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讲座22(第二品)
善能分别众生语言 。菩萨在说法的时候,让大家都能听到他们所能理解的语言,这就是善能分别众生的语言,那么这更是善能分别了。《称赞大圣功德经》说: 傍生是畜生,鬼亦闻着如来以随类音而为说法。 而佛菩萨渡生,畜生它能够听到,它所能懂的语言,在对它说法。鬼也是如此。随它的类的语音。众生是无边,众生语言也无边,但是法身大士都能够解了。这是第一步,善能分别众生意,而且还能随其本类的语言广为说法。这些功德啊,所以就是说你越成就了,你这个功德就越好做了,就是说火车头你没有上轨道就不好办了。走一步都很难啊,火车上了轨道那就疾行如风啊。到了这些情形之下,到了三果的阿罗汉,三果的阿罗汉之后,他在耕地的时候,那些蚯蚓自然离开他的犁头三尺远,所以就没有杀生的罪了。所以越修就越好修,到这个,你这个一分身无量世界,你这个说法可以遍及各类众生,异类众生就可以随类得解。你这个功德有多大啊。所以难还就难在我们种情况下,所以我们现在急于啊。
底下我们只讲这个 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这个今天讲完了,我们就结束了,我们先讲这个真实之际,这段里说如(真如的如)、法性、实际,这三个名词都是诸法实相的异名,不同的名称。 如 也就是诸法实相,法性,实际,实际就是真如,诸法实相也就是真如实相。我们这个际字,《甄解》有个解释,实相这个妙的地方,尽理至极,把这个理体穷尽了,理体穷尽了,理体到了极,至极无以不加了,叫做际。这个本体,从穷体彻其本体到了无语不加的境界叫作际。所以这么来看,真实之际,真实也就是实相,真实之际就是实相的妙理究竟到了极处,登峰造极了,这个称为真实之际。那么这个真实之际就是佛的知见,佛的所知,佛的所见。所以《法华》说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要出兴于世,就是为了这样一个因缘。
说大事因缘故,什么因缘,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啊。佛要把佛的知见开显出来,示现出来,显示出来。众生闻了之后,就可以悟入这个佛的知见,入佛的知见,所以就是这样一件大事啊。真实之际是什么?就是佛的知见,佛的出兴于世就是开化悟入佛的知见。《会疏》解释这句经,他说是开显真实为显示,说开化显示,显示怎么讲呢,你把这真实的显出来就叫作显示了,就是指的把十界都归到一乘。十法界,众生是六界,加上声闻、缘觉、菩萨,九界加上佛成为十界,四圣六凡,上头四个界是圣,下头六个是凡。四圣六凡就称为十界。汇十界归依一乘,把十界都归在一佛乘。克成菩提,决定成菩提,这个就是所显示的。真实之际是什么呢?就以一佛乘为法,延续故,就是这个法的边际是什么,全体所达到的就是一佛乘,都是要成佛啊,一切本来都成佛,要恢复自己的本来啊。那么这个就是《会疏》解释的 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就是使大家都归到一佛乘,克成菩提,这是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甄解》他讲,他这么讲他说如果以小乘偏真为实际,小乘教破了我,无我,人我的我,没有了,所以过了咱们这个生死啊。他也见到了空啊,但是他这空啊,偏于真啊,真空啊。他就没有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广渡一切有情,无有厌倦,穷未来际,这样广大心他没有了,他偏于空,他以这个偏真当作实际。渐教来说,虽然大乘一步一步修的,一步一步进入的,有次第的,有阶梯的,以离二边为真实际,离开空有二边,众生跟佛两边,离了两边,离开一切两边,这个是真实之际。一步一步深入,若依圣道实教,咱们这个圣道真实之教呢,诸法实相是真实际,所以这个经中所有四依啊。要依什么教呢?要依了义教,不依不了义教,什么是了义教呢?说诸法实相是了义教。