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分为七卷,共有二十八品。前十四品(序品第一至安乐行品第十四)是说一乘之因。后十四品(从地涌出品第十五至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是说一乘之果。也可说前十四品是开权显实,后十四品是开近显远;都是说最上乘法。
卷六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原文】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法华经、随喜者,得几所福。而说偈言:
世尊灭度后,其有闻是经,
若能随喜者,为得几所福。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如来灭后,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智者、若长若幼,闻是经、随喜已,从法会出,至于余处,若在僧坊,若空闲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闻,为父母、宗亲、善友、知识、随力演说,是诸人等,闻已、随喜,复行转教,余人闻已,亦随喜转教,如是展转、至第五十,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随喜功德,我今说之,汝当善听。若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若有形、无形,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无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众生数者,有人求福,随其所欲娱乐之具、皆给与之,一一众生、与满阎浮提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诸妙珍宝,及象、马、车乘,七宝所成宫殿楼阁等,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满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施众生娱乐之具、随意所欲,然此众生、皆已衰老,年过八十,发白、面皱,将死不久,我当以佛法而训导之,即集此众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时皆得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尽诸有漏,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脱。于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宁为多否。弥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无量无边,若是施主、但施众生一切乐具,功德无量,何况令得阿罗汉果。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是人以一切乐具、施于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众生,又令得阿罗汉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转闻法华经随喜功德,尚无量无边阿僧祇,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其福复胜,无量无边阿僧祇、不可得比。又、阿逸多,若人为是经故,往诣僧坊,若坐、若立、须臾听受,缘是功德,转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马、车乘、珍宝辇舆,及乘天宫。若复有人、于讲法处坐,更有人来,劝令坐听,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转身得帝释坐处,若梵王坐处,若转轮圣王所坐之处。阿逸多,若复有人、语余人言,有经、名法华,可共往听,即受其教,乃至须臾间闻,是人功德,转身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利根智慧,百千万世、终不瘖哑,口气不臭,舌常无病,口亦无病,齿不垢黑、不黄、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褰缩、不粗涩、不疮胗,亦不缺坏,亦不喎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无诸可恶,鼻不匾[匚@虒],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狭长,亦不窊曲,无有一切不可喜相,唇舌牙齿、悉皆严好,鼻修、高直,面貌圆满,眉高而长,额广、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见佛闻法、信受教诲。阿逸多,汝且观是、劝于一人令往听法,功德如此,何况一心听说、读诵,而于大众、为人分别如说修行。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人于法会,得闻是经典、
