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给大家简单讲四点:第一菩提心,第二光明心,第三清凉心,第四欢喜心。
这“四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大有用处,如果以此四心置换大家固有的素常之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都能脱胎换骨,像换了一个人。以前我经常把它们写成字幅送给朋友,现在,你们回去也可以写成条幅,挂在自己行住坐卧、举手投足皆能看到的地方,常常给自己以警示和观照。
我们佛教认为,心是一切的根源。修道,就是修心。成佛,也是心的转凡成圣。人们平时无论修行、学习,还是求世间的福报,抑或追求某种自我超越的理想结果,它的达成,一定是来自这颗心的转变。此为“以心转境”之理,也可以理解成“能量转化为物质”。
菩提是觉悟、智慧的意思。所以发菩提心乃指让迷惑的人达到觉悟。那么拥有这样的一颗心,一定是利益他人之心。在佛教里有“四宏誓愿”的发心: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第一个说的是度众生,第二个讲自己断烦恼,第三个,要学习无量法门,应机度化别人,第四个,是自己要终究成佛。这四大誓愿不可小觑,其中任一一项都不容易实现,何况四类并举,因此叫四宏誓愿。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四大誓愿里,自己与众生连为一体,将自己的修行和度众生——也就是自利和利他联系在一起,于是在成就众生的同时,便成就了你自己。
去寺院里,我们可以看到千手观音,每个手里拿的法器都不一样,有的拿刀,有的拿剑,有的拿笔,有的拿书……为什么呢?因为她度化的对象不一样,方法就不一样,是书生她就拿笔,是将军她就拿剑,是农民她就拿锄头,应以何身而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菩萨为了度众生,可以说煞费苦心。
如果你留心,还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些罗汉都塑得五花八门、奇形怪状,但是菩萨的相貌基本上是一个形态,十分庄严。为什么如此呢,按照佛教的戒律,罗汉最后应该比菩萨庄严,比菩萨好看才是。因为比丘最后成的果为罗汉,而“比丘戒”要求六根不全者不能受戒。“菩萨戒”就没有此规定了,你缺胳膊断腿都可以受戒,但最后为什么菩萨反而比罗汉庄严、端正呢?原因是,一个罗汉他之所以是罗汉,乃因为他是自了汉,而菩萨他之所以成为菩萨,是因为她自利利他,她发有无上菩提之心,所以最后成就的果报,当然比罗汉圆满得多。
发菩提心,即是发无量正知正觉之心,此心一旦发起,你肯定站在世间最巅峰处俯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古往今来,你看到的是万物的成住坏空,生住异灭,一刻不停变化,长流不净,无常生灭。此时的胸怀和眼光就异于常人,——你没有什么看不开,也没有什么放不下,更没有什么不能接受。你获得了超拔的力量和卓越的智慧。
菩提心一旦生发起来,你整个人将为之改变,面对的整个世界,也随之改变。因为心变了,世界就变了。从此,你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
同理,我们做企业,也要发菩提心,发起无量的利益大众之心,而不是时刻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想着自己的回报、自己的利润,这样的企业才能做大、做强、做久。企业,时刻想着能为社会贡献什么,社会自然会给你以丰厚的回报。
企业家若是发起无上菩提之心,他的思想境界自然更阔大恢弘,目光自然更高瞻远瞩,他就会在大的局面上去筹划问题决策问题,不会陷入狭小的个人得失,不会说今天一个单子丢了就睡不着觉,自己的竞争对手生意好了就咬牙切齿。所以一个发起菩提之心的人是无我的,他念念为众生,他的“我”,融化在众生之间。故而,他在成就众生的同时成就了自己。因为他行的是菩萨道。
其实,我们爱心联盟就具有菩萨精神,行的就是菩萨道,所以我们爱心联盟里每个成员都是菩萨。菩萨最主要的特征是,悲悯之心,利他之心。作为企业家,我们只要把自己的爱不断传播开来,连锁下去,就会像观音菩萨形成千百亿化身。有千百亿菩萨在度众生,这世界就是一个极乐国土。
