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净慧法师:有专家学者对治中国信仰缺失症,开了十大药方

发布时间:2023-12-29 14:40:34作者:大悲网

  第九十四问:“有专家学者对治中国信仰缺失症,开了十大药方;‘一、不要把宗教视做消极力量,国家应在法律层面重新审视宗教精神;二、痛下决心不要把宗教当成摇钱树;三、信众不要把信仰功利化;四、不要把中国传统宗教变成铁板一块;五、不要把传统宗教作为一种学术;六、推动宗教与现代社会接轨;七、坚守宗教主体性不动摇;八、重塑宗教信仰的神圣性;九、重塑宗教的自觉自强自净机制;十、传统宗教要积极走向社会,坐守其成很可能变成坐以待毙。’这些药方,能治得了信仰缺失症吗?”依佛教信众的理念,应如何观察疗效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医者仁心,行于天下;救治病苦,怜悯苍生。开方施药,德入道中;观察病症,疗效分明。凡是关心信仰者,皆在关心佛教道业、道德文明、民族命运、文化进步;利于心灵净化、礼仪善行、兴旺发达、繁荣昌盛。所开药方,为建议给宗教依法定位,依策定调,淡化功利,创造空间,民众接受,融入社会,坚守本体,重塑神圣,自净机制,积极姿态。能不能治得了信仰缺失症,须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即谁能相信药方,谁去按方抓药,谁肯服用此药。若病者顽疾,不信不抓不服此药;或无病者,虽信却不抓不服此药;皆无法观察疗效,只能对病症药方讨来论去。若病者能信能抓能服此药,无病者加强护理,才有待观察疗效。如此方可综合认症、辨证施治、鉴定疗效。

  综合认症,什么人缺失信仰,缺失什么信仰。首先,信仰缺失症,病症确诊不见官方表态决议,不见宗教团体认知,不见主流媒体报导,不见报端要闻传播;只见论坛学术交流,只见贤达智者谏言,只见各教大德感叹,只见民间大众呐喊。然后,国家主体信仰不是宗教信仰,而民众脱离了主体信仰后,部分民众分别信仰不同宗教,大部分民众处于无信仰状态。处于无信仰状态的民众,思想观念、分析辨别、处事原则、言论行为等方面,不受主体信仰召唤,不受宗教信仰约束,处于信仰空白、理念混乱、道义淡漠、心灵荒芜等。其次,信仰不同宗教的民众,不具合法平等定位。民众信仰宗教,属于民间;各类宗教活动,属于自发;各教教义法理,属于学术;宗教使命价值,属于封建。各种宗教信仰空间,受主体信仰无神论的挤压,而被社会边缘化;若被不同机缘利用时,也为性能工具化。各种宗教信众的理念,受社会消极落后等舆论排斥,而为群体弱态化;若被各种场合摆放时,也为表面装饰化。再次,传教布道、弘法传播渠道狭小。在特定因缘历史时期,有不同时代背景,福音、法音、道音、儒音、佛音,发音渠道有限,局限山水点滴之间,难占台面一席之地;如佛教寺庙产权,多家共有;日常寺庙管理,多样形态;欲取消一张门票,都不能自主;一些寺庙承包经营者所致过失,必将脏水泼向佛教法体;不见僧众功德,尽是宗门是非等。

  辨证施治,是治标治本,还是标本兼治。由于民众脱离主体信仰,又没有宗教信仰,必然反映在社会层面。在全球文化良好发展时期,在社会文明迅速进步时代,却出现了民族信仰危机,民众道德滑坡;而且在众口之中,其严峻性堪称历史之最;在现实生活之中,糟糕程度成为最严峻时期。其丧尽人伦之事不绝于耳,丑恶陋习现象不堪入目,伤天害理行为令人发指,腐化奢糜风气发人深省。如此病症,尽皆是标。其病症之本,在于脏腑不合、阴阳失调。不信因果,放纵物欲,令心志不明;五蕴炽盛,暴戾横行,令肝郁气滞;贪嗔痴毒,饮鸩止渴,令脾功能失常;邪恶业习,污染风气,令肺呼吸困难;十不善法,形成结石,令肾疼痛难忍;加之胃肠消化不良,难以吸收传统营养;三焦元气运行不畅,造成身体外强中干;膀胱连带生殖系统,腺体增生和并色厉内荏;胆囊持续肿胀不通,汁入血液导致皮肤发黄。若治其标,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虽能暂时缓解病症,但不能解决根本。若治其本,可用良医,可下猛药,虽能固本清源,但须忍受巨痛;若标本兼治,可良方缓解病症,可良药根除病原,但须耗费时日与付出成本。良医名称,为传统信仰。药物配伍,为国学文化。治愈标准,为道德文明。

  鉴定疗效,须辨明患者状况,方能综合评定。国家主体信仰,自会有医用药,对如此医者药方,是否选择可利用价值为其参考不得而知,故很难评定疗效。无有信仰者,医者为骗子,药方为谋利,根本不会服用如此药物,故无法评定疗效;不仅如此,还会嘲笑宗教信众,信假医,服假药,不是傻冒,就是神经病。有宗教信仰者,绝大多数做人讲究仁义,处事依据道德,言行遵循底限,观念安守本份,无诸病症,不须医者开方用药,故不用评定疗效;若有服用如此药物者,只为生活保健品,益于身体健康。若讳疾忌医者,则如养虎为患,必将危害机体,后果不堪设想。若对佛教信众而言,一定会坚守传统教义法理;守住传统,就是守住本色;守住本色,就是守住自我;守住自我,就是守住价值;守住价值,就是守住未来。因为,传统佛教,经过二千五百多年历史实践的检验,经过无数高僧大德身心修行的印证;既可完全信任,又可依教奉行;既可真实自利,又可无为利他。所以,佛教信仰的神圣性,在各位信众心中,自觉自净是心法;修行身心,积极入世,度其有缘,不度无缘。2016/5

 

\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