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第二卷 阿毗达磨发智论

发布时间:2019-06-26 10:38:56作者:大悲咒全文网

第二卷 阿毗达磨发智论

杂蕴第一中爱敬纳息第四

爱养敬力灭涅槃蕴究竟 取遍知三归此章愿具说

云何爱?

答:诸爱等爱,喜等喜,乐等乐,是谓爱。

云何敬?

答:诸有敬有敬性,有自在有自在性,于自在者,有怖畏转,是谓敬。

云何爱敬?

答:如有一类,于佛法僧,亲教轨范,及余随一有智尊重同梵行者,爱乐心悦,恭敬而住,若于是处,有爱及敬是谓爱敬。

云何供养?

答:此有二种,一财供养,二法供养。

云何恭敬?

答:诸有恭敬有恭敬性,有自在有自在性,于自在者有怖畏转,是谓恭敬。

云何供养恭敬?

答:如有一类,于佛法僧,亲教轨范,及余随一有智尊重同梵行者,施设供养恭敬而住,若于是处,有供养及恭敬,是谓供养恭敬。

云何身力?

答:诸身勇猛强健轻捷,能有所办,是谓身力。

云何身劣?

答:诸身不勇不猛,不强不健,不轻不捷,无所能办,是谓身劣。

身力身劣,几处摄,几识识?

答:一处摄,谓触处。二识识,谓身识及意识。如二力士相扠扑时,手腕才交,互知强弱,又如强者执弱者持,力之胜劣,相知亦尔。

云何择灭?

答:诸灭是离系。

云何非择灭?

答:诸灭非离系。

云何无常灭?

答:诸行散坏破没亡退,是谓无常灭。

非择灭,无常灭,何差别?

答:非择灭者,不由择力解脱疫疠灾横愁恼种种魔事,行世苦法,非于贪欲调伏断越,无常灭者,诸行散坏破没亡退,是谓二灭差别。

如契经说,有二涅槃界,谓有余依涅槃界,及无余依涅槃界。

云何有余依涅槃界?

答:若阿罗汉,诸漏永尽,寿命犹存,大种造色,相续未断,依五根身,心相续转,有余依故,诸结永尽,得获触证,名有余依涅槃界。

云何无余依涅槃界?

答:即阿罗汉,诸漏永尽,寿命已灭,大种造色相续已断,依五根身,心不复转,无余依故,诸结永尽,名无余依涅槃界。

涅槃当言学耶无学耶,非学非无学耶?

答:涅槃应言非学非无学。有作是说,涅槃有学有无学,有非学非无学。

云何学?

谓学得诸结断,得获触证。

云何无学?

谓无学得诸结断,得获触证。

云何非学非无学?

谓有漏得诸结断,得获触证。

于此义中,涅槃但应言非学非无学,而汝说涅槃,有学有无学,有非学非无学耶?

答:如是。

汝何所欲,诸先以世俗道,永断欲贪瞋恚得,非学非无学离系得,彼于四谛,未得现观,修习现观,得现观已,证不还果,转成学耶?

答:如是。

又何所欲?诸先以世俗道,永断欲贪瞋恚得,非学非无学离系得,后证不还果时,即彼离系应转成学,若彼今时,转成学者,先应是学体常住故,未证不还果,未有学得,已名为学,不应正理。汝何所欲,阿罗汉向,学诸结断,证阿罗汉果,彼转成无学耶?

答:如是。

又汝何所欲,阿罗汉向,学诸结断,证阿罗汉果时,即彼结断应转成无学,若彼今时成无学者,先应是无学体常住故,未证阿罗汉果,无无学得,已名无学,不应正理,汝何所欲,诸阿罗汉,无学结断,退阿罗汉果时,彼转成学耶?

