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La光出生顶门眼

发布时间:2023-09-19 10:29:19作者:大悲网

  La光出生顶门眼

  见法即见佛

  一般学佛的人,谁不想见佛?梦中见到佛,定中见到佛,深浅有所不同。梦中见到佛菩萨,可以说是一种祥瑞,给予我们精神上很大的鼓舞;定中见到佛当然比梦中所见的佛层次更高了。定中见到的佛严格而言,是化身佛。

  从佛法的根本义来讲,见法即见佛,见到什么法呢?见到“缘起法”——缘起性空。佛陀又称为“空王”,当你彻见缘起,了解了“自性本空”的道理之后,见到的“空”即如见到清净的法身佛了,也可以说见到我们的自性佛了。

  佛法以空为究竟——毕竟空、真空妙有。凡夫无法达到空,贪瞋痴慢疑各种习气层层叠叠形成了妄想执着,而生起了非常坚固的观念,以致被我执、法执困得密不透气。

  方便随缘

  准提法门号称“大佛母准提王菩萨”。大佛母即大般若,亦即彻见诸法空性。六祖大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 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佛法实际上一切现成,是现量显境,故懂得放下,也就到了——本自圆成,本自具足。而凡夫学佛,却 总是以揣测的心去猜疑,犹如盲人在摸像一般。

  真正的佛法,即如《楞严经》所云:“无门为法门”。没有方法的方法即是最高超的方法。一切方便设施、善巧安立只是随顺众生因缘、契机教化而已,这是所谓的“方便随缘止”,真正彻见佛法的本来称为“体真止” ——自性本体真正达到了,一切妄想执着也都融化掉了,毋须再任何加行。

  很多人烦恼la字观想不起来,你想抓个什么呢?la字只是方便随缘止,但对我们一般苦恼多障的凡夫而言,有个轨道可循,有个东西可抓,总觉得很具体、很踏实,也很牢固。对他谈空说妙太深奥了,不得其门而入,故修起准提法,la字对他太重要了。

  善了分别

  而事实上,准提法的观想,次等井然,只要你懂得,就会很快速的帮助你契入空相,从最基础的观想到达最后圆满次第一气呵成。然而,往往愈简单的愈不容易把握。否则五祖座下,一、两千个弟子,怎么只有一个慧能懂得呢?

  慧能大师初见五祖,曰:“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智慧乃由心地涌现,不假外求。外来的因缘或 由善知识的开示启发,有所领悟而得契入,这是具有善根利智的人;或有熏陶佛法虽已几十年,但对般若慧仍有滞碍的,那就只好跟他谈表面的信仰了,譬如把净土 具体化,让他由宗教情操慢慢契入,却不能告诉他“心地法门”。

  心地法门才是佛法的正知正见,讲经说法“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经典虽为佛说,但若对般若没有正确认识,则开口便错,纵使看得懂,也要能善了别佛法的究竟实义。

  无上加行

  在法界中,有三个根本的母音——嗡阿吽。“嗡”是上丹田的头部音;“阿”是中丹田的胸部音,包括喉轮、心脉轮;“吽”是下丹田音,包括脐轮、海底轮。

  准提神咒念得很纯熟,色身到某时候,三部音就可以很清楚随着气的顺畅,上下贯通,同时展现出来,日久功深,自然就能振动三脉七轮,进一步把身体上的种种障碍融化掉。

  色身上的不健康,心理、思想、业气上的执着,都是我们修行的大障碍,而生起次第前面的净法界咒、护身咒,以及六字大明咒都是在让我们尽快见到空性的加行法。金刚念诵这把金刚宝剑则可说是在“后修普贤行愿海”,把我们无始劫来的习气逐一转化。

  古德云:“狂心歇处幻身融,内外根尘色即空,洞彻灵明无挂碍,千差万别一时通”。观想、持咒旨在遏止我们的散乱心、消融我们的习气,却不是菩提道上的大目标,所以各位千万不要只感受到一点好处,就沉醉在那上面,果真如此,进步就非常有限了。

  大根器的人,以无门为法门,那是无上心法,真正的大般若,可惜这在一万人当中,也难找一人。这种人仅仅由金刚念 诵即可加速他的成就了。当然中下根器的人更需要它(金刚念诵)。直接持诵准提神咒做为他修行的中心,只要勤于诵念,这股力量就大得不得了。故各位不要只在 受阴的觉受上自我陶醉,而把菩提大道抛诸于九霄云外了。

  自求多福

  世界上的大宗教,几乎皆从东方崛起,诸如佛教、天主教、回教,乃至基督教也是从天主教分支出来,好比我们佛教分出来的宗派一般。如果再加上中国本土的道家、儒家,就姑且把它称为世界五大宗教吧!

