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菩萨寻声救苦——走近西园寺“观世音心理疏导热线”
从2008年6月14日开始,西园寺弘法部正式开通了“观世音心理疏导热线”:0512—65833539,在每周二、四、六的晚上7点到9点,面向社会大众提供免费心理咨询,凡是在生活及学佛过程中有烦恼和困扰的人都可以拨打这个电话。热线的咨询师是戒幢佛学研究所授课的法师及居士,他们都接受过严格的佛学教育及心理培训,有一定心理咨询经验,并请了专业的心理学专家作为督导。这个热线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吸引着很多人的目光。 作为佛教的心理咨询热线,它有什么样的特点与内涵?开通以来进展如何?近日,带着问题,本刊记者来到西园寺弘法部。 在寺院开放时间,景色优美的西园寺西花园里,弘法部的大门总是大大方方地向所有人敞开着。这里有一间窗明几净的接待室,窗外掩映着碧绿的芭蕉丛,室内陈设着庄严的佛菩萨像,而在安静的角落里放着的电话,就是“观世音心理疏导热线”了。 具体的咨询团队目前由三位佛门弟子组成:戒幢佛学研究所的成峰法师、界文法师,还有西园寺弘法部的寂照居士。他们轮流接听热线,平时也会找时间聚在一起,沟通心理咨询的经验。本刊记者对他们进行了访谈。
一、这是个什么样的热线
记者:这个佛教的咨询热线,与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有什么不同? 成峰:首先,这是来自佛教界的声音,体现了佛教对社会的支持和关注。我们弘扬“人间佛教”,以人为本,关注人类。第二,我们以佛法为实践的理论基础,更多地把佛教的思想转换进来,比如慈心、正见、律仪等等。第三,普通心理学的目标是使人成为一个普通的健康人,而佛法可以使人超凡入圣。当然,对于暇满人身都不具足的人,我们的首要目标也是希望他先回到正常状态,然后他能修习佛法更好。如果我们能通过心理咨询给人带来快乐,佛陀也会高兴的。如果我没能做到这一点,是我能力不足,我会继续学习。第四,这个热线不收费。
记者:开通这个热线的缘起是什么? 寂照:我们很久以前就有这样的想法。弘法部是寺院的一个重要窗口,长期接待信众和游客,其中一个功能就是帮助大家排解心中的困惑。无论是在修学佛法中遇到的问题,还是在生活里遇到的烦恼,我们都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现在这个热线正式开通,只是把咨询师和咨询时间进一步固定下来了。
记者:热线正式开通以来,电话和来访多不多? 寂照:不少。两个月以来,咨询的人已有三十位左右。还有人为了和咨询师面谈,专程从外地远路迢迢地赶过来。
记者:所谓“疏导”,是不是帮人理清思绪的意思? 寂照:有这方面的意思,但还不够全面,“疏导”应该包括梳理和引导两个方面。来访者通常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他遇到问题了,心里一团乱麻,不知从何下手。心理咨询,不是替对方做出决定,而是帮助他把问题梳理清楚并合理引导。比如说有人犹豫着要不要离婚,这是他的私事,我们不会建议他离婚或者不离婚。但我们可以尽力帮助他们分析婚姻问题的表层和深层原因,只要疏导方法正确,他们一般都会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
记者:如果觉得咨询者的一些做法不妥,你们会批评他们吗? 寂照:我们首先应该肯定他们、鼓励他们,直接去批评和否定效果肯定不好。咨询者已经是痛苦的,如果我们又给他们当头一棒,他们会受不了的。而且,即使状态再糟的人,也有他闪光的、美好的一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我们要对他们的痛苦表示同情和理解。但是不能一直停留在这种状态中,心灵的成长是需要付出努力和代价的。
二、经常出现的几种问题
记者:这些咨询中,有没有哪方面问题是经常出现的? 界文:我对这个热线的感受,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咨询者的问题常常围绕着学佛与生活,不是单纯的心理问题。其中的问题往往跟佛法修行问题纠缠在一起。 寂照:目前,我接电话时遇到的最多的问题是情感问题、婚姻与家庭问题。关于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也比较突出。此外,与修学佛法有关的问题也不少,比如学佛没有与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变得有些偏执,与周围的人不能和谐相处。
