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爱的修习
法增比丘
我们常常发脾气,生起瞋心,在生气的当儿,总是理直气壮的指责他人,责骂他,咀咒他,甚至狠心想害他,常不能自已,事後心平静以後,回想起來,又觉得似乎小题大作,但又礙於自尊,死也不肯認错。想想一下,瞋恨心发作时,是不是自己在受苦呢?是不是也给他人帶來苦呢?那么,有没有方法來对治瞋害心呢?
瞋恚生起的原因
首先要知道自己内心的瞋恚的烦恼,先要能觉察自己内心的瞋恚,要是不能够知道自己有瞋恚存在,那又怎么能够去对治它呢?知道瞋恚存在后,才去追寻瞋恚生起的原因,知道瞋恚生起的原因之后才能用方法消灭它,消灭了瞋恚之后,将来遇到生起瞋恚的原因时,可能还会忍耐不住,又再生起瞋恚,所以还要再对治它。直到成功对治瞋恚的行者,知道心中已灭尽的瞋恚,于未来永不生起。
在《杂阿含715经》的经文中:「何等为瞋恚盖食(产生原因)?谓障碍相(指可憎相),于彼不正思惟,未起瞋恚盖令起,已起瞋恚能令增广,是名瞋恚盖食。(瞋恚生起之因) ……
何等为瞋恚盖不食? 彼慈心思惟,未起瞋恚盖不起,已生瞋恚盖令灭;是名瞋恚盖不食。」
瞋恚的产生,乃是因为对所接触的感官目标心生不喜的缘故,这不正思惟与贪欲的产生是一样的,基于四颠倒见(视无常为常,苦为乐,无我为我,不净为净)。若数数对不喜或可憎的目标作不正思惟的结果,就会使瞋恚于心中生起乃至增长它。
瞋恚的产生是非常迅速的,跟贪欲一样,几乎每一次都是在事后才发现它,但是不要气馁,这是因为心还未经过训练的关系,不能观察到自己的心态和意念,也不知道瞋心的生起。只要常常作意观察它,你将在不久的将来找到它,它不在什么地方,就在根门接触境时从心中生起。
对治瞋恚的方法
在佛教中灭除瞋恚的方法有:(1) 常正思惟;(2) 修慈心观; (3) 亲近善知识;(4) 讨论灭瞋的方法。
一. 常正思惟
灭除瞋恚的第一方法就是要正思惟 ( 如理作意) ,要正思惟瞋恚对自己的害处如下:(i) 我起瞋恚后,将因瞋业在将来受苦;(ii) 若起瞋恚将自毁戒,并且损害他人,两相无利;(iii) 我现在要面对的可憎相,虽然是苦,但比起地狱,饿鬼,畜生道之苦为轻;(iv) 我现在遇到的可憎之相,乃是宿业所带来的,所以更应力行制止现在的瞋念,以免造未来受苦的因。(v)思惟一切皆是因缘生,因缘灭,是空而无我,所以要忍耐。(vi)思惟自己是业的主人,业是自己的财产。(vii) 对别人起瞋心,就有如赤手去抓烧红的铁条或火炭或是粪便等有害之物来打击别人,别人还未受到伤害 ,自己已经先受害。(viii) 起瞋恚将损毁长久以来所积聚的诸善功德。
然后才正思惟他人起瞋恚的害处如下:(i)他现在起瞋心会伤害自己,心跳加快,血压增高,可能会消化不良,损害他的肝脏(起肝火),便秘甚至失眠等。(ii)他因过去宿业与习气的影响,又起了瞋心,不知道如何去对治它。(iii)他的瞋恨就像是不被接受的礼物,将会退回给他,就像是逆风扬尘﹐ 灰尘只会飞回他身上。(iv)他是他自己业的主人,业是他自己的财产。他造恶业将来会继承他的恶业的财产。(v)他已被瞋恨的魔所降服,不能控制自己。
只有在明确地知道瞋恚的害处之后,才会决定去断除它。一个行者知道了瞋恚的害处后,才会忍耐不发脾气。
佛陀说:「众生畏刑罚,众生皆畏死,以己推及人,不杀不教杀。众生畏刑罚,众生皆爱命,以己推及人,不杀不教杀。(《南传法句经》129,130偈) 众生欲安乐,若求自安乐,刀杖害众生,安乐不可得。众生欲安乐,若求自安乐,不刀杖害彼,安乐乃可得。(《南传法句经》131,132偈) 对人粗恶语,恶言将反唾,恶言伤人苦,殴斗祸归身。(《南传法句经》133偈)愚者造恶业,而不能自知,感招恶业苦,犹如被火焚。(《南传法句经》136偈) 若人以刀杖,加害善良者(指阿罗汉) ,速召无赦殃,十种苦如下:将受身剧痛,或自召伤残,或得极重病,或丧心狂乱。或为王所惩,或为人谗诬,或眷属丧亡,或财物损减。或彼之房舍,为烈火所焚,彼人身亡后,堕入于地狱。(《南传法句经》137, 138,139,140偈)」
