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盖是禅修中的恶不善法,它们不单止妨碍入定,更遮盖和歪曲我们对世间实相(无常、苦、无我)的认知。禅修的工作就是去对治五盖。当五盖在心中越是减薄时,内心越是清淨、平伏、有力,知见越是清晰,对世间的实相越是明暸,出离心越是强大,人生越加解脱自在,对自利利他的工作越有帮助。所以,对治五盖--禅修是能够带来很多方面的益处的。
本组今次选译这本《五盖及其对治方法》是《法轮》佛学丛书系列的第二十六号书,编着者为向智法师曰the分明兼且宜指重点,处处引自佛教经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关于实践方法的书籍,对禅修者有极大的实用价值。wheelpublicationno.26thefivementalhindrancesandtheirconquest,bynyanaponikathera。这书的内容条理分明兼且宜指重点,处处引自佛教经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关于实践方法的书籍,对禅修者有极大的实用价值。
《五盖及其对治方法一》
在佛陀的教义中,最高的目标就是达到不动摇的内心解脱。解脱的意思是指内心从所有导致苦及生死轮迴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亦即是说,将妨碍解脱的烦恼染污彻底自心中清除--这就是圣者的道路。
很多东西都会障碍心灵开展的,当中有五种称为「五盖」hindrances:nivarana在经典中经常被提及:
一贪欲sensedesire;kamacchanda
二瞋恚ill-will;vyapada
三昏睡slothandtorpor;thina-middha
四掉悔restlessnessandscruples;uddhacca-kukkucca
五疑scepticaldoubt;vicikiccha
以上五种的障碍称为五盖,是由于它们会从多方阻碍和封闭心性的培育(禅修)bhavana。根据佛教的教义,禅修可分为修止trenquillity;samatha-bhavana和修观insight;vipassana-bhavana两个部份。止的成就是能在禅定当中,内心完全住于一境。若要达此成就,超越五盖(即使是暂时的超越)是先决的条件。在佛教的经文中,当谈及进入各种禅定的时候,经常都提到五盖。
有五种的内心要素是代表着达到初禅的,它们称为「五禅支」factorsofabsorption;jhanange。根据佛教的传统解释,各别不同的盖分别会妨害各别不同的禅支,使禅支不能得到高度的开展和提昇至禅定的要求。换句话说:培育五禅支使其力量起于五盖就是对治五盖的灵药,亦能铺设好进入禅定的道路。五禅支与五盖的关係将会在本书里每一盖之中阐述。
五盖不单止妨碍禅定,也妨碍浅层次的「近行定」neighbourhoodconcentration,access-concentration;up-acara-samadhio。近行定是进入禅定之前的一个阶段。同样要把五盖清除才可达至的,是「刹那定」momentaryconcentration:khanika-samadhi。刹那定具有近行定的力量,是成熟的禅观insight;uipassana所不可或缺的。除了上述高层次的心性发展之外,任何立志要过清淨生活及要有清晰思惟的人,亦会受到五盖的严重影响。
五盖会带来这样广泛的伤害,可知努力去对治它们的确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我们不要认为只花少许时间坐禅便足以付五盖,除非能在日常生活中都加以努力,否则单靠片刻的坐禅难有成功的可能。