答:如是。

又何所欲,诸阿罗汉,无学结断,退阿罗汉果时,即彼结断应转成学,若彼今时转成学者,先应是学体常住故,未退阿罗汉果,无有学得,已名为学,不应正理,复次涅槃不应先是非学非无学,后转成学,先是学,后转成无学,先是无学,复转成学,又涅槃不应有学有无学有非学非无学,若如是者,应成二分诸法,不决定故,应有杂乱,是则不应施设诸法性相决定。佛亦不说涅槃有学有无学性,以涅槃恒是非学非无学诸法决定,无有杂乱,恒住自性,不舍自性,涅槃常住,无有变易,是故涅槃但应言非学非无学。

如契经说,彼成就无学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智见蕴。

云何无学戒蕴?

答:无学身律仪,语律仪,命清净。

云何无学定蕴?

答:无学三三摩地,谓空、无愿、无相。

云何无学慧蕴?

答:无学正见智。

云何无学解脱蕴?

答:无学作意相应心,已胜解,今胜解,当胜解。

云何无学解脱智见蕴?

答:尽智、无生智。

无学慧蕴,与解脱智见蕴,有何差别?

答:无学苦集智,是无学慧蕴,无学灭道智,是无学解脱智见蕴;复次无学苦集灭智是无学慧蕴,无学道智,是无学解脱智见蕴;复次无学苦集道智,是无学慧蕴,无学灭智,是无学解脱智见蕴,是谓差别。

如世尊说:“苾刍当知,唯一究竟,无别究竟。”此中何法名究竟耶?

答:世尊或时于道说究竟声,或时于断说究竟声。

于道说究竟声者,如世尊说:

一类聪慢者不能知究竟 彼不证道故不调伏而死

于断说究竟声者,如世尊说:

已到究竟者无怖无疑悔 永拔有箭故彼住后边身

此是最究竟无上寂静迹 清净不死迹诸相皆尽故

又契经说,有一梵志,名数目连,来诣佛所,请问佛曰:“乔答摩尊,教授教诫,诸苾刍等,彼受教已,皆能证得最极究竟涅槃界否?”世尊告曰:“此事不定,一类能证,一类不能。”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诸外道,虽同施设断知诸取,而彼不能具足施设,谓但施设断知欲取见取戒取,非我语取。”此有何义有作是说?此是世尊,率尔说法。彼不应作是说,所以者何?世尊说法,非全无因,或少因故。复有说者,此言显彼少分断者,彼不应作是说,所以者何?异生亦有能断少分我语取故,然佛世尊,为天人等,无量大众广说法要,无倒开示,令随类解。有诸外道,窃闻佛说蕴界处盖念住乃至觉支等名,或有具足,或不具足,是诸外道,若有得闻欲取名者,便作是言:“我亦施设断知欲取。”若有得闻见取名者,便作是言:“我亦施设断知见取。”若有得闻戒取名者,便作是言:“我亦施设断知戒取。”如多苾刍集在一处,有诸外道来作是言:“如乔答摩,为诸弟子,宣说法要,谓作是说,汝等苾刍,应断五盖,如是五盖能染污心,令慧力劣,损害觉分,障碍涅槃,于四念住,应善住心,于七觉支,应勤修习,我等亦能为诸弟子,说此法要,则乔答摩所说法要,与我何别,而今汝等独归彼耶?”然彼外道,尚不能识五盖名相,况能了达,住四念住,修七觉支,然窃佛语,故作是说,施设断取,应知亦然。又如外道摩健地迦,不了自身,众病所集,刹那不住苦空非我,来诣佛所,鼓腹而言:“吾今此身,既无诸病,应知即是究竟涅槃。”彼尚不知无病名相,况能了达究竟涅槃,然窃佛语,故作是说,施设断取,应知亦然。

何缘外道,但有施设断知三取非我语取?

答:彼于长夜,执有真实我及有情,命者生者,能养育者,补特伽罗。彼既执有真实我等,宁肯施设断我语取?

说同施设断知诸取,斯有何义?

答:是佛世尊,随彼言说。如世尊说,彼诸外道,施设实有有情断坏,然依胜义,无实有情,但随彼言,而作是说,此亦如是,故无有过。

如契经说,有二遍知,谓智遍知,及断遍知。

云何智遍知?

