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一个简单的念佛仪式
念佛仪式,有繁有简,可随各人喜欢;功德大小,则胥视行者心存诚敬多少而定。若无诚敬,任何仪式,皆失意义。
这里要介绍一个简单易行的念佛仪式如下:
每日早晚,向西正立,合掌问讯,或焚香顶礼三拜,念: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三声
阿弥陀佛 坐立均可,念百声千声或万声
南无观世音菩萨 三声
南无大势至菩萨 三声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三声
念毕,再念大慈菩萨赞佛忏罪回向发愿全偈一遍:
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
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我今大归依,忏悔三业罪,
凡有诸福善,至心用回向。
愿同念佛人,感应随时现,
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目前。
见闻皆精进,共生极乐国,
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最后,问讯或顶礼三拜而退。
注意事项:
1、家中若供有西方三圣像,须对佛礼念。
2、念佛时,记住要发乎心、出乎口、入乎耳。
3、佛数应由少渐多,不可由多渐少,又须持之有恒,不可或作或辍。
4、正课时念佛,平时更要念佛,以便佛不离心,心不离佛,净念相继,无有间断。
5、在秽处或躺在床上,不可出声念佛,因与律仪不合,只宜在心中默念,口念默念,功德一样的。
6、拜佛时,要拜佛如佛在,即要观想所拜之佛就在面前,我以最诚敬之心顶礼,这样拜佛,才能感应道交,福至心灵。
7、拜佛要注意三件事:(一)收摄其身,即拜佛时不得有任何不合规矩的举动;(二)郑重其语,即拜佛时不得与旁人闲话;(三)诚敬其意,即不得以轻心慢心拜佛,要心无旁骛,衷心诚恳。
8、凡礼拜务必从容,五体投地,徐徐而拜,不可急起急落,不管是拜佛、拜塔、拜经,或拜出家人,皆应如此。
9、念回向发愿文时,必须特别用心,要做到字字从心里过,以便在八识田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忌视同具文,随便背过,徒具形式,那是没有效果的。
10、上列之大慈菩萨赞佛忏罪回向发愿偈,古德说,此偈有大威力,能灭一切罪,长一切福,若每日如是,必中品生,如教人念,得大福报。若嫌之太长,可念普贤菩萨之发愿偈:“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或文殊菩萨之发愿偈:“愿我命终时,尽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两位大菩萨的发愿偈完全一样,只是一个七言,一个五言而已。
十二、古德时贤的金玉良言
有位文学家说,懂得利用他人的智慧的人,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在净土门中,有许多古德时贤充满智慧的金玉良言,读之令人茅塞顿开,有“胜读十年书”之感。希望念佛人要好好珍惜这些智慧的花朵,并以之作为自己进修的基石,做一个聪明的念佛人。
夫称三昧者何?思专想寂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悟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是二者,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
——晋 #8226;慧远大师
(编者按)思专,即心中只有阿弥陀佛;想寂,即除佛之外无丝毫其他的杂念存在。慧远大师乃中国净土宗初祖,他的这个“思专想寂”慈训,乃是念佛法门的精要所在,足为千秋万世后学之指南。
劳生役役,其止无日。地狱诸苦,不可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不修。
——后魏 #8226;昙鸾大师
如汝所念,遂汝所愿。
渐渐鸠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岂免衰残老病?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此真入佛之精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法门,速超生死。
——唐 #8226;善导大师
当于净土起增进心,于阎浮提起厌离心。
——唐 #8226;少康大师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世作佛祖。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宋 #8226;延寿大师
今人多好说参悟,好说了生死,不知在此土了悟甚难,谓之竖超三界。斯陀含,犹一往一来,况凡夫乎?此土众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后了悟。生西方一门,谓之横超三界,万无一失。
予见新生后学,才把一句佛顿在心头,闲思妄想,越觉沸腾,便谓念佛工夫,不能摄心。不知汝无量劫来,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断?且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自然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觉妄念重者,亏这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时,澜翻潮涌,刹那不停者,自己岂能觉乎!
——明 #8226;莲池大师
世人但知祖师门下,以悟为上,悟心本意,要出生死,念佛岂不是出生死法耶?参禅者,多未必出,而念佛者,出生死无疑。所以然者,参禅离想,念佛专在想,以众生久沉妄想,离之实难,若即染想,而变净想,是以毒攻毒,变换之法耳。故参究难悟,念佛易成,若果为生死心切,以参究心念佛,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
——明 #8226;憨山大师
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改变,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
勿贪世间文字诗词,而碍正法!勿逐悭、贪、嫉妒、我慢、鄙覆习气,而自毁伤!
