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宗简介
唯识宗简介 唯识宗又作慈恩宗、瑜伽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唯识中道宗、唯识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为中国佛教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即以唐代玄奘为宗祖,依五位百法,判别有为、无为之诸法,主张一切唯识之旨之宗派。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创始人为唐玄奘及其弟子窥基(632~682)。这一流派的远祖,是印度的无着(约410~500)和世亲(约420~500),中间经过护法和他的弟子戒贤而传到中国。窥基常住长安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故唯识宗也称为慈恩宗。又因为该宗从分析法相入手,以表达唯识真性,所以又称法相宗或法相唯识宗。主要经典依据有六部经和十一部论。 佛法之修行之四大门即:信、解、行、证。故若信而不解,解而不行,即无由断证。更何况不信、不解、不行,甚或虽饱览佛经,却于如来正法,不能起正信、正解,乃至种种曲解、邪解,谬解;如是不但自不能起正修行,更会误导他人。 佛法之显教大致分为性宗与相宗二大部,而相宗即是唯识学、或法相学,或二者和称为法相唯识然而法相与唯识是不一样的;如前所说,所有的瑜伽部,乃至小乘的大毗婆娑论、六足论,及介于大小乘之间的俱舍论,都可以说是属于广义的法相之学,故法相学含义较广,它可以包括一切大小乘的法相之学。至于唯识,则是大乘的不共法,小乘法没有。因为唯识学所研析的众多名相也是属于法相所摄,故亦通称大乘唯识学为法相宗而法相宗一词
便俨然成为唯识宗的代名词。实则,据理而言,唯识得成一宗之名,因为唯识一词之中,即有自宗的主张。但法相一词,则毫无特色、主张,且为多宗所共用,故实不适合成为一宗之名。然以历代以来皆如是相传,故亦姑且随顺传统,亦时随而称之为法相宗或相宗;但读者诸君须知法相与唯识之别。 显教中的性宗,则是大略概括了一切显教中涉及法性,或以参研法性或本性为主的宗派,举凡禅宗、中观、三论、般若、乃至华严、天台等学,都可以说是研修性宗之学。在中国历代,性宗之学可以说是独占了整个佛教市场;至于相宗,则只有在唐初,于玄奘大师及其弟子窥基法师、普光(大乘光)、法师等之弘传,昌盛一时,唐后即趋式微,乏人问津;及至明末,方有藕益大师、憨山大师、明昱(yu)法师等之研求提倡,才稍稍振兴;其后却又告式微。至于民初,又有一些佛学家,主要以白衣为首,大力倡导法相唯意识学,于是唯识学又再度引起大家研究的兴趣。然这些唯识学者,他们研究唯识学的最初发心,是有鉴于禅宗在中国高度发展,而禅宗之末流则流于空疏、不精确、不确切、乃至不切实际之口头禅,因此欲提倡法相精确之唯识学,以纠正禅宗末流之弊。这等发心原无可厚非,然而却矫枉过正,只看到禅宗末流之弊,而不见禅宗正法之善;于是由本为救禅流之失,转而一心、全力地抨击所有禅宗,乃至广义的性宗,亦加以讥毁,这些学者的一些出家弟子或再传弟子,继承其志,发扬光大其说,大事以相破性这实在是对唯识之义,多有误解及曲解所致。其实,诸有智者皆所共知,如来大法犹如如来之一体而性相二宗,即犹如如来之左右手奈何众生不解斯义,却拿着如来的左手打右手、右手打左手再以双手打头;这岂是如来说法之意?如来说种种法,岂是要使众生执其所说之一部份法,而互相斗争,互相是非?此实大悖如来说法之旨。盖如来所宣说无量妙法,皆是以大悲、大智,依众生根机,方便引摄,皆令入无上菩提之行,即所谓:一切法皆为一佛乘故可怜众生愚昧,闻说妙法,不自修行,乃依我执我见,大起诤斗,因而谤法、破法、讥毁正法者,所在多有。 由于唯识学历代研究者少,可供参考的注解实在不多,且又多是文言文,再加上经典的本文及注解之文,皆深奥难解,因此现代人即使发心要学唯识,也困难重重。笔者(成观法师)有鉴于此,一来欲令佛弟子凡发心欲学唯识者,皆有门可入,至少于经论之文皆能
解得,且于其旨得正信通达;二来,众生若普遍能阅佛典、于其中得正信解,即不虞为恶知识所惑、所欺诳。三来,以此宣扬如来唯识正旨,令法界众生普遍得正知、正信解;如来所说一切妙法,实不互相违逆,亦不乖隔;以如来之法前善,中善,后亦善故;诸佛子于如来圣教,莫自斗诤、莫起违逆之意,更勿兴谤;应顺佛教,信解奉行,灭度超越诸障:烦恼障、所知障、报障、恶业障、法障、魔障、直趋无上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