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找回内心的宁静
以前我看到别人做错事,就苦口婆心地想规劝他们,但效果不大,因为能接受的人很少。于是,我一直在思惟为什么?
后来,直到我看见佛经有一句话,如是说:‘悟者,觉悟本性;本性不动,是名自己。’这时,我才恍然明白,我们人活著的意义是什么!
一般人的生命,根本就不属于自己、完全随著环境在团团转,为了别人的错误而自我折磨。
我们不要把错误当作是一种罪恶,如果错误是一种罪恶,那么一个成功者,就是一个累积满身污秽的人。
假如,你有心学佛,首先要学习的,就是找寻自己的生命—那就是‘宁静’。当你找回自己真实的内在,就可以体会到,其实不用依靠外在的刺激,你也可以活得很快乐。
世界上种种的繁荣虚华,并不能使你得到真正的快乐,因为刺激只能片刻,享受无法永恒?运用眼、耳、鼻、舌、身、意所求来的快乐,通通都是暂时性的。好比看一场电影,听一场演奏,场散、曲终,终有结束的时候。而人们总妄想在片段中抓住永恒,奈何依然做不到。因为世间的真相就是无常,有生必有灭,有合就有离,一切皆如梦、幻、泡、影。
因此,我们应当了解,找回自己内心的宁静,念念观照一切皆是无常。这样,遇到任何逆境,就自然放得下,而能解脱自在,远离烦恼,这样才是懂得享受生命的人。
幸福与安祥
安祥,是真正的生命。心里面没有祥和之气的人,永远得不到幸福。想得到幸福,从内心里头要有‘安祥’两个字。要能够‘放得下’,才能保持一颗祥和之心。
有一位女信徒,他的独生子才十一岁就生病逝世了,她来到我的面前一直哭,哭完之后问我:‘师父!我该怎么办?’
我就说:‘放下!’
她说放不下,这个孩子实在太乖巧了。我仍然那句话:‘放下。’
她就反驳:‘师父,这样不是太消极了吗?’
我就问她:‘不然,你又能怎么样?就算再让你再哭三个月甚至三年,这个孩子一样不能复活。你不放下,又能怎么样呢?’
你想要得到安祥,就要学习‘认命’。
什么叫‘认命’?
就是对已经没有办法改变的事实,要勇敢的接受它。我们要了解真理,以达到幸福,就要从本性上去悟。但本性无法用语言形容,语言和文字都只能相似地表达出本性,而无法对本性真实地表达指础。所似,唯有用智慧去体悟,才能透彻。
一个人,无论他是什么地位,过哪一种阶层的生活,只要他的内心非常安祥,就可以过得幸福。而一个拥有很多物质享受,但却不了解宇宙真理,内心纷乱的人,生活对他而言,反而是一种惩罚;拥有得愈多,他的痛苦也愈多。因此,幸福从何而来?要从内心的‘安祥’而来。
降低欲望和标准
人,为什么会痛苦?为什么会烦恼?我们认为金钱可以代表地位,但金钱带给我们的烦恼也很多。我们认为赌博可以带来快乐,但为了赌博自杀或家庭破碎的事,却时有所闻。谈恋爱卿卿我我,好不浪漫,但是每天打开报纸,情杀的案件一大堆。
佛陀早就洞悉了这些毛病,所以佛陀告诉我们:‘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你想要追求快乐,一定要从内心下手。把欲望和要求别人的标准降低,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不能用自己内心的磅秤去秤别人,而是要拿来秤自己,秤看看自己有几两重;如果拿去秤别人,我们就会为了别人而烦恼。
快乐,来自内心,莫向外求。如果想追求内心真正的宁静,一定要把欲望降到最低点。
我曾经和几位同门的师兄,到一个荒郊野外的地方结茅庐修行。
曾有信徒问我说:‘师父啊!你这个样子修行真可怜,住这么小的地方,又不能到外面去闲逛。’
我就告诉他:‘这个世界并不大,虚空比较大。但虚空再大,也比不上我们的心量来得大。虽然我住的地方这么小,但只要你的心量大,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的家。’
常有出家的师父说:‘出家无家处处家,出家无亲处处亲。’
我们要修持佛法,这颗心如果不能与虚空相应(虚空即无相),就不容易进入佛道,只有与虚空相应,当逆境出现的时候,我们才能以清凉、平淡的心去承受和担当。
道,就在你心中
有一天,我心里感到非常烦闷,就去见广钦老和尚。顶礼过后,广钦老和尚第一句话就问说:‘你现在在做什么?’
我就回答说:‘现在在研究戒律和替佛祖做一点事,讲经说法。’
老和尚说:‘佛还要你帮他做事吗?你现在是为你自己做,不是替佛祖做的!’
我当下顿悟。
六祖坛经上记载,有弟子问慧能大师说:‘师父,什么是道?’
六祖答:‘道在汝心。’
道,就在你心中。你还在找什么道?根本就是骑牛找牛,道在心。‘心能做主就是道,心不能做主就叫外道。’
什么叫做‘外道’呢?
心外求法,就是外道。
他们不能体认出自性是什么东西。别人如果向他们说两三句好话,他整个人就像地球失去地心引力一样,轻飘飘的,别人如果辱骂或批评他几句,他就因受不了而感到痛苦。
一个明心见性的人,无论他遇到什么逆境,都能欢喜承受。例如:有一个小孩端了一碗汤,一不小心跌倒把碗打破了,他的父母就一直打他。但碗已经破了,就算你再怎么用力打这个小孩,‘碗’—还是不能自动黏合的。所以,对于事实,我们就要有勇气来承受它。
佛门强调自性的升华,一切修行一定要从本性上去下功夫,这样,碰到任何顺逆自然能随遇而安,也就能悟到自己了。
我们学佛如果不能运用在生活当中,那学佛就没有什么意义了。道,就在你心中,就在日常运用中。仁者,请善自体会吧!
去贪则清凉
学佛,就是要超越自己。但要从何下手呢?第一,要从去‘贪’下手。
‘贪’也可以解释为‘执著’,我们执著就会有痛苦。仔细想一想,我们哪一种痛苦不是由贪延伸而来的呢?
贪钱、贪色、贪吃等等,一切都由贪而来。
我在读大学时,有一次参加令营,曾向一位修禅的法师请益。
这位法师就问我们:‘你们这些大学生是不是来求法的?’
我们回答:‘是。’
这位法师接著说:‘我送你们一句话,拿去贴在墙壁上每天看,一定会很受用的。’
于是法师挥毫为了五个大字:‘去贪则清凉’。这句话让我受用至今,除去心中的贪念,就可以丢掉‘我执’;没有了‘我执’,一切的痛苦也就不存在了。
有一位信徒告诉我:‘师父!我发现自已现在不贪执’;没有了‘我执’,一切的痛苦也就不存在了。
我就说:‘那是因为金钱的数目并不大。如果你能把十万块的现金,放在很多人进出的客厅里,而你坐在这里听我演讲两个多小时,心里完全不挂念那十万块,那我就真的佩服你了。’
要知道,人的习气中,‘贪’是最难去除的。所以,各位不妨也把这五个字‘去贪则清凉’,写在墙壁上。每天看、每天看,慢慢淡薄自己的贪念。久而久之,就比较不容易痛苦了。
傲慢招苦
记得我还在读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和同学组团去参访广钦老和尚。在进去之前,有一位同学一心想要和广钦老和尚‘辩’。一进门,尚末开口,广钦老和尚就对他说:‘你不要说,先听我说,你想说什么我都知道,辩论不好!’
这位同学一听,吓得不敢出声,他心想:‘我在想什么,广钦老和尚怎么会知道呢?’
老和尚接著说:‘辩论是不能解决事情的,要实实在在的修行。’
这位同学马上跪下去,向老和尚顶礼,请求老和尚开示。
老和尚说:‘你的我慢、自大、贡高,是你所有烦恼的开始。’
这位同学就问老和尚:‘要怎样才能得到快乐呢?’
