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惜福与环保

发布时间:2023-09-04 12:13:15作者:大悲网

  “惜福与环保”,为什么讲这个题目呢?因为从悟真寺到弘愿寺,我看到、听到一些相关的事情,感觉这个题目有必要和大家谈一谈;今晚莲友比较多,这个题目也有共通性。

  当然,这个题目和念佛往生没有关系。念佛往生是真谛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根本的大命题。与念佛往生相比,这就是小题目了,很小很小。但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就俗谛来讲,这个题目也很重要。

  “惜福与环保”,“惜福”就是珍惜我们的福报;“环保”,环境保护,是现代的一个命题。

  一、惜福

  我小的时候,物质生活比较匮乏,父辈很节俭。由于有这种生活经历和教育,对物质的追求是比较低的,节约的观念——佛门里叫作惜福——是自然形成的。

  现在是消费时代,物质非常充裕,不容易形成惜福的观念。比如桌子上洒了水,本来拿抹布擦一下就好,但现在的人往往喜欢用餐巾纸,一次抽好几张,一擦一扔,一擦一扔,非常不可思议。

  年轻人没有辛苦劳作的经历,所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样的心态比较少见。尤其作为出家人,可以讲是不劳而获的,如果没有惜福的观念,是有缺失的。同时,如果没有爱惜物力的观念,反而很讲究享受,这个团体是没有力量的,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今天晚上主要就这个话题和大家说一说。这个话题,对道风的建立,对僧团的发展,对众生的摄受,都至关重要。

  为什么要惜福?人在世间生存,做任何事情,主要是靠福报。我们的福报是前世带来的,今生是在消费。如果不爱惜福报,白白浪费,实在是太可惜了。想培福、积福,有很多方法。其实算起账来,包括我自己,恐怕每天都是负分,正分不多,因为一般都在消耗,并没有培福,很多培福的机会送到面前都错过了。福报消耗之后,做什么都不顺。我们在这个世间,点点滴滴,哪怕是在野外走路时能喝到一口水,也要有喝这口水的福报,不然这口水喝不到。做鬼,就喝不到水。还有,别人送东西给你,你也要有福报才能消受。他送东西给你,花的是他的钱,消的是你的福报。比如有人送我一套衣服,五百元,如果我接受了,从账上扣他的钱,但是消了我的福。我是不会那么傻的,“对不起,我现在用不着,有这一套就够了。这一套五十元,可以,挺好。”如果不懂得,收下了,好了,福报消了,那就亏了。有时候做事情很顺利,是因为有那个福报;有那个福报,就有很多人帮忙,不管财力上还是人员上。没有那个福报,做起来就很难。

  所以,一方面是我们过去积累的福报不多,要爱惜;另一方面,更积极的,就是要培植福报,那是另一个话题。

  怎样惜福?有三方面:一是物质方面,二是身体方面,三是精神方面。

  (一)物质方面惜福

  物质上,就是要节俭、适宜、简朴、适当。所谓适当,就是个分寸问题,不要浪费,这就叫惜福。惜福是佛门里的优良传统。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比如说水,用水要惜福。水龙头在那里滴着,漏着,我们就要把它关紧。用水要尽量节省。佛陀制定的戒律当中,出家人每天用多少水都是有规定的,我们多数人都是超标的。其实,一天也用不了那么多水。比如洗脸水、洗脚水,可以拿来冲厕所;刷牙一杯水用不完,可以留半杯下次刷牙继续用,不要把它倒掉,倒掉就浪费了。弘愿寺打了一口井,我们用的是地下水,要尽量节约,因为地下水资源很宝贵。中国的淡水资源是非常贫瘠的,所以要爱惜,不随便用一口水。浪费了一口水,比丢掉一百块钱还要心疼。因为这一百块钱是个货币概念,并没有浪费实物,不必看得很重,丢了就丢了;但是水和粮食如果浪费了,就真的浪费了。饥饿的时候,钱不能让你活下去,但是有一块面包就能让你活下去。

  节电也要形成习惯。住众不应该自己在房间里烧吃的——我们这里曾发生过一次火灾。如果你生病了,有特殊情况,可以和常住师父说一下,那就另当别论了。一般情况下,不应该这样,而且耗费的也是常住的电。用电暖器也要适度。有的甚至人走了,两根电热管还在那里亮着。常住关心我们,怕我们冻着,我们要自觉,出门就关掉,不是太冷就不要用;晚上睡觉,人在被子里,电暖器还在那里点着,就没有意义了,点一晚上,费多少电!如果是生病等特殊情况,需要保暖,那可以,有助于恢复。睡觉要把被子盖紧,不要透风,脚下放一个电暖宝就很好了。电灯,出门都要注意关上。电脑,不用的时候,立即关闭。网络,通讯费即使交过了,比如包月、包年,如果不用网络的话,一定要下线。我们下线,别人就可以快一点。不能因为缴过费了,就一直挂着,这样的心理是不健康的。就像路一样,这条路你又不用,你把车停在那里,别人开车就不顺畅,这都是在消耗福报。

  住宾馆的时候,如果连续住几天,也不必换床单。明天还是你住,后天还是你住,用同一张床单不是挺好吗?你家里的床单也不是天天换。虽然你付了钱,但是别人要为你服务,还要用洗涤剂,很污染环境。出门在外,尽量带自己的毛巾、牙刷,少少地用水。有的人洗澡,打肥皂的时候水还在那里淌着。淌着干什么呢?“反正花了钱,让它淌着呗。”这样的心态都是不正确的。卫生纸也要节约着用,一张一张地用才好,不要浪费。要力行节约,处处留心。

  还有穿衣服,我觉得我也很浪费。穿衣服的浪费体现在哪里呢?一个原因是,给我送衣服的人特别多。我在这里拜托大家,南无阿弥陀佛,不要再给我送衣服了。因为衣服送给我之后,我几乎不能再送人了,都是量体裁衣的,像我这么瘦的人找不到第二个了。衣服多了,我就不得不去为它们找主人,想办法处理,很麻烦。现在都不缺衣服穿。所以,如果打算买东西送人,先要问一问,看人家需要不需要。衣服一大堆,我就要简化,可是减了以后又收回来了,为什么?这就是我穿衣服浪费的第二个原因:我这个人热一点也不行,冷一点也不行,所以要准备好几套。比如毛裤,要准备一条薄的、一条厚的,棉裤也要准备一条薄的、一条厚的,这样的话,就四五套了。佛说三衣一钵,这已经好几套了。如果身体好,薄一点厚一点都行。

  衣服穿完之后要收好。换个地方,或者换季了,有人会把衣服一扔,这样很不好。要把它收拾得干干净净,放好,来年再穿。一套棉毛衫可以穿很多年。我喜欢穿旧衣服,新衣服都送人。旧衣服才是好衣服,穿着得体,也很软,穿着还有感情,也习惯了,所以旧衣服我一般是不舍得送人的。

  对食品,也要惜福。大寮的执事就要特别费心,不要做多了,做多了浪费。当然,人数来往不定,不好掌握,要尽量用心估量。夏天食物不好保存,馊了坏了就只好喂鸟、喂鱼了。菜叶,不要轻易丢掉,丢掉就很可惜,非常非常可惜。它长出来是不容易的,要经过多少阳光雨露,吸收多少日月精华长成一片菜叶,明明是可以吃的,干吗把它扔掉?“它黄了”,不就那么一点点黄嘛,还是可以吃的;“上面有虫”,就那么一点点虫斑,抠掉就好了嘛。还有白菜根儿,切薄一点,煮着很好吃的。菠菜根儿也很甜,很好吃的,为什么要把这些扔掉?这些,要尽量吃掉。我们要有珍惜食物的心,福报也是从心产生的。

  有机会,我希望大家过一过艰苦的日子。体验一下简单而艰苦的日子,有助于我们精神力的提升,也有助于我们心灵的成长。富裕的生活,往往会腐蚀我们的心灵。钱不是好东西——当然,如果你已经到了那个高度,它也可以成为好东西——它的腐蚀性特别大。安逸的生活腐蚀性特别大,会污染我们的心灵,让它生锈。就像鼻孔被堵住了,呼吸都很困难。所以,有成就的人,往往从小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现在的物质生活比较优越,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要自觉和警惕。

  (二)身体方面惜福

  身体方面也要惜福,因为身体是我们福报的基础。像我就比较瘦,这一点就不要再提醒了,“师父,你怎么这么瘦啊?”我也不知道,就这么瘦,有什么办法?这就是业力吧。不过,从今以后,身体会好起来,大家放心,定会一年好似一年。

  爱惜身体,并不是懒惰懈怠,适度的劳作有利于身体健康。起居要有规律,饮食要有节度。不要熬夜。熬夜的话,不遵循天地日月的运行规律,就会消福。过于熬夜,或者过于操心、忧虑,都会消耗体能的。

  (三)精神方面惜福

  精神方面也要惜福。精神方面的耗费,要比身体方面的耗费大得多。精神上,要平静、知足,这就是珍惜福报。如果心很闹腾,不知足,不平静,妄念特别多,这样就消损福报。要稳当一点,不计较,不抱怨,不生气,这样消福报就少。生气,消多少福报啊!一生气,血压就上升,甚至有的人就得脑溢血了——福报消掉了嘛。抱怨,是很消福报的。抱怨师父,抱怨团体,抱怨道友,这是最消福报的。抱怨没什么意思,抱怨多少还要返回多少,不是抱怨完了就完了。要会算账。所以,凡事随缘,心情就会平顺一些。不计较,这样你过得就比较自在,在精神这方面,不多消耗福报,这样就好一些。

  惜福,简单讲这几方面。最明显的,是物质的层面。尤其在我们出家团体、念佛莲友的道场里,要“爱护常住物,如护眼中珠”。常住的物品,哪怕一滴水、一片菜叶,都要像爱护我们的眼珠一样,不能揉进沙子,要悉心保护。“佛门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这些话都是很经典的,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平时要注意到。

