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发心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9-10-07 09:33:29作者:大悲咒全文网

\

发心与发展   星云法师   各位贵宾、各位会员:   大家好!国际佛光会创会已然迈入第十一年了,今天大家不远千里,从世界各地前来日本东京参加第九次世界会员大会,实在非常难得殊胜。   联合国曾订定一九六五年为“国际开发年”,“开发”是这个时代大家共同的任务。尤其廿一世纪是个科技进步,资讯发达的时代,一般人莫不以汲汲开发世间的经济生活为要务,而我们佛教徒则以开发内心的真如佛性为根本。   国际佛光会是一个佛教的团体,因此我们不但要有“内在”的开发;我们同时也要有“外在”的开发。内在的开发就是开发我们的心地;外在的开发就是开发我们的世界。   例如,现在举世瞩目的太空总署,长期以来一直积极地开发外太空,人类不但登陆了月球,甚至发现火星、木星里也有水源,也能提供植物的生存;甚至苏联和平号的卫星,在太空服务人类十多年后,才在去年于南太平洋功成身退。世界的能源专家,也不断地探勘海底,开发海底石油的能源。现在的开发公司,更致力发展都市建设、开发山海新生地等工程。目前世界上著名的机场,包括香港过去的启德机场、现在的大屿山机场,还有新加坡的樟宜机场、曼谷的廊曼机场等,不就是兴建在海埔新生地上的建筑物吗?   此外,现在的学校教育,有将“开发潜能”列为教学计画者,还有文学家开发文学的领域,创作许多优美的词章、动听的诗歌,以及哲学家发挥对未来学的思惟、对人类慈悲心的提倡等,这些都是在开发我们的精神世界。由此可知我们人类文化一直都在不断地进步中。   国际佛光会的会员也和社会大众一样,时时都在开发自己,以求自度;念念开发社会,以期度他。例如“佛光会员四句偈”说:   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结缘利人天;   禅净戒行平等忍,惭愧感恩大愿心。   从这四句偈中,我们希望会员大众能开发自己的慈悲心,开发自己的喜舍心,开发自己惜福结缘、惭愧感恩的心,甚至开发自心本性里大愿大力的禅心佛性,以期自利利他,自度度人。   此亦说明,本会自从十一年前创会之初,就在提倡自他开发、内外开发、事理开发。主要的是希望我们的家庭,不只是开发财富能源,更要重视开发人际关系的和谐;不只是希望升官发财,更要以福利社会人群为心志之所归。   今年是国际佛光会创会届满十一周年,又值廿一世纪人类新纪元的初始,所以我们特别在国际佛光会第九次世界会员代表大会在日本召开的此刻,提出“发心与发展”的主题,希望今后人人在“发心”方面,要能发四种心:   一要“发慈悲心,怨亲平等”;   二要“发增上心,定慧等持”;   三要“发同体心,人我一如”;   四要“发菩提心,自在圆满”。   “发心”之外,还要有四种“发展”:   一要“发展人性的真善美好”;   二要“发展世间的福慧圣财”;   三要“发展人际的和乐爱敬”;   四要“发展未来的生佛合一”。   发心,就是建设自我;发展,就是建设世界。帮助自己要“发心”;帮助世间要“发展”。兹略述其义如下:   一、发心   佛教的百千法门中,“发心”最为重要。发心就是开发我们的心地。佛教将“心”比喻为“田”、为“地”;田地不开发,如何能播种?心地不开发,如何长养菩提?所以在佛门的修持里,都要我们发“四无量心”,发“四弘誓愿”,并且实践“四摄法”、“四加行”,以期自度度人。   省庵大师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心发,则佛道堪成。”因此,希望我们会员大众要发四种心:   (一)发慈悲心,怨亲平等   “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娑婆世间最大的缺陷,就是爱与恨的分歧、怨与亲的疏离。