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十(之二)
海印弟子 蒙叟钱谦益钞
(○大文陈禅那现境之五)。
(CB17567五破识阴三)。
([○@卍]一尽未尽相二)。
(CB17565初明区宇二)。
(CB17563一行尽益相)。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
【疏】前三句标人。诸世下。正明行尽。世间性者。行阴即是世间体性。([海印云]谓行阴为世间生死之体)。
(△[吴兴云]诸世间性。即十二类生。行阴体性也)世间有三义。一有生灭。二性有漏。三可破坏。既堕世间。同以行阴生灭为性也。隐密故幽。离想故清。扰即是动。同分生机。前是基本。今是枢要。([吴兴云]同分生机。即与诸类同其分齐生灭之机[海印云]以众生生死。皆依行阴生灭。故为同分生机)忽尔而破。故云倏然隳裂。沉细下。重释尽义。(行阴深沉微细。网罗诸趣。结不可解。今以定力。研穷顿破。)网上大绳曰纲。衣领结处曰纽。皆喻其要也。十二类生。如网如衣。行阴贯通。微细结要。如纲如纽。([吴兴云]行是业性。能持诸阴。如网衣之有纲纽)补特伽罗。云数取趣。即总指十二类也。行阴能持此类生。故云沉细纲纽。纲纽是业因。伽罗是业报。业因亡。则孰为引果。果报息。则谁能作酬。因果既亡。故绝感应。深脉。亦喻行阴幽隐也([补遗云]脉者幕也。幕络一体也。业能牵生。如幕络不断)。
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顾瞻东方。已有精色。
【疏】三德涅槃。名为第一义天。得无生忍。名大明悟。明悟在近。故名曰将。将。当也。欲也。如鸡后鸣者。鸡第二鸣。天将晓也。五阴在。如全夜。阴都尽。如大明。色受二阴破。如鸡初鸣。天全未变。([孤山云]前受想尽。似证尚遥。如鸡初鸣。天色犹昧)今想又除。唯有识阴。明悟在即。如鸡后鸣。天有精色。([温陵云]涅槃性天。为五阴所覆。昏如长夜。前三阴尽。如鸡初鸣。虽为曙兆。犹沉二阴。精色未分。此行阴尽。如鸡后鸣。唯余一阴。故将大明悟也)若约位说。此当第二渐次人也。彼文云。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即是今文酬业深脉。感应悬绝。彼文又云。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等。即此文云。顾瞻东方已有精色。此则正得似位。相似通发也([补遗云]指前行阴若破。即入相似。将登分真。于中道涅槃之天将晓。如鸡后鸣。东方将明之精色。相似三谛也)。
(△[吴兴云]五阴伏有次第。断无前后。今取将破别惑为后。初破通惑为先。断伏顿渐。如下所辨)。
(○[释文]如鸡后鸣。乾道本如鸡候鸣。绍兴本如候鸡鸣)。
(CB17563二识阴现相)。
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内湛明。入无所入。
【疏】由定所摄。无行阴使。虽存六根。识不驰散。故云虚静。无复驰逸。([融室云]行既销灭。识无所动。则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取六尘矣。单指六根者。以是识阴所执受。行阴所开合故)唯专内境。定心内照。故云内内湛明。(既六根虚静则眼内耳内。乃至身内意内。无有不湛明者内内。如是六入但是虚名。则入而无所入矣)又内内者。深深寂照也。穷到识阴。更无所见。名入无所入([吴兴云]识阴披露。故曰湛明。下文云。又汝精明湛不摇处)。
(△[海印云]内照识体。唯一湛明。湛入合湛。更无可入)。
(○[释文]内内湛明。吴兴温陵并作内外。云栖云。长水疏言深而又深也。至识阴尽。方云内外明彻耳)。
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疏】受命元由。即是识阴。([二楞云]受命元由。即各命由绪。指第八识也)今观识阴。既是种子类生元由。不起烦恼。不作诸业。由是执持。不令起果。无受生分。故云诸类不召。(根尘既销。藏识始露。既观见受命元由。复执守受生根本。十二类中。不复能牵。召受生矣)。
(△[吴兴云]识息暖三。和合成命。受生之际。识阴为先。而此元由。复是人法二执之本。今观中所见。虽未销尽。且无行业。招引果报。故云诸类不召)。
(△[温陵云]行灭识现。故深达。无枢穴。故可观。无迁流。故可执。无生机。故不召[王舜鼎曰]召者。同分生机。一动咸动。所谓群召也。有召则诸类互缠。世界纷然。不召而感应悬绝。通世界惟一识性耳)既知识是生类元由。故十方界。依之与正。皆识所变。同一识体。斯则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先虽信教。今观中明见也。([海印云]身心世界。唯识变现。今观归识性。故云已获其同)精色不沈。所观境现也。由观力故。境界明白。故云不沉。发幽秘者。似通发也。([补遗云]精色不沉。即湛明也。发现幽秘。无所覆也。二句。是识阴区宇之相。前受想行已伏。今观识心明湛。故精色不沉。幽秘发现也)未至此位。诸根暗昧。不能远观。故云幽秘。(识心望受想行。最为幽秘。譬若郎主处室。使令居外。故识阴体。得幽秘名)今由观力。六根清净。不由天眼。彻见诸界等。故云发现([海印云]识体幽秘。今明入观境。故云发现)。
(△[桐洲云]精色下牒瞻东方已有精色谓天将晓。见有精微之色不沈。复发昏晕。然后大明也。识秘藏于群幽。故称幽秘。名识阴区宇)。
(CB17565二明尽相)。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荫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疏】初二句。指在识阴中也。若于此中。以定慧力。销磨根隔。令其开通合成一体。则见闻觉知。互相为用。斯则明不循根。寄根明发也。故云互用清净。([吴兴云]群召虽异识体是同。若于同中销磨见爱之惑。则能合成一体。开为六用。六用不隔。悉皆通邻。法华所明六根清净也)。
