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净土探微 第五章 弥勒菩萨与兜率净土

发布时间:2023-08-09 10:21:22作者:大悲网

净土探微

第五章弥勒菩萨与兜率净土

第一节弥勒史话与本生谭

弥勒(梵名为 Maireya)菩萨、又称梅呾丽菩萨、未呾唎耶菩萨、迷底屦菩萨、弥帝礼菩萨。意译为慈氏。据《贤愚经》载:“佛在王舍城,鹫头山中。尔时波罗奈王,名波罗摩达。王有辅相,生一男儿,三十二相,众好备满,身色紫金,姿容挺特。辅相见子倍生怡悦,即召相师占相之。相师披看,叹言:‘奇哉!相好毕满,功德殊备,智辩通达,出逾人表。’辅相益喜,因为立字。相师复问:‘自从生来,有何异事?’辅相答言:‘其怪异常,其母素性不能良善,怀妊已来,悲矜苦厄,慈润黎元,等心护养。’相师喜言:‘此是儿志!’因为立字,号曰弥勒。”

弥勒菩萨为成就众生,由初发心即不食肉,从此因缘而名慈氏。据《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讲述了一则弥勒的本事故事,阐述了弥勒菩萨不食肉的因缘。佛陀在摩伽提国寂灭道场时,有五百梵志见弥勒威仪光明无量,而向佛陀发问,佛陀回答说:

……乃往过去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时,有世界名胜华敷。佛号弥勒,恒以慈心四无量教化一切。彼佛说经名《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经》,若有闻者,即得超越百亿万劫生死之罪,必得成佛无有疑虑。时彼国中有大婆罗门,名一切智光明,聪慧多智广博众经,世间技艺六十四能无不综练。闻佛出世说《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经》,即以世间一切义论难诘彼佛,尽其辞辩而不能屈,即便信伏为佛弟子。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心,而作是言:“我今于佛法中,诵持《大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经》,以此功德,愿于未来过算数劫,必得成佛而号弥勒!”于是舍家即入深山,长发为相修梵行。八千岁中少欲无事乞食自活,诵持是经一心除乱。彼时世间有雨星现,国王淫荒慧星横流,连雨不止洪水暴涨,仙人端坐不得乞食经历七日。时彼林中有五百白兔,有一兔王,母子二兽见于仙人七日不食,而作是言:“今此仙人为佛道故,不食多日命不云远。法幢将崩法海将竭,我今当为无上大法令得久住不惜身命。”即告诸兔:“一切诸行皆悉无常,众生爱身空生空死未曾为法,我今欲为一切众生作大桥梁,令法久住供养法师。”尔时,兔王即为群兔,而说偈言:

若有畜生类,得闻诸佛名。

永离三恶道,不生八难处。

若闻法奉行,生处常值佛。

信法无疑惑,归依贤圣僧。

随顺诸戒行,如是疾得佛。

必至大涅槃,常受无上乐。

尔时兔王说此偈已,告诸兔言:“我今以身欲供养法,汝等宜当各各随喜。所以者何?我从多劫丧身无数,三毒所使为鸟兽形,唐生唐死未曾为法,吾今欲为无上法故弃舍身命供养法师。”时山树神即积香薪以火然之。兔王母子,围绕仙人足满七匝白言:“大师!我今为法供养尊者。”仙人告言:“汝是畜生,虽有慈心何缘能办?”兔白仙人:“我自以身供养仁者,为法久住令诸众生得饶益故。”作此语已即语其子:“汝可随意求觅水草,系心思惟正念三宝。”尔时兔子闻母所说,跪白母言:“如尊所说无上大法欲供养者,我亦愿乐。”作此语已,自投火中,母随后入。当于菩萨舍身之时天地大动,乃至色界及以诸天,皆雨天华持用供养。肉熟之后,时山树神白仙人言:“兔王母子为供养故投身火中,今肉已熟汝可食之。”时彼仙人闻树神语,悲不能言,以所诵经书置树叶。又作偈曰:

宁当然身破眼目,不忍行杀食众生。

诸佛所说慈悲经,彼经中说行慈者,

宁破骨髓出头脑,不忍啖肉食众生。

如佛所说食肉者,此人行慈不满足。

常受短命多病身,迷没生死不成佛。

时彼仙人说此偈已,因发誓言:“愿我世世不起杀想恒不啖肉。入白光明慈三昧,乃至成佛制断肉戒。”作此语已,自投火坑与兔并命。是时天地六种震动,天神力故树放光明,金色晃曜照千国土。时彼国中诸人民等,见金色光从山树出,寻光来至,即见仙人及以二兔死在火中,见所说偈并得佛经。持还上王,王闻此法传告共宣,令闻此者皆发无上正真道心……。

最后,释加牟尼佛告诉大家,他就是当时的白兔王,兔子就是今罗喉罗;时诵经仙人,就是现在众中的婆罗门子弥勒菩萨。我涅槃后五十六亿万岁当于穰佉转轮圣王国土华林园中金刚座处龙华菩提树下,得成佛道,转妙*轮。

关于弥勒菩萨的前生,还有多种说法。据《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记载:“乃往过世,千无央数劫,尔时有佛,号炎光具晌作王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时梵志长者子,名曰贤行,从园观山,遥见如来经行,身色光明,无央数变。见已心念:‘甚善未曾有也!如来之身不可思议,巍巍如是;光明妙好,威神照照,吉祥之德,以为装饰。愿令我后当来之世,得身具足,如是光色,威神照照,吉祥之德,而是装饰。’作是愿已,便身伏地。心念言:‘审我当来之世得法身,若无来无所着正觉者,如来当过我身。’于时世尊炎光具晌作王如来,知贤行长者子梵志心之所念,便过其身上;过越其上已,便得不起法忍。”这个贤行,据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就是弥勒。《大宝积经》第四十二会,亦有相同的记载,而更说弥勒“以四事之故,不立即成佛。原来弥勒先我(指释迦牟尼佛)四十二劫发意,我以十事速得正觉。”《大宝积经》卷九《密迹金刚力士会》还说,过去世定为如来为勇郡转能圣王时,诸子中有名雨室者,即是弥勒。此外,尚有种种之说,故不赘述。