答:诸智见明觉现观,是谓智遍知

云何断遍知?

答:诸贪永断,瞋痴永断,一切烦恼永断,是谓断遍知。

世尊或时于智说遍知声,或时于断说遍知声。于智说遍知声者,如伽他说:

儒童贤寂静能益诸世间 有智能遍知贪爱生众苦

有智言应作不作不应言 智者应遍知有言无作者

于断说遍知声者,如契经说,佛告苾刍:“当为汝说,所遍知法,遍知自性,能遍知者。所遍知法,谓五取蕴。遍知自性,谓贪永断,瞋痴永断,一切烦恼永断。能遍知者,谓阿罗汉。

诸漏永尽不执如来死后有等,不应记法,诸归依佛者,何所归依?

答:若法实有现有想等想,施设言说,名为佛陀,归依彼所有无学成菩提法,名归依佛。

诸归依法者,何所归依?

答:若法实有现有想等想,施设言说,名为达磨,归依如是爱尽离灭涅槃,名归依法。

诸归依僧者,何所归依?

答:若法实有现有想等想,施设言说,名为僧伽,归依彼所有学无学成僧伽法,名归依僧。

杂蕴第一中无惭纳息第五

黑白二根心掉悔惛睡梦 盖无明不共此章愿具说

云何无惭?

答:诸无惭无所惭无异惭,无羞无所羞无异羞,无敬无敬性,无自在无自在性,于自在者无怖畏转,是谓无惭。

云何无愧?

答:诸无愧无所愧无异愧,无耻无所耻无异耻,于诸罪中,不怖不畏,不见怖畏,是谓无愧。

无惭无愧,有何差别?

答:于自在者,无怖畏转,是无惭;于诸罪中,不见怖畏,是无愧,如是差别。

云何惭?

答:诸有惭有所惭有异惭,有羞有所羞有异羞,有敬有敬性,有自在有自在性,于自在者有怖畏转,是谓惭。

云何愧?

答:诸有愧有所愧有异愧,有耻有所耻有异耻,于诸罪中有怖有畏,深见怖畏,是谓愧。

惭愧何差别?

答:于自在者,有怖畏转是惭;于诸罪中,深见怖畏是愧,如是差别。

云何增上不善根?

答:诸不善根,能断善根及离欲染时,最初所舍。

云何微俱行不善根?

答:诸不善根离欲染时,最后所舍,由舍彼故,名离欲染。

云何欲界增上善根?

答:菩萨入正性离生时,所得欲界现观边世俗智,及如来得尽智时,所得欲界无贪无瞋无痴善根。

云何微俱行善根?

答:断善根时,最后所舍,由舍彼故,名断善根。

诸心过去彼心变坏耶?

答:诸心过去,彼心皆变坏;有心变坏,彼心非过去,谓未来现在贪瞋相应心。如世尊说:“汝等苾刍,设被怨贼锯解汝身,或诸支节,汝等于彼,心勿变坏,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心变坏,及出恶言,于自所求,深为障碍。”又世尊说:“汝等苾刍,于妙欲境,不应发起变坏之心。”

诸心染着彼心变坏耶?

答:诸心染着,彼心皆变坏;有心变坏,彼心非染着,谓过去贪不相应心,及未来现在瞋相应心。如世尊说:“汝等苾刍,设被怨贼广说乃至,于自所求,深为障碍。”

云何掉举?

答:诸心不寂静,不止息,轻躁掉举,心躁动性,是谓掉举。

云何恶作?

答:诸心燋灼懊变恶作,心追悔性,是谓恶作。

诸心有掉举彼心恶作相应耶?

答:应作四句,有心有掉举非恶作相应,谓无恶作心有躁动性。有心有恶作非掉举相应,谓无染污心有追悔性。有心有掉举亦恶作相应,谓染污心有追悔性。有心无掉举亦非恶作相应,谓除前相。

云何惛沈?

答:诸身重性,心重性,身不调柔,心不调柔,身;梦-夕+登瞢,心;梦-夕+登瞢,身愦闷,心愦闷,心惛重性,是谓惛沈。

云何睡眠?

