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读王维《过香积寺》,诗人为寻访香积寺,步入云雾缭绕的山中

发布时间:2023-07-19 10:17:31作者:大悲网
读王维《过香积寺》,诗人为寻访香积寺,步入云雾缭绕的山中

《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香积寺在今陕西长安县涵、滴两河交汇处的香积村,是佛教净土宗的门徒为纪念第二代祖师善导而建造的寺院。王维既笃信佛教,与僧人过往甚密,知有名寺,自然会前往造访,不过,王维似乎只知香积寺的大概方位,而不知其准确所在,因此开头两句便带有寻访的意味。“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诗人为寻访香积寺,步入云雾缭绕的山中,然而,香积寺恰如入山采药的隐者,“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于是,诗人只得凭感觉摸索着寻找了。这两句,既写出了作者寻访佛寺的热诚,又给香积寺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两句,意思更进一层。古木参天,又无路径可走,几乎要让人怀疑香积寺是否真在此处;然而林外飘来的阵阵钟声又表明,香积寺的确就在这附近。入山数里,始闻寺院钟声,可知香积寺所在之幽深,而古木四围,略无人径,又写出了香积寺的冷僻。尽管没有直接描写,这两句已从侧面烘托出香积寺远离世俗的特征。

但作者意犹未足,接下来的五、六句仍是虚写,通过对香积寺周围景物的描状来营构一种氛围。“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两句,采用了倒装手法,意思是林立的危石使流泉发出幽咽的水声,苍翠的青松使照在上面的日光仿佛也带有寒意。

王维写景,常常注重视觉与听觉的结合,并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因而不同凡响。《青溪》中的“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一联,正与此相似。清人贺黄公论词,有“无理而妙”之说,王维此诗中的“咽”、“冷”二字,便属无理而妙一类。

所谓“无理”,在于泉声之咽,日色之冷令常人难以理解,而其妙处则在传达出诗人既真实又独特的感受,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同时,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联相似,虽然形象鲜明,可以入画,但仍有某种言象之表的韵味在,非图画能够传达。

明人张岱《与包严介》便说:“《香积寺》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泉声、危石、日色、青松皆可描摹,而‘咽’字‘冷’字,决难画出。故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应该说,张岱所论,较之一般讲王维诗中有画要高出一头。

直到篇末,作者仍未正面写香积寺。“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随着暮色的降临,寺外的潭水更显得空旷寂静,诗人不禁联想起佛经中的一个比喻。《涅盘经》道:“但我住处有一毒龙,其性暴急,恐相危害。”毒龙实喻妄念。安禅意思是安然坐禅。

僧人在禅定中百念不生,所以说“安禅制毒龙”。诗人置身于如此清幽静寂之处,听寺钟低回,睹潭水空旷,自然会有一种近乎僧人坐禅的感受,似乎自己的心境也如同潭水一样空旷澄澈,种种世俗的烦恼都烟消云散。当然,也可以将“安禅制毒龙”理解为高僧降服潭中的毒龙,但那就不免过于坐实,与诗的总体氛围不类。

《过香积寺》之所以被视为王维诗作的名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联,其实此诗的妙处,似更在于那种以不写为写,多方烘托的终无一语道破的手法,在于全诗所传达出的那种空寂幽冷的氛围。

香积寺形貌具体为何,我们不得而知,但王维过香积寺时的心境与感触,却十分真切地传达出来了。清人戴熙论画道:“画有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过香积寺》之妙,正在“无笔墨处”。

苏轼是较早明确指出王维诗中有画特点的人,所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而他关于王维画的意见,同样有助于我们理解王维的诗,那就是:“吴生(道子)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翻谢樊笼。”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