老和尚慈悲地说:‘这个很简单。你要发愿,把自己当做世界上最没有用的人,就像地下的泥土土,任偌人在它身上大、小便、吐痰,它都没关系,因为它是在最底层长处,都没有优点。别人毁谤找,就当作消业障,只要这么想,就没有什么烦恼了。’
我们今天之所以会感到痛苦,就是优越感太过于强烈,我们都觉得自己很有才干,别人劝谏的话,一句也听不进去。
我刚出家的时候,由于深度近视加上散光,所以,如果有人在比较远一点的地方向我打招呼,因视力不佳没有看到,就走过去了,往往因此招致不少言语上的毁谤。这个时候,我就告诫自己,要像广钦老和尚说,要做一个最没有用的人;念头这么一转,整个心舒畅无比,就不再挂碍了。
宽恕别人,升华自我
犯错是平凡的,宽恕是一种超凡。
宽恕,是人类的一种美德。宽恕的本身,除了减轻对方的痛苦之外,事实上,是在升华自己。因为,当我们宽恕别人的时候,我们反而能得真正的快乐。假如我们看别人不顺眼,对别人的行为不满意;痛苦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一般人说:‘我恨你’。但是你恨对方,对方也许并不知情。因为不知情,他也不会少一块肉,或有任何损失,反倒是自己的内心,因为有‘恨’而一刻也不得平静,痛苦不已。因此,我们要了解,‘恨’是世界上最愚痴的行为。
唯有懂得宽恕别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佛陀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的快乐,是希望从别人身上去获得,哪会比一个乞丐沿门托钵还更痛苦。’
快乐不是别人可以给我们的,而是要由我们自己来解脱,自己来超越。想要得到快乐,就不要太‘过敏’;太过敏的人,对周遭的一切都太在意了,那就像自己拿了好多条绳子绑住自己一样,真是自找麻烦。
佛陀告诫弟子们:‘比丘常带三分呆。’就是训诫弟子们要大智若愚。假如,自己觉得修养没那么好,没办法轻易宽恕别人,有一个办法,就是看到不喜欢的人就远离,不要跟他亲近。‘远离恶缘’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自己无法自主时,就要先断恶缘。
因此,快乐要先学习从宽恕别人而来,宽恕是升华自己的本源,两者相辅相成,若能如实地运用在生活当中,那么,便能与佛法相应而不悖离了。
放下一切,专心念佛
想修持的人,就要先学习‘放下’。
有信徒问我:‘师父,要如何修持呢?’
我就回答说:‘放下!放下!先放下。将心事统统放下,钱财统统放下,一切都放下,这样念佛才会踏实;如果著于我相在念佛,那都是虚假的。’
有时信徒反问我:‘在家要为生活奔波,怎么可能像师父一样什么都放下呢?’
我就解释给他听:‘放下,并不是出家人的专利,一切境界都可以当作修行。我们应当将一切境界,做为磨炼心性的材料,不应随著境界漂流、沉没,也就是要把一切的环境都当作道场;要知道道场不只是在寺庙,我们的心也是一个大道场’。
我们的眼睛,常看到的都是别人缺点,要知道,一个人常常看到别人缺点,他是活在他人行为污点当中,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自己。有些信徒到寺庙拜佛、念佛的时候,不好好的拜他的佛,念他的佛,却一直在议论 哪一个师父行为不好,哪一个居士家的媳妇如何不孝,像这种行为,哪里是在拜佛,根本就是在拜‘是非’。一个真心想修持的人,就要放下一切,不要怀念过去美好的回忆,因为过去已不可追;也不要盼望未来,因为未来尚不可知。人的心境,每一秒钟都在改变,你所能把握的就是‘现在’。照顾当下,放下一切,专心念佛,才是最重要的。
知足则幸福常存
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我觉得唯有‘内心安适,俯仰无愧’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因为心如不安,幸福要从何建立呢?
那么要如何,心才会安呢?
古人说:‘无所为而为,善而不居,能得心安。’这是教导我们行善时,不要想‘我有在作善事’喔!我有在帮助人喔!真正的‘纯善’,是牺牲而不是获得,是奉献而不是占有。
由牺牲奉献当中你才会懂得,帮助别人是真正的幸福之道。只有透过与别人的分享,你的成就才有意义,你的自私才得以融解,你才会知足、感恩,心也才会安啊!
心安的人,自然能控制自己的欲望,‘欲望’可以是推动你向上的一股力量,也可以是主宰你堕落的源头。
人生的浮浮沉沉,欲望乃是最大的滥觞,因此,自我控制的层次,亦可视为个人修持成就之指标。不能控制六根欲望的人,当然就得不到安祥。
嘴巴喜欢说是非的人,朋友远离,没人尊重,欲望太高,喜欢涉足不正当场所的人,内心无法清净,怎能安祥?耳朵整天只听是非,不懂得听闻佛法,那么幸福又从何而来?心猿意马的人,专心都谈不上了, 哪谈得上有什么修行的成就?
所以,一定要‘宰制官能,惩治我欲’。
人,就是欲望太多,才会生生世世在六道中轮回。我们如果能在每一个刹那,自我观照,自我控制,长养智慧与安祥。没有忧虑、没有恐惧、没有攀缘,离开一切执著,则能拥有统一和谐的心灵,幸福也就掌控在你的手中。
感受错误添烦恼
信徒问:‘师父!什么是开悟?’
开悟,就是找到真正的生命。
透视人生悟得真理,而能不迷惑,这就是个开悟的人。
开悟的人有什么好呢?一个开悟的人,任何事情他都放得下,再大的灾难他不会动摇他的心,在滚滚红尘中打转,而依然能随缘而不变。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多少人真正了解幸福?内心能悟就是本性,本性原就已具足安祥之道。安祥就是真正的幸福,要了解幸福,内心就一定要有智慧,智慧是本性外在的显现,修禅的人,修到最后就是开悟,开悟自己清净的本性。开悟的人就能得到永远的幸福、快乐。
那么,一般人为什么会得不到幸福呢?
原因出在他的感受是错误的、不正确的。所以,他的心很乱很苦,举例来说:当我们很诚恳地赞美一个人很能干,如果这个人内心感受错误,他就会回答说:‘你不要再讽刺我了,我早就知道你不安好心。’
像这种事事怀疑,处处防备,过度保护自己的人,扭曲了别人的用意,幸福离他还很遥远。
再比方说:我们看到家境贫困的朋友,很诚心地告诉他,有困难时可以来找我们。感受错误的人,就会曲解我们的心意,生气的回答:‘你不用同情我、可怜我,我要活得有骨气,我不需要你的帮助。’
在这些人的心目中,世界上没有好人,他们对外境不能正确的接受,时常感受错误,折磨了自己也痛苦了别人。
因此,我们对一切的逆境感受,要学习以欢喜心来接受,不要因过度敏感,而产生错误感受,因而凭添了自己的烦恼。
万法唯心造
有一位在家居士去拜访广钦老和尚。老和尚问他说:‘你有没有在修行啊?’
居士回答:‘有啊!我每天早上拜佛一个钟头,晚上也拜一个钟头,每天要拜佛好几百拜,念佛好几百声。’
广钦老和尚为了破他的执著,就告诉他:‘你在跟佛祖算账啊!’
修行用功不只是一种形式,而是要以放下、不执著的角度来实行。
就像我自必须了解,吃素不代表修行,而只是修行的助缘而已。如果吃素是修行,牛也吃草,甚至它吃得远比人类更清净,那么,它也在修行吗?
