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七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修行方式,经常这样修行是对师兄是非常好的。但是我们在修行的时候我们还要了解一些关于它的规矩和作用,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修行。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打禅七,第一要知道行香、坐香的规矩。进了禅堂,要处处用心谨慎,丝毫不得马虎。这些规矩、法则,每一件都有其特殊的意义与作用。如果我们能够严格按着要求去做,会对禅七期间的修行大有好处。它会为以后的开悟做好准备,为我们归家铺好道路,为我们亲证本来面目创造机遇。在我们还没有见性之前,这些规矩、法则可以帮助我们体验到一些本性的品质。
这些规矩的作用之一,是让我们提起警觉。警觉,是我们本性的重要品质。我们平时生活在散心梦幻中,思想麻痹、心性懈怠。因此必须要使用一些方法,需要步步紧逼,才能使我们处于高度警觉的状态。高峰原妙禅师曾形容:“如人负重,过急流溪。行至中间,忽遇黑风暴雨。其水愈急,其水愈深,退亦不能,进亦不能。拟议之间,丧身失命,正恁么时,合作么生。”(《高峰原妙禅师语录》)看来只有在紧急关头,在生命攸关时,我们的本性才能现前。
这些规矩的作用之二,是让我们照顾当下。活在当下,这是本性的又一品质。我们的本性只能在当下,它不可能在过去和未来。过去和未来都是梦,只有当下才有觉知。只有觉知才算是生活。但是,我们常常是生活在过去和未来的梦中,而恰恰错过了当下,错过了真实的生活。
百丈怀海是马祖道一禅师的弟子,有一次几个人出去行走,见一群野鸭子飞过。马祖问:“是甚么?”百丈回答:“野鸭子。”马祖问:“野鸭子到哪里去了?”百丈回答:“飞过去了。”显然百丈的心也随着野鸭子飞走了。此时,马祖猛然扭住百丈的鼻子,百丈疼得“哎哟”一声。正是这个突然的疼痛,让他丢掉了对过去的忆念,立刻回到了当下,并且猛然撞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马祖说:“又说飞过去了。”百丈于当下就开悟了。我们要亲见自己的本来面目,只能在当下。它不容我们思前,也不容我们想后。如果我们总是停留在对过去的忆念,或者对未来的欲求,就不可能和自己的本来面目相遇,因为它不在那里。
这些规矩的作用之三,就是要我们保持自知,自己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的每一个动作。自知、自觉也是我们本性的品质。佛陀说:“宝觉真心各各圆滿。 如我按指 ,海印发 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楞严经》卷四)佛陀举手投足都能自觉、自知,弹指、扬眉都发自真如本性。可是凡夫的动作施为、举心动念,件件都发自尘劳妄想,而且还浑然不觉、不知。大慧普觉禅师说:“有時教伊扬眉瞬目者是;有時教伊 扬眉瞬目者不是。”(《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古代禅宗公案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同一个动作或者同一句话,有时是,有时不是,区别就在有没有带着自知。同一个动作,如果少有迟疑,就是发自于妄念,那就不是;如果毫不迟疑,不假思索,就是发自于本心,那就是的。
警觉、自知与当下,这是修行人需要具备的基本心态。古代的禅师也常常以此来勘验弟子。“南泉斩猫”是一个有名的禅宗公案。 南泉见东西两堂争猫,“白众曰:‘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师便斩之。 赵州自外归,师举前语示之。 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 师曰:‘子若在,即救得猫儿也。'”有人把这个禅宗公案解释为上下平等,这显然是落在知解里。其实只要我们自己把鞋顶在头上走一走,就会体验到什么是警觉,什么是当下,什么是自知。
禅七中的规矩、法则就是为了让我们保持警觉,保持自知,照顾当下,以方便法让我们体验到本性现前的意识状态。以便当我们的本来面目现前时不会当面错过。
以上就是对禅七的规矩和作用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遵守规矩修行是可以让师兄更好的获得智慧和功德,是可以让师兄幸福快乐的生活,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的去修行。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