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释四十八卷(第二译十卷)下
摄大乘论释卷第六
入所知相分第四
论曰。如是已说所知相。入所知相云何应见。多闻熏习所依。非阿赖耶识所摄。如阿赖耶识成种子。如理作意所摄。似法似义而生。似所取事。有见意言。
释曰。如能悟入如是种类所应知相今当显说。入所知相者。谓能悟入所知境义。多闻熏习所依者。谓大乘法所熏自体。非阿赖耶识所摄者。谓能对治阿赖耶识故。如阿赖耶识成种子者。谓如阿赖耶识为一切杂染法因。此为一切清净法因亦尔。如理作意所摄者。谓如理作意为自性。似法似义而生者。谓似法义相而生起时。似所取事者。谓似色等义。有见者。谓似于见此即成立有相见识。
论曰。此中谁能悟入所应知相。大乘多闻熏习相续。已得逢事无量诸佛出现于世。已得一向决定胜解。已善积集诸善根故。善备福智资粮菩萨。
释曰。如是品类。如此方便而能悟入今当显示。大乘多闻熏习相续者。简声闻等所有多闻熏习相续。已得逢事无量诸佛出现于世者。已得现前逢事诸佛出现世间超过数量。已得一向决定胜解者。谓于大乘所得胜解。非诸恶友所能动坏。即由无间所说三因。已善积集诸善根故。乃得名为善备福智资粮菩萨。又即如是福智资粮。云何渐次而得圆满。谓由因力。由善友力。由作意力。由依持力。此中两句即是二力如数应知。作意力者。即是一向决定胜解。此用大乘熏习为因。事佛为缘。以有一向决定胜解。能修正行。修正行故积集善根。如是名为由作意力。善修福智二种资粮。由此渐次善修福智二资粮故。能入大地。如是名为由依持力。
论曰。何处能入。谓即于彼有见似法似义意言。大乘法相等所生起胜解行地。见道修道究竟道中。于一切法唯有识性。随闻胜解故。如理通达故。治一切障故。离一切障故。
释曰。入如是类及入行相。今当显示。意地寻思说名意言。如是意言以大乘法为因而生。此中显示意言差别。大乘法相等所生者。是此教法为缘生义。或有即于胜解行地名能悟入。由但听闻一切诸法唯有识性。深生信解故名能入。于见道中如是悟入。今当显示。如理通达故者。谓于意言如理通达云何于此如理通达。谓此意言非法非义。非所取非能取。如是通达于修道中如是悟入。今当显示。治一切障故者。谓观此意言非法非义非所取非能取时。便能对治一切障故究竟道中如是悟入。今当显示离一切障故者。谓善清净妙智位中。最微细障亦无有故。
论曰。由何能入由善根力所任持故。谓三种相练磨心故。断四处故缘法义境。止观恒常殷重加行。无放逸故。
释曰。由此能入今当显示。由何能入由善根力所任持故。谓三种相练磨心故。乃至恒常殷重加行无放逸故者。谓于如是所说八句善顺相应。名善根力所任持故。言恒常者。无间修故。言殷重者。恭敬修故。若于如是品类造修。即于如是能无放逸。
论曰。无量诸世界无量人。有情刹那刹那证觉无上正等菩提。是为第一练磨其心。由此意乐能行施等波罗蜜多。我已获得如是意乐。我由此故少用功力。修习施等波罗蜜多当得圆满。是名第二练磨其心。若有成就诸有障善。于命终时即便可爱。一切自体圆满而生。我有妙善无障碍善。云何尔时不当获得一切圆满。是名第三练磨其心。
释曰。此中对治三种退屈心故。唯修三种练磨心。所以者何。以诸菩萨闻于无上正等菩提最胜甚深广大难可证得。心便退屈。对治此故修第一练磨心。又诸菩萨闻所修行波罗蜜多最胜甚深广大难可证得。心便退屈。对治此故修第二练磨心。由此意乐能行施等波罗蜜多者。此中意乐。谓信及欲。菩萨于诸波罗蜜多。真实有性具功德性。有堪能性深生信解是名为信。深信解已乐欲修行。是名为欲。菩萨既得如是信欲。自性意乐少用功力。修习六种波罗蜜多当得圆满。又诸菩萨于佛甚深广大言教。思议决择善巧转时。如是思量。如是无上正等菩提难可证得。隔一念心方可证得。心便退窟。对治此故修第三练磨心。我有妙善者。我有一切十种地中妙善积集福智资粮。无障碍善者。谓金刚喻定能破在骨粗重微细极难破障。此定无间得一切障离系转依。云何尔时不当获得一切圆满者。此中意说于障离系。似彼命终时一切种智如彼体圆满。又于此中三种练磨心者。谓诸菩萨善根无缺善根力持。由此力故则能三种练磨其心。心无退屈。初当显示第一练磨心。谓人趣中无量世界无量有情。刹那刹那能证无上正等菩提。云何我今独不能证。次当显示第二练磨心。谓诸菩萨作是思惟。我此意乐离诸障碍。波罗蜜多悭等障碍皆无有故。不由功用波罗蜜多当得圆满。此圆满故证佛菩提。后当显示第三练磨心。有障善者。谓由世善而成其善。此有障善尚命终时即便可爱一切自体圆满而生。况我今者由无障善而成其善。不当成佛无上菩提无有是处。
论曰。此中有颂。
人趣诸有情处数皆无量
念念证等觉故不应退屈
诸净心意乐能修行施等
此胜者已得故能修施等
善者于死时得随乐自满
胜善由永断圆满云何无
释曰。复以伽他显如是义。故不应退屈者。由上因缘策持其心令不怯弱。谓生是心。我不能证无上菩提。诸净心者。是非不善无记心义。谓或有人以其散乱无记之心而行施等。如是外道以不善心而行施等。若求无上正等菩提。是最胜善故名净心。此胜者已得故能修施等者。最胜菩萨名为胜者。此之意乐菩萨已得。是故能修施等诸度。即是已得能断悭等所治心义等者。取始从尸罗乃至般若波罗蜜多。善者于死时得随乐自满者。是乃至得非想非非想处义。胜善由永断圆满云何无者。是由永断障而成胜善圆满佛果。云何无义。
论曰。由离声闻独觉作意。断作意故。由于大乘诸疑离疑。以能永断异慧疑故。由离所闻所思法中我我所执。断法执故。由于现前现住安立一切相中。无所作意无所分别。断分别故。此中有颂。
现前自然住安立一切相
智者不分别得最上菩提
释曰。今当显示断除四处。断作意故者。谓断声闻等诸作意故。以能永断异慧疑故者。谓于大乘甚深广大。能永断除异慧及疑。此中异慧。谓鄙恶慧于理动摇。疑谓犹预。由于大乘诸疑离疑者。谓于大乘安立法相三自性教。谓若说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诸如是等永无异门。依遍计所执自性。而说若说诸法如幻阳炎梦相光影影像谷向水月变化。诸如是等虚妄异门。依依他起自性而说。若说诸法真如实际无相胜义法界空性。诸如是等真实异门。依圆成实自性而说。于此一切异慧及疑永无复转。由离所闻所思法中我我所执者。此中意说断除法执。断法执故者。乃至所闻所思法中执我我所。终不于彼如实悟入。由于现前现住安立一切相中无所作意无所分别者。谓加行无分别智转时。如理作意住一切定心。诸相作意分别皆断。断分别故者。谓于现前色等现住。及骨锁等定所安立。一切所缘诸境界相。皆不作意无所分别。由无分别方便能入。若异分别终不能入。现前自然住等颂唯显最后所断义。
论曰。由何云何而得悟入。
释曰。为显由此如是悟入故为此问。
论曰。由闻熏习种类。如理作意所摄。似法似义有见意言。
释曰。由此悟入今当显示。此中由闻熏习种类者。谓由闻熏习为因。即前所说悟入任持大乘熏习等所生故。应知是圆成实自性所摄。
论曰。由四寻思。谓由名义自性差别。假立寻思。及由四种如实遍智。谓由名事自性差别。假立如实遍智。如是皆同不可得故。以诸菩萨如是如实为入唯识勤修加行。即于似文似义意言。推求文名唯是意言。推求依此文名之义亦唯意言。推求名义自性差别唯是假立。若时证得唯有意言。尔时证知若名若义自性差别皆是假立。自性差别义相无故同不可得。由四寻思。及由四种如实遍智。于此似文似义意言。便能悟入唯有识性。
释曰。如是悟入今当显示由四寻思者。谓由名义自性等文之所显说。及由四种如实遍智者。谓由名事自性差别假立等文之所显说。如实遍知若名若事自性差别。皆是假立。于中实义皆不可得。是故说言如是皆同不可得故。又先推求若名若义自性差别唯是假立。后如实知如是真实皆不可得。于推求时名为寻思。若如实知不可得时。即名四种如实遍智。
论曰。于此悟入唯识性中。何所悟入。如何悟入。入唯识性。相见二性及种种性。若名若义自性差别。假自性差别义。如是六种义皆无故。所取能取性现前故。一时现似种种相义而生起故。如闇中绳显现似蛇。譬如绳上蛇非真实。以无有故。若已了知彼义无者。蛇觉虽灭绳觉犹在。若以微细品类分析。此又虚妄色香味触为其相故。此觉为依绳觉当灭。如是于彼似文似义六相意言。伏除非实六相义时。唯识性觉犹如蛇觉。亦当除遣。由圆成实自性觉故。
释曰。今于此中问所悟入及悟入譬。唯识性者。唯有识性。相见二性者。显示有相有见之识。显现似因似所建立故名为相。种种性者。唯是一识显现。似有种种相生。非速疾故别别而现。于此悟入唯识性中。如是三种为所悟入。一时现似种种相义而生起故者。谓似种种名句文相而生起故。及似种种依止此义而生起故。此中绳喻。显示悟入三种自性。伏除非实六相义时者。谓于遣灭六相义时。此中遣灭名为伏除。
论曰。如是菩萨悟入意言似义相故。悟入遍计所执性。悟入唯识故悟入依他起性。云何悟入圆成实性。若已灭除意言闻法熏习种类唯识之想。尔时菩萨已遣义想。一切似义无容得生。故似唯识亦不得生。由是因缘住一切义无分别名。于法界中便得现见相应而住。尔时菩萨平等平等所缘能缘无分别智已得生起。由此菩萨名已悟入圆成实性。
释曰。悟入意言似义相故悟入遍计所执性者。谓知诸义唯是遍计分别所作。由是故言悟入遍计所执自性悟入唯识故悟入依他起性者。举其唯识即取意言。了知一切唯意言性。由此悟入依他起性。一切似义无容得生者谓无如是品类实义可似其生。故似唯识亦不得生者。谓唯识相亦不得起。何以故。计有识时即有义故。从是已后现证真如。此现证位不可宣说。内自证故。尔时菩萨平等平等所缘能缘无分别智已得生起者。所缘谓真如。能缘谓真智。此二平等譬如虚空。即是不住。所取能取二种性义。由不分别所取能取。是故说名无分别智。如是悟入圆成实性。
