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要

发布时间:2023-07-30 18:55:13作者:大悲网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要

  ──二十一年七月在汉口佛教正信会讲──

  悬论

  一、契理与应机

  今天开讲“十善业道经”,在未讲本文以前,先讲一段经前的悬论。一切经皆谓之契经:一契理,二契机;一切佛法皆从此原则而建立。一切法的真理,所谓诸法真实性相,乃佛智慧所亲证,为开示未证众生亦令证入,是为依契理的原则而说法。在契机的方面,是依种类根性时节因缘,适合一切众生的机宜,各令觉悟而说法。具此二义,方为契经。现在即本此二义,而说明此经之大义。

  甲、契理之实义

  契理之实义者,谓契合诸法性相的真理之实义。此契合真理之实相,不以时间而变更,不以地域而迁异,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类中都是如此的。说明此十善业道经契理之实义,今分三段来讲。

  (1)十善业为世出世善行之大宗 “业”即行为的意思。十善业者,谓身业有三;即:不杀,不盗,不淫。语业有四;即: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业有三;即: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合身、语、意、共成十种。反之即是十恶。业并不一定不好,须视其性而定。内心动机是善的而行出来也是利益众生的,即是善业;动机是恶的而行出来也是损恼众生的,即是恶业。且此身三,语四,意三的善与不善,又须以其未来结果而定。又此十善不仅是世间的善行,佛经上无不讲到,所以此十善,为一切世出世善行的大总持──即大陀罗尼。世间由此善行得到人天的好果(天即在人以上的世界众生)也是行十善而得成的。所以人天的福报,都是由十善业所成。平常所谓人类的道德行为,在佛法即是不杀不盗等五戒;但生天则须具足十善的道德行为。在欲界天以上更有色、无色界天,生此天须修四禅八定,然亦是意善业上更加深一层禅定功夫而已。至于超出三界的出世业,则成三乘的声闻、缘觉、菩萨菩提果,亦无不以此十善业为根本而得成就的。所以大乘戒法,皆十善行摄。由戒生定,因定发慧。菩萨位中第二离垢地,即由十善成业:由戒增上成定,即深修十善,将身语意恶业之极细者亦究竟断除,定心不散乱而得安,即成十善行深进一层功夫。至于由定成慧,则是最后将无明邪见打破,无漏智慧发生,此即十善业的究竟道。所以三乘清净的出世业果,也是包括在十善业内的。此为十善业道决定如此的真实理趣之一。

  (2)十善业为造成人间天国之正因 到人间乐国最切实的路径,是十善业道。若欲达人类安稳快乐之目的,即在奉行不杀不盗等十善。如能实行此十善业,无有不得成就的。现在世界相杀相斗,皆因肆行十恶,不行十善。假使人人皆能行十善,立可成为安乐世界。所以现今人类的痛苦。皆由于不行善业,因此由个人而社会而国家而世界成为一个痛苦的苦海。但世界上凡有思想的人,无论是宗教家,或各种学问家,都希望构成相亲相善之安乐世界;只要能行十善业,即古今圣贤理想中的天国──若中国所谓的大同之世,和西洋人理想的黄金世界,皆不难实现;只要将十恶业改成十善的行为,即可转五浊恶世成清净的乐国。这实是今日世界人类刻不容缓的要求。庐山慧远大师,谓十善业,若能从一家一乡推行到一国,立可成为“风和俗美,刑措政清”的清净国家。这是一条定律:无论何时,若要想成安乐的世界,是必须由此坦途而进行的。佛说四大洲中的北俱卢洲人,自在福乐,即是行十善业的结果。又说转轮圣王出世,四海清平,天下安乐,人人皆行十善,亦足证此理也。

  (3)十善业为涅槃菩提根本 三乘的涅槃菩提二转依果,都是以十善业为根本的。以十善业能制止恶的行为,将一切不善的对治究竟,即解脱一切生死,证得大涅槃果。此即为十恶业果的断尽,而十善功德发达到圆满。复能将十善普利世间一切众生,即得成大菩提果,此亦是一种定律:没有不圆满十善业,而能得三乘果的。