答:诸心睡眠惛微而转,心昧略性,是谓睡眠。

诸心有惛沈彼心睡眠相应耶?

答:应作四句,有心有惛沈非睡眠相应,谓无睡眠心有惛沈性。有心有睡眠非惛沈相应,谓无染污心有睡眠性。有心有惛沈亦睡眠相应,谓染污心有睡眠性。有心无惛沈亦非睡眠相应,谓除前相。

睡眠,当言善耶不善耶无记耶?

答:睡眠应言或善或不善或无记。云何善?谓善心睡眠惛微而转,心昧略性。云何不善?谓不善心睡眠惛微而转,心昧略性。云何无记?谓无记心睡眠惛微而转,心昧略性。

梦中当言福增长耶,非福增长耶,非福非非福增长耶?

答:梦中应言或福增长,或非福增长,或非福非非福增长。福增长者,如有梦中布施作福受持斋戒,或余随一福相续转。非福增长者,如有梦中害生命不与取欲邪行,故妄语,饮诸酒,或余随一非福相续转。非福非非福增长者,如有梦中非福非非福相续转。

梦名何法?

答:诸睡眠时,心心所法,于所缘转,彼觉已随忆,能为他说我已梦见如是如是事,是谓梦。

如契经说,有五盖,为五盖摄诸盖,为诸盖摄五盖?

答诸盖摄五盖,非五盖摄诸盖。

不摄何等?谓无明盖。如世尊说

无明盖所覆爱结所系缚 愚智俱感得如是有识身

诸盖彼覆耶?

答:应作四句,有盖非覆,谓过去未来五盖。有覆非盖,谓除五盖,诸余烦恼现在前。有盖亦覆,谓五盖随一现在前。有非盖非覆,谓除前相。

诸欲界系,无明随眠,彼一切不善耶?

答:诸不善无明随眠,皆欲界系;有欲界系无明随眠非不善,谓欲界系有身见边执见相应无明。

诸色无色界系无明随眠,彼一切无记耶?

答:诸色无色界系,无明随眠,皆是无记;有无记无明随眠,非色无色界系,谓欲界系有身见边执见相应无明诸见。

苦集所断,无明随眠彼皆是遍行耶?

答:诸是遍行无明随眠,皆见苦集所断;有见苦集所断,无明随眠非遍行,谓见苦集所断非遍行,随眠相应无明诸见。

灭道所断,无明随眠,彼皆非遍行耶?

答:诸见灭道所断,无明随眠,皆非遍行;有非遍行无明随眠,非见灭道所断,谓见苦集所断非遍行,随眠相应无明。

云何不共无明随眠?

答:诸无明于苦不了,于集灭道不了。

云何不共掉举缠?