论曰。此中有颂。
法补特伽罗法义略广性
不净净究竟名所行差别
释曰。如前所说住一切义无分别名。何等为名。几品类义为答此问。以颂显示名类差别。此中法名者。谓色受眼耳等。补特伽罗名者。谓佛及随信行等。又法名者。谓契经等。义名者。谓依此法义。略名者。谓有情等。广名者。谓彼一一各别能诠。姓名者。谓诸字本母。不净名者。谓诸异生。净名者。谓有学等。究竟名者。谓一切法总相所缘。是诸菩萨所缘名类略有十种。一法名谓眼等。二补特伽罗名谓我等。三法名谓十二分教。四义名谓此十二分教所诠诸义。五略名谓一切法为无为等。六广名谓色受等及虚空等七姓名。谓阿字为初诃字为后。八不净名谓诸异生。九净名谓诸见谛。十究竟名谓一切法总相所缘。即是二智所缘境界。谓出世智及后得智。以一切法真如实际为所缘故。以一切法种种相别为所缘故。如十地等。此中意取于一切义总相缘智所缘境界。如是品类。是诸菩萨名所行别。
论曰。如是菩萨悟入唯识性故悟入所知相。悟入此故入极喜地。善达法界生如来家。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得一切菩萨平等心性。得一切佛平等心性。此即名为菩萨见道。
释曰。生如来家者。由此能令诸佛种性无断绝故。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者。由作是思。如我自身欲般涅槃。一切有情亦如是故。得一切菩萨平等心性者。由得菩萨等意乐故。得一切佛平等心性者。由此位中得佛法身。证得此故得一切佛平等心性。又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者。谓证自他平等性故。如于自身欲尽众苦。于他亦尔。得一切菩萨平等心性者。谓与一切菩萨意乐加行皆平等故。得一切佛平等心性者。见彼法界与己法界无差别故。
论曰。复次为何义故入唯识性。由缘总法出世止观智故。由此后得种种相识智故。为断及相阿赖耶识诸相种子。为长能触法身种子。为转所依。为欲证得一切佛法。为欲证得一切智智。入唯识性。又后得智。于一切阿赖耶识所生。一切了别相中。见如幻等性无倒转。是故菩萨譬如幻师于所幻事于诸相中。及说因果常无颠倒。
释曰。由缘总法出世止观智故者。谓由止观所显智故。为断及相阿赖耶识诸相种子者。此中及相是及因义。于阿赖耶识中。诸杂染法种子。名阿赖耶识诸相种子。复举相者。为欲显示即彼种子是所缘相。如是说已。显彼种子因果俱断。若无分别智断一切障证得佛法。此后得智复何所用。无分别智不能宣说诸因果法。无分别故。由是因缘须后得智。宣说所有诸因果法常无颠倒。譬如幻师于所幻事。于一切阿赖耶识所生者。谓阿赖耶识为因。一切了别相中者。谓识为因见相分中。由后得智见如幻等。及宣说时皆无颠倒。
论曰。于此悟入唯识性时。有四种三摩地。是四种顺决择分依止。云何应知。应知由四寻思。于下品无义忍中。有明得三摩地。是暖顺决择分依止。于上品无义忍中。有明增三摩地。是顶顺决择分依止。复由四种如实遍智已入唯识。于无义中已得决定。有入真义一分三摩地。是谛顺忍依止。从此无间伏唯识想。有无间三摩地。是世第一法依止。应知如是诸三摩地。是现观边。
释曰。于一切处入真观时。皆有四种顺决择分。故于此中亦应显示。是顺决择分依止者。谓决择分因所依止义。于下品无义忍中有明得三摩地者。谓于无义中起下品爱乐。以其明名。显下品无义智三摩地名。显此无义智所依止定。于上品无义忍中者。谓于无义中起上品爱乐。有明增三摩地者。谓以明名。显上品无义智三摩地名。显此无义智所依止定。谛顺忍依止者。法无我理名谛。此忍顺彼名谛顺忍。此云何成。谓于外无中已决定者。于无能取亦深爱乐。应知于利顺忍转时。是现观边者。谓现观时义。
论曰。如是菩萨已入于地。已得见道。已入唯识。于修道中云何修行。于如所说安立十地。摄一切经皆现前中。由缘总法出世后得止观智故。经于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数修习故。而得转依。为欲证得三种佛身精勤修行。
释曰。于如所说安立十地者。谓于随说安立菩萨十种地中。由缘总法者。谓缘总相非分别缘。言出世者。无分别智。后得即是能成立智。此不应说唯是世间。由于世间未积习故。亦不应说唯出世间。由随世间而现前故。由是因缘不可定说而得转依者。由缘总智故得转依。为欲证得三种佛身精勤修行者。谓我当证三种佛身故勤修行。
论曰。声闻现观。菩萨现观有何差别。谓菩萨现观与声闻异。由十一种差别应知。一由所缘差别。以大乘法为所缘故。二由资持差别。以大福智二种资粮为资持故。三由通达差别。以能通达补特伽罗法无我故。四由涅槃差别。摄受无住大涅槃故。五由地差别。依于十地而出离故。六七由清净差别。断烦恼习净佛土故。八由于自他得平等心差别。成熟有情加行无休息故。九由生差别。生如来家故。十由受生差别。常于诸佛大集会中摄受生故。十一由果差别。十力无畏不共佛法。无量功德果成满故。
释曰。由涅槃差别者。以菩萨现观摄受无住大般涅槃。声闻不尔。由清净差别者。以菩萨现观永断烦恼及诸习气。能净佛土。声闻不尔。
论曰。此中有二颂。
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
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
实智观无义唯有分别三
彼无故此无是即入三性
释曰。将入真观故说二颂。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者。谓名于事为客事于名为客。非称彼体故。由定而观故名寻思。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者。应当推寻义之自性差别并无。唯有识量。唯有自性差别假立。言实智者。应知即是如实遍智。谓由四种寻思为因。发生四种如实遍智。所言观无义唯有分别三者。谓观于义本无所有。唯有三种虚妄分别谓名分别。自性分别。差别分别。彼无故此无者。谓义无故分别亦无。何以故。若有所分别义。可有能缘分别。由义无所有故。当知分别亦无。是即入三性者。谓于此中悟入三性。观见名事互为客故。即是悟入遍计所执性观见二种本无有义唯有分别量。唯有名自性差别假立故。即是悟入依他起性。亦不观见此分别故。即是悟入圆成实性。如是名为悟入三性。
论曰。复有教授二颂。如分别瑜伽论说。
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
义想既灭除审观唯自想
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
次能取亦无后触无所得
释曰。为入真观授以正教。于此义中说其二颂。菩萨依定位。观影唯是心者。谓观似法似义影像。唯是其心谁能观。谓菩萨在何位于定位。义想既灭除审观唯自想者。谓此位中义想既遣。审观似法似义之想唯是自心。如是住内心者。如摄自心住于无义。即是令心住于内心。知所取非有者。谓了所取义无所有。次能取亦无者。由所取义既是非有。故能取心能取之性亦不得成。后触无所得者。谓从此后触证真如。由此真如无所得故名无所得。
论曰。复有别五现观伽他。如大乘经庄严论说。
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善备无边际
于法思量善决已故了义趣唯言类
若知诸义唯是言即住似彼唯心理
便能现证真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
体知离心无别物由此即会心非有
智者了达二皆无等住二无真法界
慧者无分别智力周遍平等常顺行
灭依榛梗过失聚如大良药消众毒
佛说妙法善成立安慧并根法界中
了知念趣唯分别勇猛疾归德海岸
释曰。复有现观伽他如经庄严论说。其中难解于此显示。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善备无边际者。资粮有二种。一福德资粮。二智慧资粮。谓施等三波罗蜜多是福德资粮。第六般若波罗蜜多是智慧资粮。精进波罗蜜多二资粮摄。何以故。若为智慧而行精进。是智慧资粮。若为福德而行精进。是福德资粮。如是静虑波罗蜜多亦通二种。若缘无量而修静虑。是福德资粮。余是智慧资粮。如是资粮是谁所有。谓诸菩萨长远难度名无边际。如无边语非无有边。但以多故得无边称此亦如是。于法思量善决已者。要由定后思惟诸法。方善决定非余所能。故了义趣唯言类者。谓了知诸义唯意言为因。若知诸义唯是言即住似彼唯心理者。谓若了知似义显现唯是意言。即住似义唯心正理。便能现证真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者。谓从此后现证真如。永离所取能取二相。如入现证次当显示。体知离心无别物由此即会心非有者。体知离心无所缘义。彼无有故。即会能缘心亦非有。知者了达二皆无者。谓诸菩萨了达此二悉皆是无。等住二无真法界者。谓平等住离义离心真实法界。慧者无分别智力者。谓诸菩萨无分别智所有势力。周遍平等常顺行者。于平等中随顺而行。观契经等一切诸法犹如虚空性平等故。内外诸法皆如是观故名周遍。常者时恒。灭依榛梗过失聚如大良药消众毒者。灭谓除灭。依谓所依。即所依中杂染法因极难了故。如溪谷林榛梗难入。过失聚者。是杂染法熏习自性。佛说妙法善成立安慧并根法界中者。谓由佛教善安其慧置真如中。及能缘彼根本心中。根本心者。谓缘如来所有正教总为一相。应知即是无分别心。了知念趣唯分别者。谓彼安住根本心已。为说正教。由后得智念诸义趣。知此念趣唯是分别。勇猛疾归德海岸者。谓诸菩萨由无分别智及后得智巧方便故。速趣佛果功德海岸。如是五颂总略义者。谓第一颂显资粮道。第二初半显加行道。后半第三显于见道第四一颂显于修道。第五一颂显究竟道。
