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汝等宜各精进求心所愿。无得疑惑中悔,自为过咎,生彼边地七宝宫殿,五百岁中受诸厄也。
这一段是信疑得失。怀疑名号功德虽然可以得到往生,但是生在边地的七宝宫殿之中,五百岁里受诸厄难,不能亲近三宝,没有广大的神通和智慧,不知道菩萨的法式仪轨。在三毒段的最后,佛专门对信疑得失进行比较,让我们去除怀疑。佛说“无得疑惑中悔”,中悔就是因怀疑在中路后悔。生在边地五百年,这种过失是源于我们的怀疑,并不是佛愿不圆满,虽然发愿往生,但是由于怀疑心,却只是生在边地。
极乐净土有疑城、边地、胎宫,这些都是指化土。前面三辈往生中讲过,即使是生在边地,也已经出离了六道轮回,没有生老病死的种种苦恼,但是由于怀疑还有五百岁受诸厄也,五百岁是指我们这里的时间,在净土是很快的。
佛对弥勒的劝诫分成两方面,一是显明佛意,说明净土殊胜和往生的利益很大,劝导我们发愿去;二是促使我们进行选择,这更重要。虽然佛愿明白成就,净土很好,愿不愿意去还是在你自己的选择。佛心平等柔软,并不勉强我们去,他对我们摆事实,讲道理,将三毒和极乐做比较,要我们好好思维,然后做出抉择。佛愿已经圆满抉择,佛的抉择到了我们这边,你却未必听话,你虽然听到极乐世界的信息,闻到了名号,你是不是马上就能信受,就愿意去呢?很多人并不是这样,即使听到了名号,也不能做出抉择。佛告诉我们,在娑婆世界中我们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爱欲荣华,不可长保,而净土里是清净庄严,功德智慧超胜,有无量的寿命,一边是极乐世界永久受乐,一边是三毒的无穷苦痛。佛对我们显明这些事实,让我们在此基础上抉择,你的命运改变虽然有佛愿这个圆满外缘,接不接受依然在你自己。
你愿意去佛就说:汝等宜各精进,求心所愿,这是从究竟的利益上来劝,你已经随佛的劝导,愿意往生净土,这个心愿就是愿意成佛。我们虽然在佛愿名号的引导下,已经确定了往生成佛的方向,但是过程中还是很容易懈怠。在这个五浊恶世中有很多染缘,很难一心一意、不管不顾念着南无阿弥陀佛往生净土。即使是有了一定信心愿望的人,也还是会懈怠,仍需要佛继续鼓励,如同摄取不舍的光明在照耀一样,佛劝导我们精进就好比是光明化成语言,这个精进就是指念佛,不是其它方面的努力。弥勒菩萨已经是久远长劫在行菩萨道,但是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出离轮回,所以行菩萨道和发愿往生成佛比较,发愿往生是最为精进的,速度最快。有些莲友虽然念佛,仍会做一些其它修行,这里佛的意思很清楚,你要专心念佛。所以在观经中善导大师解释名号说:汝一心正念直来,就是指你一心将自己投入到佛的愿力光明中,直直地来,不要去追逐五欲,也不要去做别的杂修。有人想念佛可能还是比较慢,我要多打坐,多诵经,多持咒,这些与念佛不能比较,都是有过失的,不是真正的精进。什么是真正的精进呢?就是你把自己完全交给佛的愿力光明,不要你自己一点点的用心,一点点的力量,这才叫一心精进。以净信心随顺净土的真实行才叫精进,这其实是佛的选择,我们皈依佛的选择就是最大的精进。求心所愿,这个“所愿”实际上是佛愿,是佛让我们往生到究竟的净土成佛。佛对念佛人说:你们应当精进,求心所愿,就表示佛把我们当作是有了信心和愿心的人,佛的愿望已经成了你的愿望,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和佛已经一体。
