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非、空
文:白云老禅师
今天跟大家谈“有、无、非、空”的法义,这四个字很重要,如果搞不清楚,根本没有办法了解经典在说什么。佛法总是教我们怎样去认识“有”、突破“有”,进而去发现不同于原有的我,最后还要做到连这个“有”也要清净。
先谈比较容易了解的“有”,经典常提到这样的句子“一切有为法”,尤其唯识学,总是离不开“有为、无为”的探讨。基于“有”的本身是一种肯定的存在,不管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凡是你所接触到的,从外表都可以瞧见,包括色尘、法尘、色法都是。那什么是“无为法”呢?如果你不了解无为的“无”是什么,就会变成一种否定;其实“无”不是没有,它是从“有”进一步去做深入的认识,经过五蕴的调理,因此在佛法中是一种观法。可见“观”就是深入的认识,一个问题经过深入的探讨,显现出来的第一个现象叫“非有”,也就是“不同于原有”,但这只是一个过程,当过程完成后才会产生“无”的现象,所以“无”是一种境界。
举一个例子来说:烦恼与菩提,大家都知道烦恼是肯定的“有”,那菩提呢?如果菩提不是“有”,难道是“无”吗?既然是“无”,那菩提究竟是什么?其实于法而言,烦恼是“有”,菩提还是“有”,关键在于怎么去发现其中的道理,也就是怎么去做深入的认识。“烦恼”很明显的是身心不自在,但什么时候身心会不自在呢?当然是关系到人与事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业与道、因缘与因果的问题。
首先要确定的是,你是为自己烦恼还是为别人烦恼?因为两者的差别很大,自己烦恼很容易体会,别人烦恼看到的只是他的表面,至于他的内涵是什么?还有为什么烦恼?我们全然不知。如果从因果来看,一般佛教徒会认为:烦恼的产生是一种业报,当然以概念来看并没有错,可是必须要进一步深入的认识,否则等于只是解释名相,并不知道它的法义在哪里。
我们看,烦恼会令身心不自在,所谓的“烦身、恼心”,“烦”是表面的不自在,还可以看得出来,内在的“恼”呢?最多你只能从概念上去安慰他:“烦恼有什么用呢?”所以当很多人说:“啊!我的烦恼太多了!”如果你问他:“你烦恼什么?”他回答:“反正就是烦恼嘛!”那根本连烦恼都谈不上,纯是妄想杂念而已;真正谈烦恼,一定要知道烦恼什么?是为了什么人或什么事而烦恼?如果不去探讨“为什么”,而只告诉别人你很烦恼,人家根本不知道你究竟是怎么了?
所以,烦恼肯定是一个“有”,但这个“有”是表面的还是内在的?我们要进一步的去认识它;表面的,人家可以看出那种不自在,内在的人家就看不到,从中可以发现它的关键点在哪?就是“因缘”的问题;因为人有业,遇着不同的时间、空间就会显现,刚开始显现的时候还不能称之为烦恼,那只是一种“无明”而已,为什么?因为你不了解,所以也不能肯定“我为什么而烦恼”,这个时候最多只是无明──因为无明,所以搞不清楚;那搞不清楚是一种什么现象?就是迷惑!换句话说,把无明搞清楚了就不会迷惑了;所以有很多人把这几个名称混在一起,甚至连佛学辞典都这么认为──“无明”、“迷惑”、“烦恼”只是名字相不同,其实意义相同,但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因为“无明”、“迷惑”、“烦恼”三者的“体、用、相、境”是不同的,所以意义也不同。以本体而言,于无明我们只发现了作用;以迷惑来说,我们会知道它的境界;所以真正谈烦恼,它一定具备了“本体”、“作用”、“表相”与“境界”这四项。
在这一堂课,你们一定要用心听,否则我讲完了你们还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以为只是解释这四个字而已,如果只是解释这四个字,你们翻翻佛学辞典也可以知道一点,但对于修行终究还是用不上。因此你们的意念必须跟着我讲的而动,如果猛记笔记,那是浪费时间!写了一大堆结果还是无明、迷惑、烦恼!经典经常提到“无明、迷惑、烦恼”这三个名相,我们必须从因缘与因果去认识,才不会停留在我刚刚说的概念里──“无明是一种作用,迷惑是一种境界,那烦恼呢,包含了体用相境.....”以致不能了解我究竟在说什么?还有谈这些跟自己的那个“我”有什么关系?