其实,爱恨、怨亲都是主观的分别,例如自己身上的一块烂肉,由于是自己的,因此就会好好的加以洗涤、治疗、保护。本此心理,如果我们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能够“以爱止恨”、“以亲处怨”,懂得人我乃是“同体共生”、“人我一体”,把你我的立场相互融和,进而开发自己的慈悲心,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则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亲眷,都是我们的罗睺罗。   所以佛经说:“以慈止怨,以忍息诤”;基督教也说:“爱你的仇敌”;儒家则有“泛爱众而亲仁”的精神。佛陀更以叛徒提婆达多为自己的逆增上缘,这一切都是慈悲心的展现。   慈悲是佛法的根本。《维摩经》说:“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法喜以为妻,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毕竟空寂舍。”佛教的三藏十二部虽然有无量的法门与教义,但是皆以慈悲为根本;《怖魔经》说:“一切佛法如果离开慈悲,则为魔法。”   所谓“慈悲”,如《八大人觉经》说:“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自古以来,菩萨发心都是甘愿为众生做牛做马,为众生服务;如果没有众生,何来佛道呢?所以慈悲是通往佛道的一条捷径。   慈悲不仅是理念上的了解,更应该从身体上付诸实践。例如:地藏菩萨的“地狱度众”、韦驮尊者的“三洲感应”、沩山灵祐禅师的“愿做众生的老牯牛”、布袋和尚的“捡拾人间的烦恼”等。历代的诸佛菩萨、一切圣贤,那一个不是如观世音菩萨一样:以慈眼视众生、以悲心度众生,以慈悲来示现人间呢?   慈悲是净化、升华的爱。人与人之间,如果能换个立场,人我对调,为对方著想,就能兴起慈悲的念头。一念慈悲可以化除贪欲,一念慈悲可以化除嗔恨,一念慈悲可以化除骄慢,一念慈悲可以化除怖畏。所谓“一人慈悲,众皆伴侣”;“万人慈悲,法界一如”。如果一个人实践慈悲,大家都可以做我们的朋友;如果社会大众都发起慈悲运动,普天之下自然也都能如兄弟手足一般的相亲相爱了。   过去,佛陀的慈悲曾经让众生得到庇护安乐;现在希望我们的佛光会员,也能本著佛陀的慈悲心怀,先从自他怨亲平等做起,能够如《法华经》所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一切年轻于我者,皆是我的兄弟姊妹;即使是冤家仇敌,我也可以化他、爱他,但不能恨他。以此慈心来引导全世界人类,迈向光明幸福的康庄大道。   (二)发增上心,定慧等持   “增上”就是增胜上进的意思。《成佛之道》说:“下求增上生,现乐后亦乐。”对于世间的物用,我们并不排斥、否定,因为人在世间上生活,自然就需要眷属的爱敬、净财的增长,以及福乐富贵的不断增上,这才是人间生活的要求。 但是,我们光有外在的富有,这是不够的,我们对于内在的精神,还必需透过“定慧等持”、“止观双修”,不断的自我提升,以期如“佛光会员信条”所说:“我们现证法喜安乐,永断烦恼,远离无明。”   谈到“定慧等持”,在《六祖坛经》的〈定慧品〉中,惠能大师说:“定慧一体,本是不二。”“定”,就是要我们遇境不动心、不气恼;“慧”,就是要我们运用得体,凡事如法,那就是智慧的妙用。如大颠禅师的侍者告诉大颠禅师说:对付韩愈要“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定与慧,离一非道。《涅槃经》说:“定多慧少,增长无明;慧多定少,增加邪见。”六祖大师则说:“常生清净心,定心而有慧;于境上无心,慧中而有定;定慧等无心,双修自性证。”   定与慧的关系,如金与器、如水与波、如灯与光,都能相互为用,不即不离。定与慧,如鸟之双翼,如人之双臂;如果“定慧等持”、“体用一如”,还有何事不能成办呢?   因此,我们希望佛光会员,人人发增上心,定慧等持。   