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空宝

发布时间:2023-12-29 14:43:59作者:大悲网

  空宝

  现量境界

  佛门中有所谓“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行住坐卧都是威仪所在。细行则是指整个修行——身、口、意三业最根本、最微细的地方。这些威仪与细行能照顾得好,才堪称学佛。换言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上不了轨道,用功就甭想上路了。

  细行可以培养耐烦,耐烦的功夫做到了,一坐就可以坐几个钟头。这也是“后修普贤行愿海”的道理。行愿海也就是代表生活面的威仪与细行,那都是我们的现量境界,在在皆须观照自觉。

  先悟后修

  禅宗一再标榜“明心见性”,到底要明什么心?简言之,那就是要你找到心性的体相用。果能明心见性,心就安了,修行的目标也彻底清楚了,不再彷徨了,甚至佛法中的禅净律密,八万四千法门都能融通无碍了。

  很多人学佛都在分宗派、分法门,那就是在佛法的门外、在现象中转,没有找到我们心灵的本体世界。“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俟你彻见了生命本来后,始知法法流归性海,八万四千法门皆殊途同归。

  心与性,以《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的两句话来做注解,那就是“先悟毗卢法界,后修普贤行愿海。”毗卢法界代表我们心性的本体——见到空性,见到内四 大、外四大,这一切缘生缘灭,本来是空的,幻化的;也就是见到了我们生命的整体。现在我们开眼、闭眼、六根门头都在迷失中,找不到自己,骑牛而找不到牛, 一天到晚用心而找不到心。那个心该怎么找呢?——莫妄想,莫分别,就找得到了。

  见到空性之后,正好可以修行,这时才晓得心的来龙去脉。但对于一个已经见性(悟道)的人而言,这还是如丧考妣的,怎么说呢?没有见性的人,找不到自 己的老家,苦苦恼恼:“到底那一天才悟道呀?”等到那一天你悟道了,一看:“唉呀!路途仍然迢迢遥远哪!”因为多如尘沙般的习性尚不知何时才能了得掉呢! 所以依然“如丧考妣”。

  起菩萨行

  《俱舍论》云:“见惑顿断如破石,思惑渐断如藕丝”。我们思想观念的执着,只要经人指点,就会如同拿个铁锤打破石头般,“叭哒”一下劈成两半(了然了);但情绪情感方面的执着却是像藕断丝连般,牵缠不休,纠葛不已。

  那么,要如何才能破除思惑方面的执着呢?《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告诉我们,要“后修普贤行愿海”。这时候,一定要起菩萨行,慢慢拓开自己的胸襟,净化自己的习性。道理懂得一寸,可以夸大到一尺,但实际上,当境界来时,净化一寸是一寸,两寸是两寸,无可遁形。

  “后修普贤行愿海”是要在大众中磨练,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一方面以忍辱波罗蜜来净化身口意,使自己从中成长,更加升华,更有承担力量;另一方面则 以布施波罗蜜来训练持戒的精神与禅定的工夫,以般若波罗蜜来考验自己当境界现前时,是否能不动声色,具足包容心?了无挂碍?而俟功德渐次圆满时,你的相貌 也将变得更加庄严了,所以说:“百劫修相好。”

  自我净化

  道理都懂了,但心性的根源,尚有待洗涤。譬如在一个药罐子里,经年累月放药,有朝一日,把它拿掉了,这时候,任凭你怎么洗刷,味道依然存在,就如同我们的习性,纵使悟道了,但境界一现前还是垮掉了,因为那些尘垢已经根深蒂固、尾大不掉,难以一下拔除呀!