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弹指归安养,阎浮不可留。
——清 #8226;蕅益大师
念佛三昧,其来尚矣。虽曰功高易进,而末世行人,罕获灵验。良由信愿不专,未能导其善行,以要归净土故也。
苟无真信,虽念佛持斋,放生修福,只是世间善人,报生善处受乐。当受乐时即造业,既造业已必堕苦。正眼观之,较他一阐提旃陀罗辈,仅差一步耳。
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刹之外,是我心内之佛。既是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如磁石吸铁,无可疑者。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也。
——清 #8226;行策大师
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是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末世修行,无越于此。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至。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
茫茫大梦中,长夜谁能寤。反恋梦中欢,将醒还重做。做得不如前,一错是百错。做得胜如前,依然空么罗。造了梦中业,从苦又入苦。劝君早回头,直走西方路。万缘都放下,勤修净业课。日夜望还乡,一心求觉悟。豁然心地空,即是真净土。弥陀忽现前,原来是这个。
——清 #8226;实贤大师
吾人生死关头,唯二种力:一者、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负债,强者先牵,此业力也。业力最大,心力尤大。以业无自除,全依于心,故心重能使业强。今以重心而修净业,则净业强。他日报尽命终,定生西方,不生余处矣。如大树大墙,寻常向西而歪,他日若倒,决不向余处也。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
有禅者问曰:一切诸法,悉皆如梦。娑婆固梦也,极乐亦梦也。同是一梦,修之何益?答曰:不然!七地以前,梦中修道。无明大梦,虽等觉犹眠。唯佛一人,始称大觉。当梦眼未开之时,苦乐宛然。与其梦受娑婆之苦,何若梦受极乐之乐。况娑婆之梦,从梦入梦,展转沉迷者也。极乐之梦,从梦入觉,渐至大觉者也。梦虽同,而所以梦者,实不同也,可概论乎?
——清 #8226;际醒大师
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既有真心切愿,必须至心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无论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及大小便利等,总不离此六字或四字,必须令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无二,心佛一如。若能念兹在兹,念极情忘,心空佛现,则于现生之中,便能亲证三昧,待至临终,生上上品,可谓极修持之能事矣。
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求生西方。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他法,又有何憾?
心跳恶梦,乃宿世恶业所现之兆;然现境虽有善恶,转变在乎自己;恶业现而专心念佛,则恶因缘变为善因缘矣。
当恪守净宗列祖成规,持斋念佛,改恶修善,知因识果,植福培德,以企现生消除业障,临终正念往生,庶不虚此一生,及亲为如来弟子耳。
——民国 #8226;印光大师
修道是修通大涅槃之路,修成佛之道。成佛之道是大定,心中有定就是在道。修净土,念念之中有阿弥陀佛;若心中一时无阿弥陀佛,即离了道。
修行人世间事尽量少管,佛门中事也少管,不要有是非人我,一心念佛,有空时间多看经,与佛菩萨交往谈天,岂不甚好?
