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金克木——他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梵文学者,也是著名的文学大师

发布时间:2024-12-08 18:00:30作者:大悲网
金克木——他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梵文学者,也是著名的文学大师

第一次知道金克木先生,是因为他写的《告别辞》。向来只有生者向亡人告别,而他却“自我作古”,写下了亡者对生者的告别辞。如同他说,“生者致悼词,死者岂可无词?”

人倘若死亡,在排队等候火化时,灵魂会有何念想。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过去自己心念的深爱之人,是执手看泪眼,无语凝噎?还是相见争如不见,各自怀念?

金克木说,人死后,要去收回自己这一生的足迹,寻着过去的脚印,在走一遍自己的生活。

从儿时田间小路的蹒跚脚步,少年时学堂路上的青春欢动,青年时在北京自学成才的坚定不移,后去印度,寻佛前真言的艰苦禅修。“出世入世并无分歧,纸上千言无非一语。”

金克木先生,祖籍安徽,1912年8月生于江西。幼习私塾,中学一年级失学。1935年在北大做图书管理员,当旁听生,在这片瀚海书海中,年轻的金克木自学了多国语言,并开始翻译写作。后来的他当过香港《立报》的国际新闻编辑,女子中学的英文老师,湖南大学的法文老师。1941年,他远赴印度游学,学习梵语,印度文学,研究佛学。1948年任北大东语系教授。他是国内少数几位梵学研究专家,与季羡林,邓广明,张中行,被称为北大未名四老。

金克木先生一生涉猎广泛,从文学范畴的诗词,历史,散文,小说,到社科范畴的经济论,天文学。他的文章有着学者的严谨,也有着作家的灵动。家中有一本他翻译西蒙纽康的《通俗天文学》,以文学的趣味性与可读性向我们展示了本应枯燥无比的天文理论。戴望舒眼见他在天文学上越走越远,怕他从此脱离了文学界,便把他又重新从天上拉回了地上。他曾经深深惋惜道,“离地下越来越近,离天上越来越远。”

金克木不仅对天文有过学术性研究,对数学也是深好非常。他在数学界谈笑鸿儒,与华罗庚,江泽涵皆是好友,并且钻研过费尔马大定理,临终之际还写了关于数学的论作。

金克木一生写了大量的学术性文章,以散文的形式,把问题讲的深入而有趣味。比如他曾写的《四维空间》,便以《笑林》中执竿入城的故事,来解释二维空间。鲁人在城门口把竹竿横比竖比,就是入不了城门。他只知道上下左右,却不知道前后,不知道把竹竿掉过头,就能入城。“用科学的语言说,他就是二维空间的人物,只知道长短,不知道厚。”当他解释第四维中的时间时,说到“时间就是变化,一切事物都在运动。时间能改变价值”,并例举了生活中的很多例子。比如人们在地下埋酒,埋金银,皆能增值和保值。而人民币埋到地下,只会贬值。地方储备人才,不与时俱进,人才也会退步。这便是第四维中——时间玩的花样。从物理引申到价值观,这便是金克木了。

金克木写文章经常是由心而起,便随性而为,并且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让读者在问题与答案中相互启发,从而引起读者的发散性思考。比如去游览名胜古迹,若只听导游的讲解,而不自己去看,去思考,任由导游灌输式拉着到处转,离去时便也只有眼中模糊的破碎的景点印象了。而金克木从这种人对于物的精神感受,想到了读书。读书便如同游览一部文本。文本便是导游的讲解与景点的呈现,而游览需要自己亲自用心去看,读书也需要自己亲自去用心思考。那如何思考?便是与书对话。他以阮籍的《咏怀》为例,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向我们呈现了如何深度的剖析和理解一篇文章。比如“夜间不能寐”,他提问好喝酒,曾一醉三月不醒的阮籍怎么会失眠。后面回答说,白日饮酒给人看,而夜间无人的时候,便是清醒者了。阮籍的众人皆眠我独醒,对于家国忧思,便在这孤冷凄清的不眠之夜,深深的晕染开来。而最后两句,“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谁”,他以焉所告,将诉谁,引申到城市中高楼林立,见不到明月,听不到雁鸣,北林不现,朔鸟也无,浮躁的现代人再也无法与《咏怀》共鸣。《咏怀》永远是孤独的。

金克木也是新文学的著名诗人。与戴望舒是好友。一生写下很多朗朗上口的诗词歌赋。比如这首《生命》:

生命是一粒白点儿,

在悠悠碧落里,

神秘地展成云片了。

生命是在湖的烟波里,

在飘摇的小艇中。

生命是低气压的太息,

是伴着芦苇啜泣的呵欠。

生命是在被擎着的纸烟尾上了,

依着袅袅升去的青烟。

生命是九月里的蟋蟀声,

一丝丝一丝丝的随着西风消逝去。

比如他曾在印度鹿野苑研究佛典时,以印度僧人的“经行”运动写过的一首诗:

往时圣哲经行迹,寂寞而今生绿苔。

古塔有灵还伫立,野花无主为谁开。

鹿王已证涅槃去,乌鹊宁闻圣谛来。

入夜豺狼争号哭,应知大地有余哀。

金克木作为我国少数几位梵文专家之一,对于印度的宗教,哲学,文学,更是有着深入的研究。曾著有《梵语文学史》,《印度文化论集》,《文化的解说》,《艺术科学旧谈》等学术性文集。除了梵语,巴利语、印地语、乌尔都语,英语,德语,法语他皆精通,而这些语言皆是他自学而来!

金克木热情,真诚,对于社会的新思想,新文化,新学术都有着深峻的了解与思考,兴趣盎然的挑战着各种学问的边界。他更是把各种学问糅合在一起,一边抒发作家的想象力与情感,一边展示着学者特有的视野与严谨。他的论文是具有美感和趣味的散文,他的散文是具有严谨和厚重的论文。朴实谐趣的文字,好似长者与我们做一场知心谈话般。信手拈来与侃侃而谈,皆是他一生学问提炼的精华。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