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族护法波斯匿王
释恒强
在汉译经典中,波斯匿王又作卑先匿王,意译为胜军王、胜光王、月光王等,相传与释迦太子同日出生。他曾游学于呾叉始逻国,在佛陀成道后不久继承王位,辖治憍萨罗国及迦尸国。《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说波斯匿王“随寿在世”,命终之后毗琉璃为王。《中阿含经》卷五十九说“我(波斯匿王)年八十,世尊亦八十”。一般认为佛陀世寿八十,而佛陀在世时毗琉璃即为王,由此推断波斯匿王也世寿八十。他在位时,国威强盛,与摩揭陀国并列为大强国。
波斯匿王的名字,在大小乘经典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他礼敬尊崇佛陀,承事供养佛教僧团,是当时佛教重要的王族护法之一。但王并不是一开始就敬信佛法,最初是受他所宠爱的末利夫人的影响,并由其引导而亲近佛陀,蒙受教化,从而笃信佛法,护持僧团。
皈依佛陀
末利夫人本为释迦族的婢女,住在园林中日日采花结鬘,故后来又称她为胜鬘夫人。有一次她遇到佛陀入城乞食,即持饭施佛,愿脱婢身。后于园林中得遇波斯匿王,因为她的美丽、聪明、机敏,深得王的欢心,终于成为其夫人。这是《四分律》与《有部毗奈耶杂事》中所说。她后生一子一女,分别是毗琉璃太子与阿逾阇国王妃,其母女在经典中同称为胜鬘夫人。末利夫人因供佛而脱离婢身,于是对佛法生起敬信,较早皈依佛陀,礼敬供养,成为虔诚的优婆夷。如《增一阿含经》卷三中说:“我弟子中第一优婆斯(即优婆夷),供养如来,所谓摩利(即末利)夫人是。”
但是关于末利夫人由婢女成为王夫人,《阿含经》与《五分律》则有异说。释迦族又称为日种,自觉种姓高贵,仍然遵循旧典,不与一切异姓通婚联姻。波斯匿王新登王位时,自恃兵强,即有染指迦毗罗卫城之心。于是遣使向释迦族索婚,若是如己所愿,则相安无事;若是不如己愿,则要兵临城下。释迦族听后,便兴嗔恚,声称我等“大姓”怎能与“婢子”联姻呢?当时有人反对,也有人审时度势,主张联姻。最后商议出两全之策,既不违祖典,也不得罪波斯匿王,释迦族摩诃男有一婢女,端正美丽,世上少有,于是声称为自己的女儿,嫁与波斯匿王。
为使波斯匿王于佛法生起敬信,末利夫人费了一些心思。曾经有一个梵志,仅有一子,极是疼爱。其子忽然命终,梵志悲伤过度,茶饭不思,见人就问有没有见到他的儿子。一天,他闯到佛陀的住处,问佛陀有没有见到他的儿子。佛陀悲愍这个人,便为他说由爱生苦。但是梵志之心昧于爱子,听后不能信解,心不喜乐,骂骂咧咧地离开了。由爱生苦的教说很快传到波斯匿王那里,当时王正与末利夫人在一起。一般人的经验都是由爱生乐,所以波斯匿王也不能信解,视佛说为奇谈怪论。末利夫人即遣人请教佛陀为何说由爱生苦,而后向波斯匿王善巧地解释,王这才领略到佛陀的大智慧,于是从这一日起皈依佛陀,终生为优婆塞。
在不了解佛陀的过人智慧和功德之前,波斯匿王最初对佛陀并没有生起足够的信心,见面时只称佛陀的俗姓“瞿昙”。他甚至不相信佛陀成就等正觉,而怀疑是别人的误传或非法说。因为那些在舍卫城游化的六师外道,不仅年长,而且旷久苦修、声名远播,他们尚且不自称得等正觉,又何况年纪轻轻的佛陀?佛陀耐心地告诉他,自己于菩提树下证得等正觉,这是真实不虚的。又说世上有四种事物虽小而不可轻视:一是刹利王子年少幼小而不可轻视,二是龙子年少幼小而不可轻视,三是小火轻微而不可轻视,四是比丘年少幼小而不可轻视。又有一次,波斯匿王试图向佛陀的侍者阿难问佛陀在日常行止中有无过错,得到的回答却是阿难对佛陀的赞叹。
