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复海曙师书

发布时间:2024-03-12 09:57:21作者:大悲网

  海曙师事绩亦不详

  友人以《时事新报徵文启》见寄,光 企座下发挥佛祖道妙,以结法缘;座下以;执心在内 一 ,直指见性是心非眼 二 ,色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三 ,眼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四 ,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五 ,地大周徧 六 ,一心二门 七 ,等七题,令 光 作论,而曰“拟作模范”。

  此七题:前六,见《大佛顶首楞严经》一至三卷;后一,出《大乘起信论》。

  光幼失学问,长无所知;兼以宿业深厚,生即病目。

  大师降生始六个月,即患严重眼病,几乎丧明。

  近十余年来,一切经论皆不能看。但只执持佛号,忏除宿业,企其仗佛慈力,速生西方而已。何能作论,况曰“拟作模范”乎?其谦恭自牧,诚可嘉尚;其意见错谬,有不堪详言者!

  大师复此书的年月不详,故此“十余年”亦不知是大师几岁至几岁时。

  夫欲发挥楞严,起信之奥,何不取法乎释加如来与马鸣菩萨及历代古德之注此经此论者;而反拟以 光 作者为模范,是何异儒者欲发挥二帝三王孔孟之薪传,不以四书、五经、十三经作模范,而以樵歌牧唱为模范;织师欲织迴文古锦,不取织锦者之法则以为模范;而取编芦席者之法则以为模范;何颠倒一至于此!?

  《楞严经》,是教主释迦如来所说;欲发挥楞严奥旨,应取法乎释迦世尊。至于古德注疏,自唐讫清,多至七十余家,只今之卍字续藏中所收者,尚有四十多部。

\

  《大乘起信论》,是马鸣菩萨所造;欲发挥起信奥旨,应取法乎马鸣大士。起信注释,近二十种,见卍续藏。

  虽然,人之相交,唯贵各尽其分量而已。昔有童子捧沙供佛,佛即欢喜纳受;以沙乃童子力所能办,其供之之诚,舆供无上珍馐妙味,等无有异。

  童子捧沙供佛,缘见《阿育王传》卷一、本施土缘。传云: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林。佛入城乞食,德胜童子,以土为戏,见佛相好壮严,生欢喜心,以土作面,奉上世尊;佛为授记:佛灭百年后,作转轮王。童子,即阿育王前身。《阿育王传》,七卷。西晋、安息国三藏安法钦译。大正藏第五十三册。

  今以 光所易办之沙,供之座下,固知无用,聊将其诚;倘亦用以涂地,庶可减我罪垢,长我福田。因将七题一串穿来,儱侗论之,以塞其责。论曰:执心在内在外、在中间等,乃凡夫之情见也;执心定不在内在外在中间等,亦凡夫之情见也;非直指见性是心非眼、即末显本、指波即水之真智也。何也?以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一一皆如来藏妙真如性,周徧法界也。若有在有不在,则非如来藏妙真如性,不周徧矣。以如来藏妙真如性,含育生佛,包括空有;世出世间,无有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故也。以凡情观之,岂但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皆属生灭、皆非真如,即断惑证真、成等正觉,亦不出生灭之外。以圣智观之,非但断惑证真、成等正觉、固属真如,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全体真如;从本已来,原无一毫生灭之相可得。再进而论之,真亦不立,如本无名。心尚不可得,有何二门之可论哉!是为究竟真如,究竟如来藏妙真如性,究竟心。正所谓:五蕴皆空,度诸苦厄;“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者也。

  五阴:新译作五蕴。阴,盖覆义。蕴,积聚义。谓:积聚色、受、想、行、识五法,盖覆真性。佛为迷心重而迷色轻者说五蕴。开心法为四,合色法为一。

  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根能入尘;又、根尘互相涉入,故十二处亦名十二入。

  十二处:内六根、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合之为十二。处者、出生义,谓出生六识之处。佛为迷色重迷心轻者,说十二处。开色法为十处半(五根、五尘、法处所摄色),合心法为一处半(意根、法尘半分)。

  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界谓界限;此十八种,各有界限,作用不同。佛为心色俱迷者,说十八界,是谓心色俱开。

  七大:地、水、火、风、空、见(根性)、识。七大周徧,详见楞严经卷第三。

  一心二门:心真如门,心生灭门。

  如上一番说话,乃 光 二十年前偶梦著者。今承其雅意,献于座下。如曰必须分而论之,详其文义语脉旨趣,则非 光 之衰颓心目、荒唐学业所能办也。请求之古德,及当代讲家,自能畅座下之本怀,惬座下之素志耳。

  印祖之文,大都劝赞净土,教人念佛;但此篇是在答论楞严起信奥旨,所以不曾提到“本行”(念佛)。但在《复吴希真居士书》中,曾论及“楞严一经,是念实相佛之最切要法”,兹节录之,以资参研。

  “楞严一经,实为念实相佛之最切要法;然又为持名念佛、决志求生极乐,无上大教。何以言之?最初徵心辨见,唯恐以妄为真,错认消息;迨其悟后,则示以阴入界大皆如来藏妙真如性,乃知法法头头咸属实相;既悟实相,则觅阴入界大之相了无可得,而亦不妨阴入界大行布罗列。所示二十五圆通,除势至圆通,正属持名,兼馀三种念佛之外,馀者总为念实相佛法门。以至七趣因果,四圣阶位,五阴魔境,无非显示于实相理、顺背迷悟之所以耳。”

  只此一百七十三字,已彻底显示楞严一经十卷六二○二七字之奥旨矣!海师读此,想必能“畅其本怀”、“惬其素志”也。印祖每自谦为不是“通家”;但若不是大通家,焉能及此?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