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印度佛教,约为公元前6~前5世纪。佛陀的说教最初是口传的,为了便于记忆,采取偈颂的形式,后来编集为律经论三藏。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其核心内容是讲现实世界的苦难和解决苦难的方法。其次,又从缘起思想出发,提出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涅槃寂静”的学说。后人把原始佛教的修持,概括为戒、定、慧三学、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以及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等三十七菩提分法。
佛教主要教义是比较确定的,主要集中于佛说的“四谛”。四谛即四种真理,分别称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是说人生在世,有生老病死等八种痛苦。集谛解释苦的根源在于有欲望,想长生达不到,想不死总要死,这就产生苦。而且,有欲望就会有言行,结果便造了业(指活动的结果),只能不断轮回转世,不断经受生老病死等一切苦。
灭谛是说要消灭苦,就要消灭造成苦的欲望,消灭欲望就能达到“不生不死”的最高境界,佛教称这种境界为涅盘。道谛是指要达到不生不灭的最高境界,就要修道,包括学习教义,遵守戒律,打坐静修,参禅念佛等。佛教修道讲究“八正道”,分别是正见(正确的信仰)、正思(正确的思考)、正语(正确的言论)、正精(正确的努力)、正业(正确的行动)、正命(正确的生活)、正念(正确的思想)、正定(正确的自我专心)。
此外修行以“五戒”为主,包括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饮酒。另外,佛教不承认婆罗门教的经典和宗教特权。佛教认为,不论人出生于哪一个瓦尔那,只要自己按照佛德教训修行,就能达到不生不灭的涅磐境界。佛教这种不承认瓦尔那区别的态度,吸引了很多下层民众。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