乃至于一偈,随喜为他说,
如是展转教、至于第五十,
最后人获福、今当分别之。
如有大施主,供给无量众,
具满八十岁、随意之所欲,
见彼衰老相,发白而面皱,
齿疏形枯竭,念其死不久,
我今应当教、令得于道果。
即为方便说、涅槃真实法,
世皆不牢固,如水沫、泡、焰,
汝等咸应当、疾生厌离心。
诸人闻是法,皆得阿罗汉,
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脱。
最后第五十,闻一偈、随喜,
是人福胜彼、不可为譬喻。
如是展转闻,其福尚无量,
何况于法会、初闻、随喜者。
若有劝一人、将引听法华,
言此经深妙,千万劫难遇,
即受教往听,乃至须臾闻,
斯人之福报,今当分别说。
世世无口患,齿不疏、黄、黑,
唇不厚、褰、缺,无有可恶相,
舌不乾、黑、短,鼻高、修、且直,
额广而平、正,面目悉端严,
为人所喜见,口气无臭秽,
优钵华之香、当从其口出。
若故诣僧坊,欲听法华经,
须臾闻、欢喜,今当说其福。
后生天人中,得妙象、马、车、
珍宝之辇舆,及乘天宫殿。
若于讲法处、劝人坐听经,
是福因缘得、释、梵、转轮座。
何况一心听,解说其义趣,
如说而修行,其福不可量。
【讲解】
何谓随喜?随是随顺。随事随理,随权随实。喜是喜庆。庆因庆果,庆幸奉行佛法、弘扬佛法。详言之,随事就是随顺事相;随理就是随顺理性。理就是实相的理体,法界的本性。法界本性,不出现前一念心。现前一念心,就包括法界性和法界体。现前一念心,随法界的功德,所以说随喜功德。
佛的本体就是理,佛的理也就是法身。佛出世来教化十方一切众生,这是事。由理而随事,由事而随理,这叫做理事无二。事不离理,理不离事。看起来是两个,其实是一个,看起来是一个,又可以分为两个,所以说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不二而二,就是中道之理。
随权随实的功德,就是佛所说权的功德随喜,佛所说实的功德随喜。自己有了这种善因,才能闻到妙法,这是喜庆的因,而能遇到这种妙法。遇到妙法之後,专心修持,将来就会得到菩提果。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法华经随喜者。得几所福。而说偈言。
在前边分别功德品说完之後,就在这个时候,弥勒大菩萨便对释迦牟尼佛说:“世尊!假使有持五戒修十善的男子和女人,他们听闻妙法莲华经,而随喜功德,请问能获得多少福德?”弥勒大菩萨又说一首偈颇,向佛请教。
世尊灭度後 其有闻是经 若能随喜者 为得几所福
在世尊您入灭之後,将来有人听闻妙法莲华经,能在一念之间随喜功德。那麽,这个人能获得多少的福德?请世尊慈悲,开示一番。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如来灭後。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智者。若长若幼。闻是经随喜已。从法会出。至于余处。
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告诉弥勒大菩萨说:“阿逸多(无能胜)!如来入涅盘之後,除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此四众之外,如有智慧的人(他们在往昔时,曾经种植善根,所以今生聪明),无论是年老,或是年幼的人,在法会中闻法华经随喜之後,从法会出来,到其他的地方去,为人解说此经的义理,能获得不可思议的福德。”
若在僧坊。若空闲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闻。为父母宗亲。善友知识。随力演说。是诸人等。闻已随喜。复行转教。余人闻已。亦随喜转教。如是展转至第五十。
或者在僧人所住的地方,或者在深山穹谷的寂静处,或者在城邑、巷陌、聚落、田里等处。其人将在法会所闻的佛法,为父母、宗族、亲戚、朋友、知识们,随著自己所知道的力量,为他们解说妙法莲华经的义理,令他们种善根,得到随喜功德的利益。
这些随喜经典的人,听了之後,再辗转教化其他人,为他们解说经中的义理。这些人再辗转教化其他人亦令他们随喜功德。如是辗转教化,乃至第五十个人的时候,其人所得到的福德,也有不可说那麽多。
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随善功德。我今说之。汝当善听。
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阿逸多!辗转的教化到第五十个善男子或善女子,他们随喜的功德,我现在为你说一说。你应该聚精会神地听不可忽略。”
若四百万亿阿僧只世界六趣四生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若有形无形。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无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众生数者。有人求福。随其所欲娱乐之具。皆给与之。
