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佛教的环保理念和思想

发布时间:2019-09-05 09:25:28作者:大悲咒全文网

佛教的环保理念和思想普 正  人类在向大自然开矿取宝并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毫无疑问也给大自然造成诸如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灾情频发、沙漠扩展、饮水缺乏、动植物种类锐减等种种破坏。这些现象的发生,直接威胁着人类正常的生活和大自然的和谐。世界各国要求保护环境的呼声此起彼伏,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环境保护会议也是从未间断,但空气污染形势依旧严峻,尾气排放量也是有增无减。我们吃饭时担心是不是绿色食品,喝水时担心水质是否被污染,呼吸时担心呼入污染颗粒,可以说这种担心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有关的各个环节。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有着多方面复杂原因,但最终的原因却是人类恶意破坏自然,造成上述恶果。从佛教角度讲就是不明佛理,不信因果,不珍惜自己生存的世间。佛典中将“世间”分为有情世间(众生世间)与器世间二种。其中,山河大地、草木、城池等众生可居住和生活之国土世界,称为器世间;将有生命的动物类称为有情世间。器世间是有情世间依止的环境。从佛法的实践中,始终要求佛教徒要尊重一切生命,认为一切生命都有佛性,都能成佛,所以,把不杀生作为佛子共同遵守的戒律;在器世间方面,同样有“有情无情皆有佛性”之说。此即是佛教既重视心灵环保,又关心自然保护的环保理念。因此,佛教徒不仅把寺院内部的花草树木栽培得枝展叶茂,而且把周边环境也装扮得秀丽清新,在节约用水用电、减少垃圾等方面更是身体力行,把自觉实践佛陀教法的行为体现在保护环境、净化人心的事业中,从而达到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目的。  那么,我们在面对严重环保问题的时候,佛教徒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应该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一点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修慈悲观,戒杀护生  佛教是非常重视戒律的宗教,戒律的功能和作用是防非止恶,收敛心性,培养慈悲心。虽然佛教四众弟子各自有不同的戒律,但不杀生戒却是所有佛教徒共同遵守的戒律。从严格意义上讲,佛教的戒律不仅要求身体不犯,而且要求内心都要清净无犯。所以不杀生戒在佛教所有戒律中视为第一大戒。佛教在讲不杀生的同时,还极力提倡放生护生功德,在佛本生事迹中就有佛陀舍生饲虎的故事;在《阿含经》里记载有一位比丘在林中经行,走路时担心踩痛了大地,说话时担心惊醒了草木,吐痰时担心污染了山林。这些在客观上都对人们保护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另外,佛教徒还有植树造林、美化环境的优良传统,正如古人所说“世上好语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建多”,即形象地表现出佛教对人类心灵净化和对生态与自然环境的保护有着特殊的作用。  佛教不仅禁止杀生,更积极提倡放生、护生。这些理念,源自佛陀在鹿野苑最初成道时,慧眼彻见大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无明烦恼覆盖,不能觉悟。后来佛陀在说法中更是强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就是佛教慈悲待人、平等待物的精神,也就是佛教主张不杀生的原因。在《梵网经》菩萨戒本中说:“若佛子以慈悲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这就是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也就是说,佛陀教导我们,对一切众生心存护念,不要杀害,这样做的好处,不仅可以让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也能与大自然和谐相依。反之,则今生你杀我,来生我杀你,仇恨不断,冤冤相报,甚至引发战争。不管是滥杀的劣行或瞋恚造业的恶习,无不是因为自己内心的贪、瞋、痴三毒而起,这三毒生起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克制自己的贪婪和欲望,才是让自己获得快乐的源泉。佛教主张的不杀生,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倡导和谐,力行慈悲。所以,少欲知足,慈悲平等,戒杀放生不仅能够让自己的内心清净,而且能够让大自然的一切生命体和谐相容,并通过佛法的修习,得到解脱。