  当然,一个悟道的人,与先前判若两人了。因为这时候他知道错了,也懂得谦虚了,动个念头不对,他会立刻觉察,当下忏悔。而此起我们凡夫,由于没有智慧,境界一现前,马上怒目相向,非讲出个道理不可,所以往往弄得双方僵持不下,乃至一发不可收拾。

  今天,我们能够学佛,都不是一生、两生的事,大家宜珍惜善缘,好好把握。至于空性这方面,已有许多人有所体会,道理也懂了,可惜都被自己的习性盖覆住了。对治之道唯有发大心,行菩萨道,来自我净化,自我提升。

  般若妙用

  再从准提法来看心的体相用。我们观想LA字,LA字有体吗?没有,它是我们想像出来的。LA字本身是空的,我们能观的心也是幻化的。故“性”是缘生缘灭的。能看到心的缘起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他的理念已经很清楚了。

  LA字是个“相”,我们用它来统摄身心,融合一切妄想,随着你对LA字观想的清晰度,而显示了“妙相”。换言之,从普通单一的画面,而变成了妙相,这就是境界般若,那单一的画面就是文字般若。

  就般若而言,它统摄了我们的身心,融化了我们的烦恼。所以只要能想像到LA字放光明,就是随身携带着大法宝了,那是让你受用不尽的。譬如说,当你在最因顿的时候,只要把LA字一提起,必然当下清凉。可说立竿见影,效果彰着。

  当你到鬼神出没的地方,像医院,殡仪馆等阴气较盛之处,你只要观想LA字,它就会增加你的正念阳刚之气,则自然百邪不侵。LA字就有这么不可思议的 效果,境界般若就有如此大的妙用。仅仅把LA字观想起来,作用就这么大了,倘若你还能更进一步把整个光明观想遍及虚空法界,那就更接近“明心”的边缘了。 乃至把你能观的心(心的体也是方便说的)与所观的LA字都融化掉,整个宇宙都融化掉,从有相光到无相光,即进入到实相的境界了。实相无相,亦即是实相般若 ——圆满次第,也就是佛的法身境界了。

  福至心灵

  再以准提神咒来做譬喻,咒语的每一个字与前述LA文字道理相同。它是个符号,是个画面,也是文字般若。我们念它、不念它,它都是空的,它类似LA字的效果,也是用来统摄我们身心的。

  但是因为单单一个LA字,你观想久了,有时会比较偏向空,而准提神咒则每个字母反覆不已的持诵,即有即空,由于不断的提持,而转化了我们起伏不定,来回不停的妄念。

  我们的色身,在如前面说的药罐子,里面累积了很多秽垢——贪、瞋、痴、慢、疑,各种念头痕迹,导致了四大不调,百病丛生。无始劫来,各人业力不同,到某时候,它会爆发。轻一点的,发炎感冒;重一些的,如果你没有吃药,郁闷久了,它就会腐化,因而有了癌症等重病的征兆。

  平时,由于饮食、执着,神经紧绷的缘故,导致血气不通,脉络阻塞,久而久之,必然发炎、溃烂……。生命无常呀!每个人都有染上的机会唷!所以大家对饮食要谨慎,生活起居要保持正常,情绪要注意调和。

  各位懂得来学佛便是最大的福报,这是正本清源的良方,直接从我们心性的本体开始,让我们经常提起正念,让我们的贪、瞋、痴、慢、疑不再那么坚固强 硬。所以只要把神经尽量放松,把心尽量放空灵,那些病细胞自然会愈减少,乃至于无了。甚至俟你功夫呈现时,气质、四大也会开始转化——风融于火,火融于 水,水融于金刚地,功夫也就逐渐上路了。

  当体即空

  准提神咒,你念一字,它现一字,念念之中,当体即空,体相用尽在其中。观想在心窝之处,当然与心脉轮有关系,而我们心脉轮又与情绪息息相关,所以修 行需要随时回光返照。试想!当你兴奋时,伤心时,紧张时,激动时,“心脏的跳动是怎么样的呢?”心脏跳动代表我们情绪起伏不安,那正是修行的大障碍呢!

  我们观想心脉轮内空心中,生起八瓣莲花,红色无根,莲花上现一满月轮,轮上现字轮,那就是开始在净化我们的心性了。单独的一个月轮是比较偏向心方面,从“空”下手,不用脑筋,也简易多了。不过,不用脑筋久了,容易迟钝。

  当年,我在服兵役时,阅读《坛经》,没有人可请教,就自己学打坐、思维。那时,喜欢观空,观久了,记忆力都退失了。但严格言,那时,观空还不是正观,因为若是正观,应该不会有那第二后遗症,脑筋应该愈用愈清楚、愈灵光才对。

  持诵准提神咒,何以会增加我们的福报呢?这是修有为法,从“心性”起修来转化我们习性的,是属于“修性”方面。当然,你要是能与心、与空相应,懂得 即空即有的道理,既空灵、又清晰,念念分明,就是福慧双修了。做任何事情,清清楚楚,又很高兴的,所谓“欢喜信受”,则道在其中矣!