首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正常的时间肚子饿了,如果没有饭吃,会产生什么现象?以人的基本心念来看,一般会去想办法找食物,让自己不致挨饿,但如果遇到一种人,饿了没有饭吃,他不会去面对问题,却在那里分析:“我为什么会饿?”、“不吃可以吗?”、“是不是吃了就不饿了呢?”、“难道人就只为了吃饭?”若以无明、迷惑、烦恼来看,那究竟这会是什么样的人?大家思考一下!如果用一个名词来形容,我会说这个人是神经病,不是吗?肚子饿了当然要吃东西,吃了自然就不饿,如果在这节骨眼还在那里分析、探讨,那就不符合现实了。就像很多学佛的人经常自以为是,最后迷惑了还不知道,甚至还得意洋洋的对人说,自以为是在修行办道:“哦!我要把所学的佛法运用出来!”看起来好像没错,我也曾经说过要把佛法融合在现实生活里,但并不是叫你饿了去做一串无意义的分析,须知学佛的人也是人,所以不要把自己当成好像“我不是人”,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饿了当然要去找吃的,不吃就会挨饿,如果你说要修“忍波罗蜜”,那么饿一天、两天、三天....甚至饿个八天、十天,请问你还撑得下去吗?结果还不是要吃!
就是有太多学佛的人,找一些佛教的名相摆在现实生活中,自认为已与佛法融合,其实这是最大的错误,往往他们会忘了自己还是个人,只要是人就要用人的方法解决问题,除非哪一天真正成佛、成菩萨了。暂且不说成佛成菩萨,只要一般还在“欲界”的众生,饿了都要吃,如果你说:那“色界”的众生呢?他们饿了也不一定真正要吃,闻一闻就能满足;甚至还有“无色界”的众生,连闻都不需闻,只要想一想就可以得到满足;但除非你真正已到达了超出欲界的修养,可以不用吃了,但可别忘了“色界”、“无色界”还是在天道,只是层次高低不同而已,唯有真正成佛成菩萨了,吃与饿就不是问题了。
所以,有很多学佛的人,学佛了十几、二十几年,自认为修得不错,最后还是迷惑、烦恼,就像饿了不会去找饭吃,只在那里挨饿,最后饿死了成为鬼道众生。由此可见,为什么我一直强调佛法是对人说的,不是对佛说的?还有,为什么对色界、无色界的天道众生还要谈佛法呢?因为他们还是有业习在,既然有那么多缺陷,当然需要用佛法化解,以到达最后的圆满。不是有一句话──“出离三界”吗?但是要出离三界,肯定的是业已完全清净,如果还有业,必然得去面对与承受。所以大家要多思考我刚才所讲的:问题发生了,不要像一些人只会用佛法或者佛教里的名词、名相,自认为很有修养,已到达了某一种境界;须知学佛修行,如果只知道道理是不够的,还要起而行,在现实生活中实际的体验与发现,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让我们再回到“烦恼”这个问题上,如果我们懂得一些道理,也知道“烦恼即菩提”这个名相,但却不能深解法义,那么在没有正式修行的实际体验下,烦恼怎么能“即”菩提呢?以禅宗的语言说:“你能发现、就能得到好处;不能发现,即使懂得一大堆,对你来说是一无是处!”现在大家不妨作个思考:“烦恼”既然是身心不自在,而且对这个问题也经过了认识、了解与发现,如果真正烦恼显现的时刻,你是否还能保持镇定,会冷静的去认识问题、去做了解与发现一些甚么?有一些佛教徒是这样的,每次烦恼来了,就把一切归之于业,感叹道:“唉!这些都是业报,是过去所做的,我现在应该要承受它。”但真正学佛的人就不一样了,虽然他不否定业是过去所造作的,也知道要承受它,但他明白如果问题不能化解,烦恼最终还是烦恼!所以,唯有能转烦恼显现菩提,那才是真正的修行。
问题就在乎烦恼显现的时候,你做得了主吗?能心平气和的去认识、了解与发现吗?这当中就有两种处理方式:一个是真正的修行人,懂得运用佛法的知见,去面对、认识、了解与发现,不会忘记自己是个人,也知道用人的方法去解决;另一种则完全忘了自己还是个人,面对现实时表现的是自我意识,所以稍不谨慎就会走上偏离的路。其中的因果关系与因缘法则在哪?就是如果只知运用佛教里的名词、名相,甚或佛法的道理与方法,但把人的角色与立场放一边,忘了自己还是个人,全以自我意识去面对,结果一定会出问题。可见,以佛法来说,不管你学什么,最大的敌人就是自我意识;总是把自我摆在前面,这也是为什么目前教界会那么乱的原因。
