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太一词也大有学问
近年来“宫斗剧”颇为流行,从皇帝的宠妃“甄嬛”到称霸天下的女王“芈月”,乃至于“穿越”的“太子妃”,女性的性别定位、家庭及社会地位,不知不觉又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热点。乃至于前不久的“三八妇女节”也躺枪,有人主张“妇女”过于“家庭化”,应该改成“女人节”或“女士节”。也有人觉得相比女性,男性的地位其实“下降”得厉害,比如丈夫的称呼从“郎君”到“老公”简直就是“一部堕落史”,按照谈迁的《枣林杂俎》等史料记载,“老公”一词本来是指太监,李自成进北京后就有“打老公(太监)”一说。
其实相比丈夫的称呼,妻子的称呼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很低的,比如“贱内”、“拙荆”;近代以来,常把妻子称为“爱人”,在日语里“爱人”是情妇的意思,至今台湾地区很多人仍然觉得用“爱人”来称呼妻子不是特别妥当。现在通行的这些对妻子的称呼,“太太”可能是一个各方都容易接受的选择。
近代中国佛教净土宗祖师印光大师特别推崇“太太”这个称呼。印光大师虽然是晚清民国时期的出家人,但很早就懂得妇女能顶半边天的道理,他积极主张:“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印光大师为“太太”这个词找了一个非常典雅的出身,他认为“太太”一次源头可以追随到周代。周代有3位名字里都带“太”字的女性:太姜、太任、太姒。太姜是泰伯、仲雍、季历三圣人的母亲;太任生周文王;太姒生周武王和周公。这三位女性培养教育了三代数位上古圣王,成就千秋伟业,所以后世称妻子为“太太”,都是将妻子比做太姜、太任、太姒这样的伟大女性,所以说“太太”是“至尊无上之称呼”。
印光大师虽然对“太太”一词推崇备至,但多少还有点传统的母以子贵的意思在里面;最近上海学者龙飞俊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上海龙王庙的太太们》,指出“太太”不仅是女人,而且还可以是各路神仙。“太太”在上海方言中发音是“踏踏”,一般用来称呼“太祖母”即曾祖母或曾外祖母;不过上海话中“太太”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指各路神明,不论是地方信仰的神明,还是道教的或者佛教的神明,都可以被称为“太太”。龙王太太、东岳太太、城隍太太、观音太太、济公太太,五花八门,令人目不暇接。广大信徒相信“太太都是好的,都是教你做好事情的。”
在传统社会中,“太太”们是信徒的崇拜对象,一旦某位“太太”对信徒的吸引力降低,香火不旺,就会被称为“落难的太太”。当代上海城市拆迁改造,一些庙宇被拆除,庙中的神明“太太”们就被迁到临近的庙宇,所以现在有很多“太太”共处一室的情况;也有地方新建宗教活动场所,“太太”乔迁之喜的情况存在。
读到这里,“太太”在各位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应该越发高大起来了吧。原来“太太”不仅是伟大女性、是圣贤,还可以是神仙!在传统社会中,上海方言中的“太太”既可以指神明,也可以指人,不过被称为“太太”的人不是“凡人”,而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巫师灵媒,即能够“通神”的人。
有天主教界的朋友告诉笔者,上海天主教的老年信徒也称神父为“太太”,这是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在西方社会,人们常常用世俗生活中的“父亲”一词来称呼神职人员。《圣经》中常常用“父亲”来称呼天主(上帝)。父亲也成为对天主教神父(司铎)的尊称。
而在中国的语境下,“神父”被中国化为“太太”,也可说是基督宗教本土化、处境化的一个表现。原标题:宗教学中的“太太”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