  乙、应机之对治

  佛在当时说法,皆因众生根机适宜而说的。现在讲十善业道经,也是应机对治,以期挽救现在世界的众苦迫恼。因为若要将众苦迫恼转为安稳快乐,非行十善业不可。此亦分为三段来讲:

  (1)对治鹜外忘己而修已 现在世界皆在不景气中,而中国又因天灾国难纷至沓来,大多数人皆在水深火热的痛苦中。挽救的方法,唯在切实的奉行十善业,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向外驰求。责任是在自己的:不得将责任推之环境,或卸于他人,或怨社会制度不良,或尤物质条件不备;不求诸己,专望之外,假使世界上人人全是这样,世界将没有一人来负责了。设使有人来负责,而自己又不愿意容受,这种病实是无法挽救的!还有一种不求之于人于物,而求之上帝与鬼神或佛菩萨的,不知佛法的真正意义,在各人明了法尔因果之理而反求诸己。如佛在世时,佛之堂弟阿难,谓佛将惠我三昧而不修习,卒遭摩登伽女之难。阿难,佛弟子中多闻第一,尚且不能依靠佛,可知佛法的责任全在自己。若放弃了自己而一味求神求物,要将此世界社会改造过来,这是决不可能的!若能先将自心的十恶业改成十善行,然后求之于佛,方能有效。昔孔子有疾,子路请祷,子曰:“丘之祷久矣”!可见向外求物求神是无用的,要能修身正己,劝人人奉行十善,乃能挽回世道人心也。

  (2)对治意夸行劣而重行 现在的人,意言非常夸大,发出的理论句句皆以为超贤越圣;从实际考察他的行为,不但不能超贤越圣,即庸言庸行亦何曾能做到!这种夸大狂的病,成为现今人类普遍的通行症,所以社会再没有法子弄好。这种高调愈唱得高,实行上愈加无力,危险到万分!孟子论伊尹放太甲之事,谓‘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但在这里应加一句:有‘伊尹之能则可,无伊尹之能则危矣’。是故意夸言大而不顾实行,以治世则愈治愈乱,如头顶千斤石而戏舞,结果鲜有不弄成石破人伤之危险者。不但治世如此,而学佛亦是如此。例如一般狂禅、狂密,口头上谈的,夸大而无所忌惮,自谓是佛的大无畏。所谓‘口口谈空而行在有中\’,‘将如来解回为己见\’。要解除这种猖狂的病,是在切实奉行十善;否则无论技术多大,见闻多广,皆是堕三恶道的因子,不能成为菩萨行也。

  (3)对治欲高福薄而培福 现在的人,大抵心比天高而命薄如纸,不肯自修福德而时时想把他人压下去,把自己高举起来。不改转此心而平心奉行十善,培修福德,必将愈加堕落而无从振拔,但心高并非不善,要在能培福德,如佛果的功德以及天龙的威力等,皆由十善福德而成;否则、单是心高而不去增长善业,培植福德,则终日在烦恼中出没,决没好的结果;甚至非走入自杀的途径不可!想济世利人的,尤须培修福德。昔有一法师讲经甚好,而没有人听,后来有一圣僧,谓此由汝没有福缘所致,以后应多做利人的事。依之而行,后来说法就有人听了。所以想在世间立大功建大业的人,必须要多培福德,修习利己利人的十善业行。

