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三藏法数卷第六 昆八
上天竺前住持沙门一如等奉 来集注
贪欲三种发相(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一外贪欲相】谓行人当修定时于男于女取其容貌贪欲心生念念不住障诸禅定是名外贪欲相。
【二内外贪欲相】谓行人当修定时欲心忽生或缘他身相或自缘己身念念染着而起贪爱障诸禅定是名内外贪欲相。
【三遍一切处贪欲相】谓行人贪着如前内外之境复于一切五尘境界资生物等皆起贪爱之心障诸禅定是名遍一切处贪欲相(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瞋恚三种发相(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一非理瞋相】谓行人修禅定时瞋觉歘然而起无问是理非理他犯不犯无故而发瞋恚障诸禅定是为非理瞋相。
【二顺理瞋相】谓行人修禅定时外人实来恼我以此为缘生于瞋觉相续不息亦如持戒之人见非法者而生瞋恚瞋虽顺理亦障禅定是为顺理瞋相。
【三诤论瞋相】谓行人修禅定时着己所解之法为是谓他所行所说悉以为非外人所说不顺己情即恼觉心生而起瞋恨障诸禅定是为诤论瞋相。
愚痴三种发相(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一计断常痴相】谓行人于修定时忽然发邪思惟分别我及诸法为过去灭而有现在我耶为过去不灭而有现在我耶因是思惟见心即??推寻三世若谓是灭即堕断见若谓不灭即堕常见如是痴觉念念不住以此智辩诤竞戏论作诸恶行障于正定出世之法是为计断常痴相也。
【二计有无痴相】谓行人修定时忽尔思惟分别谓今我及阴等诸法为定有耶为定无耶如是推寻见心即发随见生执障于正定是为计有无痴相也(阴者五阴也)。
【三计世性痴相】谓行人于修定时忽作是念因有五阴便有四大与夫假名众生及诸世界如是思惟念念不住即发智辩能问能说是非诤竞离真实道但执计世间之性而不能发诸禅定是名计世性痴相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三种病相(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修禅定者湏善识病源设或不知则难于治疗疾苦相仍行道有妨能明四大五脏五根病发之相善加调治则身心安隐不废修业矣。
【一四大增动病相】四大地水火风也一大不调诸患并起地大增故肿结沉重身体枯瘠等诸患生水大增故痰癊胀满饮食不消等诸患生火大增故煎寒壮热支节皆疼等诸患生风大增故虚悬战掉呕吐气急等诸患生是为四大增动病相。
【二五脏生患之相】五脏心肺肝脾肾也若患从心生者身必寒热口中常燥心主口故患从肺生者身体胀满四支烦疼兼之鼻塞肺主鼻故患从肝生者愁忧瞋恚头痛眼疼肝主眼故患从脾生者通身游风??痒闷饮食失味脾主舌故患从肾生者咽喉噎塞腹胀耳满肾主耳故是为五脏生患之相(?私习切)。
【三五根中患相】五根眼耳鼻舌身也身患者四体卒痛百节酸疼舌患者或疮或硬饮食失味鼻患者鼻常齆塞及流浓涕耳患者或痛或聋或嘈嘈然作声眼患者或赤或疼昏花翳闇是为五根中患相(齆鸟贡切)。
修定三障(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一沉昏闇蔽障】谓行人修定之时沉昏瞪瞢无所别知由是障诸禅定不得开发名为沉昏闇蔽障。
【二恶念思惟障】谓行人修定之时虽不沉昏而恶念忽起欲毁禁戒作诸不善等事因是障诸禅定不得开发是为恶念思惟障。
【三境界逼迫障】谓行人修定之时虽无如上沉昏恶念等事而身或卒痛魔恼竞起或自见身?入于地火来烧身高崖坠落猛虎奔逐乃至罗刹诸恶相现逼恼行人令生惊怖障诸禅定是名境界逼迫障。
三慧(出成实论)
【一闻慧】闻慧者由于听闻而生智慧也谓从经论中闻或从善知识处闻以因闻故能生无漏圣慧也。
【二思慧】思慧者由于思惟而生智慧也谓若能思惟经论中及善知识处所闻法义皆能生于无漏圣慧也。
【三修慧】修慧者由于修习而生智慧也谓既已闻法思惟义趣即当随顺修习因此修习能生无漏圣慧也。
三智(出观音玄义)
【一一切智】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
【二道种智】谓能用诸佛一切道法发起众生一切善种是名道种智即菩萨之智也。
【三一切种智】谓能以一种智知一切道知一切种是名一切种智即佛之智也(一切道者一切诸佛之道法也一切种者一切众生之因种也)。
三智(出楞伽经)
【一世间智】谓凡夫外道之智也凡夫外道等于一切法种种分别执着有无而不能出离世间是名世间智。
【二出世间智】谓声闻缘觉之智也声闻缘觉以一切智修四谛行而能出离世间是名出世间智(一切智者谓一切诸法皆能了达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三出世间上上智】谓佛菩萨之智也由佛菩萨观察一切诸法寂静之相不生不灭得如来地超出声闻缘觉之智是名出世间上上智。