(△[直解云]群召。即诸类不召。诸类皆应。故曰群召。通邻。即互用也)此识尽获证。是第三渐次。证无生法忍也。文云。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返流全一。六用不行。既云六用不行。即是销磨六门。既云返流全一。即是开合成就。互用清净也。彼说由戒。故与此异。世界身心。皆唯识现。今识阴尽。唯见觉体。觉体明妙。如净琉璃。一无障碍。名内外明彻。前文云。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宝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妙净。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即知识阴尽者。是随分觉也。文殊亦云。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尘垢应念销。成圆明净妙。命体。即识阴也。以命暖识三。俱时而转。识既已离。命暖随亡。故超命浊。([无尽云]命者。识阴微细。不断。犹如命根。今既全破。六门开合。身心明彻。故超命浊。非命暖随亡之说[直解云]识暖息三。依持为命。阙一则死。故云命浊。长水义。本古释。无尽拣之。而以命根为识阴之喻。则粗而无据矣)罔象虚无者。此是觉明初起。影象之相。揽此妄想。虚无影象。以为识体。即业转二相也([孤山云]罔象。亦仿象也)。
(△[温陵云]识乃妄觉影明。元无自体。由颠倒起。故名罔象虚无颠倒妄想)。
(△[海印云]罔象虚无。乃法身之影明。指最初生相无明。以为识体)。
(○[释文][翻译云]琉璃。具云吠琉璃耶。此云青色宝。亦翻不远。西域有山。去波罗奈域不远。山出此宝。因以名焉。应法师云。或加吠字。或加毗字。或言毗头梨。从山为名。大般若云。安住布施波罗蜜多。或化世界。如吠琉璃)。
([○@卍]二正明现境十)。
(CB17565一因所因执二)。
(CB17563一约其所解)。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疏】行阴虽尽。已灭生灭。返识循元。未归寂灭。故云精妙未圆。([温陵云]识由行流。故行空即还元。既空识阴。即已灭。生灭。尚依识元。故寂灭未圆)以识未破。正在细生灭故。精妙。即真精妙明也([吴兴云]识阴湛不摇处。即是还元。此望前已灭行阴得名。然于当体。未证寂灭)。
(△[补遗云]于识还元者。心体只一。本无王数之别。由揽境故。受等潜生。今因观力。受等乍伏。旋见心元。只指心王为元也。下十魔初并云。若于所归。盖指今还元也。去彼受等。还归心体。以为照览。因而生计也)。
(△[孤山云]前后发境。并性观心中。今为显示境界所依。故寄阴尽次第。相由而说。应知阴尽。纵发。弥益正解。若在观行心中。发动者。随之则邪。制之则正。当以此意。统括其文。则于行位不惑方隅)。
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淴。能入圆元。
【疏】观中暂尔也。暂于观中。似开根隔。未全互用也。([吴兴云]此示观中所发之相也)诸类通觉者。于此观中。已见十方众生。及与我身。同一觉性。互相融合。无知觉殊。此即能入圆元也。([温陵云]圆元。即融根隔。通诸类之识元也)。
(△[补遗云]于识心元。用禅那故。能解达圆融。六根不隔。故曰圆元。即所计真常之因也。诸类通觉。谓达其觉性不同前文已获其同。是唯识也)。
(△[海印云]观十方诸类。唯识所现。觉知通淴。入圆元觉性)此之境界。全是识影。未为寂灭。故云而于寂灭精妙未圆([交光云]能入圆元。四阴荡尽。归宿于斯。如诸浪已停。销归于海。正识阴区宇也)。
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
【疏】正生计也。于此所入通觉之境。认为真常。便立为因。能生一切。即为所归。究竟之处。决定不缪。故云胜解([二楞云]所归。即圆元也。即于圆元。认归休处。于是中起法执。墯外道也)。
(CB17563二判属邪徒)。
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娑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疏】于所因识阴。执为真常。是万物之因。故云因所因执。([真际云]因所因执者。认圆明为真常。计真常为妄本[吴兴云]上因指体。即圆元也。下因对用。既真为妄本。能生万法。故对诸法之用。立所因之名)万法无因。虚妄生灭。今计有因。是真常性。即与外道所执冥谛是常。能生一切。无有差别。([海印云]世间万物。因妄有生。妄本无因。故曰无生。今执此识能生万物。则与冥谛无别)此即计阿赖耶识。未形兆前。冥然之初。为真谛也。([温陵云]娑毗外道。认阿赖耶识未形之前。冥然初相。为所归真因)[资中]因所因执者。迷识阴为冥谛。执冥谛为生因也([吴兴云]沇节两说似同。正取节义)。
【疏】迷佛菩提者。菩提云觉。觉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起信文)今执有法。从一因生。能所差别。故云迷也。不如实知。故云亡失知见。所得心。即识阴也。因中为所得。果上为所归。([补遗云]从此真常之因。成于常果。是我所归)。
(△[温陵云]真因非所。有所皆妄。以心有所得。果有所归。即因即果。所堕为妄)问。据下七段。皆云能非能等。独有此文为因所因耶。答。以一切诸法。皆从识变。正是所因。以不了虚妄。执为实因。故同外道。下文直显当体虚妄。故云非能等也。
(△[月公云]娑毗伽罗。师事梵天。计非色非空。认藏识为冥谛。今按佛记优蹋蓝生不用处天。寿四万八千劫。罗迦罗生有想无想天。寿八万四千劫。删阇夜亦言。八万劫满。自然得道。故知冥谛论师。八万劫外冥然无知。应生无色界外道天。非想非非想处也)。
(△[涅槃云]随有小王之所住处。名为小城转轮圣王之所住处。名为大城声闻缘觉八万。乃至一万住处。名为涅槃。无上法王圣主住处。乃得名为大般涅槃。又云城喻涅槃。门喻八正。守门之人。喻于如来)。
(○[智论二十云]三十七品。是趣涅槃道。行是道已得到涅槃城。诸法实相。是涅槃城。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圆觉威德章云]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
(△[桐洲云]初文于寂灭精妙未圆者。经云。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无所能取。方得极圆。前标二决定义。以为修因。一者远契常乐我净。依不生灭圆湛性成。谓圆湛性。名涅槃城也)。
(CB17565二能非能执二)。