很多人见面关心地问我:你们寺院香火好不好?我说,从来没有考虑过。我自己都不知道香火好不好。香火好还是不好,是个什么概念,我没有去关注过。我只关注每月做了哪些利益众生的事,送出去多少书籍、光盘,有多少人来这里禅修,有多少人心理疾病、生活不如意,得到我们的开示、启发后重新开始喜乐人生,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至于寺院一个月收入多少,有多少人捐款,说实话,我真的没有统计过。这些钱十方来十方去,来之于众生,用之于众生,寺院只相当于一个中介作用。我们这里每年印书、买书的钱,要化掉300多万,有一个月的短信,竟然达6万多块。当然从去年开始短信被停掉了,这一块国家在管制,现在用微信。尽管目前我们的网络等现代设备还不健全,还在不断完善中,但就是如此,已经有源源不断地反馈回来,有人是看了我们短信、微信来寺院的,有人是看了我们的书籍或杂志来寺院的,有人是来拜访的,有人是来参学的,有人是来感谢的,有人是来捐款的,有人是来禅修的,有人是来看稀奇的……什么人都有。如果硬要用“钱”来衡量一下我们的回报,我可以告诉大家,到目前为止,我来香海不到十年,累积投入的款项达1.5个亿,这些钱是哪里来的?我们不是工厂,不生产任何产品,我们也没有商店,不卖任何商品,这些钱,都是大家自愿捐助来的。
老子说,大白若辱,大盈若冲,大直若屈。我也可以说,一个企业,要做得不像企业,才能做成大企业。什么叫“不像企业”?就是不以盈利为本。那以什么为本?以利益他人为本。这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阴,一面是阳,一面是利他,一面是自利。你只有把“自利”这一面彻底忘掉,让“利他”这一面露出来,向上,成为阳面,那背后潜伏的“自利”一面,自然跟着来了。
我们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其实真正不如别人只有这一百多年。但现在很多人都崇洋媚外,认为智慧在西方,先进在西方,我们祖宗,都是些混账、迂腐不堪的老头子,他们的思想文化,都是些陈谷子烂芝麻,不值得去学习和效仿。其实,这是对传统文化的极大不了解,是传统文化出现断层的结果。
推荐大家有空去看看孙皓晖写的11本《大秦帝国》,这虽然是一本小说,但是包罗万象,有很多智慧在里面,为我们解读世界和人生提供了许多思考。记得里面讲到一节,当时群雄纷争,各国都在争夺人才。而魏国,是第一大国。魏王为了迎接孟子,他带着浩大的仪仗队,开着华丽的马车,亲自到城外30里迎候。那时候没有手机,有时候等半天,有时候等一天。魏王见了孟子,亲自把他扶上车,带回皇宫,在群臣文武百官面前向他顶礼。
上至一个国家,下至一个企业,要想强大、兴盛,人力绝对是第一资源,人是一切的根本。那个时代对人才的敬重,绝对超过现在。所以我们做企业,为了人才,老板也应该降尊纡贵,卑躬谦虚,以厚德载物的形态去做事,“君视臣如手足,则视君如腹心”,“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此是千古而然的道理。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吸引人才要靠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个笼统的概念,而它的背后,一定是企业掌舵人的使命、信念和价值观。同性相吸,同频共振,你是什么样的人就吸引到什么样的人来到身边,“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门内有小人,门外小人至”,一个企业老板如果有大使命,有广泽天下利益众生的信念,有无私无我,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的精神,他的人格光辉和精神力量自会高屋建瓴,光明烛照,诚如李世民所说,“天下英雄尽如吾毂中矣”,是完全可能的。
菩提心的发起,一定同时是接纳别人、容忍别人,如果心中还有许多敌对,许多干扰纠葛,怎么去利益别人?看看曼德拉,他以前也是酋长的儿子,出身上层,后来成为一族之长,他也想过用暴力压制别人,但用暴力能真正压制别人吗?后来他发现这样不能解决问题,于是变得越来越理性,柔软,包容,他领导反种族隔离运动,被当局判处入牢27年,但他毫无怨言,包括以前那些曾经反对过他的人,最后都支持他。1993年,他获诺贝尔和平奖,他去世的时候,南非为他举行国葬。