三觉(出圆觉经?并起信论)
【一本觉】谓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体本来觉了离诸妄念故名本觉。
【二始觉】谓本觉之体忽起妄念而成不觉今始觉了一切诸法即是真如平等不二故名始觉。
【三究竟觉】究竟即决定终穷之义也谓能觉了染心之源究竟终穷同于本觉故名究竟觉。
三性(出楞严经)
【一善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间出世间不同世间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间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众善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善性(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谓不杀不盗不邪[淫-壬+(工/山)]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弘者即四弘誓愿也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数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恶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恶法之性也五逆十恶等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恶性(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恶者杀生偷盗邪[淫-壬+(工/山)]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也)。
【三无记性】谓第六识所具一切不善不恶之性也亦不属善亦不属恶初无记忆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无记性。
三佛性(出华严孔目)
谓真性平等犹如虚空于诸凡圣无所限碍故名佛性。
【一自住佛性】谓真如之理自性常住无有变改即是一切众生本有佛性是名自性住佛性。
【二引出佛性】谓一切众生佛性虽具必假修习智慧禅定之力方能引发本有之性是名引出佛性。
【三至得果佛性】谓修因满足则本有佛性于证得果位之时了了显发是名至得果佛性。
三因佛性(出金光明经玄义)
梵语佛陀华言觉觉即三智圆明遍一切处无不照了名大圆觉性即不改之义以大觉性不增不减非变非迁一切众生无不具此三因佛性此因若显即成三德妙果也(三智者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也三德者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也)。
【一正因佛性】正谓中正谓中必双照三谛具足名正因佛性(中正者离于边邪也双照者照空照假也空谓荡一切相即是真谛假谓立一切法即是俗谛非空非假即是中谛故云三谛具足)。
【二了因佛性】了谓照了谓由前正因发此照了之智智与理相应故名了因佛性。
【三缘因佛性】缘即缘助谓一切功德善根资助了因开发正因之性故名缘因佛性。
三自性(出显扬圣教论)
【一遍计自性】谓众生迷惑不了诸法本空妄于我身及一切法周遍计度一一执为实有故名遍计自性。
【二依他自性】谓所有诸法皆依众缘相应而起都无自性唯是虚妄故名依他自性。
【三圆成自性】谓真如自性不迁不变圆满成就故名圆成自性。
三无性(出成唯识论)
【一相无性】谓一切众生于世间之相处处计着执为实有佛为除此妄执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故名相无性。
【二生无性】谓一切诸法皆托因缘和合而生本无自性故名生无性。
【三胜义无性】谓前相无性生无性因破众生妄执之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是故佛说胜义无性者谓真如胜义之性远离遍计妄执之性故名胜义无性。
三心(出宗镜录)
【一根本心】谓第八识心王能含藏善恶种子出生染净诸法故名根本心(第八识即藏识也)。
【二依本心】谓第七识依根本而生能与第八识传送染净等事故名依本心(第七识即末那识也)。
【三起事心】谓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对六尘之境能起分别染净等事故名起事心(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转三心得三身(出宗镜录)
【一转根本心得法身】根本心者即第八识谓善恶诸法依此出生故名根本心此识转时一切烦恼断灭已尽即得法身。
