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发布时间:2023-08-04 09:39:48作者:大悲网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二十三年一月在镇海永宁寺讲──

  悬论

  一 经题的诠释

  二 翻译人的考证释经

  甲一 缘起分

  甲二 正说分

  乙一 自利行

  丙一 正修四念住

  丙二 别观爱取缘

  丁一 觉贪爱为苦

  丁二 觉追求增罪

  乙二 二利行

  丙一 精进度懈怠

  丙二 智慧度愚痴

  乙三 利他行

  丙一 等怨亲而施慈

  丙二 涉尘俗而不染

\

  丙三 代受苦而普济

  乙一 结成二利

  乙二 劝诵八事

  甲三 流通分

  悬论

  一、经论的诠释

  今天所讲的是“佛说八大人觉经”,在这七个字里包含著许多意义,须加以扼要的解释:

  “佛”,我们中国人大家都知道的,但其正确的义理,恐多未有相当的认识。考“佛”字的来源,是从梵文方面翻译过来的,今此“佛”字即“佛陀”一音的略翻。翻释的通例,有译音或译义的不同,“佛陀”也是翻音未翻义的;例如;翻Washington为华盛顿,France为法兰西,Italy为意大利,German为日耳曼等等。“佛陀”亦译“浮图”、“浮屠”等,在吾国人的习惯上,往往叫“塔”为“浮图”,其实考诸梵文,称塔为“塔婆”,并非“浮图”也。今英文翻“佛”字为Buddha较为妥适。

  译其意义,“佛”乃觉者。例吾国人称有学问者为“学者”,称至尊者为“圣人”──包含著先觉先知的意味,而印度亦尊称最觉悟者为“佛”。推广言之,无论何时何代,有完全觉悟而无丝毫迷惑者,皆可称佛。经云:人人皆可成佛、人人皆有佛性。但这个“佛”字,是专指释迦牟尼而言,并非他人。“释迦”为姓,“牟尼”为名。如孔仲尼、孟轲一样。释迦是能仁之义,牟尼是静状之义。在二千七百年前──比孔子早些──生于印度,修行功满,本了大悲心,就出来普度众生。

  “说”,既然有了佛,自然有佛说的经。现在所讲的八大人觉经,即为佛说诸经中之一种。是释迦牟尼佛将自己所证验到的实相,说给一切众生听,希望他们觉悟以前种种的错误,离开过去种种的迷惑;依佛所说的标准和方法,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八大人觉”,即八件佛菩萨的究竟觉悟,不同常人的肤浅了解。“佛”字的意义,前面已经说过,现在且把菩萨二字说明一下:一般人的观念,以为泥塑木雕的偶像就是菩萨。不知道就声音上讲,为梵文“菩提萨缍”的简称;就意义上讲,则为“觉有情”──与先觉觉后觉的意义相同。合言之,“菩提”译为“觉”,“萨缍”译为“有情众”──谓觉悟一切有情众生。

  佛与菩萨亦有不同的地方,佛为已证果的圣人,已完成的学者;菩萨为愿求佛道的贤人,正在修行的学人。菩萨修学的功夫,也大有深浅的不同,虽可同称曰菩萨,而高下悬殊。例如:观音菩萨之有三十二应和十四无畏的大功能,而新发心学人,程度甚为幼稚。惟其能够念念修习佛法,处处利益有情,日新月异,步步趋近佛地,故亦得称为新发心菩萨。总而言之,“菩萨”是修学佛道之人,并非偶像。现在僧寺里多塑有诸佛菩萨的肖像者,不是叫人迷信;其造像的意义:是要叫一般修行的人们,对于诸佛菩萨的尊像,发起一种信仰恭敬的心理,由此确信其所说的经论,摹效其所修的法门,以期同证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

  “大人”,是专指诸佛菩萨而言,非就博地凡夫立论。因为诸佛菩萨在有情众生里,福德的庄严,智慧的特达,地位的殊胜,能力的卓异,在在都能超过一切凡情俗见;更能具足同体大悲心,发起四种的宏大誓愿,普于三千大千世界里去拔济无量数迷惑颠倒的众生;使他们也能同登觉路,共证菩提。其愿力的宏大,智力的圆融,世上的人们谁能与之比拟!正如吾国古书里说的:‘唯天为大,唯尧则之’的“大”字,有同样的意义。

