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第六卷 第十五章 十八界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之二

发布时间:2024-09-20 18:36:08作者:大悲网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六卷 第十五章 十八界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之二

六意界法界意识界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原文

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

阿难。若因意生,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若无前法,意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

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

白话解

阿难,依你所明,意根和法尘为缘,生成了意识。你认为这意识是因意根生,限于意界,还是因法尘生,限于法界?

阿难,如果说意识因意根生,在你意根中,必有所思,才有你的意念。若无先前的法尘,意念无从生。离了因缘,没有形相,意识怎起作用?

意即是你的识心,意与思量及识的了别性,是同是异?

原文

同意即意,云何所生?若异意不同,应无所识。

\

若无所识,云何意生?若有所识,云何识意1。

唯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

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

[注]

1若有所识,云何识意据会解作者惟则注,“若异意而又自有识,则何名意识?盖识意语倒也。”

白话解

若意识与意根同,怎能说意根生意识?若意识与意根异,意根则不能有所识。

若意根不能有所识,怎能说意根生意识?又若意识自有所识,怎能叫做意识?

说意根与意识同或异,都不成立,怎能建立意根、法尘意识三界?

若说意识因法尘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你试观察色法、声法、香法、味法与触法,这前五尘,人们都能分明了别其相状。这五尘分别为前五根所摄,不是意根所摄。

原文

汝识决定依于法生。今汝谛观,法法何状?

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

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所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相。相状不有,界云何生。

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则意与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白话解

如果确认意识因法尘而生,你认真观察,种种法尘是什么形状?

若离了色空、动静、通塞、恬变、离合、生灭等法,越过此等法相,不可能另有什么法了。

生,即因色空等种种法相而生;灭,亦因色空等种种法相而灭。除此之外别无生因,找不到意识的生因是什么形相,怎能立界?

由此可知,意根、法尘、意识这三界,都无处所。意界、法界、意识界,都是虚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

答疑

有人说:

即使人脑死亡,藏识真相仍然不灭。

若此【因缘灭】则相续灭,很显然,这个是对于妄识妄心而言的,也即是对于分别事识来说的。这是确定无疑的。

转识藏识若异者,藏识非彼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然彼真相不灭。大慧,识真相不灭,但业相灭。若真相灭者,藏识应灭。若藏识灭者,即不异外道断灭论。

这段话可以肯定六识灭,藏识不灭。也是确定无疑的。

至于说,即使人脑死亡,藏识真相仍然不灭。这句话值得斟酌。问题是脑死亡后,藏识存在哪里?如果无载体,怎么存在?

藏识是八识中的一种,整个八识理论都属于佛教的认识论。而认识论明显是研究人的认识的。离开了活着的人,认识是不存在的。

藏识是胜鬘经开始提出来的,藏识的含义就是能持能藏,藏识种子是熏习而成的,在善恶无记三性中属于无记。

这就是人们的记忆功能产生的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就是人们用以认识事物的参照系。藏识中的种子是无记的,就像仓库里的工具一样,善人拿了工具会做善事,恶人拿了工具会做恶事。所以楞伽经说藏识是兴造善恶诸业之源。

凡夫六识不能灭,只有圣贤断了因缘才能泯灭六识。所谓六识泯灭,并不是人们失去了认识事物的功能。而是在如幻三昧中,十分灵明,一样有见闻觉知,只是不攀缘,不起心动念,就断了因缘,不再生妄想,达到烦恼的止息,从而获得心的解脱。

妄识转正智,说到究竟,并不是在灭了妄识后再生出一个正智,而是即妄成真。所以说真妄不二。

说“人死后,藏识还存在”。应该能找到一个载体才能成立。

世尊在阿含经就强调无我,在世亲菩萨的俱舍论中,专立一品批判实有补特伽罗(我),如果承认有一个实有的补特伽罗,就把佛教的理论引到迷信离形不灭的灵魂上去。如果有这个永恒不灭的主体,就是承认了有第一因,佛教的缘起理论就全盘瓦解了。

《楞严经》说的虚妄所【觉受】之性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这句话后面的具体解释都是说有为诸法都非因缘性也非自然性。结合楞严经的解说和楞伽经的观点,就容易明白。凡夫与圣贤都有这个妙真如性,问题在于凡夫在迷,未证观自在的阿难及会中未得无学的大众,都认贼做子,颠倒妄想。圣贤在悟,此如幻境界,像坛经说的纷繁永处那伽定。“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涅槃相如是”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