据《贤愚经》记载,父母因相师给儿子取名弥勒之后,欢喜之心无法可比。弥勒的特异,慢慢传遍全国,国王听说此事后,心中惊惧,暗想:“弥勒的名相显美,将来会夺取我的王位。现在趁他还未长大,应当先把他除掉。”于是命辅相将儿子抱进宫去见见,但宫中的人把国王的阴谋告诉了辅相,他们在万分着急之中,想到了弥勒的舅舅波婆梨在波婆弗多罗国当国师,于是便把弥勒送到舅舅那儿,由波婆梨将他抚养长大。

波婆梨是位聪明博识、智慧颖达,才德超群的学者,有五百弟子不离左右。他见弥勒容貌英俊,倍加疼爱,仔细抚养。弥勒慢慢长大,教其学问,一日所学,胜过别人一年。没有几年,便通达诸书。后来,经初禅天人告之佛陀之功德,使波婆梨自思维言:“必当有佛,我书所记,佛星下现,天地大动,当生圣人,今悉有此,似当是也。”即令弥勒等十六人去拜见佛陀,临行并叮嘱其说:“往见瞿昙,看其相好,众相若备,心念难之:‘我师波婆梨,为有几相?’如我今者,身有两相:一、发绀青,二、广长舌。若其识之,复更心难:‘我师波婆梨,今年几许?’如我年者,今百二十。若其知之,复更心念:‘我师波婆梨,是何种姓?’欲知我种,是婆罗门。若其答识,复更心难:‘我师波婆梨,有几弟子?’如我今者,有五百弟子,若答知数,斯必是佛,汝等必当为弟子,念遣一人,语我消息。”

弥勒等人遵循波婆梨的指示,向王舍城进发,当他们到达鹫头山附近,看到了佛的足迹,足迹上有千幅轮相,明亮如画,经路人告知是“佛的足迹”时,他们心中心充满了仰慕之情,在佛迹旁边徘徊瞻仰。此时有一名叫罗刹的比丘尼,手持一条死虫,放在佛迹前边,对弥勒等人说:“你们都来看吧!你们钦慕佛迹,却踩死了生灵,这算什么诚心?”弥勒等上前仔细一辨,是早已死了的虫子,于是便问比丘尼是谁的弟子?当知道是佛陀的弟子后,更是感叹不已。

当弥勒等人“渐进佛所,遥见世尊,光明显照,众相赫然。即数其相,不见其二。佛即为其出舌覆面,复以神力令见阴藏。见相数满,益以欢喜。即奉师敕,遥以心难。佛具如上答。……弥勒等闻佛答难,事事如实,一无差遗,深生敬仰。往至佛所,礼面礼讫,却坐一面,佛为说法。十五人得法眼净,各从座起,求索出家。佛言:善来!须发自堕,法衣在身,寻成沙门,重以方便,以其说法,其十五人成阿罗汉。时弥勒等,自共议言:‘波婆梨师在远邑迟,宜时遣人还白消息。’十六人中时有一人,字宾祈奇,是波婆梨弟子,众人即遣往白消息。还到本国波婆梨所,具以闻见广为说之。”这便是弥勒菩萨出家的因缘,从此,弥勒便在佛陀身边,接受佛陀之教化。

弥勒在佛陀的僧团里,还有受金缕衣的记载,《中阿含经》里有这个记载,《贤愚经》、《婆沙论》亦有此故事的记载。就是被认为有关弥勒最古的考证说法之斯塔•尼帕达的《彼岸趣品》,也有相同的记载,内容大同小异。据《巴利文大藏经》之《经集•彼岸道品》记载。佛的姨母摩诃波阇提织成了金色的衣服给佛穿。佛说:“不要为我弘福应,该施舍僧众。”佛终不受,于是她施给僧众,众僧没有一人接受。后来她到了弥勒菩萨的面前,奉送给弥勒。后来世尊到婆罗奈化导的时候,弥勒身着金色的毡衣,威仪端正。皆持敬心,但无人对他施舍。这时有一穿珠师对他起了敬慕之心,供养他饮食。但这时有大长者,欲嫁其女雇此穿珠师为他女儿穿珠,酬谢工价十万钱。而穿珠师热心听闻弥勒说法,长者数次遣人督促,穿珠师并不理会。穿珠师之妻子,恨丈夫不顾损失十万钱而只管听经。这时候憍陈如对她说:“如果请一持戒清净沙门与以供养,其利益比十万钱、百车珍宝还多。”舍利弗说:“比由一阎浮提中的珍宝还多。”目犍连说:“比两天下满中的七宝还多。”阿那律说:“比满四天下的宝还多。”穿珠师因此而得教化。

据《中阿含经•说本经》的记载,叙说尊者阿那律言宿世于波罗奈国饥馑之时,曾布施辟支佛一钵食,因而得受大福报。佛陀知后,为说未来有转轮圣王名螺之出世,众中有尊者名阿夷哆,即谓自己可得成为转轮圣王,佛诃责之。又说未来世有弥勒如来出世,弥勒尊者即谓自己可得成佛名弥勒如来,佛嘉许之,并令阿难取金缕织成之衣予之。