  “觉”,在近世心理学上所讲的觉义,约有三种:一、感觉,二、知觉,三、直觉。若与佛法比较起来,虽大有深浅广狭的不同,而其普遍的共同性,也大率类似。心理学上的所谓感觉,是对五官上之接触而言;若就佛法讲,则为前五识之现量作用,所说的知觉,即佛法中第六识之相应五十一心所法中之慧心所。所谓直觉,亦是佛法里第六识依潜伏第七识所起的。欲知其详,可参阅成唯识论。但是,学佛人们的初起觉心,不外从第六识的慧心所上,渐渐转成菩提──即从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以到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所以我们烦恼杂染的众生心理,要转成清净菩提,是要靠著觉;要脱离生死的痛苦,也是要靠觉悟的。

  “经”,在中国古书里说:‘经,常道也。亘万古而不变,历千祀而常新’!而佛说的话,也可以为天下万世的常法,故直译为“经”。经的梵音“修多罗”,本应翻为“契经”二字。意谓佛所说的法,能契合历万劫而不磨的真理,并能契合众生千变万化的机宜。所以用“契经”二字,方是圆足的翻译。

  二、翻译人的考证

  这部经为释迦牟尼佛所说,其弟子为之追记结集,录成梵文。后来有沙门安世高,把此经的精要处译成汉文,流行中国。考安世高本为安息国王子,因信仰佛法,让位给其叔父而自己出家为僧,在东汉桓帝时始来中国。他所翻译的佛经,共有二十九部,一百七十六卷,为吾国佛经初期译史上的第一流人物。

  释经

  甲一、缘起分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这几句话是八大人觉经的总冒。“为佛弟子”,是皈依佛法僧,能依佛法而修行者。“常于昼夜”,在吾国分一画一夜为十二时,印度则分一昼一夜为六时。佛叫一般修行的弟子们,日间固当精勤修学,虽在上半夜十点钟以前,在下半夜三点钟以后,亦须儆醒觉悟,修习正法;唯在中夜时,方可休息四五点钟。“至心”,为切实恳到,毫无虚伪的心理。“诵”,须将经文背诵纯熟,不得模糊想像。“念”,是要心念,非要口念。俗人有将“念”字写做“念”字,错误可笑。总之,为佛弟子者,宜将佛说八大人觉经,用最诚恳的态度,丝毫也不放松,一字一句在心中明记不昧,藉以去敬仰思维那至高无上的八种觉。

  甲二、正说分

  乙一、自利分丙一、正修四念住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空苦;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四念住是什么?即四念处观。谓修行者的心理,当统一集中,念念不忘的住在四种的观察里。四种观察:一无常观,二苦空观,三无我观、四不净观。

  一、无常观:“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说世间上──世间二字包括一切──的万事万物,无不刹那变迁,历成住坏空而总归乌有。好像空中浮云,水上泡影,镜里空花,暂现即逝,没有永远不灭的可能性。非但众生的正报无常,就是众生所依报的国土,也不能常住。如沧海变为桑田,江流积成陆地;罗马帝国的灭亡,都是国土危脆的殷鉴。世人所坚执的天长地久的观念,真是愚痴之至。如果能虔修这“无常观”,看破世界,不生贪嗔心,不造诸有漏业,则就可以解脱一切了。

  二、苦空观:“四大苦空”四字,是苦观的观法。“四大”就是地、水、火、风,地为坚固质──人身里的爪发骨骼皆是;水为液质──人身里的涕泪血液等皆是;火为热力──如人体内的温度;风为动力──如人们的呼吸。由此,可知我们的色身,无非从此质力二者交互组合而成。惟这个四大组成的幻质,在自然界的大气里,因冷热燥湿风雨寒暑的变化,未免要发生矛盾冲突而生出种种疾病,渐渐衰老终至于死。虽然在数十年的生命过程中不无暂时的愉快,但结果仍归于痛苦。老子曰:‘吾之大患,为吾有身’,与这个意义相同。故佛兴大慈大悲心,说此苦空观,意欲令行者抛弃目前暂时的欢乐,而脱离未来的大苦。