【二转依本心得报身】依本心者即第七识谓依于根本而生故名依本心此识转时一切智慧无不具足即得报身。
【三转起事心得化身】起事心者即第六识谓对六尘之境能起分别等事故名起事心此识转时则能怜愍一切众生随类设化即得化身(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三种缘慈(出佛地论)
缘即缘系慈即爱念盖言菩萨常以大慈之心缘念一切众生令其皆得安隐快乐故名缘慈也。
【一有情缘慈】有情缘慈亦名众生缘慈谓菩萨以平等智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运大慈心而弘济之令其皆得安乐是名有情缘慈。
【二法缘慈】谓菩萨以平等智观一切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了无自性虽无自性而能运大慈心以弘济之令其皆得安乐是名法缘慈。
【三无缘慈】谓菩萨以平等智无心攀缘一切众生而于一切众生自然获益故辅行云运此慈悲遍覆法界故能任运?苦自然与乐是名无缘慈。
三种意生身(出楞伽经)
谓通教登地菩萨得如幻三昧能见无量自在神通普入一切佛刹随意无碍意欲至彼身亦随至故名意生身。
【一三昧乐正受意生身】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又云正受盖三昧以定性为乐异乎苦乐等受故名正受而言三昧乐正受者华梵双举耳通教第三第四第五地菩萨修三昧时得真空寂灭之乐普入一切佛刹随意无碍故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
【二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谓通教第八地菩萨觉了一切诸法自性之性如幻如化悉无所有以无量神力普入一切佛刹迅疾如意自在无碍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三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谓通教第九第十地菩萨觉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得一身无量身一时普现如镜中像随诸种类而得俱生虽现众像而无作为是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如意通有三种(出大智度论)
谓菩萨智慧具足神变莫测凡所作为举念即成无有障碍故名如意通。
【一能到如意】谓具此通者虽长江大海重关复岭千万里之远俱无间隔意欲到处身即随到故名能到如意。
【二转变如意】谓具此通者能令世间所有诸物大者作小小者作大一变为多多变为一故名转变如意。
【三圣如意】谓具此通者化现无方应变不测虽无生灭而有机则生无机则灭虽无去来有感则现无感则寂如意自在不可思议故名圣如意。
三通力(出华严经?)
【一报得通力】谓三界诸天皆有五种神通乃至鬼神亦有小通虽则胜劣不同俱能变现无碍此之神通乃由果报自然感得是名报得通力(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五通者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也)。
【二修得通力】谓声闻缘觉菩萨等由修戒定慧功行成就之时发得六种神通变现自在隐显莫测此之神通由修而得是名修得通力(六通者于前五通加漏尽一通也)。
【三变化通力】谓佛菩萨以神通力则能种种变现乃至现诸身相或胜或劣现诸国土或净或秽等是名变化通力。
三明(出杂阿含经)
【一宿命明】谓但知过去宿世受生之事名宿命通复知宿世从一生至百千万生如是姓如是名如是受苦受乐等事皆悉能知是名宿命明。
【二天眼明】谓但见死此生彼名天眼通复见我及众生死时生时及身口意所作善恶之行或生善道恶道皆悉能见是名天眼明。
【三漏尽明】谓众生因三界见思之惑堕落生死故名为漏惟罗汉断三界见思惑尽而得神通名漏尽通复知漏尽已后更不受于生死是名漏尽明(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识(出楞伽经)
识即心识也以心有真有妄故有三识之不同焉。
【一真识】真识者谓自性清净心也盖第八阿赖耶识通真通妄妄即是染真即是净今言净分故名真识也(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谓能含藏一切善恶种子故也)。
【二现识】现谓变现即能生诸法之本也此言第八识含藏一切善恶种子变现根身世界故名现识也(根身者眼等诸根也)。
【三分别识】分别识者谓于六尘等种种诸境而起分别也此言由第七末那识传送第六意识能起分别故名分别识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梵语末那华言意谓能分别思量也)。
三识(出翻译名义)