一位发心达至解脱的修行者,应选择一个合适的「禅修对象」workingground;wor-kingground;kammatthana(注:kammatthana直译的意思是「禅修的对像」subjectofmedit-ion自)以作为修习的外缘。(译注:kammatthana出自《清淨道论》,了参法师把它译作「业处」。选择合适的禅修对象印选择合适的禅修方法,如以慈、悲、喜、捨为对象印修习慈心禅;以呼吸为对象即修习出入息念;或以身体的不淨为对象;或以自己各种起心动念为对象等等。」这禅修的对象若广义来说,就是修行者终其一生修行的依止处:内心紧贴这个对象,从不长时间的忘失。单是做到这一点都会使驾驭和开展内心有很大的进步,因为内心能从中培育出强大的凝聚力和毅力。修行者首先观察自己于五盖之中哪些盖比较强,跟着选择对应的禅修对象,然后细心观察这些盖通常怎样生起及在甚麽情况下生起,再进一步观察内心哪些正面力量能把它们对治及最后把它们完全降服。还有,他应在一生之中尽量去发展这些正面的力量。这些正面力量就是本书所提到的「五根」、「五禅支」、「七觉支」,及还有一些禅修的对象。它们对于克服五盖都是很有帮助的。
凡夫worling;puthujjana(注:凡夫可以是出家或在家的人,是指没有达到初果向或以上果位的众生)只能对五盖有暂时性的压服或部份的减弱,五盖的彻底断除只会发生在圣者当中:
后悔与疑在初果向断除
贵欲与瞋恚在三果向断除
昏唾与掉举在四果向断除(译注:五盖的第四盖掉悔是由「掉举」和「后悔」两看组成,初果向断除当中的后悔而四果向断除当中的掉举。)
可知对治五盖不是仅仅为了在禅坐当中可坐得较长的时间,而是在每一个减弱五盖的步伐当中,都使我们愈趋接近各种圣者的果位。
虽然本书所引的佛教经文和注释大都是对比丘说的,但是也同样适用于在家生活的人。正如古德们所说:「比丘monk:bhikkhu在这里表将身心奉献于修行佛法的人士,任何行践佛法者都可包括在比丘这个名词之中。」
--------------------------------------------------------------------------------
有五种的阻碍和障盖在心内蔓生时会使禅观迟钝下来,那五种是甚麽东西呢?
贪欲是阻碍和障盖,它在心内蔓生时会使禅观迟钝下来;瞋恚……昏睡……掉悔……疑是阻碍和障盖,它在心内蔓生时会使禅观迟钝下来。
若不能克服这五种东西,比丘的禅观便没有足够的力量,因此不能觉知自己真正的福祉,他人的福祉,自己和他人的福祉;亦没有能力觉悟得到过人的智慧以得圣果。
若然比丘能克服使禅观迟钝的五种阻碍和障盖,他将有强力的禅观,因此能觉知得到自己真正的福祉,他人的福祉,自己和他人的福祉;他将有能力觉悟得到过人的智慧以得圣果。
一个人的心受量节制的贪欲所征服时,他将会做出他不应该做的事情;却不理会他应该去做的事情。因此,他的名誉和快乐将受到摧毁。
一个人的心受瞋恚所征服时……昏睡……棹悔……一个人的心受疑所征服时,他将会做出他不应该做的事情;却不理会他应该去做的事情。因此,他的名誉和快乐将受到摧毁。
若然一位圣弟子明白五盖是内心的污染,他会捨弃这些东西。若能如此,他就是具有大智慧、量量智慧和清晰知见的人,这称为智慧圆满的人。
黄金会受五种杂质所影响,引致它不柔软、难以塑造、失去光泽、易碎及不易加工。这五种杂质是甚麽呢?是铁、铜、锡、铅和银。
若清除这五种杂质后,它将会变得柔软、易于塑造、充满光泽、坚硬及容易加工.,量论想把它铸成王冠、耳环、项鍊或金鍊等各种饰物都能随心所欲。
同样地,内心会受五种杂质所影响,引致它不柔软、不易受操控、失去光泽、失去坚定及难以入定来根除烦恼taints:副asava这五种杂质是甚麽呢?是贪欲、瞋恚、昏睡、掉悔和疑。
若清除内心这五种杂质,它将会变得柔软、易受操控、充满光泽、坚定及将会易于入定来根除所有烦恼,及能随心所欲地把这高质素的内心用作禅观来证悟真理。
在修习法念住当中,比丘怎样以五盖作为念住的对象呢?
