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识得声外音

发布时间:2023-07-19 10:17:31作者:大悲网

写了《行脚老祖寺》后,有人对里面写到的“途中即家舍”很感兴趣,我就问他是对“途中即家舍”的语句感兴趣呢还是感兴趣它的意思?它的意思又是什么呢?结果有一个回答让我大跌眼镜,他说快乐旅游不要回家。要是这么理解我算是栽到家了。就不能再仔细地想想其中的意思?也许是年龄太小的缘故吧,没有什么生活的负担,不能体会到人生太多的艰辛。

佛法是让人们离苦得乐的智慧,佛陀翻来覆去地讲了四十九年,三百多会都是在教导我们怎样更好地生活,怎样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智慧离苦得乐,怎样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别人离苦得乐。说教的方式有各种各样,其中有一种方式是很含蓄,很有味道的,圆悟克勤禅师开悟的公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圆悟克勤禅师自幼禀赋聪异,一日能记千言,过目不忘,有神童之称。一天偶然到妙寂寺游玩,看到案上的佛经,再三翻阅,爱不释手,遂出家为僧。他参访过许多著名禅师,后来投到法演禅师的门下,成为宋朝临济宗杨岐派著名僧人。

期间,圆悟克勤禅师精进不懈,时有所悟,并且将自己所写的诗偈呈给他的师父法演禅师印证,但师父却始终认为圆悟克勤禅师还没有见到本来面目,以至于师徒不和而离开。后来圆悟克勤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回到师父的身边继续努力最终亲见本来面目。而他开悟的机缘尤为奇特——因一首艳诗而悟道。

一天,有一位曾在朝廷任职的吏部陈提刑辞官返回蜀中,特来向法演禅师问道:“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这是古人请教禅师常用的问题,意思是达摩祖师千辛万苦来中国是为什么啊?)。如果禅师正面回答的话就已经背离了祖师的西来意,如果反面回答那是诬蔑祖师的西来意,所以不同的禅师往往因人因机回答:“庭前柏树子!”、“东山水上行”、“镇洲大罗卜”、“西来无意”、“待洞水逆流,即向汝道”、“ 东壁上挂葫芦多少时也”、“ 板齿生毛”、“ 床脚是”、“担不起!”、“问取露柱。”、“还见庭前华药栏么?”、“大好灯笼”、“面黑眼睛白”、“五男二女”、“三日风,五日雨”、“砖头瓦片”、“谁在这里踏步”、“不可以在大白天尿床”等等,仅《五灯会元》中僧徒间问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就出现了三百四十多次。 所以法演禅师遇到这样的问题就用了一个比喻的回答说:“你少年时代可曾读过一首艳诗?‘一段风光画不成,洞房深处恼予情。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后面这两句和祖师西来意颇为相近。”

古代的时候礼教很多,一个女子是不能主动对男性表示愉悦之情的,即使是洞房花烛之夜的新娘子,也不能大呼小叫自己的丈夫,只能枯坐洞房。等待丈夫的新嫁娘,自然就会引起愁恼之情。她为了引起丈夫的注意,比如频频使唤贴身丫环小玉拿茶倒水,无非是要自己丈夫的注意,让他知道自己正在房中等待。

诸佛祖师就是这位用心良苦的新娘子,而众生就是那位感觉迟钝的丈夫。祖师们的语录公案、诸佛的教示言说就是那频呼小玉之声。那么频呼小玉的弦外之音是什么呢?法演禅师引用这首艳诗,自有他个中味道。陈提刑口中频频称诺(其实并未开悟)回去了。

站在旁边端茶的圆悟克勤禅师,听到这段公案凭着自己平时的功夫有所悟入,他就满脸疑惑地问道:“刚刚听到师父对提刑举一首艳诗,不知提刑会也不会?”

法演禅师回答说:“他只识得声。”

圆悟克勤禅师说:“他既识得声,为什么不能见道呢?”

法演禅师知他开悟的机缘已经成熟,以迅雷不及掩耳地大喝一声:“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庭前柏树子?” “聻!” 。圆悟克勤禅师豁然开解,跑出方丈室外,看见一只公鸡飞上栏杆正鼓翅引颈高啼,笑道:“这岂不是‘只要檀郎认得声’的‘声音’!” ,于是将自己开悟的心得写成一偈,呈给师父:

金鸭香炉锦绣帷,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另外还有一个是佛陀开示一个外道的公案。世尊因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沉默良久。外道赞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 ,乃作礼而去。阿难白佛:“外道得何道理,称赞而去?”世尊曰:“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

我们无始劫以来流转生死没有智慧,看不透祖师西来之意,但不管怎么样都多多少少是有种下了善根的,提刑大人如此,圆悟克勤禅师如此,我们也是如此。问佛陀的那个外道已能见鞭影而行;圆悟克勤禅师这匹良马因声而悟;提刑大人也识得了声。我们呢?希望不要“再在这里踏步”,更不希望“在白天里尿床”,我们要觉悟,不要等到挨了鞭子再跑。哪怕就算以前没有种下善根,现在也种下了,还等什么呢?——努力殷勤空里步!自利利他,让自己离苦得乐,也让别人离苦得乐! (信息来源:佛学研究网)

编辑:明蓝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