假使有四百万阿僧只那样多的世界,有六趣(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和四生(胎、卵、湿、化)的众生。有胎生(胎因情有),有卵生(卵因想生),有湿生(湿以合感),有化生(化以离应)。总之,胎卵湿化,皆是所感的业果;情想离合,皆是能感的业因。
胎生:乃因亲爱之情而生(四肢的走兽)。卵生:唯以乱思之想而生(二肢的飞禽)。湿生:嗅香贪味,附合而感(昆虫)。化生:厌旧喜新,托彼而应(蝶蛾)。这是欲界的众生。有形是色界的众生;无形是无色界的众生。有想是无色界,空识二无边处的众生。无想是无所有处的众生。非有想非无想,是非想非非想处的众生。这是九种众生的名称。
无足的众生是蚯蚓等类,二足的众生是禽鸟等类,四足的众生是狮虎等类,多足的众生是爬虫等类。只要在众生数中都算。有人为求福报,随顺这些众生所爱娱乐之具,统统布施于他们,令满足所求的欲望 。
一一众生。与满阎浮提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诸妙珍宝。及象马车乘。七宝所成宫殿楼阁等。
所有的众生,皆布施满阎浮提的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等的一切微妙珍珠宝石。以及象、马、车乘,和用七宝所造的宫殿楼阁等物。凡是众生有所需要,这位大施主皆尽其所有而布施之,绝不悭吝。
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满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施众生娱乐之具。随意所欲。然此众生皆已衰老。年过八十。发白面皱。将死不久。我当以佛法。而训导之。
这位大施主,又布施七宝,又布施车乘,又布施宫殿给众生。人间的人,?行要乘车船;天上的人,旅行要乘宫殿。换言之,天人坐在宫殿中,可以到处去旅行,其速度比现在的火箭还要快。有人打妄想:“宫殿怎可以行动呢?”这种境界,等你证得五眼六通的时候,自然而知。这不是神秘的事,而是普通的事,只要用功修行,努力参禅,很快就实现了。
这样的布施,经过了八十年。这位大施主做这样地观想:“我已经布施众生娱乐之具,皆随顺他们的心意。他们想要什麽,我就布施什麽。然而这些众生已衰老了,到了风烛残年之期,年龄已超过八十岁,头发斑白,脸上有皱纹,不久就要死去,来日不多。我应当以佛法来训导他们,令他们及时修行,脱离苦海,皆生净土。”
即集此众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时皆得须陀洹道。斯陀舍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尽诸有漏。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脱。于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宁为多不。
这位大施主观想之後,即刻召集所有的众生,宣布佛法,指示、教导他们,令得到佛法利益,而生欢喜。这些众生很快便证得阿罗汉的果位。
在不久的时间,有的证得须陀洹道果(初果),译为预流。入圣人法性流,逆凡夫六尘流。不同流合污,身心清净,不为境界所转。已断尽欲界八十八品见惑。当有七番生死,才能证得四果无学位。有的证得斯陀含道果(二果),译为一来往。到人间和天上各受生一次,已断欲界思惑前六品。在三界有九地,每地有九品思惑,共计八十一品思惑。有的证得阿那含道果(三果),译为不来,不来欲界受生死。已断尽欲界(五趣杂居地)思惑後三品,尚有色界及无色界七十二品思想未断。有的证得阿罗汉道果(四果),译为杀贼,就是杀烦恼贼。又译为应供,就是应当受人天的供养。又译为无生,就是不受生死的果报。
阿罗汉的境界,把三界一切有漏,皆已断尽,所谓“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後有。”在深妙禅定中,皆得自在。又具足八解脱。何谓八解脱?就是舍弃三界的贪爱,解脱系缚的八种禅定。1、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2、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3、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4、空无边处解脱。5、识无边处解脱。6、无所有处解脱。7、非想非非想处解脱。8、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
佛对弥勒大菩萨说:“在你的意思之中,应该怎麽样?这位大施主,他所得到的功德多不多?”
有人问:“何谓九地?”