通常不管出家、在家学佛的,三皈依里不是有提到“深入经藏,智能如海”吗?大家早晚做三皈依,天天都念着这一句,难道真能深入经藏吗?所谓的“深入经藏,智能如海”,绝不是一天到晚翻阅大藏经,研究大藏经就能达成的。多年以前,我有一个出家弟子,是个比丘尼,如果现在她还在的话也已经八十岁了,以前,我的房间里有一个书柜子,里面放着藏经,藏经的柜子中间有一格,供奉着一尊佛像,她每天都会按时间到我房间去,把那个大藏经打开,可是她打开藏经不是给自己看,而是给佛像看,而且还一页一页的翻着。我问她:“是谁告诉你这样做的?”她说:“师父!我不识字,人家说这么翻可以种善根。”你们知道最后我是怎么处理的?我不称赞她,也不否定她,随她去做。你们想想看,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学佛的人,不要把每一个人摆在同一个水平在线,每个人的根基与智能都不一样,你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跟你一样。我们要了解,佛法为什么有八万四千法门?就是相应每一个人不同的根基。你想,她不识字,都还知道要种善根,希望来生得以识字。而今生她一字不识,不要说深入经藏,叫她念三字经都没有用,但千万也不能这样鼓励她:“哦!你不识字,所以这样做也很不错!”怕她会信以为真,真的就这样翻藏经给佛像看了。
但不能否定的是,她至少每天在同样的时间,做这件同样的事也不容易!所谓“应机说法”,我们千万不要把人摆在同一个水平在线,不是有这么的说法吗?孙中山先生讲平等,是平“足”不平“头”,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够让一排人站在那里,从那个最矮的一把刀就这么削齐,想想,假使这一排有十个人,那就要死掉九个,剩下的就只有那个最矮的了;如果从最高的砍下去,你一个都砍不到,所以常有些人因为看到别人的基础不够,就认为他做的事都是愚蠢的,就去讽刺他、取笑他,这样是不慈悲的。相反的,也不必看到高不可攀的人,就以为他非常了不起,其实他的高不可攀,也是慢慢累积而成的,如果人家能做到,你也一定能做到,只要肯努力。
谈到“人为什么会烦恼”?其实是因自我分别而来的,再问“自我分别的力量来自哪里”?当然是来自业。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要说“我”、“无我”的原因?因为人总是会把自己的那个“我”看得很重,一辈子就在自我意识里过日子,甚至站在别人面前还可以讲一大堆道理,最后自己还是自我,能说不能行也没用!至于“无明众生”的缘起是什么?还是缘于因缘法则与因果关系,基于十二因缘法,不管从理法还是从实法上谈,第一个都是谈“无明”。谈到十二因缘的“理法”大家比较熟悉,那么“实法”是什么?其实它是谈一个生命过程,从“无明”开始,到人怎样成孕、成形、然后出生.....都是在谈实实在在的法。那十二因缘的“理法”是什么呢?就是包含了一切人与事的因与缘,不管论人谈事,几乎都有一个基因在,之后相应于缘,才会产生法,所以不要把这个无明,当成一个恐怖份子看待,然后产生害怕。再说人从无明而来,事从无明而生,如果我说“一切我们都明明了了”了,那肯定这个人不是佛再来就是菩萨再来。