至于“发增上心”,在佛教里认为,“五乘佛法”也是从人、天进入到声闻、缘觉,而到达菩萨的目标,这就是增上;“四罗汉果”也是从须陀洹、斯陀含,而到阿那含、阿罗汉,依序增上;菩萨的五十一阶位,也是从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十地,而到等觉、妙觉的佛果。所以,修行绝非一蹴可及,而是逐渐增上的。   现在的佛教,以在家信众为多,信众以家庭眷属的爱敬为根本,如果把家庭的日用、社会的名声、物质的利养,都排除在佛法之外,则信徒以何而生存呢?   所以,本会一直强调,出家僧众应以发“出离心”为要;在家信众只要发“增上心”即可。如果能够从发“增上心”,渐渐的看破放下,而能激发菩提心,达于“定慧等持”,则何愁慈悲不能圆满呢?   (三)发同体心,人我一如   世间上,最烦恼的事就是“差别”,诸如男女、贫富、知见、中外等各种差别。因为有差别,就有诸多的矛盾;有矛盾就会产生抗拒;彼此抗拒的世间,人我怎能和谐一如呢?因此,吾人要求世间的和平幸福,就必须泯除人我分别,发同体心,人我一如。   佛法昭示我们:“同体平等,人我一如”。黄山谷在“戒杀诗”说:“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为别形躯。”想到如此,大地众生皆和如来一样,具有智慧德相,只因我人妄自分别,故而才从差别中生出世间的一切苦相。   世间上的众生有种种性、种种相;然而相上虽有白种人、黄种人和黑人等种族的分别,但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例如,人人对于安全、和乐、平安、顺遂,都是一样的需求;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应该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就不可以把自己的成就建筑在别人的渺小上面。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佛教主张要把禅悦法喜与世间大众共同分享,要把世间上的一切众生,都看成是自己的伴侣,都是我自己身心的一部分,都是我自己的生命所有。   说到众生,在类别上,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在形相上,有“若有色、若无色”;在精神思想上有“若有想、若无想”等等。众生虽有千差万别,但性灵和吾人都没有分别。即使是大地山河、树木花草,因吾人成佛,它也可以跟我们的自性连为一体。所以,一切众生,自性真如都是平等的。   人类,与自己愈近者愈亲,与自己愈远者愈疏。你看,举世的芸芸众生,同国、同党、同派、同事、同学、同乡、同姓、同一家;所以有夫妻之情,有儿女之情,有父母之情。愈是近亲,愈是感到和自我的关系密切,所以要建立同体的观念,先要建立举世人类都和我有相互的关系。例如,农夫种植米谷,我才有饮食;工人织布,我才有衣穿;甚至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那一样不是社会大众所供给的呢?如果没有他们的心意、精神、劳苦,则我们便无法得生。所以离开了众生,离开了因缘,“我”就不能单独的存在;能够建立人我众生一如的思想,则在同体共生的理念下,还愁世界不会和平吗?   (四)发菩提心,自在圆满   菩提心就是牺牲奉献,就是成就众生,因此菩萨道的精神,就是发起“上弘下化”的菩提心。   实践菩萨道的大乘行者,受持菩萨戒除了有防非止恶的摄律仪戒以外,更有勤修善法的摄善法戒,以及度化众生的饶益有情戒。这显示了菩萨行者不仅要消极地不作恶,更要积极地修一切善,乃至遍学一切法门,以度无边众生。   根据《菩萨善戒经》说:“有二因缘失菩萨戒,一者退菩提心,二者得上恶心。”因为菩萨发心是为广度众生,如果不发上弘下化的菩提心,便不能称为菩萨。   