  三、无我观:“五阴无我”的五阴,即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在五阴除色阴外,余四阴皆属心法。我们常说的“我”,究竟是什么构成的呢?盖以四大等色阴与余四阴和合,而成我身。换句话说,“我”是四大五阴的代名字。倘把那四大五阴细细分析起来,何尝有我相存在呢!据医学家说:人身七年一转变,则七年前的我非今日的我,七年后的我又非今日的我了。再拿呼吸而论:若以吸入时的气为我有,而呼出时气则属于何人?倘以清醒时为我,则睡熟时又是谁呢?我们的理想中不是常常想去恶行善吗,为什么有时候仍要去作恶犯罪,不能自作主宰呢?既不能自作主宰,不是等于没有我自己吗?所以“我”字的建立,不过为自骗自的一种名词,那里有真实的价值呢!所以修行的应当知道“阴”是有遮蔽真性的意义,虽能与诸法和合相续,成为一期的众生或世界;但“生灭变易,虚伪无主”,没有实在的东西。既然明了五阴本空,四大假合,则那里还有“我”呢?故无我观成就后,即能破除我执超出三界了。

  四、不净观:“心是恶源,形盘罪薮”:这两句经文是说不净观。何以言之?因为凡夫有漏身躯,充满著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矛盾性。在这矛盾律中,生起了贪嗔疑慢的根本烦恼,造了许多罪恶。所以我们不净的幻质,无非是恶的贮藏所,那里有美的区域。何不回过头来细细想一想:从前种种杀他物以养己身,损他财以利己家等等的行为,推其根源,不过欲维持一己的生命而已,虽用尽伎俩,费尽心血去保护己身,而其生存的光阴,亦不过仅仅数十寒暑,终归于消落湮沉。聪明者对于这不净的躯壳,宜深生厌离,幡然觉悟,立刻去止歇一切利己的痴心,极力去追求无上的觉道才好!

  “如是观察,渐离生死”:这二句是结成修观的效能。如果佛弟子们能够依照上面所说的“世界无常”的无常观,“四大苦空”的苦观,“五阴无我”的无我观,“心是恶源”的不净观:念念观察,事事警策,即能渐渐的绝灭一切颠倒愚痴的心思和行动;定能随顺真如法性,共入正遍智的大觉海了。

  丙二、别观爱取缘

  经云:‘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依这十二缘起法看来,其第一支的“无明缘行”,是为生起世界众生轮回的根本。倘能不起无明,自然没有以后的种种烦恼了。但是凡夫能力薄弱,不能在第一支上用功;只得从爱取二缘中下手,从爱取二缘中观察。怎样去观察呢?须对于眼前的六尘境界上,不起丝毫贪爱取著之念,譬如浪云过太空,洪炉点微雪,事来顺应,事过即弃,没有留恋追悔的痕迹。由此顺序渐进,方能了生脱死。试看对于佛法没有用过功的人们,那一个不是对于六尘境界而生贪爱──对顺境,就起了愉快喜乐的情感;逢逆境,就起了怨恨恼怒的嗔火。由贪爱不歇的动机,进而变为坚强的执取心;由此坚强的执取心,来造成种种恶业,幻成生死轮回的苦果,岂不是深可怜悯的吗?现在分开二节来讲:

  丁一、觉贪爱为苦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欲”,通善恶无记三性,与贪心所相应的染欲,即为十二缘起中的“爱”支。质言之,平常希望的心,可以善,可以恶。如目欲看美色,鼻欲嗅异香,……苟能明了对六尘境界所起的欲,其结果是痛苦,没有欢乐,则能勒马悬崖,歇诸驰求,回向少欲无为的一条路上行去。一切损人利己的行为,就不去干了。财产名誉的储蓄和扩大心,也消归乌有了。种种身为形役,形为物役,除死方休的举动也会停止了。在另一方面,积极的去做慈悲喜舍,方便济人的工作。果能这样,则恶止善修,那里还有流转生死的苦报啊!

  丁二、觉追求增罪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多求心属十二因缘中之“取”支。一般普通人,贪求声色货利,愈多愈妙,愈没有厌足心。试看近代欧美人的唯物主义,愈演愈烈,把世界上的经济完全垄断,日本人的自大政策,将我国的东北四省强行占据。弱小民族为自卫计,不得不起来反抗,从此兵连祸结,杀人盈野。若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循环律,其往返报复,岂有尽期?惟有菩萨则不与众人同流合污,常生知足之心,能知足则能常乐。怎样能使人知足呢?这不难比量而知:我们若把富于我者贵于我者来做我们的对象,自然心怀不知足的意念了。倘拿贫于我者贱于我者的人们来比较一下,则知足的心理,自然不禁要油然发生咧!苟能把知足心确立坚固,自能安贫乐道,衣取蔽体,食取充饥,此心湛然,不著于声色货利了。立身既能少欲知足,自可专去勤求慧业。因为世间万事万物的真理,只有宁静淡泊者方能见到,一般利欲薰心者,休想梦见!