\

二、感恩惜福,爱护自然资源  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得到一些别人的帮助,我们就会用感恩的心感谢帮助我们的人,那么我们每天得到大自然无尽的关怀,却显得理所当然,毫无感恩之心。假如有一天太阳不再出现,地球就会陷入黑暗;江河缺水干涸,人间就会成为废墟;空气稀薄缺氧,就会令人窒息。我们享受着阳光和空气,却不必为此付出任何费用。古人云: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我们生命的存在,都是大自然母亲的赐予,所以说我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 更要保护自然, 感恩自然。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上儒家主张“天人合一”的境界;佛教有“依正不二”的思想,所谓“依正”,即依报和正报。佛教将众生的身心称为正报,将人类生存的世界称为依报。正报和依报是息息相关的,依报毁坏了,正报则无以生存。佛教认为,世界是缘起的,它的存在和毁灭是决定于条件的成败和因缘的聚散,如经所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所以,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自然的关系,都是互相影响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破坏大自然,和大自然对立,无疑会使人类自取灭亡。佛教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禅宗“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之说,把大自然看作是般若的本体、法身的示现,无时无刻不在向人们宣说无常的妙谛。众多名山古刹的优美环境,就是中国历代佛教徒注重保护生态的生动例证。  在生活方面,佛教徒更注重资源的利用和节约。这集中体现于生活简朴、节俭、素食、惜福等诸多方面。这既是佛教徒一贯主张和奉行的生活理念,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方面,大多数寺院和信徒可以称得上是勤俭节约的典范。尤其是寺院的“过堂”生活,不仅要求食用素食,而且不能浪费一切食物,最后把冲刷钵盂的净水都要喝掉,如果每个人都能如此节约用水,相信地球上的水资源就不会象今天这样匮乏,保护自然资源的任务也就不会象今天这样艰巨和紧迫。所以,僧团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感恩惜福,爱护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升华心灵的课堂。

\

三、心灵环保,构建和谐世界  人类外在行为的失衡,主要还是源于内心的不净,所谓一切诸法唯心所现。这也是佛教提倡心灵环保的重要理念。也就是说,要实现环境的清净庄严,根本在于净化人的心灵,只有众生自心清净,佛土才能清净。所以说,生态环境的失衡,空气的污染,各种资源的破坏,动植物的濒临灭种,归根结底,都源自于人类的欲望和人心的极度贪婪。 《佛遗教经》讲“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我们佛教徒的修道生活,最重要的还是转变自己浮躁、贪婪、虚妄、执着的心,如果内心的贪婪和欲望没有了,自己对物欲非理性的追求就会停止,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也就会减轻,因为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为了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的在地球上生活,就要克制贪婪和欲望,净化心灵和思想,用慈悲、平等、无我的精神,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思想,转化和改变自己的习性,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净化,从而也就使自己生存的环境得到净化。如果在环境保护的问题上,心灵得不到净化,要真正实现人们理想的环保现象,就如同蒸沙成饭。正如神秀禅师所说“心是众圣之源,亦是万恶之主”。善恶好坏,皆于一心。可见修心的重要性。佛教人间净土的建立,就是从心开始的,和谐世界的建设,也是从心开始的,因为内心的清净才是最好的环保。所以提倡环保应先从内心做起,内心的环保做好了,心外的环保自然就能完成。如《维摩诘经》中所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然而,无始以来,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太多的贪欲、瞋恚、愚痴、嫉妒、邪见等无明烦恼,染污了我们的心灵,蒙蔽了我们的心性。所以,要实现身心的清净,我们就必须断除内心的无明烦恼,修习善法,净化心灵,这样才能达到内心的清净。内心清净了,相信我们依止生存的大自然就不会横遭破坏,人类环境保护的理想也就可以实现。 在人类环境保护问题日显重要的当代社会,全世界有识之士都异口同声地发出呼吁,要求还人类生存环境的清净。我们中韩日三国的佛子,也正以不同形式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环保问题上,佛教界的脚步是最快的,成果也是明显的,但目前最重要的是如何感化引导人类社会,共同用佛教慈悲、平等、无我的精神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思想,关心和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形成保护环境就如同保护自己一样的意识,让我们从心灵环保开始,真正实现人类环境保护的理想。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原文

  • 大悲咒拼音

  • 大悲咒解释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