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供养、福得、功德

发布时间:2023-09-19 10:48:25作者:大悲网

  供养、福得、功德

  供养,是众生一种礼佛的形式,凡学佛人都知道。而我则是在小的时候,就对此有很深的印象。

  记得还是在我十一、二岁的时候,我从贵州回到湖南老家,与住在一座庵堂里的外婆作伴,外婆是个出家人。这岁月尽管已过去了四十多年,但如今还是很清楚记得,每到吃饭的时节,外婆总会先盛一碗钣,架上一双筷子,然后恭恭敬敬地端到菩萨与佛像前,双手合十,嘴里不停地念着经文。无论我是怎样的饿,或者说不管是吃饭时间已是很晚,都必须要等到这个仪式结束后,我们才能端碗吃饭。外婆说这是敬菩萨,她还告诉我,我们的一切衣食都是菩萨给的,用之前都要先敬菩萨,这叫报恩。我当时心里发问:我们的衣食怎么会是菩萨给的呢?这和菩萨有什么关系。只觉得外婆这是迷信,因心里是如此认定,加之外婆是老年人,故也就未向她发问,免得引起争论。后来我还发现,不光是饭要敬,所有外人送来的瓜果点心,外婆一律要先敬了菩萨后,才让我动用。起初,我对此很不习惯,时不时要犯规。后来时间一长,自己居然养成了一种自觉性,凡是见到新东西,总是要问外婆,是否是敬了菩萨的。每当此时,总会得到外婆的赞杨。后来我长大了,参加工作了,再以后自己也开始学佛,此时我方知道,外婆这个敬菩萨,实质上就是供养。

  学佛人为什么要供养呢?因为供养有福德、有功德。故而有的人喜欢用花供养,有的人习惯用水果供养,也有的人爱用自己喜爱的物品供养,例如金银手饰、珠宝等等。但若是认得真来,细细思索,这却不是佛学供养含义的全部,因为供养一词含有深睿的佛理。要不一部不足万字的,为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金刚大法《金刚经》,也不会花去诸多篇章对供养作详尽的阐述。在这部经中释迦牟尼反复讲到供养问题。他在经中指出,供养是有福德。比如佛在经中说:“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以恒河沙等生命布施”;“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菩萨以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等等方式供养佛,都可以得到很多很多的福德。但佛在说了这些理义之后,接着告诉又我们:“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这就为我们指出,这种福德,即非福德,故名是福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种供养所得的福德,是世间福德,不应执著、贪婪。而他在经中着意讲得更多的是,无论用什么供养佛,其所得的福德,与受持读诵该经所得的福德、功德都是无法可比的。如他在经中教诲我们,用文前所说的种种方式供养佛所得的福德,与受持读诵此经所得福德,与为他人解说此经,那怕是为他人解说经的四句偈,所得的功德都是无法可比,甚至可以说“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释迦牟尼在经中如是说,这的确让人不好理解,也不可思议。要知道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恒河沙等身,这些数量已是不可计数,用这样的数量的珍宝去布施,去供养佛,居然还抵不上受持读诵这样一部经所得的功德,抵不上为他人解说几句经文所得的的功德,这无论如何叫人都无法相信。也许佛就是怕我们不信,所以佛才在经中坦言道:“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也就是佛想到了我们会不相信,所以佛又在经中说:“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佛在这里就明显提出一个问题:在诸种供养中以法供养为最上。为什么呢?这就是供养中一个必须要解决的认识问题。

  对于供养,我们得首先有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即供养是供养谁?对于这个问题,也许人们不需思考就可以答道:供养就是供养佛、供养菩萨嘛。那么谁是佛?谁是菩萨?回答也很明确:释迦牟尼是佛,观世音是菩萨,也还有许许多多的菩萨,比如地藏菩萨,普贤菩萨等等。那么这些佛与菩萨又在哪里呢?对于这个问题就不那么好回答了。在东方?在西方?在东、南、西、北四方?或者说在我们心里?若是佛与菩萨在哪里都不知道,我们又向谁去作供养,这岂不是如同俗话说的:“提着猪头,找不着庙门”,这是一个问题。我们用种种物品供养这些佛与菩萨,应该是佛与菩萨受福德,问题是佛与菩萨接受吗?如果佛与菩萨接受,那佛何必又要说:“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金刚经》)。佛与菩萨既然不接受供养,不受福德,那我们岂不是枉费心机。这又是一个问题。由此说来,供养一事还真值得认真思考。