修行,是在修我们的心。但错误的方法,不当的精进,就不是在用功了,反而成了一种执著。我们任何一个人,要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也是这个心,要造业下地狱也是这个心,苦、乐、善、恶、主观、客观、烦恼、菩提、有为、无为皆是这个心。如果我们慈悲喜舍,就是佛菩萨;相反的,造业、执著,就成了畜牲种、地狱客。所以,学佛要进步,就必须从心地上下功夫。
心,也可以是个模糊、不确定的名词。加一个善就是善心;加一个恶就是恶心:加上菩提就是菩提心;加上烦恼,又成了烦恼心。另外,在楞严经中,心所指的是如来藏;在唯识里是八识;在我们世间是指灵魂;以心理学的看法即成潜意识。
心,加上不同的名词,就成不同的心。
我们也常听到人们如此说:‘善、恶在一念间。’依佛法的究竟义来说,一切万法唯心所造。因此,修行不在外表与事相上而已;一定要开发自己本性内在的般若智慧,远离分别执著,也才谈得上‘修行’。
觉悟人生
觉悟,是对不悟者来说。
众生不觉悟,尚然痛苦;觉悟后,就会得到解脱。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想过快乐的日子,但是有很多人无法体什么是真的快乐、真正的解脱。
有些人的快乐就是:念小学时希望念国中;念国中时希望念高中、大学;或是希望追求男女朋友,两人能够结婚,永远在一起。结婚以后忧希望创业,生儿育女,培育下一代,然后慢慢地步入壮年、老年,最后安享天年。
这世间,大多数的人都是迷迷糊糊来,又迷迷迷糊糊走,生命在无知之中开始与结束。我们无法抗拒,每天在惆怅、迷悯、烦恼、爱恨、嫉妒等无数重覆交织的心态下过日子,终究还是得交出生命,这就是佛教所说的‘业力’。
谁都想长生不老,但是没有几个人能够穷究生命的本态。所以,我们对于千变万化的环境及内心的迷惑,仍然无法解决。
学佛的目的就是要觉悟,至少可使人生过得快乐一点。
觉悟,必须从心下手,修心才能悟;因为‘悟’是一个心部,再加上一个吾字,这代表是用我们的心去悟,而非用身体去悟。
许多不了解的人,听到佛法很好,可以使我们死后住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就每天拜佛,持八关斋戒,然后到处向人炫耀一天拜了多少佛,但是脾气却依然很坏,贪心还是很重,侍人处事依然故我。像这样,就是因为不了解修行必须要有觉悟的缘故, 哪又怎能快乐得起来呢!
心的真相
修行,并不只是让环境更加舒适而已,一般人常会要求生活周遭的条件:房子宽敞、厕所干净、灯光明亮。但却往往不知道要装饰自己的内在,点亮内心的智慧。
有一次孟子就讥笑众生:如果家里的羊走失了,人们会去找回来;但良心掉了,却不知道有没有人要去找。
一个人若没有在修行,又不认识这个心,他的心就会走样变形;就像一面干净的镜子染上尘埃,又像太阳被乌云遮蔽,无法看到事务真实的面貌。
人生、宇宙是我们当下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但是很多人都茫然不解,所以,必须透过修行、修心来体证真理。
我们要修哪一个心呢?一般人可能会觉得这个心无法控制,有打坐经验的人,更可以体会倒这个心妄想纷飞,杂乱无章。佛经中提到心有八万四千个,总结起来有善、恶、无记三种。
经中常捉到‘心是恶源,形为罪薮’,这是从执著、分别、无明的角度而言;所以心是罪恶的来源。没有修行的凡夫,心是恶的;看到名、利、财、色就不断追求,这是没有经过训练的缘故。但是另一方面,祖师大德也有‘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说法,意思是成佛的也是这个心。我们的心,亦即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是光明、圆满、具足大智慧的,所以佛教认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人人皆可成佛。
所以,心又可分为佛心、罪恶的心两种,简言之就是善与恶、真与妄。我们的本性是真实的、永恒的,是慈悲喜舍的;而凡夫的心却永远在变化,虚妄不实在的,因此,我们要从不断地观照中来修正我们的心,回复到我们生命本来的面目。
观照当下一念
人主要是受思想的支配和智识的指挥,所以会对事相上的认知做抉择。也就是说,我们人是生活在惯性意识里面。
所谓惯性意识,就是习惯于自己的主观看法,主观性再加上自己生长背景的价值观念,对周遭事物就会产生批判,这就是我们的思想。
我们从出生以来,行为就一直受到意识控制。
小孩子在两、三岁时,就有自己的看法。慢慢地,十岁、二十岁、三十岁,一直到死都会有个人的看法。
思想是瞬息万变,每天都在增加、减少,改进或懊恼,因此,强烈的对抗、对立,就转变成一种连续性的错觉,时间一久,这种错觉产生强而有力的批判,于是,就扭曲了事实的真相。为了不使自己受伤,于是,尽量说别人坏话、丑化别人。住住将一件事情的真相加以覆藏、偏差。说人家的缺点,就会忘记人家的优点;看到的也都是不好的一面。所以,我们的日子不好过,这都是因为不了解自己惯性意识的缘故。
所以,佛教讲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随时观照内心,让自己每天都能进步,但这是指根器较差的人。如果是上根利智的人,听到一切法本无自性,色即是空,空即不生不灭,当下就开悟了。
只要对境不执著,妙有自然现前,因此,自性的功夫,就体现在当下这一念。
包容异己
‘人,生而不平等’。
在历史上,有很多人穷究一生的研究,然后,想要为这个问题,提出一个圆满的答案。但唯有佛陀‘人人都能成佛’的理论,才真正为众生提出了究竟解决之道。
人的差异性,有来自先天的业力,及后天的努力与学习。一般人基于此差别的大小,再加上自己自私的角度给予批判,就益发的更不平衡了。其实,以佛法的观点,这种种的不同、相异、对立,却极为公平。因为,众生一切的身、心、环境,皆取决于自己的业力。我们要突破意识的观念,就要放下错误的标准,因为,每个人都会为自己订出一个范围,跟自己看法不同的就是敌人,而加以排斥。这都是由意识造成我们内心的一种主观,如果不能突破,就会一直生活在意识的阻碍里而痛苦不堪。
而当了解了这个道理,你就再也不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或愤世嫉俗了。那么,争执中,如一方能够将冲动忍耐一下,那么必能有一番新的境界,明天也会比较好。
就像夫妻吵架时,有一方能心平气和地跟对方说:‘我尊重你!而且我并不想改变你。’这样,想吵也吵不起来了。
哲学家也告诉我们:‘不要让你今天的无知,增加你明天的后悔。’
遇到什么事,先训练自己不要马上生气,后悔自然减少。包容别人可以涵养自己,改善人际关系,产生良好的互动,这是减少纷争斗乱的不二法门。
虚伪与真实
大多数的人,总是喜欢夸大自己自吹自擂,但却又常常要求别人自己地做不到的事情。
例如有些父母,整天忙于公事、交际、应酬,在家的时间少之又少,没有时间照顾家庭与子女,只会一昧的头儿女们认真读书,不准出门等等。
再有一些修行人,非常喜欢说他自己有神通,有多了不起,但他也许只是看了少许经典,便将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所说的话,认为是自己的见解。遇到别人问他时,就说是自己悟出的道理,其实,对不生不灭涅槃的思想、境界并非真正了解,到一天西洋镜被拆穿了,又要如何自圆其说呢?
人,大都是虚伪、好面子的。不是自己的创见也会说是自己发现的真理;没有达到的某种境界,也可能会说自己已经到达。
所以,佛教的戒律中有一条‘不妄语’戒,就是说如果随便说自己证得果位,即犯‘大妄语’戒。再又为希求他人的供养而说,如此,则再罪加一等。
现在有很多人,假藉神通的名义,标榜能替众生消灾解厄,其实众生的共业,怎么可能光凭一个人的力量就能转变的呢?
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连尊者,是神通第一的大阿罗汉。
当时,他因知道佛陀的祖国迦毗罗卫,将遭到琉璃王的侵略,于是就利用神通力将城中五百族人放入钵中腾向虚空。目犍连心想,这些人应该安全了,可是打开钵一看,却全部化成脓血。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知,即使是神通地无法改变众生的业报。
神通敌不过业力,就像虚伪战胜不了真实。
做人要真实,不要虚伪。一个虚假的人,仅管外表光鲜亮丽,但内、外不相符合,烦恼一旦升起,又不知如何解决!我常讲一个人要当圣人并不容易,作凡夫是比较简单,老老实实的做人,老老实实的面对一切,自然心无恐惧,能够坦然的迎向生命中的横逆与波折,才是一位真正的勇者。
不听是非,不传是非
修行,一定要避免造口业。
生活中说话的机会很多,但是,要说得有意义则不简单。例如:解决他人烦恼,彼此沟通了解,引导他人学佛等等,如果只是在制造是非,则自己与他人,常常都会两败俱伤。
常常听到别人说‘××人很坏、很差劲!’等的评论。如果,我们没有与当事人相处过,也并不了解他的做人,如此,听一听也就算了,千万不要再二度宣传,因为,人往往透过主观来评断人、事、物,难免与事实是有所差距的。
而一般学佛的人,常会犯的一种毛病,那就是到一个道场参访,如果看到不好的现象,常喜欢妄加批评,而忘了自己是为了修行以及听闻佛法,才来亲近道场。
所以,高雄文殊讲堂的四大根本戒规就是:不说是非、不听是非、不传是非、不打妄语。全部跟我们的这张嘴有关。
说话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如果我们将说话视为一种‘享受’,不想负责任,最后很可能因为话太多而伤害了自己。
有时候会听到一些人告诉我:‘××人不好!’