关于金缕衣的故事,《彼岸道品》、《贤愚经》等都说是佛的姨母摩诃波阇提直接送给弥勒的,而《中阿含经•说本经》、《婆沙论》则说是由佛把奉赠给教团的法衣亲手交给弥勒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从《阿含经》开始,从来都说弥勒是未来的佛,阿夷哆是未来的转轮圣王。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二者混为了一谈,而误传了下来。阿夷哆(梵名Ajita)亦是佛陀弟子之一,又作阿氏多、阿持多、阿嗜多、阿逸多。意译无胜或者无三毒。立志要当来成儴佉(梵名Samkha,或译作蠰佉、螺)转轮圣王。古来有将阿夷哆误为弥勒,这在原始圣典中可以得证实。《彼岸道品》之序偈中则并举阿恃多与帝须弥勒之名,而且该品中又兼列《阿恃多问经》以及《帝须弥勒问经》二经;《中阿含经》卷十三《说本卷》及《贤愚经》卷十二《波婆离品》载,尊者阿夷哆,于未来久远人寿为八万岁时,愿成转轮圣王,名号为螺;尊者弥勒亦于未来久远人寿为八万岁时,愿成佛,号为弥勒如来。《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八亦载,阿氏多比丘于有而起意乐,起胜解,起欣慕,起希望,起寻求,故佛呵责之。慈氏菩萨于有不起意乐,乃至寻求,故佛赞叹之。此等皆说阿夷哆与弥勒实为两人,同为佛陀时代受佛教化之弟子。大乘佛教的一些经典认为弥勒是姓,阿夷哆是名。例如《无量寿经》的下卷有弥勒出现,在梵本弥勒叫阿逸多,藏译本也是阿逸多。汉译虽都作阿逸多,唐译则除了阿逸多之外都是照例的译成弥勒,经中常有“佛告弥勒曰:阿逸多……”《妙法莲华经》卷六《随喜功德品》中,也将其二者混为一人。鸠摩罗什的大弟子僧肇在《维摩经注》中说:“弥勒菩萨,什曰姓也,阿逸多字也。”这些记载都是把阿夷哆和弥勒理解成为一个人,如此在中国,阿逸多和弥勒就混在一起了。这在印度梵文中也是承认的。

弥勒菩萨还被认为是唯识学的开山祖师,为佛灭后九百年顷之印度人,为大乘佛教瑜伽行学派的始祖。现存汉译藏经中,造立者注名为弥勒菩萨者,有《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颂》、《辩中边论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等;于《藏文大藏经》中,除上述诸论之外,尚有《现观庄严论》、 《法性性分别论》、《大乘究竞要议论》。相传弥勒为无菩菩萨之师,创倡瑜伽唯识之教理,后传授无著。另据《婆薮盘豆法师传》所载,无著尝上兜率天,向弥勒菩萨咨问大乘空观之理,而因其师亦名弥勒,后世遂将之视同为当来成佛之弥勒。这是将两个年代不同的弥勒混同为一了。然而,究竟历史上是否有弥勒论师之实在人物,至今未有定论。至于上记所举为弥勒之著作,实际上或为无著菩萨综合诸先贤之学说,而假托弥勒所作者。

俄国学者欧帕米勒(E•Obermiller)认为,传说龙树因文殊菩萨启发而作诸论,无著则蒙兜率天弥勒之神力而作诸论。日本学者山口益承此说,将弥勒所作之《中边分别论》、《大乘庄严经论》、《法性性分别论》等之注释者、论说者,均视为无著一人,而认为弥勒仅为灵感之启发者,乃是一生补处之将来佛。学者拉莫特(E•Lamotte)同意此说,并补充说明,认为成立时期稍迟的大乘经典,每每有借托圣言以为权威之倾向,故怀疑弥勒之历史真实性。日本学者宇井伯寿则反对此派之说,主张弥勒论师为真实的历史人物,他创瑜伽大乘之教,造立上举诸论,由无著笔录下来。

这些问题应留待学术界讨论。弥勒在佛教史上被认为有两种不同的身份。他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几乎可以说超过任何一个位大乘论师或者行者。从信仰的角度上说,从原始佛圣典《阿含经》到大乘佛教经典,都以为他是当来下生的弥勒佛,曾经七佛受记,为释迦牟尼佛的辅佐,现正在兜率内院说法,等待释迦牟尼的世纪结束后,他就正式成为娑婆世界的教主;因此,他现在的地位称为“一生补处”。换言之,他就是下屈娑婆世界成正等正觉的候补人。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便是释迦牟尼的法统继承人,而这个法统的继承,以人间的观念来说,是相当长的,要经过八万四千岁的交递增减,一百年增加一岁,由十岁增加到八万四千岁,再由八万四千岁减到十岁,为一轮次,亦即释迦牟尼的一个法统世纪的结束,才轮到他的住法时间。此一信仰,在汉传、藏传两大语系佛教中非常流行,显密两宗对弥勒都有深厚的信仰。又说,他是一位历史上的思想家,为佛教瑜伽行派的开山祖师,与龙树菩萨谛建之中观学派,一创空宗,一创有宗。在信仰史上,则与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齐观。他是未来佛,却与已成佛的释迦佛、阿弥陀佛同样受到大众的信从。至于学术上的弥勒论师,是否就是弥勒菩萨呢?笔者同意日本学者山口益之观点,这更合乎于将佛教未来的理想世界与理想人生结合在一起!