摄大乘论释卷第七
彼入因果分第五
论曰。如是已说入所知相。彼入因果云何可见。谓由施戒忍精进静虑般若六种波罗蜜多。云何由六波罗蜜多得入唯识。复云何六波罗蜜多成彼入果。谓此菩萨不着财位。不犯尸罗。于苦无动。于修无懈。于如是等散动因中。不现行时心专一境。便能如理简择诸法。得入唯识。菩萨依六波罗蜜多入唯识已。证得六种清净增上意乐所摄波罗蜜多。是故于此。设离六种波罗蜜多。现起加行。由于圣教得胜解故。及由爱重随喜欣乐诸作意故。恒常无间相应方便。修习六种波罗蜜多。速得圆满。
释曰。若于尔时得入唯识。即于是时证得清净增上意乐波罗蜜多。现起加行者。谓波罗蜜多现行加行。由于圣教得胜解者。谓即于此波罗蜜多相应圣教。虽极甚深而能信解。爱重作意者。谓即于彼见胜功德深生爱味。欣乐作意者。谓如已到最胜彼岸。诸佛所得清净意乐。愿我及彼一切有情亦当证得。
论曰。此中有三颂。
已圆满白法及得利疾忍
菩萨于自乘甚深广大教
等觉唯分别得无分别智
希求胜解净故意乐清净
前及此法流皆得见诸佛
了知菩提近以无难得故
由此三颂。总显清净增上意乐。有七种相。谓资粮故。堪忍故。所缘故。作意故。自体故。瑞相故。胜利故。如其次第诸句伽他应知显示。
释曰。如是清净增上意乐有何等相。而能摄彼波罗蜜多。为答此问。次说三颂显示其相。已圆满白法者。谓先于彼胜解行地。善备资粮故。于此中白法圆满。及得利疾忍者。忍有三品。谓软中上。此中最上名利疾忍。由是所缘而得清净。次当显示。菩萨于自乘甚深广大教者。谓于大乘名于自乘。此中宣说无量甚深广大事故。法无我性名甚深事。虚空藏等诸三摩地名广大事。由是作意而得清净。次当显示。等觉唯分别得无分别智者。谓若觉知一切诸法唯有分别。即能获得无分别智。意乐自体。次当显示。希求胜解净故意乐清净者。欲及胜解俱清净故意乐清净。应知此中欲名希求。信名胜解。意乐瑞相。次当显示。前及此法流皆得见诸佛者。前谓意乐清净位前。此谓意乐清净位中。皆得见佛是其瑞相。言法流。谓定位中。意乐胜利。次当显示。了知菩提近以无难得故者。谓此位中见菩提近得。彼能得胜方便故。得不为难。此三颂中显示清净增上意乐。有如是资粮。如是堪忍。如是所缘。如是作意。如是自体。如是瑞相。如是胜利。由此三颂。成立清净增上意乐所有体相。
论曰。何因缘故波罗蜜多唯有六数。成立对治所治障故。证诸佛法所依处故。随顺成熟诸有情故。为欲对治不发趣因故。立施戒波罗蜜多。不发趣因。谓着财位。及着室家。为欲对治虽已发趣复退还因故。立忍进波罗蜜多。退还因者。谓处生死。有情违犯所生众苦。及于长时善品加行所生疲怠。为欲对治虽已发趣不复退还而失坏因故。立定慧波罗蜜多。失坏因者。谓诸散动及邪恶慧。如是成立对治所治障故。唯立六数。又前四波罗蜜多是不散动因。次一波罗蜜多不散动成就。此不散动为依止故。如实等觉诸法真义。便能证得一切佛法。如是证诸佛法所依处故唯立六数。由施波罗蜜多故。于诸有情能正摄受。由戒波罗蜜多故。于诸有情能不毁害。由忍波罗蜜多故。虽遭毁害而能忍受。由精进波罗蜜多故。能助经营彼所应作。即由如是摄利因缘。令诸有情于成熟事有所堪任。从此已后。心未定者令其得定。心已定者令得解脱。于开悟时彼得成熟。如是随顺成熟一切有情。唯立六数应如是知。
释曰。成立对治所治障中。失坏因谓邪恶慧者。颠倒执取名邪恶慧。如诸外道。由邪恶慧而失坏故。余义可知。证诸佛法所依处者。谓证一切佛法因故。由此第二成立因缘。波罗蜜多其数唯六不增不减。此不散动为依止故。如实等觉诸法真义者。依止静虑波罗蜜多。能起般若波罗蜜多如实等觉诸法真义。余义可知。第三成立数因缘中。随顺成熟诸有情者。谓为随顺成熟一切有情类故。唯立六数不增不减。其心未定令得定者。谓得静虑波罗蜜多心。已得定令解脱者。谓得般若波罗蜜多。于开悟时彼得成熟者。谓教授时令彼成熟。
论曰。此六种相云何可见。由六种最胜故。一由所依最胜谓菩提心为所依故。二由事最胜。谓具足现行故。三由处最胜。谓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为依处故。四由方便善巧最胜。谓无分别智所摄受故。五由回向最胜。谓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故。六由清净最胜。谓烦恼所知二障无障所集起故。若施是波罗蜜多耶。设波罗蜜多是施耶。有施非波罗蜜多。应作四句。如于其施。如是于余波罗蜜多亦作四句如应当知。
释曰。以何等相。施等得名波罗蜜多。由诸世间及声闻等。亦有施等。是故决定应说其相。谓六最胜为施等相所依最胜者。谓菩提心为所依止。事最胜者。谓无有一于内外事具足现行。唯有菩萨能具现行。处最胜者。谓以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为处。方便善巧最胜者。谓三轮清净是。此中所取方便善巧。由无施物施者受者三分别故。如是无分别智所摄。施等得名波罗蜜多。回向最胜者。谓以施等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清净最胜者。谓至佛果施等方净。尔时解脱烦恼所知二种障碍所集起故。若施是波罗蜜多耶设波罗蜜多是施耶者。是问于答中。有施非波罗蜜多。谓离六种最胜而行布施。有波罗蜜多非施。谓六种最胜所摄。戒等有亦施亦波罗蜜多。谓六种最胜所摄。布施有非施非波罗蜜多。谓离六种最胜而行戒等。如是一切处作四句应知。
论曰。何因缘故如是六种波罗蜜多此次第说。谓前波罗蜜多随顺生后波罗蜜多故。
释曰。如是六种波罗蜜多依生前后说此次第。
论曰。复次此诸波罗蜜多训释名言云何可见。于诸世间声闻独觉施等善根。最为殊胜能到彼岸。是故通称波罗蜜多。又能破裂悭吝贫穷。及能引得广大财位福德资粮故名为施。又能息灭恶戒恶趣。及能取得善趣等持。故名为戒。又能灭尽忿怒怨仇。及能善住自他安隐。故名为忍。又能远离所有懈怠恶不善法。及能出生无量善法。令其增长。故名精进。又能消除所有散动。及能引得内心安住。故名静虑。又能除遣一切见趣诸邪恶慧。及能真实品别知法。故名为慧。
释曰。今当显示训释名言。且释总名。由此一切能到彼岸。是故说名波罗蜜多。超诸世间声闻独觉施等彼岸。是故通名波罗蜜多。次释别名。以于因时破悭惠施。果时能裂一切贫穷。及于果时引大财位广福资粮。故名为施。又于因时息诸恶戒。果时能灭一切恶趣。及于未来能取善趣。于现在世能得等持。故名为戒。如是一切波罗蜜多训释言词如应当说。及能善住自他安隐者。谓于自身不为忿怒过失所恼。不生他苦故得安隐。
论曰。云何应知修习如是波罗蜜多。应知此修略有五种。一现起加行修。二胜解修。三作意修。四方便善巧修。五成所作事修。此中四修如前已说。成所作事修者。谓诸如来任运佛事无有休息。于其圆满波罗蜜多。复更修习六到彼岸。又作意修者。谓修六种意乐所摄。爱重随喜欣乐作意。一广大意乐。二长时意乐。三欢喜意乐。四荷恩意乐。五大志意乐。六纯善意乐。若诸菩萨乃至若干无数大劫。现证无上正等菩提。经尔所时一一刹那。假使顿舍一切身命。及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满七宝。奉施如来。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布施意乐犹无厌足。经尔所时一一刹那。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炽火。于四威仪常乏一切资生众具。戒忍精进静虑般若心恒现行。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所有戒忍精进静虑般若意乐犹无厌足。是名菩萨广大意乐。又诸菩萨即于此中无厌意乐。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无间息。是名菩萨长时意乐。又诸菩萨以其六种波罗蜜多饶益有情。由此所作深生欢喜蒙益有情。所不能及。是名菩萨欢喜意乐。又诸菩萨以其六种波罗蜜多饶益有情。见彼于己有大恩德。不见自身于彼有恩。是名菩萨荷恩意乐。又诸菩萨即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深心回施一切有情。令得可爱胜果异熟。是名菩萨大志意乐。又诸菩萨复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萨纯善意乐。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爱重作意。又诸菩萨于余菩萨六种意乐。修习相应无量善根。深心随喜。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随喜意乐。又诸菩萨深心欣乐一切有情六种意乐所摄。六种到彼岸修。亦愿自身与此六种到彼岸修恒不相离。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欣乐作意。若有闻此菩萨六种意乐所摄作意修已。但当能起一念信心。尚当发生无量福聚。诸恶业障亦当消灭。何况菩萨。