金刚经由始至终解答两个很重要的问题,一是“云何安住其心?”一是“云何降伏其心?”在净宗就很简单:云何安住其心?阿弥陀佛!云何降伏其心?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便能安住其菩提心和降伏其妄心。
若想成佛就要学佛之慈悲。念佛人要有大悲心,对一切众生要慈悲,否则与极乐世界不相应。
对五欲六尘起贪求心,无有厌足,道业难以成就,往生净土必有障碍。只要对于世间一丝毫贪求心都没有,即可随时往生,感应道交亦从此处来。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造业决定受报。与其造恶业,不如造善业;与其造善业,不如修净业。
阿弥陀佛在因地中曾发四十八愿,我们的愿力若与四十八愿相同,可说与阿弥陀佛志同道合。以阿弥陀佛之四十八愿,作为我们自己的四十八愿,就容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
——净空上人
以上所列,皆高僧大德之语录;至于在家居士,如古时之王龙舒、彭二林,及近代之江味农、方伦居士等,对净土法门,亦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和宝贵的指示,特录于下,以飨读者:
凡闻恶声,则念阿弥陀佛以消禳之,愿一切人不为恶行;凡见善事,则念阿弥陀佛以赞助之,愿一切人皆为善行;无事则默念阿弥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于净土决定往生。
——王龙舒居士
子等归向极乐,全须打得一副全铁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锢;污泥中便有莲花出现也。
——彭二林居士
须知起念即妄,念佛之念,亦妄非真,何以故?真如之性,本无念故。但因凡夫染念不停,不得已,故借念佛之净念,治其住尘之染念。盖念佛之念,虽非真如之本体,却有趋向真如之妙用。何以故?真如是清净心,佛念是清净念,同是清净,得以相应故。所以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无念,故曰殊胜方便。
——江味农居士
修禅要无心无境,所以在禅定中,不管见何境界,皆是魔事。修净要有心有境,所以在念佛中,若见境界,凡所见与所念相符者,皆是正,所见与所念不符者,皆是邪。但还要知道:纵使所现之境,确为佛境,然若执之过甚,则亦成魔。楞严经说:“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远公一生,三见圣相,而亦不理不说,此正所以教后人:勿因贪恋、欣喜、分别、执著,而失念著魔也。所以与所念相符,尚且如此稳定凝重,何况不符。
说念佛是做无生的工夫,错了,实在念佛做的,是有生的工夫。目的是要离此娑婆,生在极乐国,所以念佛人,念念要做离浊世,生净土想。倘若误认为:念佛是求无生,那是自破其法,把净土的效用,连根掘起,可知这一错非同小可,而必须加以纠正。
不念佛时,并不觉得有念头,念佛时,反而觉得念头多者,这些念头,并不是念佛后才生起的,乃是本来就有,经念佛才发觉耳。一切众生,平日胸中,皆有无限妄想,憧憬未来,作生死根本,作三恶道根本,而主人翁向来迷于尘境,总不觉得。一旦经世途挫折,或善友提醒,乃幡然觉悟,精勤念佛,方才发现妄想众多,扰乱心体。此后若继续精勤,念佛不辍,则彼妄想,自渐次消灭,终得圆证真常,成就佛道。
不能六字都用心时,但著重一字,便等于六字俱在。大概:急念时,应著重“阿”字,缓念时,应著重“陀”字,则心自定,试之!
有相有语的念佛,是念应身佛,无相无语的念佛,是念法身佛。应身是有相的假佛,所以念应身佛,是为凡夫而说之法。法身是无相的真佛,所以念法身佛,才是为圣者而说之法。经中说:“端坐念实相”,这实相便是众生的自性,诸佛的法身,无相之相,故名实相。此外有相之相,不管他如何庄严,皆是虚妄,未离生灭。可知教念应身佛是方便,教念法身佛,才是究竟。不过,学者若不懂得实相念法身佛,还是照旧念应身佛,先做到往生极乐国再说。
禅与净土,关系密切,两宗行人,功夫粗浅者,每见禅净不同处,因仅见一边说无,一边说有也。功夫精微者,则见禅净相同,盖深知极乐四种净土中的常寂光土,便是禅家的最高境界,而禅门中的涅槃妙心,也便是真正的净土。不同是见其中途,相同是见其终点,造诣既异,故见解亦异也。
念佛明明是心住于佛,怎么说无住生心呢?须知净是净,禅是禅,这两门各有其境界,不宜混淆。凡有住生心者,皆有生处,凡夫住六尘而生心,住于贪嗔痴烦恼而生心,故其生处为三界六道。念佛人住于佛而生心,故其生处为佛国净土,境虽不同,其有生则同。生佛国的最后,还要把这一念——念佛之心遣去,才是无生无灭,无为无相的涅槃,这不但是往生以后的事,也是过三贤十圣以后的事。心中有一佛存在,这是净土宗的境界,并不是禅宗的境界。
——方伦居士
十三、科学时代的往生实例
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被称为科学时代,在那一百年中,缘熟而往生西方净土者,不知凡几,虽《净土圣贤录》和《往生传》尽量搜罗记载,亦难免挂一漏万,无法尽录。于此仅录在那个时期往生的实例十则,其中出家和在家众各半,以资证明凡信愿持名,不管僧俗,决定往生。又所录之出家众,皆乃近代佛门高僧,其伟大生平事迹,大家均耳熟能详,故不再赘言,仅志其往生时所现之瑞相,由所现之瑞相,显示其人,必定往生。
(一)
印光大师,乃净宗第十三代祖。
往生前,预知时至。公元一九四○年十月二十七日,示现一点小病,隔日即召集大众,宣布妙真法师为苏州灵岩山寺之住持。于是大众选十一月九日为升座日期,印光大师说:“太迟了。”又改选初四日,也说:“迟了!”最后择为初一,才点头说:“可以!”