可见,无明不可能直接完成烦恼,一定是迷惑而后产生烦恼的,因此从无明到烦恼的中间,一定有一个迷惑的过程,就好像不懂得道理方法,也不知道怎样实际去修行,人家叫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最后还是迷惑。记得以前我常举一个例子:一个人一有了烦恼就跑去找法师,他说:“师父!我大概业障太重,总是有很多烦恼,怎么办才好?”师父就教他一个方法:“你回去念佛!好好的念啊!”真的就有这种无明的人,乖乖的跑回去念佛,刚开始因为专心,没有时间去胡思乱想了,当然有效!但念久了还是烦恼,他又回去找这位师父:“师父啊!我现在还是有烦恼!”那位法师就说:“这样好了,我教你一个咒语”,这个人又欢欢喜喜地学了一个咒语回去猛念,结果还是一样,刚开始的确有效,就像我刚说的,因为他要把这个东西学会,他就没有时间去妄想,好像烦恼没有了,甚至还法喜充满呢!但最后念了念,烦恼来了还是无法化解,他又再去找法师,法师再教他一个方法,好比去念一部经或拜一个忏,总之每次一找法师,法师就教他一个方法,到最后这个人还是很烦恼,这下这个师父已没有戏唱了,因为他的法宝已经用完了,最后他的结论是:“唉!我什么都教你了,你还是烦恼,你的业障实在太重了,我也没有办法!”其实烦恼来了,你不问他为什么烦恼,就教他一个方法,让他当作化解烦恼的工具,那就成了我在书里写的:“把佛法当武器,把现实生活当作敌人,拿着武器去消灭敌人。”这有可能化解烦恼吗?烦恼一定是要去认识、了解、发现,才有机会突破与化解,如果只是教你一味单方去对付烦恼,学的人无明,教的人更无明,但在台湾的佛教界,这种现象却很普遍。
不可否认无明人人都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学佛的缘故,不就是希望能明了吗?不单单要明了,还要能够圆觉。虽然无明是不可能避免的,但千万不要在无明中过日子,否则看似在学佛,最后还是随着无明转,而且愈转愈无明。好比:有很多人一出家会发大心、发大愿,那一股道的热诚,以开水来比喻几乎超过一百度,但过不了几天或几个月,业一来承受不了就会想逃避,等到再接触到所谓“道”的问题,又会发起一股热诚,如此起起伏伏,自我意识作祟,所以,即使有机会接触道,最后还是承受不了烦恼;就像我们千佛山的梵密行者,刚开始要接受四十九天的磨练,天天做同样的功课,一成不变,想想在那四十九天中,会有多少的起心动念?所以我会告诉他们:如果你们只是勉强承受,算算四十九天过了后“我就会怎样”?其实那是没有用的!修行还是要去究竟认识自己,如果在这四十九天勉强的承受那倒还容易,就像那些吸毒者,那些演艺人员、名主持人,常常因为吸毒而送去勒戒,关个三、四个月,无论如何他还是得去承受,但在承受的过程,究竟能改变什么?对自己有多少认识?发现与了解自己多少?谁知道?
这一堂课我们几乎都在谈“有”,但到底“有”什么呢?于人的问题必定关系到事,如果事不关系到人,那么这件事也就没有什么!之所以会产生这么多的“有”,就是因为人与事会打交道。唯识学中有谈到“百法”,你看看其中“有为法”就有多少?我讲的都是概念,是平常大家可以体会的。其实真正依于“我”来看,是不能避免一连串的“有”,如果只是空谈道理:“有没有关系?”、“你要去认识、了解、发现,就能突破啊!”真正这么容易吗?关键在于你能认识多少、了解多少?发现多少?以致于突破多少?谈到无明,我这一辈子,从生下来到现在,九十几年都吃素,还是活得好好的,为什么?因为一个人如果处在无明中过日子,营养再好也无法吸收,身体各部份的器官就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无可讳言,人难免会有无明,但只要不迷惑,就不会形成烦恼,如此一来,吃什么营养都能吸收,怎么还会喊营养不够呢?其实我们的消化系统跟心情有密切关系,如果连吃饭都觉得是一件苦差事,那么再好的营养也没用。我们的身体需要充份的营养,吃饭就是用来补充所需的营养,自然的,如果吃饭能好好的吃,睡觉好好的睡,哪会有营养不足的问题产生?但是人往往就会忘了一点:面对问题时,只会用自我意识去看、去听、去讲,最后做自我意识的确定,一切离不开分别而后的计较、执着,所以吃什么营养都无法吸收。
如果我每天照三顿吃,可能就会像那些摔角的,以前我不是告诉大家一个数目字吗?每一天每一个人所需要的营养,以一百分来计算,百分之七十五是脑吸收,其它身体的各部份只要百分之二十五的营养就够了,这是正常的情形,如果常处在无明、迷惑、烦恼中,可能连百分之一百的营养,都还不够让你的脑消耗,为什么?因为妄想杂念一大堆,所需消耗的营养就更多了,其它部分的器官好比五脏缺乏营养,你说会不会生病?因为营养都让脑给耗光了!