  乙二、二利行

  丙一、精进度懈怠

  『第四、觉知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这是二利行中的精进度懈怠。什么叫做二利行呢?是自觉觉他同时并行的意义。“懈怠堕落”,谓好逸恶劳,人们的常情,若是不努力振作,好像大火的燎燥,流水的趋湿,其坠落的速率,疾如飘风了。“常行精进”,“精”是纯粹不杂的工行,“进”是勇往直前有进无退的精神。菩萨常思自利利他,故要自强不息,以遂其自度度人的广大志愿。“破烦恼恶”,“恶”者善之反,其根本是六种烦恼,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学说之不正当者。人心上若充满著烦恼,好像屋子里住著许多毒蛇猛兽,怎能住得平安快乐呢?是以行者要去破除烦恼,和驱逐屋内的毒蛇猛兽一般,必须令其销声匿迹,才可安乐。“摧服四魔”,四魔是:一、烦恼魔──贪嗔等习气,能恼害行人;二、五阴魔──使修行者,困于色等五阴,生起种种苦恼;三、死魔──能破人善法,断人命根;四、天魔──力能阻人行善,使其半途而废。所以修学的人们,当用智慧来观察,正念为觉照,努力进攻,使“四魔”无立足地,方为乾净。“出阴界狱”,“阴”就是色受想行识的五阴,“界”为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如果能摧服四魔,则五阴不能局,三界不能囿,岂不打破阴界的牢狱了吗?修此者,当以大行普贤菩萨为模范,因他有大无畏的精神,能制止种种恶德,进行一切善业。至于所骑的白象,也是代表他负重致远,忍苦耐劳的态度,能够一肩荷担普济众生的大事,而精进不已也。

  丙二、智慧度愚痴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众生悉以大乐。』

  “愚痴生死”,谓一切因缘所生诸法,本来空无自性:愚痴的人们,不明真理,倒行逆施──本欲求乐而反得苦,本欲离苦而反遭殃。由此颠倒虚妄,幻成轮回,难免流转生死苦海了。“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菩萨深深觉悟,为愚痴的缘故而流转生死,所以必须要广学多闻以增长智慧。增长智慧的程序,约分三种:一、闻慧──从多闻所成的为闻所成慧。二、思慧──既然有了闻慧的基础,就可从此在内心上思量考察,在本身上躬践实行,可以得到更正确的概念,成为经验上的道理,这叫做思所成慧。三、修慧──有了思慧的根本,更须令其集中统一,成为甚深禅定,能在此禅定中,照见森罗万象灿然不昧,是为修所成慧。由是随机应变,成就无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把这无辩碍才去教化众生,使其远离愚痴得究竟乐。修此智慧度愚痴的模范者,为文殊菩萨,因为他所骑的狮子,能作智慧吼,为折伏一切愚痴兽类的代表;而其所执的宝剑,又能作为摧残一切众生的痴惑迷乱行为的利器。

  乙三、利他行

  丙一、等怨亲而施慈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菩萨修二利行成功之后,则思专行利他方便。惟念过去的无量劫中,在难贫苦的环境里过活;常因贪欲不遂,未免胸怀抑塞,怨天尤人,多绪恶缘。故今宜行财施、法施、无畏施以普济众生。何谓财施?是将一切所有的金银财物,国城妻子,有来乞者,无间怨亲平等施与。何谓法施?对于有来求教佛法的正理者,宜随机设化,有教无类。何谓无畏施?是要去很勇敢地为他人扶危解厄,百折不挠;只顾他人的利益,不念自己的危险。“不念旧恶,不憎恶人”:虽有无恶不作的坏人,现在能改过向善,则其昔日的旧恶,当毋庸重提,倘有大逆不道的人们,来我处乞法,当因其一念之善而设法启迪之,决不要因其劣迹众多,有意去拒绝他们,塞其自新的道路,令其永无悔改的机会。弥勒菩萨常以欢喜笑脸迎人,不分善恶慈心相向,平等施与,可做修此行者的代表人物。