  二、环保

  “环保”是个现代名词,它和惜福是相通的。只要惜福了,一定环保。环保是现代人提出来的,佛门也是最讲究的。按佛门的方法去做,一定是最环保的。

  “环”是环境,就是依报。净土法门,极乐世界是最环保的,依报环境最好。现代的很多生活方式是不健康的。

  在佛门当中,以我个人来讲,说到极简,就是一件事:念佛,劝人念佛,这是我的心愿。如果稍微宽松点,能做第二件事,我愿意做环保。我有个愿望:敬亭山那边的荒山头,希望有机会把它绿化起来。

  希望大家都过上环保的生活。我们生活在这个环境当中,应该保护它,爱护它。现代很多生活方式是不环保的。比如说,我们出门要开车、坐车,尾气的排放导致空气污染——空气不环保。现在的土壤也不环保。吃菜也吃不到以前的味道,因为现代农业打农药,用化肥,土壤变了。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用洗涤剂、洗衣粉——希望大家尽量少用或者不用,拒绝洗涤剂。有人说“不行啊”,什么叫不行?发明洗涤剂之前大家照样洗盘子,怎么就不行呢?哪有不行的?只是你用习惯了。炒菜不要放太多油,那都是浪费,没有必要。寺院里最可能浪费的,就是斋堂。因为吃素,怕没有油,菜几乎都是油泡出来的,既不卫生,又不环保,也不节约,双重浪费,多重浪费。这是没有正确的观念。现在的水也不环保。大量的污染物流到水里,铺天盖地,令人触目惊心。海里的发泡塑料、塑料袋,形成一个大岛,卫星拍照,有多少平方公里。水里有很多毒素,鱼都不能生长。以前乡下的田沟里有很多鱼,就觉得很亲切,很有生命力。现在到农村水田里,还能捕到鱼吗?根本就没有了。萤火虫,我小的时候经常看见,飞来飞去。去年夏天我在乡下住着,很遗憾,一只萤火虫都没有看到。看见有一个亮亮的东西在那里飞,心里很欢喜,以为是萤火虫,结果抓来一看,长得很丑,很恐怖的样子,不是萤火虫,是另外一种虫。萤火虫对环境要求比较高。不环保,生活中缺少了多少美!

  所以,对很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要有自觉性。有钱人买栋新房,装修得很复杂,花钱买罪受,不知道是图什么。装修完之后,房间里甲醛特别多,很多人有不良反应,甚至生病住院,何苦呢!简单刷白了就很好。

  悟真寺附近有闲置的农村土房,我很想买一间,重回少年时代。脚下可以踏着泥土,天花板是黑的也没有关系,窗户小一点也可以,我觉得这样很踏实。当然,电还是要有的,不然没法用电脑。我现在习惯拿一个本子,有时也在上面写,不能光用电脑。电脑用久了,都不会提笔写字了,很多字都忘记了。有些东西是不能代替的,科技再发达,吃饭还是要用勺子和筷子,不能安个机械手,坐在那里让它喂饭吃。提笔写字是基本的。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念佛人,我最尊重的职业就是收破烂。对收破烂的人,我一般都要多看他们一眼。只要收到我的门前,一般都会白送给他,因为他是在做一项非常伟大的事业。有一天,悟真寺有人来收破烂,一位居士陪在旁边一起称,一起数,得到十块四毛钱,入了财务账户。我说,这个十块四毛钱可以不要,废品送给他就好了,他也会很愿意经常来为我们服务。而且他把这些废品拿去重新加工利用,这是很好的事情,我们自己也没办法处理。甚至他们都在垃圾堆里把废品翻拣出来,我觉得都非常好。

  净安法师十分勤俭节约,在这方面很有心得,经常会提醒我们,这样对大家都有好处。大家把这个观念建立起来,尤其是掌厨的,很多事情掌握在你们手上。出去买菜的时候,可以提一个环保袋,不要图方便用塑料袋。如果什么都用塑料袋装,厨房里的塑料袋会特别多——塑料袋还是少一点好。我在大连住过,附近有一片松树林,就去散散步,结果去了一趟就摇着头回来了。因为那里风比较大,松树林里几乎每个树杈上都挂着塑料袋。红色、黑色、白色的,大煞风景。希望大家买菜的时候,自带一个篮子或者环保袋。

  我们买东西的时候,不要买那些过度包装的物品。过度包装,一盒月饼大概五元钱、八元钱,一包装就变成五十元、八十元。木板的、彩封的、烫金的,装饰得很好看,这些都不适当,我们应该拒绝购买这种过度包装品。

  洗碗的时候,尽量不要用洗洁精。洗洁精对水的污染特别大。只要大家有这个概念,慢慢做——当然我们不能拯救地球,我们还是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但是我们的心会得到安慰。进一步,再升华一层,心灵变得澄净,平静,知足,安贫乐道,这样不仅是珍惜福报,也会增长福报。

  今天晚上谈的题目有点琐碎,有的内容也是以前谈过的。希望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树立这个观念,佛教团体本身就有这个优良传统。

  问:慧远大师是净土宗初祖,善导大师是宗祖。初祖与宗祖有什么不同,与其他祖师有何差别?

  答:一宗之开宗祖师称“宗祖”,由宗祖向上逆推,与这个宗派渊源关系最早的祖师为“初祖”。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至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成立,故各宗宗祖皆为隋唐时代的中国境内祖师。初祖的时间则较早,有的为中国祖师,如净土宗以东晋时代庐山慧远大师为初祖;有的更加上溯至印度佛教,如天台宗以佛灭后七百年出世之印度龙树菩萨为初祖。

  历史上,一个宗派往往有多位祖师。以净土宗为例,或说十三位祖师,或说十五位祖师。一般人对宗祖认识不够,而将宗祖与其他祖师平等齐观,以为都是祖师,都差不多,其实宗祖在一宗之内占有绝对崇高的地位,非其余祖师可比。

  今以净土宗宗祖善导大师为例,略明宗祖之特殊行德:

  一、一宗之实际创立者。所谓开宗、创宗,即在善导大师之前并没有净土宗,善导大师之后才有净土宗;离开善导大师便没有净土宗,有了善导大师才有净土宗;净土宗等于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即是净土宗。

  二、一宗教理之集大成者。所谓集大成,如江水集各支流之大成,海水集诸江河之大成。善导大师之前,净土宗有关教理虽然含在龙树、天亲、昙鸾、道绰等菩萨、祖师的教著之中,但都是端倪的、隐含的、阶段的、局部的。善导大师秉承龙树、天亲、昙鸾、道绰之教,而更加组织化、系统化、规范化;著作《观经疏》等五部九卷教典,方成磅礴广大之净土宗理论。净土宗教理至善导大师发展到了顶峰,后人不过随学延续而已。

  三、一宗行仪的规范者。佛法修持向来教行并重,以教导行,以行证教。一个宗派的创立,必须有圆熟的宗派理论,以及明晰的行业规范,方为圆满。净土行法很多,很庞杂,一般人皆只鳞片爪地或修观想,或修三福回向,或重持戒,或重发菩提心,或亦称名,对诸种行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何者为胜、依何道理、如何安心等等概不明了,只是随个人喜好,茫然而修,互争高下。如此杂乱无章的状况,与俨然有序的宗派行仪岂有半点相应。

  善导大师立于净土三经、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立场,判定正杂二行,正助二业,立五种正行,独以称名为正定之业;确定净土宗三心、四修、五念之安心、起行、作业,使得一宗行法之间的关系朗然清楚,“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成为最高准则,牢不可破,专修之人十即十生,杂行之人千中难得五三往生者,金口诚言,万代不易,古今相传,莫不遵依。

  净土宗特重行持,即使一字不识,一文不通,只要依据善导大师所立“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无不往生,简而又简,捷而又捷,这对于芸芸众生的恩德,真是广大莫名!

  四、一宗证悟最深者。净土宗念佛三昧为诸三昧中王。在净土宗的念佛实践上,善导大师深证十三定观的观佛三昧,及称名念佛三昧,极乐胜境常现眼前,如来慈尊,亲炙无碍;口称一佛,便放一光,神迹感应,不可思议。其他祖师难望其项背。

  五、行化影响最巨者。在教理、行持、证悟、化他、方便、神迹诸方面,只要其中一项行超众人,便被视为高僧,或被推为祖师。而善导大师作为净土宗开宗祖师,却圆满具备以上各方面的行德,而且都达到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程度。仅就化众之善巧方便而言,大师便具有佛教造像、绘画、诗歌、音乐、书法、梵呗、法事仪轨各方面杰出的艺术才华。故大师教化影响至为广大深远。

  由于善导大师,终使一句阿弥陀佛成为净土宗万世不易、唯一不二之至宗。

  由于善导大师,终使一句阿弥陀佛涵盖整个佛教,成为整个佛教的标志。

  由于善导大师,终使一句阿弥陀佛深入国人心灵,不期然而然,出口成诵,相沿以习,普遍地存在活跃于日常生活语言中。

  由于善导大师,终使一句阿弥陀佛成为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等世界华人文化圈普遍共同的信仰,精神贯通的纽带。

  六、后世赞仰归依者。善导大师之后,净土宗代代相承,仍有多位祖师。这些祖师虽然各有殊胜的功德,因而受到后人推崇;但就他们本身与宗祖善导大师相比,皆一致尊仰善导大师乃是阿弥陀佛化身,所说即是佛说。故不仅不是一般认为的祖师与祖师的平等关系,甚至也不是老师与弟子的高下关系,而是古佛与凡夫的凡圣关系,是能教与所教、能化与所化、能依与所依的关系。其尊善导大师如平地仰望日月,似溪涧向往大海,归依情深,谦德照人。