记者:两位师父是出家人,寂照居士也是单身,没有经历过婚姻。在回答婚姻、情感方面的问题时,会不会有点被动?还是正因为如此,具备一种旁观者清的优势? 寂照:有没有婚姻的经历,确实不一样。但并不是说没有这样的经历,我们对这样的问题就无能为力了。通过身边的亲友,通过与在家信众的长期接触,我对家庭问题也有比较具体的感受和理解。 成峰:对这方面问题,我们之前也有思想准备。这些年来,经常有大量的社会人士陆续向我们反映关于家庭生活、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希望我们答疑解惑。所以,我们早就有类似的操作,而现在公开表现出来了。不能说学佛的人就一定把这样的问题看得很透,但我相信以佛陀的智慧,可以超越这方面的烦恼。佛法中具备处理各种关系的洞察力,所以我们拥有很好的“武器”。但也要看我们是否有实际的能力。我们要了解当代人的内心问题和社会问题,需要成长,也需要心理学家的督导,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这与佛法的缘起是不违背的。
记者:关于青少年沉迷网络的问题,一般怎样开导? 界文:这样的情况,牵涉到他的心灵问题。我们要帮助他看到他自己为什么沉迷,查找背后的原因。然后我们可以提供给他一些资源,比如佛教的禅修,积极的人生理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及清净持戒的自制力,自己规范自己的态度。这是社会上普通的心理咨询无法提供给他们的。
记者:由于社会压力大而产生焦虑,是不是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 成峰:这是一个明显的问题,特别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光看孩子,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很多父母在孕育孩子时,就决心要使孩子将来多么优秀,成为最好的孩子。这样的胎教,会使孩子带着焦虑来到世界上。从小,孩子们就被教育要努力争斗。现在,社会上的人们过多地考虑物质,这是外在的大观念出了问题。
记者:这样的心理焦虑怎么解除呢? 成峰:要量体裁衣。不要急切地向往太不切实际的事情。就拿我来做比方,如果我说,我一年之内必须证得阿罗汉果,要不就没法活了——没必要这样逼迫自己,对吧?佛教徒宣传应该默默耕耘,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但对很多在家人来说,尤其是不信佛的人,这样一说他们会觉得没目标了。所以我这样对他们说:你想快乐吗?快乐并不仅仅来源于物质,想快乐就要将人生目标做一个调整,不要让贪和嗔把我们卷入焦虑的海洋。
记者:那么,根本的办法是对治贪嗔吗? 成峰:也不能强行压制,否则一旦反弹,力量超过原来的数倍。不要压抑,而要转换。上善若水,要能够发挥水的性格,随圆就方。在家人可以过一种合理的家庭生活,量入为出,通过正命获得财富,然后做一个合理的规划。同时,心灵的成长非常重要,要找到调整心理的正确方法。焦虑的人不懂得如何关爱自己,对自己都没有慈悲心。因此,可以每天早晨起来以后,用十五分钟到半个小时做一些慈悲观想。保持正念也是很好的方法,烦恼来的时候自己要知道,否则被它控制的时候,可能还在沾沾自喜。
记者:有没有遇到过心理咨询无法解决的问题? 寂照:有,是比较特殊的情况。有的人患有精神病或严重的心理疾病,这不是简单的心理咨询能解决的。这种情况下,我们会“转诊”,建议对方去找专业的医生。
三、学佛要有准确的定位
记者:有的信众学佛之后,跟周围不学佛的亲人产生矛盾和争执,你们会怎样去开解? 成峰:这是一个关注佛教徒健康发展的问题。学佛,理论上应该会让家庭更和谐,但现实中,不和谐的声音也不少。有的人学佛以后遇到矛盾,会把它归结于家人的过失问题,这样做是把一道门堵起来了。我们出家人一路走来,也有人曾经有类似的烦恼,曾经努力寻找生死与生命的平衡。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经验帮他们分析,找到具体事件中的具体原因,而不是轻易地说谁对谁不对。这里需要用到“认知疗法”,即培养正确的观念。观念决定命运。“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佛教的缘起思想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 界文:我们会跟他探讨一下为什么会出现争执。在咨询中,我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交谈中,发现这其实还是在家庭中产生的痛苦。学佛变成了他防御的方式,他以此逃离痛苦的家庭环境。他跟配偶拉开了距离,也就回避了问题。但问题并没有解决。这样学佛,内心始终会有压力和痛苦,而没有预期的自由与快乐。应该面对问题,并运用佛法去思考应该怎么做。作为在家信徒,既然选择了这种生活,佛法允许。但有的在家人会过度地用出家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和伴侣,这就会造成问题。每个人有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修行方式。如果在家,有在家的修行方法;如果出家,就真正走出来。角色不能混乱,要有定位。我们会帮助他们看清自己的位置,他就可能重新开展生活。有的人想出家,但这是因为一时的痛苦,并非真的发起了出离心,如果情况改变了,痛苦过去了,他就又不想出家了,这是一种应该警惕的现象。对于真想出家的人,我们会劝告他谨慎、认真地处理好工作、财产的问题,处理好父母、夫妻、孩子的问题。