比丘们,一位比丘当有贪欲时,他知道有贪欲的生起;当没有贪欲时,他知道没有贪欲的生起;能知道贪欲怎样生起,知道怎样对治已生起的贪欲,亦知道怎样使已捨弃的贪欲再不复发。
当有瞋恚时,他知道有瞋恚的生起.当没有瞋恚时,他知道没有瞋恚的生起;他能知道瞋恚怎样生起,知道怎样对治已生起的瞋恚,亦知道怎样使已捨弃的瞋恚再不复发。
当有昏睡时,他知道有昏睡的生起.当没有昏睡时,他知道没有昏睡的生起;他能知道昏睡怎样生起,知道怎样对治已生起的昏睡,亦知道怎样使已捨弃的昏睡再不复发。
当有掉悔时,他知道有掉悔的生起;当没有棹悔时,他知道没有掉悔的生起.,他能知道棹悔怎样生起,知道怎样对治已生起的掉悔,亦知道怎样使已捨弃的棹悔再不复发。
当有疑时,他知道有疑的生起.当没有疑时,他知道没有疑的生起;他能知道疑怎样生起,知道怎样对治已生起的疑,亦知道怎样使已捨弃的疑再不复发。
以上经文所介绍的,是留心及不断地观察每一盖的生灭,这是对治五盖及各种内心不善法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当修习时,内心会生起一种止息的力量来平息持续及无节制的不善意念;还有一种警觉的力量来防止它们再次生起。这方法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心理活动原理,正如论师们所说:「善念与恶念是不会同时出现的,因此,正在『觉知』贪欲时(注:贪欲发生在前一刻),贪欲便不能延续下去(注:只有觉知的存在)
。比丘们,正如这个色身需要养料来维持,靠养料来生存,没有养料便不能生存下去。同样道理,五盖亦需要养料来维持,靠养料来生存,没有养料便不能生存下去。(译注:养料food;nutriment;ahara又称为食,除了有食物的意思外,有时引伸为「滋养」或「成因」的意思。)
《相应部》四十六:二经
《五盖及其对治方法.二》
对于一些诱人的外境,若不以正知正见来看待它们,这就是贪欲的养料令未生的贪欲得以生起;这就是贪欲的养料令已生的贪欲增长和持续。(注:贪欲是对色、声、香、味、触五欲的贪着。)
--------------------------------------------------------------------------------《相应部》四十六:五十一经
截断贪欲的养料对于不淨的对象(注:用作修不淨观),若常以正知正见来看待它们,这就是截断贪欲的养料令未生的贪欲不能生起;这就是截断贪欲的养料令已生的贪欲不能增长和持续。
--------------------------------------------------------------------------------《相应部》四十六:五十一经
一学习怎样修不淨观
二全心全意地修习不淨观
三守护根门
四适量的饮重
五亲近善知识
六适当的交谈
-------------------------------------------------------------------------------------------------自《念住经》的注译
甲
修行者专意修习不淨观时,能对各种诱人的外境生起坚固的厌离,这就是修不淨观的成果。
--------------------------------------------------------------------------------------------《增支部》五:三十经
不淨观的「不淨对象」专指「墓园十相」,如在《念住经》和《清淨道论》中所阐述的,但也可泛指所有欲乐的过患方面。
乙
观察身体的厌患(三十二分身相)比丘们,一位比丘观察自己的身体,由脚底至头顶又由头顶至脚底,当中其实只是一个皮肤的外层和充满各种不淨在其中而已--头髮、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骨、骨髓、肾、心、肝、横膈膜、脾、肺、大肠、小肠、胃中物、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淋巴液、唾液、黏液、关节液、尿液,加上一个在头颅骨当中的脑袋。
筋与骨连在一起,加上肌肉和各种组织,再覆上一层皮肤的遮盖,这便难以看到身体的真相。
愚痴的人认为身体美丽,其实是受无明所欺诳。
《经集》五:一九四至一九九偈或整篇《胜利经》(译注:这段经文揉合了《念住经》和《胜利经》两篇经文的内容。)
丙
从多方面的观察欲境只管带来很少的享乐,但却会带来很多的苦和失望,兼且当中充满过患。