答:在欲界有一地,名叫五趣杂居地。就是天、人、畜、鬼、地狱五种众生所杂居的世界。在色界有四地:1、色界初禅天,名叫离生喜乐地。因为离开欲界的受生,所以心中觉得又欢喜又快乐。2、色界二禅天,名叫定生喜乐地。因为从定中生出一种无比的欢喜,而得快乐的境界。3、色界三禅天,名叫离喜妙乐地。已离开粗的欢喜,得到微妙的快乐。4、色界四禅天,名叫舍念清净地。舍弃三禅的妙乐念头,身心清净,一尘不染。在无色界有四地:1、空无边处地。虽然没有身形的感觉,但有心识作用。2、识无边处地。前六识完全灭尽,只有後二识存在。3、无所有处地。第七识制伏了,只有第八识存在。4、非想非非想处地。定力控制第八识,不能活动为非想。定力不足,第八识又活动为非非想。不动,则无生死;有动,就有生死。
总之,将三界划分为九个地区,作为修行者进步的标准,按部就班向上修行,用功到相当的成就,就向上升一阶段。超过九地之范围,便证四果阿罗汉或初住菩萨,结束了分段生死,尚须断变易生死。修到等觉菩萨位,还有一分生相(变易生死)无明未断。如果断尽,即到妙觉果位(佛果)。可是菩萨不想断最後一分无明。为什麽?因为菩萨发心,倒驾慈航,普度众生,所谓“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弥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无量无边。若是施主。但施众生一切乐具。功德无量。何况令得阿罗汉果。
弥勒菩萨对佛这样地说:“世尊!这位施主的功德很多。为什麽?因为他不但布施众生一切乐具,况且又能令一切众生证得阿罗汉果,所以说功德是无量无边。”
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是人以一切乐具。施于四百万亿阿僧只世界六趣众生。又令得阿罗汉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释迦牟尼佛告诉弥勒菩萨说:“我现在分别明白对你说这种道理。这位大施主,他用一切乐具,布施给百万亿阿僧只那样多的世界中六趣众生。又令这些众生,皆证得阿罗汉果位。他所得的功德,不如辗转到第五十个人,他所听到法华经一偈颂,随喜功德的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一分。乃至用算数来计算,用譬喻来形容,也无法能知道究竟有多少?”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转闻法华经。随喜功德。尚无量无边阿僧只。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其福复胜。无量无边阿僧只。不可得比。
佛又叫一声:“阿逸多!像这个第五十人,他辗转听到法华经,发随喜的心,尚且能获得无量无边阿僧只那样多的功德。何况最初第一个人,他直按在法会中听法华经,发随喜心,他的功德,当然比间接听到法华经(第五十个人)的功德,更要殊胜。纵使无量无边阿僧只,也不可相比拟的。”换言之,在道场中听法华经,随喜功德不可说,不可说,也就是说也说不出来,究竟有多少。
又阿逸多。若人为是经故。往诣僧坊。若坐若立。须臾听受。缘是功德。转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马车乘珍宝辇舆。及乘天宫。
佛又叫一声:“阿逸多!假使有人仰慕妙法莲华经的缘故,到僧人所住的地方,无论是坐还是站著,在很短的时间能聆听法华经。因为有这种随喜功德,到来生时,定能获得上等的车象。或者生在帝王之家,乘坐珍宝的辇舆。或者生在天上,乘坐七宝的宫殿。”
若复有人。于讲法处坐。更有人来。劝令坐听。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转身得帝释坐处。若梵王坐处。若转轮圣王所坐之处。
假使又有人,先在讲法处坐,聆听法华经。随後又有人来道场,劝他坐下听经,或者将自己的座位分给他一半,二人同坐一座。或者将座位全让他坐,这个人的功德,等来生时,可以得到天帝释(三十三天主)所坐之处。或者得到大梵天王所坐之处,或者得到转轮圣王所坐之处。
各位!如有人来佛教讲堂听经,要招待,帮忙找座位。假如有人没有座位,可将自己的座位分一半给他,或者全部让给他,将来必有福报。总而言之,凡是来听经者,要招待,不可怠慢。不要像木头人,不理不睬,令人生怯,下次不敢再来。要晓得,招待客人是礼貌,并非攀缘,这一点要弄清楚,不可混为一谈!
阿逸多。若复有人。语余人言。有经名法华。可共往听。即受其教。乃至须臾间闻。是人功德。转身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利根智慧。
佛又叫一声:“阿逸多!假使又有人,能对其他人说:『现在有讲妙法莲华经的道场,我们可以共同去听经。』那个人,受其劝说,在很短时间内,聆听法华经。这个劝告的人和那个听经的人,所得到的功德,等到来生时,能遇到总持佛法的菩萨,共同生一处,获得六根聪利的智慧。”
现在佛教讲堂,正在讲妙法莲华经,你们可以告诉诸亲好友,令他们来听经,不但你们有功德,而且亲友也沾法益,得到功德,种下善根,将来的福报,无可限量。
百千万世终不瘖哑。口气不臭。舌常无病。口亦无病。齿不垢黑。不黄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缩。不麤涩。不疮胗。亦不缺坏。亦不呙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无诸可恶。