答:无不共掉举缠。

杂蕴第一中相纳息第六

二三相同异老死无常强 三相一刹那此章愿具说

色法生住老无常,当言色耶非色耶?答:应言非色,非色法生住老无常,当言非色耶色耶?答:应言非色,有见法生住老无常,当言有见耶无见耶?答:应言无见,无见法生住老无常,当言无见耶有见耶?答:应言无见,有对法生住老无常,当言有对耶无对耶?答:应言无对,无对法生住老无常,当言无对耶有对耶?答:应言无对,有漏法生住老无常,当言有漏耶无漏耶?答:应言有漏,无漏法生住老无常,当言无漏耶有漏耶?答:应言无漏,有为法生住老无常,当言有为耶无为耶?答:应言有为,无为法生住老无常,当言无为耶有为耶?答:应言无为法,无生住老无常,过去法生住老无常,当言过去耶未来现在耶?答:应言过去,未来法生住老无常,当言未来耶过去现在耶?答:应言未来,现在法生住老无常,当言现在耶过去未来耶?答:应言现在,善法生住老无常,当言善耶不善无记耶?答:应言善不善法生住老无常,当言不善耶善无记耶?答:应言不善,无记法生住老无常,当言无记耶善不善耶?答:应言无记,欲界系法生住老无常,当言欲界系耶色无色界系耶?答:应言欲界系,色界系法生住老无常,当言色界系耶欲无色界系耶?答:应言色界系,无色界系法生住老无常,当言无色界系耶,欲色界系耶?答:应言无色界系,学法生住老无常,当言学耶无学非学非无学耶?答:应言学,无学法生住老无常,当言无学耶学非学非无学耶?答:应言无学,非学非无学法生住老无常,当言非学非无学耶学无学耶?答:应言非学非无学,见所断法生住老无常,当言见所断耶修所断不断耶?答:应言见所断,修所断法生住老无常,当言修所断耶见所断不断耶?答:应言修所断,不断法生住老无常,当言不断耶见修所断耶?答:应言不断云何老?答:诸行向背熟变相,是谓老。云何死?答:彼彼有情,从彼彼有情众同分,移转坏没,舍寿暖命根,灭弃诸蕴,身殒丧,是谓死。云何无常?答:诸行散坏破没亡退,是谓无常,死无常何差别?答:诸死是无常,有无常非死,谓除死余行灭,业力强耶,无常力强耶?答:业力强,非无常力,有作是说:“无常力强,非业力,所以者何,业亦无常故,于此义中,业力强,非无常力,所以者何,业能灭三世行,无常唯灭现在行故如世尊说:“有三有为之有为相,有为之起亦可了知,尽及住异,亦可了知,一刹那中。云何起?答:生。云何尽?答:无常。云何住异?答:老。

杂蕴第一中无义纳息第七

无义念无相知法轮漏尽 多欲足满养此章愿具说

如世尊说:

修诸余苦行当知无义俱 彼不获利安如陆挥船棹

何故世尊,作如是说,修余苦行无义俱耶?

答:彼行趣死近死至死,非如是苦行能超越死故。

又世尊说:“结跏趺坐,端身正愿住对面念。”云何名住对面念耶?

答:修观行者,系念眉间,或观青淤,或观膖胀,或观脓烂,或观破坏,或观异赤,或观被食,或观分离,或观白骨,或观骨琐,此等名为住对面念。

又世尊说:“大目干连,底沙梵天,不说第六无相住者耶?”云何名第六无相住者耶?

答:随信行,随法行,名为第六无相住者。所以者何?此二无相,不可安立,不可施设,在此在彼,若苦法智忍,若苦法智,广说乃至,若道类智忍,以此无相不可安立不可施设在此在彼,故名第六无相住者。

如契经说:“佛转法轮,憍陈那等苾刍见法,地神药叉,举声遍告:世尊,今在婆罗;病-丙+尼斯仙人鹿苑,三转法轮,具十二相。”为彼地神有正智见,知佛转法轮,苾刍见法否?

答:无。

彼云何知?

答:信世尊故,谓佛起世俗心:“我转法轮,苾刍见法。”由是彼知,或佛告他:“我转法轮,苾刍见法。”故彼得闻,或从大德天仙所闻,或彼尊者憍陈那等,起世俗心:“佛转法轮,我等见法。”由是彼知,或彼告他,地神得闻。

又契经说:“有诸苾刍得阿罗汉,诸漏已尽,三十三天,数数云集善法堂中,称说某处有某尊者,或彼弟子,剃除须发,被服袈裟,正信出家,勤修圣道,诸漏已尽证得无漏,心慧解脱,于现法中,能自通达,证具足住,又自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为彼诸天有正智见,知诸苾刍得阿罗汉诸漏尽否?

答:无。

彼云何知?

答:信世尊故,谓佛起世俗心:“是诸苾刍,得阿罗汉,诸漏已尽。”由是彼知,或佛告他:“是诸苾刍,得阿罗汉,诸漏已尽。”故彼得闻,或从大德天仙所闻,或彼尊者,起世俗心:“我已漏尽得阿罗汉。”由是彼知,或彼告他,诸天得闻。

如契经说:“摩揭陀国,诸辅佐臣,或是化法调伏,或是法随法行。”云何彼名化法调伏。云何彼名法随法行?