--------------------------------------------------------------------------------《中部》第十四《小苦蕴经》
浅知浅见的人受愉快的表象所蒙蔽而看不到不愉快;受合意的表象所蒙蔽而看不到不合意;受乐的表象所蒙蔽而看不到苦。
---------------------------------------------------------------------------------------《自说》二:八经
一个人怎样去守护根门呢?当一位比丘的眼根接触色境的时候,不受色境的整体外相和细节部份所诳惑。若他放任眼根的话,贪欲、忧伤和各种恶不善法便会不断涌进心头。因此,他为了驾驭眼根而修行,他开始修习守护眼根,而最后得到成就。……耳根接触声境……鼻根接触香境……舌根接触味境……身根接触触境以至意根接触法境的时候,不受法境的整体外相和细节部份所诳惑。……
---------------------------------------------------------------------------------《相应部》三十五:一二0经
各种色境可被眼根所觉知,它们是诱人的,可爱的,令人愉快的,适意的,与贪爱联繫的,令人生起贪欲的。若比丘能1对他们不生爱喜,不生执取,不生染着的话,爱喜便会止息下来;若没有爱喜,便没有束缚。各种的声境可被耳根所觉知……(注:香境、味境、触境、法境也是这样。)
--------------------------------------------------------------------------------《相应部》三十五:六十三经
甚麽是适量的饮食呢?一位比丘摄取食物前应要智慧地反思:不是为了享受,不是为了自豪,不是为了美化身体(注:在注释中指美化肌肉),而书只是了养活这个身体,使它免受损害和能够修行正法。他这样想:「因为我要灭除所有的苦,所以我将养活自己的生命,令得到安稳和不受责备地继续修行。」
-------------------------------------------------------------------《中部》第一o七《算数目犍连经》
善知识在这里是指一些有经验及能作榜样的善友||尤指懂不淨观的善友,以帮助我们去超越贪欲。但善知识也泛指所有在圣道中的善友。这两种解释同样适用于本文各种盖之中。
整个修行生活,都是建立在善知识、与善知识结伴、多亲近善知识之上。阿难啊,一位比丘有善知识、与善知识结伴、多亲近善知识时,他将会培育和行践八正道。
----------------------------------------------------------------------------------------《相应部》四十五:二经
适当的交谈在这里指一些关于超越贪欲的谈话,尤指关于不淨观的交谈,但适当的交谈也泛指所有能令修行进步的谈话。这两种解释同样适用于本文各种盖之中。
若然一位比丘的性向喜欢谈话,他应谨记:「对于那些低级、粗劣、世俗、不高尚、无意义、不放捨、不解脱贪欲、不止息、不平伏、不生知见、不令觉悟、不趋向涅槃的事物如关于国王、盗贼、大臣、军队、战争的危险、战争、饮、食、衣服、床具、花鬘、香水、亲里、车乘、乡村、市镇、城市、妇女、酒、市井流言、先人、各种无意义的琐事、世界和海洋起源的神话、事物的徵兆这等的说话,我却不会去谈论。」他应于此很清楚明白。
他也应谨记:「对于那些修行生活、探索自心、捨离、解脱贪欲、止息、平伏、正知正见、觉悟、?槃的事物如关于俭朴的生活、知足、远离、精进、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等的说话,我才会去谈论。」他应于此很清楚明白。
--------------------------------------------------------------------------------《中部》第一二二《大空经》
以下附加的,于对治贪欲也有帮助:
五禅支中的「定」--心一境性
五根中的「念根」
七觉支中的「念觉支」
如果盆中的水溷和了红、黄、蓝或橙等颜色,一个视力正常的人便不能从这些水中准确地看得到自己的相貌。同样地,当一个人内心有贪欲,被贪欲所征服,不憧得从贪欲中解脱出来,他便不能正确地看到自己的福祉,他人的福祉,自己和他人的福祉。还有,他以往曾背诵的经教都不能在心中浮现,更遑论那些未曾背诵的。(译注:这篇经文是一位婆罗门问佛陀为何背诵的经文有时不能忆起,佛陀因此向他讲解五盖作答。----------------------------------------------------------------------------《相应部》四十六:五十五经