我们若要修好慈心,应从业果來思惟瞋恚的害处,佛陀所说的十种对善良者起瞋心的果报,是真实不虚的。拘迦利耶比丘以瞋心诽谤舍利弗与目犍連尊者,得到现报,很快就病发死了,堕入大红蓮地狱里去。「口出恶言者!虚伪者!低贱者!殺生者!有罪者!作恶者!卑劣者!低下者!卑贱者!你在这世上无须多说,你已注定堕入地狱。.....因为任何人的行为不会消失,它会回來与主人相会。作恶的蠢人将在另一世界看到自己受苦。」(故事见《经集. 拘迦利耶经》)若能这样思惟的话,我们才会学好忍辱。
关于忍辱的功德,这里稍为提一下,初学的人不善思择,故先学持戒忍让,若是恶缘常现前,迟早忍耐不住,要再生起瞋念,所以要思惟忍辱的功德:(i)无有怨敌;(ii)亲友不离;(iii)心常喜乐;(iv)临终不悔;(v)身坏生天。
对一个生起瞋恚心的人,他的怨敌将会拍手叫好,怨敌者会这么想:「愿他丑陋,愿他不得安睡,愿他不获利益,愿他不得财富,愿他不得好名誉,愿他失去朋友,愿他死後直栽到地狱里去。」一个生起瞋恚的人,正好如其怨敌者所愿!(《增支部VII.60经》)因此要学好忍辱。
二. 修慈心观
笫二种对付瞋恚的方法是修习慈心。我们应当勤修慈心,这是化解瞋恚的最佳办法。
(i) 慈梵住:(《清净道论》第九章)
慈心的修习是一种梵住(Brahmavihāra)或是四无量心 (Appamañña)之一。它不是世俗的爱欲,而是平等地普愿一切众生都安乐的善愿。慈爱是一种美心所,属于无瞋心所。
根据论师所说;初修慈心观的人不能取以下的对象来修习:(1)不爱的人; (2)极爱的朋友; (3)敌人;(4) 无关者(无瞋或爱者); (5) 异性 (6) 死人。
对不爱者修习慈心将导至疲倦,对极爱者修慈也极困难,对敌人随念则会起瞋心,对无关系的人修慈也会导至疲倦,对异性修慈会引起贪欲,对已死之人修慈则不能得定。
慈心观的修习的次第:(1)应先对自己散播慈爱,(2)接下来是亲爱者,(3)无关者,(4)以及怨敌者。
对自己散发慈爱是必要的,因为这样做有亲切感,懂得怎么爱自己,才会知道怎么爱别人。
波斯匿王(Pasenadi)来见佛,对佛说∶「我独处思惟:那些以身口意造恶业者,他们是不爱自己。虽然他们会说我爱自己,而实际上他们不爱自己。但那些以身口意造善业者,他们是爱自己,虽然他们会说我不爱自己,而实际上他们是爱自己。为什么呢?他们的所为,正是一个朋友会对另一个朋友所做的,所以他们爱自己。佛说∶大王!正是如此,正是如此。」佛陀同意波斯匿王所说的。([相应部III,4])爱自己的不要做会伤害自己的事,这才是真正的爱自己。
在《自说经》中佛说:「以心遍察一切方所,不见有更甚于爱己,每一个人都是爱他自己,爱自己的不要害人。」这是常理,只有爱自己的才会爱别人。
以下引佛向五百位比丘开示的《慈爱经》(《经集》蛇品第八经)。这是因为比丘众在树林修禅时,树神来捣乱,令比丘众无法住下去,他们回去向佛报告后,佛为他们开示此经,比丘众再回原地时先修慈爱,树神因而为慈心所感化;
「如是修习之贤善,以此亲证寂清凉,常养勤快与真诚,正直言语意和婉,待人和蔼不骄慢。知足易养俗务少,检朴六根悉平静,谨慎谦虚不俗攀。慎勿违犯纤细罪,以免将来智者诃,应常散发慈爱心,惟愿众生得福安。普愿一切诸众生,心常喜悦住安乐。凡有生命强或弱,高壮中等矮粗细,可见或是不可见,居于邻近或远方,已生或是将生者,一切众生常安乐。愿彼恒于一切处,不鄙视亦不欺瞒,假使忿怒怨恨时,心亦不念彼得苦。犹如母亲以生命,护卫自己独生子,愿能如此于众生,施放无限慈爱心。慈爱遍及全世界,上下地平四维处,遍满十方无障碍,无有仇恨或敌意。无论行住或坐卧,若是心中觉醒时,应常培育此正念,此乃最高之德行。心中不落于邪见,具足戒德与慧观,去除欲乐之贪恋,必定不再生于胎。」
虽然此经未说对自己修慈,但这是绝对必要的,在《自说语》中佛说:「以心遍察一切方所,不见有更甚于爱己,每人都是爱他自己,爱自己的不要害人。」这是常理,只有爱自己的才会爱别人。