  七、譬喻。如果把净土宗比喻为一座庄严的大厦,初祖慧远大师创白莲社,首开弥陀信仰之风气,其功绩如开荒僻壤、平整土地。

  二祖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指出“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以“弥陀本愿力”为净土教理的根本、基础,喻如打下坚实的地基。

  三祖道绰大师《安乐集》判圣净二门,喻如从地基上立柱。

  四祖善导大师“五部九卷”全面开创净土宗,喻如净土宗大厦全面完工。

  其后各祖喻如对大厦细部装潢,添置器具,以使更加适居周便等。

  一、苦恼的世界需要阳光

  今晚和大家座谈一下,不是法义上严肃的题目,但是和我们的生活、心性直接相关。

  人其实很脆弱,我们这个团体也很年轻,很多出家师父也好,在家居士也好,在心理上确实还很不成熟,很不独立,有一点点事情就在那里纠结,很不快乐。我们有这么好的法门,都快乐不起来,心里老是苦闷,所以我最近总是讲,要好好念佛,好好吃饭,好好做事,好好照顾自己。

  如果有开朗的心境,完全可以为法门做一些事情。虽然说这个世界是苦的,人生的本质是苦的,但还是希望大家每天都能快乐、开朗、阳光。我们了解了弥陀的慈爱,领纳了弥陀的爱心,也应该把它贯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把它表现在我们身上,展现出来,给这个苦恼的世界、给苦恼的众生带来一丝安慰和暖意——这是我们应当做的。

  这个世界本来很苦,我们念佛人心中再没有一份暖意,没有一份柔软,那就苦上加苦了。佛陀说,念佛人是“人中芬陀利华”,这怎样在我们身上展现出来呢?

  二、心要有交流

  人总是需要交流。“流水不腐”,流动的水才不会腐败;如果水不流动,就要腐败了。人的心就像水一样,不流动,封闭,就会生病。

  心要交流,有几个方面。

  1.和阿弥陀佛交流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心要和阿弥陀佛有交流。我们学这个法门,日常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有的人每天念很多佛号,但是他与阿弥陀佛之间没有很好交流,总是隔了一层,没有那么亲切,念得很紧张,没有愉悦感,心也不放松——这就是还没学会和阿弥陀佛交流。

  交流是什么?交流就是相互融入。就像一滴水,投到大海里面,就跟大海成为一体了。如果你把那滴水用罐子封起来,甩到大海里,它不还是单独的一滴水吗?它就和大海没有交流。所以交流要放下自我。当然,我这样讲,也都是语言上的,怎样成为自己的东西,需要我们每个人自己去努力尝试,深入体会,这是最根本的。如果我们内心和阿弥陀佛有交流,即使一个人住在山顶上,也不会觉得孤单、寂寞。

  善导大师的“机法两种深信”,在这个地方就能体现出来——一个罪恶生死凡夫,要投入弥陀的救度愿海。我们心中充满罪业,我们的人格是分裂的,我们每个人都伤痕累累。用什么灵丹妙药能够让伤口愈合?只有阿弥陀佛的慈爱。我们念着佛,就是让弥陀的慈爱愈合我们的伤口,让我们的生命和阿弥陀佛的生命成为一体,而且确确实实能够感受到我们的生命在复苏,更加圆满。虽然在念佛,如果没有那种完整的生命感受,那就要在“机法深信”方面进一步加深。

  这个法门很简单,但是也很细微。我们的心,到底有没有被弥陀的法水滋润?干枯的树,得到雨水就会滋润。我们这颗僵腐、无常幻灭、痛苦扭曲的心,得到弥陀的慈爱,就会焕发出弥陀的生命。这一点,是这个法门对我们的恩惠和照顾。我们要在生活中,在念佛中享受这份弥陀的慈爱,尽量把它传播给有缘的人,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佛教讲弘法利生,现在我们有资格讲吗?如果我们在座的自己都不能把自己照顾好,我们谈弘法利生,就是一句空话,一切都没有根。自己都照顾不好自己,一点小事都放不下,一点不同意见都接受不了,一点冤枉都受不了,确实还是太稚嫩了一点。

  我经常讲,要有“老油条”的精神。老油条是不怕油炸的。如果太嫩,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甚至五十岁还是这样,说明我们的心智不健全,心理不够健康。一个人总是要别人关爱,总是要别人体谅,总是要别人讲好话,总是要有人来给他做思想工作——当然,我们这个团体应该有这样的机制,但是从个人角度来讲,这是有所不足的。总是要别人体谅的人,就像没有骨头的人,不会健康成长。没有骨头,只能躺着,站不起来,一站就倒了。

  所以,要锻炼自己,坚强起来。有了坚强的意志、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人品,我们才有资格谈弘法利生。我们不可能生下来就是这样,总是要有些阅历。阅历,就是所经历的苦恼、痛苦、种种不顺。不要逃避这些,逃避永远不能成熟。遇到逆境就要迎面而上,所谓“环境何曾困志士,艰难到底助英雄”,如果你是个有志之士,环境怎么能把你困住?而艰难困苦最终能够助成我们。所以,我希望大家每个人都要好好照顾自己。

  和弥陀的交流,要加强法义学习。不要看这个法门很简单,“念佛一定往生,我知道了”。你知道了,怎么落实,怎么体现?这里就有很多内容需要深入。如果心跟阿弥陀佛对接了,你放到哪里都是一块金子,都放光!你可以照顾自己,也可以行有余力地照顾他人,这才是“人中芬陀利华”,这就非常好了。多一个“人中芬陀利华”,这个团体就多一份稳定的力量,这个世界就多一份温暖的爱心。

  2.通过读书交流

  其次,读书也是一种心的交流。读古圣先贤的书,学习善知识的相关解释,就是和古人交流,和佛菩萨交流,和圣贤交流,这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不读书,在法义上不深入,你就少了一个交流的渠道。我们要学会读书,与圣贤交流。

  3.通过做事交流

  再次,做事也是一种交流。世间的人忙于事业,献身艺术,其实也是一种交流。在献身事业的过程中,他的心在活动,就不会死掉;不然的话,茫茫然无所事事,难以生存。甚至有的夫妻结了婚,吵嘴、离婚,离了婚又要找一个人来结婚、吵嘴,他其实是要找个人交流,不然一个人没法过:这就是凡夫的不足。

  在常住的道场,要领一份事情做。如果一个人不爱读书,法义不深入,跟阿弥陀佛不能相契、交流,又不做事,性格再比较封闭,这样的人几乎是死路一条。

  做事,是成全我们,不要怕做事。在团体里做事,就可以跟别人交流,甚至吵嘴都没有关系,大家的心都有碰撞。简单的事情,会让我们的心寂静,比如剥花生米、摘菜,非常简单的事,重复的机械劳动,会让我们的心寂静、安宁。像妇女打毛衣、纳鞋底、绣花、织布,农民种地,补鞋匠补鞋,这些简单、重复的劳动,这些让我们专注的事情,其实都有定慧的功夫在里面。如果善于用心的话,对我们都是有帮助的。

  身体要锻炼,心也要锻炼。当然,如果你的心本来就很独立,也很成熟,放到哪里都可以,一句佛号随身相伴,完全没有问题。一般来讲,领一份事情做,对初机的人还是很有帮助的,所以简单的活儿尽量去做。

  这是说心要有交流。

  三、自己照顾自己

  出家人是很不容易的。在家有在家的不容易,出家也有出家的不容易。出家,不是说把头一剃,衣服一穿,就解决了,就毕业了:没那么简单,这才开始。出家这条路走起来,是不太容易的。不容易在哪里呢?生而为人,都是可怜悯者,有时甚至六神无主。在家人要靠家庭和社会维系,夫妻、子女、家庭、社会关系,就好像灌木丛一样,你支撑我,我支撑你,大家互相依靠过日子,所以他们一定要有家庭、社会的支持。出家人就不一样,家庭关系都断了,虽然说有一个团体,但基本上也都是自己管自己,所以出家人的难处,就在于必须自己面对自己,没有逃避的空间,必须要鼓足勇气。这也是出家人受人尊重、受人敬仰、有大丈夫气概的地方。为什么说出家人是大丈夫,帝王将相所不能及?就是因为他要自己面对自己。打个比喻,如果家庭像个灌木丛,出家人就像一棵顶天立地的松树一样,必须自己一个人独立地站着,这是不容易的。所以,一个人如果出家多年,还能逍遥自在地过日子,已经相当不错了,不谈他有多大的修行。这个过程,是每个出家人独自经历的;善知识也好,团体也好,师父也好,只能在旁边看护。每个人这方面都要经过一番历练,都要自己走过一段辛苦的心路历程。有一句话说“我可以帮你做饭,但是我不能帮你吃饭”,自己的路要自己走。既然选择了出家的道路,总是要鼓足勇气。

  在佛门当中,如果是圣道门的修行,更要有孤峰顶上独立的气概和精神;相对来讲,净土门被称为“易行道”,是因为我们有弥陀可以依靠,我们不孤寂。我们有阿弥陀佛,有观音、势至等诸大菩萨,我们就有根。如果我们和阿弥陀佛没有建立联系,出家修行是很苦闷的,因为要单独面对自己,可是又没有力量。所以,我们要多多熏习法义,多多历练,在这方面要有思想准备。

  四、如何照顾自己

  我希望,大家要好好照顾自己。照顾自己,有四个层次。

  1.自我照顾

  首先要自我照顾。如果自己都不照顾自己,还有谁来照顾你呢?我出家、念佛这些年来,有的时候确实觉得有一个人在照顾我,也可以说是佛性的自己在照顾凡夫的自己。凡夫,有很多缺点,贪瞋痴慢疑都有,那么谁来原谅他?就是阿弥陀佛,还有我们的佛性。贪瞋痴的“我”似乎是另外一个人,他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是一个可怜的小凡夫,为什么不原谅他呢?如果固执地认为“这个贪瞋痴的人就是我”,那就没有退路了。他其实是另外一个存在,是一个因缘的存在而已。所以对他好一点,也就是对众生好一点,也可以说是对我自己好一点。用这种分离法——佛性的“我”抽身一闪,不好的是凡夫的“他”,他是个很可怜的小凡夫,我对他好一点,不是应该的吗?