我只是随便听听,如果真的听进去了,又依据他的话加以二次诽谤, 哪不就太没有自己的主见了吗?
所以,我常劝这些讲别人的人:‘修行人不该谈论他人是非。’但是,一般说人是非的人,都会不自觉地辩解道:‘他真的就是这样!不是我在说他的是非。’
‘薄薄两片皮,说好说坏都是你。’
谈论是非,只会蒙蔽自己的心性,障碍解脱之道,谈是非时,内心呈现的是纷扰的情况、不安的状态。而且,‘说人者人恒说之’,若不谨言慎行,可以预见的,这个人将永难挣脱是非的困扰了。
劝反省不造恶
众生如果不修正自己的习气,随著自己的习性去造业,那就是放纵扩大自己的错误;如因著而不改变自己的恶习,就会永远受到习惯的支配,不断地在六道中轮回。
平日除了随时修正自己外,必须避免自已‘造业’。业,是思想的累积与行为的总和。有净业、善业、恶业、无记业之分。但我们通常所说‘造业’是指造恶业;如果是善业,就会用行善、布施、持戒、忍辱等名词直接说明。
人,如果时常造业,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力量障碍著我们,这就是所谓的‘业力’。例如一个有菸瘾的人,他第一次抽菸的时候,不觉得什么,但是今天抽几支,明天抽几支,时间一久,不抽菸就会觉得很痛苦;喝酒、赌博也是如此,习惯养成后要戒掉是很困难的。
我认识一个人,他有一次去参加忏云法师所主持的斋戒学会,七天皆吃素且过午不食。他戒期结束后下山回家,看到鱼、肉就拼命地夹著吃。他母亲告诉他吃慢一点,他就回答:‘七天都没屹肉,要赶紧补一补,均衡一下。’母亲说:‘哪不是枉费了七天的斋戒吗?’他说:‘这是业力所牵,没办法的事!’,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业力,无时无刻牵引著我们的行为、思想,不是一时就能转变的。所以,一方面要观照自己的心,令不造恶,另一方面,要时时反省,反省以前所做的错误、所犯的毛病,现在足否改正?如还有缺点,就要下定决心修正,不要再为业所转。
反省,就像一面镜子。不仅可以知道自己的缺点,也比较会接受人家的好意和劝告;而一个懂得反省的人,也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生命的本质。
‘运命’而不被‘命运’
当前命相、风水、地理之学大行其道,相信的人为数不少;遇到事情总要花钱去求卜问卦一番。
那么,算命为什么会准确呢?主要是因为人们大都随‘业力’而转,并无法主宰自己。
一般人一出生,总是很难摆脱固定的生活模式,甚至过著不想过的生活,这就是所谓的‘命运’。
命运在康熙字典的解释是:命也,不可改;运也,可以转。以佛法而言,没有修行的人,很容易随既有的业力运转而走完一生,这就是被‘命’所‘运’;但是,以大修行者来说刚好颠倒,他能够主宰及运用自己有限的生命,这就叫做‘运命’。
我们为什么要修行?莫不是为了了解真理,掌握自己的生命。例如:一个前世杀人放火的人,造的恶业不计其数,今生却很幸运地转世为人,并有机会听闻佛法;但是他念佛、拜佛以后,反而常发生意外。然后,又是儿女不孝,又是家庭不和等等。他内心因此非常痛苦,却又找不到答案,最后,还是决定放弃佛法。
像这样,就是因为不了解三世因果的关系。如果知道是过去所造的恶业太重,如今业因成熟,并非短时间的念佛或者拜佛,就能够转化自己与家人的业障,必须要更加的勇猛精进修行,并持之以恒,才能从生命的束缚之中解脱出来。
因果是通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算命能够准确,是过去所造的业有迹可寻,今世才受到牵引。但对修行人来说,命是算不太准的。以前我未出家前,算命的说我将来是个大企业家,太太很漂亮也很有能力,夫妻还会吵架,现在,我出家了,证明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所以,人是可以转变命运的,大部分的人总是庸庸碌碌,甘愿随世浮沉,无法改变他的人生,到头来,两腿一伸又再一次随业而转,继续轮回之旅。这是多么悲哀的‘命运’啊!
‘修行’一定要认清轮回的本质,‘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从原因下手,才是斧底抽薪的解决之法,并不是取决于你相信命运与否。那么要被‘命’所‘运’或随因缘而‘运’你的‘命’,就端看你自己的抉择了!
往内在寻找自性
开悟不是从外在找寻,而是不断观照内心才有可能获得的结果。
一天,一位基督徒来见我,他因为看到释迦牟尼佛成道时所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于是质问我:‘佛陀所说的话,怎么如此狂妄!’
我告诉它是误会了其中的意思:
‘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我’不是色身,而是指真我、是指本性,天上天下只有本性是最尊最贵的。’
所以,我们赞诵经文,要了解佛经所指的涵义,例如心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意思是说不要受六根的束缚、不要受六尘的诱惑,对于外境不拒、不留,心不为所动,这样就能够‘唯我独尊’。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拥有无量的智慧,心就可以独自存在。‘独自’是件不容易的事,例如开车,一旦遇上塞车,许多人都会情绪烦躁、拼命抱怨,很难置身事外。所以,人大都在不自觉中受到外境的影响,无法将自己的心独立。
有一次,我去台东演讲,途中路面非常颠簸,在车上弟子就说:
‘师父,很抱歉啊!’
我告诉他:
‘这条路不错啊!像骑马一样,平常要找这种路还不容易呢!’
我们碰到境界,只要观想成好的一面就不会起烦恼。
烦恼、不烦恼都是心的问题,开悟的人为什么烦恼较少?因为悟到了大家都有本性,更加地认识自己,所以对事对物较不执著,烦恼相对也就减少。
不二法门
学佛要自在有几个原则:
一、‘自他不二’:我与他都是同一本性而无所分别,例如:有人当面侮辱、伤害我们,如果只是个人而不是整个团体的问题,我们就应该容忍。因为以他人的立场之所以大发脾气,必定有其原因。佛陀说:‘能够容纳异己的存在,才能成就自己的伟大。’‘异己’,就是与自己看法、意见不同的人,我们要容忍他、尊重他,这样一方面可以去除我们的慢心,一方面可以减少与其冲突的烦恼。
二、‘色空不二’:色法与空性是一体的。既然知道世间一切法皆是无常,就没什么好执著的。就像一只茶杯,将它分析,只是质子、中子、电子等化学元素,茶杯已经不存在了唯剩假名。但是,一般人因为不了解空性,所以对于世间的一切汲汲追求,追求不到就感到非常痛苦。如果知道世间的人事物都是假相,不可能永恒不变,遇到境界时,就比较能够释怀。
三、‘生佛不二’:众生与佛是平等无二的。如果了解自己努力修行,将来也可以成佛;体认到这一点,你就不会感到自卑。有一位老太婆时常诵念‘南无阿弥陀佛’,一次我就问他:‘老婆婆,您念佛是为了什么?’