佛通过愿望将我们与佛连成一体,接下来提醒我们,你不要中路怀疑后悔。在佛边重点是愿的选择和成就,在众生边,信心是净土法门的根本,是念佛最本质的特点,净土法门的不共性就是信心。从你听到名号佛愿,接收到净土的信息,然后念佛、发愿、开启真实信心(此前是方便信心),一直到往生报土成佛,这是一条念佛成佛的道路,在你这边从头到尾贯彻的就是信心。净土法门的信心不落于阶级,也就是通过信心,凡夫一生横超成佛。通常修学佛法的次第是,先得人身,学小乘,再学大乘,福慧圆满而成佛。信心和禅相似,不落次第,实际上更胜禅宗,信心的成果是往生报土,从究竟方面来说就是成佛。你从开始到成佛,没有其它的条件,没有戒、定、慧的要求,断除烦恼,证阿罗汉,再入菩萨地,没有这些次第,你自始自终的念着佛,在信心的引导下,从凡夫一直走到往生成佛,唯有信心贯彻于始终。念佛要知道信心最重要,净土法门就是选择“信心成就”这个方法。信心在世出世间法中都有,究竟的就是净土法门的这个信心成就,这个是信心的极致。这个信心成就能给我们带来非常殊胜和不可思议的利益。
跟信心相对就是怀疑、疑惑,惑就是迷,由于没有实证,对净土不是彻底了解,不了解自然生疑,因此我们对信心的性质要有合理认知。信心中会带有一定的疑惑,因为“信心成就”不是“真实证”,我们还没有亲自到极乐世界去,没有亲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对我们来说,你是通过化身佛释迦牟尼讲法了解并信受的。在中国文字义中,早期“信”就是指传达信息的人,释迦牟尼佛是从极乐净土来到我们这里,他是传信息的人、他就是信,佛和他说的话(名号)给我们带来信,信佛和信名号一体不离。你通过释迦牟尼佛,他称赞的“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他讲的无量寿经,接收净土信息,理解接受净土,接受念名号乘佛本愿功德力就可以往生。
虽然接受了名号,但是我们没有“真实证”,确实还会有不理解、疑惑的地方,信心中没有一点疑惑是不可能的,这是我们念佛人目前的真实处境。除非你已经成佛,到了净土,那你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不然即使是弥勒菩萨,那些有神通的菩萨们,也不能真正了解极乐报土,还是会生疑惑。在目前的处境中,我们以信受为主,佛是这样说的,你就这样信受,对于我们来讲有打赌的意思,把你的未来赌在佛语中。在没到净土之前,即使你有再好的理解,再大的智慧,你对净土还是有迷惑和不清楚的成份,这很正常。“信心成就”是你不能因为有疑惑,你就后悔,你不能因为异执异见而改变你往生的愿望。净土法门自始自终是“信”,你住在信心中,你不要指望能彻底地了解阿弥陀佛的极乐报土,因为它是不可思量的,你的思维到不了,你的神通也到不了。对念佛人来讲这是困难的地方,所以这“信”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多少带有打赌的性质。你是不是自始自终对佛忠诚,你念着南无阿弥陀佛,口里说愿意往生极乐世界,是不是表里相应,一直都不后悔?你念佛是不是真的能得到这么大的利益?往生过程中还有很多的威胁和诱惑存在,我们随时都可能会被牵开,所以佛在最后告诫我们,你不要疑惑中悔。
怀疑是最大的障碍,但是对待怀疑也分程度。如果你一点不怀疑,只是你不觉得或不承认,你没有亲证净土,肯定会生疑,怀疑生起不觉得或觉得不承认以及被怀疑做主就会成为障碍。接受净土使你处在信疑之间,极乐世界有没有,你选择了有,这是以信为主。信中带疑,疑的力量没有信的力量大,不是没有一点怀疑。你往生的愿中也带有怀疑,发愿获得往生,即使是信心成就者,对决定往生不怀疑(信心成就的体验),没有亲证报土前,有时也会生起对往生成佛的怀疑,这很正常。信心成就不是真实证,这是需要知道的界限,凡夫念佛的处境是信心不退,这是净土法门的特色。此阶段中真正的安慰应该来源于佛,你自己是安慰不了自己的,如果你生起了怀疑,你就念佛。不论讲述者再怎么讲得细,你再怎么听,再怎么想理解,你还总会生疑,因为你没有亲证。
