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净土修学导引》-第二章(四)

发布时间:2023-09-14 10:32:48作者:大悲网

这样,印光大师在1934年,最后确定净土五经一论为净土宗根本经典。经印祖楷定后,得到了中外净业学人的一致拥护认同。

(一)《佛说无量寿经》

本经是释迦佛在王舍城外灵鹫山中宣说的。本经内容详尽,义理深邃,境界宏大,被称为净土宗第一经。

大国主世饶王闻世自在王如来说法,欢喜开解,捐弃王位,出家修道,法号法藏。在世自在王佛加持下观察了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状,经五劫思维,称性发起四十八大愿,经无数劫的积功累德,大愿圆满,创立了西方极乐世界而成佛,号阿弥陀。阿弥陀佛是在娑婆世界发心出家,启结大愿,圆成净土而成佛的。所以阿弥陀佛与娑婆众生的法缘最深。西方极乐净土依正无比庄严,是十法界中最殊胜的道场。阿弥陀佛救度一切众生的恩德尢量无边。

本经三辈往生中,行持虽有优劣,但都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根本前提,这是净业修持的纲宗。深信切愿即是无上菩提,执持名号即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所以本经的核心内涵是信愿行,就是净土三资粮。

本经以“圆生四土,径登不退”为归趣。十方众生只要信愿持名,必蒙阿弥陀佛愿力摄持,带业往生西方极乐凡圣同居土。一经往生,即不退转,必定一生成佛。往生凡圣同居土,就是圆生上三土,即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也就会圆证三不退,即位不退,不退入凡夫位;行不退,不退转为二乘,永为菩萨行;念不退,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觉海,如法身大士。

《无量寿经》的译本,自汉朝到宋朝,共有十二种,现仅存五种,以曹魏僧康铠译的《佛说无量寿经》为流通本。

由于五种现存的《无量寿经》译本文义有差异,有人希望会校出一本尽善尽美的文本,因此出现了宋王日休校辑的《佛说大阿弥陀经》、清彭际清节略的《佛说无量寿经》,清魏承贯会集的《无量寿经》及民国夏莲居会集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这四种会校本各有特点,对弘护净土宗功不可没,但都仍不尽人意,义理均有缺失之处。虽然不必将会集本作为正式佛经,但可作为原经入门的参考,类似注疏的作用。因此,如夏莲居会集本等仍可读诵。为佛法纯正而论,最好流通读诵原译本,一般以曹魏康僧铠本为主。

\

(二)《佛说阿弥陀经》

本经是大乘经典中最为普及流通最广的一部,天下丛林,早晚课诵必诵此经,宗门教下四众弟子,无不归心西方净土,一致认知念佛法门确是普度九法界众生的对症良药,是圆顿上乘的无上妙法。本经言简意赅,世尊无问自说。以古今流通的鸠摩罗什译本为准。

世尊向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极乐世界的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极乐净土依正无比庄严。又说:“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祗说。”世尊三十六次叫着舍利弗名字,讲说极乐妙境以启信,三次劝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又殷勤劝称名念佛:“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结果是必蒙佛接引,必生极乐。“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本经所示的念佛法门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能欢喜信受,依教奉行,信愿念佛,求生西方的净土行人都是“多善根福德因缘”的善男子、善女人。

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的宗要。蕅益大师指出:“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经中先陈依正以生信,次劝发愿以导行,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

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其教相为大乘菩萨藏所摄。

除鸠摩罗什译的《阿弥陀经》外,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有《佛说小无量寿经》(已佚)。唐玄奘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现存二种译本,秦译精要流畅,流通最广。唐译准确详备,力保原貌。参读二译,可相得益彰。

因发现襄阳石碑经本,有人建议将“二十一字”补入经文,即在“闻说阿弥陀佛,一心不乱”下加入“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经莲池大师甄别,蒲益大师和印光大师认同,说明此“脱文”是解经之语,不属于原经文,但可以在经文之外,讲经时保存其意即可。

《阿弥陀经》的注疏中,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幽溪大师的《弥陀圆中钞》及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三部最为精当。印光大师赞叹说:“弥陀一经,得此三疏,法无不备,机无不收。”

(三)《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王舍城阿阇世太子听从恶友提婆达多唆使,囚禁父王频婆娑罗王,并将母亲韦提希夫人幽禁在深宫。韦提希夫人在深宫遥拜释尊,释尊便亲自带着大目犍连和阿难从空而降,现在韦提希前。韦提希夫人禀告佛陀,愿离秽浊现世,往生到无忧恼的佛国。释尊即以神通力,显现十方无量诸佛国土。韦提希夫人从无量佛刹中,选取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并恳请释尊开示往生彼国的方法,于是释尊便金口演说这部经典。