  要好好照顾自己,心中就要有活眼。心中有活眼,脚下才有活路;心中没有活眼,脚下只能是死路。

  什么是活眼呢?活眼其实就是空,心要空灵。就像这里有一个孔,这就是空。我们脸上如果没有七窍,不就死了吗?一定要有空,有空才有活路。空的地方就很好,有空,你才能转弯啊!比方这个房间,你要搬一张桌子进来,没有空间能搬进来吗?如果门不够大、空间小,还转不过弯。一定要有空。为什么会有踩踏事件?因为拥挤,没有空啊。没有空就不行,有空间才能转弯,才能转身。

  任何地方都要有空,心尤其要有空;如果没有空间,那就是死心眼。把花生米打开,两瓣花生仁,中间有一个胚芽,花生仁一定不是合紧的,一定是空的、虚的,里面的芽才能长出来;如果夹得很死,胚芽就不能生长。所以,一定要有空,生命要有空间,心灵要有空间。这个空间,是无底洞,什么事放进去都化得掉,就不存在事情了。什么事都放在心里不能化解,那就太苦恼了!

  空是什么呢?有修养的人,空是他的转身处;开悟的人,空就是佛性;我们念佛的人,所谓空,所谓活眼,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在我们心中活起来,什么烦恼投进去消不了啊?天底下有什么大事呢?天塌了,有阿弥陀佛帮我们顶着;地球爆炸了,可以去往生成佛啊!还能有多大的事情?

  如果人家给一个脸色你心里就过不去,那就是没有空。难道这句佛号不能消化别人的脸色吗?但是你根本就不把这句佛号当作本命元辰。所谓“以念佛为自己本命元辰”,这句话是印光大师讲的,本命元辰就是我们生命的根本。有这句佛号,就没有消化不了的事。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凡夫,一定要仰靠这句名号,这才是活眼。如果死心眼,念着佛,但是不把烦恼往这里面投,自己端着,自己“享受”——那不是享受,而是难受,心里过不去,晚上睡不着,“我要逃跑,换地方”。有南无阿弥陀佛,你往里面躲就好了,不用换地方。

  当然,有时候环境的改变也会帮助我们,挪出一定的空间,所谓“树挪死,人挪活”。因为堵在一个地方,眼睛盯着看,就只能看到这些;换一个角度,退后一步,可以看得更全面。如果固定一个环境,我们的心本来是愚痴的凡夫心,都很疲劳了,都是条件反射了;换一个地方,会有一个转弯的余地。

  这是第一点,希望大家好好照顾自己,心宽宽坦坦的,不要自苦自恼。

  我在这里教大家,其实有时我也是自身难保。不过碰撞了这么多年,略微有一点“耍无赖”的精神:被打倒了,就赖在地上不起来,躲过后面的一招。如果起来,又要被打倒了,何必硬撑呢?要服输。

  人生如同抛物线,扔到天上会落下来。在我这个年龄之前,应该学习上进;到了我这个年龄,就要学会往下走了。这个时候如果还不老实,不往下走,还要往上顶,那就不是抛物线了。往下走很舒服,要往后退,退才是学问,才是人生的智慧。

  进谁都会,退才要学呢。进不用学,谁都知道进:公司要越开越大,官位要越做越高,名声要越来越响,什么都求多、求大、求好、求高,不知道退。等你学会退的时候,就会感到确实别有一片天地!退的时候,你会觉得很自在。退有很多收获,有很多空间,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

  要学会退。跟别人发生纷争,会退的是高手,不会退的是傻瓜。为什么会发生交通事故?大家都想进。怎样解决堵车问题?个个都往前进吗?交警来了,首先让大家退。退,才能缓解拥堵。几百辆车堵在一起,谁先退,谁就是智者,谁就积了福报。因为第一个退下来的,使全盘皆活,这个活的功德就是他的。不要不舍得退,要学会退。《宗风·俗谛》的“肯吃亏不计较”,我们讲了不知多少遍了。明知吃亏是福,偏偏不愿吃亏;晓得计较是苦,恰恰就好计较。所以我们虽然修行,但是很惭愧的,这么简单易懂的两句话,就是做不到。比如某件事不是你做的,有人硬说是你做的,你能接受下来,这是天大的福报啊!因为你在替别人受过。有这样的机会帮别人分怨共过、担待罪业,多好的事情!耶稣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担待了众人的罪,被钉上十字架。他有罪吗?没有。他救赎了众生,所以他被称为伟大的人。阿弥陀佛之所以伟大,是因为祂以名号来救度我们,祂成就了无量的功德,并以无量功德承担我们的罪业。我们下了地狱,祂说:“念我的名号,我就到地狱去救你。”这不就是担我们的罪业吗?祂来为我们做替罪羊啊!如果我们能甘心做替罪羊,那我们所做的不就跟弥陀做的一样吗?何况我们其实也没担什么罪,因为我们在阿弥陀佛那里预支了,都得到好处了。如果没有被阿弥陀佛救度,我们能担得了吗?“阿弥陀佛已经救度我了,阿弥陀佛这样来担我的罪,我们也可以担一点别人的罪”。

  心要宽敞,心一宽敞,就没有什么事情了,“道场以无事为兴隆”。在道场里,哪有什么了不起的事?都是由于我们的心很执著,很坚固,很僵硬,没有空间转弯,心量不够,才要去辩解,所以才照顾不好自己。

  所以,想自我照顾,就要练好内功,要看淡一些,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如果真正感受到弥陀救度我们的恩德,天底下有什么事情过不去?只有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一切靠准阿弥陀佛,靠得踏踏实实。我们个人没有能力,就死死地靠准阿弥陀佛,这是信心和力量的来源。

  2.互相照顾

  我们在一个团体中共住,是难得的缘分。俗话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同坐一条船的缘分还要共修百年。我们同在一个道场,同吃一锅饭,同念一尊佛,同上一堂殿,哪怕你瞪我一眼,也是有缘分啊。“谢谢!我俩有缘分,你瞪我一眼,很好。”如果你这么幽默,保证他也瞪不下去了。缘分是很宝贵的。

  在这个世间,每个人都是烦恼业力的凡夫,大家都不容易,所以要彼此体谅、宽容、照顾,甚至彼此包庇。当然不是说大家可以随便做坏事,而是说师兄弟之间要有一些互相关照,有些事情不一定要汇报到师父那里。小事彼此关照一下,下次不犯就好了。

  真正体会到自己是个罪业凡夫,有很多不足,就能体谅对方。我们又不是圣人,所谓同病相怜,要彼此相扶。就好比我们都是残兵败将,从战场下来,你拄左拐,我拄右拐,走路你搀着我、我搀着你,共同向净土而去。

  所以,我们不要互相欺负、互相损害,而要互相照顾。抱怨、牢骚都没有意义。人生无常,瞬间即逝,自己好好过;行有余力,照顾周围的人。

  3.团体照顾

  我们这个团体,最好形成一种氛围和制度,让团体里的每个人能够住得安乐、感到轻松,避免因为团体的要求而过分压抑个人空间。团体是由每个成员组成的,要让每个成员有一定的宽适度。所谓宽适度,就是大家感到挺适合。这样,这个团体才是健全的。

  我们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为什么这么讲呢?由于团体管理、声誉等原因,团体往往会表现出一种强势。比如说,假如我这样要求:“弘愿寺是念佛道场,要做出念佛表率,每天要有五堂课。五堂课还多吗?才五个小时,在单位上班还要八个小时呢!”那你就没办法了,为了集体的利益,即使累也要扛着,扛到生病。这就是为了道场声誉,对大家作过分的要求。

  我们这个团体比较年轻,不成熟,有缺陷,这是自然的;所以不要求大家争什么面子,只要大家过得好,我就觉得挺好。弘愿寺到现在还没有打佛七,按说这也是讲不过去的——专修念佛的道场,讲一向专念,连一堂佛七都没有打过,别人会认为我们是假修行。我们现在还不具备这个条件,吃的、住的,来的人都没法安排。我是不想让我们的出家众在这里过于劳累。我们这个团体,信众比较多。居士来三五天也就走了,他们是客人,而师父们天天在这里住,那是不容易的。所以信众未必理解出家师父的难处,“弘愿寺什么都好,但是好像松了一点。出家师父人品都不错,但是好像威仪不太好”。我们听到这样的声音,要自我反省,我们有进步的空间,但也不必如临大敌。执事和班首师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把脉,来调整。“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出家人在道场是本;居士来了又走,是末。这个本,怎样固住它?出家众在这里怎样安住,怎么安心念佛,这些既不能太紧,又不能太松——太紧则容易绷断,容易出问题;太松则放逸。所以,每位住众也要自觉,我们是一个团体,要互相成全。具体怎么落实,还需要我们多多思维,多多摸索。

  团体的照顾,还有一个意义,就是我们这个团体要允许个人暴露他的缺点和不足。因为我们都是凡夫,本来在佛教的修行当中,有善恶的观念,有修行的观念,在这个大前提下,个人暴露出某种缺点,并不是大不了的事情。我们内心深处的恶毒,远远比暴露在表面上的要多得多。我们这个法门,本来就是救度凡夫的法门。如果你觉得不可容忍,那是你少见多怪。这样不是很正常吗?你有一天也会这样;即使表面没这样,心里也会这样;你今生没这样,前生也可能是这样,我们内心深藏着很多业习种子。当然,缺点终归是缺点,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处理方法,有一定的宽松度,效果会更好。