有一天晚上,波斯匿王梦见十件怪事,醒后忧愁恐怖,害怕这是亡国、亡身、亡妻、亡子的凶兆。第二天即召集公卿大臣、有名术士和婆罗门等,要他们解说梦中的十事。婆罗门说当亡国王、太子及王妻,要想禳灾,当杀太子、王所爱念的大夫人、近傍的侍者、仆从、奴婢以及所倚重的大臣,以祭祀天王,又所有的卧具和奇珍异宝都要烧尽,只有这样国王和国家才能免于灾难。末利夫人得知后,劝波斯匿王去问佛陀。佛陀则告诉波斯匿王,梦中十事非关现在国王与国家的生死存亡,而是关于后世人事的十个预兆。波斯匿王因此释怀,心中欢喜,不再恐怖,重赐末利夫人,拜为正后,多给财宝。并夺去那些妖言乱政的公卿大臣和婆罗门的俸禄,全都逐出国门,不再信任起用。
波斯匿王于是经常亲近佛陀,请教一些法义,如问有没有天、有没有梵、四姓有没有差别等。随着与佛陀的接触,了解到佛陀伟大的人格和卓越的智慧,如见还俗弟子不说佛法僧恶,只说自己无德,不堪受如来教;佛陀的弟子尽形寿修行梵行;诸外道沙门、婆罗门不敢与佛陀辩论;佛陀善于调伏外道,众多外道皈投佛陀座下出家修道;佛陀诸多弟子于现法中证果解脱。因此波斯匿王于佛陀生起敬信,下意恭敬,承事供养。此后佛陀在舍卫城教化的日子里,王为自己立法,只要佛陀在祇洹精舍(即祇树给孤独园),就会每天前去礼拜。有一次波斯匿王于夜半集兵抓贼,身体疲倦,在返回途中,仍不忘去礼拜佛陀。
有一次佛陀上三十三天为母说法,四部之众却不知道佛陀究竟在哪里。经三月夏安居后,波斯匿王与优填王因久不见佛,竟相思成疾。优填王的群臣为了宽慰王,不使王命终,便用牛头栴檀作五尺佛像,用来供养。波斯匿王闻讯后不甘落后,以紫磨真金作五尺佛像。这就是佛像的最初来历。后目犍连告知四部大众,佛陀七日后将从三十三天返回人间,落足在僧迦尸国大湖侧。于是波斯匿王、优填王、恶生王、优陀延王、频婆娑罗王争先恐后赶去,都想最先迎接到佛陀,但没想到被莲花色比丘尼抢先一步。佛陀即于此处演说妙法,五王便将此处作为福妙神地,建造了大神寺。
教化调伏
《有部毗奈耶出家事》第四卷中记载,佛陀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为波斯匿王说法,令王“证见谛”,即已经住于初果了。后又为王说“少年经”,令王调伏。
而当初的波斯匿王暴恶无信。有一次,王于国人生起忿恨,无论是哪一种姓,无论出家在家,无论持戒犯戒,一时拘捕了很多人,全国人心惶惶。波斯匿王为了王位,曾杀死异母兄弟等上百人。他后来意识到自己罪业深重,忧愁不乐,心想“唯有世尊能去我忧”,于是前往佛陀住处忏悔。佛陀为说生命脆弱,人寿极短,因生老病死而不得自在。如果行十恶业,非法治化,将受地狱苦报。所以劝诫波斯匿王要“以法治化,莫以非法;以理治民,莫以非理”;要以种种方便布施求福,如果造作了恶业要当即忏悔,后不再犯;莫因为自己而行恶业,也莫因为父母、妻子、沙门、婆罗门而行恶业。
舍卫城有长者摩诃男,家多财富,自己不受用,也不供养亲人眷属,也不供养沙门、婆罗门。他到死时都没有一男半女,所以波斯匿王将他财产悉数没收。这是因为该长者过去世中遇辟支佛,不恭敬施,不自手施,施后变悔,所以今世虽然多财却不会享用。又因为他过去世中杀异母兄弟,夺其财物,所以后来虽然生于人间却常无子息。而今世又悭吝不施,佛陀记摩诃男命终投生地狱。波斯匿王听后,想起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心生恐怖,不禁悲声哭泣。佛陀即劝说现世应当修福,广行布施。王因此“自今以后,当广惠施,无所吝惜”。