修时以下列四种愿望修习:(1) 愿我脱离危难和仇敌, (2) 愿我脱离内心的痛苦,(3) 愿我脱离身体的痛苦, (4) 愿我每天生活安乐,无有困扰。如是散播慈爱两三遍。
先对自己以上述的四种愿望散播慈爱;然后对可爱者修慈,这是指比如自己的师父,恭敬的阿阇黎或与他相等的人,随念他们的可敬可爱处,这样就容易修到安止定。
修时也以上面的四种情况来散播慈爱,若能入初禅时审查五禅支(五支禅定的要素:寻、伺、喜、乐、一心),和五自在(入定、住定、出定、转向、审察),后再入第二、第三禅等。
接下来是对无关者修慈,若不能,应从自己重新开始,令心柔软,适合于修慈,然后再对无关者修慈。修时也是以上述的四种方式修习慈爱到入禅定。
最后是对怨敌者修慈,若心中对他生起瞋恨时,应重新对以上的自己,可爱者,无关者再修习慈心,以去除瞋恨,然後再对怨敌者修慈直到慈心生起为止,或思惟瞋恨的害处,或读佛本生的故事。然后再回来修慈心和慈心定。
若是心中还是有分别心,则要思惟菩萨在修忍辱和慈波罗蜜时的多种例子,比如具戒王(silava)的本生故事(《中阿含。长寿王本起经》),忍辱修行者(khantivadi 《金刚经》忍辱仙人为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本生故事,小护法(cūladham-mapāla) 的本生故事等等都是。
若心中对怨敌者还有瞋念时,应以正思惟想在久远的轮回里,所有的众生都曾经是我的父母、子女、兄弟或姐妹等,没有任何人不曾和我没 有过关系,因此他或她现在虽然可憎,但在过去世,他或她可能是我的父母、子女、兄弟或姐妹等。这样子心中就会放下憎心。再思惟我们都一样尚未脱离老、病、死苦,尚未脱离恶道的危险,所以应怜愍他。应想他的优点,以及他曾经帮助过我等,或想办法对他作布施,把自己喜爱的东西布施于他,这样做的话,则有助于熄灭对他之瞋恨,而他人对己的怀恨也会消灭。
若再不行,可以修习分别诸界,那即是:我是在生气他的那一个部分?他的头吗?还是手、脚、身体?还是皮肤?肉?骨等等。若再不行,可以修习分别四界。直到破除瞋恨心,生起慈心为止。
(ii) 平等慈
修了以后,再修平等慈以破除人我之间的界限。这是对上述的人再修慈,直到慈心遍满,一切平等,而破除了人际间的界限。证得初禅后,心与慈俱(具有慈),再对第二、第三、第四方,四维(四横)、上、下、一切处,一切看作自己,具一切(有情),世间,广大,无量,无怨,无憎,与慈俱心遍满而住。这些可以初禅、二禅、三禅的任何一种安止定修慈。
(iii) 遍满慈
根据《无碍解道》 中说,遍满慈有三种:(1)无限遍满慈心解脱(五种) ;(2)有限遍满慈心解脱(七种) ;(3)十方遍满慈心解脱(十种) 。
这些差别是心证安止而得成就。
无限遍满慈心解脱是依五种行相即:(1)一切有情 (sattva); (2) 一切有息 (pañā);(3) 一切生物 (bhūtā) ; (4) 一切个人 (puggalā); (5)一切有五蕴身(attabhāvapariyāpanna)。
在修习时,普愿每一行相的众生都脱离危难和仇敌 (无怨);脱离内心的痛苦(无憎);脱离身体的痛苦(无恼);生活安乐无有困扰(自己安乐)。因此依四种情况和五行相共有廿种安止定。
有限遍满慈心解脱是依七种行相即:(1) 一切女人; (2) 一切男子; (3) 一切圣者;(4) 一切非圣者(凡夫);(5) 一切天神; (6) 一切人;(7) 一切恶道众生。
在修习时,也对每一行相的众生愿他们无怨;无憎;无恼,和自己安乐。如此依七行相共有廿八种安止定。
十方遍满慈心解脱是依十种行相即 :(1)东方;(2) 西方;(3) 北方;(4) 南方;(5) 东南隅;(6) 西北隅;(7) 东北隅;(8)西南隅;(9)下方;(10)上方。
这是佛陀在《阿含经》中常教配合修慈的方法。