(CB17563一约其所计)。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
【疏】前计虽执。识阴为真常因。而未取为自体。今计即是我之自体。([融室云]若于识尽所归。观览是为自体。谓灭生灭地。能生一切众生。今为自体也)一切众生。皆从我出。我能生彼。决定不谬也([海印云]以见识性圆满。遍虚空界。则计十二类生。皆我身中一体流出)。
(△[如说云]此误认十方唯识及识性流出无量如来等也。前以识为所归。以我为能归。此以我为能生。十二类为所生)。
(CB17563二判属邪徒)。
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醘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圆种。
【疏】实非能生。执以为能。名能非能。摩醯首罗。即大自在天。三目八臂。外道所宗。(如俱舍破能生世间。有何义利耶)为能生因也。现无边身者。以执我能现起无量众生也。因既能为。果能成事。因果相称也([温陵云]执识元为自体。谓一切众生自此流出。遂执我能生彼。而实不能。故曰能非能执。能为心。能事果者。计我能为彼依。能成彼事也。不能谓能。故名大慢。大慢天。即摩醯首罗也。遍圆者。计我体遍圆空界也)。
(△[补遗云]立能为心者。计我心为能生。将感自在天。能现无边身之果。以彼有现无边身之能事故。如云生大我慢天是也。计一切众生。皆从我生。故我心周遍。又因前薄有圆解。而生此计。故存圆名)。
(○[合释][摩醯自在][私谓]此经第二云。摩醯首罗。成其伴侣。第三云计自在天。成其伴侣。二天计执。妨难纷如。准诸经论。请为和会。今先论摩醯。有人云是第六天非也。诸经论并云。摩醯首罗。居色界顶。主三千界于三千界。最自在故。法华文句云。色究竟。亦大自在。即摩醯首罗。智论云。过净居。有十住菩萨住处。亦名净居。号大自在天王。经律异相云。色界二十二。色究竟天二十三。摩醯首罗天过五净居而有八处。法华开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故知摩醯首罗。过色究竟。别有一天。故云。居色界顶。非色究竟。即摩醯首罗也。若就欲界言之。此不应超至彼也。涅槃云。供养摩醯首罗。知是人已供养一切诸天故。竺法兰告汉明帝。西域梵志。常修梵行。事摩醯首罗天王。以为天尊。求生四空天。其他事大梵天王。欲界天王者。求生天位。亦以次而降。此天非欲界第六。依智者大师所判是也。其执计云何。清凉言涂灰外道。并诸婆罗门。共计自在天。是万物因。故唯识第一云。有执有一大自在天。体实遍常。能生诸法。谓彼计此天。有其四德。一体实。二遍。三常。四能生诸法。又计有三身。一者法身。体常周遍。量同虚空能生万物。二受用身。在色天之上。三变化身。随形六道。教化众生。今经云若于所归。览为自体。此所谓体实。即彼法身。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体流出。此所谓体实遍常。能生诸法。即彼后二身。摩醯首罗。现无边身。即彼变化身。行人穷诸行空。见众生一类流出。即同自在天为万物因。故堕彼计中也。智论言摩醯韦纽鸠摩罗等诸天。各各言大。皆自谓一切智。有人作弟子。学其经书。亦言是一切智。以心不清净。嗔恚憍慢心著故。此不应一切智。夫自谓一切智。憍慢未伏。非大慢天而何。论言受用身在色天之上。有二住处。有兄弟同往雪山。求见彼天者。有身往自在天。乞寿命者。则有其住处矣。五天悉谈章。小学俗书。为自在天之所传。则有其经书矣。鸿儒波尼你。为大自在天之所加被而现三目。则有其弟子矣。西域外人。新学比丘。多有事摩醯首罗。事梵天。及事水火。事六师弟子等。亦有后投佛翻邪者。此言成其伴侣。犹前言是人应念身为梵侣。亦曰。必为魔子。成就魔人。故曰中途成狂。故生斯位。非前四魔禅那现境之比也。次论自在者。初计魔醯。次计自在。云何一天而有二计。此大自在天之别计也。围陀论师。计耶罗延为始。(华言钩锁力士)次生梵王。梵王能生万物。是故梵天。是常是一。是涅槃因。摩醯首罗。论师不尔。说果是那罗延所作。梵天是因。所谓梵天那罗延。乃至自在天。是生灭因。一切从自在天生。自在天灭今云计自在天者。正总。围陀那罗梵天之计。摄归自在。并我身心。从彼流出。既有异于梵天。亦少别于初计。涅槃中。迦罗鸠驮迦旃延说。一切众生。悉是自在天之所作。一切众生。若罪若福。乃是自在天之所为作。此论师正同此计。唯识云。二遍三常。初计。计遍也。次计。计常也。以是故。一天而有二执也)。
(CB17565三常非常执二)。
(CB17563一约其所计)。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沉迷。生胜解者。
[资中]自在天与前不别。此天现有生灭。妄计为常。故云。在生灭中。妄计常住【疏】所归即识阴。前览所归为自身。今认所归为他体。故疑自身及一切法。从彼生起。([吴兴云]从彼流出者。指所归识阴为彼)都宣流地者。即识阴也。妄认为他。是真是常。是无生灭。([温陵云]以识元为所归依。故疑彼能生我。及一切法。遂计生起流出之处。为真常无生之体)惑不生者。本觉常住。不生诸法。迷而不解也。亦迷生灭者。妄认识阴为真常也。(此则在生灭中。妄计常住。既惑真不生性。亦迷现生灭法)二俱不识。故曰沉迷。坚执不转。故云安住([补遗云]行者因观识心。体了寂灭。而谓寂灭是心所依。不解达阴即理。却疑身心从此流出。此执心外有理为能生。故属邪矣。即于下。乃判彼成邪寂灭之解。未能即阴犹在生灭。而计常住太早计也。不了理即于阴。故曰既惑不生。而弃阴于理外。故曰亦迷生灭)。
(CB17563二判属邪徒)。
是人则堕。常非常执。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疏】于无常处。妄计为常。名常非常执。([吴兴云]以识阴圆元为常。自己身心及十方虚空为非常。非常。即生灭也。既见非常。从常流出。乃计生灭。即是常住。下文知无知执。义例亦然)自在天。即首罗也。前计他从我生。今执我从他起。故云计自在也。因依心。即识阴也。立为他体。计能生我。故同外道。计彼为常([温陵云]由依识元妄计常住。故曰立因依心。成妄计果。前计我圆生物。此计彼圆生我。故曰倒圆)。
(△[补遗云]立因依心。欲依此求常住果也。言因依者。即识阴依理也。生倒圆种者。心外求理。非倒而何)。
(CB17565四知无知执二)。
(CB17563一约其所解)。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遍知。生胜解者。