释曰。五种修中。现起加行修者。谓于现起加行而修。成所作事修者。谓诸如来安住法身。有无功用所作佛事。常无休息。于其六种波罗蜜多虽无现行。然为摄益诸有情故。恒常现行成所作事。于尔所时一一刹那者。假使以三无数劫量为一刹那。如是刹那积集时量。乃至菩提。经尔所时一一刹那假使顿舍一切身命等。其义易了。应随本文。如此次第积集时量乃至菩提。经尔所时一一刹那。假令为起一戒等心。处在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炽火。恒乏一切资生众具。此言显示住处艰难资缘乏少。此中意乐无有厌足。当知即是广大意乐。即此长时恒无间断。当知即是长时意乐。长者久也。余义易了。诸恶业障亦当消灭者。此中意说灭彼能与异熟功能。或对治彼往恶趣力。
论曰。此诸波罗蜜多差别云何可见。应知一一各有三品。施三品者。一法施。二财施。三无畏施。戒三品者。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忍三品者。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谛察法忍。精进三品者。一被甲精进。二加行精进。三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精进。静虑三品者。一安住静虑。二引发静虑。三成所作事静虑。慧三品者。一无分别加行慧。二无分别慧。三无分别后得慧。
释曰。于此宣说波罗蜜多品差别中。显示体性各三差别。此中何故说法施等三种差别。谓由法施故资他善根。由财施故资益他身。由无畏施故资益他心。以是因缘故说三施。三种戒中。律仪戒者是依持戒。为欲建立其余二戒。是故安住。所以者何。住律仪者。便能建立摄善法戒。由此修集一切佛法。证大菩提。复能建立益有情戒。由此故能成熟有情。三种忍中。耐怨害忍。能忍受他所作怨害。勤修饶益有情事时。由此忍力遭生死苦而不退转。安受苦忍。能正忍受所遭众苦。由此忍力。于生死中虽受众苦而不退转。谛察法忍堪能审谛观察诸法。由此忍力。建立次前所说二忍。三精进中其体差别。即薄伽梵契经中说。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不舍善轭。彼经五句即是。此中三精进体之所解释。由被甲精进故。最初有势。由加行精进故。于加行时能有精勤。由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精进故。如其次第于此后时有勇坚猛。不舍善轭故。由此三释彼五句。所以者何。或有最初为求无上正等菩提。虽有势力而加行时不能策励。故说有勤。虽复有勤心或怯弱。为对治彼故说有勇。由有勇故心无退屈。应知怯弱即是退屈。心虽无怯。逢生死苦心或退转。由此退失所求佛果。为对治彼立无退转。无转退者。即是坚猛故无退转。显示坚猛。由坚猛故逢苦不退。有虽逢苦能不退转。而得少善便生喜足。由此不证无上菩提。是故次须说无喜足。是不得少生喜足义。此即显示不舍善轭。由是义故说三精进。三静虑中。安住静虑者。由此能安现法乐住。引发静虑者。由此引发六种神通。成所作事静虑者。谓依此故成立所作利有情事。是故说名成所作事。由此义故静虑有三。安立慧体有三种中。其义易了。
论曰。如是相摄。云何可见。由此能摄一切善法。是其相故。是随顺故。是等流故。
释曰。如是相摄云何可见者。此问如是波罗蜜多与诸善法互相摄义云何可见。由此能摄一切善法者。应知由此波罗蜜多。能具足摄一切善法。彼亦能摄波罗蜜多。应知此中一切善法。即是一切菩提分法。是其相故者。是般若相。是随顺故者。应知即是信轻安等。是等流故者。谓六神通及十力等诸余功德。
论曰。如是所治摄诸杂染。云何可见。是此相故。是此因故。是此果故。
释曰。如到彼岸摄诸白法。前已显示此所对治亦摄一切诸杂染法。今当显示。是此相故者。是贪等相。是此因故者。是悭等因。所谓不信及邪见等。是此果故者。谓悭犯戒忿等诸果。
论曰。如是六种波罗蜜多所得胜利。云何可见。谓诸菩萨流转生死。富贵摄故。大生摄故。大朋大属之所摄故。广大事业加行成就之所摄故。无诸恼害性薄尘垢之所摄故。善知一切工论明处之所摄故。胜生无罪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能现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是名胜利。
释曰。今当显说波罗蜜多所得胜利。胜生无罪者。非如外道虽得胜生而名有罪杂染污故。又彼胜生皆是无常。波罗蜜多果非无常。由说乃至安坐妙菩提座故。又彼胜生唯能自利。不能利他。由不说彼常能现作有情义利。波罗蜜多所得胜果。常能现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如是名为诸到彼岸。得无罪等胜果义利。
论曰。如是六种波罗蜜多互相决择。云何可见。世尊于此一切六种波罗蜜多。或有处所以施声说。或有处所以戒声说。或有处所以忍声说。或有处所以勤声说。或有处所以定声说。或有处所以慧声说。如是所说有何意趣。谓于一切波罗蜜多修加行中。皆有一切波罗蜜多互相助成。如是意趣。
释曰。于三百颂般若波罗蜜多等经中。本为说一波罗蜜多。乃说一切波罗蜜多。于如是说有何意趣。于修一时一切相助。应知此中有是意趣。谓修施时防护身语。由此有戒波罗蜜多而相助成。乃至了知施之因果。由此有慧波罗蜜多而相助成。其余相助如应当知。
论曰。此中有一嗢拖南曰。
数相及次第训词修差别
摄所治功德互决择应知
释曰。次第颂前。其文易了。
彼修差别分第六
论曰。如是已说彼入因果。彼修差别云何可见。由菩萨十地。何等为十。一极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极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如是诸地安立为十。云何可见。为欲对治十种无明所治障故。所以者何。以于十相所知法界有十无明所治障住。云何十相所知法界。谓初地中由遍行义。第二地中由最胜义。第三地中由胜流义。第四地中由无摄受义。第五地中由相续无差别义第六地中由无杂染清净义。第七地中由种种法无差别义。第八地中由不增不减义。相自在依止义。土自在依止义。第九地中由智自在依止义。第十地中由业自在依止义。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自在依止义。此中有三颂。
遍行最胜义及与胜流义
如是无摄义相续无别义
无杂染净义种种无别义
不增不减义四自在依义
法界中有十不染污无明
治此所治障故安立十地
复次应知。如是无明于声闻等非染污。于诸菩萨是染污。
释曰。依彼因果修位差别。故问答言。云何十相所知法界。谓初地中由遍行义。乃至第十地中由业自在依止义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自在依止义。由十种相法界可知。故名十相所知法界。谓地地中各有一相所知法界。由无明力不能了知。为欲对治如是无明故立十地。又所治障有其十种。故立十地。何等名为所治十障。一异生性。二于诸有情身等邪行。三迟钝性。于闻思修而有忘失。四微细烦恼现行俱生身见等摄。此最下品故。不作意缘故。远随现行故。应知是微细。五于下乘般涅槃。六粗相现行。七细相现行。八于无相作行。九于饶益有情事不作行。十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遍行义者。谓此法界遍一切行。以无少法非无我故。若如是知得入初地。最胜义者。谓此法界一切法中最为殊胜。若如是知得入二地。胜流义者。谓大乘教。从此所流最为殊胜。若如是知得入三地。无摄受义者。谓于此中无计我所。无摄我所。如北洲人无有系属。于此法界若得证时其中都无。谓有我所。若如是知得入四地。相续无差别义者。谓于此中体无有异。非如眼等随诸有情。相续差别各各有异。若如是知得入五地。无杂染清净义者。谓于此中本无杂染。性无染故。既无杂染即无清净。若如是知得入六地。种种法无差别义者。谓于此中契经等法。虽有种种差别安立而无有异。若如是知得入七地。不增不减义者。谓于此中杂染减时而无有减。清净增时而无有增。相自在依止义者。谓此法界是相自在之所依止。于诸相中而得自在。名相自在。随所欲相即现前故。土自在依止义者。谓此法界是土自在之所依止。于所现土而得自在。名土自在。如欲令土成金等宝随意成故。若如是知得入八地。智自在依止义者。谓此法界无碍辩智自在所依。若如是知得入九地。业自在等依止义者。谓此法界是身等业自在所依。及陀罗尼三摩地门自在所依。若如是知得入十地。如是无明于声闻等非染污者。由彼不欲入诸地故。于初地中已能通达一切诸地。何故次第复立诸地。释此难者。虽初地中达一切地。然由此住而得安住。由此住力建立诸地。
论曰。复次何故初地说名极喜。由此最初得能成办自他义利胜功能故。何故二地说名离垢。由极远离犯戒垢故。何故三地说名发光。由无退转等持等至所依止故。大法光明所依止故。何故四地说名焰慧。由诸菩提分法焚灭一切障故。何故五地名极难胜。由真谛智与世间智更互相违。合此难合令相应故。何故六地说名现前。由缘起智为所依止。能令般若波罗蜜多现在前故。何故七地说名远行。至功用行最后边故。何故八地说名不动。由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动故。何故九地说名善慧。由得最胜无碍智故。何故十地说名法云。由得总缘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譬如大云能覆如空广大障故。又于法身能圆满故。