  二、经题与译题

  甲、释经题

  佛书大分三类,所谓经、律、论三藏是也。经即契经,谓契理契机之经常大法。经由佛说,故云“佛说”。佛即觉者,是具足无量福德智慧究竟圆满同虚空如法界的尊称,而此中专指应生印度的释迦牟尼而言。释迦是姓,译能仁;牟尼是名,译寂默。佛为开示众生畅悦本愿,故说此经。此经名“十善业道”;十善业道的意义,在后经文上当讲。善之义从业上说,业即行为,即道德学伦理学上的行为,依佛法可谓为善行学。业之善者,须在空间上于人于己皆有利益;在时间上通现在未来皆有利益。若不顾他人或未来的利益,只贪自己眼前相似的利益,即成为恶业,以大乘利益为前题的利他善业,结果自他俱利;以损恼大众为前题的害他恶业,结果自他俱害。善恶之标准,大略如此。道即能通之道路。十善业是光明达道,不是十恶业的黑暗险径。行于十善业的道路上,最低可成人天乐果,高则可至于三乘圣果,故曰‘十善业道\’。

  乙、释译题

  佛应生在印度,此经是在龙宫中说的。记载的文字是梵文,译成中文的法师,是唐时从于阗国来中国的。于阗在现在的新疆省,唐时尚未属中国版图。这位遍通三藏的法师,名实叉难陀,此是梵语,译为贤喜。八十华严也是这位法师译的。此经在唐时,同本异译的,更有义净三藏所译的:佛说海龙王大乘经。由此知道此经是确有梵本根据的,有事实历史的。

  释经

  甲一、证信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

  此一段文,是集录的人所记本经是何人在何地何时为何人面说的信史。“如是”即指此经。“我闻”之“我”,是和合总体的假名,非我执之我。不言耳闻而言我闻,是表亲闻可信。“一时”即机教相契,说听俱讫之时。不指出一定的年月日时,因处所不同,彼此历法有异;而佛说法时而天上,时而人间,时而龙宫异国,故不指定月日。佛的意思,在上已释,此显说者,本经所记之文即此佛之所说。龙宫是说经处所,娑竭罗是梵语,此云鹹海。在大盐海中,有龙王之宫殿为龙所居。佛典之言龙,与通俗所说兴云致雨之龙稍异,佛经中有天龙、空龙、陆龙、海龙,此鹹海龙即海龙。世间一般人皆知龙系有神通变化之动物,今之生物学家考察古时地上之动物,亦谓有龙,且曾有以龙为世界主人翁的一时代。今阿非利加洲的地上,犹遗留有活的陆龙,故为可信。但今世之龙,或在虚空,或在海中,皆人力所不能到之处,故不与人相交涉。佛在当时所偕同之声闻大弟子等,皆能有教无类,随类说法,故佛说法之处,有一天上,二人间,三龙宫,四禅定中等别。此经即在娑竭罗龙宫所说。而同听法者,则有八千大比丘众。比丘此云乞士,以出家比丘律仪为法者;但比丘甚多,比中所指大比丘,是佛的常随众。同时又有从十方来的三万二千大菩萨。有此同听法众,足以证信。

  甲二、正说

  乙一、明世出世业果

  丙一、就因明果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尔时、指说法之时。世尊、指佛,为世所共尊。龙王是龙宫之主,故佛呼而告之。心是心王,想指心所。众生之心心所,有三界、九地、五趣、四生等不同,故所起的行业亦各不同;遂使得果亦异。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此就心心所总说为心,若分别说则为心及想等。然身语意所发之业,皆由心造,所谓有诸内必发诸外。若行动没有心的功用,则不能成善恶之业,今之伦理学家亦论到此。因心想不同,故行为造作不同,由此成为五趣轮转之果。如人造善业则生天,天造恶业即堕畜生,畜生业尽或以善业复为人,人行恶或又堕地狱等,故名轮转。

  丙二、即果明因

  『‘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先呼龙王,使听真切。海中之鱼虾等类,种种形色不同,果报不同,此皆由心想及行业不同所致。此业之出发处,即身语意,而各有善不善,故成种种形色,此是以果明因。

  丙三、举因相明

  丁一、观心无主

  『‘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

  心是没有形色的,非眼所见,非手能取;但由无始虚妄分别于一切法而集起的。由种起现,三界皆由此虚妄分别而现起,毕竟没有主体,不能指孰为我,孰为我所。若孰心有主,即成断常法。