【疏】所知。即识阴也。是彼观行所知境故。识阴能变一切诸法。名知遍圆。悟此诸法。从知变起。以知为体。故云因知立解。([温陵云]谓识有知。而一切法。由知变起。因计知体。圆遍诸法。遂立异解。谓无情遍皆有知)十方草木下。即解之行相也。既此依正。皆从知有。何得一知一无知耶。故无拣择。一切皆知。自谓决定不谬。故云胜解([补遗云]由观心中。发于知解。既遍一切。便谓草木与众生同。原其所计。并由僻解经论。因兹生计。如上所计。识阴自体。能生十方众生。岂非因闻黎耶生法乎。又计寂理出生诸法。岂非因闻法性生法乎。今计草木有生。岂非由闻涅槃瓦砾佛性之说乎。十方草木。唯识变现。草木有性。圆顿正理。不了此义。正堕邪见。岂有人死而复为其草木耶)。
(CB17563二判属邪徒)。
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吒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疏】草木无知。而执有知。故云知无知执。波吒霰尼。二外道也。(涅槃云。波私吒及先尼。梵音小转。按涅槃有梵志。姓婆和吒。又有梵志。名曰先尼。如来为广说常无常法涅众常乐我净。皆得正法眼。证阿罗汉果[孤山云]彼谓一切觉知。乃云草木有命。今所发见。正与彼同)既执一切觉。即草木有命也。圆知。即遍知也。虚谬果者。斥成妄想。此即不了。皆是妄识所变。妄想凝结。假立无情。妄想流动。假名有情。如前文云。想澄成圆土。知觉乃众生。以不善分虚妄识。有内分外分。故成计执([孤山云]前说无情有性。无情成佛。何异此邪执耶答常住真心。一体无二。用诸妄想。依正乃分。是故众生草树。悉如空华。皆是有情。自心所变。说有情有佛性时。即草树有性。既有情成佛时。即草树成佛。以心外无境故。华外无空故。波外无水故。执情不了。谓一一草木。各各有知。遂说木死为人。人死为木。未明一体。妄见遍圆。违远圆通。职由于此)。
(○[清凉疏云]经云佛性除于瓦石。论云。在非情数中。名为法性。在有情数中。名为佛性。明知非情非有觉性。故应释言。以性从缘。则情非情异。为性亦殊。钞曰。此疏为遮妄执一切无情有佛性义。就计此义。自有浅深。一谓精神化为土木金石。枭镜。负块。以成于子情变非情。非情变情。斯为邪见。不异外道众生计生。草木有命。故不可也。若说无情同一性故。则稍近宗。亦须得意。云云。今谓此释。太即太过。失情无情。坏于性相。若以涅槃第一义空。该通心境。涅槃何以拣于瓦砾。言无性耶。今直显正义。谓性与相。非一非异。情与无情。亦非一非异。故应释言。以性从缘等)。
(CB17565五生无生执二)。
(CB17563一约其所计)。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便于圆化。一切发生。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尘。解作本因。立常住解。
【疏】根互用中。得随顺者。以于似观。暂得相应。故云随顺。([温陵云]识阴尽者。销磨六门。诸根互用。今此未尽。相似观中。暂时相应。才得随顺而已)便于圆化。一切发生者。一切诸法同名变化。故云圆化。皆可修习。能成圣果。故云一切发生。(因随圆互。于是计一切法。皆能圆化。以四大为常。发生圣果)以于一根。暂得诸用。由此例知。一切亦尔。皆可于无知见中。修成知见。取常住果。故求火乐水。爱风观变也([吴兴云]圆化者谓。观中所见圆融变化。唯识之境也。一切发生。即四大之相也。观尘成就。别名地大。以此群尘。通指四大。既见此等。并由圆化。乃计修因证果。不出火之光明。水之清净等。故曰发作本因)。
(CB17563二判属邪徒)。
是人则堕。生无生执。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五。计著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疏】四大之性。实不能生常住之果。执为能生。故云生无生执。迷心从物者。迷失唯心所现。而各随顺崇事。以求常住。因果俱妄。故成妄求妄冀也([讲录云]既迷真心。从物求冀。将妄想所结之尘。为能生能化之主。颠倒化理。名颠化种)。
(○[引证][法华文句云]三迦叶。兄为瓶沙王师。五百弟子。两弟各二百五十。行兄法。佛作十种变。广出瑞应。语曰。汝非罗汉。亦不得道。若不舍邪见。长劫受苦。师徒皆伏。并以事火术具。投之于水。二弟及弟子。见火具下。亦皆善来。以成沙门。迦叶波。婆罗门别姓也)。
(○[瑜伽十六]妄计吉祥论。谓如有一沙门。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若世间日月薄蚀。星宿失度。所欲为事。皆不成就。若彼随顺。所欲皆成。为此义故。精勤供养日月星等。祠火诵咒。安置草茅。满瓮频螺。累及饷佉。等谓历算者。作如是观。按西域有服水论师。及祠火诵祝等。皆此类也)。
(○[佛道论衡云]佛生难遇。百亿小劫。一佛出世。佛未出前。造化之始。或有大力诸天。或有自在圣人。恐世无训降生此俗。或作帝主或作师儒。各举己一。或教梵行。或可教礼敬行。或教事佛。或教事日月神。或教事水火神。众生劫初已来。学习久远。虽值佛出世。有钝根者。或言我之所事。从元皇已来。世之尊仰。佛虽神异。其教近尔。何能舍本。从尔今时。执见若在。其道不灭)。
(CB17565六归无归执二)。
(CB17563一约其所解)。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
【疏】明中虚者。圆明之理。即所观识也。已灭生灭。故明中虚。非即是灭。故云非灭。([孤山云]明中虚者。前云罔象虚无是也。非灭群化。非。犹破也。群化。即四大等)。
(△[海印云]以观照研穷。观识性虚明。即于此中。见前四阴已灭。则一切永灭。非。绝灭也)色受想行。摄一切法。名为群化。永灭依。即明中虚也。此计空为所归依处。即涅槃也([标指云]此计即认为究竟涅槃)。
(△[温陵云]观理不谛。误堕虚无。故于圆明性中。计皆虚空。灭绝群化。归于永灭)。
(CB17563二判属邪徒)。
是人则墯。归无归执。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六圆虚无心。成空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疏】此明中虚。实无所归。而计于归。故云归无归执。([孤山云]归于无归。故曰归无归执)无想天。五百大劫。想心不行也。(无想天灭心心所。令不恒行。心心所灭)舜若多。曰空处也。圆虚无心。断灭因也。空亡果。断灭果也([温陵云]永灭依。即外道之涅槃也)。