【一末那识】梵语末那华言染污意染污者谓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惑常俱意者谓常思虑第八识度量为我即第七识也。
【二阿赖耶识】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谓此识能含藏善恶诸法种子即第八识也。
【三庵摩罗识】梵语庵摩罗华言清净识翻译名义云第八阿赖耶若至我见永不起位即舍赖耶之名别受清净之称即第九识也(我见永不起者谓诸惑净尽也)。
三识缘境广狭(出宗镜录并瑜伽师地论)
【一第八识缘境最广】谓此根本识染净同依能变能现种子根身及器世间三种境故是名缘境最广(种子者一切善恶种子也根身者眼等诸根也器世间者谓世界如器也)。
【二第七识缘境最狭】谓此识无别体相但依第八识为因而起复缘第八识见分而为相分是名缘境最狭(见分者谓能见之识也相分者谓分别相状也)。
【三第六识缘境广】谓此识能缘一切善不善无记三性之境及能分别色心等一切法尘是名缘境广也(无记者谓不善不恶无所记录也)。
三种熏习(出华严孔目)
熏即熏发也习即数习惯习之义也盖言第八识为无明染缘之所熏习即从真而起妄也。
【一名言熏习】名即名字言即言说此分别名字言说之识即是第六意识由第七识传送熏习第八种子之识而能成就染分之相故云名言熏习。
【二色识熏习】色即眼根所对诸色因此诸色引生眼识名为色识于此分别即是第六意识亦由第七识传送熏习第八种子之识而能成就染分之相故云色识熏习。
【三烦恼熏习】烦恼即贪瞋邪见等烦恼也此之烦恼乃是第六意识所起亦由第七识传送熏习第八种子之识而能成就染分之相故云烦恼熏习。
三种相(出成实论)
【一发相】发即?发谓心昏沉时应用精进之行而?起之故名发相。
【二制相】制即禁制谓心掉动时应用寂静之法而禁制之故名制相(掉者举也)。
【三舍相】舍即舍置谓心不沉不散调适之时即舍前发制二相故名舍相。
三细相(出起信论)
三细者即根本无明之惑也因对六粗故名三细(六粗者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也)。
【一业相】业相者即从真起妄初动之相也然本觉心源离念寂静因无明故觉成不觉遂成业相故起信论云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是也。
【二见相】见相者见初动之相也亦名转相谓依初动业识转成能见之相也。
【三境界相】境界相者即转相分别初动之境界也亦名现相由前转相则境界妄现也。
三大(出起信论?)
【一体大】谓真如之理体性平等无不容摄故名体大(体性平等者谓凡圣染净之法皆依真如之体其性无有高下也)。
【二相大】相即德相谓真如体上具足无量恒沙胜妙功德一一功德称体显露故名相大。
【三用大】谓真如之体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善果故名用大(世间人天也出世间声闻缘觉菩萨佛也)。
三种身(出大乘五蕴论)
身即聚集之义瑜伽师地论云佛菩萨是能说者语是能说相名句文身是所说相声名句文和合即为此方能诠之教体也。
【一名身】名即名字楞伽经云名身者谓依事立名盖一名非身众名连合方名为身又唯识论云名诠自性是为名身(名诠自性者谓诸法自性由名而诠显也)。
【二句身】句即句逗逗止也住也大智度论云天竺语法众语和合成句如菩为一字提为一字是二不合则不成语若二和合名为菩提又唯识论云句诠差别是为句身(句诠差别者谓诸法差别之相由句而诠显也)。
【三文身】文即文字为名句二法所依故唯识论云文即是字为二所依又楞伽经名为字身谓声相有长短音韵有高下是为文身。
三不可尽(出宝积经)
【一经法不可尽】谓如来所说经法随其众生机乐不同或广或略虽一音宣演而十方普被故云经法不可尽。
【三文字之义不可尽】谓如来所说经教妙义横亘十方竖彻三际大无不周细无所遗是以小根浅智之人不能窥其奥妙故云文字之义不可尽(三际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三所宣训诲不可尽】谓如来所宣言教训诲众生或说大乘或说小乘随类现形种种设化利益无量故云所宣训诲不可尽。
天台三观(出金光明经玄义)
谓天台智者大师所立也观即照了之义观达一念之心即具三谛之法也若观心空则一切法皆空即是真谛若观心假则一切法皆假即是俗谛若观心中则一切法皆中即是中谛此之三观全由性发实匪修成故于一心宛有三用所谓一心三观也。
【一空观】空者离性离相之谓也谓观一念之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名之为空由观一念空故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以三观皆能荡相故也盖空荡见思之相假荡尘沙之相中荡无明之相三相皆荡即毕竟空是名空观(见思尘沙无明即三惑也)。
【二假观】假者无法不备之谓也谓观一念之心具足一切诸法名之为假由观一念假故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而不假以三观皆能立法故也盖空立真谛之法假立俗谛之法中立中谛之法三法皆立即为妙假是名假观。
