心。念念贪取,念念伤心,从迷积迷,无有止期。是故诸有智者,对于外境,只宜舍,不宜取。若逢怨谤,亦不生心,乃至杀父之仇亦不宜报(《心地观经》有杀父之仇亦不宜报之说)。

以凡起心动念,皆自伤其心,无损于他人故。无智之徒,只图损人而利己,实不知损人正是损己。又以益人为损己,而不知益人正是益己也。是故佛说:众生心颠倒。只顾外相,不管内心。

以上二种观门,根据何经何论而言耶?此二观门,非偏取一经一论,乃总诸经论而成也。佛说诸小乘经论,虽汗牛充栋之多,总则,无常、无我、寂灭而已。无常无我寂灭三法印外,别无小乘法。依此小乘全部教理而成人空观,亦名小乘空观。舍此人空观外,任何修行不能出三界,证阿罗汉果。

佛说诸大乘经论,虽浩如烟海之广,总则,空二边,显实相而已。实相大乘法印外,别无大乘法。依此大乘全部教理而成法空观,亦名大乘空观。除此法空观外,任何修行不能破无明,证妙觉果。是故此二观门,为佛教修行的要门。

\

此二观门,是佛教中天然本具,我为提而倡之,非敢私创观门也。学佛者,不明此二种观门,虽熟读三藏,不名解佛法者。若不依此观门而行,如说食数宝,不成实用,虽修其他法门,不名修佛法者。

难曰:不修二种观门,不名修佛法者,偿闻:佛说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楞严经》,有二十五圆通。今之修行者,有参禅,念佛,持戒,布施等,种种法门,皆可废弃矣?

答:八万四千法门,总是此二观门的别名。二观,是八万四千法门的总体。如参禅者,即修空观。何以?若不观一切法空,云何而得定乎?假相空,真性显,名为开悟。假相不空,云何而得开悟乎?

念佛,亦即修空观。何以?如大势至念佛圆通云:都摄六根,不假方便,自得心开。都摄六根者,收摄六根,反背六尘,转合觉性,名为念佛。背尘合觉,六识同念觉性,不同但以口念他佛,故曰不假方便。背六尘,即空观也。假使不空六尘,违背觉性,云何而名念佛乎?

又持名念佛,求生西方,亦不能不修空观。何以?生西方者,必先空东土;东土不空,万无生西之理。今人求生西方,不但自己身根不肯观空,即身外之妻儿财物等,亦不肯观空。犹如有人,欲入他家,不肯离自家,不怪自己不离自家,而恨他家不能到,愚之甚矣!其实西方现成,不须求,但求自己能观空根身器界,西方不求自得矣。

又持戒者,不能离空观。戒是三学之首,入道初门。持戒的目的,在清净身心,离诸垢染。六尘空,则身清净;六根空,则心清净。身心离染,名为戒根清净。假使持戒不观空,身心常在尘中,戒且不能持,云何而得戒根清净乎?假使观空而外,更有戒可持者,即外道戒。

又观音大士,耳根圆通,即修空观也。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即第一空观,空六尘也。空所空灭,寂灭现前,即第二空观,空诸法性也。以此类推,可知八万四千法门,总不离观空矣。亦可知空观,是八万四千法门之总门矣。

问:前云:一切俗人,各依所事而起空观,即名修佛法者。然则,可无须出家修佛法乎?

答:俗人各有事业,不能专研佛教,依僧闻法,而起信心;依信修观,名信行人。僧人舍诸俗事,专研教典,法理精通,依法起观,名法行人。若无僧人传布佛教,俗人信心且无从生起,云何而修观门乎?

问:泛常说:菩萨修中观。此云修空观,有何分别耶?

答:观有二义:一观境,二观想。观境者,凡夫观有,小乘观空,大乘观中;观即见也。观想者,凡夫对有相作空想,小乘对于空性亦作空想,空字是遣除义,除有相显空性,除空性显中道。中道,是修观的结果,非观门也。中道唯证乃知,非观想所能到也。

\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原文

  • 大悲咒拼音

  • 大悲咒解释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