  丁二、观法如幻

  『‘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

  虚妄诸法,即五蕴四大之身器等法。无一定作者,皆由业现起,业由心起,心又由诸法起;展转幻化,不可究诘,故不可以思想议论而取。古时外道,谓有大自在天造作万有,今之耶教谓有上帝能创造及主宰一切。在佛法中皆属妄执,所有苦乐之果皆由十业之善不善而异。此中明业果之自性如幻,即般若真空,法相唯识之义,亦已包括无余矣。

  丁三、劝应修善

  『‘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

  业性不是固定的,世界不是死板的,诸法是如幻的无主宰的,故应广修善行,止息恶业,集起庄严端正的蕴处界,使一切众生见闻者,欢乐不生厌恶。

  丙四、举果相证

  丁一、以佛果证

  『‘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岂不目眩!』

  佛身由无量劫修百千万亿福德而生起,故有三十二相,百福庄严,光明显耀。诸天龙王皆有光明,但一见佛其光即不能显现。在天中光明最大者,即大自在天及梵王,然皆远不如佛。

  丁二、以菩萨证

  『‘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习善业福德而生。』

  菩萨的相好光明,清净庄严,亦皆由修习善业福德而生。

  丁三、以天龙证

  『‘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

  天龙八部、即是阿修罗健闼婆等,彼之所以有大威势者,亦由修集福德善业所生。故栽培福德,最为重要。以上三段就善的业果说,以下明不善以反证。

  丁四、以海众证

  『‘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

  海中鱼鳖虾蚬,或大或小之种种形色,皆由自心的想念,作种种身语意的不善业,故得此粗鄙的报身。

  丙五、结劝修学

  『‘汝今当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汝当因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要以正见修习善业,了达因果,不为邪见所倾动。邪见即断常二见。断见者,不信业果,以为人一死即了,故肆意为恶,不畏后报。常见者,以为世间的事物皆是固定的,如人即世世生生为人,牛马即世世生生为牛马,造善恶业无关此身的苦乐。此由不明正因果义。欲专修善行,不堕邪见,须观身无常,观心无主,观法如幻,随心造业,随业受报,才是了达因果的真相。福田谓能种植福德之田,此有三种:一敬田──佛菩萨师长等,应恭敬而得福;二恩田──父母及有恩于己者,应孝顺而得福;三悲田──对于苦恼众生,悲愍救济而得福。于此三福田中,能欢喜供养,就能得到人天尊敬供养的乐果。

  乙二、正明十善业道

  丙一、显善法用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有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

  常常思惟观察善法,则心即善,心善即无恶业,无恶业则不受苦果。须专心观察,不使丝毫恶业参杂其间,使善法圆满;善法圆满则能亲近诸大菩萨,能与诸大菩萨同处极乐世界。

  丙二、释善法名

  『‘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

  何以名为善法呢?因为人道的身,天道的身,声闻(小乘)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独觉菩提法身(中乘),无上菩提法身(大乘),世出世间诸善行果,皆由此十法为根本,故名善法。