如果生起怀疑力量很强,你被怀疑做主,那就会成为发愿往生的障碍。往生愿中带有怀疑,你虽然没被怀疑做主,但也没有把自己全部交给佛,那你虽然能够往生,还是会落在边地。净土法门在众生边最重要的是“信”,由“信”生“愿”,信愿相连,你愿往生肯定就有信,如果一点都不信,你就不会发愿往生。所以在阿弥陀佛的本愿次第是:十九愿是发愿,十八愿是信心成就,信心成就要比发愿更进一步、更全面。从我们众生这边来讲,如果你有愿,你开始入了净土门,你“信心成就”说明你追求往生的愿望已经得到成果了。这个成果是指往生信心不退转,你确定自己已经即得往生了,但是确定往生,不代表你已经开显证入了净土的真实功德,报土功德对你而言还没有完全显现,这里有发愿获信及真实证的次第关系。
当然信心成就以后的愿心,就是信愿合一。十八愿成就文: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然后至心回向,愿生彼国,这个信心中就有了真实的愿。如果我们信心没有成就,你虽然愿意往生,这个愿也并不是真实的,属于方便发愿。你说:我很愿意往生,你确实是从内到外的愿意,即使这样也还不是真实的。即使是至心发愿,也还不是真实的,因为你的至心发愿并不是佛愿,只有佛的愿才是真实的愿。所以净土法门的愿真实就是阿弥陀佛的选择本愿,以佛的愿作我的愿,以佛的行作我的行,我就把自己完全交给阿弥陀佛,这样你就快速成佛,直接生到报土,一生之间横超轮回,横超弥勒菩萨久劫的修行,不用慢慢地行菩萨道而是直接成佛去了。
如果你发了愿,却没有把自己完全交给阿弥陀佛,你就会落在边地。降低了要求来说,你能够生到边地也很不错了,边地中是七宝宫殿,比天宫好得多,衣食自在,世间任何快乐都比不上那里,边地疑城跟我们这里比就是天堂,是很超越的地方。但是从究竟上说,佛愿是要“惠以众生真实之利”,七宝宫殿是方便的利益,如果你没有怀疑那是最殊胜的。所以佛是从他愿力那边来劝导我们,先是劝导我们发愿往生,你愿意往生之后,再告诉你那里还有一个陷阱,你不要落在边地疑城的陷阱中,那就很可惜了。
弥勒白言:“受佛重诲,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佛反复地给弥勒菩萨也就是给我们讲,弥勒菩萨就代表我们对佛说:受佛重诲,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专心精进的修学,也就是念佛,如教奉行,佛是怎么教的,我就按照他的命令去做,不敢有疑。弥勒菩萨对佛是很恭敬,不敢怀疑佛,怀疑佛就有罪过。我前面说了,你生疑是免不了,但是不让怀疑作主,没让怀疑站住就是没有。我们不可能像弥勒菩萨那样好,弥勒即使生疑,也是不敢有。生与有即相似也不同,虽然生疑却不敢有,就是怀疑一点都没有主,这很微细。
怀疑了只要你用信把它管住,继续听闻真实教,这种怀疑也有它的作用,甚至是增进信心的因缘。弥勒菩萨是不敢有疑,佛这样说了,他就如教奉行,所以弥勒菩萨才是佛的第一弟子,将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成佛,继承佛的法王位。这里也间接告诫我们,你要好好做佛弟子,如教奉行,不敢有疑,不要东想西想。老实说我们很难做到“如教奉行,不敢有疑”,你有一定的怀疑是正常的,但千万不要让怀疑做主。
佛在前面对我们说要“当熟思计”,这就涉及到信疑分寸。其实因为信中生疑的缘故,促使我们对名号功德和经语去如理思维,进行抉择。不是不可以生“疑”,是生“疑”之后,你不要“住”在怀疑上,不要因为“疑”而妨碍了“信”。生疑不要妨碍信心,反而因此促进信心。我们即使达不到弥勒菩萨那样,不敢有疑,也要信心贯彻始终,不让怀疑成为我们的往生或成佛的障碍。弥勒菩萨快要成佛了,如果我们到了不敢有疑的程度,你也就快成佛了。南无阿弥陀佛。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