【三中观】中即中正绝二边待对之谓也谓观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名之为中由观一念中故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而不中以三观当处皆能绝待故也盖言空则空外无法言假则假外无法言中则中外无法三皆绝待即为圆中是名中观。
三种三观(出宗镜录)
三种三观者谓以观观心不出次第圆融之义故有三种不同也。
【一别相三观】别相三观者即历别观于三谛也谓若从假入空但得观真尚不得观俗岂得观中道若从空入假但得观俗未得观中道若入中道正观方得双照二谛是名别相三观(从假入空者谓观生死之假入涅盘真空也观真观俗观中道者真即真空之理真谛也俗即诸法宛然俗谛也中道即中谛也)。
【二通相三观】通相三观者即于一观中圆解三谛也谓若从假入空非但知俗假是空真谛中道亦通是空若从空入假非但知俗假是假真谛中道亦通是假若入中道正观非但知中道是中俗假真空亦通是中但以一观当名解心皆通是名通相三观。
【三一心三观】一心三观者即于一念心而能圆观三谛也谓观一念心为从何处来去至何所毕竟无有净若虚空名空观能观之观所观之境历历分明名假观虽历历分明而性常自空空不定空假不定假名中观即三而一即一而三是名一心三观。
法界三观(出华严法界观)
法界三观者乃帝心尊者依华严经而立也法界即所观之境三观即能观之观此三种观虽自下升上渐次深广然修之者但一道竖穷展转圆妙非初观外别有二三良以举一即三全三是一故也。
【一真空观】谓非虚妄念虑曰真非形碍色相曰空故简情妄以显真性使见色非实色举体全是真空令见空非断空举体全是真性如是则能廓情尘而空色无碍泯智解而心境俱融故名真空观。
【二理事无碍观】谓性净明体曰理形相分限曰事故观广大之理咸归一尘即了一尘之色通遍法界是则融万象之虚相全一真之明性理事交彻无碍圆融故名理事无碍观。
【三周遍含容观】谓无所不在曰周遍无法不摄曰含容故观全事之理随事而一一可见全理之事随理而一一可融是则一多无碍大小相含互摄互容重重无尽隐显自在神用不测真可谓入华严无尽法界之境故名周遍含融观。
圆觉三观(出圆觉经略?)
【一奢摩他】梵语奢摩他华言止止即止寂之义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取静为行而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即是体真止义当空观故经云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体真止者谓体达无明颠倒之妄即是实相之真也)。
【二三摩钵提】梵语三摩钵提华言等持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故经云所圆妙行如土长苖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方便随缘止者谓随缘历境安心不动也)。
【三禅那】梵语禅那华言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故经云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息二边止者谓不分别生死涅盘止息有无等二边之相也)。
南山三观(出止观辅行)
南山三观者即终南山宣律师之所立也。
【一性空观】性即性分也谓声闻缘觉小乘之人观因缘所生一切诸法其性本空皆无有我常以此理照察自心故名性空观(因缘者六根为因六尘为缘也所生一切诸法者即根尘相对所起诸心法也)。
【二相空观】相即相状也谓藏通二教菩萨观因缘一切所生诸法其相本空但众生情执妄见种种差别之相常以此理照察自心故名相空观。
【三唯识观】识即心识也谓别圆二教大乘菩萨皆了世间一切外尘诸法自性清净本来无实此理深妙唯意缘知故名唯识观。
三种观法(出止观义例)
三种观法者谓修行用观之法也前托事附法二种乃是天台智者大师讲法华经时为座下听众有修观行者随历一事皆以观法表对令其修习名托事观或遇一切法相处亦附彼法相立其观法令其修习名附法观后之一种专约行门复说摩诃止观兼明诸经所有行法名约行观故有三种之不同也。
【一托事观法】谓托王舍耆阇崛山等事而为观也名从事立借事为观以导执情故名托事观(王舍等事表对观法者王表心王舍表五阴舍即是令观五阴也梵语耆阇崛华言灵鹫若表对者灵表心王鹫表受想行山表色阴亦是令观五阴也)。
【二附法观法】谓附四谛等法入一念心以为观法故名附法观(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三约行观法】谓专约行门而修观也故止观义例云唯于万境观一心万境虽殊妙观理一故名约行观。
毗婆舍那三行(出深密解脱经)