历代圣贤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均可作为吾人修行的典范。如《本生经》载,佛陀在往昔行菩萨道时,曾不惜性命“舍身饲虎,割肉喂鹰”,以完成菩萨布施度的宏愿;作忍辱仙人时,为歌利王割截肢体,以不生嗔恨而圆满忍辱的修行。   此外,目犍连“为教殉难”、富楼那“蛮邦兴化”、摩诃男“自沉河底救族人”、法珍比丘尼“断臂募资刻藏”等,若非靠著菩提心发起的力量,如何能有此大愿大行!如果没有历代的古德们舍身舍命行菩萨道,佛法命脉如何延续于后世?   菩提心不是一时的情绪,而是从生活中点滴的受持奉行;菩提心是不放弃一个众生,不轻视一点小善;菩提心是以佛道为依归,以真理为法侣。   佛光会的宗旨目标,就是要带给众生佛法,尤其是欢喜的佛法;是要让每个人能够改善自己,从烦恼的枷锁中解脱出来,享受人生的欢喜,从物质和自我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享受群我共生的喜悦。   人生一期一期的生命,过去世、未来世因有隔阴之迷而无法掌握,但是一定要能掌握现世的欢喜。一个人如果拥有再多的金银财宝、功名富贵,乃至美貌、学识等,却不快乐、不欢喜,这样的人生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在佛法里提倡禅悦、提倡法喜,诸佛菩萨中更有欢喜佛、禅悦藏菩萨、欢喜地菩萨等。这说明在佛法里如果没有体会到佛法的欢喜,就是没有宗教的体验,这样的信仰就有了危机。如果有了法喜的人,即使给人批评、漫骂、欺负,也不会失去欢喜,即使苦行,乃至诵经、拜佛、布施助人,也都会充满了快乐欢喜。   所以,布施、修行,都是法喜、快乐的事;如果布施很苦、修行很苦,就不自在,不自在,就不是菩提心。人生如果不自在,也不圆满;观世音菩萨“游诸国土”,游,就是自在。因此,希望吾等佛光会员,人人都能效法诸佛菩萨的广发菩提心,能够“上求佛道”,也能“下化众生”;能够在菩提心中自在解脱,才能圆满。  ↑ 二、发展   国际佛光会自一九九一年二月一日在台湾创会,继而翌年的五月十六日在美国成立世界总会。十年来佛光会一直本著既定的宗旨、目标、方向在发展。   佛光会的发展方向,就是希望我们每个人,从做好一个“佛光会员”,继而建设“佛光人家”,接著发展“佛光社区”,到最后创造“佛光净土”为终极目标。   创造佛光净土既是佛光人努力发展的目标,因此我们希望未来的佛光会,应该加强檀讲师、檀教师、檀导师的训练,加强佛光会员的国际宏观,大家一起来开发世间的能源,更一起来开发内心的宝藏,希望大家朝著下列四个方向,努力实践。   (一)发展人性的真善美好   佛光会自创会以来,一再的提倡文化、教育、慈善、共修,尤其在有关信众的教育方面,我们在各地举办读书会、短期出家修道会、各种讲习会、各种成长营,甚至青少年的进修班、交响乐团,还有佛光青年团、佛光成人礼等。   我们在文化、教育、公益上给予信徒的教育,主要就是要大家开发真善美的品德。因为现在的世间,家庭里的份子,彼此缺乏真情,所以家不成家;社会上,群我之间缺少善行,所以产生人我决裂。由于人类不把真如佛性里的美好,表现到人间来,大家共荣、共有、共好,反而到处充满了贪嗔嫉妒,狰狞丑陋,失去了真善美好的因缘,这个世间还有什么可爱的呢?   真善美好,是人间最重要的目标,也是人间最需要开发和建设的境界。《妙法圣念处经》说:“众善应可爱,如父复如母;美善体安然,能离于喧诤。美善人天喜,美善增勤勇;美善眷属多,美善三涂离。美善息诸恶,美善离烦恼;能弃语过非,应修诸众善。”   真善美好的人生,是天上、人间,大家一致共同追求的目标。为了开发人间的真善美好,我们希望本会大众,今后应该在身口意上,依循佛陀的开示:   1.说话时,要说真语、实语、如语、不异语、不诳语等令人受用的好话。(《金刚经》)   2.做事时,要做善行、懿行、美行、利行等有益于人间的好事。(《阿含经》)   3.存心时,要存慧心、道心、悲心、愿心等祝福别人的好心。   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这也正是本会所提倡的“三好运动”。