  4.阿弥陀佛照顾

  归根结底,要阿弥陀佛照顾我们。弥陀的光照着我们,祂的心顾着我们,所谓“念佛众生摄取不舍”“阿弥陀佛常住其顶”“常来其人之所”。我们虽然没看到,有时似乎也感觉不到,但这是实际存在的。弥陀的照顾,是安心、安慰,是希望,虽然无形,但就像母亲的爱,环绕在幼儿周围,不管幼儿有没有感受,母爱是存在的。弥陀的爱环绕在我们周围,是实际存在的。幼儿在母爱的眷顾当中会很安全,既使是母亲的一件衣服在旁边,他也感到很安心,这是很自然的。所以,我们在弥陀的爱中,会有安心、安全、安慰,这就是弥陀照顾我们的证明。

  我们要跟阿弥陀佛多交流。怎么交流?就是要去听阿弥陀佛的话。怎么听?“我有一天听到阿弥陀佛对我说‘某某人啊……’”,不是那么听,那么听恐怕要出问题、出故障了。要用我们的心去听,要深入这个法门,彻底放下自己,归投弥陀的怀抱,所谓“通身放下,彻底靠倒”,彻彻底底归命阿弥陀佛,彻彻底底把自己交出去,不要捏在自己手上。我们能彻底交出去,弥陀就会彻底为我们负责,我们就会感到心宽路广,前途无量。知道自己是最彻底的罪业凡夫,在痛苦、无助的时候,一定会感受到弥陀的力量就在旁边,弥陀的爱心照顾就在旁边。我们唯有活在弥陀的眷顾当中,才有安全感;我们蒙受弥陀的慈爱,才有可能把它传布给周围有缘的人;我们只有感受到弥陀的爱心,才可能学会照顾自己。所以,拜托大家不要自苦自恼,要好好照顾自己。

  今天晚上主要讲三句话:第一,好好念佛;第二,好好做事;第三,好好吃饭。要做“三好念佛人”。

  一、好好念佛

  什么叫好好念佛呢?我从出家到现在将近二十年,从小和尚熬成老和尚了,学习、弘扬善导大师的教法也有十六七年了,接触了很多居士、莲友,还有很多法师。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多了一些,更加觉得我们众生很苦,我们确实是业力凡夫,这句佛号这么殊胜,还不能老老实实、快快乐乐念下来,还念得苦苦恼恼,念得心里不平静,其实都是冤枉的。我今天在这里讲,也是跟大家共同进步。

  这次回来之前,听说这里有的居士身体、精神不太好,心中总是有些挂碍。我们念佛人何以显得神智都不太安定呢?甚至像患精神分裂症一样。想想我自己,我和他们,只是一步之遥。国土危脆,人生无常,地球、宇宙星空都很脆弱,我们每个人都是很脆弱的,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情绪就激动了,血压就升高了,有的就得脑溢血、犯心脏病了。所以,非常挂念大家。

  我们要好好念佛,不要自苦自恼。人的大脑是很脆弱的,它和电脑差不多。电脑会死机,人脑犯精神病等于电脑死机,是一样的。电脑为什么死机?因为程序打开得太多,内存不够,运行不动,就好像公路上塞车了,交通饱和,很多车都往前挤,就卡死了,不能运转了。人脑也是这样,胸襟不开阔,心量不广大,心思很多,想的事情很多,那就会死机,就精神分裂了。所以,大家不要烦躁,否则就有可能发精神病。一切事情都要平静对待。

  我们站在凡夫的立场上,会觉得自己是个神智健全的人,与精神病患者完全不同;不过在阿罗汉看来,我们是五十步笑百步,我们都是潜在的精神病人,只是没犯到那个程度。阿罗汉看我们,不都是精神病吗?思绪非常纷乱,内心不能凝定,知见颠倒。

  即使患了精神病,念佛仍然决定往生,没有问题,念佛因行是一样的,而且大家也都差不多,怎么说你能往生、他不能往生呢?

  一个念佛人,有没有可能得精神病?是有可能的。心量太窄,想得太多,情绪不稳,心不平静,到后来不就得病了吗?所以说要好好念佛,不要自苦自恼。在世间要过得快乐,一定不要有坚固的我执。天下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如果真正感受到佛法的重要性,真正关心往生成佛这件头等大事,其他事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当然,凡夫在感情上有自己习惯的东西,但从大的方向讲,都不算什么。要用佛法的观念指导我们的日常行为,不然的话,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那就太可惜了。

  好好念佛,慧净上人提到“四平”:平等、平常、平淡、平凡。“平”是非常好的一个字,有很多含义。平安,平才能安全。人一定要平,危险就是因为不平。平安和危险是反义词。心要平,才能安。

  一是平等。念佛人怎样体现平等心?好好念佛就是平等心。有的人喜欢跟自己过不去:“我念佛了,怎么还有那么多妄想杂念呢?我念佛了,怎样克服我的妄想杂念呢?我念佛了,烦恼怎么还这么重呢?”这就是缺乏平等心。初学佛的人,对正念、妄念要辨别清楚,知道妄念危害自己;真正进入净土门,要了解自己的根机,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妄念凡夫,凭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这一点,所以我们要接受这一点,慈悲这一点,对于妄念和正念要平等对待。如果一定要强力格除妄念、扫杀妄念,这就是缺乏平等心,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很可能最后要得精神病。要坦然放下,通身放下,彻底靠倒,要有机深信——“我是一个罪恶生死凡夫,阿弥陀佛救的就是我这样的人,烦恼妄念中念佛,佛也接受”,这样心才开阔。我们也可以回光返照:“原来我是这样一个污秽、恶劣的人!”要慈悲这一点。对别人也要这样。对自己有苛刻要求,往往对别人也会苛刻。如果站在阿弥陀佛慈悲的立场上看,我们就会生起怜悯心、平等心,就会充满暖意,即使出现了妄想杂念,也有温暖在其中,这就会长气,增长力量。不然的话,每天都活在矛盾和纷争当中。

  二是平常。不要作怪,不要以为自己能达到什么样的高标准,我们就是罪业生死凡夫,就是不干净的,从里到外都是染污的,毫无解脱生死的能力,把这一切全身心归投阿弥陀佛的救度。这就是机法两种深信:机深信——深信自身无力,无法自救;法深信——深信弥陀有力,足以救我。在法义方面如果没有深入,心的取向就会有分裂,在行为方面就会乖张,然后就冲突,对自己苛刻,对别人也苛刻,那就不和谐了,就会产生许多毛病。阿弥陀佛给我们完整的爱,接受我们的一切。阿弥陀佛爱我们,不是爱一半,不会说“你行善积德这部分,我是要的;另外的,烦恼妄念,那是不好的,那就一刀砍断”。父母爱儿女,会爱一半吗?虽然希望儿女改正缺点,但对儿女是全面接受的。真爱一个人,是爱他的全部。佛救度我们,本来就是拯救我们的罪恶,这样才叫救度。希望大家闻法要入心,反复听闻,了解我们是什么样的众生,平平常常念佛。

  念佛很简单,有嘴巴就会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行了。至于是否要唱,那都是技术上的问题,唱也行,念也行,快也行,慢也行,大声也行,小声也行,出声也行,不出声也行,什么调子都可以,只要用嘴巴念就行;哪怕口齿不伶俐也可以,“阿弥陀佛”,很简单,这样念佛就可以了,没有那么复杂。念佛很简单,简单到不能想象。古德也讲:“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大道没有难的,只是你不要挑挑拣拣。我们念佛,都是挑挑拣拣:“这样念行不行?那样念行不行?没有吃素行不行?不会诵经行不行?”通通都没有关系,扯不上边。念佛就可以了,有嘴巴,会念佛,像念佛机一样念也可以,像鹦鹉学舌一样念也可以,依葫芦画瓢念也可以,没有任何限制,平平常常。

  三是平淡。平平淡淡念佛,不要追求什么境界,没有什么境界!偶尔可能会轻安一些,也不必好奇,淡然处之。我念佛有些年头了,就感到平平淡淡比较好,不要自己作怪,不要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不要自苦自恼,不要自己给自己提一个达不到的目标:“我要达到什么程度,我要得三昧,我要内心如何清净……”你没有那两下子;即使有那两下子,也不靠那些,而是完全靠这句名号的功德去往生。既然如此,每个人各随自己的根机,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

  净土宗念佛往生,上契弥陀本愿,下契众生根机,一法摄万机,对所有众生都平等救度。那么,你是什么样子,就以什么样子念佛,不要和别人比。别人一天念三万,你做不到,一天念两万五、两万、一万五,都可以。

  小鱼画了一幅画,很有禅味,很能表达佛法的思想。他画的是几条豆角,有长的,有短的,有胖的,有瘦的,有弯的,有直的,旁边写着一句话,豆角说:“我长成这样就可以了。”种豆的人也许会说“今年收成不好,怎么长得这么小?”人们会有不同的评论。但是,不管谁说,它只有一句话:“我长成这样就可以了。”它这句话是很自信的。它长成这样为什么不可以?它长成这样是因缘的组合,是天地的精华,是法界的秘密消息,你说它应该长成什么样?这么多养分,这么多阳光,这样的种子,它就长成这样,不大也不小,它就是《心经》讲的“不增不减”。它长成这样就可以了,随顺大自然的条件,比如说只有一边阳光充足,它就往这边伸展一些;今天没有浇水,今天就少长一些;不小心生虫了,有个虫疤,也可以,都打一百分,完全首肯自己,完全随顺因缘。

  我们也一样,要随顺因缘。有些人往往会说“我长成这样不可以”,缺乏自信,所以要到美容院去整容,何苦呢?