梵语毗婆舍那华言观谓以寂静之慧观察根尘内外诸法令三昧成就进趣菩提故行有三焉(根者即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也尘者即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相】相即观境也谓修观之时于此心观之中分别了知三昧境界之相如净明镜照彻一切影像了了分明也。
【二修行】修行者谓既了知观法之相则善能修习一切妙行无有过失也。
【三观】观者观察也谓修观之时于一一观法中善能观察一一法相而不证彼小乘寂灭解脱直趣无上菩提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为三事故修毗婆舍那(出涅盘经)
梵语毗婆舍那华言观即智慧也。
【一观生死恶果报】谓修禅观即能破诸昏暗观察分别因缘生灭之相故于善恶果报悉皆明了不起惑业也。
【二增长善根】谓修禅观能灭贪瞋痴等恶业暗障本性之智自然明发故一切善根悉皆增长也。
【三破诸烦恼】谓修禅观了知生死过患不为根尘所染故一切烦恼悉能破灭也(根者即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也尘者即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也)。
三谛(出法华玄义)
谛者谛审也谓谛审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真谛即假是俗谛即中是中谛此三隔历即是次第三谛三一无碍即是圆融三谛(隔历者三谛不互融也次第者前真次俗后中即别教三谛也圆融者举一即三全三是一即圆教三谛也)。
【一真谛】真即真空泯一切法之谓也盖诸法本空众生不了执之为实而生妄见若以空观荡之则谓实之情自忘情忘即能离于诸相诸相若离则真空之理自然谛了故名真谛。
【二俗谛】俗即世俗立一切法之谓也诸法虽即本空皆不可得若以假观照之则能谛了性具诸法历历宛然故名俗谛。
【三中谛】中即中正统一切法之谓也诸法本来不离二边不即二边若以中观观之则能谛了诸法非真非俗即真即俗清净洞彻圆融无碍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不可思议故名中谛。
二谛(出仁王护国般若经?)
谛即审实之义谓观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不出空与色心经云我以三谛摄一切法是也。
【一空谛】空即虚幻之义谓谛审一切众生及与世界等法性相本空虚假不实是名空谛。
【二色谛】色即质碍之义谓谛审世间众生色身及山河大地种种形相乃至意识所缘一切境界皆是色法是名色谛。
【三心谛】心谛即第八识心王也谓众生根身虚空世界乃至善恶一切诸法皆由此心出生是名心谛。
三假(出止观辅行)
【一因成假】谓一切诸法必有所因和合方成如诸众生因于父母生成此身是名因成了达此身虚幻不实是名为假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故名因成假。
【二相续假】谓众生心识念念相续前念既灭后念复生是名相续了此相续本无实体是名为假一切诸法相续不断亦复如是故名相续假。
【三相待假】待即对也谓一切诸法各有待对如对长说短对短说长对无说有对有说无是名相待了此一切对待之法本无实体皆是假名是名为假又如众生身中以生对死以少对老亦复如是故名相待假。
三空(出金刚经刊定记)
【一我空】谓于五蕴之法强立主宰名为我执若推求色受想行识之五法皆无自性不见我体是名我空(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二法空】谓于五蕴之法计为实有名为法执若推求五蕴之法如幻如化皆从缘生无有自性是名法空。
【三俱空】谓我法二执既遣能空之空亦除空执两亡方契本性是名俱空。
三忏(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忏梵语具云忏摩华言悔过谓改悔往昔之过非也作法取相二忏属事无生一忏属理理忏为正事忏为助若能正助合行事理兼运则无罪不灭无福不生也。
【一作法忏】谓身礼拜口称唱意思惟三业所作一依法度披陈过罪求哀忏悔是名作法忏。
【二取相忏】谓定心运想取其现相为期于道场中或见佛来摩顶或见光现或见华飞或梦中见诸瑞相或闻空中声于此诸相随获一种罪即消灭是名取相忏。
【三无生忏】谓一切罪业皆从一念不了心生若了心性本空罪福无相则一切法皆悉空寂罪从何生是名无生忏。
三悔法(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一忏悔】梵语忏摩华言悔过华梵兼举故称忏悔忏名修来悔名改往谓修将来之善果改已往之恶因是名忏悔。
【二劝请】劝请有二一谓十方世界有佛将入涅盘者劝请住世利济众生二谓十方世界有佛初成正觉者劝请转于法轮度诸众生虽不面见诸佛而??心劝请以达归敬之诚是名劝请。
【三回向】谓三业所修一切诸善乃至忏悔劝请种种功德回施法界一切众生同证菩提是名回向(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三方便(出净名经?)