十一月三日晚上,进用稀粥一小碗,接著告诉真达和尚说:“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四日凌晨一点半起来,坐著说:“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说完后,即大声念佛,二点十五分取水洗手完毕,起立云:“蒙阿弥陀佛接引,吾去也。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往生西方净土。”说完后,面向西方,端坐椅上念佛。凌晨五点,在大众念佛声中,含笑安祥往生,如入禅定,时年八十岁。
往生百日后荼毗,得五彩舍利珠百余颗,大小舍利花及血舍利千余粒,头顶盖骨裂成五瓣如莲花形状。
节录自《印光大师永思集》
(二)
弘一大师,虽以持律闻名,但笃志念佛。
晚年时神采气力渐衰,自知将要往生,因而尽力弘法,时常劝人听时钟念佛,依照时钟滴答滴答的声响,设想为阿弥陀佛四字。若是念六字佛号者,则以第一个滴为“南无”,答为“阿弥”,第二个滴为“陀”,答为“佛”。他的听时钟念佛,不失为一个摄心念佛妙法。
公元一九四二年春天,弘一大师前往灵瑞山讲经。不久之后,住在温陵养老院,在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为大众讲经,并向院中的老人讲说净土法要。二十三日示现些微疾病,拒绝医药及探问,只是专一念佛。二十七日绝食,只饮水。二十八日写遗嘱,交代妙莲法师负责后事。九月一日下午,在一张纸上写著「悲喜交集”,交给妙莲,并嘱咐注意:如在助念时,见我流泪,并非留恋世间、挂念亲人,而是悲喜交集所感。说完话,仍默念佛号。四日戌时(晚上七时至九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地往生了。时年六十三岁。荼毗后获舍利子一千八百粒,舍利块有六百块。
节录自《弘一大师永思集》
(三)
谛闲大师,一生教阐天台,行专净土。
公元一九三二年春夏之间,大师在上海玉佛寺讲《楞严经》,复应无锡居士之请,为讲省庵劝发菩提心文。因年事已高,炎热过劳,讲毕,即示疾。回浙江宁波,而精神日渐疲乏,乃息心休养,预备往生净土。虽没有什么痛苦,但饮食日减,身体日弱,遂将天台宗一切事务,交付妥当,令门人宝静等继续弘持。至七月二日午前,忽向西合掌,良久,说道:“佛来接引,我要往生了!”即令侍者,为之沐浴,更衣。继命寺众齐集大殿念佛。又令人扶行,趺坐龛中。午后一点十五分,于大众念佛声中,安祥含笑而逝。面色光洁,顶暖逾时不散。世寿七十五岁。
节录自《历代净土高僧传选集》
(四)
倓虚大师,一生亦教阐天台,行专净土。教导后学,修习止观念佛,逢人也谆谆劝以念佛法门。其门下因念佛的功夫深厚,预知时至而往生的人,不计其数。
公元一九六三年五月十日,大师讲《金刚经》至经中之十七分时,忽然感到疲倦,从此饮食减少,仍谈笑自如,风趣横生,经医生检察无病。同年六月十六日回到弘法精舍,准备后事,对大众说:“人生如戏,生如是,死亦如是,现在已经演完,该收场了。”有人劝他服药,大师说:“药能治病,不能治命,人命以无常为定律,无常到来,谁也难逃。我自己的生死,自己能作主,也自知去处。”并对弟子等人,诸多咐嘱,勉励各自珍重。
六月二十二日下午二时,自己把脉说:“脉博已乱,请扶我起来,我要去了!”说完后,趺坐结弥陀结,在大众念佛声中,安祥地往生。时年八十九岁。
弟子们为大师启建佛七共四十九天,圆满后荼毗,火化时白云缥渺,其香气传闻数里,获舍利子数千颗,骨花五大盘。
节录自《影尘回忆录》
(五)
