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都说清规戒律多,没想到还有这一条!

发布时间:2025-01-06 19:31:02作者:大悲网
都说清规戒律多,没想到还有这一条!

唐王朝的三教调和政策,也极大的促进了佛教与儒、道的融合,而佛教宣传者为了发展佛教也极力依照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改造其教义,这都有助于佛教在文人士大夫之间的传播。佛教自西汉时传入中国到唐代已经发展了好几百年的时间,作为外来宗教,佛教一直在积极探求适合中国化的发展方式,其实中国从来没有被佛教化,但佛教确实不折不扣的被中国化了。佛教是印度文明对中国文化作出的最大贡献。

佛教要发展,就肯定要求得上至统治者,下至平民百姓的认可。虽然佛教的教义在某些方面确实与儒家传统思想格格不入,如儒家讲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不能乱动的,而佛教讲求要六根清净,因而要剃发:孔子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而佛教又要人遁入空门,又如佛家的理想人格是超尘脱俗,泯灭七情六欲的“超人”,要随缘而安,与世无争,主张消极的人生态度,这又与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是相矛盾的,但是佛教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积极改变自己的传播方式,主动找到适合中国的传播方式,经过长期的磨合,逐步进入中国人头脑,与中原文化相融合,找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一致的方面,求同存异,因而对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佛教的一些概念、意识、理论、思维方式以及价值体系,在’一些方面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契合,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佛教的处世哲学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一致的方面。佛家的理想人格是超尘脱俗,泯灭七情六欲的“超人”,要随缘而安,与世无争,主张消极的人生态度,这虽然与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是相矛盾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佛家的随缘而安与世无争的思想既与儒家的乐天知命、安贫乐道、穷则独善其身、安时处顺的态度相沟通,还与庄子的避世、游世的思想相一致。这是儒、佛、道相容相互补充,最后共同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明代佛教四大师认为,佛教可以“阴助王化之所不及”,儒教可以“显助佛法之所不及飞儒佛二者可以互相为用。德靖说:“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他宣扬孔、老即是佛的化身,就是视儒、佛、道为一。柳宗元与韩愈就对待佛教的问题上长期展开争论,柳宗元认为佛教教义不可斥的依据在于佛教的教义“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费然不与孔子异道”,“且凡为其道者,不爱官,不争能,乐山水而嗜闲安者为多飞。

佛教的道德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首先,佛教的善恶观念基本上与申国传统文化相一致。佛教认为,人有“三生”即前生‘今世、来生。而三世之间又是有因果联系的,前世的因是后世的果,而今世的果又会种下来世的因。因而人们就要忍受种种痛苦,要去积德行善,积累功德,来世便会获得好报。这种因果轮回的宿命论,便让人们要去行善,不能作恶。佛教将人的行为具体分为“十善道”、“十恶道”或者“五善”、“五恶气”“十恶道”是指十种必获恶报的罪过,与“十普业道”相对。

据《成实论·十不善道品》等说法,此十恶道为:(1)“杀生”,此中“五阴和合名为众生,断此命故名为杀生”."以四因缘得杀生罪:一、有众生,二、知是众生,三、有欲杀心,四、断其命飞具体四因始犯“杀生罪”。(2)“盗”亦名“不与取”。(3)“邪娃”主要指犯他人妇。(4)“妄语”,指欺证众生:“若身口意谊他众生,令虚妄解气是名妄语。(5)“两舌飞指有意挑拨离间语。(6)“恶口”指有意令人苦恼的伤心语。(7)“绢语”,凡出语不正,言不及义,以至心思行为不正,皆可以“绩”罪之。后三是“贪”“恙”“痴”三毒。

“十善道”,指十种可得“善报”的善业。乃以“善”为导向,对身、口、意等思想行为的规范。这十善是十恶的反面。东晋都超《奉法要》说“十善防心”,谓“身不犯杀、盗、短:意不嫉、意、痴:口不妄言、绢语、两舌、恶口气并以此为“天行”,即可得欲界天报的善行。“五恶”指的是:杀生、偷盗、邪娃、妄语、饮酒。。“五戒”即是“五恶”的反面。指的是佛教在家男女教徒受此戒后应终身遵守的五条戒律。

总之,不管怎么细化,这些善恶观念基本上还是符合中国传统道德的,除了杀生、饮酒之类的还不为中原人所接受。其实这些善恶观念基本上也是中国传统儒家所表明的,只是在儒家那儿没有细化而已。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我国就出现了一些“释氏辅教之书飞即宣扬佛教的善恶报应,笃信三宝等内容的书,其中有很多就是讲如何行善,如何不杀生的,可见佛教的善恶现是为当时老百姓所接受的。

在善恶观上,佛教与儒家都认为人性本善。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人皆可以成舜尧。禅宗则认为众生具有同样的真如本性,只要去掉上面所覆盖的妄念浮云,皆可一悟成佛。慧能说:“世人性净,犹如清天,惠如日,智如月,知惠常明。于外著境,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能明。故遇善知识开真法,吹却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泣皆现。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慧能还说:“人中有愚有智。

愚为小人,智为大人。迷人问于智者,智人与愚人说法,令彼愚者悟解心解,迷人若悟解心开,与大智人无别。故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可见,佛教也是讲众生平等,认为人的本质都是好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