答:若在天中,而见法者,名化法调伏,若在人中,而见法者,名法随法行。复次若不受持戒,而见法者,名化法调伏,若受持戒,而见法者,名法随法行。

云何多欲?

答:诸欲已欲当欲,是谓多欲。

云何不喜足?

答:诸不喜不等喜,不遍喜,不已喜,不当喜,是谓不喜足。

多欲不喜足何差别?

答:于未得可爱色声香味触衣服饮食牀座医药及余资具诸希求寻索思慕方便,是谓多欲,于已得可爱色声香味触,衣服饮食牀座医药及余资具,诸复希复欲复乐复求,是谓不喜足,如是差别。

云何少欲?

答:诸不欲不已欲不当欲,是谓少欲。

云何喜足?

答:诸喜等喜遍喜,已喜当喜,是谓喜足。

少欲喜足何差别?

答:于未得可爱色声香味触,衣服饮食牀座医药及余资具,诸不希不求不寻不索不思慕不方便,是谓少欲,于已得可爱色声香味触,衣服饮食牀座医药及余资具,诸不复希不复欲,不复乐不复求,是谓喜足,如是差别。

云何难满?

答:诸重食重噉多食多噉大食大噉,非少能济,是谓难满。

云何难养?

答:诸饕餮极饕餮,耽极耽,嗜极嗜,好咀嚼,好尝啜,选择而食,选择而噉,非趣能济,是谓难养。

难满难养,有何差别?

答:即前所说,是谓差别。

云何易满?

答:诸不重食,不重噉,不多食,不多噉,不大食,不大噉,少便能济,是谓易满。

云何易养?

答:诸不饕餮,不极饕餮,不耽不极耽,不嗜,不极嗜,不好咀嚼,不好尝啜,不选择而食,不选择而噉,趣得便济,是谓易养。

易满易养,有何差别?答:即前所说,是谓差别。

杂蕴第一中思纳息第八

思寻掉等别愚知憍慢害 多行根性邪此章愿具说

云何思?

答:诸思等思增思,思性思类,心行意业,是谓思。

云何虑?

答:诸虑等虑增虑,称量筹度观察,是谓虑。

思虑何差别?

答:思者业,虑者慧,是谓差别。

云何寻?

答:诸心寻求辩了显示,推度搆画,分别性,分别类,是谓寻。

云何伺?

答:诸心伺察,随行随转,随流随属,是谓伺。

寻伺何差别?

答:心麤性名寻,心细性名伺,是谓差别。

云何掉举?

答:诸心不寂静,不止息,躁动掉举,心躁动性,是谓掉举。

云何心乱?

答:诸心散乱流荡不住,非一境性,是谓心乱。

掉举心乱,有何差别?

答:不寂静相名掉举,非一境相名心乱,是谓差别。

云何无明?

答:三界无智。

云何不正知?

答:非理所引慧。

汝说不正知是非理所引慧耶?

答:如是。

汝何所欲,诸有正知而妄语者,彼皆失念不正知故而妄语耶?

答:如是。

又何所欲,无有正知而妄语耶?

答:不尔。

应听我语,若言不正知是非理所引慧,诸有正知而妄语,彼皆失念不正知故而妄语者,则应说无有正知而妄语;若不说无有正知而妄语者,则不应言不正知是非理所引慧。诸有正知而妄语,彼皆失念不正知故而妄语,作如是说,俱不应理。

应诘彼言:诸无明皆不正知相应耶?

答:如是。

汝何所欲,诸有正知而妄语者,皆无明趣,无明所缠,失念不正知故而妄语耶?

答:如是。

又何所欲,无有正知而妄语耶?

答:不尔。

应听我说,若言一切无明皆不正知相应,诸有正知而妄语,皆无明趣,无明所缠,失念不正知故而妄语者,则应说无有正知而妄语;若不说无有正知而妄语者,则不应言一切无明皆不正知相应,诸有正知而妄语,皆无明趣,无明所缠,失念不正知故而妄语,作如是说,亦俱不应理。

云何憍?