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
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并在右耳,听一百声。然后两耳平均听一百声。或者摄心记数,初三声注入左耳,次三声注入右耳,再四声两耳一起听闻,共为十声。如此循环练习,才一个月就可大见功效,偶尔生起妄念,随时觉知,日子久了养成习惯,不必作意并耳而自然并入了。大师以此度化他人,得其传者,皆称绝妙。
公元一九六○年春天,律航大师将他在台湾住持的慈善寺交由广化法师接替,从此隐居静修,预备往生资粮。五月二十八日早晨,趺坐于连接大殿的寮房中,随众持诵早课,至念完十小咒,寂然入定,看见一场大法会,异常庄严,人数之多,世间未见。又见到已往生之莲友多人,因而自知往生的日子将到了,随即谢绝外缘,一心念佛,由每日一万声增至五万声。
初七日立遗嘱,交代后事。十一日未时(下午一至三时),沐浴完毕,到客堂,向西方而坐,对大众开示说:“你们有幸得以信佛,又得出家,是幸运之中最幸运的人。现今告诉你们,修行的法门非常多,而以念佛法门最为方便、最圆顿殊胜。你们看我念佛二十余年,现在临命终,一心不乱,求生西方,这是最好的证明。”又站起来举起两袖说:“看我不是很好吗?身无病苦,心不贪恋。”后来又说:“此生多么幸运,老了而能出家,又得你们这些道友助念往生。若不出家,此时为妻室儿女啼哭纠缠,哪里能一心念佛,不得一心,怎能往生?”说完就独自回寮。
过不多久,呼唤广化法师来,广化问他是否往生的时间到了?大师点点头。随即鸣钟召集大众助念,大师也随众念佛,刚开始声音紧凑而急促,渐渐小声而安定,随即安祥地往生了,当时是下午酉时(五至七点)。时年七十四岁。停灵三日,而容光焕发如生。荼毗后,获五彩舍利子数百颗,头顶骨现出莲花的颜色,半露舍利子,好像深红色璧石所镶嵌的珍珠。
节录自《律航法师遗著》
(六)
二次大战之后,香港何东爵士夫人,何世礼将军之母,全家是基督徒,惟何东夫人信佛,儿女非常孝顺,家中仍有佛堂,彼此并无冲突。她的往生,给香港人很大的启示。往生之日,她把子女们以及家中亲眷一齐召来,她说,我们一家宗教自由,但是我今天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母子一场,你们今天念声佛号送送我。这最后的要求,于情于理都讲得过。她盘腿一坐,坐了不到一刻钟就走了,从此她一家人都信佛了。她平时不说话,临终表演给大家看,结果度了一家人。
节录自净空法师讲述《无童寿经讲记》一书
(七)
台北莲友念佛团有一位李济华老居士,于一九六二年二月二十五日,向莲友讲《阿弥陀经》大义,讲了一个半小时,声音宏亮,讲完之后,向大家说:“我要回家了!”大家以为他年纪大,七十九岁了,要回家休息。没想到他下了讲台到客厅,在沙发上一坐就往生了。有人说,他两三个月以前就知道自己要走了,星期假日到老朋友处聊聊天,似有辞别之意。
节录自净空法师讲述《无量寿经讲记》一书
(八)
江味农居士,一生教宗般若,行在弥陀。从小就跟随祖父持诵《金刚经》,终身不间断。他所著的《金刚经讲义》,风行海内外,是一本哙炙人口的著作。他常常领众念佛礼忏,并讲大乘经典,皆指归净土,譬如讲《金刚经》时说:“‘则非’、‘是名’两句,即是开念佛法要也。‘则非’者,是说明自性清净,本无有念;‘是名’者,是说明妄念繁多,必须执持名号,以除妄念也。必应念至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妄尽情空,一心清净而后可。此即是所谓的一心不乱,不乱即所谓清净也。如其心净,即佛土净矣!”