  各教教主都很了不起,其中当以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出生的地位最为崇高。他不争现世名利,只求真理,终为三界导 师,千秋万世、一切众生的依止,乃至我们今天学佛修证的楷模。所以不论出家、在家,抑或身份如何,唯有看清楚人生的目标,面对现实环境的考验,念兹在兹, 让自己的身口意随时随处与佛法相应,才是我们学佛的根本所在。

  真正的佛法不用刻意去彰显,自然焕发出奇香异卉。能够以无所求心默默耕耘,所得到的即是清净心,而不是名利心,则无尽法界皆归我有。换言之,依清净心行一切事,自然福德具足。

  功名富贵如过眼云烟,各位懂得来修法便是福报中人。这种法财是清净财,也是功德财,那是别人抢不走的。

  无所从来

  佛法的根本在知见上,打坐旨在产生定力,由定发慧,所以重点在“开发智慧”。人的身体本来不足为恃,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最后还是抵不住业力的追逐,终于死在一堆乱石中,就是最有力的明证。

  一个人死后,用火化嘛!留下来一堆骨灰,土葬嘛!剩余的也是一具白骨。修到报身成就的人,要走时,涌身虚空,现 十八变,引用自己禅定功夫的力量——所谓“三昧真火”——引发定火自焚,想留下来嘛!就变些舍利子给世间人做纪念。甚至有修密宗的,就变作一道虹光,连身 体也看不到就向人间说再见了。

  他们再见了,又到那里去呢?我们凡夫无明,就追根究底,拚命找“到底那里去啦?”真正懂得的人就知道,那是诚如 《金刚经》所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这个法身境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呀!佛法乃般若不共法,找到“这个”,就了生死了,不再受生死所局 囿了。故学佛的困难点还是在“般若”二字。

  古德尝云:“梦时梦中造作,觉时觉境都无,三思觉时与梦,颠倒二见何殊?”一切有为法,固然如梦幻泡影。纵使有个“觉境”亦是颠倒妄想了,则有点小功夫又算得了什么呢?到时候四大分离,所倚靠的不是身体呀!靠的是你的般若智慧唷!若是看不清楚,只好再到三界去轮回了。

  理事圆融

  “显密圆通”这四个字也吻合了《楞严经》所云:“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须渐修,因次第尽”的涵意。“理”上的迷惑,可由听经闻法,深入经藏而乘悟并销;“事”上的烦恼尘劳,炽盛五毒却不是你想销得就做得来的的。因为尘垢太浊重了,非得以尽未来际的功夫逐渐去销融不可。

  我们一天之中,情绪起伏,妄想执着,身心所起的变化与反应皆是业气的显现,须由“后修普贤行愿海”去转化,其中 的道理太复杂了。准提法门整个仪轨的设立则清晰明了的教我们从“先悟毗卢法界”——见到空性契入,再进一步走上“后修普贤行愿海”的实际修证路线,层次井 然的为我们铺造了一糸列趣向菩提的康庄大道。

\

  普贤行愿是我们入世冶炼的准则。仪轨之中,从六字大明咒至供养本尊、上师,由见地、功夫直接导引我们证入行愿的 脉络。到了上师相应法之后,旋即转入准提法的核心。刹那之间,所有影像遵照仪轨的描述,一一呈现,可说以每一个具体的画面,彰显了最抽像、最超然的境界, 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理事圆融,解行兼备。