(△[私谓]无想天。灭想生无想。外道谓为涅槃。舜若多。四空处也。八百大劫。报尽。皆落空亡断灭。经云。从外道天。穷空不归。正指此等。阿难亦言。舜若多性可销亡也)。
(CB17565七贪非贪执二)。
(CB17563一约其所计)。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常。固身常住。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
【疏】执识阴为圆常。欲固此身。亦同识阴。故云同于精圆。长不倾逝([吴兴云]识阴精明。湛不摇处。名之为常。乃执色身。同此精圆也)。
(△[交光云]圆常亦识阴区宇。上来圆元圆融圆明圆常。同是识阴周遍。故皆称圆。均是识阴。是一是常之相。行人不了。随见起执)。
(△[私谓]行人行阴已破。精研识阴。取次超越劫浊。而近师以仙家性命双修。解固身常住。非也。受阴尽处。贪求永岁。已云弃分段生顿希变易。如何此处翻说固身。十种仙趣。坚固变化。报尽还来那得识阴将破。仍墯此趣。准唯识第四。谓不定性。独觉声闻及得自在大愿菩萨。已永断烦恼障故。无容复受当分段身。恐废长时修菩萨行遂以无漏胜定愿力。如延寿法。资固身因。令彼长时。与果不绝。今于生灭既灭之后。认识性圆常。为大寂灭。便欲如罗汉菩萨。资现身。之因。为延寿之法。此计比受阴中。变粗身为细质。其相转细。南岳发愿文云。作长寿仙见弥勒。得长命力求佛道。又云。不贪身命发此愿。识阴未尽。命根未断。而求固身其不堕于贪非贪者亦罕矣。大论云。阿[秘]陀仙命尽。生无色天。即非十种坚固之伦明矣。般若灯论云。声闻菩萨等亦名仙)。
(CB17563二判属邪徒)。
是人则堕。贪非贪执。诸阿私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七执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疏】根身虚妄。本是无常。实不可贪。以为永久。今坚贪著。妄执长生。故云贪非贪执。阿私陀。即长寿仙也。([翻译云]阿私陀。或云阿夷。此云无比。又翻端本)长劳果者。劳即牢固。字之误耳。([无尽云]劳。徒劳也。不得法乐。而空长寿。不亦劳乎[补遗云]庄周言。劳我以生。今求妄延。非法性身。祗成劳苦之果。依二说。劳字即依经文。不必改也)妄执延年。故云妄延([直解云]识息暖三。连持为命。识为元本。故曰命元)。
(○[智论云]阿私陀仙。白净饭王。我以天耳。闻诸天鬼神说。净饭王生子。有佛身相。故来请见。相已涕零。不能自禁。曰。太子必当作佛。我今年暮。当生无色天上。不得见佛闻法。故自悲耳。准瑞应经云。命终生无想天。即长寿天。八难中之二也。论云。生无色天。一切无色定。通名长寿天。无想无色。皆于佛说。不能闻解故)。
(CB17565八真非真执二)。
(CB17563一约其所解)。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观命互通。却留尘劳。恐其销尽。便于此际。坐莲华宫。广化七珍。多增宝媛。纵恣其心。生胜解者。
【疏】观识阴为十方众生之命元。是十二类命之通要。由是我命通彼。彼命通我。故云互通。今观识阴若尽。十方众生。命即皆尽。我命亦尽。尽即教谁证真常理。谁为所化众生。徒有真常。无证真者。故留尘劳。却起贪欲。化莲华宫。及诸欲境。恣受欲乐。图命不灭。俾要证真。起用化物。([真际云]观命互通者。谓于群召已获同中。无彼召因。恐亡其果。故留却尘劳也)。
(△[补遗云]命即性也。行人观识之性。通乎真俗。共有此性。故曰互通。今观空性。欲存俗谛。不达体空。便谓永寂则绝事相。故留尘劳。即致兹魔境也)作此执计。定不移转。故云胜解。媛女。宝也([如说云]此人渐见众生同体。故学菩萨。不入泥洹。留惑润生。以了度众之愿。恐其销尽者。恐尘劳尽。非恐识阴尽也。以误认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故)。
(CB17563二判属邪徒)。
是人则墯。真无真执。吒枳迦罗。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疏】起惑恣欲。实非证果。计此即能证真起用。故云真无真执([孤山云]真无真执者。将欲复真。而反恋于俗也)叱枳迦罗。未见正译。此既能化。欲境受用。即是欲界。自在天类也。([温陵故]欲顶自在天类)邪思因者。既于定中。发此邪念。不能善察。由此炽盛。起尘劳事。故同天魔耳([私谓]行阴灭后。魔境阻绝。无想天中。心想再行。长寿天中。天报将舍。灰凝复然。鱼冰旋泮。留尘劳以润生。起伏断而饱欲。于无色中。发欲色因。于无想中。发邪想因。此外道之远因也。于冥谛中曰。生外道种。明外道天为外道之祖。于今文曰。生天魔种。明外道天。还为天魔之母。外道天之因因果果。具于此矣)。
(CB17565九定性声闻二)。
(CB17563一约其所解)。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因果相酬。唯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
【疏】识阴露现。故曰命明。([孤山云]命明。即识也[蕅益云]识精元明。九界受生元本也)识既含藏漏无漏种。今于此中。分别决择。苦集有漏。名粗名伪。道灭无漏。名精名真。(谓于识阴。圆明之中。忽发小解。因此分别苦集。是粗是伪。灭道是精是真也)择去粗伪苦集。而留精真道灭。故云分别精粗等。修道为感。证灭为应。但取于此。故云唯求。(又知苦果酬集因。灭果酬道因。于是见苦断集。唯求道灭感应也)背清净道者。本修圆观。法界平等。离二边垢。名清净道。今发小乘。清净之解。故名曰背。(既发小解。乃背圆融常乐我净之道。今于四德但举其一)所谓下。释前义也([二楞云]永嘉云。知苦常怀厌离。断集但畏其生。慕灭独证无为。修道唯论自度。一居寂灭。即便休息。恋住化城。不趣宝所)。
(△[如说云]因果相酬二句。与前文酬业深脉感应悬绝。相对。分别疏决。此中最宜明了)。
(CB17563二判属邪徒)。
是人则墯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成缠空种。