释曰。何故初地名为极喜。由于此时初得能办自他俱利胜堪能故。诸声闻等真现观时。唯得能办自利堪能。不得他利故。彼不生如是欢喜同诸菩萨。何故二地名为离垢。由此地中性戒成就。非如初地思择护戒。性戒成故诸犯戒垢已极远离。何故三地名为发光。由此地中与三摩地三摩钵底。常不相离无退转故。于大乘法能作光明。何故四地名为焰慧。由此地中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由住此故能烧一切根本烦恼及随烦恼。皆为灰烬。何故五地名极难胜。由此地中知真谛智是无分别。知诸世间工论等智是有分别。此二相违应修令合。能合难合令相应故名极难胜。何故六地名为现前。谓此地中住缘起智。由此智力无分别住最胜般若波罗蜜多而得现前。悟一切法无染无净。于第七地当成有行。第八地中当成无行。何故七地名为远行。谓此地中于功用行得至究竟。虽一切相不能动摇。而于无相。犹名有行。何故八地名为不动。由此地中所有诸相。及一切行皆不能动。无分别智任运流行。何故九地名为善慧。由此地中无碍解智说名为慧。此慧妙善故名善慧。何故十地名为法云。由此地中所有总缘一切法智。譬如大云。陀罗尼门三摩地门。犹如净水。此智所藏如云含水。又如大云能覆虚空。如是总缘一切法智。普能覆灭诸广大障。又于法身能圆满者。如大云起周遍虚空。如是此智于诸菩萨所依法身。悉能周遍。此中圆满意说周遍。
论曰。得此诸地云何可见。由四种相。一得胜解。谓得诸地深信解故。二得正行。谓得诸地相应十种正法行故。三得通达。谓于初地达法界时。遍能通达一切地故。四得成满。谓修诸地到究竟故。
释曰。得成满者。应知尔时修习诸地已至究竟。
论曰。修此诸地云何可见。谓诸菩萨于地地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由五种相修。何等为五。谓集总修无相修无功用修炽盛修无喜足修。如是五修令诸菩萨成办五果。谓念念中消融一切粗重依止。离种种想得法苑乐。能正了知周遍无量无分限相大法光明。顺清净分无所分别无相现行。为令法身圆满成办。能正摄受后后胜因。
释曰。如一一地有五相修。今当显示。修奢摩他毗钵舍那。皆由五相并得修习。诸念念中消融一切粗重依止者。谓烦恼障及所知障。无始时来熏习种子。说名粗重。此二障聚由缘总法。止观智力念念消融。此中意取障聚破坏故名消融。或令羸损故名消融。离种种想得法苑乐者。契经等法住种种性。远离如是种种性想。即是证得法苑之乐。于中可居故名为苑。复有余义。于随所受寻伺法中。不起粗显领纳观察。但由止观忆念光明。而起微细领纳观察。能正了知周遍无量无分限相大法光明者。谓正了达十方无边无分限相。如善习诵文字光明名法光明。顺清净分无所分别无相现行者。谓事成办诸相应法。名顺净分无所分别无相现行。此中意取所得佛果。名事成办。为令法身圆满成办能正摄受后后胜因者。谓第十地法身说名圆满第十一佛地法身说名成办。一切因中生佛地者最为殊胜。是故说言能正摄受后后胜因。
论曰。由增胜故说十地中别修十种波罗蜜多。于前六地所修六种波罗蜜多。如先已说。后四地中所修四者。一方便善巧波罗蜜多。谓以前六波罗蜜多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故。二愿波罗蜜多。谓发种种微妙大愿。引摄当来波罗蜜多殊胜众缘故。三力波罗蜜多。谓由思择修习二力。令前六种波罗蜜多无间现行故。四智波罗蜜多。谓由前六波罗蜜多。成立妙智受用法乐。成熟有情故。又此四种波罗蜜多。应知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智后得智摄。又于一切地中非不修习一切波罗蜜多。如是法门是波罗蜜多藏之所摄。
释曰。由增胜故说十地中别修十种波罗蜜多者。谓十地中作如是说。初地布施波罗蜜多最为增胜。其余一切波罗蜜多非不修习。随力随分。乃至第十地智波罗蜜多最为增胜。其余一切波罗蜜多非不修习。随力随分。是故说言。由增胜故说十地中别修十种波罗蜜多。若总相说。一切地中皆修一切波罗蜜多。于前六地所修六种波罗蜜多如先已说者。显示次第别修十种波罗蜜多。如次前经。先说布施波罗蜜多。最后说智波罗蜜多。今此论中如先所说少不具足。谓后四地所修四种波罗蜜多。先所未说。若于是处。唯说六种波罗蜜多。即于此处。方便善巧等四波罗蜜多摄在其中。若于是处宣说十种波罗蜜多。此中唯说无分别智。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其余方便善巧等四波罗蜜多。后得智摄。是故于后四种地中。修余四种波罗蜜多。方便善巧波罗蜜多者。谓后四中先说第一。共诸有情者。谓以此善共诸有情。如所共有。今当显示。谓以此善愿求无上正等菩提。作诸有情一切义利。要证菩提。此意方遂。是故若有如是思惟。所有善根皆悉回向无上菩提。作诸有情一切义利。如是名为共诸有情。方便善巧显示般若及以大悲。谓以前六波罗蜜多所集善根。共诸有情。此由大悲回求无上正等菩提。不求帝释等富乐果。由了知故不起烦恼。此即般若。又由具足方便善巧。不舍生死而无染污。是故说名方便善巧波罗蜜多。谓发种种微妙大愿引摄当来波罗蜜多殊胜众缘者。此显示愿波罗蜜多所作事业。此愿即是波罗蜜多。是故名愿波罗蜜多。言当来者。谓为当来此是所为。第七转声。为当来故发种种愿。余契经说有二种力。谓思择力及修习力。若虽未有修习力者。由思择力精进修习波罗蜜多故。说由此波罗蜜多无间现行。此显示力波罗蜜多所作事业。谓由前六波罗蜜多成立妙智受用法乐成熟有情者。谓由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智自性等故。成立如是后得妙智。复由此智成立前六波罗蜜多。由此自为与同法者。受用法乐。及为成熟一切有情。如是法门是到彼岸藏所摄者。此中一切大乘教法。皆通说名到彼岸藏。如是所引十地法门。是彼藏摄。非声闻藏。由彼摄故。一切地中皆修一切波罗蜜多。如是诸地遍于一切诸佛国土。一切诸佛同所宣说。是故最胜。由此法门是最胜故。于最初时最胜处说。此处高广殊妙坚牢。故名最胜。
论曰。复次凡经几时。修行诸地可得圆满。有五补特伽罗。经三无数大劫。谓胜解行补特伽罗。经初无数大劫修行圆满。清净增上意乐行补特伽罗。及有相行无相行补特伽罗。于前六地及第七地。经第二无数大劫修行圆满。即此无功用行补特伽罗。从此已上至第十地。经第三无数大劫修行圆满。此中有颂。
清净增上力坚固心升进
名菩萨初修无数三大劫
释曰。有五补特伽罗经三无数大劫者。谓胜解行补特伽罗。于解行地中经初无数大劫修行圆满。既圆满已通达真如故。成清净增上意乐行补特伽罗。此清净增上意乐行遍十地中。此在六地名有相行补特伽罗。在第七地名无相有功用行补特伽罗。此经第二无数大劫修行圆满。入第八地名无功用行补特伽罗。此无功用行犹未成满。若至第九第十地中。无功用行方得成满。此经第三无数大劫修行圆满。如是唯一补特伽罗。位差别故建立五种。譬如预流一来不还。如说经三无数大劫得佛菩提。无始生死数修施等。数值诸佛。齐于何时名最初修三无数劫。故以伽他显释此问。清净增上力者。谓善根力及大愿力。由善根力。应知所治不能降伏。由大愿力。应知常值诸善知识。坚固心升进者。谓发牢固心。起增进行。牢固心者。应知所发大菩提心。诸恶友力不能令舍。增进行者。应知现在及生生中。善法常增终无退减。余义易了无烦重释。
大乘论释卷第八
增上戒学分第七
论曰。如是已说因果修差别。此中增上戒殊胜云何可见。如菩萨地正受菩萨律仪中说。复次应知略由四种殊胜故此殊胜。一由差别殊胜。二由共不共学处殊胜。三由广大殊胜。四由甚深殊胜。
释曰。此中问答。辩诸菩萨所学尸罗。于声闻等有大差别故名殊胜。又此增上戒等三学。即前所说波罗蜜多自性所摄。何故别立。于先所说波罗蜜多。别义建立。今当显示。为显展转相因性故别立三学。谓依尸罗发生静虑。复依静虑发生般若。
论曰。差别殊胜者。谓菩萨戒有三品别。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此中律仪戒。应知二戒建立义故。摄善法戒。应知修集一切佛法建立义故。饶益有情戒。应知成熟一切有情建立义故。
释曰。差别殊胜。谓声闻等唯有一种律仪戒。无摄善法戒及饶益有情戒。菩萨具三。是故殊胜。
论曰。共不共学处殊胜者。谓诸菩萨一切性罪不现行故。与声闻共。相似遮罪有现行故。与彼不共。于此学处。有声闻犯菩萨不犯。有菩萨犯声闻不犯。菩萨具有身语心戒。声闻唯有身语二戒。是故菩萨心亦有犯。非诸声闻。以要言之。一切饶益有情无罪身语意业。菩萨一切皆应现行。皆应修学。如是应知。说名为共不共殊胜。
释曰。共不共中。一切性罪。谓杀生等说名为共。相似遮罪。为掘生地断生草等说名不共。于此学处者。谓后学处。有声闻犯菩萨不犯者。如两安居观益有情辄行经宿。有菩萨犯声闻不犯者。谓观有益而故不行。是故菩萨心亦有犯非诸声闻者。谓唯内起欲等寻思。菩萨成犯。非声闻等。一切饶益有情无罪身语意业菩萨一切皆应现行皆应修学者。谓能饶益而无有罪。如是三业。菩萨应修。或虽饶益。而非无罪。如以女等非法之物授与他人。为遮此事故说无罪。