  犹如戴角虎

  永明寿禅师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跎,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这不是他否定禅宗,而是他深知一般人太难把般若了解透彻了。六祖《坛经》也说到“禅宗是接引上上根基的”。如果只有禅宗而没有净土,大概十有九人要彷徨无依了,也进不了佛法的大门了。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老虎已经够威猛了,如果头上还有角,岂不更无以匹敌了?净土,当然走的是“糸心一 缘”,它是有次第、有步骤的——念一句佛号,观想西方三圣——先抓一句很具体的佛号,再观想一尊很具体的佛像,把心糸在一个境界上。不论上根利智,抑或下 根钝愚,照单齐收,三根普被。

  禅,是由空下手的,若是理念不对,难免落入“顽空”,到头来一无是处,却又自以为是。准提法的修持既周延、又稳 当,持诵咒语,与修净土,念佛号等无差别,皆在糸心一缘;如果还懂得观想就相当于“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了,威力锐不可挡,用它来开发我们的无尽宝 藏,自然更加神速。

  所以各位对心月轮与字轮的观想宜特别用心,这是身心的交会关键处,等于生命的观察站,从现象到本体,脉络分明,对自己的生命,在见地上尚未完全了解之前,我们不妨先在事修做功夫,以糸心一缘为方法,等开发到某时候,很多道理自然会豁然通达,心开意解。

  佛法无多子

  禅宗祖师曰:“佛法无多子。”佛法并没有我们想像中的复杂,往往愈深妙的境界反而愈简单,只是我们自己的妄想执着把它复杂了。佛说八万四千法门,只为契合众生根器而安立罢了。有人修了非常简单的数息法而上路了,而有人到处参访,学了大半辈子,却还找不到门路。

  论做功夫,是要愈简单愈好,太复杂反而“歧路亡羊”不知所措。修得相应,道理不在多,功夫要精简,要透彻,却不是复杂,乃至世间法也贵在能够做到精简。

  有人持名念佛,几十年下来,始终一句“阿弥陀佛”,功夫深了,定慧亦在其中,方法加上时间的体验,道理即在纯熟中展现出来,正如同《心经》所云:“照见五蕴皆空”。能不为身体的觉受所迷惑,你就慢慢上路了。

  持诵准提神咒是功夫,是转化我们身心的一种善巧方便,如果再配合深厚的善行功德,必然很快就可得到感应。当然,每个人的三世因果不同,不能套上固定的模式,有道是“各有前因莫羡人”,修行总要靠自己去创造。

  别具只眼

  通常我们都依六根对六尘而起分别心,才能对外在的一切事物产生理解,问题是眼所见,耳所闻,皆在我们认知的范围之内,也都限囿在自己的感官知觉了。

  《心经》云:“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懂得了其中的道理,我们的视野就 更宽阔了,听觉也敞开了,见闻觉知亦不再局于感官知觉的作用了。这时候,也真正懂得观想了,随时可以融入无尽的法界之中了,对于眼前那些顺逆的境界当然就 能处之淡然了。此即所谓“别具只眼”。

  这只眼睛,横跨时空,世、出世间,而我们修行也就在找这只眼。因为有了它,就可以念得很自在,随时随地都很清明。现在,由于我们迷失了它,所以需要藉着观想la字,由la字的导引去寻找它。

  探囊取物

  念咒语,快慢随心,念与不念都无挂碍,才能自在。我们凡夫迷失了自己,总觉得念也不对,不念更错。在这情况下, 只好不断的“念”,念到有一天开窍了——或由“理入”,或由“行入”;理入,则不迷惑;行入,则无挂碍。古德曰:“勇猛心易发,长远心难持”,能以细水长 流的精进心,一路用功不辍,岂有不成功之理?