【疏】定性者。且就一期。趣寂无改。判为定性。实有劫数。终回上乘。([清凉云]因果不易。名曰定性。闻佛声教而得觉悟。名曰声闻。唯习声闻之因。而证声闻之果。更不求进佛道。故曰定性声闻)无闻僧者。不了识阴。迷为涅槃。故同此也。([孤山云]无闻僧者。妄执小道。以为究竟故。与夫谓四禅为四果。增上慢人。为害一揆)圆谓周遍。精谓非粗。已离行阴。为诸命元。故曰圆精。称乎妄计。故云应心([温陵云]圆精应为因心。成趣寂之小果。精应。即决择粗业。唯求精应。证于偏真。缠空趣寂而已)。
(△[标指云]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沉空滞寂。如焦谷芽。不能发心。随入魔境也)。
(CB17565十定性缘觉二)。
(CB17563一约其所解)。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发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
【疏】本观圆融。清净觉体。今见识阴。离行生灭。谓深且妙。立为涅槃。不知流注。故不前进([孤山云]今观识阴。二谛圆融。偏著妙空。遂生小解。故即安立涅槃化城。不前进中道宝所)。
(△[标指云]行人定中。观十二缘生。皆从识阴而起。认此识阴。便为究竟)。
(△[海印云]觉明。即识精元明。未离于识。故云觉明。此亦将破。无复粗垢。故曰圆融清净。于此研穷。斯为深妙也)。
(CB17563二判属邪徒)。
是人则墯定性辟支。诸缘独伦。(略二觉字)不回心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十圆觉淴心。成湛明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疏】认识阴为圆觉。符妄计为淴心。寂焉不动。非无觉了。故云湛明。([温陵云]觉淴。如心精通淴。觉知通淴之淴。谓仅与正觉通淴。而不前进也。湛明。即觉明也)。
(△[补遗云]圆觉之性。寂照双运。淴心只是求寂一边。今于圆觉三谛。僻取淴心。成支佛湛明之果也。生觉圆明。指支佛空寂)证识觉之圆明。无悲化之妙用。故云不化圆种[资中]耽寂灭果。成舍生障。是名不化圆种。故唯识云。声闻畏苦障。缘觉舍生障。是此类也([吴兴云]化。变也。以定性不回。故云不化)。
(△[补遗云]以支佛不能化物。故云不化圆种)。
(△[无尽云]止观说。定慧已成。而起见著者。此空想诸佛不化。何故不化。观心发一分细定。生一分空解。此是空见法尘。与心相应。所以有焚身移徙之事。自谓与佛不两立也)。
(△[清凉云]观因缘生灭之法。觉悟真空之理。故曰缘觉。唯习缘觉之因。而证缘觉之果。更不求进佛道。故名定性缘觉)。
(△[标指云]一定性缘觉。依教体缘。但离缘生虚妄。名为解脱。二定性独觉。不随佛教修行。居山野。观四时荣枯。即立究竟涅槃)。
(○[引证][智论云]菩萨初发心时。所可怖畏。无过声闻辟支佛地。正使墯在地狱。无如是怖畏。不永破大乘道故。于诸外道魔众。及诸恶使结业。无如是畏。如阿罗汉辟支佛。何以故。声闻辟支佛。于菩萨道。亦如。彼鸽。败大乘心。永灭佛业)。
(○[说妙法决定业障经]佛言。若三界中。梵释四王。沙门婆罗门。皆与修行为善知识。唯除声闻非善知识。声闻缘觉。为己利故。劝引初修行菩萨。回入小乘。一切破戒邪行之人。不能障于菩萨佛道。声闻缘觉。以世谛无我。复无烦恼。以是智故。能令初学菩萨。入于声闻教道。非菩萨善知识也)。
(○[合解云]华严明十种魔业。所谓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乃至乐求二乘。不乐受生。志向涅槃。离欲清净是为魔业。菩萨应速远离。勤求佛业。以是故。声闻缘觉。亦堕魔数也)。
([○@卍]三结劝弘宣四)。
(CB17565一结前斥失)。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墯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
【疏】中途成狂者。方在似觉。未成不退。邪慧发生。故云成狂。不察识阴。微细生灭。便谓已证。故云。因依迷惑等。([标指云]中途成狂二句。结前八种。于未足中二句。结指定性)。
(△[温陵云]穷道失趣。故中途成狂。转遭枝岐。故因依迷惑)。
(△[二楞云]因依迷惑者。言此十种。皆依无明妄执生起。所爱先习。即无始来。墯贪爱境。所熏习气。今于定中。各自发现)。
(△[王舜鼎曰]十种从执著生。执著从胜解生。胜解从发现幽秘生。发现幽秘。与罔象虚无。妄想交织。故曰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私谓]行阴云。故现斯悟。识阴云。故生斯位者。悟者。织空而言也。位者。[蹗-比+(人*人)]有而论也。冥谛者。僧佉论师。六师之元祖。非想非非想八万劫之位也。遍圆倒圆。摩醯首罗自在天之位也。婆吒迦叶波。计大梵天之位也。舜若多。无想天之位也。阿私陀。长寿天之位也。坐莲华宫。菩萨将受职之位也。乃至定性二乘。行位历然。不同行阴。但以身见邪见等。立解计执也。生位既尔。一向修习。于菩提涅槃亦渐近。僧佉等三。根隔合开。空界一类。非无因常非常之妄计也。先尼迦叶。翻邪入正之外道也。舜若多。现在楞严会上。阿斯陀。如来之相师也。观命留尘。已超于无想穷空。无闻缘独皆究竟回心成大者也。如蹑空然。其梯恍以次而高。如履地然。其脚踵以次而近。悟则无咎。不遭岐路。毕竟所归宁地。亦不遥矣。故下文云。识阴若尽。乃至入于如来妙庄严海等)。
(○[私谓]上来识阴十种。皆有位次劫数。不同行阴外道。但是执计邪论。成于狂解。今复举天趣之文。合而研之。迦毗罗冥谛。四空天之顶位也。摩醯大自在。色究竟之顶位也。今言堕因所因。能非能执。婆毗伽罗等。成其伴侣。岂非四空天中。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者乎。曰成所归果。曰能成事果。未足满足。将谓毕竟所归宁地。劫外冥然。终成沦坠。则亦终成穷空不归而已矣。后二门。堕定性声闻辟支诸缘独伦者。即四空中。从不还天。圣道穷者是也。彼云。名不回心。钝阿罗汉。此云成趣寂果。诸不回心者。成其伴侣也。其识阴尽。能入金刚干慧者。即五不还中。慧光圆照。便出尘界者也。彼云入菩萨乘。名为回心。大阿罗汉。此云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也。要而言之。外道报尽入轮。则四空天其退位也。钝罗汉经劫回心。则非非想天其修位也。大阿罗汉圆明发化。则五那含天其寄位也。是中外道。不免轮堕者。以无想中。心想再生。入四空天。仍带细想故。钝罗汉能回心者。以有顶非想地。更求上进。得灭尽定故。定性二乘。不成增进者。以依灭尽定之有余依。是一向果。未尽识阴故此经研天趣。辨心魔。升沈登坠。行相微细。壹皆以破除五阴。识。尽与未尽。克定其梯阶径路。二门中。行位因果。钩锁映望。罗网交摄。能微密观照者。审而详之)。