第二节弥勒是当来佛

弥勒菩萨以善权得道,据《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记载:“弥勒菩萨本求道时,不持耳鼻头目手足身命珠宝城邑妻子,及与国土,布施与人,以成佛道;但以善权方便安乐之行,得至无上正真之道。”据说弥勒菩萨昼夜各正衣束体,下膝着地,向于十方,作此偈言:

“我悔一切过,劝助众道法;

归命礼诸佛,令得无上慧。”

弥勒菩萨求道时的本愿就是:“使其作佛时,令我国中人民无有诸垢秽,于淫怒痴不大,殷奉行十善,我乃尔取无上正觉。”所以《长阿含经•转轮圣王修行经》、《中阿含经•说本经》中都记弥勒愿当来佛。在《大宝积经》卷八十八《摩诃迦叶会》中,有释迦牟尼为弥勒摩顶付法的记载:

尔时,摩诃迦叶白佛言: “世尊!若以法宝付诸菩萨,无量千亿那由他劫,终无散坏,利益无量无边众生,不断佛种;不断*轮,僧宝俱足。世尊!如是之世,我不能持,唯有菩萨乃能堪受。世尊!此弥勒菩萨摩诃萨,于当来世,当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 譬如国王第一太子,灌顶受位,当为王事,如法治事,王诸群臣,悉皆朝宗;弥勒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法治王位,守护正法。”

尔时世尊赞摩诃迦叶:“善哉,善哉!如汝所说。”尔时世尊即伸右手,犹金色微妙光明,无量阿僧只劫善根所集;其指掌色犹如莲华。以摩弥勒菩萨摩诃萨顶,作如是言:“弥勒,我咐嘱汝,当来末世,后五百岁,正法灭时,汝当守护佛法僧宝,莫令断绝!”尔时如来伸出金色手,摩弥勒菩萨顶时,于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光明遍满。

尔时地天及虚空天,上至阿迦腻吒天,悉皆合掌的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如来以法付嘱圣者,惟愿圣者为利一切诸天人故,受此正法。”

尔时弥勒菩萨,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为利益一一众生,尚受无量亿劫之苦;况复如来付我正法,而当不受?我今受持于当来世,演说如来无量阿僧只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时世尊赞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如汝今日,至于我前,作师子吼,受持守护如来正法。”

佛典中大多记载,弥勒先释迦牟尼入灭。佛陀说弥勒菩萨摩诃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弥勒从今十二年后命终,必得往生兜率天上,五十六亿万年后,再下生阎浮提,绍继释迦牟尼法统。这兜率天乃欲界六天第四天,位于夜摩天与乐变化天之间,距夜摩天十六万由旬,在虚空密之之上,纵广八万由旬。此天梵名为睹史多天(Tusita),意译为知足。因此天中的人,于财、色、名、食、睡等五欲不生贪着,能够了达因果的谛理,对“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的境界,能够知量知足,故又称知足天。《立世阿毗昙论》卷六谓,欢乐饱满,于其资具满足,于八圣道不生知足,故称为兜率陀天。《佛地经论》卷五则谓,后身菩萨于中教化,多修喜足,故称为喜足天。此天与其他诸天不同,凡佛出世,必先生此天,然后再下人间成佛。因此,十方三世的补处菩萨,将要成佛时,必先生兜率天,预受熏习胜业,庄严其处。昔释迦牟尼身为菩萨时,亦从此天下生人间而成佛。此天分内外天院,外院为天人的居住,内院是补处菩萨居住处,故称“一生补处”。弥勒菩萨是最后一位补处菩萨,现住兜率天内院,于此宣说佛法,若住满此天满四千岁时,即下生人间,于龙华树下成佛。至今,弥勒未住满四千岁,兜率内院是秽土中的净土,被称为兜率净土或弥勒净土。

还有传说,释迦牟尼示寂之后,将其所穿其粪扫衣传给大迦叶。而大迦叶结集经藏,自念衰老,宜入鸡足山禅定,以待弥勒出世,至今大迦叶仍在定中。这鸡足山乃印度摩揭陀国的鸡足山,在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西域记》两书中都有记载。这弥勒上生兜率天和迦叶入定待弥勒授衣的传说,在中国广为流传,还把大迦叶入定的鸡足山说成为在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西北隅之鸡足山。

弥勒菩萨现居的兜率天是十善报应胜妙福处,其外院据《弥勒上经》所载:“兜率陀天上,有五百万亿天子,每一天子皆修甚深檀波罗,为供养一生补处菩萨故,以天福力造作宫殿,各各脱身栴檀摩尼宝冠……化作五百万亿宝宫。一一宝宫有七重垣,一一垣皆七宝所成。一一宝出五百亿光明,一一光明中有五百亿莲华,一一莲华化作五百亿七宝行树,一一树叶有五百亿宝色,一一宝色有五百亿阎浮檀金光,一一阎浮檀金光中。出五百亿诸天宝女;一一宝女住立树下,执百亿宝无数璎珞,时乐音中演说不退转地*轮之行;其树生果如玻璃色,一切众色入玻璃色中,是诸光明右旋婉转流出众声,众音演说大慈大悲法;一一垣墙,高六十二由旬,厚十四由旬,五百亿龙王围绕此垣;一一龙王雨五百亿七宝行树,庄严垣上;自然有风吹动此树,树相振触,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

兜率内院,更为殊胜,是弥勒菩萨所居处。有“四十九重微妙宝宫。一一栏楯万亿梵摩尼宝所共合成,诸栏楯间,自然化生九亿天子,五百亿天女。一一天子手中化生无量亿万七宝莲华,一一莲华上有无量亿光,其光明中具诸乐器,如是乐不鼓自鸣;此声出时,诸女自然执众乐器,竞起歌舞;所咏歌音演说十善四弘誓愿。诸天闻者,皆发无上道心。”须知内院的殊胜,皆是补处菩萨内证胜所庄严的。因此,在内院中还有“时诸园中有八色琉璃渠,一一渠有五百亿宝珠而用合成,一一渠中有八味水。八色具足,其水上涌游梁栋间,于四门外化生四花,水中出华如宝华流;一一华上有二十四天女,身色微妙如诸菩萨庄严身相,手中自然化五百亿宝器,一一器中,天诸甘露自然盈满。左肩荷佩无量璎珞,右肩复负无量乐器,如方住空中从水而出,赞叹菩萨六波罗蜜;若有往生兜率天上,自然得此天女侍御。亦有七宝大师子座,高四由旬,阎浮檀金无量众宝以为庄严。座四角头生四莲华,一一莲华百宝所成,一一宝出百亿光明,其光微妙化为五百亿众宝杂花装严宝帐。时十方面百千梵王,各各持一梵天妙宝,以为宝铃悬宝帐上;时小梵王持天众宝,以为罗网弥覆帐上。尔时,无数天子天女眷属,各持宝华以布座上,是诸莲华自然出五百亿宝女,手持白拂侍立帐内。持宫四角有四宝柱,一一宝柱有百千楼阁,梵摩尼珠以为绞络。时诸阁间有百千天女,色妙无比,手执乐器,其乐音中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尔时,十方无量诸天命终,皆愿往生兜率天宫……”弥勒菩萨则结跏趺坐在宝帐之内,为天众宣说妙法。此时的弥勒慈尊,身量有十六由旬,从顶上的肉髻中常显微妙绀琉璃色光,尚以其价值胜过充满四天下的华贵毗楞伽宝作为天冠,所谓庄严,慈悲备至。更由三十二相中,一一带有五百万亿种的宝色;再从八十种随形好中,各各显出八万四千的光明宝云,使见者赞叹欣慕不已,而愿往生兜率天宫。