在百千万世之中,不得瘖哑之症。口中不会吐出臭气,身上不会放出臭味。修行人不讲经说法,会患瘖哑;修行人不严守戒律,会放臭味。若劝人听经的功德,不患舌病,不患口病。牙齿不垢、不黑、不黄、不疏、不缺落、不参差、不弯曲,非常整齐而且洁白。
唇很端正,不向下垂,也不缩,也不粗涩,也不生疮,也不缺坏,也不歪斜,也不厚大,也不黧黑,没有令人讨厌之处。有人的唇是天包地(上唇长,下唇短),或地包天(上唇短,下唇长),或是三瓣,或是吹火。这是前生好说是非,散播谣言之报。
鼻不匾□。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狭长。亦不洼曲无有一切不可喜相。
鼻子正直,也不塌陷,也不弯曲。脸色不黑,也不狭长,也不洼短,没有一切令人不喜见之相。欲令六根庄严,多行善功德,不造罪恶孽。凡是五官端正的人,不问而知,是功德所致。
唇舌牙齿。悉皆严好。鼻修高直。面貌圆满。眉高而长。额广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见佛闻法。信受教诲。
这个劝说他人听经的人,和被劝告听经的人,皆得唇舌牙齿相好而庄严。鼻子高直,面貌圆满,眉高而长,额宽而平,好相具足,世世所生的地方,都能见佛闻法,生起信心,接受佛的教诲,也就是依教奉行。
阿逸多。汝且观是劝于一人令往听法功德如此。何况一心听说读诵。而于大众为人分别。如说修行。
佛又叫一声:“阿逸多,你且看!只劝一人前往道场听法,所得的功德,就有这样多。何况专心听讲、读诵,在大众之中,又能分别为人解释修行之法,其功德更为广大!”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愿将前边长行中的义理,用偈颂再说一遍。
若人于法会 得闻是经典 乃至于一偈 随喜为他说
如是展转教 至于第五十 最後人获福 今当分别之
假使有个人,他在法会之中,得闻妙法莲华经,乃至对于一句偈颂,有所心得,随喜对他人讲说此偈之义理”。这样辗转相教,传至第五十人时,那个人所获得的福报如何?我现在为你们分别说明,希望你们仔细的听讲。
如有大施主 供给无量众 具满八十岁 随意之所欲
见彼衰老相 发白而面皱 齿疏形枯竭 念其死不久
举例而说明,好像有位大施主,他用种种财物来布施,供给无量无数的众生,已经有八十多年的时间,他随顺众生的需要,满他们的心愿。
这位大施主,见这些众生已经衰老,头发白了,面有皱纹,牙齿脱落,形体枯竭,便晓得他们快要死了,遂生起怜愍之心,令他们脱离生死之苦海,到达涅盘四德之彼岸。何谓涅盘四德?就是常、乐、我、净。
我今应当教 令得于道果 即为方便说 涅盘真实法
世皆不牢固 如水沫泡焰 汝等咸应当 疾生厌离心
我现在应当教导他们修行出世的法门,令他们皆能得到阿罗汉的道果。即时为他们方便说,由生死此岸,经过烦恼的中流,直达涅盘彼岸的真实之法。
世间的一切事相,不是牢固不坏,皆是虚妄不实的幻化。好像水上的泡沫,转瞬即逝。又像大地的陽焰,远望似有,近视则无。你们要知道,统统是空的,不可贪恋红尘,赶快厌离娑婆世界,回到原有的家乡——常寂光净土。
诸人闻是法 皆得阿罗汉 具足六神通 三明八解脱
最後第五十 闻一偈随喜 是人福胜彼 不可为譬喻
这些众生听到大施主这种法之後,发心修行,後来统统证得阿罗汉的道果。他们具六种神通。何谓六神通?1、天眼通:能看见天人快乐的境界,又能看见地狱受苦的情形,好像看电视一样的清楚。2、天耳通:不但能看见天人的行动,而且又能听到天人的谈话,好像听收音机一样的清楚。3、他心通:能知道他人心中所想的事,口中想讲的话。4、宿命通:能观察自己和他人在往昔的因缘和将来的因果。5、神足通:可以在定中行动,或者在空中行走,来去自在,任运自在,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6、漏尽通:就是扫除一切烦恼,没有一切妄想。诸漏已尽,不受後有。外道只有五神通,而无漏尽通。
又具足三明和八解脱。何谓三明?就是1、宿命明。2、天眼明。3、漏尽明。也就是知道自身和他身宿世之生死相;又知道自身和他身未来之生死相;又知道现在之苦相,断尽一切烦恼之智慧。三明在佛为三达,在罗汉为三明。智之知法显了,为三明。八解脱已在前边有所释,不再赘言。
辗转到最後那个人,已经是第五十个人,他闻到法华经只有一偈,而能随喜功德,所得的福报比大施主的福报还要胜过百倍。这种福报简直无法说尽,就是用譬喻来形容,也不能说明它的边际。
如是展转闻 其福尚无量 何况于法会 初闻随喜者
像这样辗转地听经,尚且能有无量的福报,何况在法会中最初那个随喜听法的人,他的功德更大了。各位注意!凡是有讲经说法的地方,随喜参加,定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若有劝一人 将引听法华 言此经深妙 千万劫难遇
即受教往听 乃至须臾闻 斯人之福报 今当分别说
假使有人能劝说一个人,引导他来到道场聆听妙法莲华经,应当对他说:“妙法莲华经是最深奥最微妙的经典,在百千万劫中,难遭难遇的经典。”换言之,不容易遇到有人讲解法华经的机会。所以我劝你们要随喜听经,无论何人讲何经,在可能之范围内,要参加法会,受益匪浅。有饭可以不吃,经不可以不听,有这种的思想,才是标准的佛教徒。切记!不可一边听经,一边打妄想。或者睡觉,或者张望,那就违背来听经的本意。所谓“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法师所讲的经义,一概不知。为什麽?未历耳根嘛!