  何以历代禅宗祖师大多出自厨房呢?因为通常厨房中的工作总是粗重又琐碎的,尤其古代丛林,往往上千人吃饭,那些工作真够累人又烦人,可说面对的正是我们习性中最恶劣的一环,能够坚忍、耐烦、无怨无悔的做,都是功夫。

  折服慢幢

  礼佛能礼到心性的本体上,才是真正礼佛。“能礼所礼性空寂”,佛是空王,你顶礼下去,尽虚空,遍法界皆是佛的法身,你的心与佛的法身无二无别。故一 拜下去,等于整个皆在虚空中。那才是真正懂得拜佛的人。心中要有物,那怕你是对人讲话,也要很恭敬,很安祥的看着他,这也是礼佛。因为安祥、空灵都是佛的 境界,否则,你又到那里去找佛呢?不是都死在佛经的名相之下了吗?

  所以“礼敬诸佛,因佛礼汝”,礼拜佛,也等于礼拜自己,佛并不需要接受你的贿赂。“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恭敬不如不拜,如果只是应付,不就是与自己过不去了吗?故说一投足、一举目皆要具足恭敬心。

  禅宗有位祖师,看到人家礼佛不专心,就呵斥道:“我不礼佛,但我也不傲慢。”礼佛的目的在折服慢幢。贡高我慢像须弥山那么高,把你的菩提道都障碍住了。礼佛旨在培养谦卑恭敬,降服骄矜,这是修行上很重要的一点。

  礼敬诸佛,表现的是你内心的谦恭——无我,庄重、威仪——正是你清净心的现量境界。这也是何以把此次七七准提专修列为生活专修之目的所在。希望各位 先把自己的起心动念带到生活的每一个层面去,真正做到打成一片。所以我们除了静坐、修法,开示之外,过堂、行香、作息都要注意威仪-——端严而不失安然。

  千锤百炼

  我们从无始劫以来,所带来的习性,可说太复杂了,而学佛的过程中林林总总的变化正是习气爆发之所在。不管好坏,一切不增不减,不要随着它转。一会儿 哭,一会儿笑,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情绪起伏不定,那都是凡夫的举止。好不贪着,坏也不难过,一心持诵下去,这样才能与法相应。

  禅宗云:“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佛代表好的境界,魔表征烦恼的境界,咒语好比一把金钢宝剑,好坏皆要全部扫,不迎不拒。能如此一路扫下去,则随着岁月的洗练,你的精进——千锤百炼的结果,身心当然会不断转化。

  大道本来就很平常,妄想烦恼来来去去,只要提持这么一句咒语,再大的妄想,烦恼也可以融化掉。所以各位不妨择善固执,一路修下去。久而久之,必定会培养出一股非常浑厚的力量,使你面对再怎么动荡的环境也能不惊不恐、不畏不怖、稳如泰山。

  我们凡夫的心力都太薄弱了,命薄如纸,脆弱得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有了这股浑厚的心力之后,胸襟自然开阔,气度自然恢宏。有道是“事业看气宇”,气宇昂然,则创事立业,乃至趋向菩提之路,就更顺畅无阻了。

  大休息

  修习准提法门,煞板之后的阶段叫“圆满次第”。这时候,并不表示你不用念咒了,可以乱动了,可以打妄想了。煞板后的境界,在准提法来说,是整个准提法门的根本核心所在,真正要去体会“何谓自性本空?”的时候。

  念咒、观想心月轮、字轮,是修妙有的方法。俟一煞板,字轮融摄于虚空中,这时,如何用心是很要紧的。当然,按照准提法的仪轨而言,融入虚空就教我们要一切放下,真正体会六祖大师向惠明禅师说的:“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