  丙三、出善法相

  『‘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

  世出世间的根本善法,即十善业道,所谓道在迩而不必求之远。由此十善业的光明大道,而得到世出世间的乐果。杀生乃至邪见名十恶业。所谓十善者,全在于永离二字上。此永离二字的工夫,颇不容易。若此一时虽离杀生,将来或仍行杀,今生纵能不杀,到来生或犹杀,则皆不得谓之永离。必要世世生生尽未来际不杀,才是永离,此须到阿罗汉之位方可。杀生、本指断命根而言;但若杀而命根不断,亦有杀业,但非究竟杀耳。戒杀者不但不杀生,还要注意护生,乃能戒除蚊虻等微细的误杀。杀等十业,在内心上、外境上、历时上、各有上中下之区别。今且举杀业言,内心动机上分三种:一、有嗔恨心知而故杀者最重;二、若有嗔恨的冲动而心不明了,或心虽明了而不嗔恨者处中;三、若无知误杀者轻微。就对境上说亦有三种轻重不同:若出佛身血,杀阿罗汉,弑害父母及有恩者业重;若杀与己同类均等者业中;若杀下等众生业轻。又就起心作业经历时间上说亦有三种不同:若未杀时先有杀意乐,正杀及杀已欢喜无悔者业重;若未杀前无杀意,或杀而悔者业中;若无嗔恨心误杀,杀而即悔者最轻。离杀业亦须依此三种而次第修习,先离粗重杀业,使身不杀;进而更修禅定,使杀心亦深伏;但犹未断,更修智慧令断。虽断杀心,无始之杀业习气犹不易尽,要到佛果方能究意清净。昔佛在世时与舍利弗同观一鸽,此鸽子见佛不恐怖,见舍利弗犹恐怖,舍利弗问佛何因缘如此?佛说汝阿罗汉杀心虽无,而无始习气犹未断尽,故彼恐怖。

  第二偷盗。亦应如上杀业有三种之三重分别。乃至下八种业,皆应如理类推,分判轻重。在中国古书里有阴符经,谓人生在世要善为盗方为有才能;可见人谋生活不易离盗,而微细之盗业尤为难除(偷是以巧法取,盗是以强力取)。

  第三邪行,即指淫欲。人间以合理之夫妇配偶为正,此外名邪。此就粗浅者说,深则欲界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又凡一切五欲境放逸之处,皆属邪行,要出欲界方能伏欲,要到三果方能究竟离欲。──以上三种属于身业。

  第四妄语,即虚诳语。谓见言不见,不见言见,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善言是恶,恶言是善,以非言是,以是言非等。在佛法中,最要戒的是大妄语,即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是。若犯此大妄语,决定入魔。由魔即堕三恶道,最为危险。若菩萨为利他方便而说妄语,则如菩萨戒本所明。离妄语即真实语。

  第五两舌,即离间语。在此言彼,在彼言此,使亲爱者互相乖角。古之纵横家,今之政客等,多属此类,其害最大,离离间语,即得和合语。

  第六恶口,即粗恶语。如世间之骂詈人等,由骂而打而杀。小则一人之争,大则社会乃至国际之战,其害亦甚大。离粗恶语,即得柔和语。

  第七绮语,即无义语。谓花言巧语,文过饰非之类。言不真实,使人心荡动,唐丧光阴,且易引人入于邪途。虽无义语,即如义语。──以上四种属于语业,平常谓之口业。然称口业义不圆满,发语须喉舌脐等,口只是发语工具之一耳,故应改称“语业”。

  第八贪欲,欲即世间五欲之乐境。对境起贪,故名贪欲。贪欲为生死的要因,故应断除。但此贪欲二字,并非完全属于不善。欲通三性,而对三界善法起贪,亦通有覆无记。

  第九嗔恚,于可欲境起贪,于不可欲境起嗔恚。性虽是恶,唯欲界有,修习禅定四无量心,乃能伏离。

  第十邪见,通常亦谓愚痴。由聪慧者不离愚痴,而愚痴中锐发偏见,随其一偏之见执以为是,如执断常,乃成颠倒邪见。要离愚痴中之极猛利的邪见,须修禅定,得般若力方可增长正见,圆满善法。──以上三种属于意业。

  乙三、明十善业功德

  丙一、明离杀生功德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要究竟十善业,须永离十恶业。每离一恶业,即除去种种烦恼,又得成就种种功德。若离杀生业,即是除一切凶恶之法,得到人天安乐之法。能常常生起大慈心,永断除嗔恨心,使一切众生见之不生怖畏心,就是成就大无畏施。如此则生前获得无病长寿昼夜安乐;且为天龙八部等非人之所守护。死时又无地狱饿鬼等恶道的怖畏,得生天国。此离杀业即菩萨行,若能以此功德回向无上正等正觉(阿、无也,耨多罗、上也、三、正也,藐、等也,三、正也,菩提、觉也),将来成佛时,便能得佛随心自在的寿命。佛的真身等虚空遍法界,寿命是无量无尽的。应身住世的寿命或长或短,视众生的机缘,灭住皆可随心自在。如阿弥陀佛,此云“无量寿”。皆由永离杀生而得来的──以下文义易晓,解释从略。