根据论师的意见;再依无限遍满的廿种和有限遍满的廿八种修遍满慈心解脱,依十方因此前者有二百种安止定,后者有二百八十种安止定,合为四百八十种安止定。这三种遍满慈心解脱,共有五百二十八种安止定。这看起来是很细和烦杂,但若一个行者安得心下来,在一次修慈心禅时将自他四种人及四愿和十方做完的话,也就能达到遍满慈。
在这许多修慈法中,无论依那一种修习慈心而解脱的行者,都能获得十一种利益。这记录在《增支部》的《慈心功德经》里:
诸比丘,当慈心解脱被培育。开展、勤习、驾御、作为基础、建立、稳固与正确地修行时,可望得到十一种利益:是那十一种呢?睡眠安稳;不做恶梦;醒觉安稳;为人所爱;为非人所爱;天神守护;不被火、毒药与武器所伤害;心易得定;相貌安祥;临终不迷惑;若未能证得更高的成就,他将投生到梵天界。
慈心禅虽然能灭除瞋恨,但要修习到证阿那含果才算正式根除瞋恨。
三. 亲近善知识
善知识极重要,我们对善知识应亲近、尊重、礼拜、供养和承事。佛是我们最尊贵的上师,最上的善知识,最好的依止,最强有力的护法。我们于佛应该生起净信。善知识因为有丰富的佛学知识与修行的经验,由于善知识的教授、帮助与引导,我们才能趣入正道,修习梵行,守持禁戒,定成就,慧成就,完成道业,自己度脱轮回,复能度脱无量众生于轮回,免除众苦。
四. 讨论灭瞋的方法
应常亲近善知识询问及讨论法义,或者与其它性情温和的人讨论灭瞋的方法。世上的许多人际与国际间的争执与冲突乃是缺乏慈爱所致,只要一方有慈爱之心,戾气可以化为祥和,许多残暴恶劣的行为都能够改良为友善,同情,合作,温柔与谅解,冲突自能避免。若能常养慈心,这个世界将会更加祥和。
一个人若能无瞋,即是瞋恚盖不食,以正思惟依正念,对可憎相不起反应。这是指三果以上的行者,知道已灭尽之瞋恚盖,于未来永不生起。
佛说一个人若是做许多世间的功德,但是他做的功德不及一个修慈爱的人的功德的十六份之一。佛说:「比丘们!无论如何累积於未来世成熟的福报,所有这些福报都不及一个修慈心解脱者十六份之一。修慈心解脱者的慈爱照耀,光芒明朗,超越它们。犹如星光的光芒不及月光的光芒的十六份之一。因月光的光芒照耀,光芒明朗,超越它们。尽管如此,无论如何累积於未来世成熟的福报,所有这些福报都不及一个修慈心解脱者十六份之一。..... 犹如雨季的最后一个月里,无云的秋天的天空晴朗,太阳升起后,阳光照耀,光芒明朗,驱除黑暗,尽管如此,无论如何累积於未来世成熟的福报,所有这些福报都不及一个修慈心解脱者十六份之一。」([如是语]27经)。由此可知修慈的功德是极大的。
在[增支部]9.20里佛陀对给孤独长者的谈话中所示:「犹如婆罗门维腊玛(Velāma)对僧团所作的大供养,若一个人供养一百个皈依佛法僧和受持五戒者,但供养一个在挤牛乳的短时间里修习慈爱者能得到更大的果报。犹如婆罗门维腊玛对僧团所作的大供养,若一个人供养一百个修习慈爱者,但供养一个在弹指的短时间里修习观照无常者能得到更大的果报。」因此修习慈爱与观照无常是会给修行人带来极大的福德。
佛陀告诉我们他行善修福的果报,这包括修习慈爱:「比丘们!不要怕福德之业。这是喜乐、如意、愉悦、可亲、迷人的另一种说法---福德之业。我知道,我曾经长久地行福德之业,因此长久地体验着如意、愉悦、可亲、迷人的果报。修习慈心禅七年后,长达七个收缩扩张之劫,我未回此世界。凡于减劫,我往生光音天。凡于增劫,我重现在空旷的梵天界。在那里,我是大梵天、不可征服的胜者、无所不见者、大威力者。接着,我做了三十六次帝释天王。我做了几百次国王、转轮皇帝、正法王、四方的胜者,稳坐江山,拥有七宝---更不必说做地方国王的次数了。我想:‘是什么业成就此果、是什么业成就此报,如今我拥有如此的大力与威力?’接着我想到:‘是我的三种业果、三种业报,使得我如今拥有如此的大力与威力: 那就是布施、自律(身行语的戒行)、自御(心意)。’ 」 ---([如是语]i.22)
法增比丘,澳洲佛宝寺,29/5/2009愿众生安乐!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