  对佛法的般若,自性本空,有体认了,才能把握到这个境界,这可说是大休息、大圆满。各位万一把握不到,就多念咒语,或者回过头来观想LA字,从LA 字直接进入到身如透明琉璃体,观想心月轮与字轮,重新回到生起次第。至于是否须默念咒语,倒无所谓,因为重点是在把握“心月轮”。

  《楞严经》云:“心精遍圆,含裹十方”,又云:“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我们的身心,剔透如明月,尽虚空、遍法界,皆在明月的光明中,从有相光到无相光,就从此处去体会。所以“煞板”并不表示已不再修法,千万不能呆呆坐在那里,内心要有主。

  能体会到“圆满次第”,那是真的“心空及第归”,也已经体会到什么是佛了。因为圆满次第就是佛菩萨的根本境界,把握得到,则行住坐卧,随时回观返照,皆非常自在、非常安祥。

  圆满次第也相当于一部《金刚经》。《金刚经》讲实相般若,对经文的了解是文字般若,能体会其中的妙境,是境界般若,重点是在让你证入自性本空,要是你真的做到心中空荡荡的,而不觉得茫然,真正懂得享受空的境界,那个“空”才是圆满,才是究竟。故内心愈空灵,生命就愈充实。

  一切现成

  大家一上座整个观想都要呈现出来,观想的目的是什么?都要清清楚楚。观想,有其层次,也有其步骤,最重要的是能直接契入实相的境界,那才是我们最终的、最根本的目标。

  “有生即杀生,未死先学死”,这两句话也就是在教我们如何直接契入实相般若、法身境界的妙方。真正做到了,则“心月孤悬、气吞万象、光音交融、心光 无量”就到达了。并非教你东抓西抓,忙得不可开交的,也不是要无事生非的。它自有其根本的道理,这些关键都要好好先生去参究、去体会。

  菩提大道就在眼前,就在当下,只要能够不妄想就到达了。我们凡夫就因为颠倒妄想而不能证得。如果能做到不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则不假修证,眼前就是,一切现成。愈现成的东西,我们愈找不到,这就是颠倒。

  从贪心、瞋心、痴心所引起的浪潮把自己给淹没了;慢心把自已给挡掉了;疑心把自己给扰乱了,这一疑,层层叠叠盖覆了自己。贪心如水,瞋心如火,“瞋火烧劫功德林”。痴心把自己捆绑得透不过气不得解脱,不得安宁。傲慢心一起,自高自大,结果把自己给摔了下来,障住了。

  直下承担

  修法,念咒是方便是敲门砖,目的在敲开我们的心性,敲断我们的贪瞋痴慢疑,让我们的菩提道果早日结实。在般若门前起大颠倒,那是在堕落。整个准提法 门就是那么样直通通的告诉我们如何到达自己的心地大门,并不需要另外去拐弯抹角。只要你认得,则“念”是它,“不念”也是它;走路是它,静坐也是它。

  天底下没有任何人辜负自己,只有我们辜负自己,别人给我们的顺缘、逆缘都是让我们成长的。如果你懂得用心、回向、化解,这一切都将变成你成长菩提的力量,所以说,顺、逆皆增上缘。

  颠倒,只是与自己过不去,一切外境都是自己的缘。大家要借外境来修练自己,时时提起正念,让身心日日转化,披上精进铠,来与自己的烦恼魔搏斗,让那刚强、顽固、多障的五毒慢慢消融。

  食存五观

  在大殿上诵经、礼佛、持咒……这些固然是修行;平常日用中行住坐卧,也应念兹在兹,随时提起正念,乃至吃饭、穿衣又何尝可以例外?佛门中把用斋列为 一门主要的功课,称为“过堂”。可见吃饭的威仪也不可等闲视之。吃饭能如法如仪,正是大修行。所谓“食存五观”就是教我们如何在吃饭用斋时“用心”去观照 自己: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我到这世间,空手而来,衣食住行皆由社会大众供给,自己又贡献了多少呢?故当起惭愧心。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自己所作所为,能利益社会大众的,实在非常有限,今天能有这口饭吃,当感谢一切人。