她回答:‘我要去阿弥陀佛那个世界,帮阿弥陀佛扫地、煮茶、煎药。’
西方极乐世界 哪里需要我们扫地、煮茶、煎药呢?其实学佛很重要的是要有信心,要相信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佛。
四、‘物我平等’:就是中国儒家思想‘民胞物与’的精神,我与天地万物皆同一体、同一本性,所以要爱护一切众生,发挥‘物我一如’的慈悲精神,爱护一切。
只要我们消除心中一切的对立观念,就能契合进入不二法门,达到心里最高超的平衡。
谦受益,满招损
我们要随时观照自己,检视是否有贡高、我慢的习气,如果有,就一定要修正。
想改掉骄傲的毛病,首先要懂得谦虚的哲学,因为谦虚是保护自己的方法。例如:有人称赞我们:
‘××事都是因为你的关系才能成功。’
我们应将功劳与大家分享,并应该谦虚的回答说:
‘这是靠大家通力合作才能成功的。’
就像我有时到各地去演讲,弟子会告诉我:
‘很感谢师父慈悲莅临,为大家说法。’
我回答:
‘如果没有主办单位辛苦的筹划,又没有专程来听演讲的人,我要说法给谁听呢?所以该感谢的是大家。’
谦虚的人,对待别人的态度都是‘你大我小’、‘你对我错’、‘你好找坏’,如果以这种观念处世的话,就不容易被人伤害。
曾经有一位老和尚,受到了他人的毁谤,但态度仍然非常从容,内心丝毫不为所动;一天,他拿著锄头在庭院里锄草,突然有一个人莽撞地跑来谩骂他、诅咒他:
‘你这骗财骗色的老和尚!’
老和尚听了没有生气也没有解释,只回答说:
‘你自己没有就好了。’
修行者心中光明磊落,不被环境所转,抱持著「如果我骗财骗色,我下地狱;但是别人没有这样就好了!’的态度来面对毁谤。不像一般人若听到他人的毁谤,会气得暴跳如雷,觉得受了伤害,大修行者却可以洒脱自在地一笑置之。
‘谦受益,满招损。’谦虚的人的路愈定是愈宽广,也会受到他人的尊重;而骄傲的人,则不易为别人所接纳,并且容易为自己树立敌人。
律己与宽人
修行人要让众生有解释的机会忏悔的余地,不要咄咄逼人。
就像如果一位出家人犯了戒律,或在家居士过去曾造了很多杀业,甚至毁谤三宝,学佛的人都应以慈悲关怀的心来原谅及开导他。
所有罪业中最严重的莫过于‘毁谤三宝’,一般人不学佛、不相信佛法,因为因缘未至,当然无可厚非,但也请千万不要破坏佛经、毁坏佛像。
有一次我到左营帮人助念,结果一接近死者,全身就起疙瘩;因为他的死相很难看。当我为他加持时,心里面总是不太对劲,想其中必有缘故。一问才知道,原来他太太以前学佛,常到护国寺听经,先生因不赞成她学佛,就将家中的经书烧毁,海青剪破。
我们无法与佛法结缘,不相信佛法,这倒还无所谓,但千千万万别烧佛像、毁经书啊!
世俗也常说:‘做人不要做得太绝,要留后路给别人’。
人大都是严以律他、宽以待已;即使本身犯错,也会想尽各种方法来宽恕自己的罪过,这恰与弘一大师‘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修持完全违背。
此外,切记勿在众人面前公开谈论他人的隐私,因为人人皆有自尊心,揭人之短、传人是非,是很没有道德的。
事实上,不造口业,自己才是最大的受惠者。
佛陀说:‘要原谅别人的过失,因为我们是由业力而来的众生。’严以律己,精进办道,不谈论他人的是、非、对、错,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之道。
生活禅
学佛要能有正确的修行观,才能开启内在本有的智慧。
有的佛教徒在尚未学佛以前还算是很快乐的,但是学佛以后,他自己觉得痛苦,旁人也跟著难过。
曾有一位女信徒的先生跑来找找,向我‘讨回’他的老婆。他抱怨:‘从他太太学佛以后,每天都要花很长的时间来做修行的功课,家事不做,小孩子上、下课也不接送;而我下班回到家里,肚子饿得不得了想吃饭,她却叫我带著小孩去馆子吃。’如此,平日和谐的生活不再,增加的是每日固定的争吵。
在家居士有心学佛是一件好事,但必须认清楚自己与出家的法师在修行上是有分别的;不论修行的基本态度或修行的方法都应该不相同。
出家人以修行为他一生的职志,每日必须花很多时间在念佛、拜佛或打坐等等,与修行相关的功课上。而在家居士就无法做到如此,因为如果你每天花十多个小时来做功课,结果住住是造成夫妻感情破裂、亲子疏离,友情消失。因为你为了‘修行’而忘了自己的本份,自然而然,学佛就变成了一种痛苦与负担。
事实上,修行一定要落实在生活当中,绝不是有了师父不要老公,有了佛法就不用吃饭。
学佛了,更应先尽到自己为人妇、为人母的本份,将家庭料理照顾好之后,这样,你用多余的时间来念佛拜佛、亲近三宝,不仅家庭和谐美满,而自己也更能以观照的工夫来突破贪欲与执著,巧妙地思惟如何运用佛法待人处事,如此,智慧才能获得提升与开发。
六祖慧能大师曾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学佛之人若无法将佛法落实在平常的生活上,不能从身、口、意三业之中彻底的反省与改变自己,以得到革新与超越,那么,你对佛法的追求将也会是虚妄一场。
老实念佛制心一处
老实念佛是相当重要的。
如果有人问我:‘法师,我今年七十几岁了,随时可能会死,已经来不及参禅悟道,也没有太多时间去参访善知识,你可否告诉我有哪一种最快、最直接的修行方法?’
我会告诉他:
其实,不只是濒临死亡的人可以念佛,任何人都可以修持此法门,念佛法门是老少咸宜的。只要专心持诵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
念佛,要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不要为了赶速度、拼数目,佛号连成一起,字音无法分辨的一直念,这样无法摄心,当然对修行毫无助益了,所以念佛要不急不徐、了了分明的念,才会有成就。
修行办道无奇特之处,唯有细水长流,不夹杂、不间断,蓦直修去。如果以净土法门为主,印光大师告诉我们每日的功课如下:早上诵普门品、持大悲咒二十一遍,晚上诵佛说阿弥陀经、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佛号、观世音菩萨圣号百千声。
修行要专精、一门深入,不要今天修这个法门,明天又修别种法门,到最后哪一种也学不好。有一位老居士,没有学佛,也一直没有因缘听闻佛法,他可能只是听说念佛的好处,于是他就自己这样持诵:‘南无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南无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一天,到他临命终时躺在床上,一时竟不知道是要念‘阿弥陀佛’或是‘观世音菩萨’。
虽然凭著诚心与愿力也是能往生西方净土,但力量总不及专心持诵一佛圣号来得大。
所以平时学习训练控制自己的心是非常重要的,佛遗教经上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以世间法来看,如果能将所有的精力、智慧、感情、理性投入来做某一件事,就自然容易成功,修行当然也是一样,制心一处,就会激发出无量智慧。
所以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这样,命终时,自然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明辨佛神
学佛第一个重要的条件,是要有正如止见!
许多人虽然已学佛了,但仍神、佛不辨。佛教徒应厘清一个观念,那就是佛与神是不同的。
释迦牟尼佛是已觉悟人生、宇宙真理的圣者;他放下一切世俗荣华,在深山丛林中修行,于菩提树下悟道,继而为众生说法,教化众生,开启众生的智慧,去除众生的烦恼,让众生觉悟菩提,成圣成贤。
因此,佛是超出三界,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得到解脱的圣人。
至于神呢?在道家、佛教以及《易经》中则各有异说,但总括而言,凡是有浩然正气、正直无曲,对国家民族有所贡献的,死后皆可成为神。
众神也有正邪之分。如关公、岳飞、文天祥,死后,因为其凛然之忠义精袖,广受后人敬仰拜祭,是了不起的正神。而邪袖,则乃是依照邪术修炼成为精灵的物体,虽亦有神通,但仍脱离不了鬼道。
此外,还有天神、地神之类,有某些教派说天神皆由玉皇大帝(佛教称为帝释,居欲界忉利天)所册封,如雷神、电袖、水神、火神、稼穑神、祸福神、草木神等;地神如城隍爷、土地公(城隍爷如阴间县长、土地公则如阴间邻里长)等等不一而足。
但是,神的福报虽然也不错,可是依然没有断除烦恼,仍无法超脱三界,等到福报享尽,还是要堕落轮回。
由此应知,神不是佛,也非菩萨,佛教徒应该加以审慎观察,以免神佛不分,杂陈供奉,如此怎够资格称为正信的佛教徒呢?