反观一下我们的新疆问题,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妥善处理民族的冲突、矛盾、隔阂,甚至信仰的差别,如果一直按我们现在的方法不断压下去,我相信类似上次昆明杀人的事件还会发生,许多无辜的人都死于非命。其实人的隔阂、人的敌对、人的仇恨,完全可以化解掉,前提是看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化解。
上次青年论坛的时候,我提出一个“义工银行”的理念,在这里我也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设想是,这个事不是哪个人、哪个组织做,而是所有人、全体社会来做,形成一个“天地银行”的网络,那么它的传播,互动,对正能量的开发、辐射,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这个构思的缘起很简单:我们寺院旁边有个敬老院,是镇上办的,我经常从这里经过,发现有的老人,早晨搬个凳子出来,坐一天,晚上又回去。他本来是健康的,但是无事,无聊,就这么白白坐着,消磨时间。我就想,他本来可以做一点事,诸如帮别人拖拖地,洗洗衣服,捶捶背,送送饭,陪人聊聊天,等等,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果有这样一个制度,一个模式,那他今天给别人拖地板,把时间储存起来,明天给某个生病的人送饭,把时间储存起来,哪一天,等到他生病的时候,别人就可以照顾他,他就收获了这个时间的回报。如果这样,养老院的很多工人就不用雇,因为许多工作在他们之间就化掉了。而且做事的时候,一是避免了自己无聊,二是可以互动,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这样心里就很温暖,快乐。他心里温暖、快乐,时间就过得快。时间过得快,人就容易长寿。
如果把这个方法再推广延伸下去,面向全体社会,例如这个星期天我没事,带着老婆孩子到哪里去做一点公益,以后说不定我出差了,我妈妈正好生病没人照顾,我就可以通过这个组织,派人去照顾我妈妈,那样我就不用太担心。所以如果有“义工银行”这个组织,就是你帮助的人没有回报你,照样有别人回报你,整个社会是联网的。
这个设想,我们爱心联盟可以先做起来,实践一下。我们用这种方式,就是让所有人都付出爱,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把人心中的柔软和善良开发出来,这样整个社会都会进入良性循环。
其实,人在这世界上根本不是孤立的,佛教中最后证悟的人都明白,所有的众生本为一体,正如我们都是一滴水,来自大海,当我们作为浪花扬起来的时候,在空中也许是一滴一滴的,但落下去时你会发现,不分彼此,本为一体。
不仅人与人密不可分,人与花草树木、一虫一兽也密不可分,如果我们的环境破坏了,食物链断了,人类也没法独存。所以佛教讲不杀生,一般人难以理解,那是因为没有看到事物表象背后的深层联系。我曾经到印度去,觉得那里很有意思,他们会把很老很老的树定位为“神”,这和我们民间信仰一样。是神,就神圣不可侵犯,所以一个人如果随便去把一棵古树砍倒,一定遭到众人谴责,大家认为他侵犯了“神”,必有灾殃。事实上,这个话也绝非虚妄,因为开过天眼的人就可以看到,一般古树上都有灵性栖息,这是他们的家。
唐朝的魏元忠还没有发达时,家中有一个婢女出去汲水,回来看见一只猿猴在厨房里看火,婢女惊奇地告诉魏元忠。魏元忠不慌不忙说:“猿猴是同情我没有人手,为我煮饭,很好啊!”他又曾经叫仆人,仆人没有答话,而狗代他呼叫。魏元忠说:“真是孝顺的狗,为我代劳。”一次魏元忠在家中独自坐着,一群老鼠拱手站在他前面。魏元忠说:“老鼠饿了,来向我求食。”就命令人拿食物喂老鼠。夜半时有猫头鹰在屋顶鸣叫,家人想用弹弓赶走它,魏元忠又阻止说:“猫头鹰白天看不见东西,所以在晚上出来,这是天地所孕育的动物,你把它赶走,要它去哪里?”因为他如此坚持,以后家人也就见怪不怪了。他的家,就像一个动物园。后来他成了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并两次出任宰相。这,也许是他日后发达的原因吧?