本会长久以来虽然一直都以推动三好运动来发展人性的真善美,并且将此视为发展的重要任务,但是总觉得还是不够。因此,我们更希望政府当局,乃至全世界的有识之士,对于有关开发人性真善美好的建设,都应该给予奖励,给予宣扬。以期风气所及,让我们的人间社会,到处所听到的都是美好的声音,到处所见到的都是真诚感人的事情;到处所想到的都是为人服务的善事。   我们希望全体佛光会员,大家率先动员,大家一起来学习发展,让我们推己及人,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人间,让大家都能拥有一个真善美好的人生。   (二)发展世间的福慧圣财   世间上,人人都希望发展自己的事业,发展自己的财富。但是,我们尤其希望大家能重视福慧事业的发展,重视共有圣财的发展。   说到财富,有“狭义的财富”,诸如金钱、房屋、土地、股票等;有“广义的财富”,例如健康、智慧、人缘、信用、道德等。   除此以外,还有“有价的财富”,譬如声望、名誉、成就、历史;也有“无价的财富”,比如人格、良知、真心、本性等。乃至有形的财富、无形的财富;现世的财富、来世的财富;个人的财富、大众的财富;物质的财富、精神的财富;一时的财富、永远的财富等等。   所有的财富,要能与福慧建立关系;福慧是人生最究竟圆满的财富。佛陀是福慧具足的两足尊;福慧事业不能发展,人生就不能圆满。所以我们呼吁大家,为了要福慧具足,要发展圣者的财富。   所谓圣者的财富,例如般若禅定的财富、法喜禅悦的财富、惭愧感恩的财富、慈悲智慧的财富;也就是净财、善财、法财。   《诸法集要经》说:“珍宝有散坏,法财用无极;唯所修善法,百千生相逐。”真正的财富,不一定要看银行里的存款,也不一定是指土地、房屋、黄金、股票,这些都是五家所共有,个人无法独得;人生唯有发展信仰、满足、欢喜、惭愧、人缘、平安、健康、智慧等,才是真正的拥有世间的福慧圣财。这些财富不但现世受用,来世还可以受用;不但一时受用,还可以终身受用;不但一人受用,还可以大众受用。   因此,人不要只看重个人的财富,也要创造、发展共有的财富。甚至,你固然可以拥有私有的财富,但你更要懂得享受共有的财富,例如阳光、空气、净水等。你懂得的话,宇宙山河、公园道路,都是我们能享有的财富,我们还会贫穷吗?   人为什么来到人间?人不是为了受苦而来,也不是为了斗争而来;是为了享受人间的福慧,享受人间的资源,享受自心的平静而来。但是这一切,也要靠我们自己来发展,才能获得。   (三)发展人际的和乐爱敬   世间不是我们任何一个人的,世间是由很多个人所共同组织成的社会,大家在社会里共求营生。   世界上几十亿的人口,大家要想和乐爱敬的共同生存,当然就要培养人际之间的关系,发展人我之间的共同需要。所以就有人在物质上发展富丽堂皇的都市,在经济上发展银行货币的流通,在感情上发展婚姻眷属的关系,在生活上发展衣食住行的需要。   但是,在社会的各种建设当中,也有一些不当的发展,例如,舞厅、酒家、赌场、帮派等场所或组织的设立,提供人们在追求五欲之乐,追求感官刺激的同时,也让内在深层的性灵生活跟著堕落、沉沦了。所以社会出现了畸形的发展,人际之间也造成了许多的矛盾、许多的纠纷;也因此使得和乐爱敬的人际关系,在此世风日下、世道纷杂的混乱时刻,更加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更加的需要吾人去为它重新估定价值。   过去,基督教发扬博爱,墨子发扬兼爱,儒家发扬仁义,历代诸子百家、宗教学者,莫不希望在思想、学术上发展出另外的一套方案,以充实人际之间和乐爱敬的关系。   但是,从各种发展的结果看来,开发人类赖以维持社会秩序的和乐爱敬之美德,还是有待佛教来负担起责任,因为佛教讲“心”,心才是一切善美品德的源头。   一般开发世间的能源,那只是物质上的发展;发展内心的宝藏,那才是真正给人超脱的方便。例如,国际佛光会为了净化人心,多年来一直发展“把心找回来”系列活动;为了促进社会的健全和谐,我们推展“七诫运动”;为了找回人性的尊严,我们提倡“慈悲爱心人运动”;为了群我关系的互助,我们举办“三好运动”等。 