?云方是智所诣之偏法便是善权巧用之能巧用诸法随机利物故云方便(偏法者即小乘偏权之法也)。
【一自行方便】谓佛及四十一位心内所证不思议二谛之理是名自行方便(四十一位者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菩萨及等觉菩萨也等觉者望后妙觉犹有一等故也二谛者一真谛泯一切法也二俗谛立一切法也)。
【二化他方便】谓藏通别三教及圆教有门所明诸菩萨等不断烦恼照界内界外种种法门等是名化他方便(藏通别圆四教者藏即三藏教也通谓通前藏教通后别圆故名通教别谓别前藏通二教别后圆教故名别教圆谓圆妙圆满故名圆教界内界外者谓三界之内外也)。
【三自他方便】谓前自行化他二种方便相对合论是名自他方便。
胜三修(出涅盘经)
谓菩萨依佛胜教而修破于声闻劣修故名胜三修。
【一常修】常即不迁不变之谓也盖菩萨了知法身之体本来常住无灭无生以破声闻之人不应于诸法中执为无常是名常修。
【二乐修】乐即安隐寂灭之谓也盖菩萨了知诸法之中而有涅盘寂灭之乐以破声闻之人不应于诸法中执之为苦是名乐修(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三我修】我即自在无碍之谓也盖菩萨了知无我法中而有真我得大自在无有障碍以破声闻之人不应于诸法中执为无我无我所是名我修(我所者谓五阴之身及资生等物也)。
劣三修(出涅盘经)
谓声闻所修比于菩萨所修则劣故名劣三修。
【一无常修】谓声闻之人不知法身常住之理而观三界一切有为之法皆悉生灭无常是名无常修(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非乐修】非乐即苦也谓声闻之人不知诸法之中本有涅盘寂灭之乐而观一切诸法悉皆是苦是名非乐修。
【三无我修】谓声闻之人不知自在无碍之真我而观五阴等法皆空无我无我所是名无我修(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三渐次(出首楞严经)
三渐次者乃楞严经中佛欲说修行地位而先说此三等渐次以为根本以由一切地位虽有浅深不同而皆以此三种而为进行之本故经云如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也。
【一除助因】除助因者谓除众生助恶之因也助恶之因即五种辛也五辛者即葱薤韭蒜兴渠也谓此五辛食则能发[淫-壬+(工/山)]恚邪魅所着天人远离是故修行之人欲得菩提必先断除此五种辛菜也故经云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也(兴渠叶如蔓菁根如萝卜出土辛臭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三摩地华言等持)。
【二刳正性】刳剖也破也正性即众生[淫-壬+(工/山)]杀之性也以一切盗妄等恶皆由[淫-壬+(工/山)]杀而起故指此为正性也若欲修菩提者当用剖破[淫-壬+(工/山)]杀之性勿令毁犯故经云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壬+(工/山)]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是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违现业】违者背也远也现业即现行六尘境界所起之业也谓修菩提之人既能断除五辛不犯[淫-壬+(工/山)]杀则于现前六尘之境违远而不相涉故经云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壬+(工/山)]于外六尘不多流逸是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三科(出婆沙论并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论云若迷心不迷色则合色开心数为五蕴若迷色不迷心则合心开色数为十二入若心色俱迷则心色各开数为十八界如此开合说者为令众生于所迷处委细而观故有三科不同焉。
【一五蕴】(亦名五阴)蕴积聚也谓积聚色受想行识五法以成身也如来为迷心偏重者合眼耳鼻舌身五根但名为色开意之一根为受想行识令其细观于心是为合色开心故说五蕴也。
【二十二入】入涉入也谓六根六尘互相涉入也如来为迷色偏重者开色为眼耳鼻舌身及以色声香味触合受想行识四种心法但名为意意之所对唯一法尘令其细观于色是为开色合心故说为十二入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三十八界】界即界限亦隔别之义谓此十八界各有别体义无混滥也如来为色心俱迷者开为六根六尘六识令其一一细观是为心色俱开故说为十八界也(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
三种至教(出显扬圣教论)
【一圣言所摄】谓修行之人于如来及诸弟子所说正法当依凭正义信解修习遵崇圣制不敢违越是名圣言所摄。
【二对治杂染】谓修行之人修善去恶必有对治之法如心散乱则以禅定之法治之如心贪染则以不净观法治之乃能息妄归真得入正道是名对治杂染。
【三不违法相】谓修行之人于如来所说正教当遵其法相如理思修精进一心不敢违背是名不违法相。
三宗(出宗镜录)
宗犹??也圭峰密禅师云大乘经教统唯三宗。
【一法相宗】谓此宗说一切有漏妄法及无漏净法无始时来各有种子在阿赖耶识中遇缘熏习即各从自性而起都不关涉真如故于色心诸法而建立种种名相是名法相宗(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即第八识也)。
【二破相宗】谓此宗一向说凡圣染净之法一切皆空本无所有设见一法过涅盘者亦如梦如幻彼且本不立真何况于妄真妄名相一切俱无故名破相宗(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三法性宗】谓此宗说依真起妄盖真如不变不碍随缘如云法身流转五道如来藏受苦乐等若悟妄即真如云知妄本自真见佛即清净等是名法性宗(五道者天道人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南中三教(出华严经?)