  丙二、明离偷盗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世间资财,有五种事可使消灭贫乏:一、国王,二、盗贼,三、水灾,四、火灾,五、非爱子──俗称败家子。若能永离偷盗业,即常得资财丰满,不为此五事所散灭。且有善名流布,辩才无碍,为一切人所爱敬赞美。不为人欺,命终亦得生天,若能回向无上菩提,将来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丙三、明离邪行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一、诸根调顺;二、永离諠掉;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是为四。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诸根、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调顺者,调善和顺也。諠掉、烦扰不安静也。若能永离邪行,即得身心清净,夫妻贞良,不为外人侵犯。若更能回向无上菩提者,将来成佛时,即得佛大丈夫隐密藏相。──三十二相之一,即马阴藏相。

  『‘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一、口常清净优钵花香;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优钵华是梵语,此云青莲花,气味清香。若能永离虚妄不实之语,则口常清香;发言成证,无有错失;善能安慰一切众生,令尊重奉行;为人天之所敬爱,若更能以此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将来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丙五、明离两舌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

  两舌最易破坏他人之事。若能永离两舌间之语,则能获得己身、眷属、信心、法行、善知识的五种不坏功德。若更能以此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将来成佛时,即得菩萨眷属,不为魔外之所败坏。

  丙六、明离恶口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若能永离粗恶之语,即能成就八种净业。发言必合真理,美妙顺利,不乖法度,使一切人信用领受,无有讥谤。若能以此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将来成佛时,即得具足如来梵音声相──三十二相之一,即梵音深远相。梵音者,清净嘹亮之音也。

  丙七、明离绮语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如来所授记皆不唐捐。』

  若能永离花言巧语文饰之言,即能获得三种决定功德。一、定为智者所爱,因绮语是无义之语,只能诳惑愚人,智者所厌闻,能离绮语,故为智者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答人之问,要如实才能解疑。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所谓事实为最大之雄辩。离开绮语所发之言,即是就事实和真理而言,故人天皆佩其威德。若能以此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将来成佛时,即得如来授记功德,皆不唐捐──授记者,佛功德之一。如佛谓众生何时成佛,何时堕地狱,吉凶祸福言必有准;然系如实知如实说,非如上帝之主宰而与之祸福也。不唐捐者,不空弃也。

  丙八、明离贪欲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若能永离贪欲,即能获得种种自在。自在、即随心自由。三业、指身、语、意。诸根、即眼等六根,此为身内之财。珍奇妙物为身外之物。内财外财无不具足,且能所获过于所求数十百倍。若能以此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将来成佛之时,即得三界特尊,皆共敬养。──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丙九、明离嗔恚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嗔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二、无嗔恚;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无碍心,观者无厌。』

  若能永离嗔恚,即能获得种种喜悦功德。常得柔和慈祥之心,无嗔讼损恼之心,善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生前身相端严,为人恭敬──嗔心发时,脸赤心悸,即身相不端严。死后得生梵世──梵世为得禅定者,及三果以上之圣人所生处。若能以此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将来成佛之时,即能得佛无碍心,使观者无厌。

  丙十、明离邪见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为十?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三、惟归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若能永离愚痴邪见,即能获得种种真善功德,直心正见,明因知果,无诸疑惑,常得真善伴侣,归佛法僧,世世生生生人天道,不起邪见,不堕诸难,福慧转增,邪道永离,不起身见──身见、梵名萨迦耶见,即我我所见,如执受想行等为我我所,此身见为一切烦恼之根本。若能更发深远广大之心,以此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将来成佛之时,即证得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乙四、明十善业胜行