瞋恚
对对于一些令人厌恶的外境,若不以正知正见来看待它们,这就是瞋恚的养料令未生的瞋恚得以生起;这就是瞋恚的养料令巳生的瞋恚增长和持续。
-----------------------------------------------------------------------------《相应部》四十六:五十一经
对于慈心解脱(译注:即修习慈心令心从瞋恚中解脱出来),若常以正知正见来看待它,这就是截断瞋恚的养料令未生的瞋恚不能生起.这就是截断瞋恚的养料令已生的瞋恚不能增长和持续。
------------------------------------------------------------------------------《相应部》四十六:五十一经
培育慈心,当慈心得到开展时,瞋恚便会消失。
培育悲心,当悲心得到开展时,残暴便会消失。
培育喜心,当喜心得到开展时,怠倦便会消失。
培育捨心,当捨心得到开展时,忿怒便会消失。
------------------------------------------------------------《中部》第六十二《大教化罗目侯罗经》
一学习怎样修慈心禅
二全心全意地修习慈心禅
三认知到每一个众生都是造业和承受业报者
四经常反思这个道理(注:像以下那样反思。)
常怀瞋恚的人应这样反思:「若对他人生忿怒时,自己能对他做些甚麽呢?能破坏他的善行与善的品格吗?自己现在的瞋恚不就是从过往的习气所造成的吗?瞋恚会否因我改善现在的习气而消失呢?忿怒地对待他人就正如一个人赤手去取些烧红的火炭,或烧红的铁棒,或粪便来袭击他人那样。(译注:自己先受其害。)同样地,若然他人对自己生忿怒时,他人能对自己做些甚麽呢?他人能破坏自己的善行与善的品格吗?他现在的瞋恚不就是从过住的习气所造成的吗?瞋恚会否因他改善现在的习气而消失呢?他就正如送出一些没有人接受的东西,或逆风掷出一把秽土,他的忿怒将会回到他自己的身上。(译注:最终是自己受害。)
五亲近善知识
六适当的交谈;.
《念住经》的注释
以下附加的,于对治瞋恚也有帮助:
五禅支中的「喜」
五根中的「信根」
七觉支中的「喜觉支」和「捨觉支」
如果盆中的水被煮得沸腾,一个视力正常的人便不能从这这些水中准确地看得到自己的相貌。同样地,当一个人内心有瞋恚,被瞋恚所征服,不憧得从瞋恚中解脱出来,他便不能正确地看到自己的福祉,他人的福祉,自己和他人的福祉。还有他以往曾背诵的经教都不能在心中浮现,更遑论那些未曾背诵的。
《相应部》四十六:五十五经
昏睡的养料对
于怠倦、沉闷、身体疲乏、饭后睏睡和昏昧等,若不以正知正见来看待它们,这就是昏睡的养料令未生的昏睡得以生起;这就是昏睡的养料令已生的昏睡增长和持续。
《相应部》四十六:五十一经
对于精进、努力、持续的努力,若常以正知正见来看待它们,这就是截断昏睡的养料令未生的昏睡不能生起.这就是截断昏睡的养料令已生的昏睡不能增长和持续。
《相应部》四十六:五十一经
即使我只剩下皮、筋、骨,血肉也乾枯掉,我也会使尽气力、精进及努力。若未成就,绝不鬆懈。
《中部》第七十《枳吒山经》
一知道过量饮食是其中一种成因
二转换身体姿势
三作光明想
四到户外去
五亲近善知识六适当的交自《念住经》的注释
以下附加的,于对治昏唾也有帮助:
死亡想
应把握努力在今天,谁会知晓明天死亡会否来临?
《中部》第一三一《吉祥爱乐经》
一位比丘经常作无常苦想,经常于此作禅观,他会对懒惰、閒散、懈怠、鬆懈及失念的危险有根强烈的警觉,就像被一个持刀的杀人者所威胁那样。
《增支部》七:四十六经
喜心
培育喜心,当喜心得到开展时,怠倦便曹消失。
《中部》第六十二《大教化罗目侯罗经》
五禅支中的「寻」
五根中的「精进根」
七觉支中的「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和「喜觉支」
当内心昏沉时,不是适当的时刻去修习猗、定和捨觉支,因为昏沉的心不易受这些觉支激发起来。
当内心昏沉时,是适当的时刻去修习择法、精进和喜觉支,因为昏沉的心很易受这些觉支激发起来。
《相应部》四十六:五十三经
「我要行践的是所有佛、辟支佛及圣弟子所走过的道路,懈怠的人是不能行践的!.」
《清淨道论》
思念佛陀的伟大
「我的导师讚歎全力的精进,他能奋勇无匹地行践法义及利益众生,他伟大之处是在于实践法义而不是别的东西!.」《清淨道论》思念法义的宝贵「我要继承宝贵的财产--法义,但懈怠的人是不能继承的!.」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