这个人受他的教导,前往道场聆听法华经,就是在很短的时间,而能专心听讲。这个人所获得的福报,我(释迦牟尼佛)现在分别来对你(弥勒菩萨)详细的说一说。
世世无口患 齿不疏黄黑 唇不厚□缺 无有可恶相
舌不乾黑短 鼻高修且直 额广而平正 面目悉端严
为人所喜见 口气无臭秽 优钵华之香 常从其口出
随喜聆听妙法莲华经的人,他所得的福报,世世没有口患、牙齿不疏、不黄、不黑,非常整齐洁白。圣人有四十齿,凡夫有三十二齿,佛有四十齿。华严菩萨(唐澄观国师)有四十齿。有何证明华严菩萨就是澄观国师呢?
华严宗第四祖澄观法师,又名清凉国师,他是唐朝七帝之师。他的相好而庄严,不但有四十齿,而且目有重瞳,夜间放光,双手过膝,一目十行,天生异禀。他圆寂之後,印度有位证得罗汉果的僧人,来震旦(中国)弘扬佛法,续佛慧命,路过葱岭(帕米尔高原)的地方,忽见有两个童子,凌空而过,这位僧人用神通制住二童子前进,乃问他们前往那处?所为何事?二童答:“我们到震旦请华严菩萨的齿,拟在印度文殊堂供养。”僧人又问:“何人是华严菩萨的化身?”二童答:“澄观国师。”言毕,二童凌空而去。
这位罗汉来到长安(唐朝的国都),将此消息宣布,奏明皇帝,准许开澄观国师的棺,果然发现门牙少了二颗。由此大家才知澄观法师是华严菩萨的化身,乘愿而来教化众生。
随喜法华经的人,唇也不厚,也不薄,恰到好处。又不缩,又不缺,非常端正,没有可恶之相。舌头不乾燥、不黑色、不短小。鼻子又高又直,不断不弯。额部既广且平,所谓“天庭饱满”。面如满月,目绀青色,完全端严,这个人的五官庄严,人人欢喜见到他。他的口中没有臭秽之味,常放优钵华的清香芬芳之味。因为常读诵妙法莲华经,故口吐芝兰之香味。
若故诣僧坊 欲听法华经 须臾闻欢喜 今当说其福
後生天人中 得妙象马车 珍宝之辇舆 及乘天宫殿
假使有人想听法华经,而到僧人所住之处,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闻此经,而生欢喜心;依教奉行,我现在为你说出他应当得到的福报。这个人死後,不是生到天上,就是生在人间。在人间可得到象马车,或者得到七宝辇舆。在天上可得乘大宫殿,获得这样的福报。
若于讲法处 劝人坐听经 是福因缘得 释梵转轮座
何况一心听 解说其义趣 如说而修行 其福不可限
假使能在讲经说法的地方,劝人坐下听经,由这种因缘所得的福报,将来可以坐帝释天的座位,或者坐大梵天王的座位,或者坐转轮圣王的座位。何况自己专一其心来听经,能解说法华经的义趣,依照法华经所说之法去修行,所得的福报是不可限量!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