  外相上要随顺因缘,内心也要体谅自己。有的人贪心重一些,有的人瞋心重一些,有的人愚痴心重一些,有的人三心都重。总之,我们是凡夫,只能长成这样。上品、中品、下品,九品众生,阿弥陀佛说:“你长成这样就可以收获了,我要摘你到我的篮子里来。”众生说:“不行!我还有妄想杂念,我还不够资格。”这就是没有随顺因缘。

  四是平凡。平平常常念佛,平平淡淡念佛,也是平平凡凡念佛。我们是凡夫,不要作怪,不要拿捏,不要冒充圣人,这样才能甘心彻底做凡夫,甘心彻底念弥陀,将来就甘心彻底往生成佛。甘心彻底做凡夫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现在是凡夫这个状态,我们能够接受这个事实——当然并不是说我们去六道轮回,这个我们不甘心,我们要去净土成佛;只是说我们目前这样的状况,要接受事实,通身放下,彻底靠倒。

  我这样讲,希望大家不要误解。我看过一位密宗大德说的一句话:“应该把妄念当作友伴。”我们有妄想杂念,不要有降服它、克制它的观念,应该把它当作朋友。这句话我觉得很相应。

  弥陀对我们慈悲,我们现在的状况就可以被救度了。所以,都是我们自己在搞不和谐,搞对立,搞斗争。

  还有一句话:凡夫首先把事物变成二,然后再选择其一。什么叫变成二?本来是一件事情,他变成好和坏、对和错、你和我,然后在里面选一个:好和坏,选好;对和错,选对;你和我,选我。这样,这个世界就对立了,就被隔碍了。本来万法如是,都是诸法实相,都是平等无差别;但是我们凡夫把它变成二,首先有分别心,有我、有我所,有能、有所,分为两个,在其中选一个,这就叫搞是非。凡夫谁不搞是非?把整个世界分成两片,然后再选一个,烦恼都来了。

  阿弥陀佛救度我们,把凡夫二的世界变成一的世界:对和错、善和恶、是和非、人和我,阿弥陀佛泯灭一切对错、善恶的分别,完整地回归到原点,完全站在佛性、空性的立场——讲空性,有什么善和恶?讲佛性,有什么善和恶?在这里给我们一个完整的生命。结果我们不能完整地接受这个生命,我们还是分成二:“这样是佛喜欢的,那样是不行的。这样能往生,那样不能往生。”完全在分别,这就会引起种种的身心毛病。

  希望大家好好念佛,能够将全部生命投入到弥陀无尽的大爱当中,对凡夫众生的一切都要心生怜悯。

  很多人念佛,脸上总像别人欠他钱似的,非常苦恼,非常紧张,心不会放松。他心里一定有结,内心有什么,外表就能表现出来。念佛,心是很开阔的,很放松的。生死大事阿弥陀佛都为你解决了,你就应安心自在,欢喜微笑,要用坦然的心面对一切,你会发现:人生真的还不错!我们倒不能说像极乐世界那么美好,至少还可以过得去。往生之前,在这个世界上,希望大家生活安乐一点,日子安稳一点。

  这是讲好好念佛。

  二、好好做事

  弘愿寺是专修念佛的道场,提倡念佛,鼓励念佛,标榜念佛。同时,这里也是弘法接众的道场,有繁重的事务要做。就念佛与做事,我想大致说明一下。

  在佛门中修行,有些观念是不正确的:“我现在要修行了。做事会干扰我的修行,我不要做事。”可是身为团体的一员,不做事又不行,所以就很烦恼。他也知道不行,但是又不想做,即使做也很勉强,所以常住安排的事尽量往后躲,躲不了就拖,拖不了就糊弄,到后来不用他做了。执事摇摇头,没办法了。

  如果是老年人,甚至来日不多,体力、精力都不足,对道场也已经做了很多贡献,心也能安住在佛号上,那主要就成全他念佛了。作为年轻人,还不够成熟,不够稳当,就要安排一些事情给他做。

  做事和念佛的关系,是互相增进的。一个人如果不做事,学了一肚子佛法,往往令人生畏。他拿出的尺子很多,刀子也很多,棒子也很多,他又不去做事,感受不到做事的艰辛;关键在于他自己也有烦恼,也有不足的地方,但是没有镜子照他,他反而专门拿镜子照别人,这就很危险了。拿佛法的镜子一照别人,个个都是妖怪,举棒就打。要他自己去做事,就会知道:“我也是个凡夫,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别人也会评论我,别人也会责怪我。我不够关心别人,不够慈悲,我也很疲累。”通过做事,心量就会扩大,就会体谅别人:“哦,原来大家都是这样。”同时,做事也会增长我们的福报、智慧。

  一个团体如果没人做事,这个团体就无法生存下去;对团体成员而言,不做事也有很大的缺失,因为有很多盲点。佛法,学了就要去做;学了不做,就会眼高手低。就好像学毛笔字,如果老是看别人写,看得多了,就学会评论了:“你看这字写得多差,和王羲之比差远了!”是,那你自己写写看啊。如果光看不写,就会眼高手低。所以,不做事就眼高手低,对别人没有慈悲心,自己其实也很笨拙。这样的人怪可怕的,如果他又特别会讲,一般人都会被唬住。

  我们要在做事中磨练自己。做事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意见,甚至出现纠纷,互相指责,这是难免的。这个过程会锻炼我们,让我们的心平静、平等。做事的人往往会有一个观念:“我一定要完成这件事,我一定要做得圆满。”其实这是小学生的观念。没有什么能一定如何,一切都是缘分。“一定要如何”是你自己的我见,现实中不一定能达到你的目标。因为在大众的道场当中,你能一个人做主吗?“一定要如何”之后,就会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反馈过来。

  那么,好好做事以什么作为标准呢?就是心里要平静。要准备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甚至批评,在做事的前后都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观察事物都有局限性,所以一个人做事不可能永远正确,也不可能所有人都必须听你的。我们总是处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当中,通过做事,能够学会处理和平衡各种关系,能够关照和协调各种因缘。那么,靠什么协调错综复杂的关系呢?就是靠我们的耐心和爱心。我们做一件事情,尤其是作为执事,作为道场的负责人,如果有一个主张,这个主张最好以佛法为出发点,如果以个人主见为出发点就不好了。从佛法、从道场的利益出发,要贯彻我们的思想和观念,需要怎样和别人沟通、协调呢?这就需要我们用爱心、耐心和智慧去做,慢慢整合大众的力量往前走,去达成我们共同的目标。不然的话,就会走回头路,就会煮夹生饭,那还不如不做。

  就像我们到蓝田以后,大半年时间几乎没做什么事,这是因为没到时候。假设真要使劲做,如果万事不具备,建了房子还得拆迁,那你建它干什么呢?所以,一定要在建之前看准了,既然没到时候,那就等一等。如果是名利心很重或知见很重的人,就会执著于在自己的任期内要达到什么样的政绩,完成什么任务——没有一定要怎样,一切要随着因缘走。所以,好好做事就是要在做事当中不起烦恼,要平静、平和。事情不管做得是对还是错——就事情本身来说,是没有对与错的,只看我们的心。事情虽然做成了,但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得罪了,那做成了又有什么意义呢?就好像我们在马路中央挖一个坑,几下就把它挖成了,挖成以后很骄傲,感觉很成功,但是来往的车都掉下去了,这个洞挖得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做事,需要和很多人打交道,能不能让大家的心平顺,我们自己的心是否平和,这是一个标杆。如果我们很烦恼,同时也让对方起烦恼,那就需要重新调整思路和方法。

  一开始做事,会有强烈的主见,但是推行时感觉很困难,做一段时间后因为进展缓慢,甚至想放弃。通过锻炼,心量完全打开,做任何事都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不执著自己的想法,看准了,思路放宽一些,这时就会发现:做事其实并不难,跟大家协调起来也比较有余地。

  我把这些经验奉献给在座执事和担任各项工作的莲友,希望大家听闻之后能够好好做事。特别是我们当地的莲友,做事情是很不容易的,需要付出很多,也需要很有智慧,因为居士有家庭,需要考虑的经济利益、人情关系、家庭背景比较多。很多莲友都做得很好,确实有智慧,有爱心,有耐心。不管人家怎么讲,面对大众的挑挑拣拣,都会用宽广的心量对待。

  那么,这样会不会吃亏呢?只要是为莲友服务的,只要是为弘愿寺护法的,一定会获得大大的福报,绝对不会吃亏!可能有人会讲:“我不做了,因为我发心之后很苦恼,很麻烦,与其烦恼,还不如躲在家里念佛呢。”其实躲在家里也躲不掉,憋了一段时间又出来了。我希望大家对真正发心出来做事的莲友要赞叹、随喜,他们来做佛法的事业,确实都很不简单,我非常感恩大家。大家为弘愿寺募化、流通法宝,护持弘愿寺,肯定是不容易的,要花精力,也要花财力,还要被别人冤枉,可能还要忍受别人对你发脾气。对这些情况,我们一笑了之。一个人出去做事,如果能准备挨骂就好了。我比较赞叹保险公司的推销员。推销保险是很不容易的,到别人家去敲门,总是热情饱满地面对别人的冷漠。我们想想看,他们凭什么这么做?这是为自己做事,为公司做事,有利可图。我们是为众生、为阿弥陀佛做事,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每天出去就怀着准备被别人骂一百次的心,如果今天被别人骂了十次,那还差九十次,这样一想,心里不就平衡了吗?如果今天出去想让别人表扬一百次,结果别人骂了你十次,这可不得了了,“我这么辛苦,你们却不感恩我,都不表扬一声、说我辛苦,都没有良心,还说我不对!”如果这样想的话,就麻烦了。所以,希望大家每天出门以前对自己说:“我这个罪业凡夫,没有智慧,今天出去准备挨一顿板子。”如果你相信吃亏是福,哪怕是被别人误会,也会感觉很好,因为今天又赚了福报。

