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度母
绿度母在藏传佛教中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在古印度和藏地,度母法门非常兴盛,许...
-
大宝法王
大宝法王尊号起源于第五世噶玛巴德新谢巴,由明成祖永乐皇帝赐封,成为噶玛巴的...
-
佛眼佛母
佛眼佛母梵名Buddha -locani^ 。又作佛眼部母、佛眼明妃、佛眼尊、虚空眼明妃、能寂母...
-
阿若憍陈如
阿若憍陈如尊者,巴利文 Añña Kondañña, 梵文 Ajñāta Kauṇḍinya。佛教最初五比丘之...
-
肉身菩萨
佛教认为佛菩萨或高僧大德圆寂后,可得舍利。《玄应音义》载:舍利有全身、碎身...
-
耶输陀罗
耶输陀罗梵名Yas/odhara,巴利名Yasodhara。又作耶输多罗、耶惟檀。意译作持誉、持称、...
-
骑象罗汉
象的梵文名迦理,迦理迦即骑象人之意。迦理迦本是一位驯象师,骑象轩昂,颂经朗...
-
布袋罗汉
布袋罗汉又称因揭陀尊者,常背一布袋笑口常开。有人认为布袋罗汉是公元九0七年五...
-
庆友尊者
庆友尊者,梵语难提密多罗,庆友为译译。苏东坡认为庆友应是十八罗汉中的第十七...
-
观法无我
观法无我:佛学术语,法有善法恶法。人皆约法计我,谓我能行善行恶也。善恶法中...
-
四念住
四念处只是一种本质—既是集中正念于自然现象。正念有所区别,只是因为正念所观...
-
四摄法
四摄法,佛学术语,出自《法界次第》,指修菩萨行者度人的四种方法。摄即摄受,...
-
道谛
道谛,佛教名词。道为通达之意,也是道路的意思。这种道路是达到寂灭解脱的方法...
-
集谛
集谛为佛教基本教义四圣谛之一,又称习谛、苦习圣谛、苦集谛。集,招聚之义。若...
-
苦谛
苦谛是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四谛说中之一,根据对现实的深刻观察,佛总结出人生的...
-
烦恼障
烦恼障,佛教语。谓坚持我执,丛生贪嗔,而为解脱之阻碍者。二障之一。与所知障...
-
应身佛
应身佛,佛的三身之一,也称为化身,二乘、凡夫所见身。指佛为了救度一切众生,...
-
报身
报身,佛教语,指以法身为因,经过修习而获得佛果之身。报身就是阿弥陀佛修因,...
-
戒学
戒学是戒律的修学。三学之一。戒是出生一切功德善法的根本。从浅处说,佛教的戒...
-
缘觉乘
缘觉乘又叫中乘佛教。缘觉乘,谓十二因缘法门,皆能运载众生越于三界,到有余无...
-
声闻乘
声闻乘是佛教三乘之一。称闻佛言教悟苦、集、灭、道四谛之真理而得道者。 赵朴初...
-
菩萨乘
菩萨乘梵语 bodhisattva-ya^na。三乘之一,五乘之一。又称佛乘。乘,运载之意。以悲智...
-
所知障
所知障梵语jn~eya^varan!a。指执着于所证之法而障蔽其真如根本智。所知障又称无明惑...
-
二执
二执,即我执和法执,又称人法二执,或生法二执。这是两种错误的执见,执有常一...
-
一阐提
一阐提是出自《楞严经》: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
-
菩提萨埵
菩提萨埵,梵文Bodhisattva的音译,略称菩萨,意译觉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翻...
-
金刚藏菩萨
金刚藏,梵名 Vajra -garbha ,音译缚日啰孽啰婆。又意译金刚胎。西藏名Rdo-rje-sn~in% 。...
-
无能胜明王
无能胜明王,是一位不被任何东西所打倒的菩萨。其造像有四面四臂、三面四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