  宗派沿革

  中国佛教以大乘、小乘分宗,合起来总共有十个宗派。小乘的成实宗与俱舍宗到现在去发扬的人已经很少了。大乘的八 个宗派,含盖四个宗门和四个教门。宗门以修行为主,即所谓禅净律密,由行门下手。四个教门分别是以中观论、大智度论、百法论为研究基础的三论宗,亦名空 宗,即般若宗,法性宗,破相宗,是着重在般若方面的探讨;再者,是以《华严经》为主的华严宗;以《法华经》为主的天台宗;和以穷明万法性相,依唯识为主的 法相宗。

  在四个教门里,出了一些大法师、大居士,他们不畏环境压迫,直下承当,毕生致力于经藏之钻研。但基本上,除了一般学有专长的同道之外,却鲜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因为真正肯下功夫在这方面深究思维的人太有限了。

  早期的禅宗非常蓬勃,它以平实简易取胜。然而,直至宋朝大慧杲禅师之后,禅宗也慢慢没落了,只剩下参话头,原来禅宗的风貌已逐渐褪失了色彩。

  律宗方面,以道宣律师的南山宗为主,倒是断断续续传扬了好几代。譬如近代的弘一大师在律宗方面,可说扎下了极深厚的功夫,慈舟老和尚亦有其辉煌的一面。

  严格而言,真正在一般民间传导最深入的要属净土宗及密宗了。

  现代人忙忙碌碌、汲汲营营,那有时间去研究教理呢?能够好好研读三经一论或五经一论就很难得了,更简单的就是一句弥陀圣号了。

  密宗讲究修证,在近代可说极其风行,又有那么多教派。藏地的密教传承相当严谨,几乎没有断层,乃至流亡在印度、尼泊尔的一些仁波切、活佛都还保留着密教的精神。

  成佛心要

  我们准提法门,横跨显教、密教,有博大精深的教理作基础,可说把所有宗派教理之心要都归纳到里头去了,故称为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更可贵的,它有一糸列非常完整的修证蓝图,让我们得以按部就班,依教奉行。只要你假以时日,精进熏习,则身心两调、定慧等持,必然 可期。这也是我们禅林不断引导大众专修的目的。

  转化生命,没有什么?径,唯有把道理看清楚了,再脚踏实地去修证。释尊多生累劫行菩萨道,直至今生才示现成道,给予我们非常确切的榜样。

  佛法告诉我们,一切都不是偶然的,总有其前因后果。

  理论可以从探讨道理之中而得了然,功夫却是无可偷巧的,事修的终南?径便是行菩萨道,面临逆境,而能行难忍难。纵使已跳离三界的小乘罗汉们,到最后仍得发大心,遍行六度,方得究竟圆满。

  综上可知,准提法门亦是所有修行法门的终南?径,只要你肯耐心去修持,对于身心的转化,必然有震撼性的影响。能老老实实持诵咒语,到了某种程度,很多不懂的道理,必然会豁然开解,历代许多高僧大德皆有明示。

  般若之光

  在密教中的修持法门,有很多派糸以六字大明咒来做为加行法,甚至专门持诵六字大明咒的。何以取名为“大明咒” 呢?因为我们凡夫的分别心重,不是开眼见明,便是闭眼见暗,明暗的视觉感受非常强烈。而“大明”则已离开明暗的对立与矛盾了。明暗融化,所呈现的境界当然 是般若之光——十方法界尽在罗列之中了。能以“大明”的精神境界来持咒,感应道交自是不在话下,因为那正是佛法的核心所在呀!

  上下呼应

  修持准提法门,除了持诵准提神咒之外,平常宜从观想方面来获得安心,以及与法相应。不论你取的是前段的la字,后段的圆满次第,抑或中段的心月轮、字轮,其理皆然。

  倘若以la字作为观想目标,la字融入光明之中,进入到无相光明,也就是圆满次第了。若是观想中段的心月轮,再加上默念咒语,即相当于在作字轮观了。这两种都可以做为平常行住坐卧用功的准则,而不致让时间空过了。纵使与人谈话,心月轮并不妨碍,随时皆可摄心。

  这两种观想可说是准提法门的核心关键,咒语则是方便加行。

  la字的观想是最初,也是最后,它可以贯穿整个观想的脉络,乃至心月轮的观想,亦不离此轨则。能把握到无相的道理,则焉有头顶、心窝之差别?

  唯若依报身而言,观想膻中穴自有其更深一层的道理。总而言之,la字与心月轮的观想是上下呼应、互相彰显的。这个准则希望大家牢牢把握,修起法来就更扎实了。

  注:“la" 字图: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