本经的主要内容是讲净业三福和十六妙观,因此又简称为《观经》。

净业三福的内容是: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属于人天福(世福)。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属二乘福(戒福)。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属大乘福(行福)。三福中或修持一福、二福或具足修持三福,回向均可往生。

经中开示念佛观佛的最高义理:“诸佛如来是法界身,人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充分彰显了阿弥陀佛与众生同体,感应道交的密因。

经中为下根凡夫敷设称名念佛法门,与观想念佛,观像念佛而达实相念佛的作用是等同无差别的。临终十念称名即往生,体现了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彻底悲心与究竟方便。证明阿弥陀佛名号——“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是末法众生的对症良药,是苦海慈航,不退的风帆,往生成佛的正因。所以善导大师说:“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名号。”

本经以念佛为宗,往生西方净土为归趣。

(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中最后一品,全名为《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入就是证入,普贤行为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为所入,解脱境界即佛的境界。

普贤菩萨教导大家,若成就佛的功德,应修十种广大行愿,称为普贤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除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十大行愿为因行,如来境界为果觉,修因证果,因果相应。临命终时,世间一切悉皆舍离,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蒙佛授记,分身十方,利益众生,直至究竟成佛。

普贤十大行愿功德无量,得到三世诸佛称叹。普贤菩萨以十大行愿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誓愿:“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并且以十大行愿功德回向法界众生。“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劝进华藏海众、法身大士导归极乐世界,证明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乃华严一生成佛最后一着,实为三世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的胜异方便。

本经以“入法界缘起普贤行愿”为宗。普贤行愿为能入,法界缘起为所入。本经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疾速成佛”为归趣。华严经是一生成佛之法,最终归于求生净土,所以说净土一门乃十方三世一切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的无上妙法。

(五)《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首楞严经》中二十五圆通中的一章,仅二百四十四个字,却和盘托出了净土宗修持心要。楞严选佛场上选中的是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和大势至菩萨的根大(见)圆通。印光大师将本经定为净土宗根本经典。

大势至菩萨是专修专弘净土宗的初祖。他在因地专修念佛三昧,成就圆通,果上大悲普济净业行人,今于娑婆世界,专摄念佛人,同归西方净土。

本经以亲友母子相忆为喻,说明心佛众生是同体的。众生念佛,如同佛念众生,久忆不忘,不但今生常得见佛,乃至多生多劫后,均能常随佛学。众生若能忆念如来,犹如如来怜念众生一样,则感应道交,互摄互融,生生世世不相违远。专门忆佛念佛,即可就路还家,母子会见,亲证生佛一体的自性。

本经指出念佛的纲宗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六根都摄不舍,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若能都摄六根而念,就是净念相继。若能经常净念相继,那么一心不乱及念佛三昧均可证得。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念佛法门以佛的果觉作净土行人修持的因心。念佛为至心称名念佛名号,即可全摄佛的功德为自己的功德,以阿弥陀佛的法身香智慧光庄严自己的本觉心佛。

本经以忆佛念佛为宗,以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为归趣。

(六)《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本论简称《往生论》或《净土论》,是世亲菩萨依据净土三经造的一部论著,属于宗经论,由菩提流支译为汉文,本论前部分以五言偈颂为总说分,第二部分是长行又叫解义分。

因为本论是世亲菩萨“我依修多罗(即佛经),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所以应将此论视作佛陀的圣言量。

世亲菩萨自己在一开篇就发愿往生极乐净土:“释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如何才能往生极乐净土呢?就要精修五念门:

1、礼拜门:身业礼拜阿弥陀佛。

2、赞叹门:口业赞叹阿弥陀佛名号光明智相,就是要称名念佛。

3、作愿门:心常作愿,发愿一定往生彼国。

4、观察门:智慧观察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功德。国土有十七种庄严,佛有八种功德庄严,菩萨有四种功德庄严,依正一共二十九种功德庄严。

5、回向门:将自己功德回向众生,同生极乐国。

五念门,就是净土信愿行三资粮。礼拜门是信,无真信,不会真诚礼拜佛,作愿门和回向门是愿,发愿与诸众生同生极乐。赞叹和观察是行,是观像、观想念佛和称名念佛。观察门也是为了生信发愿。赞叹门称名念佛也是在信愿前提下的行。五念门成就,必定往生极乐,速成佛道。

由于《往生论》深邃难懂,昙鸾大师作《往生论注》,非常详尽。印光大师称赞说:“昙鸾大师撰《注》详释,直将弥陀誓愿,天亲(即世亲)衷怀,彻底圆彰,和盘托出。若非深得佛心,具无碍辩,何克臻此?”昙鸾大师在《注》中提出了很多精辟的理论,对弥陀极乐净土信仰的中国化及中国净土宗的建立都有划时代的贡献。太虚大师说:“昙鸾大师是中国净土宗理论的奠基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