自一九三三年起,一心常在定中,晚间无梦。但每遇春末夏初之黄梅季节,必定生病数个月之久。一九三八年四月,天气阴冷潮湿,仍然卧床不起。弟子等助念,终日不断,自己则常随默念,神志非常清楚。到了五月中旬,疾病日渐严重,而神志却更加清醒。五月十八日晚上,忽然说:“金光遍照,佛来接引!”于是合掌在大众念佛声中,安然而往生。时年六十七岁。
节录自《金刚经讲义》卷首
(九)
谢秀萱居士,她是福建福安县人,十七岁嫁到郑家,生活很苦,靠她做手工补助家用,生三男二女。她虽然不识字,可是天性纯良,很懂道理。不幸长子在二十九岁时病故,紧接丈夫也死了,次子月明又得重病。月明在病中梦见观音菩萨领他去看地狱,醒了之后就发心学佛,因为真正见到地狱,所以念佛非常努力,病也就好了。作为母亲的她,看见孩子如此年轻,就已这么努力,她不能落后,便也跟著用功了,让孩子带她去皈依。同时摆脱了家务,做起在家人穿的法衣,而且长斋念佛,一直很用功。到了七十八岁时,她每天都念佛八万声,达到不念而念的境地。一九八三年,她已八十八岁,临终前八天,她对孙媳说:“我已经见佛了,就要往生了,以后不吃饭了,你不必再给我送饭了。”她孙媳谨遵所言。此后八天她都不食饭,每天只是跏趺坐,搭著衣,念佛不断。念到第八天,她欣然的说:西方三圣来接引了!又说:佛的白毫光殊胜得没法子形容!说毕即合掌念佛,安祥坐化。火化时,在场的人都闻到异香,并捡到舍利子三十多粒,远近赞叹!
摘自律航法师《百日念佛自知录》
(十)
杨妈妈是贵州三穗县人。
她从小就成为镇远杨家童的寄养媳妇。十七岁时,与杨维新先生结婚。十九岁时,因为难产,非常痛苦而昏迷,梦见:自己跪在佛前,祈求生下贵子。承蒙白衣观音,送一个孩子放在她怀里,又用甘露水灌入她的口中,忽然觉得身心清凉而醒过来,孩子已经呱呱坠地了。
这个时候,她才知道自己已经昏死一日一夜,幸好公婆信佛,祈求观音菩萨赐大悲水,保佑媳妇母子平安,愿婆媳两人长斋拜佛,以报佛恩。大悲水一灌进口中,她就醒了,从此以后,她就长斋念佛。
不久,她先生入学选拔贡生而早逝,公婆先后过世,儿子也出外求学而后从军抗战,家中只剩下她和丫鬟罗蓉蓉,每天念珠不离手,佛号不离口,早晚课寒暑无间。她活到九十几岁,白发转青,牙齿掉落,又再长出新的。
公元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日战争胜利。她儿子杨少新,已荣升为司令官,衣锦还乡,率领外国妻子刁斯皮,两位孩子戎戎和球球,两位女儿梅姑和梅娘,以及洋女婿奚不得牧师等回来团聚。当时只有她儿子随母吃素念佛,其他人都信基督教,他们都认为杨母是魔鬼。
次年,孙女梅姑和孙女婿奚不得牧师在镇远建立悔心布教所,宣传基督教义,吸引了许多信众。
长孙戎戎,去湖南求学没有成功,因为交一些坏朋友而染上恶习,病危送到医院诊疗,护士施惠人代求观世音菩萨慈悲垂佑而很快痊愈,因为被护士小姐照顾和救命之恩所感动,而被说服,改信佛教,在公元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九日,向弥勒寺超凡和尚祈求受三皈依和五戒,法名了缘,腊月初日,娶护士小姐施惠人为妻。
梅姑因为夫婿奚不得牧师车祸逝世,伤心欲绝,也被惠人劝化而信佛,于公元一九四八年二月十九日皈依镇远西天寺不空老和尚,将悔心布教所,改造为悔心居士林。六月十九日举行落成及西方三圣像开光典礼,同时也启建护国息灾法会三天。通知教友,欢迎各界参加,请老和尚主持,并请祖母杨夫人为居士林林长。杨夫人在法会中精进不辍,十九日下午举行通俗演讲。杨夫人登台说:“第一,我要往生极乐世界,现在将居士林交给戎戎负责。第二,我劝大家要念佛求生西方,修行方法并没有什么技巧,只要日夜不停地念下去,工夫到家,决定往生。第三,我现在预先告诉诸位,我快要往生了,希望在座大德都可以亲自看见,以做为念佛的榜样,增加信心和愿力!”
到了二十一日法会圆满,有一千多人皈依。杨母登台对大家微笑地说:“我早已提倡青年信佛和佛化家庭。你们这些青年,现在都已皈依三宝,我家也是佛化家庭,这是我的孙媳妇惠人的功劳,使我能够实现毕生的愿望。三天以来,承蒙诸位功德加被,我的净业已经成就了。月前,观世音菩萨约定今天要来接我,所以我现在要向诸位告假了!”
