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许多多的人未学佛以前还好,有些学佛之后便自以为是地认为出离心便是要捨弃、远离眷属,再加上误解了「家如火宅」的真正意义,便抛家弃子、捨离父母,还错误地认为这是不执着的表现。殊不知这是不吻合人道和悖离人伦的行径,其实连做人的基础都不具备,怎有可能成就菩萨的悲愿?就连我们中国人最强调的孝道都没资格,有的甚至忤逆父母,向父母的权威挑战,令父母身心不安、忧心受惊。从中国的《论语》当中顺手拈来都有太多自小就在教人如何敬养父母的守则,例如「见志不从,劳而不怨」,当子女的就算跟父母的理念不合、有代沟,也绝不可以自己认为了不起,比父母多读一些书便看不起父母,一定要恭敬地、尊重地不违背父母的教导。父母亲就算再顽固不灵,自己也要不间断地用善巧方便和父母沟通,不能觉得不耐烦。就算父母亲对我们有所责罚,心中也要怀着尊敬的想法,绝对不能叨叨絮絮、反唇相讥,令父母不堪和生气。
《学而篇》裡面也有提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从这段文字当中便可以知道,在古时候子女的一切行为操守都代表父母的教育方法和尊严。即便父母不在了,更应该遵循父母在世时的庭训和谆谆教诲,以免辱没了家风。另外一条便是大家都知道的:「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现在很多人连自己父母的生肖都搞不清楚,更不用说父母的生日。
知道父母的年纪有两种意义,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父母的长寿是子女的福报。因此家裡如果有年纪老大的长辈,平日一定要陪他说说话,看看电视,或是到郊外散心旅游。平时要报喜不报忧,儘量捡些轻鬆愉快的事情和父母话家常
。要定期地带父母寻找好的医生,根据父母的身体状况保养。要出远门也要当面和父母辞行,并且要经常保持联繫让父母宽心。年纪大的人最在意的是子女有没有在意他的存在,而不是金钱和物质。父母亲最在意的是小孩是否经常会用柔语、爱语、顺从的语言及和颜悦色与他们相处。人到了一个年纪,自尊心和尊严一定会比年轻时来得坚强,所以父母心中即便有委屈,也不会述说出来的,全要依靠做子女的是否心细。尤其是自己不如意的事,绝对不能让父母担惊受怕,如果因此而让父母身体有了闪失,这便是不孝。身为进入佛教门槛的弟子,更是要从慈的观点上去敬养父母,二六时中念兹在兹地就是要让父母欢喜、宽心,同时藉由如此的观点去思维父母的慈爱如何去报答。藉由如此的观修应用在修行和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对所有的众生,无论是短暂相处的,或者是已经相处长时间的周围的同修或朋友,就算是短暂的点头之缘,我们都需要把他们观想成他们过去世都曾经是我们的父母,这一世重新再相逢,无论时间的长短,我们都要抱持着及时把握佛菩萨和因果业力带给我们的善缘,好好地去对待这些如母的众生。
此是我香隆立嘉措简单地介绍初学佛者所应了解和遵守的修行基点之五。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