  丙一、明六度

  丁一、广明布施度

  『尔时、世尊复告龙王言:‘若有菩萨依此善业,于修道时,能离杀害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长寿无夭,不为一切怨贼损害。离不与取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最胜无比,悉能备集诸佛法藏。离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其家贞顺,母及妻子无有能以欲心视者。离虚诳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离众毁谤,摄持正法,如其誓愿所作必果。离离间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眷属和睦,同一志乐恒无乖争。离粗恶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众会欢喜归依,言皆信受无违拒者。离无义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言不虚设,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断诸疑惑。离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所有悉以惠舍,信解坚固,具大威力。离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速自成就无碍心智,诸根严好见皆敬爱。离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恒生正见敬信之家,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施庄严所获大利。』

  布施以度悭贪,所得的果报即财宝丰满,无有贫乏;但施心若不清净,或恶行未能断除,虽有财宝,不能长久享受。若菩萨依十善行而行施,则寿命无夭,眷属和睦,所获财宝最胜无比,无人敢侵夺损害;且为人所爱敬,天龙所护持,以十善施能圆满庄严故,获此大利。如嗔恨心,与人赌气,或为沽名而行布施。或愚痴邪见应施者不施,不应施者妄施,则倒行逆施,施非圆满。所得的果报亦不究竟。

  丁二、略明余五度

  『‘如是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

  义利谓实义的利益,有现在义利,未来义利,及究竟义利之分。修六度行,即得一切义利。然皆须以十善行为根本,所得义利才能圆满。

\

  丙二、明众行

  丁一、四无量心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愍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

  慈悲喜舍,为佛菩萨之四种无量心。与乐曰慈;拔苦名悲;于他一切利乐功德之事随喜赞助曰喜;冤亲平等不起分别,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名舍。推此四心遍及无量众生,故名无量。行十善道使此四心圆满庄严,所获功德无量。

  丁二、四摄

  『‘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

  四摄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菩萨随类现身,以此四法摄受一切众生,使之受道,获大利益。

  丁三、三十七菩提分等

  『‘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匪懈,常无迷妄,寂然调顺断诸烦恼。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

  此三十七菩提分法,亦名三十七道品。甲、念处亦名四念住──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乙、四正勤又名四正断──一、已生之恶令速断,二、未生之恶令不生,三、未生之善令速生,四、已生之善令增长。能断懈怠,故名正断。丙、四神足亦名四如意足──欲、念、进、慧。得此神足,即能所愿如意,就能发神通言故名神足。丁、五根──信、进、念、定、慧。戊、五力──同上。五根就进修说,五力就能对治说。庚、七觉支──一择法,二精进,三喜,四轻安,五念,六定,七行舍。辛、八正道──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修此八法,可尽离非邪故名正;能通涅槃故名道。以上总为三十七品。若菩萨以十善业为根本修此诸法,则能获得一切功德圆满,轻安快乐。

  丙三、结广

  『‘龙王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是故汝等应勤修学。』

  此段广结十善业的胜行,并劝修学,文义可知。

  乙五、明十善业殊胜

  『‘龙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林橡亦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此明十善业之功能殊胜,为一切善法之根本。不可须臾离此,故以大地为喻。若离十善业欲修行证果,譬如空中建楼阁或种稻子,欲成就生长,无有是处。

  甲三、流通

  『佛说此经已,娑竭罗龙及诸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此文为结集经人所记。娑竭罗龙王为此会受法之主。阿修罗、此云非天,即八部之一。等者,等及八部也。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佛令一切经皆如此结成。表佛说法不同凡夫戏论,说经既已,是须要依教奉行的。但听法者必须发欢喜心才能生信,有了信心才能领受,领受以后才能去奉之以实行!这欢喜信受奉行,是要大家注意的。

  (苇舫、尘空合记)(见海刊十三卷九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