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三论宗纲要 三论宗的教理和观行 第一章 教迹

发布时间:2023-07-24 10:34:57作者:大悲网

第一章 教迹

第一节 二藏

原本众生无量,根性万差,所以诸佛说法,有无量法门,无量教法,统摄为大小乘经律论三藏。三藏教典,古代名德,判释不同,各有其义,今嘉祥大师以二藏三轮,判释如来一代圣教,摄无不尽。

言二藏者,谓菩萨藏和声闻藏,又名大乘藏和小乘藏。又名半字教与满字教。声闻小乘,名半字教,菩萨大乘称满字教。究竟圆满称为满字,不了义教,名为半字。佛法虽广,不出此大小二藏。

小乘中有声闻缘觉,为什么但说声闻藏?大乘中有佛和菩萨,为什么只说菩萨藏?这是因为二藏是佛所说的教法,如来所以说教,正因为有受教的人,缘觉多出在无佛世,不从佛受教,故无缘觉藏,声闻人须从佛学教,所以只有声闻藏。大乘中佛是极果位人,是说教之主,不须受教,菩萨须从佛学教,所以只有菩萨藏。

二藏判教的根据,吉藏大师于《三论玄义》,引三经三论为证。第一《摩诃般若·无作品》云:诸天子叹曰:“我于阎浮提,见第二*轮转。”龙树释云:“鹿林已转小轮,今复转大*轮。”第二《法华经·譬喻品》说:“昔于波罗奈,转四谛*轮,分别说诸法,五众之生灭,今复转最妙,无上大*轮。”第三《涅槃经》卷十三说:“我于昔日波罗奈城,为诸声闻转于*轮,今于此拘尸那城,为诸菩萨转大*轮。”经中只对小说大,故知教法唯有二门。三部论的根据,第一《智度论》卷百说:“佛法有二,一者三藏,二者大乘藏。”又说:“阿难迦叶结集三藏,文殊弥勒阿难结集大乘。”第二《地持经》卷三说:“十一部经名声闻藏,方等大乘名菩萨藏。”第三《中观论》初品云:“前为声闻人说生灭法,次为菩萨说无生灭法。”以经论检验,只有大小二藏,故此判释,最为精确。

就大乘菩萨藏中,是否有深浅次第?有了不了义等差别?回答是否定的。今宗说,诸大乘经,就显理而言,悉皆平等,无有高下深浅。故《三论玄义》说:“通论大小乘经同明一道,故以无得正观为宗,但小乘教者,正观犹远,故就四谛为宗,大乘正明正观,故诸大乘经,同以不二正观为宗,但约方便用异,故有诸部差别。”这说明诸大乘经所明的理性是相同的。所谓真如法性之理,菩提涅槃之道是相同的,只是因对众生的机缘不同,所施设的方便教用有异,才有诸部大乘经的不同。有四句料简可以说明此义,一者但教菩萨,不化声闻,是《华严经》。《华严经》专为法身大菩萨说,声闻罗汉纵然在座,也不见闻,故但教菩萨,不化声闻。二者但化声闻,不教菩萨谓四《阿含经》,三者显教菩萨,密化声闻,谓《般若》、《维摩》等诸大乘经。命声闻人为菩萨说般若大法,是为显教菩萨,即密示此法以为己任,如《法华》中付穷子财,谓密化声闻。又如说大乘经,命小乘人同听,也是为的密化声闻。四者显教声闻,显教菩萨是《法华经》。经云: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谓显教菩萨;又说:“为诸声闻,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即是显教声闻大乘法。又为小乘人授记作佛,也是显教声闻。四句之中,三句从菩萨中开出,以显诸大乘经因根性时机不同而有差别,一句专指声闻藏四《阿含经》。

诸大乘经,所以不同,又因为各有傍正二义。如《般若》广破有所得差别相,明无依无得实相为正宗,佛性,一乘是其傍义;《法华》广明佛乘一因一果为正宗,无所得及佛性是其傍义;《涅槃》广明常住佛性为正宗,一乘,无所得是其傍义。又是众经逗机不同,互相开避。《般若》已广明无所得实相,故《法华》不再广说;《般若》少说一乘因果,故《法华》广说,《法华》已广明一乘因果,故《涅槃》不再广说;《法华》少说常住佛性,故《涅槃》广说。举此三经为例,其余诸经,类此可知。又只是一法,作三义说之,故有三经不同;无境不照义,说为般若,真极不二义,名为妙法,恒常不变义,故名涅槃。故须领悟,诸大乘经,显道无异,而作异名宣说。

第二节 三轮

言三轮者,即是三种*轮,一是根本*轮,二是枝末*轮,三是摄末归本*轮。根本*轮,是《华严经》,《华严》大教,纯为法身大菩萨,开演一因一果法门,任道平直,无所斥夺,开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五十二阶位,直趣佛果,究竟圆满,对比以后诸教,名为根本*轮。枝末*轮者,钝根众生不堪受根本一乘法门,遂暂息大化,佛垂方便,即于一佛乘教,分别说为三乘,谓声闻乘、缘觉乘和佛乘,令小根机人,先学浅法,逐渐深入佛道,故名枝末*轮。摄末归本*轮,谓《法华经》。释尊四十余年,杂说三乘教法,陶炼小机,渐趣大道,根机渐次成熟,到《法华》会上,始得会彼三乘归于一乘,是谓摄末归本*轮。