(CB17565敕劝弘宣)。
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深孽。保绥哀救。消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歧路。
【疏】深劝后世。令了识阴未尽。有此十境发相。知而觉察。见爱自息。迷而取著。必落偏邪。入佛知见。证真位也。从始。初修也。成就。果满也。不遭歧路。中间更无委曲相也。即前十类耳([吴兴云]见以违理为名。前八违真中二理。起界内邪见。后二违中道理。起界外邪见。以二乘智即无明故。问前受阴已超见浊。何至行识二阴。又发诸见耶答。前约断位。得意生身者。言之。今在伏位。于二阴区宇中发也。此五阴文。若迷断伏之义。何以销之[王舜鼎曰]从始成就。不遭岐路。始者。即是最初发心。不堕先所爱习。从始成就。彻底澄清。方是因真果正。所谓中间永无诸委曲相也)。
(○[私谓]前三阴。结云天魔。后二阴。结云心魔见魔。此开合言之也。开之。则曰天魔。曰外道。合之。则外道亦邪魔也。天魔亦心魔见魔也。心魔见魔。不出爱见二惑。爱见二惑不出五阴。佛教弟子。色众是魔。受想行识亦如是。魔属爱。外属见。除魔即破爱论。摧外即破见论。故曰。思惑即是魔。非第六天魔也。见惑即外道。非六师也。如来初首征问。即立心见二门。立知立见。即是五阴区宇。征心辨见。全依五阴主人。斯则五阴起尽为一经修证都门。最后垂范。莫要于此)。
(CB17565三显佛所乘)。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
【疏】无有一佛。不破五阴。而得菩提。皆能觉了。故无歧路([标指云]乘此法门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前文云。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
(CB17565四阴尽功用)。
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
【疏】现前互用者。即前第三渐次。证无生忍也。前文已见。从互用中入干慧者。即此互用。便是已入干慧地也。互用。即是自在位故。如前文云。返流全一。六用不行。乃至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此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斯则始从干慧终至等觉。俱不离此第三渐次而建立也。今约从总入别。故云从互用中入也。言金刚者。以此行人。从始至终。皆由修习金刚三昧。而得成就。故前文云。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或可此约利根之者。到干慧地。精心发化。遂超因位。直入妙觉。故得别受金刚之号。若钝根者。随所发行。更历诸位。故不得受金刚之名。但称干慧耳。若将此位。立在等觉后心。其如前文何。([孤山云]能入金刚干慧者。从相似位。超入等觉后心也[补遗云]以圆修正观。得金刚名。此非等觉后心。由干慧之名滥通。特以菩萨金刚拣之。菩萨拣二乘。金刚拣偏教)文云。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岂可于入交后。更立干慧地耶。古人迷此。于等觉后。更立金刚干慧一位。诚误后学。理例俱无。不敢闻命。
(○[私谓]识阴尽位。孤山吴兴。咸判七信已去。依长水疏。受阴尽。得无生忍。当第二渐次。识阴尽。证无生法忍。当第三渐次。今文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互用得忍。皆由第三增进。良有诚证。经文初信云。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二信云。阴处界三。不能为碍。知初入信时。已销尽五阴灭尽五种妄想。又云。一切圆通。则知违远圆通。必未入信位明矣。当知初干慧地。即识阴尽。行人尽四阴。不尽识阴。则虽其已尽者。亦隔日之疟也。亦诈死之永也。生死结根。宛然犹在。可谓得无生忍乎。今言识阴者。非究竟尽也。乃分尽也。何言乎其分尽也。起信云。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证法身。能少分知。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尽知。唯佛穷了。又以唯识义通之。初心欢喜。犹现缠眠。不动地前。才名舍藏。准此。则地上犹为分尽。初位岂得顿尽。故曰是为分尽。即能证法身之少分也。然经言识阴尽。不言分尽者。以三渐次人。得无生忍。入金刚干慧。净修圆证。直趋果海。异熟究竟空。赖耶究竟舍。亦犹阿罗汉第四人。结使有不尽。果中说因。而知其必当尽也。经云。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以一金刚心。由干慧而历等觉。则干慧之尽识阴也必矣。故曰。金刚道后。异熟空。又曰。金刚后心。即是佛。初干慧地。获金刚心。即当识尽之位。获无生忍。所谓住圆位者也。诸师薄视干慧。别立等觉后心。长水斥理例俱无。岂不信哉)。
(○[空印云]六根乃黎耶执受。未破识阴。色心相执。连持交固。不得互用。才破识阴。无执受故。即得互用。此中识阴摄。无明住地惑。此识未破。容有顶堕。及退二乘地。此无明识才破。即证法身。入菩萨金刚慧。直趣果海而无退也。然此言从互用中。入金刚慧。亦历位而入也。若。善财一生取果。虽曰顿证。岂不历位耶)。
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疏】于干慧中。既证圆妙。此之心性。顿发诸行。顿具诸德。故云发化。慧心如琉璃。因行如实。果德如月。此喻一中现无量。无量中现一。因行果德。一时具足。无阂圆明。故如琉璃内含宝月。超因入果者。由前发化。因果具故。乃得超也。福足。故名庄严海。慧足。故圆满菩提。理极故归无所得。即大涅槃。常寂无得也([孤山云]妙庄严海。是福究竟。圆满菩提。是智究竟。归无所得。是理究竟。福即解脱。智即般若。理即法身)。