论曰。广大殊胜者。复由四种广大故。一由种种无量学处广大故。二由摄受无量福德广大故。三由摄受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广大故。四由建立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故。
释曰。种种无量学处广大者。谓诸菩萨所修学处。亦是种种亦是无量。由此于彼一切有情。作成熟事及摄受事故。摄受无量福德广大者。谓诸菩萨摄受无量福德资粮。非声闻故。摄受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广大者。谓于诸有情劝令修善。名利益意乐。若即于此补特伽罗。愿由彼善当得胜果。名安乐意乐。建立无上正等菩提广大者。谓诸菩萨由此尸罗。建立无上正等菩提。非声闻故。
论曰。甚深殊胜者。谓诸菩萨由是品类方便善巧。行杀生等十种作业而无有罪。生无量福。速证无上正等菩提。又诸菩萨现行变化身语两业。应知亦是甚深尸罗。由此因缘或作国王。示行种种恼有情事。安立有情毗奈耶中。又现种种诸本生事。示行逼恼诸余有情。真实摄受诸余有情。先令他心深生净信。后转成熟。是名菩萨所学尸罗甚深殊胜。
释曰。甚深殊胜中。谓诸菩萨由是品类方便善巧者。此中显示如是菩萨如是方便善巧功能。谓诸菩萨若如是知。如是品类补特伽罗。于此不善无间等事将起加行。以他心智了知彼心。无余方便能转彼业。如实了知彼由此业定退善趣定往恶趣。如是知已生如是心。我作此业当堕恶趣。我宁自往必当脱彼。于彼现在虽加少苦。令彼未来多受安乐。是故菩萨譬如良医。以饶益心虽复杀之而无少罪。多生其福。由多福故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如是等戒最为甚深。又诸菩萨现起变化身语二业。当知亦是甚深尸罗。由此道理。或作国王现作种种恼有情事。安立有情毗奈耶中。变化自体名为变化。此中应说无厌足王化导善财童子等事。又现种种诸本生事者。如毗湿婆安呾罗等诸本生事。此中菩萨以其男女施婆罗门。皆是变化。示行逼恼诸余有情真实摄受诸余有情者。谓诸菩萨终不逼恼余实有情。摄受其余实有情故。如是亦名甚深殊胜。
论曰。由此略说四种殊胜。应知菩萨尸罗律仪最为殊胜。如是差别菩萨学处。应知复有无量差别。如毗奈耶瞿沙方广契经中说。
释曰。如是四种略说差别。于毗奈耶瞿沙经中。广说复有百千差别。
增上心学分第八
论曰。如是已说增上戒殊胜。增上心殊胜云何可见。略由六种差别应知。一由所缘差别故。二由种种差别故。三由对治差别故。四由堪能差别故。五由引发差别故。六由作业差别故。
释曰。为显增上心学殊胜。作此问答。
论曰。所缘差别者。谓大乘法为所缘故。
释曰。谓大乘法为所缘者。诸菩萨定缘于大乘。非声闻定。
论曰。种种差别者。谓大乘光明集福定王贤守健行等三摩地。种种无量故。
释曰。大乘光明集福定王等者。显如是等诸三摩地种种差别唯大乘有。声闻乘等一种亦无。
论曰。对治差别者。谓一切法总相缘智。以楔出楔道理。遣阿赖耶识中一切障粗重故。
释曰。缘总法智对治一切障碍而住。如以细楔除去粗楔住本识中。诸杂染法熏习种子说名为粗。诸对治道。能除彼故是微细义。
论曰。堪能差别者。谓住静虑乐。随其所欲而受生故。
释曰。由有堪能住静虑乐。随有饶益诸有情处。即往彼生不退静虑。诸声闻等无如是事。
论曰。引发差别者。谓能引发一切世界无碍神通故。
释曰。由此静虑引发神通一切世界皆无障碍。
论曰。作业差别者。谓能振动炽然遍满显示转变往来卷舒。一切色像皆入身中。所往同类。或显或隐。所作自在。伏他神通。施辩念乐。放大光明。引发如是大神通故。
释曰。作业差别。谓发神通所作事业。此中能动一切世界故名振动。即彼炽然故名炽然。言遍满者。应知即是光明普照。言显示者。由此威力。令无所能余有情类。欻然能见无量世界。及见其余佛菩萨等。言转变者。应知转变一切地等令成水等。言往来者。谓一刹那普能往还无量世界。言卷舒者。谓卷十方无量世界入一极微。极微不增。舒一极微包于十方无量世界。世界不减。一切色像皆入身中者。谓身中现无量种种一切事业。所往同类者。谓如往诣三十三天。色像言音与彼同类。为化彼故往一切处亦复如是。显谓显现。隐谓隐藏。所作自在者。如变魔王作佛身等。伏地神通者。谓能映蔽一切神通。于请问者施以辩才故名施辩。于听闻者施念施乐。令得定故名施念乐。放大光明者。为欲召集远住他方世界菩萨。引发如是大神通者。引前所说大神通故。如是一切声闻所无。是故殊胜。
论曰。又能引发摄诸难行。十难行故。十难行者。一自誓难行。誓受无上菩提愿故。二不退难行。生死众苦不能退故。三不背难行。一切有情虽行邪行而不弃故。四现前难行。怨有情所现作一切饶益事故。五不染难行。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染污故。六胜解难行。于大乘中虽未能了然。于一切广大甚深生信解故。七通达难行。具能通达补特伽罗法无我故。八随觉难行。于诸如来所说甚深秘密言词。能随觉故。九不离不染难行。不舍生死而不染故。十加行难行。能修诸佛安住。解脱一切障碍。穷生死际。不作功用。常起一切有情一切义利行故。
释曰。如说菩萨修诸难行。此中何等名为难行。一切难行十种所显。于中不离不染难行者。不弃舍故名为不离。谓于生死不全舍离。亦不染污。此甚为难。余九难行其义易了。
论曰。复次随觉难行中。于佛何等秘密言词。彼诸菩萨能随觉了。谓如经言。
释曰。为显秘密言词意趣故为此问。如经言者。总答前问。后当别释。
论曰。云何菩萨能行惠施。若诸菩萨无少所施。然于十方无量世界广行惠施。云何菩萨乐行惠施。若诸菩萨于一切施都无欲乐。云何菩萨于惠施中深生信解。若诸菩萨不信如来而行布施。云何菩萨于施策励。若诸菩萨于惠施中不自策励。云何菩萨于施耽乐。若诸菩萨无有暂时少有所施。云何菩萨其施广大。若诸菩萨于惠施中离娑洛想。云何菩萨其施清净。若诸菩萨殟波陀悭。云何菩萨其施究竟。若诸菩萨不住究竟。云何菩萨其施自在。若诸菩萨于惠施中不自在转。云何菩萨其施无尽。若诸菩萨不住无尽。如于布施。于戒为初。于慧为后。随其所应当知亦尔。
释曰。云何菩萨能行惠施等者。谓诸菩萨一切有情摄为自体。是故彼施即是己施。是此意趣。云何菩萨乐行惠施等者。谓诸菩萨不乐修行味着等施。但乐修行菩萨净施。言味著者。意说贪染。或有余处名来求施。云何菩萨于惠施中深生信解等者。谓诸菩萨自得施心而行惠施。不藉他缘。云何菩萨于施策励等者。谓诸菩萨性自能施。悭吝断故。不待他策亦不自策。任运能施。是此意趣。云何菩萨于施耽乐等者。谓诸菩萨常行施故无暂时施。一切施故无少所施。云何菩萨其施广大等者。谓诸菩萨依定行施。即是离欲而行施义。言娑洛者。显目坚实。密诠流散。今取密义。离流散想。依定行施故成广大。云何菩萨其施清净等者。谓诸菩萨拔除悭足而行惠施。殟波陀者。显目生起。密诠拔足。波陀名足。殟名为拔。今取密义。拔除悭足令面倾覆而行惠施。是故说名殟波陀悭。云何菩萨其施究竟等者。谓诸菩萨不住究竟。无余涅槃如声闻等。是故究竟常能行施。云何菩萨其施自在等者。谓诸菩萨令施等障不得自在而行惠施。令所治障不自在故施得自在。云何菩萨其施无尽。谓诸菩萨不住涅槃。常行惠施。此中无尽。意取涅槃。不同声闻住涅槃故。其施无尽。
论曰。云何能杀生。若断众生生死流转。云何不与取。若诸有情无有与者自然摄取。云何欲邪行。若于诸欲了知是邪而修正行。云何能妄语。若于妄中能说为妄。云何贝戍尼。若能常居最胜空住。云何波鲁师。若善安住所知彼岸。云何绮间语。若正说法品类差别。云何能贪欲。若有数数欲自证得无上静虑。云何能嗔恚。若于其心能正憎害一切烦恼。云何能邪见。若一切处遍行邪性皆如实见。
释曰。如经中说。苾刍。我是能杀生等者。此中显彼所说意趣。云何欲邪行者。谓知诸欲皆是其邪而修正行。云何贝戍尼者。此贝戍尼。显目离间语。密诠常胜空。贝者表胜。戍者表空。尼者表常。今取密义与答相应。是故答言。若能常居最胜空住。云何波鲁师者。此波鲁师。显目粗恶语。密诠住彼岸。波表彼岸。鲁师表住。今取密义与答相应。是故答言。善安住所知彼岸。是到所知彼岸住义。云何能邪见等者。谓色等中如实观见遍行邪性。即是于彼依他起中。如实观见遍计所执。是邪性义。于十不善业道文中。余义易了。
论曰。甚深佛法者。云何名为甚深佛法。此中应释。谓常住法是诸佛法。以其法身是常住故。又断灭法是诸佛法。以一切障永断灭故。又生起法是诸佛法。以变化身现生起故。又有所得法是诸佛法。八万四千诸有情行。及彼对治皆可得故。又有贪法是诸佛法。自誓摄受有贪有情为己体故。又有嗔法是诸佛法。又有痴法是诸佛法。又异生法是诸佛法。应知亦尔。又无染法是诸佛法。成满真如一切障垢不能染故。又无污法是诸佛法。生在世间。诸世间法不能污故。是故说名甚深佛法。
释曰。复有余处契经说言。谓常住法是诸佛法。广说乃至又无污法是诸佛法。此中意趣今当显示。谓佛法身体是常住故。说此法为常住法。断灭法者。所有障垢悉皆断灭。由此义故即说此法为断灭法。有所得法是佛法者。有情诸行八万四千。及彼对治皆有可得。故说此法名有所得。无染法者。清净真如。一切障垢所不能染。故说此法名无染法。余义易了无烦重释。
论曰。又能引发修到彼岸。成熟有情净佛国土。诸佛法故。应知亦是菩萨等持作业差别。
释曰。前所未说作业差别。今于此中。复显菩萨等持作业。谓诸菩萨依三摩地。能修一切波罗蜜多。又依此定能善成熟一切有情。发神通等种种方便。引诸有情入正法故。又由此力能善清净一切佛土。心得自在。随欲能成金银等宝诸佛土故。又由此力能正修集一切佛法。是三摩地作业差别。
增上慧学分第九之一