南中三教者谓自齐朝已后江南诸师立此三教判如来一代所说之法也。
【一渐教】谓佛说法始自鹿苑终至双??从小至大是名渐教。
【二顿教】谓佛最初为诸菩萨说华严经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是名顿教。
【三不定教】谓别有经虽非顿渐所摄而明佛性常住即胜鬘经及金光明经等是名不定教。
岌法师三教(出华严经?)
岌武丘人也谓其以此三教判如来一代所说之法也。
【一有相教】谓佛设教于十二年说阿含经已前见有得道是名有相教(见有得道者谓二乘见一切法是有不离色心因而得道也)。
【二无相教】谓佛设教于十二年说阿含经已后齐至法华见空得道是名无相教(齐即齐限见空得道者谓菩萨见一切法皆空因而得道也)。
【三常住教】谓佛设教最后有无双照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阐提皆得作佛是名常住教(梵语阐提华言信不具)。
三等流(出宗镜录)
等流者等即平等流即流类也。
【一真等流】谓善性恶性无记性为因所引善恶无记同类之果果与因性真实是同故名真等流。
【二假等流】谓前世杀生令他命短故感今世自亦短命有相似义假名等流故名假等流。
【三分位等流】谓眼等诸识各随自类转变如眼识乃至身识皆从第八种子识而生对于色等诸尘名等流果若第六识从种子识而生起诸分别亦名等流果而识与尘分位各同故名分位等流(种子识即藏识也等流果者谓眼识与色尘乃至身识与触尘各为等流而识与尘皆名果也第六识即意识也)。
三忍(出华严经?)
忍耐也又忍可也谓于一切逆顺善恶之境而能忍受安心不动故名为忍。
【一耐怨??忍】谓人以怨憎毒??而加于我即能安心忍耐而无返报之心是名耐怨??忍。
【二安受苦忍】谓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所逼即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是名安受苦忍。
【三谛察法忍】谓审察诸法体性虚幻本无生灭信解真实心无妄动安然忍可是名谛察法忍。
三受(出杂阿含经)
受者领纳也谓六根之识领受六尘之境也(六根之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一苦受】谓于六尘违情之境而有逼迫之苦是名苦受。
【二乐受】谓于六尘顺情之境而有适悦之乐是名乐受。
【三不苦不乐受】谓于六尘不违不顺之境所受非苦非乐是名不苦不乐受。
三种无常(出顺中论)
【一念念坏灭无常】谓根尘相对所起心念前念既灭后念复生生已还灭念念不住皆悉无常是名念念坏灭无常(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二和合离散无常】谓一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成本无实体若因缘别离即便散坏且如众生由四大和合而成其身若四大别离即便散灭是名和合离散无常(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三毕竟无常】毕竟犹决定也谓决定了知一切诸法皆假因缘和合而生虚幻不实终归坏灭是名毕竟无常。
三支比量(出阿毗达磨杂集论)
比量者谓以有为法与无为法比类而量度也。
【一立宗】宗犹主也要也谓如五蕴等法皆假因缘而生实无自性于中求我决不可得故对执我论者先说诸法无我也(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二立因】立因者谓破执有我者而立因也若于五蕴等法施设实有我者此之五蕴既从众缘而生皆是生灭之法蕴既生灭我不成就若离五蕴而于余处施设有我者我无所因我亦无用是则皆无有我也。
【三立喻】立喻者谓以别法喻所立法也如于现在世施设实有过去相者此现在相已生未灭不应于已生未灭法中施设过去已灭之相若离现在而于余处施设过去相者然过去世相既灭坏不应施设有相此过去相不可得以喻诸法皆不可得也。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