波斯匿王最初并非独尊佛教,同时也恭敬供养当时的婆罗门和种种外道。王曾封斯波醯村与婆罗门弊宿为梵分,封郁伽罗村与婆罗门沸伽罗娑罗为梵分,封婆罗婆提村与婆罗门露遮为梵分,封瞻婆城与婆罗门种德为梵分。所谓梵分,就是免除赋税的净施之地。又曾以千头大公牛等为供品,普施一切异学外道,甚至远方的异学外道都来参加这次普施大会。波斯匿王极为尊重那些苦行外道,甚至认为他们就是阿罗汉。佛陀告诉他,不要单凭一面就武断地认为他们就是阿罗汉,应当长久地观察他们的戒行。又一些无益的苦行并不足以断除贪嗔痴,甚至会增加身心的苦恼。
有一次波斯匿王问佛陀应布施什么样的人。佛陀告诉王,那些舍离五支(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等五盖)、成就五支(无学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五分法身)的人,是世间的大福田,布施他们,得大果报。波斯匿王对于外面所传的佛陀说过“施我获福多,余者获福少;施我弟子,勿施余人”有疑问,因此前来征询于佛陀。佛陀告诉王,从未说过“独应施我,勿施余人”,而常说施与蠕虫尚有福报,何况施人呢?但是因为对象不同,还是有差别的,因此佛陀说施持戒人获福多,胜于施犯戒之人。波斯匿王又对于尼揵子传言“沙门瞿昙知于幻术,能回转世人”有疑问。佛陀告诉王,佛实有幻法能回转世人,那什么是回转幻法呢?即劝化众生离杀断杀、离盗断盗、离淫断淫、离邪见得正见。得到佛陀的释疑开解后,波斯匿王说自今以后,不再让那些外道异学进入憍萨罗国,听如来四部之众恒在宫中,常受供养,随其所需。佛陀则又劝告波斯匿王“勿作是语”,就算是施畜生之类,也能获得福报;施犯戒之人,也能获得福报;施持戒之人,福报难量;施外道仙人,会获得大福;施如来圣众,获福不可量。所以劝导波斯匿王要发心供养当来、过去诸佛及声闻弟子。
波斯匿王一次请佛陀及众僧受三月供养,衣被、饭食、卧具、汤药四事充足,讲堂、浴池、幡盖、油灯等极为精妙。波斯匿王领着宫人亲自行施,心想布施求福之事该做的都已经做了,于是自叹“所作功德,今日已办”。佛陀则教诫王,生死长远,无穷无尽,所以不应作如是说,而应该长夜作福,永无厌足。
波斯匿王虽然对佛陀头面礼足、恭敬有加,但尊为大国之王,却也难以放下自己的尊贵和威严。就算是去礼拜佛陀,也要大摆阵仗,前簇后拥。并事先通知前来佛陀住处的长者居士,一律出门列队,恭候大驾。但也有不买帐的,如《有部毗奈耶》第四十五卷中所说的善与长者,他只是继续听佛说法。王便心生嗔恚,告诉左右,等长者出来后即刻遣出国界。波斯匿王却没想到善与长者为诸天所护,结果被诸天所放的一群毒蜂猛蜇,一直追到宫内仍不放过。王只好又狼狈地跑回来,向佛陀求救。佛陀告诉王,当亲自去善与长者的住处,与长者握手,谢罪忏悔。波斯匿王只好依教奉行,佛陀随宜赞王是大自在人。
有一年轻婆罗门鸯掘魔听信邪师之言,以为杀人即能生天,于是每天杀人,取指为鬘,祸害一方。佛陀以神通智慧度化鸯掘魔后,波斯匿王正集兵前去捉拿鸯掘魔,途中来到佛陀住处。佛陀得知王此行的目的,就问他,如果鸯掘魔尽舍前恶、信心坚固而出家学道,王将怎样处置他呢?波斯匿王回答说,如果真能这样,该承事供养,随时礼拜。在王心目中,这个杀人恶魔毫无人性,断无出家之理,波斯匿王却万万没想到他已成为佛陀座下的具戒比丘。王大叹奇特,世所难见,因为有言在先,只好向鸯掘魔礼拜,发心供养。波斯匿王经过佛陀的教化调伏,而能放下国王之尊、我执我慢,确实难能可贵。