光明心,就是内心没有黑暗,全部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当你走到外面,看到阳光明媚,鸟语花香,泉水叮叮,蓝天白云,和风吹拂,这时候,你会身心舒泰、愉悦,自然感到人间美好、温暖,于是内心的郁结、黯淡便一扫而光。
可见,光明自来与黑暗是对立的,明来则暗谢,内心一旦充满光明,阴暗的东西就无处立足。如果你的内心不够光明,便陷入各种各样矛盾、纠结中。
我理解孟子说的“浩然之气”,就是光明之心。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可见孟子是个拥有光明之心的人,孟子说“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这,都是能量充足的光明之心。他还说,“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什么意思呢,就是他面对那些权贵心中说,你有你的财富,我有我的仁爱,你有你的权位,我有我的道义,我就是一匹布衣,又有什么卑贱和低人一等呢?这,也是光明之心。
孟子还有句名言: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天下政治清明的时候,我就用道义主宰自己去行事;天下政治黑暗的时候,我就用生命去捍卫道义。这,更是一颗浩浩光明之心。
当然,这样的光明之心,这样的“浩然之气”,决不是一天可以养成的。
在《吕氏春秋》中还讲了一个故事:
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现在南阳缺一个行政长官,我问你,有什么人可以担当此任?”祁黄羊说:“我认为解狐这个人可以当此重任。”晋平公十分惊奇:“解狐这个人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大王你只是问哪一个人可以当此重任,而没有问谁是我的仇人。”晋平公赞叹道:“好胸襟。”于是就任用解狐为南阳令。结果举国上下没有一个不说好的。又过一段时间,晋平公问祁黄羊:“现在国家缺一个校尉,我想问你,有什么人可以担当此任?”祁黄羊说:“我认为祁午这个人可以当此重任。”晋平公十分惊奇:“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说:“大王你只是问哪个人可以当此重任,而没有问谁是我的儿子。”晋平公赞叹道:“好胸襟。”于是就任用祁午为校尉。结果举国上下没有一个不说好的。孔子听见这件事感概地说:“好胸襟啊!在举荐人才的时候,他对外并不忌讳自己的仇人,对内又不忌讳自己的儿子。祁黄羊真的可以称得上公正无私。”
其实这个故事就是讲“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的来历,为什么可以做到这样公正无私呢,因为他的内心充满了光明。
在自然界,最光明的就数太阳了,我们看阳光普照大地,无论哪个角落它都洒遍,“阳光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它绝不会因为这棵树粗就照耀,这棵树小,就不管它。也不会因为这个人长的漂亮,就多照一些,这个人长得丑,就不照了。它是一样的,不分彼此,不遗余漏,把光明撒向他们。
作为一个企业老板,你也要有太阳之心,有太阳这样一颗光明之心,同样对待他们,无论贫富,贵贱,妍丑,智愚,没有分别心,只有布施之心,给他温暖,给他幸福,给他快乐。你的内心充满光明,对方就是阴暗的、邪僻的也能立刻化掉,化掉之后还能同化,使他的内心也充满光明。
能做到这一点,就不仅仅是企业家了。
清凉心,是内心世界一种宁静,安然,自在,寂灭,如如不动的状态,是一个人独处时心如明镜止水,丝毫不起波纹的状态,是夜晚仰望天空,浩然一轮圆月的状态。