戎戎、惠人和梅姑等人一齐跪下,母亲立刻阻止她们发言,并且严厉地说:“人谁没有死呢?连佛也涅槃了,但在我还没有走之前,我先请教诸位佛教的前辈,古人有盘腿端坐逝世(又称坐化或坐脱)、站著逝世(立亡)、吹著笛子水葬、自身起火焚烧,甚至以倒立姿势逝世;逝世的方式很多,敢问他们有没有笑著逝世的,如果没有我就笑著逝世!”她说完就哈哈大笑,笑声越来越小而逝世。
亲属们哭泣,老和尚立即告诉他们:“不许哭!不许动!孝子贤孙应赶快为她念佛,以使她往生的品位增高!”接著立即齐声念佛。
丫鬟罗蓉蓉忽然赶来大哭地说:“她老人家一个月以前写了一张遗嘱,留下一尊玉佛,告诉我说:她逝世时,特别允许我哭,其他任何人都不许哭、不许搬动她的身体,直到明天这个时候,才能够抬回家里办理丧事!”说完,她就礼拜老和尚和大众,笑著说:“诸佛大菩萨,请你们各自为法保重,傻丫头要开始哭了!”
于是蓉蓉就跪在杨夫人的身旁,放声大哭,哭声也越来越小,当哭声停止时,她也往生了。
老和尚说:“罗居士也已经往生了,请诸位加紧助念佛号!因为有生必有死,想要不死,先要无生。只要皈依佛教,遵照佛陀所指示的教法修行,必然能够证悟没有生灭的永恒境界。杨夫人和罗小姐就是事实的明证,你们大家都亲眼看见,一位大笑而死,另一位大哭而死,都是往生净土的瑞相。诸位有缘皈依佛门,已经有大善根,如果你们依照杨夫人教你们的念佛方法,身体力行,一定可以了生脱死,即身成佛!”
翌日,大家将遗体移回杨家办理丧事,杨夫人和罗蓉蓉的面貌仍栩栩如生。
摘自陈柏达居士著《净土的见证》
示念佛法门
蕅益大师
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云栖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可惜今人。将念佛看做浅近勾当。谓愚夫愚妇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终日悠悠。净功莫克。设有巧设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动以参究谁字为向上。殊不知现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离过绝非。不消作意离绝。即现前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自超情离计。何劳说妙谈玄。秖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一得往生。永无退转。种种法门。咸得现前。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遇宗门人。又思参究问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钵。此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嗔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佛也。
要到一心不乱境界。亦无他术。最初下手。须用数珠。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久久纯熟。不念自念。然后记数亦得。不记亦得。若初心便要说好看话。要不著相。要学圆融自在。总是信不深。行不力。饶你讲得十二分教。不得千七百转语。皆是生死岸边事。临命终时。决用不著。珍重!
示念佛三昧
蕅益大师
念佛三昧。名宝王三昧。三昧中王。凡偏圆权实种种三昧。无不从此三昧流出。无不还归此三昧门。盖至圆顿之要旨。亦三根普利之巧便也。众生心性。一而已矣。只此一心。法尔具真如生灭二门。正随缘而不变。名真如门。即不变而随缘。名生灭门。依真如门说圆实教。依生灭门说偏权教。离真如无生灭。权是实家之权。故可为实施权。离生灭无真如。实是权家之实。故须开权显实。为实施权。有藏通别教之三。开权显实。统惟圆教之一。权实四教。无非念佛法门。
所谓念自佛。念他佛。双念自他佛。约四教成十二种念佛三昧。又常行等四种三昧同名念佛。一一三昧。各具十二。则四十八种。复次。念他佛者。或念相好。念法门。念实相。以例念自念双。亦可各三。广历四三昧。四教则成一百四十四种。一一种。复有无量境观差别。非言可宣。而持名一法。出佛说阿弥陀经。仍在前来种种三昧之外。观经云。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名字是也。此持名法门。虽似曲为中下。仍复最顿最圆。盖所持之心。无论解与不解。当体无非一境三谛。能持之心。无论达与不达。当体无非一心三观。
请尝言之。六字弥陀。为因名故名。为因心故名。为亦名亦心故名。为非名非心故名。若因名故名。名应自持。何待心持。又名能自持。与心何预。若因心故名。是心本有名。则不持时。名何不现。若亦名亦心故名。名能有名。何待于心。心能有名。何待于名。又此名字。谁半属名。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