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钧制作指南车,马钧人物资料介绍
马钧作指南车
魏青龙三年(235)八月,马钧受魏明帝曹叡之诏制作指南车。他利用差动齿轮机械构造原理,制造了一辆双轮单辕车,车上立一木人,车刚刚起动时,使木人手指南方,由于齿轮作用,不论车行的方向怎样改变,木人始终手指南方。马钧,字德衡,扶风(今陕西兴平)人,是我国古代科技史上最负盛名的机械发明家之一。马钧年幼时家境贫寒,自己又有口吃的毛病,所以不擅言谈却精于巧思,后来在魏国担任给事中的官职。指南车制成后,他又奉诏制木偶百戏,称“水转百戏”。接着马钧又改造了织绫机,提高工效四五倍。马钧还研制了用于农业灌溉的工具龙骨水车(翻车),此后,马钧还改制了诸葛亮所造的连弩。马钧奇思绝世,被时人称为“天下之名巧”。他的一系列发明创造,为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
指南车的再现
指南车是一种辨别方向的工具。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创造了指南车。据中国古史上传说,4000多年前,黄帝和蚩尤作战,蚩尤为使自己的军队不被打败,便作雾气,使黄帝的军队迷失了方向。后来,黄帝制造了指南车,靠指南车辨别了方向,终于打败了蚩尤。又传说3000年前,远方的越裳氏(在今越南)派使臣到周朝,迷失了回去的路线,周公遂制造指南车相赠,以作为指向工具。这些故事,虽然是传说,特别是蚩尤作雾,更是一种神话,但是中国指南车的发明,实在是极为久远的事情。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张衡就曾利用纯机械的结构,创造了指南车,可惜张衡造指南车的方法失传了。
到三国时期,人们只从传说上了解到指南车,但谁也没见过指南车是啥模样。当时,在魏国作给事中官的马钧对传说中的指南车极有兴趣,决心要把它重造出来。然而,一些思想保守的人知道马钧的决心后,都持怀疑态度,不相信马钧能造出指南车。有一天,在魏明帝面前,一些官员就指南车和马钧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散骑常侍高堂隆说:"古代据说有指南车,但文献不足,不足为凭,只不过随便说说罢了。"骁骑将军秦朗也随声附和道:"古代传说不大可信,孔夫子对三代以上的事,也是不大相信的,恐怕不能有什么指南车。"马钧说;"愚见以为,指南车以往很可能是有过的,问题在于后人对它没有认真钻研,就原理方面看,造指南车还不是什么很了不起的事。"高堂隆听后轻视地冷冷一笑。秦朗则更是摇头不已,他嘲讽马钧说:"你先生名钧,字德衡,钧是器具的模型,衡能决定物品的轻重,如果轻重都没有一定的标准,就可以作模型吗?"马钧道:"空口争论,又有何用?咱们试制一下,自有分晓。"随后,他们一起去见魏明帝(曹睿),明帝遂令马钧制造指南车。马钧在没有资料,没有模型的情况下,苦钻苦研,反复实验,没过多久,终于运用差动齿轮的构造原理,制成了指南车。事实胜于雄辩,马钧用实际成就,胜利地结束了这一场争论。马钧制成的指南车,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不管战车如何的翻动,车上木人的手指始终指南,引起了满朝大臣的敬佩,从此,"天下服其巧也"。这充分表现了马钧肯刻苦钻研,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
马钧简介
马钧,字德衡,扶风(今陕西兴平)人,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负盛名的机械发明家之一。马钧年幼时家境贫寒,自己又有口吃的毛病
,所以不擅言谈却精于巧思,后来在魏国担任给事中的官职。指南车制成后,他又奉诏制木偶百戏,称“水转百戏”。接着马钧又改造了织绫机,提高工效四五倍。马钧还研制了用于农业灌溉的工具龙骨水车(翻车),此后,马钧还改制了诸葛亮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
人物介绍
马钧,字德衡,三国时期魏国扶风(今陕西省兴平县)人,生活在东汉末年这一时期。生卒年代不详。出身贫寒。他是中国古代的机械大师。他的不少发明创造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因为他在传动机械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所以当时人们对他的评价很高,称他为“天下之名巧”。马钧从小口吃,不善言谈。但是他很喜欢思索,善于动脑,同时注重实践,勤于动手,尤其喜欢钻研机械方面的问题。马钧早年生活比较贫困,长时间住在乡间,比较关心生产工具的改革,并且作出了突出贡献。
马钧少年游乐,未认识到自己的才华。当博士时,生活贫困,于是改进绫机,并因此而出名。后来,在魏朝担任给事中,同时研制机械。他虽然一生不大得志,但刻苦钻研,设计制造出多种机械。魏明帝时,见当时织机五十条经线者有五十蹑(脚踏操纵板),六十条经线者六十蹑,便将织机一律改为十二蹑,大大提高了功效。在洛阳时,又发明了排灌水车,名叫“翻车”。它利用流水作动力,可连续自动提水,操作方便,效率大增。他还研究制造出指南车,改进了诸葛亮的连弩,改进了攻城用的发石车。他制造的“水转百戏”以水为动力,以机械木轮为传动装置,使木偶可以自动表演,构思十分巧妙。
历史传记
马钧,魏给事省中。少而游豫,不自知其为巧也。当此之时,言不及巧,焉可以言知乎?为博士居贫,乃思绫机之变,不言而世人知其巧矣。钧为给事中,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於朝,言及指南车,二子谓古无指南车,记言之虚也。於是二子遂以白明帝,诏钧作之,而指南车成。钧见诸葛亮连弩,曰:‘巧则巧矣,未尽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又患发石车,有裴秀者,上国之士也,精通见理,闻而哂之。乃难钧,钧口屈不对。裴子自以为难得其要,言之不已。傅玄驳之。安乡侯曹羲与秀同,后服钧,告武安侯曹爽,武安侯忽之,不果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