  “吃亏是福”这四个字是金玉良言,话虽简单,却是真理。做事的人,一定要领会这句话,一定不要当面错过。但是我们往往是懂得这个道理,就是吃不下这个亏,这说明我们还是没有真正懂得这个道理。只要懂得了这个道理,谁还会把福往外推呢?所以,当别人诽谤我们、污蔑我们、误会我们、冤枉我们的时候,其实这都是我们修福报最大、最赚的时候;当别人赞叹我们的时候,其实就是消福报的时候。这是很微妙的,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得,但是很多人天天都在消福:被别人表扬,心里就很高兴,这一高兴就消了福报。为什么呢?名誉也是一种福,被赞叹也是一种福,一享受就会消掉。所以,遇到别人的批评,如果能够坦然接受,福就会修得很多,心量也会越来越大;如果不这么做,而是去和对方辩解,“这事不是我干的!”辩一次还不行,还要辩两次三次,你就是傻瓜,傻到极点了,傻得就像把家里的宝贝扔到垃圾箱里。别人批评我们,我们如果能够接受,而不是去辩解,那么这个福报我们就收到了。如果大家都抱着这样的想法,每天晚上回家就会偷着乐,因为吃亏是福啊。《宗风·俗谛》里说:“凡事肯吃亏不计较。”怎么能做到肯吃亏?要是认为自己真的吃了亏,那就不愿意了;要是知道这是福,当然就愿意吃亏了:这就要看我们有没有智慧。

  三、好好吃饭

  “好好吃饭”,看到这个题目,有人会说:“这个题目就不用讲了吧,我们谁不会吃饭?我们都吃素了。”为什么讲这个题目呢?是因为我个人有些心得体会,同时也深感身体对我们的生活和弘法特别重要。没有健康的身体,确实会给我们增加不少苦恼。虽然说修行人“无事常带三分病”,又说“病为良师”,但是病苦大了,还真是有点病急乱投医,很麻烦。如果不会吃饭,不会养生,不会工作,就会影响健康;不会用脑,心境不够平静,经常熬夜,遇事好着急,不会善观因缘,这些都会消耗很多能量,能量不够就会生病。身体健康确实对我们很重要。

  从去年11月到现在,近五个月的时间,我试行了一种新的吃饭方法,这个方法供大家参考,尤其是生病的人;如果身体很好的话,可以不参考。这个方法和一般的观念有很大的冲突。我先讲讲我这几个月的收获:第一点,此前的六年之间,每顿都要喝粥,因为肠胃不好,谨遵医嘱,还有莲友们的慈爱,说要吃软的、吃暖的、吃流质的,我也觉得有理——易消化、有营养的,莫过于小米粥,有时候再加上两个枣;很多莲友给我送有营养的东西,那段时间几乎没有吃过一顿大米饭,结果肠胃仍然是软弱无力,大便也不顺畅。肠胃不好会影响睡眠,所以白天工作的精神头也不足。自从改用了新的饮食方法,大概一个星期之后就发生了改变,排便非常顺畅,也能成形,冲厕所的水也节省了许多,我感到很有信心:这是第一个变化。第二个变化就是呼吸比较顺畅,气力也有所回升。第三个变化就是晚上不再起夜了。以前每天晚上会起夜一到两次,而且晚上从不敢喝水,这样也会影响睡眠。第四个变化是感到周身暖和一些。以前非常怕冷。所以,所有的迹象都向好的方面发展。把这个方法介绍给一些莲友以后,能落实的都有明显的效果。

  这个方法即使没有其他特别的效果,我都要去执行,因为它太简单了,省事,省力,省钱,省心,省资源,省能耗,又环保,又节约;最让我安心的,就是吃饭时不会心牵食境。不管在家还是出家,一天三顿饭都要消耗我们很多的时间和心思,每天买菜、洗菜、做饭,很麻烦。现在这个方法只要十分钟,并且不用厨房,也不用厨师,锅碗瓢盆灶一概不用,也不用洗刷,什么都不用。

  到底是什么方法呢?且听我慢慢道来。我买了一个小烤箱,最便宜的,一百二十元;另有两百多、三百多的不等。每天早晨烤一个干饼,当然也可以烤馒头片。烤到什么程度呢?烤成焦焦黄黄,一咬下去很脆,没有水分。以前听人说,早晨起来要喝一杯温开水,涮涮肠子,所以我也喝了。新的观点是这杯温开水无异毒药,对此大家可能很难理解。这杯温开水,尤其对于寒性体质、湿气很大的人不好。许多长得比较胖的人,一看就知道身上水气太重,关节炎都很重的,如果还要喝那杯水的话,会对身体非常不利。这杯水喝下去,在我们身体内就像雨雾天一样,很不舒服。你本来就类风湿,却还这样喝,对身体不好。现在早上我就不喝水了,以后也不再喝粥了。喝了这些年的粥,身体状况既然没有什么改观,那就改为吃干饼。改吃干饼之后,感觉肠胃特别顺畅。干饼,用馒头代替也行,在西安一带有很多小饼,五毛钱一个。我一顿也就吃一元钱的,一天最多不会超过三元钱。这样很简单,厨房就是小烤箱,厨师也是小烤箱,只要早上起来提前二十分钟把饼放入烤箱,我就去做我的事情,香气一出来,就可以吃了。用一张纸或小盘接住碎渣,最后一同倒入肚子里,感觉腹部非常宽松,呼吸也变得非常顺畅,不像汤汤水水喝下去,就会感觉沉甸甸的。这样非常省事、省钱、省心、省力。只要有电就能解决问题,没有电,有柴也能解决问题。

  这个方法有几个要点仅供大家参考,未必是真理。因为目前我还没长胖,说服力还不够,如果长成净安法师那样,说服力就够了。第一是早上这杯水不要喝。第二是早上吃饭的时候尽量不要喝汤和稀饭。当然有的莲友很喜欢喝稀饭。我是六年稀饭的“祖师”了,我知道稀饭味道是很好的,口感上很爽,吃下去则不然,它是两种感觉,一定要自己去体会。各地吃饭的习惯也有所不同,像广东和福建人喜欢喝茶或汤,就和这个方法不相应了。也就是说,要尽量吃干的,饭前两小时和饭后两小时不要喝水。比如说早上七点吃饭,就要到九点才可以喝水,不渴就不喝。九点喝水,十一点又要打板吃饭。早上尽量不喝水。喝水少没关系,头几天会比较难熬,会感觉比较渴,等过了这几天,自然会口中生津。最佳的喝水时间是晚上八点以后。有人会想,八点以后喝水,那不得上厕所吗?实践证明,晚上八点后喝水反而不会上厕所,但前提是白天不要喝太多水。像我白天经常不喝一滴水,晚上喝水,这水喝得非常有味道,觉得很甜,这是因为身体需要它。

惜福与环保

  “念佛和做事”这个题目,我曾经在悟真寺和大家共同讨论过,在弘愿寺也有必要共同讨论。

  要念佛,也要做事

  我们这里是专修念佛的道场。在寺院是要修行的,一些自我认定比较讲修行的出家师父,可能抱有一种观念:“我到寺里来,尤其是到了弘愿寺,就是要专门念佛的;做事非我所愿,会影响我的修行,耽误我的时间。”所以,常住安排做事时,观念上就不以为然,行动上也难以跟进。这种观念是需要调整的。

  我们这个法门,本来就普遍适应一切士农工商。禅宗讲“担柴运水,无非妙道”,参禅未必要在禅堂里打坐,挑柴运水都有道。慧净上人曾经讲过实相法师“边作务边念佛,不与人诤,亦无怒容”,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案例和典型。

  当然,对我们念佛人来讲,抱有刚才说的这种专门念佛的观点,也不能说没有一点合理性,要视不同情形来判断:如果是年龄比较大的,心智也比较稳定的,那常住就不必安排什么事情,因为年纪大了,精力有限,那就可以专修念佛,像我们寺院里的一些老师父,他们特别愿意念佛,那就在这方面多多用力;年轻一些的,虽然每个人不一样,但是总体来讲,要有一些事情做,这样比较稳当。

  通过做事交流互动

  我们的心是需要交流、互动的,所谓流水不腐。如果没有事情做,就会渐渐偏离团体,自己也觉得与大众疏远了,慢慢会越来越封闭,越来越萎缩。好比我们的身体,每一个部位、每一个器官都是有作用的,如果哪个部分没有作用了,那就病了。

  在弘愿寺这个团体中,我们每个人都像身体的一部分。对于身体来讲,气血要运畅,每个部分都要参与。整个团体的运作,这种气的运行,需要从每个人身上贯穿起来。所以丛林特别讲究出坡、共修、听法,每个人都必须参加。如果某个人脱离了,也不领一份职,这样就把自己从团体中分化出去了,心就会慢慢封闭,出现故障。这种做法,就是在对人事、团体的判断上,对自我需求的层面上,缺乏正确的判断,特别需要在事务中磨练。

  通过做事,能增长我们的福报,也能让我们的心活泼起来。人需要交流。一个人在房间里待着,有吃有喝,你待得住吗?一般人待不住:有的人就要找别人吵吵嘴,吵嘴就是交流,心有了运动,就快活了;遛狗也是交流。心理学家发现:女性做母亲,在照管孩子的时候,她很勇敢,也很有智慧,心智也比较平衡;孩子长大了,工作、恋爱了,跟妈妈交流少了,她精神就开始偏了,容易犯毛病。心理学家就建议她去养一条宠物狗,这样她的爱心有一个表达的对象,有一种交流。所以现在宠物狗这么多,我们现在知道了,这不是没事做,它是有作用的。