四、心理问题的共同之处
记者:热线接触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有没有共同之处? 寂照:简单地说,很多人的问题就是因为太执著了。 成峰:执著,是佛教的说法。而对于不信佛教的人,我会使用更通俗的词,“在乎”,“不在乎”。在一个事情上过多地在乎,超过了心理承受力,最终会感到不能驾驭,丧失自信。很大程度上,这是自己造成的,但也是众缘和合。其实现象本身并不能左右你,而是因为你对现象产生了在乎、认可,倾注所有,于是你被冻结了。这是一种冻结,可以再解冻,就像股票可能解套一样。
记者:有人处于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或者沉溺于某种不良习惯,他会说,我理智上知道不应该这样,道理我都明白,但我就是做不到。这应该怎么办呢? 成峰:知理而不能做到,这就是无明,这就是轮回。轮回不用等到来世,当下就已经在循环了。陷入这种状态的人,还是没有真正明白。他明白的,只是一个名词概念。就像我们小时候学数学公式,公式背下来了,题目还是做不出来。要让概念形成观念,观念还要上升为理念,在生命中成为重心,最终形成生命中的信念。这样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这是生命机制的重建。我们的观点和能力是长时间形成的,来自长辈,来自经验,来自受过的教育,掺有很多杂质,形成很多错乱。对它进行改版时,会形成摩擦和碰撞。我们挑战自我,而自我是最不愿意被挑战,最不愿意被动摇的。遇到巨大的困难时,有人就会选择放弃,觉得我是凡夫,而佛法高不可攀。应该注意的是,我们确立短期目标要务实。 界文:我们也应该帮助他查找这种状态背后的原因。有的人的问题来自于他的童年创伤,或由于其他原因,比如他的生活、他所从事的不是他喜欢的,于是他就用对什么上瘾的方式去释放多余的能量。要查找他不知道的深层原因,从原因上改变。如果仅从“理智上知道不应该这样”来改变,几乎是改变不了的。另外我们也会给他提供支持,有时候单靠他自己,可能力量还不够。
五、寻声救苦精神的理解
记者:作为“观世音心理疏导热线”,怎样发扬观音菩萨“寻声救苦”的精神? 界文:我们确实是普通人,不是神通广大的观音菩萨,这个定位很重要,我们和来访者都要有这样的定位。然而,菩萨的慈悲、关怀、智慧观照,这些特质每个人的生命里其实都有,可以用这些资源去启发别人内在的慈悲和智慧。我们用菩萨的精神陪伴来访者,跟他们一起去探索他们的内心。这个热线有宗教的特点,我们的宗教背景、宗教信仰给了我们更多的支持。我们不是观音菩萨,但我们的背后有菩萨。 成峰:目前我们没有登地菩萨那样的能力,但我们从初发心开始临摹。生命就是一种重复,我们要反复地训练自己。奥运期间,很多人每天都看比赛,总想着中国拿多少块金牌,如果我们以这样的热情,每天都想着能为众生做什么,这种慈悲的力量就会逐渐弥漫在生命中。《大宝积经》中说,观音菩萨的能力也是一点一滴形成的。佛菩萨都是这样修成的,从最初的愿望,通过六度万行,达到生命的圆满。
六、比较成功的咨询事例
记者:能不能谈一下比较成功的咨询事例? 寂照:不少来电咨询者是女性,由于配偶出轨等婚姻问题感到非常委屈。她们普遍觉得自己吃亏了,怨恨家人没有善待自己。开始我主要是倾听、理解与共情,让她们心情平静下来。接下来我会与对方一同分析问题的原因,慢慢地我会委婉地点出:这件事情是不是你也有一些责任呢?情感问题往往是错综复杂的,不仅仅是单方面的问题。当她们醒悟到这一点时,往往会自己做出判断,打开心里的结。 成峰:有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是来面谈的。他来弘法部的时候,内心已经到了临界点。他在工作中喜欢夸夸其谈,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导致同事对他白眼相看,说他“心理变态”。这使他产生了极大压力,甚至有了自杀倾向。走在路上,他似乎觉得背后有人对他指指点点,对他诽谤谩骂,可能是产生了一点幻视幻听。在这间接待室里,他开始哭泣。这是很好的表现,说明他愿意倾诉了。我帮他找到了一些活着的理由、继续努力的理由。先指出他拥有一些社会资源,包括领导的信任、妻子的支持。