(○前文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今云。如是乃超十信等位。又云。入于如来妙庄严海。一经大总门法[门]结成于此)。
△[宗镜]若上上根人。顿了心空。入真唯识。现行余习。种子俱亡。则何用更立地位。只为中下之根。或有缘信。或有正信。或有解悟。或有证悟。根机莫等。见解不同。于妄用功中。分其深浅。虽即明知。信入唯识。心境俱空。以微细想念不尽。未得全除。分分炼磨。于心境中。故有地位差别。以根尘五阴。微细难亡。若得识阴尽。方超地位。了无所得([疏云]此是圆顿下根。又利者也。由下品故。至识阴尽。方得入位。由又利故。于此发化。乃超诸位。问前受阴尽。即云上历菩萨六十圣位。今识阴尽。何故言超。答前约上根稍钝者说。例今亦合有顿超者。今约下根又利者说。故得言超。例前受破。亦合有历圣位者。前后互见耳。想行阴尽。合是中根超越之处。略故不说。按长水释五阴尽未尽广辨三根。此中与想阴文。前后相应。亦略顺宗镜古释。蒙于前文。已僭为料拣。今复引憨大师通议。以证前义)。
(△[憨大师云]从互用中。即入金刚干慧者。此以金刚如幻三昧。直观八识根本无明。即转生死而为涅槃。故识阴一尽。则不历诸位。一超直入。圆证佛果。此乃上根利智。如观音耳根圆通。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无超越世出世间。是则但破生相无明。便成佛果。不必定历诸位也。上同诸佛慈力。下合众生悲仰。普门示现。利益众生。故云。圆明精心。于中发化。以身心世界。诸佛众生。圆融交彻。故云。如净琉璃。内含宝月[二楞云]圆明发化者。所谓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也。此圆教上上根本。一生顿超。故云。初发心时。即成正觉。非若别教一位。多劫修证。满三祇劫。因圆果满。方证菩提也。以圆顿法门。中间更不取证。当下即是更无乏少。故云。则汝现前等)。
(△[孤山云]金刚干慧。是觉无间道。转入解脱道。即妙觉也)。
(△[雷庵云]五阴既尽。能入菩萨初发大乘。金刚干慧。圆明精心。此心犹如金刚。十地以坏障惑。发真如。故名金刚十地。又能于中发化。如琉璃宝月。故不住外凡内凡等位。直入如来妙庄严海。孤山指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为等觉后心。妙觉之无间道者。误矣。自如是乃超。至等觉圆明。方为无间道也。若以金刚干慧为无间道。则超之一字安归)。
(△[殷秋溟曰]经言金刚干慧。未尝称有等觉也。言金刚十地。等觉圆明。未尝称有干慧也。其言六根互用。即前六相不行也。如净琉璃。中含宝月。即譬如琉璃。内悬明月也。转识为智。故云。纯是智慧也。初干慧地。岂非金刚。干慧何待等觉后心耶)。
(△[东溟管氏曰]前称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则干慧者。从凡入圣之初心也。后称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则圆明者。从圣入圣之后心也。举金刚干慧。圆明精心。则通三贤。十圣之前后心矣。经文自从互用。至于中发化等。当一句读下。犹曰。能入菩萨通前彻后之心。于中发化。云尔)。
【科】(CB17561三结劝四。此为悬起之科。蹑前第八卷。总别开示。下总明别显二科。为第三科。文势直接当处禅那。觉悟无惑等经文。是中结明过去先佛奢摩他中。毗婆舍那。微密观门。汝当恭钦。最后垂范。即同金河末命。叮咛遗嘱。不但总释。五阴辨魔。实一经中地位修证。会通卷摄之广文也。奢摩他路。最初方便。克定于兹矣)。
([○@●]文四。一先佛观门)。
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
【疏】觉明。即观慧也(经言。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补处委明。凭几重告。今复结劝于此)。
(△[海印云]三观乃佛佛成道之本。定中魔事。乃先佛所经。故须预识)。
([○@●]二降魔观力)。
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荫魔销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遁逃。魑魅魍魉。无复出生。直至菩提。无诸乏少。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
(○[涅槃经云]涅者言不。槃者言去来生灭等。不去不来。名涅槃等。又涅槃者。名为佛性。解脱第一毕竟空。又名屋宅洲渚。毕竟归依也。大名不可思议。一切众生所不能信。名大涅槃。唯佛菩萨之所见故。名大涅槃。是大涅槃。强立名字。不同小相。名大涅槃。故名三德秘藏。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无上大涅槃也)。
(○[释文]褫撒去也。东都赋。夺气褫魄)。
([○@●]三伏魔咒力)。
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
【疏】不别修定次第。故云未识禅那。未学智慧方便。故云不知说法。定慧不习。而乐安禅。魔境现前。孰分邪正。当劝持咒。安其正解。防其邪虑。即不墯魔([吴兴云]未识禅那。即法行者。不知五阴现境也。不知说法。谓不知以信行而资法行也。由是之故。名为愚钝。嘻。世学大乘。孰不自谓得真三昧。果以信法二法审之。空空如也。或读此经。有自省愚钝。诵写其咒。而防诸魔事乎。大明不能破长夜之昏。慈母不能救亡子之苦。悲夫)。
([○@●]四恭钦垂范)。
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疏】是诸如来。究竟了义之说。又是出世最后时说。故云最后垂范(按月公以大悲付瞩远离魔事为垂范。圆师以夏满说经。前春入灭为垂范。长水疏兼二义。融室云。以此经开示三摩提。大佛顶。首楞严王。显密修行。为十方如来。究竟垂范。不但指修行五阴也)。
(○[涅槃云]大觉世尊。将欲涅槃。一切众生。若有所疑。今悉可问。为最后问)。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