人的心最难得的是平静和清凉,平静是清凉的基础,如果平静都做不到,不可能达到清凉的状态。平静,也许并没有喜乐,而清凉,就能生起喜乐。
我们只要坚持坐禅,就可以达到平静、清凉,乃至喜乐生起的境界。人生在世,要时时达到清凉的心境,就必须正确地面对挫折、失败、残缺、死亡,正确地解读财色名利,人我是非,爱恨情仇,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清凉之心。
在这个浮躁趋利的年代,要做一番大事,首先必须心静下来,心静下来才能生起智慧,而我们的心常常被七情六欲充满,障碍了。佛教讲,人有贪嗔痴慢疑根本五毒。贪,是第一大毒。贪婪之心可以说是动物的本性,对于基本需求,是应该的,但超过就危险了。因为人的贪婪之心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洪水猛兽,可以摧毁一切。佛典里有个故事说,一次佛陀和弟子阿难一起外出,走到一个地方,因为佛陀有天眼通,他看了看,说:这里埋有毒蛇。阿难也有神通,看了看说,真有毒蛇。恰好旁边一个农民,听到他们如此说十分惊奇,他们走后他就用锄头去挖,竟然挖出十几个金灿灿的罗汉像。他高兴死了,自己这么穷,现在可以好好享受一番,于是把它变现,用来盖房子,又买了很多家具。但是这些毕竟瞒不住,有人看他一下子发了,心生怀疑,于是前去报官,当时公共的宝藏都要交给国家。于是严刑拷打之后,把他投进监狱。最后,他在狱中感叹:不错,那里埋的真是毒蛇啊!
所以,一个人要能进得来,出得去,拿得起,放得下,一个真正的智者,是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同时就注意到其不好的一面。每个人都是一只孔雀,当你展开最漂亮的彩屏时,背后就藏着一个最丑陋的屁股。这个世界亦是如此。
六祖慧能说:清净就是出家。倘若你时时保持一颗清凉之心,即便在家,也和出家一样。
欢喜心就是喜乐心。
有的人,总把快乐建立在外缘上,例如涨了工资啊,提拔当了官啊,或者萍水相逢一个红颜知己啊,等等,一旦自己平平淡淡,就觉得生活索然无味,甚至愁苦满面。其实,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那种无条件的快乐,是无事生乐的状态,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不以外在的东西作为自己快乐条件的人,说明他的内心足够丰富,而那些把快乐建立在外部条件的人,其快乐总是非常脆弱,因为大家知道,世事分分秒秒发生变化,我们根本无法把握。
知足就能长乐,常乐就能我净。知足长乐,常乐我净,它们联系在一起,所以应该从知足开始,向快乐出发。
当你有一颗喜乐之心,见到谁都很顺眼,见花花开,见人人爱。相反,你不开心的时候,自己首先就很难看,有人说女孩子最好的化妆就是她的微笑,如果你的微笑没有了,还会很生动、漂亮吗?这时候,整个世界在你眼里也是灰色的,黯淡的。
当你用心去欣赏一个人时,可以发现他平时没有发现的美,当你用挑剔、嫌恶的心去看别人时,会发现平时没有发现的丑。你的心是什么,看到的就是,你的心是狗屎,看到的就是狗屎,你的心是鲜花,看到的就是鲜花。
故而,用欢喜之心去对待生活的每一个当下,你就是一个欢喜的人,幸福的人,自在的人,解脱的人。
这节课我们简单讲了“四心”:我们要发菩提心,拥有光明心,永葆清凉心,修炼欢喜心,从四个方面去改造这颗心,那么就是一块顽石,随着时间,也可以锻造成无价宝玉。心是万善之源,亦是万恶之源。心是感应器,你有什么样的心,就可以感召什么样的世界,吸引什么样的人,心心相应,真实不虚。正如量子物理所言,在这个朗朗的大千世界,除了人心的波动之外,其实空无一物。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