答:诸憍醉极醉,闷极闷,心傲逸,心自取,是谓憍。

云何慢?

答:诸慢已慢当慢,心举恃,心自取,是谓慢。

憍慢何差别?

答:若不方他,染着自法,心傲逸相,名憍;若方于他,自举恃相,名慢,是谓差别。

若起增上慢,我见苦是苦或见集是集,此何所缘?

答:如有一类,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由此因缘,得谛顺忍,苦现观边者,于苦忍乐显了是苦;集现观边者,于集忍乐显了是集。彼由此忍,作意持故,或由中间不作意故,见疑不行,设行不觉,便作是念:“我于苦见是苦,或于集见是集。”由此起慢,已慢当慢,心举恃,心自取,名增上慢。此即缘苦,或即缘集。

若起增上慢,我见灭是灭,或见道是道,此何所缘?

答:如有一类,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由此因缘,得谛顺忍,灭现观边者,于灭忍乐显了是灭;道现观边者,于道忍乐显了是道。彼由此忍,作意持故,或由中间不作意故,见疑不行,设行不觉,便作是念:“我于灭见是灭,或于道见是道。”由此起慢,已慢当慢,心举恃,心自取,名增上慢,此即缘彼心心所法。

若起增上慢,我生已尽,此何所缘?

答:如有一类,作是念言:“此是道,此是行,我依此道,此行已遍知苦,已永断集,已证灭,已修道,我生已尽。”由此起慢,已慢当慢,心举恃,心自取,名增上慢,此即缘生。

若起增上慢,我梵行已立,此何所缘?

答:如有一类,作是念言:“此是道此是行,我依此道,此行已遍知苦,已永断集,已证灭,已修道,我梵行已立。”由此起慢,已慢当慢,心举恃,心自取,名增上慢,此即缘彼心心所法。

若起增上慢,我所作已办,此何所缘?

答:如有一类,作是念言:“此是道此是行,我依此道,此行已遍知苦,已永断集,已证灭,已修道,我已断随眠,已害烦恼,已吐结,已尽漏,所作已办。”由此起慢,已慢当慢,心举恃,心自取,名增上慢,此即缘彼心心所法。

若起增上慢,我不受后有,此何所缘?

答:如有一类,作是念言:“此是道,此是行,我依此道,此行已遍知苦,已永断集,已证灭,已修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由此起慢,已慢当慢,心举恃,心自取,名增上慢,此即缘有。

云何自谓卑而起慢耶?

答:如有一类,见他胜己,种姓族类,财位技艺,及田宅等,作是念言:“彼少胜我,我少劣彼。”然劣于他,多百千倍,由此起慢,已慢当慢,心举恃心自取,是名自谓卑而起慢。

如契经说:“若起欲寻恚寻害寻,或自害,或害他,或俱害。”

云何欲寻自害?

答:如有一类,起贪缠故,身劳心劳,身烧心烧,身热心热,身燋心燋,复由此缘,当受长夜非爱非乐非喜非悦诸异熟果,如是自害。

云何欲寻害他?

答:如有一类,起贪缠故,观视他妻,彼夫见已,心生瞋忿,结恨愁恼,如是害他。

云何欲寻俱害?

答:如有一类,起贪缠故,污夺他妻,彼夫觉已,遂于其妻,及于其人,打缚断命,或夺财宝,如是俱害。

云何恚寻自害?

答:如有一类,起瞋缠故,身劳心劳,身烧心烧,身热心热,身焦心焦,复由此缘,当受长夜非爱非乐非喜非悦诸异熟果,如是自害。

云何恚寻害他?

答:如有一类,起瞋缠故,断害他命,如是害他。

云何恚寻俱害?

答:如有一类,起瞋缠故,断害他命,亦复被他断害其命,如是俱害。

云何害寻自害?

答:如有一类,起害缠故,身劳心劳,身烧心烧,身热心热,身燋心燋,复由此缘,当受长夜非爱非乐非喜非悦诸异熟果,如是自害。

云何害寻害他?