嫉妒猜忌蒙蔽心性
人花在批评、毁谤、伤害他人的时间,胜过于冷静思考了解自己。
在现今人际关系日趋复杂的社会里,人们常因狭隘的心态,引发利害冲突,产生种种烦恼,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以自我为中心,由于处处为自己设想,产生分别与对立的心,更因个人的主观,漠视客观环境的存在,于是,障蔽了自己的心性,导致将心态陷于不平衡,进而造成人我之间的不和谐,导致无谓的纷争与忧扰。
像同事之间,虽共处同一办公室,却终日互相猜疑,于是,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也要斤斤计较,动辄相互向老板告状,说是自己受尽委屈,要求这要求那,时而滋生事端,破坏办公室的气氛;事关自己的利益,争取也就算了,有时还要涉及无辜,令周遭的人也倍感压力;此种行为,其实是一颗心被嫉妒及猜疑蒙蔽了,以致做出丧失理性的事情,真是愚痴啊!
例如有一次颜渊在为孔子煮稀饭时,天花板突然掉落了一样脏东西,于是颜渊就用汤匙将它舀起,咬咬看它是什么,碰巧孔子在他身后,见状便不高兴地说:‘唉!这个颜渊怎么这么不懂敬师的礼节呢?’
孔子将此事告诉子路,子路脾气很坏、个性冲动,马上跑去找颜渊算帐;待颜渊讲明原由,子路才心平气和地向孔子说明。
孔子便集合弟子们说:‘我孔丘亲眼目睹颜渊偷吃稀饭尚不真确,更何况平常在大街小巷所听到的是是非非,又怎么会准确呢?’
人本来可以过著快乐的日子,但我们却会为了一点小事,把自己搞得烦烦扰扰,无法宽恕、原谅他人,只想改变别人,而又不反省自己的人,将会抱憾终身而随业力堕落。
认识无常
认识生死轮回的本质,是学佛非常根本且重要的体认。
生死从何而来?由众生的起心动念而来。我们起了一个念头,内心就凝聚一股力量,让人无时无刻不去想它;好比说一个人执著金钱,出门时,心底就惦记著它,整天担心被偷、被抢,或者盘计著如何聚集更多财富。畏惧死亡也是一样,走在路上,远远地就好像感觉前方摆了一副棺木,非得绕一大圈的路来闪躲它不可。
心中的执著断不了,就无法明心见性,那面对生死、轮回时,自然也将处于恐惧边缘。
学佛的人,应学习以平常心来看待无常与轮回。
永嘉玄觉禅师曾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无常有一天一定会到来,因为这是生命的实相!面对死亡,就要有我必会死的认知,佛说:‘生者必灭,会者必离,盛者必衰。’如此观想,早日采取解决死亡的决心,才能深入体悟佛法的真义,获得解脱。
死亡也不是涅槃的等义词,解脱是指当下无烦无脑,不是人死了双眼一闭、双腿一蹬,才叫做解脱。
一个人透过体验无常和观照缘起,自然了解人生的种种变化,事实上,只不过是一个过程的生住异灭,有时虽很美好但也是不能持久;有时虽然痛苦,但时间总是会过去的。所以,不要害怕无常到来,因为‘无常’是人生最好的启示,它让我们在变化多端的环境中,能升起智慧的观照。
因此,学佛不只是对死亡的寄托,也不仅是死了以后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已。听闻佛法的目的,也包含开启智慧,正确地去看待人生。
无明与业力
芸芸众生,一念无明,遮掩自性,困惑造业,由业受苦,终至不能自拔。
依惑造业,业苦无尽,这种重覆的轮回,在学佛的过程申,必须加以追根究底!
什么是‘业’?梵语Karman,音译为‘羯磨’,义译为‘造作’,以现代的语法称作‘行为’;也就是说凡是发自于身、口、意的行为,都可以称‘业’。
那么‘无明’呢?无明就是没有智慧。
人类常会为了一点点事情,就放不下、看不开。记得有一位老先生,告诉我他觉得活在这世界上已经毫无意义,他很想自杀。
我问他遇到什么事非自杀不可呢?他叹气的说:‘我的儿媳妇实在有够可恶,吃要吃好的,做要做轻松的,早睡又晚起,说她几句,她又不高兴。想叫我儿子和她离婚,但又考虑到他们已有三个孩子了;但如果他们不离婚,每天见了她又都一肚子火!这种日子好像每天被刀割一般。’
我说:‘老先生!那你就得感谢她了。因为她就是你的善知识,如果没有她这样的磨炼,你又怎么会了解世间的苦呢?不如将自杀的勇气拿来念佛,别理她不就得了。’
我们总是会这样想:只要对我们好的,才是好人;其实不尽然。有时对我们好的人,却往往是这一生中最令你失望、痛苦的人;而对我们不好的人,反而可能是成就我们的善知识。
人,往往就因为看不清世间万事万物的真相,于是境界来临,受到业力阻扰时,往往不去寻求症结所在,反而想以逃避的方法(例如:自杀)来解决,如此不仅无济于事,更是增添苦恼。因此,如果能够认知:对我们不好的人(或逆境),可能是成就我们;在逆境中打开自己的心结,不正是自性的升华吗?
突破感情的樊笼
报上登载一则新闻:‘一名男子在旅社将他女友的头砍断,并挖出五脏;原本这对男女在谈恋爱时,是多么的柔情蜜意、卿卿我我,但却因彼此的冲突,而造成如此悲惨的结果!这不正应验了古人所说的:‘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之教训吗?
这名男子在杀害女友时,为何没有考虑到犯下此滔天大罪,将来必须承受多么可怕的果报呀!众生往往因一时的冲动或积压的情绪,一颗心被恶念迷惑住了,丝毫未曾想到,其后果是什么!
‘业’是一种来自累积的妄想和念头。
念头与感情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感情虽不是坏东西,但是一般众生的感情,大都只针对自己的父母、子女、丈夫、兄弟姐妹和朋友等,对他人就很难流露出真情。
感情得到升华,就是爱;爱的升华,就是博爱;再加以升华,就是慈悲;而慈悲的最究竟,就是大慈大悲,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另一方面,感情若受到过分的发展就容易形成欲望,如偏重于肉体的占有,到头来就将会演变成自私而束缚的牢笼。
因此,我们要学习如何升华自己的感情,不让它过度畸形的发展,从实践佛法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菩萨六度)中,转化与提升自己感情的层次,使感性与理性得到平衡与协调,突破感情的樊笼,成为一个觉悟的人。
惯性与束缚
业也是一种意识的惯性作用。
有人很容易起烦恼,碰到一点小事就很敏感;一件事情,今天跟别人说过也就算了,但在他的潜意识里,却隐藏著一股力量,很不甘愿,逢人就说,到后来小事变大事,也使别人对他丧失信心。
例如:常说谎的人,欺骗对他而言,已是家常便饭。但他说一句谎,就必须编造十句来掩饰;十句谎言,就又编了一百句来遮掩。最后,纸包不住火,而受到最大伤害的,还是自己。
因此,不论我们读过多少书,是否有修行,脚踏实地非常重要,不要只是培养意识的惯性作用;像说谎成了习惯,不说谎都不行。
业又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束缚。
有一位在家女居士来找我,说已经替丈夫生了三个小孩,家庭也照顾得很好,可是每当小孩入睡后,准备要念佛时,先生就会阻止她,不让她学佛。
于是她请问我:可不可以和先生离婚。我说:‘不至于吧?离婚!三个小孩怎么办?’
她说:‘先生分两个,我分一个。’
我说这不是办法吧!便劝解她:‘佛在心中,念佛也可以在心中默念,不一定是要告诉你先生!这样,你先生就不知道你到底有没有在念佛;或者是利用先生、小孩不在家的时间来修行也可以。这么轻率就谈离婚,是不是人没有智慧了。’
业有时如此,这位女居士为什么无法嫁给可以和她同修的丈夫?而是嫁了一个阻碍她修行的人呢?这岂不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束缚?