这三种*轮,是依据《法华经》建立的。《法华》总结一化始终。如《信解品》说:“大富长者,踞师子座,眷属围绕,罗列珍宝。这是指卢舍那佛,说《华严》大教,为根本*轮。其次唤子不得,密遣二人,乃至脱珍御服,著蔽垢衣,得近其子,是指释迦,隐蔽一乘,说三乘教,为枝末*轮。如富长者,知子志劣,柔伏其心,心渐体信。付与家业,召会亲友,言是我子,皆成菩萨,为摄末归本*轮。以此三种*轮,总摄释尊一代圣教义无不尽。

若依此三轮判教,《般若》、《维摩》、《思益》等诸大乘经,不知应归哪一*轮?是根本还是枝末?正确的解答,有根本有枝末。《般若》等经,正说大乘,故是根本,未废二乘,故有枝末。有四句料简:一者是根本非枝末,谓《华严》与《法华》;二者是枝末非根本,谓《阿含》教和人天乘等;三者有根本有枝末,即《般若》《维摩》等诸大乘经。此三句是教。四者非枝末非根本,泯上三门,归乎实相。

如果这样说,只有《华严》《法华》是了义教,《般若》《维摩》等经,应是不了义教?今明不然,《般若》等经,宣说大乘,究竟了义;与《华严》《法华》同,只是未废二乘为异,不是不了义教。前文说的半满二教,小乘有浅无深名为半字,如谓《法华》有深无浅,纯圆独妙,守实丧权,亦应是半字教,故兴皇有五满之说。若如某种说法,纯圆独妙,有深无浅,这只是半边满,而不是具足满。若是《般若》教义,深浅具足,权实双运,普摄群机,方是具足圆满,中道正法。

三轮与二藏的同异,三轮与二藏有同有异,它们的共同点,二藏只是大小两乘,三轮不过本末二轮,大乘是根本,小乘即枝末,故三轮与二藏是一致的。不同处,二藏是横判,三轮是竖判。二藏是横判者,不论时间地点,不论前后次第,凡是释迦一生所说小乘法,结集在一起,即为声闻藏,凡一生所说大乘教,结集在一起,便是菩萨藏。故二藏跨越时空,名为横判。言三轮为竖判者,释迦最初成道于寂灭道场,纯为法身诸菩萨,说《华严》大教,名为根本*轮。次后趣鹿野苑,为五比丘说四谛法,如《阿含经》,是枝末*轮。从此已后,四十余年,为众根机杂说五乘,最后于《法华》会上,总结一化始终,会彼五乘,归一佛乘,为摄末归本*轮。这是就时间先后次第而说,故名竖判。又佛对声闻人说的是生灭法门,对菩萨说的是无生法门,约生灭教与无生灭教而分二藏:可说是就法义门判,三轮是就释迦一生说法先后程序而言,可说是就化仪门判。

或有人问,大乘不只谈无生,还说有更高的无量和无作,为何只言无生?答:今宗依《般若》《胜鬘》经意,无生无量和无作,其实平等,无有高下,说一即三,故《胜鬘经》云:“说无作圣谛义者是说无量四圣谛义。”《大品般若》云:“无作故无生。”又无生是四圣谛的“体”,法体无生;无量是说四圣谛的“相”,假相无量;无作是说四圣的用,是大乘无功用心的“作”用。体、相、用三法一体,举体即摄相用,其实平等。小乘名生灭四谛,名有量四谛,名有作四谛。大乘是无生四谛,是无量四谛,是无作四谛。此三义皆是对小乘的有,明大乘的无,《胜鬘经》广明此义,勿容异议。

二藏和三轮对照表

\

声闻藏但是枝末,菩萨藏该摄三轮,示大能该小,小不能摄大,此大乘之所以称大,小乘之所以为小者,由此可见。

第三节 三时教

在我国初唐的时候,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有中观大德智光论师,声高五印,独步当时,传龙树、清辨学说,依《般若》等经,《中观》等论,判释如来一代言教,以为三时:第一谓佛成道已后,趣鹿野苑,为小根机人,说四谛法,明心境俱有,说诸法有决定性。第二时为中根人,说法相大乘,明境空心有,唯识教义,缘生不空。因为根机尚差,未能全入平等性空,故权作是说。于第三时为上根人,说法性实相,无相大乘,显心境俱空,平等一味,离诸差别:是真了义。

此三时教,第一为破外道自性,大自在天等能生万物,故说诸法从众缘生,而此缘生决定是有。其次,为破小乘实有,说缘生法以为假有,犹未说一切法空,恐彼中根怖畏真空,犹存有以作引导。于第三时,方就究竟大乘,说缘生诸法即是性空。平等一相,泯诸差别。此三时教即是次第,是学修佛法由浅至深的前进次第。据说这是智光论师,在《般若灯论释》中,引《大乘妙智经》作这样判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