  做事使人历练成熟

  寺院鼓励大家独立,不串寮,不讲是非,这需要我们有比较健全的心智和独立的人格,但我们并不是一开始就能成熟的。如果有事做,通过做事,向执事请教,或者向师父、善知识请教,这样交流,对我们的心有好处,对我们学习法义也有好处。

  《宗风·俗谛》我们每天晚上都在背,要怎么落实呢?“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背完了对人还是挺厉害的,“我就是不愿意,就是不服输,就是不服气……”心还是很硬。通过做事,我们就能对境练心,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

  在团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角度,都有个性和脾气,要做事,关系就要协调好,这个过程,就是成就我们的过程。古人说“上善若水”,最上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到哪里都没有障碍,有点小缝就能钻过去。我们处理事情,遇到再复杂的因缘,都要像水一样,一个小缝就能过去,那就是上善,就是有智慧。在夹缝里求生存,这会锻炼我们,提高我们,所以要感恩大众。在团体中做事,不管是什么样的因缘,我们都要存一份感恩的心。如果不在团体中磨练,我们不能成就。

  在做事中落实念佛

  关于做事和念佛,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在团体中,我们要领一份职,在做事中落实念佛。

  我最近看了一些书,挺受启发。书上说,有的人学佛,佛没做成,人反而不会做了。就好像邯郸学步,河北邯郸人走路很好看,很优雅,很美观,所以有人就到邯郸去学习走路。到了邯郸之后,不但没学会那里的人走路,而且连自己原来怎么走路都忘了,只好爬回家。

  我们学佛,要打坐,要入定,要开悟,但是既没有入定,也没有开悟,反而连做人的本分都忘记了。有的莲友原来做得挺好,烧饭,煮菜,洗衣服,扫地,方方面面都能尽义务;学佛之后,反而不会做人了,什么事都不干,家人也觉得他怪怪的,同事也觉得他怪怪的。虽然他的道心值得肯定,但做人是有欠缺的。

  今晚和大家讨论的第二个题目是:念佛与做人。

  其实我是没有资格讲这个题目的,因为我也不会做人,也像邯郸学步,不过这是我们都必须认真对待的。

  出家“乃是大丈夫之事,非王侯将相所能为”。出家人是人天师范,为人师表,按理讲,我们出家人应该是标准,是模范;但其实我们有很多的缺点,很多在家人可以做我们的老师——他们做人比较圆融,或者比较有智慧,或者比较有持久力、担当力、决断力等等。在很多方面,出家人是不足的。我们出家众,有的人是因为道心而出家;有的很小就出了家;有的是因为个性的缘故,在世间跟别人处不好,什么都不顺,这样就出家了。出家人在做人方面也有很多不足,缺少历练。

  世俗的人都是不容易的。有句话说:活到五十岁,等于修行到五十岁。从小,父母教育你;上学了,老师批评你,同学欺负你;工作了,同事挤兑你,老板训斥你;结婚之后,夫妻不合;有孩子后就更厉害了,孩子都气你。对于大多数在家人,这些是必然的人生过程,这个过程让人很无奈,而且还有可能离婚,心灵要经历很多的煎熬。有了孩子以后,为了孩子,必须委曲求全,不能意气用事。这样就使得在家人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他会从多种角度看问题,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要超过出家人。

  有的出家人脾气大,稍不顺心,小包一背就走了。这是他洒脱的地方,同时也是容易逃避的地方,没有一个他不得不面对、能够历练自己的环境。在家人就不行啊,夫妻之间哪怕不和也要凑合着过下去,离婚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还有孩子,关系很牵扯,他不得不面对。所以,做人是不容易的。

  讲到做人,我想跟大家交流四点:

  第一,心智要成熟;

  第二,人格要独立;

  第三,心性要调柔;

  第四,人际要和谐。

  当然,还需要其他很多方面,这几方面只是最基本的。

  成熟的反义词是幼稚。很多人比较单纯、质朴,但不足的地方是很幼稚,不谙世事。有些事情是很简单、很自然的,但是幼稚的人就会大惊小怪,难以承担。

  这一方面,既是对出家众,也是对寺院常住居士来说的。我们在世间与人打交道,如果没有成熟的心智,就容易受伤害。一个成熟的人,会觉得事情都很自然,本该如此,他就不会受伤害。他心智成熟,意志坚定,对他来说就不存在伤害的问题。如果心智不成熟,就会想:“他怎么对我这样?”就容易受伤害。

  这一点尤其重要。一个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会很苦恼。

  夫妻间需要人格独立

  很多女性靠丈夫——“女人就要嫁一个好老公”,抱这种观点是挺危险的,因为人格不独立。只有人格独立了,才能获得尊重和爱。想靠在别人身上,谁愿意让你靠?“你是一棵伟岸的大树,我是一棵柔弱的藤子,让我缠着你吧。”那些大树,只要是有藤缠上去的,一定被缠得垂头丧气,甚至会被缠死。女人如果要缠着男人,没有独立的人格,那么男人、女人都会痛苦,到最后女人会说“我对你这么好,你怎么不要我了?”就因为你对他太好了,彼此没有空间,缠在一起很麻烦,不能独立。

  夫妻关系是人伦关系中最基本的,是最紧密的。两人的关系要搞好是不容易的。有人讲,夫妻关系处理得好,不开大悟也得开小悟。不开小悟,这种关系就搞不好。有人可能认为这言过其实,其实不是。地球上现在七十亿人口,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包含了七十亿人的灵性。在近距离接触的时候,人性的阴暗面、缺点就暴露出来了,一个人其实要面对七十亿人,那怎么对付?这是不容易的事情啊!尤其是近距离接触,彼此没有那么多客套了,这是不太好处理的。

  现在离婚率很高,为什么要离婚?他们当初关系不好吗?不是自己选择的吗?但是为什么离婚了呢?就是因为结婚之后,发现对方很多不能容忍的地方——“原来你是这样的人,早知道我就不嫁你了!”“你还说我呢,早知道我就不娶你了。”“好了,现在我们谁也别说谁了,分手不迟,拜拜了!”拜拜后孩子怎么办?孩子很小,想一想,于心何忍?为了孩子,就凑合吧。如果把这些凑合的都算上,那离婚率就更高了。这种看不见的离婚很多。孩子是无辜的,父母如果离婚,对孩子伤害很大,心理会不健康,为了孩子,只能凑合着过。这还是不错的,最起码家庭看上去是稳定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双方都没有独立、成熟的人格。如果夫妻双方心智都成熟,人格都独立,决定不会离婚,决定会和谐。有个成语叫作“和如琴瑟”,夫妻二人,如果像琴一样,就会很协调。琴有什么特点呢?一根弦,两头分别固定在架子上,中间有一条弦。拉紧这根弦,一弹它,它就发出悦耳的声音;不弹的时候,它很安静。弦两头都要固定,只固定一头能行吗?另一头是松的,那是弹不响的。这两头就代表夫妻双方,或者是共事的人我双方,双方都必须独立。

  出家人要练就独立的人格

  如果没有独立的人格,幸福是谈不上的。这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必须跨越的,也可以说是一个坎儿。很多人在家的时候,觉得被父母管着不好,想要独立。孩子长大了,父母应该鼓励他,帮助他,成就他独立的人格。但一个人能不能独立,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们在工作上也好,在团体中共住也好,练就独立的人格是很重要的。

  尤其是出家人,寺院里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要做人天师范,要威仪具足,要有精神力量,要作修行的勇士,要作众生的表率。这些要求是很大的动力,同时也是很大的压力。弘愿寺的出家众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我们的空间就这么大,在这个小院子里共住,也没有自己独立的空间,还要面对很多信众和游客,还要保持出家人的身份,甚至穿什么衣服、做什么动作、什么站相、什么坐姿,都有人评头论足,那我们就必须有一个坚强的心灵空间才行。

  这需要有一点“老油条”的精神。就是说,出家人心理素质要强,要果断,要敢作敢为敢承担。出家人要有勇气担当,要有气魄,做事要敢于承担,这样才谈得上人格独立。如果畏首畏尾,依赖性过强,就有所不足了。

  团体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所以就要瞻前顾后。假如一个团体,既怕碰着这个,又怕碰着那个,这个心智不成熟,那个人格不独立,稍微讲一句,就在旁边哭鼻子,特别容易受伤害,那么团体当然也会受影响。

  心性要调柔,这也是一辈子的学问,活到老学到老。什么叫调柔呢?就是柔软心,随顺大众。那要达到什么程度才够呢?没有底。

  没有对错,只有因缘

  心性要想调柔,就要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心性不调柔的人,往往比较喜欢争辩。其实没有什么对错,只有因缘。你觉得这个人不好,但有一大堆人喜欢他;你觉得这个人很好,还有一大堆人不喜欢他,你说哪个人好、哪个人不好呢?如果有缘,不管长得怎样你也会觉得美——有缘,怎么看怎么舒服,横眉竖眼都可以,怎么长都觉得好看;如果没有缘,“我一看见他——不要说看见,听到他的声音我就心里不舒服;不要说听到他的声音,听到他的名字我就不舒服。”这就是彼此之间没有缘分。

  凡事你对我错

  我们往往都会坚持自己对,这样心性就不调柔。世上的事情,大家要看淡一些。刚才讲过了,如果你知道都是缘分,就会看得很开。而且有些事情,如果因为你对了,天下大乱,那你对了有什么意思呢?你对了,别人都不高兴——至少会有一个人不高兴,就是因为你对了而他错了的那个人。

  很多事情,不必坚持自己对。所以,“你对我错”这四个字是很好的。发生纷争,把这四个字搬出来,就解开了。爱辩理的人,往往会把事情的对错讲得太多。其实大家明白,环境也好,人事也好,没有什么对错——它本身是因缘,哪有什么对错?对和错是相对自己来讲的,只有你的心才有对和错的问题。自己的心平静、柔顺、慈悲,就是对的,哪怕一万个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