兜率天宫固然殊胜美好,那毕竟还是天上。而释迦牟尼的正法在娑婆世界,佛陀亲自说过:“佛出世间”,因此,弥勒菩萨要成佛绍继法统,还得下生人间。等待五十六十亿万年之后,也就是弥勒菩萨在兜率内回住满四千岁之时,弥勒菩萨将下生人间成佛。根据《佛说弥勒下生》、《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佛说弥勒大成佛经》等的叙述,那时候四大海水渐减少三千由旬,是时阎浮堤长十千由旬,广八千由旬,平坦如镜,名花软草遍覆其地,种种树木花果茂盛,其树悉皆高三十里。城邑次比,鸡飞相及,据说皆是由释迦牟尼佛所种大善根,行慈心报而致。到那个时候,智慧威德,五欲众具,快乐安稳。亦无寒热风火等疾,无九恼苦,寿命具足八万四千岁。人身悉一十六丈,日日常受极妙安乐,游深禅定,以为乐趣。唯有饮食、便利、衰老三种疾病;女人年五百岁,尔行乃嫁。有一大城名翅头末,纵广一千二百由旬,高七由旬,自然化生七宝楼阁。……有大龙王名多罗尸弃,常于夜半化作人像,以吉祥瓶盛香色水,酒淹尘土,其地润泽,譬若油涂,行人往来,无有尘坌。巷陌处处有明珠柱,高十二里,光逾于日,四方各照八十由旬,纯黄金色;其光照耀,昼夜无异;灯烛之明,犹若聚墨。香风来时,吹明珠柱,雨宝璎珞,众人皆用服者,自然如三禅乐……。有大夜叉神,名跋陀婆罗赊塞迦,称为善教,昼夜拥护翅头末城及诸人民,洒扫清净,设有便利,地裂受之,受已还合,生赤莲华以蔽气。这样的人间,与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多大的差异了。

当那世之人民,若年衰老,自然诣山林树下,安乐淡泊念佛取尽,命终多生大梵天上及诸佛前。其土安稳,无有怨贼劫窃之患,城邑聚落无闭门者,亦无衰恼水火刀兵,及诸饥馑毒害之难。人常慈心恭敬和顺,调伏诸根,语言谦顺,皆由弥勒慈心训导,持不杀戒,不啖肉食。以此因缘生彼国者,诸根恬静而貌端正,威相具足,如天童子。据说还有八万四千众宝小城以为眷属,翅头末城最处其中。而七宝华,弥布其地。……浴池泉河流注,自然而有八功德水,众鸟出妙音声激集林池……。有如意果香美无比,普熏一切。雨泽随时,天园成熟香美稻种,天神力故,一种七获。用功甚少,所收甚多,谷稼滋茂,无有草秽;众生福德本事果报,入口消化,百味具足,气力充实。

那个时候的国王,就是转轮圣王儴佉,或者名螺。不以威佛治四天下,具三十二大人相好,王有千子,勇猛端正,怨敌自伏。有四大宝藏,一一大藏,各有四亿小藏围绕。伊钵多大藏在乾陀罗国,般轴迦大藏在弥提罗国,宾伽罗大藏在须罗吒国,穰佉大藏在波罗奈国古仙山处。此四大藏,有四大龙各自守护。是时众人见之,心不贪着,弃之于地,犹如瓦石,心生厌离,各各相谓言:“往昔众生为此宝故,共相残害,偷劫欺诳妄语,令生死罪展转增长,堕大地狱。”

时城中有大婆罗门主,名修梵摩,妻名摩跋提,心性和柔。弥勒菩萨从兜率天降,托生以为父母。《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偈》曰:

“既怀此大圣,满足于十月,

于是慈母尊,往趣妙花园,

至彼妙园中,不坐亦不卧,

徐立攀花树,俄诞胜慈尊。

尔时最胜尊,出母右胁已,

如日出云翳,普放大光明,

不染触胞胎,如莲华出水,

光流三界内,咸仰大慈辉。

当尔降生时,千眼帝释主,

躬自擎菩萨,欣逢两足尊!

\

菩萨于此时,自然行七步,

而于足履处,皆出宝莲华。

遍观于十方,告诸天人众:

‘我此身最后,无生证涅槃!’