答:如有一类,起害缠故,打缚于他,如是害他。

云何害寻俱害?

答:如有一类,起害缠故,打缚于他,亦复被他之所打缚,如是俱害。

智多耶境多耶?

答:境多非智。所以者何?智亦境故。

智多耶识多耶?

答:识多非智。所以者何?诸智皆识相应,非诸识皆智相应,忍相应识非智相应故。

有漏行多耶,无漏行多耶?

答:有漏行多,非无漏行。所以者何?有漏行摄十处二处少分,无漏行唯摄二处少分故。

云何行圆满?

答:无学身律仪,语律仪,命清净。

云何护圆满?

答:无学根律仪。

云何异生性?

答:若于圣法圣暖圣见圣忍圣欲圣慧,诸非得已非得当非得,是谓异生性。

此异生性,当言善耶不善耶无记耶?

答:应言无记。

何故异生性非善耶?

答:善法,或由加行故得,或由余缘故得,无设加行求作异生,又断善时善法皆舍,得诸善法不成就性,若异生性是善性者,断善根者,应非异生。

何故异生性非不善耶?

答:离欲染时,不善皆舍,得不善法不成就性,若异生性是不善者,诸异生离欲染,应非异生。

此异生性,当言欲界系耶,色界系耶,无色界系耶?

答:应言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无色界系。

何故异生性,非唯欲界系耶?

答:欲界没生无色界时,欲界法皆舍,得欲界法不成就性,若异生性唯欲界系者,诸异生欲界没生无色界,应非异生。

何故异生性非唯色界系耶?

答:色界没生无色界时,色界法皆舍,得色界法不成就性,若异生性唯色界系者,诸异生色界没生无色界,应非异生。

何故异生性非唯无色界系耶?

答:入正性离生,先现观欲界苦,后合现观色无色界苦,圣道起先办欲界事,后合办色无色界事,是故异生性,非唯无色界系。

此异生性,当言见所断耶修所断耶?

答:应言修所断。

何故异生性非见所断耶?

答:见所断法皆染污,异生性不染污故,又世第一法正灭,苦法智忍正生,尔时舍三界异生性,得彼不成就性,非于尔时见所断法而有舍故。

异生性名何法?

答:三界不染污心不相应行。

诸法邪见相应,彼法邪思惟相应耶?

答:应作四句,有法邪见相应非邪思惟,谓邪见相应邪思惟,及余邪思惟不相应邪见相应法;有法邪思惟相应非邪见,谓邪思惟相应邪见,及余邪见不相应邪思惟相应法;有法邪见相应亦邪思惟,谓除邪见相应邪思惟,及除邪思惟相应邪见,诸余邪见邪思惟相应法;有法非邪见相应亦非邪思惟,谓邪见不相应邪思惟,邪思惟不相应邪见,及诸余心心所法色无为,心不相应行。

诸法邪见相应彼法邪精进相应耶?

答:应作四句,有法邪见相应非邪精进,谓邪见相应邪精进;有法邪精进相应非邪见,谓邪见及余邪见不相应邪精进相应法;有法邪见相应亦邪精进,谓除邪见相应邪精进,诸余邪见相应法;有法非邪见相应亦非邪精进,谓邪见不相应邪精进,及诸余心心所法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如以邪见对邪精进,以邪见对邪念邪定亦尔;如以邪见对邪精进邪念邪定,以邪思惟对邪精进邪念邪定亦尔。

诸法邪精进相应彼法邪念相应耶?

答:应作四句,有法邪精进相应非邪念,谓邪念;有法邪念相应非邪精进,谓邪精进;有法邪精进相应亦邪念,谓邪精进邪念相应法;有法非邪精进相应亦非邪念,谓诸余心心所法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如以邪精进对邪念,以邪精进对邪定亦尔;如以邪精进对邪念邪定,以邪念,对邪定亦尔。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原文

  • 大悲咒拼音

  • 大悲咒解释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