历届的佛光会世界会员大会,我们相继提出“欢喜与融和”、“同体与共生”、“尊重与包容”、“平等与和平”、“圆满与自在”、“自然与生命”、“公是公非”等主题演说,目的就是希望发展一个和乐爱敬的社会人间。   此外,我们主张“尊重会员大众,来时欢迎去时相送”;我们提倡“实践生活修行,随时随地心存恭敬”,也都是为了和谐美好的人我关系。   我们更希望会员大众,人人学习佛陀“示教利喜”的精神,不断开发自己内在的能源。我们要学习《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的尊重;我们要实践普贤菩萨“随喜功德”等深弘誓愿;我们要效法古德先贤们“为大法也,何惜生命”之坚忍不移的精神。希望我全体佛光会员,都能朝此目标发展,并臻完成。   (四)发展未来的生佛合一   现在的时代,对人间的发展可以说一日千里,大家对未来的发展,更是寄以殷切的关注。   “未来学”是这个时代的热门学科,大家的眼光都望向未来,注意未来。例如,现在的青少年都懂得要有“生涯规画”,现代的长者也在计画如何“安度余年”,以及各国政府也有五年计画、十年计画,甚至有人在研究十年后、百年后的世界。可见对未来的发展,已经成为这个时代重要的任务。   过去,佛教也总是鼓励信徒要修好来生;来生就是未来。现在的科学家,已经在预备未来要占领太空,因此现在不但有人到月球预购土地,甚至有人计画移民其他星球。人类对于宇宙世界,愈来愈有更大的发展,愈来愈具有宏观的思想。   自古以来,一般普通的民众,都希望开发天堂,以供自己长住久安;佛教徒也开发兜率内院,寄望亲近弥勒尊佛,时常听经闻法,以期成佛。还有许多佛教大乘行者,立志开发东方琉璃净土,开发西方极乐世界,以期能够“生佛一如”。   所以,佛教对“未来”,已经有数百千年的发展经验,现在经过科技的文明,经过各种文化的启发,对于发展未来的理想,更是愈来愈浓厚。像佛教徒的合掌、礼拜,都是希望藉此与诸佛菩萨接心,但现在的佛教弟子,他的愿望不只是接心,而希望与诸佛菩萨长相左右,达到生佛合一的目标。   我们阅读经文,都看到东方世界、南方世界,各处世界里的诸佛菩萨和他的子民如何和谐、如何安乐。这已经不是经文上的记载,这也是我们人类应有的发展理念。   在《佛性论》有一段记载:“由般若故,成就佛法;由大悲故,成熟众生。由二方便,住无住处,无有退转,速证菩提,灭五过失,生五功德,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生佛合一,这不但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甚至心佛众生,本来就是等无差别的真理。所以,我们希望佛光会员们,能够在现世的人间,开发我们的慈悲智慧,开发我们的真如佛性;只要我们能够时时拥抱真理,只要我们能够永作佛国的一员,那就是与佛合一了。 ↑   ※  ※   ※    综上所说,“发心与发展”实在是每一个现代人,不仅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甚至是对全宇宙人类应有使命。   因此,我们希望从今以后,大家不要辜负了佛教里“发心”这么美好的用语,不要让它成为老生常谈的空话,希望人人都能真正地“发慈悲心,怨亲平等”;“发增上心,定慧等持”;“发同体心,人我一如”;“发菩提心,自在圆满”。   “发展”,也不要让它成为社会上发展物欲的专属,希望人人真正做到:“发展人性的真善美好”;“发展世间的福慧圣财”;“发展人际的和乐爱敬”;“发展未来的生佛合一”。   发心,人人要发,刻不容缓;发展,即时行动,期能早日圆成。

\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原文

  • 大悲咒拼音

  • 大悲咒解释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