\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吃东西不是为了贪图口腹之欲,千万别让自己对食物好恶有所挑剔、起分别心。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斋食是用来做为药石以医疗饥饿病的,并非为享受美食,所以要知食适量。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为了维持体力,长养道业,才承受了此食。

  以上是当我们吃饭用餐时应作的想像。总而言之,要心存感恩,防止为贪嘴而吃。既不勉强少吃,也不刻意多吃,否则,都是障道因缘。

  四个果子

  记得民国六十七年,我在佛光山闭关时,南师曾写一封信给我说:“我这儿有四人果子快烂掉了,你赶快来吧!看你是否有福报尝到?”当时,我心里觉得非常纳闷。后来听了南师讲“禅密要法”,里面说到四果罗汉,才恍然知晓原来南师说的果子就是指这个呢!

  南师教我们作不净观、白骨观,这都是在教导我们如何去净化习性的。准提法门甚深微妙,包罗万象;乃至不净观、自骨观全皆含盖在其中,只要你肯精进去行持,它不仅是转化习情最好的加行,甚且四个果子都有机会去品尝呢!

  我们看了《了凡四训》,云谷禅师并没有教袁了凡什么准提法呀!只是教他虔诚持诵准提神咒,就使他整个命运都改变了。当然,准提法是让我们了生脱死、真正能够明心见性的法门,岂仅可以改变命运呢?所以各位务必要具足信心,锲而不舍地修练下去。

  生住异灭

  持诵要领可分为四个层次,即“生灭”中再加上“住”“异”。当我们持诵时,念头起来了,好像有那么一回事,是“生”;停留在那边,是“住”;过一会 儿,它又变掉了,是“异”;变了之后就归没有了,是“灭”。然后,另一个念头又起来了。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升起来又灭掉,这便是我们心念的来龙去 脉,皆在生住异灭之中。

  修到念头起来时,你就要看住它,不由它,甚至马上把它化掉。所以真正用功,就要“有生即杀生,未死先学死”。一个上根利智的人,会时时返观自己,所谓“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菩萨用心微细,观察敏锐,才动个不对的念头,就立刻化掉。这都是我们该学习的地方。

  摄相归体

  《百法明门论》就是在分析我们心性的“心所法”。在五十一个心所法之中,只有十一个善心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 行舍、不害。其他遍行所有五个——触、作意、受、想、思。别境有五个——欲、胜解、念、定、慧。烦恼所有六个——贪、瞋、痴、慢、疑、恶见。随烦恼有二十 个——忿、恨、恼、覆、诳、谄、骄、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不定所有四个——睡眠、恶作、寻、伺。

  看了上述的心所,难怪荀子要说“性恶论”了。人的恶习性太多、太微细了,这在《唯识学》分析得更详尽,它讲到心相、现象、法相、唯识……讲到了我们 的心念,以及生命的一些现象——从现象分析到本体,所谓“摄相归体”。所以我们在明辨是非之后,就要把不好的化掉,好的成长下去,这才是修行的目的,也是 四正勤的道理。

  不假造作

  大道本来现成,只要做到毋助毋忘,就是圆满次第、第一义谛。倘若尚无法把握得到,不妨先以世俗谛——生起次第按部就班来起修。

  圆满次第就是教你一切放下——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假造作。LA字一提便休,直截契入实相般若境界。实相无相,就是那么简单。但是我们总是颠倒妄想一箩筐,只好勉为其难,用最笨拙的方法——老实持咒,先不要高谈阔论,一个脚步一个印,日积月累,一路修下去。

  准提法圆满次第可说是个果位的境界,这当然是它的核心、重心。如果我们以六波罗蜜来说,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已经到了圆满的地步了。我们平常修习,只 能说在熏陶,距离那个境界尚差八万四千里,望尘莫及,高不可攀。但实际上,它正如如不动的存在我们每个人的自性之中,人人皆具,个个不缺,却都找不到,何 以找不到呢?福德、智慧不够,尘垢自我浸染污太深厚了。

  储备资粮

  过去丛林之中,你想闭关,得先做几十年的苦行,为大众服务到相当的程度,俟身心的垢染磨练得差不多了,才有资格谈。这是有道理的,所谓“不到重关不闭关”,你身心的贪瞋痴慢疑那么强烈,纵使闭了关,人在关内,心在关外,妄想纷飞,心里牵肠挂肚,又有什么效果呢?

