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应该善于用心
如瑞法师
日前,有位居士问在家诵什么经合适。其实不管读什么经,都是要明白佛法的道理,归到根本上首先是要培养我们的信心。就象我们一开始就要皈依三宝,因为我们要找一个心灵上的真正依靠,因此我们要归依佛、法、僧三宝。为什么称为宝呢?就是说是拿钱买不到的。如果你对佛法没有信心,那你是不能皈依三宝的,所以,学佛是重在培养对三宝的信心。
皈依三宝,把三宝作为我们的依靠,就是希望他能救度我们,所以,皈依三宝的基本条件是你必须得相信因果。这样你就会明白:人是有轮回的,人的命运是各不相同的。
我们的生命就象个载体一样,一切外在的现象,都是由我们的思想、语言、行为所造作的,不断出现的现象并没有离开我们的心。佛法说:勤修戒定慧,对治贪嗔痴,因为我们有贪嗔痴的思想,才导致有贪嗔痴的语言,继而有贪嗔痴的行为。这些造作的行为,不一定就是在这个现象上,也可能是在下一个现象上,所以,佛法说三世,过去有很多世,不是一生,未来如果你不修行、不了生死,也会有未来生的。这样就明白了:不是别人在改变我,而是自己在创造自己。
佛教和其他的教不同,它是来启迪我们的智慧的。让我们认识到: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因果是相续的,当善念恶念变成语言和行为的时候,也就是善的语言,恶的语言或好的行为,不好的行为。明白了因果,我们就必须要对自已负责了。
我们常常都害怕果报上的地震或种种的天灾人祸,但我们却很少去考虑应该怎样改变我们的因地。不学佛的人都是怕果, 学佛的人是要修因的。既然知道了这个道理,那世间现象上的种种不公平,实际上都是自作自受,没有什么比自作自受更公平的了。这就是各自所种的因不同,感得的果报也各不相同。
皈依三宝就是让我们找到心灵的依靠,来开发我们的智慧,让我们觉悟宇宙和人生的道理。也就是>里讲的,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缘,行为罪薮。知道心是造罪的缘,身体是积聚造罪的。如果你心不起恶,你身也就良善无比,因为身口的根都是在心上。佛制种种的法对治种种的心,有的人贪心重,有的人嗔心重,有的人愚痴心重。嗔心重的人,就应该偏重于修慈悲观,慈悲的语言,慈悲的行为。如果贪心重,就要修出离心,修不净观,这也是根据众生不同的习气毛病,来找相应的法门。佛法精神博大,非常浩瀚,但你不可能都去修。就我们大乘根机的人来说,你就用念佛来训练,就依印光大师的念佛方法“三四三”来修。念的时候思想可能会掉举打妄想,但当我们拖住念的时候,你就什么妄想也没有了。白天嘈杂不容易静下来,那么每天早晨,晚上都会有个静的时间,稍微锻炼十分钟到半个小时,诵诵经典就非常的好。我们知道人命无常,那我们就要先确定自己的人生的目标。
既然佛法是这么好,那我们就要有次第的去学。修学的根本是离不开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从一者礼敬诸佛乃至十者普皆回向,这就抓住一个大乘的根本。一个修学的体系,可以诵普贤行愿品,想人生是短暂的,一定要让自己有一个归宿。活着的时候,要发大菩提心,要学普贤菩萨身口意无止境地来帮助众生,因为众生欢喜,诸佛欢喜。从一者礼敬诸佛,到中间忏悔业障,这和我们的念佛法门是相合的,以至于到后面愿我临命终时,亲见阿弥陀佛,这些都非常适合于我们念佛的人。这样结合起来,诵经诵一诵行愿品,确定一个下人生的归宿,如果你一生都诵>和>,你就把握住了根本的方法和方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你的归宿。
在指导发心上,我们要学习>,这是最根本的修学,也是所有的法门当中是最有把握,最直截了当的。倘有余力,什么都可以猎涉,看>、>都可以。但是每天如果没有时间,就一定要把这个功课完成。一句弥陀,弘权三藏。戒定慧光,流出无量。当你不懂这个道理的时候,你念阿弥陀佛是一个层次,可当你懂得这些道理时,就又是一个层次。修学上要学>,就要搭配上藕益大师的>。学>就要搭配上>的教义,这也是非常圆满的教。不管出家、在家,都是以戒律为根本的。
我们是一个大乘国度的学佛者,>是我们思想上的一个指导,只要紧紧的拉住这个线,临命终的时候,就会生死自在。我们这有一个人,他妈妈得了癌症以后,他就求,但他妈妈的寿命到了,前几天他妈妈往生了,往生的时候没有任何的痛苦,而且一往生就借他妹妹的声音给他说,“妈妈走了,但并没有离开你们,你们要谨记阿弥陀佛,慈心向善,你每天不管工作多么忙,都要抽上一定的时间来诵经,拜佛,你们的连拜佛都做的不对,我告诉你们怎么来拜”,后来这个人说,他小妹妹根本就什么也不懂,不信佛不学佛的,怎么能知道怎样合掌,怎样拜佛呢,本来妈妈往生是悲痛的,但是他们都高兴的不得了。
这就是说等到了生死自如的时候,阿弥陀佛会给你显示极乐世界的境象,到那时你一定会放下世间的一切,真正的解脱了。法门无高下,只是我们众生接受的能力有差别而已,佛法就是以这样来形成他的高低的。一般黄河流域的众生,他都爱问个为什么,他不会盲目的去学、去修,我们要尽量给他把道理讲明白,慢慢的去引导。让他在明白在道理的层次上下功夫。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