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择机理双契干。

发布时间:2019-10-10 09:26:55作者:大悲咒全文网
净宗法师: 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择机理双契干。我们学习佛法,有解门和行门。「解」就是理论,你要了解教理。「行」是行持,也就是实践。学解和学行,一般说要「解行并重」。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解,就像一个盲人,盲人出门走路,你越精进、越勇猛,就越危险,是不是?大家上大街走路,敢不敢把眼睛闭上,然后使劲地跑?那肯定给车撞了,或者摔到沟里了。所以,明亮的眼睛很重要。我们要了解这条道路,首先要有解。这个解当然是正解,不是邪心邪解。有解再讲行。「解宜遍通一切法」:要学解门,「宜」就是应当。「遍」就是普遍。「通」就是通达。一切的教法都应该通达。这个一听就困难了,怎么可能?我们一个法门也通达不了,怎么能够一切法门都通达呢?这个,有总略和详细之别,这是一个大的纲要。这段话主要出在《观经疏》上品上生的解释当中,所谓「遍通一切法」,并不是让我们每个人都把三藏十二部全部悟到、学透;虽然不能每部经通达,但是,宗旨、方向、原则是:你要能够没有偏颇的见解。比如我们佛教讲五乘教法。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教法都是佛法,如果你不能都通达,就有偏颇。怎么讲呢?有的人就讲了:「佛法嘛,就是叫人做好事,行善积德。」那么,他所讲的就有偏颇。他讲的也有合理的因素,他讲的是佛法当中的人天乘,行善积德,但这一点不是佛法的本质,没有把了生脱死作为原则,只通人天法,没有通人天法以上,这个就有偏颇。如果我们修学声闻乘、圆觉乘,我们以四谛、十二因缘法了生脱死,这是佛法的一个目标。但如果仅仅是到此为止、得少为足,觉得佛法就是如此了,这样也有偏颇。为什么呢?因为佛法除了小乘教法之外,还有大乘菩萨法。你只了解小乘法,甚至不承认大乘法,认为「大乘非佛说」,这个也就偏颇了。学习大乘教法的人,我们知道:有人天乘,有小乘,还有大乘。大乘教法中又有两种:一种是圣道修行的法门,一种是净土救度的法门。如果这两个法门你内心偏执一端,这就没有通达了。比如说,学圣道教法的,他的基本宗旨是以戒定慧三学断除贪瞋痴烦恼,贪瞋痴烦恼断除干净才可以了生脱死,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如果局限于这个观点,以此来看待净土

\

法门
,像印光大师所说的,「以通途法门的教法衡量净土特别法门」,他就不承认,说:「哪里那么简单?你光念佛,贪瞋痴烦恼丝毫没有断,你怎么能往生?」这样就不通达佛法了,这样就闹纷争、闹矛盾。学净土教法的人如果执定「我只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你自己学这个法门,这样选择是可以的。那么,看到人家修戒定慧、断贪瞋痴,说:「哎!不用不用不用!你干嘛要修戒定慧啊?」这样也有偏颇,因为他所选择的,是以戒定慧来断除贪瞋痴烦恼,他是圣道修行的法门,他必然以这个为宗旨。不断贪瞋痴烦恼,按照通途的修学法门,是不可能出离生死轮回的。所以,这是法门宗旨有所差别。如果能够通达法义的话,你就会觉得这两种都是佛法,都是佛的圣教所说,都有依据,就看你怎么选择。你要选择自力修行,贪瞋痴烦恼没有断,不能了生脱死;你要选择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往生净土,哎!就可以仰仗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所谓「带业往生」,或者说「凡夫往生净土证悟不退」──都是佛所说的。善导大师在这里讲的这段话,主要是说我们在佛法的理解方面不要偏颇,各人选择自己有缘的教法来修学,所以说「解宜遍通一切法」。那么行持呢,修学佛法不是停留在文字的知解,而是要落实在实践的修持当中,所以讲行──修行:「行择机理双契干」:「机」就是根机。「理」就是教理。「双」就是契理又契机。「干」就是根本,根本上就契合。善导大师为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认定说:阿弥陀佛的本愿,专念弥陀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上契弥陀本愿之教理,下契众生罪业之根性,契理契机。至于其它法门,印光大师也经常谈到,比如说天台、禅、密这些大乘教法,对于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庸庸凡夫来说,多多都是契理而不契机。说「众生本来就是佛」,「是啊,道理是如此啊」,可是,我们仔细看看,我们还是凡夫,「本来是佛」和「现是凡夫」,这个矛盾哪,没法解决!本来是佛,还是凡夫;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道理讲得很高妙,确实如此,但是,我们烦恼还是烦恼,没有「即菩提

\

」,我们生死照样生死,没有「即涅槃」。所以,这些只是契理,而不契合我们的根机。善导大师所提倡的,要「机理双契」,不至于让我们望洋兴叹,「佛法好啊,好得不得了啊!特别好!但是,就是修不来……」这个没有落实。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原文

  • 大悲咒拼音

  • 大悲咒解释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