论曰。如是已说增上心殊胜。增上慧殊胜云何可见。谓无分别智。若自性若所依。若因缘若所缘。若行相若任持若助伴。若异熟若等流。若出离若至究竟。若加行无分别后得胜利。若差别若无分别后得譬喻。若无功用作事若甚深。应知无分别智名增上慧殊胜。
释曰。今正至说增上慧时。此中意说。无分别智名增上慧。此复三种。一加行无分别智。谓寻思慧。二根本无分别智。谓正证慧。三后得无分别智。谓起用慧。此中悕求慧。是第一增上慧。内证慧是第二增上慧。摄持慧是第三增上慧。今且成立无分别智。由唯此智通因果故。其寻思智是此智因。其后得智是此智果。所以成此兼成余二。
论曰。此中无分别智。离五种相以为自性。一离无作意故。二离过有寻有伺地故。三离想受灭寂静故。四离色自性故。五离于真义异计度故。离此五相。应知是名无分别智。
释曰。且应先说无分别智所有自性。此中体相。说名自性。谓诸菩萨无分别智。离五种相以为自性。离五相者。若无作意是无分别智。睡醉闷等应成无分别智。若过有寻有伺地是无分别智。第二静虑已上诸地应成。无分别智。若如是者。世间应得无分别智。若想受灭等位中。心心法不转是无分别智。灭定等位无有心故。智应不成。若如色自性是无分别智。如彼诸色顽钝无思。此智应成顽钝无思。复有余义。若如色性智不应成。若于真义异计度转。无分别智应有分别。谓分别言此是真义。若智远离如是五相。于真义转于真义中不异计度。此是真义无分别智。有如是相缘真义时。譬如眼识不异计度。此是其义。
论曰。于如所说。无分别智成立相中。复说多颂。
释曰。于上所说无分别智略成立中。广说多颂。
论曰。
诸菩萨自性远离五种相
是无分别智不异计于真
释曰。由此初颂显上所说无分别智。初自性义如是已说。此智自性依彼而转。次颂当说。
论曰。
诸菩萨所依非心而是心
是无分别智非思义种类
释曰。如是所说无分别智。当言依心为依非心。若言依心能思量故。说名为心依心而转。是无分别不应道理。若依非心则不成智。为避如是二种过失故说此颂。此智所依不名为心。不思义故。亦非非心。心所引故。此生所依是心种类。亦名为心因彼而生。次颂当显。
论曰。
诸菩萨因缘有言闻熏习
是无分别智及如理作意
释曰。诸菩萨因缘者。谓此智因。有言闻熏习者。谓由他音正闻熏习。及如理作意者。谓此熏习为因意。言如理作意。无分别智因此而生。复何所缘。次颂当显。
论曰。
诸菩萨所缘不可言法性
是无分别智无我性真如
释曰。不可言法性者。谓由遍计所执自性。一切诸法皆不可言。何等名为不可言性。谓无我性所显真如。遍计所执补特伽罗。及一切法皆无自性。名无我性。即此无性所显有性。说名真如。勿取断灭故说此言。又于所缘所作行相。次颂当显。
论曰。
诸菩萨行相复于所缘中
是无分别智彼所知无相
释曰。菩萨行相于所缘中所现无相。谓即此智于真如中平等。平等生起无异无相之相。以为行相。如眼取色见青等相。非此青等与色有异。此亦如是。智与真如无异行相。即于此中为释疑难。复说二颂。
论曰。
相应自性义所分别非余
字展转相应是谓相应义
非离彼能诠智于所诠转
非诠不同故一切不可言
释曰。若一切法皆不可言。复以何等为所分别。为释此故说如是言。相应自性义所分别非余。谓即相应为自性义。是所分别非离于此。故言非余。此云何成。为重成立复说是言。字展转相应是谓相应义。谓别别字相续宣传。以成其义。是相应义如言斫刍。二字不断说成眼义。是相应义为所分别。又一切法皆不可言。因何成立。故复说言非离。彼能诠智于所诠转。由若不了能诠之名。于所诠义觉知不起。故一切法皆不可言。若言要待能诠之名。于所诠义有觉知起。为遮此故复说是言。非诠不同故。以能诠名与所诠义互不相称。各异相故。能诠所诠皆不可说。由此因故说一切法皆不可言。无分别智何所任持。
论曰。
诸菩萨任持是无分别智
后所得诸行为进趣增长
释曰。由无分别后所得智。得菩萨行。此行即依无分别智。为进趣增长者。为令如是诸菩萨行得增长故。无分别智是彼任持。此智复以何为助伴。
论曰。
诸菩萨助伴说为二种道
是无分别智五到彼岸性
释曰。二种道者。一资粮道。二依止道。资粮道者。谓施戒忍及与精进波罗蜜多。依止道者。即是静虑波罗蜜多。由前所说波罗蜜多所生诸善。及依静虑波罗蜜多。无分别智即得生长。此智名慧波罗蜜多。乃至未得佛果已来。无分别智于何处所感异熟果。
论曰。
诸菩萨异熟于佛二会中
是无分别智由加行证得
释曰。于佛二会中者。谓受用身会中。及变化身会中。若无分别加行转时。于变化身会中受生。受异熟果。若已证得无分别智。于受用身会中受生。受异熟果。为显此义故。复说由加行证得。无分别智谁为等流。
论曰。
诸菩萨等流于后后生中
是无分别智自体转增胜
释曰。诸菩萨等流于后后生中者。于次前说二身大会后后生中。是无分别智自体转增胜者。即彼所修无分别智展转增胜。应知即是彼等流果。无分别智出离云何。
论曰。
诸菩萨出离得成办相应
是无分别智应知于十地
释曰。诸菩萨出离者。进趣究竟故名出离。即是进趣大涅槃义。得成办相应是无分别智者。初护此智名得相应。次后无量百千大劫成办相应。应知于十地者。谓从初地乃至第十。如是次第。此智初地唯名为得。尔后多时乃名成办。是故菩萨经无数劫乃证涅槃。由尔所时方到究竟。无分别智谁为究竟。而次前说次第获得。
论曰。
诸菩萨究竟得清净三身
是无分别智得最上自在
释曰。得清净三身者。是得如来净三身义。言清净者。谓初地中唯得三身至第十地乃善清净。得最上自在者。无分别智非唯证得清净三身以为究竟。而复获得十种自在。此如后说应知其相。无分别智有何胜利。此中三种无分别智。一者加行无分别智。二者根本无分别智。三者后得无分别智。此中加行无分别智。谓诸菩萨初从他闻无分别理。次虽未能自见此理而生胜解。次此胜解为所依止。方便推寻无分别理。是名加行无分别智。由此能生无分别智。是故亦得无分别名。如是加行无分别智无染胜利。其譬云何。
论曰。
如虚空无染是无分别智
种种极重恶由唯信胜解
释曰。为欲显示彼不能染故。说种种极重恶言。为欲显示不能染因故。说由唯信胜解。言由唯信乐无分别理而起胜解。故能对治种种恶趣。此即显示诸恶不染。此中根本无分别智无染胜利。其譬云何。
论曰。
如虚空无染是无分别智
解脱一切障得成办相应
释曰。从何解脱。谓解脱一切障。由何解脱。谓成办相应如是解脱。由于诸地唯得相应。成办相应以为因故。此即显示无分别智能治诸障。此中后得无分别智无染胜利。其譬云何。
论曰。
如虚空无染是无分别智
常行于世间非世法所染
释曰。由此智力观诸有情诸利乐事故。思往彼世间受生。既受生已。一切世法所不能染。世法有八。一利二衰三誉四毁五称六讥七苦八乐。从无分别智所生故。此智亦得无分别名。今当显此三智差别。
论曰。
如哑求受义如哑正受义
如非哑受义三智譬如是
如愚求受义如愚正受义
如非愚受义三智譬如是
如五求受义如五正受义
如末那受义三智譬如是
如未解于论求论受法义
次第譬三智应知加行等
释曰。此中三智如其譬喻。应知差别。譬如哑人求受境义不能言说。如是加行无分别智。应知亦尔。譬如哑人正受境义寂无言说。如是根本无分别智。应知亦尔。如非哑人受境义已。如其所受而起言说。如是后得无分别智。应知亦尔。此中意取能作文字。名为言说。如愚颂中。无所了别说名为愚。如前哑喻应正安立三智差别。如五颂中。五谓眼等五无分别。应知此中求受正受俱无分别。加行根本于真如义差别亦尔。如意受义亦能分别。如是后得亦能受义。亦能分别。如是三智如前哑喻安立差别。于论颂中。如未解论于论求解。如是加行无分别智。应知亦尔。如温习论但受于法。如是根本无分别智。应知亦尔。此中法者。意取文字如解论者。于法于义皆能领受。如是后得无分别智。应知亦尔次第之言。显示三智似于法义领受差别。次当显示根本后得譬喻差别。
论曰。
如人正闭目是无分别智
即彼复开目后得智亦尔
应知如虚空是无分别智
于中现色像后得智亦尔
释曰。初颂显示二智差别。其相可知。如虚空者。譬如虚空周遍无染。非能分别。非所分别。如是根本无分别智。应知亦尔。遍一切法一味空性故名周遍。一切诸法所不能染故名无染。自无分别。是故说名非能分别。亦不为他分别行相。是故说名非所分别。如是应知。无分别智譬如虚空。现色像者。譬如空中所现色像是可分别。如是后得无分别智。应知亦尔。是所分别亦能分别。若以如是无分别智修成佛果。既离功用作意分别。云何能成利益安乐诸有情事。
论曰。
如末尼天乐无思成自事
种种佛事成常离思亦尔
释曰。如离分别所作事成。于此颂中。末尼天乐譬喻。显示如如意珠虽无分别而能成办。随诸有情意所乐事。又如天乐无击奏者。随生彼处有情意乐。出种种声。如是应知。诸佛菩萨无分别智。虽离分别而能成办种种事业。次当显此无分别智所有甚深。此智为缘依他起性。分别事转为缘余境。若尔何失。若缘分别。无分别性应不得成。若缘余境余境定无。云何得缘。
论曰。
非于此非余非智而是智
与境无有异智成无分别
释曰。非于此非余者。此智不缘分别为境。无分别故。不缘余境即缘依他。诸分别法真如法性为境界故。法与法性若一若异不可说故。此说根本无分别智。不缘分别亦不缘余。又此根本无分别智为智为非。若尔何失。若是智者。云何是智而是无分别。若非智者。云何说为无分别智。答此问言。非智而是智。此显根本无分别智非定是智。似于加行分别智中此不生故。亦非非智。以从加行分别智因而得生故。复有别义。非于此非余非智而是智者。以非于此分别转故。说名非智。以非于余即于分别法性转故。而亦是智。前后二句互相解释。与境无有异智成无分别者。非如加行无分别智。有其所取能取性转名无分别。与所取境无差别转。平等平等名无分别。此智不住所取能取二种性中。如薄伽梵余契经中说。一切法皆无分别。为欲显示无分别义。复说颂言。
论曰。
应知一切法本性无分别
所分别无故无分别智无