  闭关是修行到相当程度之后,福德智慧资粮储备得差不多了,觉得已是该放下的时候了,只要稍为加工用行,就可以更上层楼,成就禅定功夫,乃至大彻大悟,这时候才有必要闭关。

  各位打起坐来何以那么辛苦呢?福德智慧资粮尚甚欠缺之故。修行,还是得从最基本的地方学起;忍持的功夫具足了,神经自然松放,筋骨自然柔软,定力也就跟着增进了。

  为乐故施

  学佛的第一步就是要学布施,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付出你的心力、劳力、智慧,而不只是财施。“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一个人善事做多了,心生欢喜,乐在其中。福德也日益在增长。

  一般布施都是有漏之因,有所求、有条件,以致衍生了许多后遗症。真正布施是无相的,毫无条件的,符合戒律的,利益他人而不伤害他人的,在菩萨“三聚 净戒”之中称为“饶益有情戒”,待人处世圆融而有操守,一切皆为他人着想。此外,尚有“摄善法戒”,所作所为皆合乎善法;“摄律仪戒”,言行举止皆符合一 切律仪、规范。故以戒律而言,含括非常广泛,不是“戒条”所可拘限的。

  严格而言,布施含盖了后面的五度,持戒、忍辱、禅定、精进和般若。譬如你喜欢布施,就是解脱,也代表般若波罗蜜。所以我们要经常反省:自已所作的布施符合持戒波罗蜜吗?符合忍辱波罗蜜吗?做起事来耐烦吗?心甘情愿吗?无怨无悔吗?因为唯有如此,才能心平气和,与定慧相应。

  当然,目前各位皆在学习中,难免会遭遇到种种障碍、挫折、乃至磨难,但总是自己的业报嘛!所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别无选择!好坏皆能欣然承受,消消业障又何妨?

  耳根圆通

  马祖道一禅师悟道后回到家乡,乡亲们不懂佛法,都以不屑的眼光看他。唯有他嫂嫂颇有善根,向小叔请法。马祖问她说:“你相信我吗?”嫂嫂答:“当然 相信啦!只要告诉我怎么做,我依你的话去用功就是啦!”马祖告诉她:“你去拿一颗鸡蛋,用根线绑起来挂着,然后每天听,听到有一天它讲出话,你就开悟 了。”他嫂嫂毫不怀疑,天天趴在那里听——这就是观音菩萨修行法门,听久了,就有功夫唷!——终于,有一天线断了,鸡蛋“噗!”的一声掉在地上,她也悟道了。

  各位!腰酸背痛,腿酸脚麻,这些都是小问题,要如何使禅定现前,定慧等持,达到解脱,才是大问题。目前,不妨用耳根去听自己不舒服的地方,或当你情绪不安稳时,也用耳根去听,心里念佛号蛮管用的。

  用耳根听的效果是松放神经的妙方,而且也可藉此转移你酸痛之处,非常实际。

  以身实践

  佛法是个实践的宗教,准提法更是个在实践中实践的法门。这个法门森罗万象,所以大家不论来这儿参加共修,抑或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都要好好努力发 大愿,希望将来成为弘扬准提法门的法将,事在人为,你能成为一位弘扬提法门的法将,也代表你对这法门的修持已经到达了相当的程度。

  当年南师在台时,平常并不轻易传授准提法。有时二、三年才传一次,有时一年传二、三次,从未像我们现在有这么密集的专修。记得南师要离台前,特别带 大众修了十三个礼拜。或许南师对此殊胜的法门有所托付,要我实地带领大众共修,弘传开来。今天,大家与准提法有缘,希望都能发勇猛心、精进心、真正以自己 的身心做实验,投入准提法海,而达到效果,这样才是弘扬的最佳广告,最优秀的成绩单。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