然后给他讲因果,没有讲前世,讲的是现在:“别人不理解你,是有因缘的,因为你言行不注意,让别人对你产生了意见,应该学会去接纳他人。”他没有皈依,但他平时拜佛。所以我又问他:“你相信菩萨吗?菩萨不会舍弃你的,他是一位觉知者,会改变影响你的观念。”我让他拜这里的观音菩萨,当他拜下去的时候,内心一下子释放了,找到了出路。我让他经常忆念三宝,找了一些佛学的书给他看。至少我在观念上帮他梳理清楚了,后来他的情况挺好,观音菩萨的慈悲唤醒了他内在的慈悲。 界文:有位来电话的人,并没皈依,只是因为听人说诵《地藏经》会有感应,她就想通过诵经得到菩萨的加持,使家里的事情变得顺利。两年来,她用了大量时间诵经,却没有出现预期的明显效果。尤其是她十几岁的女儿功课时好时坏,让她烦恼。我问她:“功课时好时坏,说明不是没有学习的能力,而是小孩心理波动比较大,影响了成绩。你知不知道她的心情变化,有没有跟她交流?”她说没有交流。青春期的女孩子,其实非常需要母亲帮助她解决烦恼,母亲却更多地关起门来诵经。现实中,这位母亲并没有像菩萨那样关怀孩子,反而疏离了她。我告诉她,学佛并不是让菩萨帮你做事,也不是让菩萨把自己的业障给拿掉,而是通过学习佛经改变自己的心。要改变命运,必须改变心灵。应该看看自己有没有变得更有觉察力、更有耐心,不再以自我为中心?她发现,自己心灵方面并没有多大改善,甚至变得更僵硬了,于是意识到:应该花更多时间去了解她的孩子。现在,很多人学习佛法都类似这样,缺乏老师指导,只是自己找书看,或者在网上找资源,对佛教的理解往往是片面的,或有一些偏差,所以效果不好。我们的这个热线能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这确实有价值。
七、对方产生依赖怎么办
记者:这个热线免费地倾听人们诉说烦恼,有没有人会产生依赖心理? 寂照:有这样的个别情况,有的咨询者一次又一次地打电话,他自己也说不想总是麻烦我们,可就是忍不住要打来。 成峰:如果咨询者停留在对热线的依赖上,达不到应有的咨询效果,用心理学的术语说,这叫“移情”。有人平时缺乏安全感,忽然找到了倾诉对象,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有的咨询者,就把我当成父亲、兄弟一样看待,而不是当成心理咨询师。这时候,我们要保持正念,知道彼此间的正确关系。如果我们也沉溺进去,肯定不行。 界文:还好,这种情况不是很多。因为我们提供的不仅是电话中的一点有限的支持,我们可以提供宗教的资源。这样一来,对方可以获得更强大的支持,足够的支持,他就不一定要依赖某个人了。
八、咨询师如何保持健康
记者:你们平时已经很繁忙了,再承担心理咨询的工作,会不会觉得辛苦? 成峰:所谓辛苦有身心两个方面,热线带来的辛苦侧重于内心。辛苦之感在于期待值和定位。有些人的问题比较严重,期待一下子就能解决问题,会给我们带来一点压力。这种情况下,我们和对方的期待值都应该做一个相应的调整。 寂照:如果我们是以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工作,可能会容易累,而且那样的话,咨询效果也不会理想。但如果我们带着欢喜心、慈悲心地去做事就不会感到辛苦了,能够为别人减轻一点痛苦,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界文:我们轮流接听热线,每周只有一个晚上值班,我觉得强度也不算大。而且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咨询者的智慧也会给我启发。每次都是对方自己慢慢觉悟了,我只是捕捉到了这种觉悟,再反射给他。我觉得这也是很好的修行机会,比看经教更为直接。我很珍惜这样的机会,受益颇多。
记者:心理咨询师经常接触咨询者的负面情绪,时间长了,是否有可能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健康? 成峰:机遇与挑战同在。咨询师要避免出现心理问题,作为佛教徒有很大的优势。我们需要强烈的正念。合格的咨询师,像一面很光明的镜子,让来访的人照到自己的心理问题,然后改善。我们作为这样的镜子,如果做不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就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有尘埃”。我们要唤醒我们内在的觉照,而不是仅仅想着菩萨会帮助我们。 界文:这方面我个人没受到很大的困扰。虽然有时候帮助不了对方,会觉得无能为力,会有点压力。但更多的时候,帮人澄清一个问题,使他从烦恼中解脱出来了,也会有一种快乐的感觉。我觉得这个热线非常有意义。至于怎样处理负面情绪,佛教徒有不少方法,比如每天的禅修、功课,就有很好的效果。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