释曰。应知一切法本性无分别者。是一切法本来自性无分别义。何以故。所分别无故。此即显示所分别事无所有故。诸法本性无有分别。若所分别无所有故。诸法本性无分别者。何故本来一切有情不得解脱。答此问言。无分别智无此显彼。无无分别智。虽一切法本来自性无有分别。而不解脱。若于诸法无分别理。真证智生。现见诸法无分别性。即得解脱。此未生故未得解脱。真证智者。应知即是无分别智。今当显此三智差别。
摄大乘论释卷第九
增上慧学分第九之二
论曰。此中加行无分别智有三种。谓因缘引发数习生差别故。
释曰。此中加行无分别智三种差别。谓或由种姓力。或由前生引发力。或由现在数习力而得生故。或由种姓力者。种姓为因而得生故。前生引发力者。由前生中数习为因而得生故。现在数习力者。由现在生士用力为因而得生故。
论曰。根本无分别智亦有三种。谓喜足无颠倒无戏论。无分别差别故。
释曰。此中喜足无分别者。应知已到闻思究竟。由喜足故不复分别故。名喜足无分别智。谓诸菩萨住异生地。若得闻思觉慧究竟。便生喜足作是念言。凡所闻思极至于此。以是义故说名喜足无分别智。复有余义。应知世间亦有喜足无分别智。谓诸有情至第一有见为涅槃。便生喜足作是念言。过此更无所应至处故。名喜足无分别智。无颠倒无分别者。谓声闻等。应知彼等通达真如。得无常等四无倒智。无常等四颠倒分别。名无颠倒无分别智。无戏论无分别者。谓诸菩萨。应知菩萨于一切法。乃至菩提皆无戏论。应知此智所证真如。过名言路超世智境。由是名言不能宣说。诸世间智不能了知。
论曰。后得无分别智有五种。谓通达随念安立和合如意思择差别故。
释曰。此后得智五种差别。一通达思择。二随念思择。三安立思择。四和合思择。五如意思择。此中通达思择者。谓通达时如是思择。我已通达。此中思择意取觉察。随念思择者。谓从此出随忆念言。我已通达无分别性。安立思择者。谓为他说此通达事。和合思择者。谓总缘智观一切法皆同一相。由此智故进趣转依。或转依已重起此智。如意思择者。谓随所思一切如意。由此思择能变地等令成金等。为得如意起此思择。是故说名如意思择。如有说言。由思择故便得如意。虽已成立无分别智。犹未宣说成立因缘。是故复说多颂显示。
论曰。复有多颂。成立如是无分别智。
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
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
于过去事等梦像二影中
虽所缘非实而境相成就
若义义性成无无分别智
此若无佛果证得不应理
得自在菩萨由胜解力故
如欲地等成得定者亦尔
成就简择者有智得定者
思惟一切法如义皆显现
无分别智行诸义皆不现
当知无有义由此亦无识
释曰。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等者。谓于傍生见有水处。饿鬼见是陆地高原。于人所见有粪秽处。猪等傍生见为净妙可居室宅。于人所见净妙饮食。诸天见为臭秽不净。如是众生于等事中心见异故。应知境义非真实有。若义实无识应无境。有无境识如缘去来。如缘梦像。如缘镜等及三摩地所行影像。为显此义说一伽他。谓于过去等。此中前半由后半释。如其次第应知其相。由无别实境。是故说言有无境识。由自变为境。是故说言境相成就。即是自缘心影像义。谓缘去来梦像二影。次第安立境相成就。若义义性成无无分别智者。若义实有义之自性。是则应无无分别智。若谓虽无无分别智。当有何失。此若无佛果证得不应理者。若汝拨无无分别智。是则不应证得佛果故。应决定许有如是无分别智。得自在菩萨者。谓已证得自在菩萨。由胜解力故者。由愿乐力。如欲地等成者。谓令地等成金等相。随欲皆成。得定者亦尔者。谓余声闻等。成就简择者者。谓已成满毗钵舍那。言有智者。谓诸菩萨。得定者者。得三摩地。思惟一切法如义皆显现者。谓菩萨等定慧成满摄心于内。如如思惟经等法义。如是如是皆得显现。若念佛时随所思念彼彼法中佛义显现。思色受等应知亦尔。无分别智行诸义皆不现者。谓无分别智正现行时。一切境义皆不显现。当知无有义者。谓由前说种种道理。当知境义实无所有。欲显其识如境亦无故。言由此亦无识。所识境义既无所有。由此应知能识亦无。此义如前所知相中分明已显。
论曰。般若波罗蜜多与无分别智无有差别。如说菩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非处相应。能于所余波罗蜜多修习圆满。云何名为非处相应修习圆满。谓由远离五种处故。一远离外道我执处故。二远离未见真如菩萨分别处故。三远离生死涅槃二边处故。四远离唯断烦恼障生喜足处故。五远离不顾有情利益安乐。住无余依涅槃界处故。
释曰。无分别智即是般若波罗蜜多。由彼经中说。诸菩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非处相应。能于所余波罗蜜多修习圆满。为欲令知如是义故显示彼文。远离外道我执处者。谓如外道住般若中执我我所。作如是念我能住般若。般若是我所菩萨不尔。远离如是诸外道辈我执处故。应知说名非处相应。安住般若波罗蜜多。远离未见真如菩萨分别处者。谓如未见真如菩萨。于无分别般若波罗蜜多中。分别此是般若波罗蜜多。菩萨远离如是分别。应知说名非处相应安住般若波罗蜜多。远离生死涅槃二边处者。谓如世间安住生死。诸声闻等安住涅槃。菩萨不尔。远离二边。应知说名非处相应安住般若波罗蜜多。远离唯断烦恼障生喜足处者。如声闻等唯断烦恼障便生喜足菩萨不尔。由此意趣。应知说名非处相应安住般若波罗蜜多。远离不顾有情利益安乐住无余依涅槃界处者。谓如声闻等不顾有情利益安乐。于无余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菩萨不尔。不住声闻所住之处。应知说名非处相应安住般若波罗蜜多。
论曰。声闻等智与菩萨智有何差别。由五种相应知差别。一由无分别差别谓于蕴等法无分别故。二由非少分差别。谓于通达真如。入一切种所知境界。普为度脱一切有情。非少分故。三由无住差别。谓无住涅槃为所住故。四由毕竟差别。谓无余依涅槃界中无断尽故。五由无上差别。谓于此上无有余乘胜过此故。此中有颂。
诸大悲为体由五相胜智
世出世满中说此最高远
释曰。此中显示声闻等智与菩萨智五相差别。无分别差别者。谓声闻等缘于蕴等分别识生。非菩萨智分别蕴等。非少分差别者。谓显三种非少分性。一所达真如非少分性。二所知境界非少分性。三所度有情非少分性。所达真如非少分性者。谓菩萨智具足通达补特伽罗法无我性。声闻等智入真如时。唯能通达补特伽罗无我之性。所知境界非少分性者。谓菩萨智普缘一切所知境生。声闻等智唯缘苦等诸谛而生。所度有情非少分性者。谓菩萨智普为度脱一切有情。勤趣菩提。声闻等智唯求自利。无住差别者。谓菩萨智正为安住无住涅槃。非声闻等。是故差别。毕竟差别者。谓声闻等于无余依涅槃界中一切灭尽。菩萨于此涅槃界中功德无尽。是故差别。无上差别者。谓声闻等上有大乘。其菩萨乘无复有上。是故差别。为显此义说一伽他。世出世满中者。谓于色无色界世间满中。及于声闻乘等出世满中。
论曰。若诸菩萨成就如是增上尸罗。增上质多增上般若功德圆满。于诸财位得大自在何故现见有诸有情匮乏财位见彼有情。于诸财位有重业障故。见彼有情若施财位障生善法故。见彼有情。若乏财位厌离现前故。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为积集不善法因故。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便作余无量有情损恼因故。是故现见有诸有情匮乏财位。此中有颂。
见业障现前积集损恼故
现有诸有情不感菩萨施
释曰。此中显示。由是因缘。菩萨虽得财位自在具足大悲。而不施与有情财位。见彼有情于诸财位有重业障故者。谓诸有情有障菩萨神力恶业。由彼恶业障碍菩萨无障碍智。由见此故。虽有堪能虽彼匮乏而便弃舍。此中应引饿鬼江喻。如江有水。无障饮者。然诸饿鬼由自业过不能得饮。此亦如是。江喻菩萨。财位喻水。鬼喻有情。如彼饿鬼不合饮用江中净水。如是有情不合受用菩萨财位。见彼有情若施财位障生善法故者。谓复有余补特伽罗虽无业障。菩萨见彼于相续中当生善法。若施财位。受富乐故障彼生善。作是思惟。宁彼贫贱顺生善法。勿彼富贵障善法生。由此道理。虽得自在不施财位。见彼有情若乏财位厌离现前故者。谓复有余补特伽罗。菩萨见彼由贫贱故厌离现前。作是思惟。宁彼贫贱厌离现前随顺善法。勿彼富贵不生厌离。由此道理。虽得自在不施财位。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为积集不善法因故者。谓复有余补特伽罗。菩萨见彼乃至贫穷常不积集诸不善法。作是思惟。宁彼贫穷不造诸恶。勿彼富贵集诸不善。由此道理。虽得自在不施财位。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便作余无量有情损恼因故者。谓复有余补特伽罗。菩萨见彼得大财位即便苦恼无量有情。作是思惟。宁彼一身独受贫贱。勿彼富贵损恼其余无量有情。由此道理。虽得自在不施财位。为显此义复说伽他。谓见有情有业障故。障生善故。厌现前故。积集恶故。损恼他故。不感菩萨施彼财位。是故现有匮乏有情。此略显义。余广易了。
果断分第十
论曰。如是已说增上慧殊胜。彼果断殊胜云何可见。断谓菩萨无住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