龙降清凉水,澡沐大悲身,

天散诸妙华,虚空遍飘酒。

诸天持白盖,掩庇大慈尊,

各生希有心,守护于菩萨。

襁母擎菩萨,三十二相身,

具足诸光明,捧持授于母。

御者进雕辇,皆用宝庄严,

母子升其中,诸天共持与。

千种妙音乐,引导而还宫,

慈氏入都城,天华如雨落。

慈尊降诞日,怀妊诸彩女,

并得身安稳,皆生智慧男。

善净慈尊父,睹子奇妙容,

具三十二相,心生大欢喜。

父依占察法。知子有二相,

处俗作轮王,出家成正觉。”

时兜率诸天,各各喝令:“弥勒菩萨已降神生!”是修梵摩,即给其子取名为弥勒。从此弥勒离开兜率天宫来到了世间。及长成人,具足出家,往梵天劝转大*轮,而于龙华树下成佛。据说,时弥勒佛与九十六亿大比丘众,并儴佉王八万四千大臣比丘眷属围绕,如月天子诸星随从步出翅头末城,还华林园重阁讲堂。时阎浮提城邑聚落,小王长者及诸四姓,皆来集龙华树,华林园中。尔时弥勒佛于华林园,其园纵广一百由旬,大众满中。初会说四谛十二因缘法,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第二大会说法,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第三大会说法,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三会之中,诸天八部发菩提心得须陀洹者,不可称计。《观弥勒下生经》曰:“尔时比丘姓号,皆曰慈氏弟子;如我今日诸声闻,皆称释迦弟子。”此外,还有大迦叶奉衣等故事的传说,恕不赘述。当然,弥勒菩萨此时尚在兜率天宫,所谓下生成佛、龙华三会都是将来的事。

第三节弥勒信仰与弥勒菩萨之示化

弥勒信仰,指以弥勒菩萨为信奉对象之宗教信仰。在印度,早期就有弥勒信仰,《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贤劫经》卷七《佛兴立品》等,皆以弥勒为未来世出现之第一佛。《阿毗昙八犍度论》卷二十七,亦载当来弥勒成佛之事。据《名僧传抄•法盛传》载,佛灭度后480年,呵利难陀罗汉上升兜率天绘弥勒之像,至忧长国(法显《佛国记》之陀历国)东北,造牛头栴檀弥勒大像。《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灵运传》载,那烂陀寺供有弥勒像。《大唐西域记》卷七、卷八亦载,战主国都城西北之伽蓝供奉弥勒像。摩揭陀国佛陀成道之菩提树东方有精舍。以白银铸十余尺高之弥勒像。

中国有关弥勒信仰之译经,始自西晋,先后共十余种译本,可归纳为“上生”、“下生”、“本愿”三系统。兹列举如下:西晋大安二年(303年),竺法护译《弥勒下生经》、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姚秦弘始四年(402年)鸠摩罗什译《弥勒大成佛经》、《弥勒下生成佛经》;南朝刘宋时,沮渠京声(?-464年)译有《弥勒上生经》;东晋时,有译者不详之《弥勒来时经》;北魏永平元年至天平二年(508-535年)菩提流支《弥勒菩萨所问经》;唐代大足元年(701年)义净译《弥勒下生成佛经》;唐代景龙二年至开元元年(708-713年)菩提流志译《弥勒菩萨所问经》等。由以上诸多译经,可知弥勒信仰之普及。

弥勒信仰又分为二派,一派为上生信仰,信仰现今于兜率天说法之弥勒菩萨,而于往生兜率天;另一派为下生信仰,相信弥勒将来下生此世界,于龙华树下,三会说法,以救度众生,而自己亦能生此世界,于龙华树下听受说法而成佛,故有龙华三会之说。上生信仰者,始有道安(314-385年),据《梁高僧传》卷五《道安传》载,前秦苻坚遣使西域,携回弥勒结珠像等,道安开席讲法时,常罗列尊像。继有戴颙,据《法苑珠林》卷十六记载,东晋戴颙依据梦告,造立弥勒像,后安置于会稽龙华寺。据《名僧传抄》载,南朝刘宋元嘉九年(432年),法祥建弥勒精舍。此外上生信仰者尚有道矫、僧业、慧严、道汪、道法、法盛、昙副、昙斌等。至唐代,玄奘、窥基亦宏扬兜率上生信仰,而成为法相宗之传统。下生信仰亦甚为普及,据《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法苑杂缘原始集目录序》载,刘宋明帝(465-471年在位)撰《龙华誓愿文》,周颙作《京师诸邑造弥勒三会记》,齐竞陵文宣王作《龙华会记》。南岳慧思作《立誓愿文》,叙述弥勒下生之说。唐代武则天于永昌元年(689年),命法朗伪造《大云经》,谓武氏系弥勒下生。五代时之布袋和尚契此,更比传为弥勒化身等。

根据历史书所载,借弥勒下生信仰,而曲解经文,纠众造反者亦不少。隋大业九年(613年),宋子贤自称弥勒出世,集民众袭击隋炀帝杨广而被捕。陕西扶风人向海明亦自称弥勒出生,号召民众造反。唐代开元(713-755年)初年,贝州(河北)王怀古自称新佛(解释作弥勒佛),举事被捕。唐僖宗(873-888年在位)时,弥勒教徒于西蜀扩展势力,组织弥勒会。北宋仁宗(1022-1063年在位)时,贝州之王则率领弥勒教徒造反。南宋及元代之白莲教亦混入弥勒教,假借弥勒下生之名起义造反,迄至明、清时,尚流行于各地。

由于弥勒信仰之普及,历来关于弥勒之造像,多不胜数。南齐建武年中,僧护曾发愿于剡县石城山雕凿千尺弥勒像,然愿未果而入寂,后由僧佑于天监十五年(516年)完成,世称三世大佛、剡县大佛。北魏献文帝时,凿造大同云冈第十三窟弥勒洞,安置十六公尺高之倚像,迁都洛阳后,又造龙门石窟,内有太和、景明、永平等年间所造之大小弥勒佛像数百尊。此外,山东历城黄石崖、千佛山亦有许多北朝所造弥勒像。四川乐山市东凌云山西壁,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合流之处,有唐开元元年僧人海通主持开凿之一尊弥勒佛倚坐像,剑南川西节度使韦臬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工程前后进行了九十年。据最新的测绘数据,大佛从头顶至足底为58.7米,若加上已被毁坏的莲花座,大佛通高70米左右。佛头高11.7米,脸宽7.8米,鼻长3.5米,眼长3.3米,耳长6.43米,肩宽28米。大佛与山齐,脚踏大江,气势宏伟,人称“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