所以,为什么学佛的要讲究清净?清净什么?就是清净那些妄想杂念,清净自我意识,怎样从无明中突破出来;只因一切有为法,关系到人与事的或是理与事的问题都叫做法,这些有行为造作的法,几乎都是让自己处在无明的状况中,不能远离无明而明了缘故,随着无明而迷惑,等到烦恼形成了,想再去寻求菩提,那就太迟了!应该是一开始产生无明时,就要去面对、着手,但什么时候是迷惑呢?就是在无明生起,产生分别的时刻,如果只是去计较、执着就会迷惑;但如果无明生起的刹那,不为无明所左右,反而能依于佛法的道理方法,把无明放在一边,实际的去面对人与事的问题,作认识、了解与发现,那就有突破的机会,不致因迷惑而形成烦恼。
至于烦恼真正已形成了怎么办?如果从无明,一下子就迷惑,马上成为烦恼,那也不是问题;但千万不要去找菩提,应当是去面对烦恼、认识烦恼,了解自己为什么会烦恼?我不是说:真正的佛法就是去探讨一连串的为什么,然后要化解这一连串的为什么?如果不从“为什么”着手,只是一个问题去找一个答案,那是没有用的,因为一个问题找到一个答案,往往答案里面还是问题,为什么?假设烦恼是问题,那菩提是答案,是否烦恼就能得到化解?其实找到的菩提还是问题重重,因为烦恼本来就是问题,你又再找一些问题。所以,当你认识了一些什么,了解一些什么,如果能这么想:我可不可以不烦恼?单就这点就已不容易了,至于如何去化解问题,那当然更要下功夫。
还有,为什么有的出家一辈子了,自己好像过得很不错,但一看到别人不对,就认为他应该怎样怎样,可是从来不会反过来看看自己?这才是最大的问题!尤其有很多人喜欢去“度”人,自认为懂得一些佛法,于是热心的想去帮助别人,结果尽挑剔别人的缺点,不会去发现别人的优点,还一味的强调自己的优点,掩没自己的缺点。因此,造成自己的烦恼不打紧,却不经意给别人带来许多烦恼,这种人在座的很多,这都因为看别人看得很清楚,就不会反过来看自己,所以才会讲到“为什么要有镜子?”这回事,这都因为眼睛不能够反过来看自己,才必须摆一面镜子照照自己,那谁又是镜子呢?其实,你所接触的人与事都是镜子!只不过当你看到镜子里显现出来的缺点时,要想想自己是怎么样?当一句话要讲出来时,要去思考这句话是利益的?还是伤害的?
可是人就是这样,经常处在是非里,这都是因为无明的缘故,把自己保护得好好的,每天跟无明一起过日子,还觉得顶不错呢!何不思考;看别人为什么看得那么清清楚楚,对自己就这么陌生?还有,为什么道业不能进展?缺点为什么不能愈来愈少?就是因为拼命的想掩盖自己的缺点,即使不小心暴露了,还找一大堆理由来维护自尊,认为这些不是缺点,形成“道”的障碍。尤其讲到别人的缺点好像理所当然,还说:“我是为你好呢!”换成别人讲你的缺点时,那就会像屋顶快要掀掉了似的,拼命保护自己。这完全缘于自我意识,处在无明里,不知道什么是修行?什么是办道?如果不能够从这些有为法中下手修行,只拼命的寻找无为法,甚至还以为自己是个很了不起的修行人,到头来依然是业障鬼一个!
所以,不要只顾看别人的缺点,应当反过来多看看自己,想想“如果是我”会怎么样?其实看别人的优点是最好学习的机会,因为当你能发现别人的优点,那个人就是你的善知识!如果也能发现别人的缺点,立刻作为自己的返照,那么那个有缺点的人,对你而言也是一个善知识。可见,学佛、修行办道必须先从“有”着手,不管正面、负面或相对的,都要去面对,都要去下工夫,千万不要害怕面对“有”,如果那一天“有”的问题都清净了,所有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唯有从“有”去认识、了解与发现,那才是真正的修行办道;若还能进一步的突破,那么你必定已具有一些修养了!
所以,于“有”不要害怕,也不要把“有”视为理所当然,认为那就是老和尚讲的:老和尚不是说我们每一天都在跟“有”打交道?所以经常会看到一些人,总是把我上课说的话断章取义,最后还说是我讲的,就像有些人看到了别人的缺点会说:“你看看老和尚讲的,你就是这个样子!”这时他就不会反过来瞧瞧自己真有这么好?说不定还比那个人更糟糕呢!为什么?因为你讲别人不好,他如果反过来当面谢谢你,或者认为算了,那他算是个有修养的人。如果换了一个没修养的,也许看你一眼,掉个头就走。再看,万一别人讲你,如果你就做狮子吼,我说那才是真正的业障鬼!为什么你讲别人可以那么钜细靡遗,清清楚楚的,而别人讲你,你却一点都不能承受?你的修养到哪里去了?那就表示从来都没有修养,因为没有修行嘛!所以,只有不断的修行才能完成某些修养,修养一定是可以表现出来的,修行是自己踏踏实实去完成。
这一堂课我们大约谈一些“有”的问题,于“有”知道得愈多,理解的愈多,那么面对“无”、“非”、“空”就更容易理解了!(全文完)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