波斯匿王在祖母去逝时,悲伤难过。佛陀劝王说,一切众生皆当归死,没有出生而不死的。就算是佛的声闻弟子、缘觉佛和佛陀本人,也不能幸免。众生只是因业的善恶而有上升和下堕的不同。后波斯匿王将近百岁的老母也去世,王因此不思饮食,得了重病。佛陀同样开解他,一切众生皆归于死,人力不能免却老病死和无常这四大恐怖。并劝王以法治化,莫以非法,这样在命终之时就能生善处天上。又波斯匿王身体肥大,行动不便,加上印度天气炎热,所以经常全身汗透。佛陀随宜为他说一饮食知量的四句偈子,王欢喜听受,命人在他进食时念诵此偈,随后成功减肥,连容貌也变得比以前端正。因此波斯匿王对佛陀更是感恩戴德。
佛陀时常劝化波斯匿王,要以法治化,莫以非法。以法治化者,于人间美名不朽,命终后能生天上,增六事功德:天寿、天色、天乐、天神足、天豪、天光。波斯匿王也以六功德赞叹恭敬礼拜如来,一是如来正法和雅、智者所行,二是如来圣众和顺、法法成就,三是如来四部之众依教奉行,四是如来善伏外道、无与伦比,五是如来除世邪见、修其正见,六是众生忆念如来、得生天上。佛陀告诉比丘们,对于刚才波斯匿王所说的,应当向四部众广演其义。摩揭陀国与憍萨罗国多次兴起战争。阿阇世王首先进犯憍萨罗国,波斯匿王兵败,恐怖狼狈地退回舍卫城。后来波斯匿王结集两倍于敌的兵力,摧毁来军,生擒阿阇世王,押到佛陀面前又放他回国。波斯匿王已经消减暴戾之气,二王止息兵争,以法治化,为两国人民增添了祥和,带来了福祉。这是因为佛陀的教化调伏。
闻思佛法
经中说波斯匿王是于法观法、明识真伪而于佛陀生起敬信的。
有一次,波斯匿王、毗沙王、优填王、恶生王、优陀延王等五国王在集会中,讨论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其中何为最妙第一?诸王或说色,或说声,或说香,或说味,或说触,他们各持己见,争执不下。最后他们请佛陀释疑裁决。
又有一次,善与长者、戒胜长者及哥罗王子(波斯匿王之弟)等各各请教佛陀甚深法义,佛陀一一如理随事而答。当时波斯匿王也在场,对于他们之间的问答不能理解,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最后只好礼佛告退。王回到宫中,因此忧愁不乐。末利夫人问明原因后,即劝王政务之暇可读佛经。王说如今年迈不能习读,又政务繁重无暇学经,但他提出一法,末利夫人与行雨夫人先习读佛经,而后于夜间再向自己讲说。二位夫人称善,从此佛陀开许比丘可为夫人教授佛法。末利夫人即请迦留陀夷为师,行雨夫人请舍利弗为师。于是这两位大德比丘天天来到宫中,为二夫人教授佛经。这是《有部毗奈耶》第四十五卷中所说。
佛陀也时常为波斯匿王随机说法,将他安置到佛法的正道中。如说有四种人,有的先暗而后明,有的先明而后暗,有的先暗而后暗,有的先明而后明。所谓明暗,分别指今生受生处的富贵与卑贱、来世投生的善趣与恶趣。佛陀劝王应当学先明而后明,即先生于豪族家,后也行善法,身坏命终得生善处。波斯匿王作为一国的君王,自有他处理的国家政务,又大权在握,能随意而行,人生的大好时光就消耗在这些事务和五欲中。一次佛陀告诉王说,人身难得,随时有险恶恐怖,所以当于佛法中精进修义、修法、修福、修善、修慈。
佛陀年已八十,皮缓力衰。波斯匿王问佛陀诸佛都是金刚之体,也会有老病死吗?佛陀告诉王,生老病死这四法是天、人、王、佛等所共有的,所以众生要成就戒、定、慧、解脱,达到不生、不老、不病、不死的涅槃寂静。