中国弥勒信仰于南北朝时开始,逐渐盛行;至唐代以后,由于《阿弥陀佛经》译出,发愿往生西方净土者亦多,故弥勒信仰已不如以前盛行。然仍留下了很多弥勒示化的传说故事。我国佛教史上有记载的较为典型者,有二则:

一是在我国六朝时的梁代,弥勒在东阳乌伤(今浙江义乌县)现居士身。据传说记载,当地有人名傅翕(497-569年)者,字玄风,号善慧。故又称善慧大士、鱼行大士、傅大士、双林大士、东阳大士、乌伤大士。与宝志和尚共称为梁代二大士。尝与里人共捕鱼,每得鱼者则盛于竹笼,沉入深水,并谓:“欲去者去,欲止者留。”时人以为愚。年十六岁,娶刘氏女妙光,生普建、普成二子。年二十四岁,于沂水取鱼,逢胡僧嵩头陀(名达摩)曰:“我与汝,毗婆尸佛所发誓,今兜率衣钵见在,何时当还?”因命临水观其水,见大士圆光宝盖。大士笑之曰:“炉鞴之所多钝铁,良医之门足病人;度生为急,何思彼乐乎?”遂弃渔具,入乌伤松山双梼树下结庵,躬耕而居之,乃说一偈曰:“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自号“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自称由兜率天宫来说法。日常营作,夜归行道,苦行七年,自谓得首楞严定。并能通儒道典籍,学徒渐集,众皆虔诚精进,不惜生命。

梁大通六年(534年),遣弟傅暀上书致武帝,献上中下三善之策。闰十二月,帝召入禁阙,讲经于重云殿,帝亲临听之,众见帝至皆起,唯傅翕独坐不动,群臣诘之。傅翕言:“法地若动,一切不安。”禅林传为佳话。大同元年(535年)四月,还松山,五年重赴钟山,于寿光殿与帝论真谛,作偈颂呈之。六年(一说五年)营造松山双祷树间之佛殿,九重砖塔,于该地写经律千余卷;此即双林寺。七年,自宣为贤劫千佛之一佛。十年,舍屋宇田地,设大施会。太清二年(549年)欲焚身供养三宝,弟子坚留之,代师烧身者十九人,师乃止。未久乱起,梁亡。

傅翕家居徒众甚多,讲说不辍,每率徒众焚指燃臂以供佛,尝营斋转《法华经》二十遍,屡设无遮,并于会稽铸宝王像十尊。为便于读《大藏经》建有“轮藏”,令众转之,可得大利益。故后世所作轮藏,皆安置其父子三人之像。此外,傅翕于天台“一心三观”有其独到之领略,而以一心四运为其心要,倡导“三观一心四运推检”之说。陈太建元年四月,集弟子告诫毕,趺坐入寂,世寿七十三。弟子葬之双林山顶,号弥勒下生。撰有《心王铭》、《语录》四卷、《还源寺》等。

傅翕是我国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他与梁武帝友好,常诏入京,于是在宫中大开法筵,宫中诸人受益非浅,尤其是梁武帝,深受感化,而为佛教的忠实信徒。据《碧岩录》第六十七则:梁武帝请傅大士讲《金刚经》,大士便于座上挥案一下,便下座。武帝愕然,志公问:“陛下还会么?”帝云:“不会。”志公云:“大士讲经竞。”梁武帝深奉佛法,并供养僧尼,广作译经事业,而且亲自开讲《放光般若经》。彼虽知文献之经卷,却不知其自身亦为一部活经卷。傅翕受请讲经,而仅于座上挥案一下,便下座。其作为堪称亲切,意在破除武帝陷于文字经句之迷执,惟武帝未能会解。故宝志和尚于此时告以“大士讲经竞”,然武帝仍未解通。志公此举,实为傅翕出气,否则傅大士亦将因与武帝机缘不投契而离开梁武帝他去,重蹈达摩离梁之覆辙。故雪窦大师作颂云:“不向双林寄此身,却于梁上惹埃尘;当时不得志公老,也是栖栖去国人。”

梁武帝的宠妃郗氏,不信佛法,毁谤三宝,残酷成性,因其罪业深重,终于急病暴死,堕入蟒身。一夜间向梁武帝哀泣,求其超度。武帝惊醒后,即征询减罪之法,傅翕推荐镇江江天禅寺宝志大师,于寺中启建无遮大会四十九日,即今所流传之《梁皇宝忏》之由来。郗氏得度,后又托梦告之武帝,得生忉利天。这些故事,是弥勒化身示现为傅翕的记载。

二是我国后五代时的布袋和尚,史载他为唐明州奉化人(今浙江奉化)。他不修边幅,语无伦次,随处而睡,常以杖荷布袋,见物则乞,分少许入袋,号长汀子布袋师。后梁贞明三年(917年)丙子三月示寂。辞世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现人,时人自不识。”世人以为是弥勒菩萨垂迹,塑像供奉,中国汉地一般寺庙所供奉笑口常开的胖弥勒佛,就是布袋和尚,法号契此。据传说,他曾作“游戏三昧”于浙江天台寺:在一天傍午,寺中梆晌,他随众僧到五观堂受供,顿时风雨大作,他现出喜笑疯颠的模样,不客气的就爬上了中央方丈和尚的饭桌,负责纠察纪律的主管师喊他下来,他不理睬,行堂僧想把他拖下来,无奈何他动也不动,真是稳如泰山。于是纠察师发火了,揪住他的左耳朵往前走,孰知他的左耳被拖了一丈多长,而身体依然丝毫不动。两傍僧众看见了这情形,都吓得口呆目瞪,直到方丈和尚到来,和蔼地对契此和尚说:“请您慈悲他们的愚昧吧!请您就坐在这儿。”从此以后,五观堂里中央方丈的位子也就不坐了,虚席以待弥勒。至今所有汉地寺院的五观堂,中央都有供弥勒佛像的遗风。