宰制己念
有一位信徒这么问我:
‘猫咬死老鼠,是不是在造业?还有是人打死老鼠罪业重?还是猫咬死老鼠罪业重?’
这个问题该如何解释?猫咬死老鼠造业了吗?如果我们了解‘唯识学’,就比较容易解释了。
在六道轮回中,以人的造业力最强。猫蛟死老鼠,严格讨论起来,是一种果报。因为猫生来就会咬老鼠,那已经成为它的本能之一;另外猫被人当作宠物来饲养的,那则是它的福报。
而人打死老鼠就不一样了!佛法讲的是起心动念;当我们看到一只老鼠咬破衣物,就发起嗔恨心将它打死,这在我们八识田中,就已经种下了恶因。
猫咬死老鼠虽然也是‘杀生’,但老鼠对它来说,是一种好吃的食物,因此猫虽也得承受果报,却与人所造的业大不相同。
经由身、口、意所累积下来的行为,即称为‘业’。像身体造的业:杀生、偷盗、邪淫;口舌造的业: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意识造的业:贪欲、嗔恚、愚痴等等皆是‘业’。
猫咬死老鼠,人打死老鼠,就属于身体所造的业。然而在这个世界中,又以人所造的业最为严重;因为人有思想、智慧,可以透过思考来下决定,所以一个人在八识田中所种下的恶因、善念,也都将在生生世世不断轮回中接续承受下去。
因此,佛曾说:‘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就是告诉我们众生能得到这人身,是很难能可贵的。十方三世一切佛,不在天上成佛,不在恶道成佛,唯在人间成佛,也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人是三界六道众生之枢纽,要向上向善,或向下向恶,对人来说也是最容易,也是最快速,我们也常说:‘善恶一念间’,所以,如果每一个人都懂因果,行善业,这个世界的环境,也将较为清净美好。反之,则成为垢秽污浊的地方。
了解以上的道理,我们也将会珍惜这个世界,也更知道学习控制自己念头的重要性了。
破我、法二执
我执与法执,是学佛人最需要超越的障碍。
‘我执’是很严重的一种心灵病态,也就是指人无法彻底了解自己,所以对种种有关于‘我’的事物产生错觉,认定为是我所拥有,是我的,因而过份执著,以至于捆绑束缚了自己。
好比‘人世无常’,但是我们往往不去认识、探究无常是什么?无法给自己一个健康、正确的观念,通常误将世间一切视为永恒;直到有一天,因为疾病,住进了加护病房,才突然感到死亡的恐惧,才开始担心能不能平安出院!然而,即使在濒临死亡时,却们想再与死神搏一搏,不会设法为自己住生预做准备,这就是我执的一种错觉。
佛曾说:‘人都是活在一种错觉当中,不知道死神随时都可能降临,误将此‘假我’认为是‘真我’,以‘无常’当作‘永恒’,不知‘生者必灭,会者必离’缘起正观的道理。’
而所谓的‘法执’,是指无法透视法的真相;是来自于知识上、见解上或宗教信仰上的错误执著。
单就信仰而言,信仰的本身并无好坏,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与他自身最相契合的宗教,运用智慧理性的判断、探讨为什么此宗教值得我去信仰;可是有些人就会有一种心态,当他专注于一种信仰时,对其它宗教就一概持否定态度,逢人就只赞叹己宗,贬低他派,仿佛只有他所选择的宗教信仰才最正确、最优秀,这就是一种法执。
因此,学佛的人,最怕的是‘放不下’,内心存有对我或对法的成见,境界现前,遇到与自己想法意见看法不同时,心中就容易生起烦燥与嗔恨心。但如果能够放开胸怀,以欢喜心去接受遭遇的事物,偏执的心态就将会得到修正,而懂得念念反观自照,境界反而成为反省的工具与修行之增上缘。
所以,我常说修行是点滴的工夫,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要做到的确并不容易;一定要历经琢磨、淬炼,才能够超越、解脱。古大德不也是如此说吗:‘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吗?
谈助念(一)错误处理
依照佛教之观点,生命乃是轮回不息的一种状态。
一般人在生命刚结束之后,神识(第八意识)还没有脱离身体,仍然有知觉,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全身冷却,神识也出离了,才算真正死亡,并非只如医学的观点,如心脏、呼吸停止或呈脑死的状况,即宣判死亡。
所以,当人在断气之后,神识尚未离去之前,心灵是最痛苦的时刻,刹那刹那,一生的经历如电影般,一幕幕重映眼帘。有人会因为感伤于往事而流泪;有人会因贪恋世间情爱、钱财而难割难舍纠缠矛盾,有人因为心愿未了,而却将遽然离去感到悲伤苦恼,也有人因冤屈末伸,而不甘愿瞑目而去。此时此刻正是悲苦交集之际,倘若听闻哭声或见到喜欢兴讨厌的人,或被搬动及错误的触摸,势必对即将出离身体的心灵,造成莫大的打击与伤害。
一般人,只要亡者一断气,随侍在旁的人马上就会悲哀啼泣,或抚搂亡者嚎啕大哭,或任意搬动强令正寝,或趁身体未冷时为之沐浴穿衣,或注射强心针,或才断气立即被送入太平间冷冻库,或当天即被转送殡仪馆而两三天后随即举行火葬。
这些行为对神识来去仍有知觉的亡者而言,算是极为残忍的一种虐待举动。
例如:有一次,我帮一位医生的母亲助念;由于这位医生在北部上班,母亲在高雄,当他得知母亲病危而无法及时赶回高雄时,便请我先为他母亲助念。当我到达现场时,临场实际经验告诉我,她确实已经往生了;可是,当这位医生赶到时,并不相信母亲已经走了,硬是要为她急救、打针。结果,经过一番折腾,死者双目怒现,全身散发恶臭,嘴巴一直张开,久久无法合拢起来。
举出以上例子,无非想要呼吁大家,一般人在气绝之后,神识仍然是有所感受的,我们千万勿将一些往昔一直习以为常的处理方式及错误举动,加诸在亡者身上,致令他们痛苦异常,若让临终者升起无可抑止的嗔心怒火,将可能导致亡者堕落到悲苦难忍的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之中,因此,不可不知错误处理之严重性。
谈助念(二)如何助念
人刚断气,虽然看起来好像已经死亡,但是,一般人神识尚未完全离开身体,因为其往生之处尚未决定,所以在这个时候为他念佛助他一臂之力,有很殊胜的功用。
然而如何助念?又该留意什么呢?
首先,在我们发现此人脉搏、呼吸已经渐弱的时候,就可以开始为他助念。再者,人在临命终时,已经相当痛苦了,为避免无谓的噪音,助念时应该使用引磬而不要用木鱼,诵经也可以省略,只要念四字佛号(阿弥陀佛)即可,时间以八小时以上为最佳(从断气时算起)。此外,切记助念的速度不宜太快,也不宜太慢。
至于什么情形之下,使用木鱼比较恰当?
当人在临命终出现乱语、怪叫,或是好像见到鬼一样脸色发黑发青等情形时,就应该敲木鱼念诵往生咒四十九遍或一百零八遍。
我曾经处理过一个例子:有一位女信徒的父亲,由于是在半夜里睡死,直到隔天清晨才被发现,究竟已经死了多久也没人晓得,而且当他被发现时,脸色完全发黑。于是从早上八点多开始,虽然二十几位在家居士帮他助念,可是七、八个钟点过后,亡者的面色仍未稍褪。
因此,在这种情形之下,再为他助念已经没有任何效果,只要敲木鱼诵往生咒就可以了。
所以,当知一般人到了临终的关卡上时,正是四大分离、诸苦交集,自己丝毫不能做主,完全必须依靠他人的帮助。因此,当知助念对临终者有多大的助益了!