波斯匿王由于经常亲近佛陀听闻佛法,以及受到一些大德比丘的影响,他也注重思惟和实践佛法。如王独一静处,观察思惟什么是自念、不自念,什么是自护、不自护,什么是善知识、恶知识,以及老病死等世人所不爱念的三法。又如王独一静处,观察思惟是不是有这么一个法,通过经常修习而能成就圆满现法、后世种种利益。佛陀告诉王,有这么一个法,那就是不放逸。
护持佛教
佛教出现于世时,传统的婆罗门宗教思想在印度仍然根深蒂固。出家的婆罗门通过种种苦行来清除自己的罪业,以期死后生于梵天之上,所以又称他们为梵志。波斯匿王也受到这种苦行思想的影响,尊重恭敬种种苦行外道。而对于离开苦乐二边、中道而行的佛教僧团,最初并没有生起足够的敬信,而常见比丘之过。如国中有一位勇健的将领受法教化,后于僧团中出家学道。波斯匿王事先不知情,到了国内出现叛乱急需用人之际,却得知这位将领已经出家,王因此讥嫌沙门释子无有正法。佛陀因此制戒,不得度在职官人。
但是波斯匿王逐渐见识到比丘们的神通威力,又转而增信,恭敬供养。如有一次,十七群比丘来到阿脂罗河取水洗浴,有些人边洗边玩,种种游戏,象小孩子们一样。恰巧波斯匿王与末利夫人在不远处的大殿楼台上,都一一看在眼里。波斯匿王就对将脸转向一边的末利夫人说:“看,这就是你的福田。”末利夫人劝王不要因此不生敬信,以免长夜受苦。其中有一位比丘没有下水洗浴,在一旁坐禅,于定中听见他们二人的对话后,即唤起比丘们上岸穿好衣服,以瓶盛水掷向空中,比丘们以神通力跟在瓶后,象雁阵一样飞过大殿。波斯匿王见后,大是欢喜,敬信转增。
波斯匿王随着亲近佛陀,随着与大德比丘们越来越多的接触了解,如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头陀第一的大迦叶、天眼第一的阿那律等,他对比丘僧团的信心也越来越坚定,便由最初常见过失转向恭敬供养、维护僧团、护持佛教。
有一次,波斯匿王有建新好的浴室,因为恭敬比丘,就问他们要不要洗浴。比丘们就答今天要洗浴,于是王吩咐下人今天准备诸比丘洗浴。有的比丘早上吃饭时洗,有的比丘饭后洗,有的比丘晚上洗。王晚上想来洗浴,结果一直被比丘们占着,直到天快亮时,方能进去洗浴。波斯匿王也很关心比丘们的道念和修行。有一次王听说难陀比丘因孙陀利女而还俗,便“心怀愁忧”,即刻前往难陀的住处,知道是误传后,因此欢喜不已。
《有部毗奈耶》第三卷中说,佛陀先后为影胜王(即频婆娑罗王)、胜光王(即波斯匿王)说法,令得见谛、得调伏。当时二王各于国内宣布教令,国中所有比丘同王太子一样免除赋税,诸比丘尼同后宫妃嫔一样免除赋税,他们携带物品越界过关也不用交税。另《五分律》第十卷说,波斯匿王有令,若国内有轻慢释子沙门者,“当重治之”。如波斯匿王得知迦留陀夷尊者为某盗贼所杀,即治凶手全家死罪,夺去左右十家邻居的财物,又抓捕平日与凶手来往密切的五百盗贼,全部截去手足。从此,一般人连在肢体上碰触释子沙门都不敢。
波斯匿王作为王族护法,也有过失,如曾侵犯罗汉尼。该罗汉尼因无欲受而不犯戒,波斯匿王则痛哭流涕,殷重忏悔。
另外波斯匿王有子名祇陀,将自己拥有的祇园献于佛陀,由须达长者在此建立祇园精舍,佛陀一生中很多时光都用在这里教化众生。王又有女名胜鬘夫人,为阿逾阇国友称王之妃。她从小受父母的薰陶而皈依佛道,礼敬赞叹如来。后又对友称王说大乘之法,与王共同教化国中人民。由此看来,波斯匿王的这个王族家庭多数成员都敬信佛法、护持佛教。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