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随顺世缘无知见

发布时间:2024-09-19 18:25:36作者:大悲网

  前面我们看了日记《随顺世缘弃知见》,知道了要想学佛成就,就要放弃知见,否则是不可能学好佛的。如果我们能够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自然能够做到随顺世缘无挂碍。所以,学佛的最最重要的是不能固执自己的成见,否则学佛是不可能有结果的。


 不管你有多聪明,不管你有多能干,学佛要想成就,都要彻底放弃自己的知见。这在历史上是有一个非常精彩的例子的,那就是香严智闲禅师的亲身经历。香严智闲禅师是一个非常聪明、非常博学的人,在百丈禅师座下有举一反十(我们一般讲举一反三,他是个举一反十)之说的人。
 他是一个博闻强记,精通三藏,于教理非常清楚明白,任何问题都能侃侃而谈的人。可是他不管是在百丈禅师的座下,还是后来百丈禅师圆寂后,到他师兄沩山灵佑禅师的座下都没有开悟。就是因为他的知见太深,不能于自己的本分事上刻苦用功。
 后来他的师兄沩山灵佑禅师知道他的问题所在,就拿了一个“如何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问题来问他。结果他在把自己的所有知见翻了一个遍之后,发现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乃至多次询问沩山灵佑禅师也没有得到答案。最后被沩山灵佑禅师逼得死了自己的心,去守南阳慧忠禅师的墓,当粥饭僧去了。
 当然他说当粥饭僧不再学佛法,只是不再看书增加知见了。对于自己受了这么大的刺激的问题,到底如何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这一问题一定是耿耿于怀,寝食难安的。只是没有办法从知见上入手,每天只能苦做功夫来解决问题。所以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才得以听瓦片击竹声而开悟。
  而且他写的开悟偈子也很特别,以至于仰山禅师认为这也是他的知见所作。因为他写道:“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这其中的言句,表现的还是知见上的事情。
 比如“忘所知”是很多古人开悟的时候对自己境界的描述;再比如“诸方达道者”这明明还是用别人的境界来说明自己的见解。所以,仰山禅师看了之后说:“此是心机意识,著述得成。”不认为是他自己的境界,所以仰山禅师要去亲自考察一番。
 当然香严智闲禅师这个时候是真金不怕火炼,一切是从自己的心里面流出来的境界,很快就又写了一个偈子:“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把自己内心的知见已经被扫除得一干二净的境界表达给了仰山禅师看。
 结果仰山禅师还是认为他还在知见上做功夫,还没有完全的洒脱。只能入如来禅的境界,还不能步入祖师禅的彻底没有知见、洒脱不拘的境界。当然这难不倒真正解脱的人。所以,香严智闲禅师随口又说一偈子:“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这下才得到仰山禅师的认可。
  其实,到了香严智闲禅师的这个境界,他不管是说什么或者是转身不理会而不说也是在说法了。因为他是真正地撇开了知见,已经步入了洒脱不拘的境界了。在很多祖师的公案中,这个时候很多大德是采取不予理睬的办法,或者叫转身回丈室去了等等。
  从香严智闲禅师的开悟过程,和仰山禅师对他开悟认可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知见是如何障碍我们开悟或者叫做明白第一义谛、开佛知见的。因为有深厚的知见,香严智闲禅师吃尽了苦头,最后被迫无奈才死了这条靠已有的知见来认识世界之心。在因缘成熟的时候,听瓦片击打竹子而开悟。
 也同样是因为他的知见深厚,而使得仰山禅师对他不放心,怕他耽误了一生。从而演下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公案。这里把香严智闲禅师的事迹在附录中列举出来,供大家参考。附录中是摘录自《480位祖师悟道因缘》中的香严智闲禅师悟道因缘部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