  我们长久以来习惯于将供养朝外,因为在我们的心里只认定释迦牟尼是佛,观世音等等是菩萨,一切供养都是向他们。佛菩萨是供养的接受方,我们是供养的提供方,这就将我们与菩萨分割开来。自然而然地将自己划归在佛与菩萨之外,认定自己是众生。轻而易举就将佛、菩萨和我们隔离开来,将佛、菩萨和众生分成二,分成两个几乎不相干的东西。这是正信吗?这种见地符合佛理吗?显然不是。为什么?因为佛理告诉我们:佛即众生,众生即佛。也同时告诉我们: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众所周知,佛法是不二法门,若是将佛、菩萨与我们众生分离开来,本体不是一,我们又何能成佛。由此,以我修持的体验所知,我们的一切供养,实质上是供养自己。是以此供养增加我们的善业,增添我们的福报,功德,强大我们的慈悲之心,增长我们的佛缘。这是一个观念上的大转变,是学佛人见地上的大提升。没有这种自信,没有这种信力,想学佛,想成佛,那可能只是妄想。读过《六祖坛经》的人都记得,当五祖弘忍大师面对来求法的惠能时,说:“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当即答道:“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一个一字不识的人,一个乡间山里的粗人,如此气度,如此见地,何人能比,所以惠能大师成了佛。

  有的人对供养实质是供养自己之说,会有不同认识,说,我们明明是供养佛,怎么是供养自己呢?诸不知我们自己本性就是佛,我们记得,释迦牟尼在得道之时曾感言:“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清净智、自然智、无师智自然现前。”佛这里就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佛即众生,众生即佛。惠能大师也说“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即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六祖坛经》下同)。大师还说:“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由此理来认识供养,我们供养佛,其实不就是供养我们自己吗。也许有人会说,我们供养的物资和钱财,是供养给寺院里的和尚,怎么可以说是供养我们自己呢?诸不知,和尚是相,于相离相看和尚,和尚者,非和尚,故名和尚。也许还有人会说,我们将食物和金钱布施给贫困的人,是供养众生,也非供养我们自己。同理,众生是相,从本质上去看众生,众生者,非众生,故名众生。再则,我们若是通达佛理,佛其实早已告诉我们: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供养佛,供养菩萨,供养和尚,供养众生,实质都是在供养我们的本性、本心。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佛理告诉我们:三界唯心,心外无法。世上的一切,包括我们的生命,都来自于这个心。若是我们在供养中分彼此,这是供养给谁的,那是供养给谁的,那只能说是我们的分辨心太重、太强。有分辨即是落在相上,诸不知,一切供养皆应无相供养,这也是《金刚经》告诉我们的佛理。

  若是我们对供养谁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再来认识为什么在诸多供养中以法供养为最上就容易多了。在认识这个 个问题之前还必须对福得与功德有个清醒的认识。常人向佛、菩萨的供养,无论是用鲜花、瓜果,还是用点心、珠宝,也不管供品是多还是少,这是一种得世间福报的供养。而唯有法的供养是功德的供养。为何这样说,因为学佛人都应该知道:众生即佛,佛即众生。从这个理义上,我们就知道:众生的本性就是佛,我们的本心就是佛。而一切物质的供养,都是向外的供养,其只能获得世间福德。而这种福德,正是佛在经中说的,是福德,即非福德,故名是福德。这是无常的。而佛法的供养是供养什么?是智慧,是觉悟,是向内的,是向供养人本身的,这种供养是佛法的受益,是佛法的功德供养,她恰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是去除众生妄想执着的法宝。因此,用佛法作供养,会觉悟我们迷茫的心,会洗涤我们生命中的一切污染,会使我们放下一切执着,会使我们的无明得以消除,最终与佛同体。这种供养的功果有什么能比,有什么可量。这种功德与世间福德无法相提并论,两者间无法比,也不可比。难怪史上曾有人对梁武帝一生造寺度僧,有无功德一事,问询于惠能大师。惠能大师曾答曰:“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六祖坛经》)。难怪释迦牟尼要在《金刚经》中说:“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之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佛还在此经中说:“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其实,若是说得再直白一点,佛法的供养,是自供自得,这是供养众生,也是供养佛。这种供养可以使众生识自本性,悟自本心,可以使众生顿入佛道。啊!伟大的释迦牟尼,伟大的惠能,我无法用言语来赞美你们的功德,不可用语言来表述对你们的崇敬。大智大慧的释迦牟尼,用心良苦的以这样一种极为巧妙的方法,启示我们用法来供养佛,引导我们用法来供养佛,从而使我们自身无形中得到佛法的滋润,以此拯救我们脱离苦海。与他人说法也是同样,若是受持读诵此经,自身有方便,广为人说,乃至四句偈,或者说即便是一句经语,能使人受法,其功德无边无量。

  如何才是以法供养呢?那就是老老实实地学佛,认认真真地修持。为什么这就是以法供养,因为一部“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的《金刚经》累累教导我们,要受持读诵此经,乃至四句偈等,要广为他人说,要信解受持。这样的人才可以成就第一稀有之法,这种人即为第一稀有,这样的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这样的人,就会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而佛在此经中又告诉我们:“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这便是以法供养,也是以法供养所得。

  一切发心脱离苦海,誓愿学佛修持之人,以法供养菩萨,供养佛吧!这是真供养,是大供养,是功德无量之供养。这供养会使供养者信心清净,即生实相,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功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顿悟佛道。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自性佛!

\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