据《大唐西域记》卷五《阿窬陀国》条载,印度有三位发大乘心度化众生的菩萨行者,一位是无著,一位是世亲,一位是师子觉。师子觉是无著的门人,世亲是无著的弟弟,无著与世亲是大乘瑜伽行学派的创始人,他们三人尝互谓:“凡修行业,愿觐慈氏,若先舍命,得遂宿心,当相报语,以知所至。”其后师子觉先舍命,然三年未见其报。后世亲亦舍寿,时经六月亦无所报。时诸异学皆讥之,以为师子觉、世亲流转恶趣,故灵鉴。其后无著菩萨于夜初分,方为门人教授定法,有天人乘虚而降,告无著:“从此舍命,往睹史多天,慈氏内众莲华中生……旋绕才周,即来报命。”无著菩萨问师子觉的下落,又告无著曰:“我旋绕时,见师子觉在外众中,耽着欲乐,无暇相顾,讵能来报?”无著菩萨又问:“斯事已矣,慈氏何相?演说何法?”又告之曰:“慈氏相好,言莫能宣。演说妙法,义不异此。然菩萨妙音,清畅和稚,闻者忘倦,受者无厌。”

无著菩萨是大乘伽行派的创始人,世亲菩萨先在说一切有部出家,着有《俱舍论》,后受其兄的影响舍小归大,亦成唯识学派的创始者之一。故尔学唯识的人,多半发愿往生弥勒净土,亲弥勒菩萨依法修行,将来还要随弥勒下生,而获初会得度的因缘;再从闻思修而证果,当得受记的良机。

据《华严经•入法界品》记载,弥勒菩萨还开示善财童子。善财五十三参中的第五十二参说,善财童子得了如幻三昧,众善妙乐,有说不出来的心情舒畅。这种妙乐,只有善财一人才能享受。他想到:善知识真是伟大,善知识如慈母,谆谆教诲。如明师指引方向,如船师渡过深海,如大地生长万物,如医师除诸病苦,如甘露滋润身田,如桥梁度济行人,如春雨润育苗稼,如明灯照破黑暗。我参拜了这么多善知识者,每位都给我无穷的力量,使我心胸宽广,知识丰富,智慧广博,精神焕发,意志坚强。学会了众多技艺,得证广大神通。即来到海岸国大庄严园,见到广大宝楼阁。上不见顶,下不见底,四方广大不可思议。弥勒菩萨住此楼阁内。善财右绕楼阁,自是思维,往昔身心不净,作诸恶孽,不求正果。如今因善知识,曾怀正见。一心趣求菩提,利乐有情,造福人间,何等美妙?但愿一切众生都如我一样,发如是心,得如是智、证如是果。

善财右绕楼阁,难尽边际。想到这楼阁如此广大,不是一点福慧能够证得。我又如何能见到弥勒菩萨?右绕不成,甘脆五体投地,礼拜弥勒菩萨,以致诚心,使礼拜数拜。忽然一声巨响,天空闪出祥光,远远望见弥勒菩萨,足踏祥云,无量弟子随后,天龙八部拥护,来至楼阁前。善财看到欢喜,即上前顶礼。

弥勒菩萨仔细观看善财,对众人道:“此童子善根广大,智慧清净,慈悲为怀,发无上菩提心,利乐有情造福人间。不辞千辛万苦,爬山涉水,渡海穿洋,参拜众多善知识者,学得一身好本事。已具三十二相雏形,当生如来家,住灌顶位,是成佛的种子。不过还不够,如今重要的是行,要学普贤菩萨的大行,如何行?还需要善知识的教诲。”

善财听了欢喜,手上忽然堆满了香花璎珞。弥勒手摸善财头顶说:“佛子!你已发无上菩提心,其心坚固如金刚,如明灯照破痴暗,如大海容纳百川,如宝剑能降众魔,如妙香能除诸秽,如智慧水能息烦恼。所以能勇猛精进,参礼善知识,誓求造福人间利乐有情的大志。这个门径你已经走到了,快进去看吧!”用手指将楼阁门一弹,阁门洞开。善财欢喜,跳跃而进。门复自闭。

善财入得楼阁,举目一看,哪里是在楼阁内?简直望不尽,看不完。无量无边的世界,无量无边的虚空,三千大千世界无不包含其中。数不尽的奇珍异宝,看不完的瑞草鲜花,望不到边的亭台阁楼,听不够的清净妙音。芬芳馥郁,景色长青,金沙为地,池水澄清。七宝栏楯,白玉砌阶。层层楼阁,广大无边。善财又入一小楼阁,亦复如是,其中与大楼阁无异,广大无边。善财望不尽,看不完。

善财又看各种图像,都是弥勒菩萨的往事,有助人为乐的,有舍己为人的,有参拜善知识的……又看各处欢乐歌舞,人们之间的善良谦爱,你尊我敬,真是说不出的美好,道不完的喜悦。善财童子看得心旷神怡,不想离去。

忽然,弥勒菩萨又弹一指,只听得一声巨响,楼阁竟不见了。善财却站在一块巨石上,弥勒菩萨又用手摸善财头顶说:“善男子,这美好的楼阁,是用自己最大的智慧,最大的精进,最大的劳动和不懈的愿行得来的。你现在应该回到文殊菩萨那儿修学大行了。”

善财感谢弥勒菩萨的教诲,正要作礼,弥勒却不见了。四处寻找,只见大石上留下一偈:

楼阁门前立片时,龙华师主远方归。

不唯弹指观深妙,又听慈者语细微。

理智行为身日月,菩提心是道枢机。

许多境界何去来,万里天边一雁飞。

善财童子读罢,感到身心轻快,四肢柔和,已不是原来粗秽的善财,欢喜跳跃而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