谈助念(三)金光明沙与陀罗尼被
临终处理除了透过助念的方式之外,还可以使用加持过的‘金光明沙’。根据不空三藏翻译之《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明真言经》所记载,持‘光明真言’及‘六道金刚咒’等,各一百零八遍加持土沙,散于亡者的遗体或骨上及坟士,能帮助亡者除去一切罪障、脱离恶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种加持的功能,主要来自咒力、愿力和心力三种力量的结合。透过这三种力量,转变被加持者的心念,帮助他安然度过生死的关卡。
金光明沙的使用方法略述于下:
一、采土葬时:
(1)未盖棺时,依法将金光明沙洒于亡者额头上。
(2)已盖棺后,则洒于棺木上之垂直对应于头部的位置;用胶水先抹于棺木上,再洒金光明沙。
(3)若已埋葬,则洒于坟墓之上;先以少量遍洒坟土,再估计额头垂直位置,于其上方散洒金光明沙。
二、采火葬时:
(1)、(2)同土葬方式处理。
(3)火葬之后,骨灰置于骨灰坛中,再洒一些于坛中。
除了金光明沙之外,陀罗尼被(往生被)也具有不可思议的大威德加持力。任何众生在临命终时,将此陀罗尼被覆盖其遗体之上,能令亡者消业灭罪,阻挡其过去世一切冤亲债主或魔障之寻扰,使其得以身心安乐、顺利往生。
最后,除使用金光明沙与往生被之外,一般人在重病时期以及去世四十九天之内,如果家人能茹素并结集为亡者持诵地藏经,或观音菩萨、弥陀佛之圣号,乃至六字大明咒、六道金刚咒等经、咒、佛号,则更能令其得大利益,令未转生善道者令其趣往,已转生善道者增其福德,已往生极乐世界者,并使其莲品增上,令冥阳两利,共沐法喜。
解脱之钥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成道后,到印度各地弘法度生。花四十九年弘化过程中,为了适应不同根器,做了深浅不同的指导,于是,发展出有八万四千法门,这与孔子的‘因材施教’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在这么多法门背后,其共通之情神,无非是想透过身教、言教来开示每个人,使之启发智慧,平息烦恼,达到真正的自在与解脱。
那么什么叫做‘解脱’呢?
从定义上说,所谓解脱,就是彻底地解放、脱离烦恼的束缚,获得身、心的清凉与自在;好比一位囚犯当他全身被加上脚镣手铐时,就没有自由;可是除去了这些束缚,使得解脱一样。
人生活在浩瀚宇宙,受到环境、社会、身心种种内外在因素所拘束、障碍,诸多不得自由。父子、兄弟、夫妻、同事之间,也往往因为一点点意见不周,谁也不肯服输退让;为了一个‘我’,彼此僵持不下;为了一个‘我’,因而陷入纷争、罪恶、烦恼、痛苦的深渊。
佛说不要用抗拒的心态来面对这个世界,凡事以对立的心态对待,唠叨、抱怨就会不断,如此便难以宽容的心来原谅、接受他人不同的见解,于是就很难活得快乐、自在。我们想要解脱,一定要先了解心的毛病,面对现实、面对社会,以智慧来圆融事相、超脱凡情。
俗话说:‘人有三千烦恼丝’。佛说:‘八万四千烦恼’,不管从深或浅的角度来探讨,障蔽自性清凉自在的根本烦恼,终究离不开我见、我爱、我慢、我痴等四大烦恼,而要去除这四大恶源,也唯有从心下手,乃能究竟解脱。
所谓‘我慢’,是指以‘我’为一己之中心,由此所执之‘我’而形成骄慢心。简言之,即指自尊心过于强烈的心态。
自尊心过于强烈的人,内心其实是脆弱的、无助的。人常常为了保护自我,不容许他人毁谤、批评,于是虽然给自己套上一个圣人的外壳,其内心却充满著高低不平的尊严,希望获得他人的尊重。
置身在这个婆婆世界,每个人都非常我慢,你切记勿祈求他人给你面子。在个人修养方面,应该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倘若遇到非常骄傲,言语暴躁直冲的人,更应当以忍耐、谦退、柔和之心来应对,如此便可以避免无谓的争执和纠纷。
而‘我痴’则可说是一切烦恼、痛苦的根源。‘痴’在经典上又解释为无明,亦即内心无光明、无智慧。人的内心如果没有智慧,就会有偏差的行为。
当一个人须藉由外界的赞美过日子,或受到外在环境影响,而激增对物欲的需求,或痴想一步登天、一夜成名之时,他将会因期待与失望,而陷入苦痛焦虑的深渊。
在这社会上,不乏为名为利而汲汲营求高官路禄俸者,而当有那么一天,让他从小人物变成了大英雄时,往往会因为过度自我膨胀,遭人所恶所弃,可怜的是他却身陷其中仍不自知,依然嚣张、跋扈,唯我独尊。他虽然拥有一身虚名,却得处心积虑维护他的地位、权势,甚至因此不惜出卖、伤害他人,以保护自己。
佛说:‘世上没有任何人能够给你痛苦,唯有你自己!’智慧之言,的确值得我们深省。
‘我见’:就是看法不同。一般人,都会执著在五蕴(色、受、想、行、识)背后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也就是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我’,这种意识型态,就会导致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亲眼所见才是对的;地由于强烈的‘我见’,致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不必要的争执,好比夫妻之间,因为看法不同而发生争吵,兄弟之间因财产分配不均而对簿公堂,这种事情亦多有所闻。
记得有一次我帮一位亡者加持,这位居士有个独生女正好信佛。由于亡者一再交待丧事一切从简,并以火葬方式处理,然后把遗留下来的钱拿去布施,救济贫苦。可是,因为他的几个儿子都未学佛,觉得自己经济上并没有什么困难,所以执意要请几百部花车上隆隆重重得办理丧事不可,而且,一定要风风光光一下。
儿子多,而女儿只有一个,加上意见分歧,于是争论不休。这种情形,我在一旁看得实在很痛心!
‘我爱’是指深深执爱著自我,通俗而言,就是所谓私心。
人最大的私心,是爱自己。凡是和自己有切身关系的人情世故,都是他贪恋、占有的对象。从情感的角度来说,夫妻、男女之间的感情,是独一无二、不容许第三者的介入,连子女对父母的情感,也不容他人占有、分享。从事物的角度来探索,人往往为了权势、地位、名利,因此患得患失。得不到时,处心积虑想争取,得到了又怕失去,而失去之后又痛苦懊恼,整个心便完全充满著这种贪恋、染著、占有的心态而导致内在翻腾不已。
因贪爱所造成的烦恼,其实是无量无边。当一个人过分执著于自己所拥有的,沉醉于成就当中,是非常容易迷失的。
事实上,当我们死了之后,什么也带不走,只有那些因为功名利碌、私心染著所造下的业,会紧随著我们生生世世而轮回,所以,想要修行得到解脱,一定要从去除(我见、我爱、我慢、我痴)这四种心态下手。
学佛三要件
学佛要具足三个条件:
一、亲近善知识
众生的烦恼习气都很重,突不破,无法照见五蕴皆空。因此,需要有经验、有智慧的人来引导、善知识能启发你内在的觉性,带领我们一步一步走向觉悟。尤其在阅读经典方面,若无师父的教导,就容易以自己的观念,将佛经义理扭曲,这是很危险的。譬如打开《大乘起信论》,其中‘三细六粗’,三种细的?六种粗的?《往生论》、《十四讲表》自己看,好像是这样?又好像不是!所以,要多多亲近善知识,善知识就是我们的法身父母。然而由于现今工商社会非常繁忙,若无法长期跟在师父身边修学,不妨多听录音带,反覆的听,薰习久了,渐渐也能有所体会。这也是现在工商业社会弘法的变通方法之一,能不受时空限制,让大家接触与听闻佛法。
二、要有好的环境
一棵树的成长,除了有种子之外,还要土地、阳光、空气、水等的灌溉与培育,也就是说,先天的条件还需配合后天的环境,像参加各种法会,以大家共修的力量来互相提携、讨论与研究,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三、要能自觉
佛法就是真理,即佛陀在菩提树下所发现证悟到的,佛陀发现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因此在四十九年说法之中,不断教育弟子们如何自觉。
‘觉’就是一种自我反省的工夫,随著你反省的深度,就越能体会到佛法的真实。内在净化到某称程度,本性的作用一发挥出来,般若智慧获得开采,那就能转凡成圣,与诸佛‘同一鼻孔出气’。
当然,自觉也要有条件,根器够的人,一句话即见本性,根器不够的人,那就要好好地亲近善知识,亲近三宝,多听录音带。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