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的导引◎菩萨常以四事因缘名为大悲: 一者、谛观众生受苦因缘甚深难解;二者、无量世中修集;三者、至心修集;四者、以至心故,为于众生不惜身命。以是四事因缘故,能为众生劳谦忍苦,受于苦身。是故菩萨名净大悲。《菩萨善戒经》
◎佛神通力无有量,愍念有情常显现,以上妙法令我闻,亿千万偈叹无尽!《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
◎宁当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杀食众生;诸佛所说慈悲经,彼经中说行慈者,宁破骨髓出头脑,不忍啖肉食众生。 如佛所说食肉者,此人行慈不满足,当受短命多病身,迷没生死不成佛。《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
◎菩萨摩诃萨修集慈心,观受乐者,令其增长;观苦众生,灭苦生乐;观不苦、不乐者,断除苦、乐,令得涅槃。《菩萨善戒经》
◎菩萨观察受苦众生,有百一十。为除是苦,修集大悲。《菩萨善戒经》
◎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住在何处?当言住于大悲。无量无边不可称计,故名大悲。《菩萨善戒经》
◎菩萨修集四无量心,得现在乐,能令众生远离苦恼,得无量无上功德之聚,庄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善戒经》
◎菩萨摩诃萨先修慈心;为调众生故,次说软语,为破恶业故;见诸众生受恶业者,心不怖畏,生救护故。《菩萨善戒经》
◎若有人修行,常起慈悲心,是人知因果,则能脱苦网。《正法念处经》
◎菩萨摩诃萨有五因缘,为诸众生受大苦切,心无愁恼: 一者、有大勇健力故;二者、修集无愁故;三者、勤善方便健精进故;四者、智慧力健故;五者、专念修悲心故。《菩萨善戒经》
◎菩萨慈心为诸众生坏恶心故,修集慈心;能利众生,心无悔恨;常修集故,得现世乐。 是故如来说慈功果,毒不能害刀不能伤,眠无恶梦,诸天拥护。舍此身已,得生初禅。《菩萨善戒经》
◎菩萨摩诃萨不具五事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者、不发菩提之心;二者、不得怜愍之心;三者、不勤精进;四者、不敬重戒;五者、不知一切世事。《菩萨善戒经》
◎云何行慈? 见苦厄人当起慈心,为作救护,皆令得所。《未曾有因缘经》
◎何谓为悲? 见诸众生无明爱故造生死业,五道受苦不能自免,是故我今不应懈怠,当勤精进修习智慧,速成佛道。 得佛道已,当以智慧光明照除众生无明黑暗,令见大明,免众苦缚;虽未成佛,凡所施为一切善业,回施众生令得安乐,众生有罪我当代受,是名悲心。《未曾有因缘经》
◎何谓为喜? 若见世人修行善业求三乘果,劝助随喜;见受乐人心亦随喜,见端正人、见勇健人、见富贵人、见智慧人、见慈心人、见孝顺人。以要言之,一切善人劝助随喜是为喜心。《未曾有因缘经》
◎何谓为舍? 凡所施为一切功德,行恩于人,不望现报,不望生报,不望后报,是名为舍。《未曾有因缘经》
◎若作息灾法,当起慈悲心;若作增益法,当起坚固不退心;若作敬爱法,当起敬爱心;若作降伏法,当现忿怒相,起心食三界。《瑜伽大教王经》
◎生老病死苦,逼迫于众生,复加于恚害,多怨复增怨,见世众苦迫,应起慈悲心。《佛所行赞》
◎若菩萨修静虑时,于诸有情起慈悲心,名为方便;观法寂灭,是名智慧。《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众生无量故慈心无量,众生无量故悲亦无量,众生无量故喜亦无量,众生无量故舍亦无量,是故名为四无量心。《未曾有因缘经》
◎唯有一事能报佛恩,何谓为一?常以慈心,以其所解一切善法,展转开化乃至一人,令其信心、成就智慧,展转教化无有穷尽。《未曾有因缘经》
◎慈者同与喜乐因果故,悲者同拔忧苦因果故。《十地经论》
◎愿我他所爱,如念自寿命;愿我念众生,万倍胜自爱;愿彼所作恶,于我果报熟!《宝行王正论》
◎住慈定者,刀、毒、水、火皆不能害,必无灾横而致命终。《大毗婆沙论》
◎所谓大慈大悲心,于众生如父母、儿子、己身想。何以故?父母、儿子,己身自然生爱,非推而生爱也。《大智度论》
◎菩萨善修大悲心故,于一切众生乃至怨雠同意爱念,是大悲果报。利益之具都无所惜,持内外所有尽与众生。《大智度论》
◎知恩者,是大悲之本。《大智度论》
◎慈名爱念众生,常求安隐乐事以饶益之;悲名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心苦。《大智度论》
◎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大智度论》
◎菩萨以大悲心故,得般若波罗蜜。得般若波罗蜜故,得作佛。《大智度论》
◎大悲是一切诸佛、菩萨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罗蜜之母。《大智度论》
◎诸佛、菩萨以大悲为本,从悲而出,瞋为灭悲之毒。‧‧‧当观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结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瞋恚之人譬如毒蛇,人不喜见。《大智度论》
◎能修忍辱,慈悲易得。得慈悲者,则至佛道。《大智度论》
◎菩萨求佛道故,要行二忍:生忍、法忍。 行生忍故,一切众生中发慈悲心,灭无量劫罪,得无量福德;行法忍故,破诸法无明,得无量智慧。二行和合故,何愿不得!《大智度论》
◎慈悲心有三种,众生缘、法缘、无缘。 凡夫人众生缘。声闻、辟支佛及菩萨初众生缘,后法缘。诸佛善修行毕竟空故,名为无缘。《大智度论》
◎慈悲是佛道之根本。《大智度论》
◎若处眷属中,当起是意: 普愿一切众生远离诤,互相爱敬,为善知识,慈和平等。《未曾有因缘经》
◎菩萨应发四种转胜心。云何为四? 谓:持戒转胜;多闻转胜;大慈转胜;大悲转胜。是为四。《大乘四法经》
◎菩萨应发四种如山心。云何为四? 谓:于乞者无瞋嫌心;向恶道者生慈愍心;般若波罗蜜常不舍心;所修众行皆究竟心。《大乘四法经》
◎若人多瞋恚,后生丑陋;慈忍无忿怒,受身常端正。《分别业报略经》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观无量寿经》
◎戒定慧解知见生,三明六通道品发,慈悲十力无畏起,众生善业因缘出。《无量义经》
◎先以慈心欲令众生得乐;见有不得乐者故,生悲心;欲令众生离苦心、得法乐故,生喜心;于三事中无憎、无爱、无贪、无忧故,生舍心。《大智度论》
◎菩萨见众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后世苦等诸苦所恼,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后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厌没。 以大慈悲力故,久应得涅槃而不取证。以是故,一切诸佛法中慈悲为大。若无大慈、大悲,便早入涅槃。《大智度论》
◎常当行慈悲,定心修诸善;不当怀恶意,侵害于一切。《大智度论》
◎复次菩萨欲脱生、老、病、死,亦欲度脱众生,常应精进,一心不放逸。《大智度论》
◎成就救济者,饮大悲甘露;菩萨行此行,永除悭病老。《大丈夫论》
◎有苦为大海,无智为大暗,能拔济方便是大悲。《大乘庄严经论》
◎大悲所起施,意愿成菩提;如是知见人,能成一切施。《大丈夫论》
◎菩萨悲心以施为体,世间众生以结使为体。纯以众苦,以为一味。为得乐故,行悲心施。《大丈夫论》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