  丙二、涉尘俗而不染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这是已证得真理的菩萨,意欲去普度有情,不忍离开众生,只得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们,前去接近。例如:观音菩萨的三十二应──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度脱之;应以白衣身得度者,即现白衣身度脱之……。虽然行者之身,常与俗人同好恶、共生活,而其本心则早已超出一切众生之上。对于世人所喜乐的财、色、利誉、饮食、睡眠等五欲,已毫不染著。“常念三衣”:一、僧伽梨,二、郁多罗僧,三、安陀会。“瓦钵法器”,是僧人受食时的法器。行者虽与世俗和光同尘,然其心中则常常想念那朴素简陋的衣钵,很愿意去出家为僧。所以他本身所践履者,无非清净洁白的梵行,在俗而不同于俗,在尘而不染于尘,惟普施涉俗利生的慈悲行,为其终身的鹄的。修此行的代表,当推观音菩萨。

  丙三、代受苦而普济

  『第八、觉知先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菩萨烛见世人在生死轮回之间,营营扰扰,造作无量无边的杀盗淫妄罪恶;劫火虽炽燃烧著这个世界,尚还乐著嬉戏,不求出离。即由此发起最慈悲恳切的广大同情心,好像己饿己渴的一样,假设了种种善巧方便,去普济一切众生。“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这几句是菩萨更进一层的体恤众生心:以为众生柔弱,不能受此身心大苦,自愿代其受苦,令诸众生反得安乐。像地藏王菩萨为众生故,深入地狱,不自以为苦而以众生的苦为苦。所以修此行者,当以地藏的心为心。

  从第一觉正修四念住,第二觉贪爱为若,到第三觉追求增罪:都是菩萨自利的行动,于德是属于断德。照一般普通眼光看来,似乎太遍于消极方面,其实依佛法来讲并非消极,盖欲令行者先从事于积极的准备,以为他日利人基础。譬如要去救济沉溺水里的众生,必要自己先登彼岸,方可设法施救;若自他俱在沉溺之中,怎么可以谈到救人的问题呢?第四觉之阶进度懈怠,第五觉之智慧度愚痴,为二利行,在德则属于智德。不明佛法者必要笑其为不可能的事实:利己利人是两方面的工作,怎样好在同一时期里兼顾并到呢?不知学贵实验,经验可以补学术之不足,学术可以助经验之发展;交相为用,互相为利,不能遍废的。所以菩萨一面须将其已修得者培养而扩充之,同时亦须兼利他人以为慈悲心的实验。这样,方能止歇一切恶念,进行种种善事了。第六觉之等怨亲而施慈,第七觉之涉尘俗而不染,第八觉之代受苦而普济:在尖锐的批评家的臆想中,必以人不顾己身,专利他人,未免太积极了。不知佛法的中心思想,本是利世主义,苟能有益于人,虽肝脑涂地亦无所顾惜。因其出发点为同体大悲,其目标为欲令众生同证菩提;故能以极大勇猛修大慈大悲的事行也。此经文虽简括,但义极丰富:起于自利,终于利人;具足普贤、文殊、弥勒、观音、地藏之五大模范菩萨的修行标准。果能依此修行,则生死轮回定可脱离,圆满菩提不难证到了。

  甲三、流通分

  乙一、结成二利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

  这一段是流通分中的结成二利章。流通分是什么?是佛说完一经后,嘱咐弟子,使其将此经流通后世,以传至无穷。“如此八事……至涅槃岸”:此八种诸佛菩萨所觉悟的道理,修行者可依此进修一切无漏圣慧,更当从此乘法身船──一切法真实性──渡过充满著生死烦恼的汪洋苦海,达到功行圆满的寂静彼岸。“复还生死,……修心圣道”:此谓菩萨既然修行功业圆满,达到寂灭场地,应当永远休息,不问世事了,因其慈悲心切,又复倒驾慈航,重来人间。利用自己昔日由此得度的八觉方便来教化众生,令其亦依此八觉修行;则可以觉悟生死是苦,勤求脱离,厌弃五欲,去专修佛道。

  乙二、劝诵八事

  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为佛弟子者,当诵此文字简明义理充足的佛说八大人觉经:聚精会神,于念念中明记不昧,久而久之,自能断生死苦,灭无量罪,得究竟乐。盖此经是佛法的结晶,能供给人人心中所要求的最高目标。施诸一身而身安,推之一家而家安,放之一国而国安。希望听此经的大众,踊跃兴起,共诵此经,共修此行,则吾国人心安定,战事消灭于无形,国家自然安荣,世界人类亦可共享和平幸福了!

  (张圣慧记)(见正信三卷十六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