现在有很多人搞佛学,他是依那个不了义教来批判了义教。说这个事,这么干的人还不少。这个和佛的四依你怎么把他结合起来,所以诸法实相是真实际。若依净土呢,以光阐道教作为行权方便啊。我们宣传这个教方面,誓愿一佛乘为真实际啊。所以如来,阿弥陀佛我们称为一乘愿海,六字洪名啊,所以极乐就是如此,他一乘的愿海,一切众生终究入他一乘愿海之中,二乘种不生。你只是自己想自觉,想自利的人,你不能生到极乐世界啊。说去的都是发大乘心的人,你这没有发大乘,你最后临终时发大乘心,你才能往生啊,才能利他,而所以这个教化全是大乘的教化。当然你生前所积业的多生修习的容易先成就的,你先成就的小乘这些个法,那个时候你见思惑都断了,那么你就是证得阿罗汉了。我觉得这个阿罗汉只是个过程,就是他所达到断惑情况相当于阿罗汉,而不是说他只是自了,完全是个阿罗汉那不行,他这个二乘种不生,所以一佛乘是真实之际,这一佛乘是大愿之海;所以这弥陀愿海是以一实真如海,是一实法界,真如之海,这个愿海是圣道守理,完全守住了这个理体,没有背离这个理体,不是唯理。所以我这个先师就常有这话说,现在这些学者都太唯了,所以唯心唯物太唯了,唯物也不对,辩证才行啊。我们说圣道守理而非唯理,不是唯理,净土以事,事相来往生,这样来渡众生,也不是仅仅都是事。于众生所入,众生入门来说,就有从事、从理这讲来的,从空从有这样进来的,有不同。可是从诸佛赞叹来说,因为十方诸佛在《无量寿经》,在《阿弥陀经》十方诸佛都赞吧,这是鸠么罗什翻译的时候,简化成六方佛赞,你们要看唐译玄装大师翻译的十方。这些书都来了,净空法师送来的书都有,你们可以翻净土五经读本里《阿弥陀经》有三种,大乘玄装翻译的十方佛赞,现为六方佛赞,所以这十方佛。《无量寿经》也是十方佛,十方佛都有名字。《阿弥陀经》里头,鸠么罗什大师也译,有六方也就够了,六方可以包括十方,四方上下也都有了。六合嘛,六方包括十方,十方佛都赞叹。净宗啊,就都站在誓愿一佛乘,一实真如海,为真实之际。所以我们要知道,虽然有种种之不同,而诸佛见之赞叹这个真如一乘之海,所以我们以这个一实真如海,均以此净宗来看这个是真实际,这些说法并存。当然这里有小有渐,小乘和渐教的人,他都有他的契合,他们就可以从这进入,整个的乘教就是以诸法实相,我们净土也是以诸法实相,但诸法实相从净土宗弥陀大愿表现如这些事变成这些事理不二,事跟事,事中就是理,理中就是事,这事都是从理这产生的,波都是从水出来的,所以波就是水,水也就生波,水跟波也不二。事跟理也就不二了,所以事理不二,而且到了咱们圆教事事无碍,殊胜的法门。《会疏》这个地方说明以咱们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就是要开化显示这个弥陀一乘愿海,一切众生只是,哪怕一念的净信?,皆可以生在一乘愿海之中而得渡脱,所以这个方便大家要知道,这是大悲大智的结晶,密教所以就说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以这个方便作为究竟的圣道的究竟之处。因为你大悲大智,如果,你空有大悲大智,你起什么作用,你不去重要落实,在怎么去救渡这些众生,怎么去救世主渡这些愚妇愚夫。我喜欢什么我就专搞这个,我不喜欢这个我就不搞,别人那愚妇愚夫他不能喜欢你所喜欢的,你喜欢的直管喜欢,但是要能够愚妇愚夫所能接受的,愚妇愚夫所能得渡的,所以一乘愿海,这是大智大悲的,最殊胜的结晶。上面我们谈了净土宗,底下我们谈点禅,就是这个上有禅师,他这个跟别的净土宗略有不同的,我们从来不压禅啊,而是赞叹禅啊,提倡不提倡你现在还得参话头,但是时常是赞叹禅啊,所以大家能够融会,有禅有净土,有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这种根机不多,无禅不要紧,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跎。参禅开悟的人,阴境现前,你还不能不受后有,来生你还不知道是什么,当然还可以有智慧,但这么转下去,如果不能进修,一生不如一生。慢慢这一点慧的光辉就显现不出来了。我们要是从这底下圆会宗下而谈教谈宗,布代和尚之话 祗这心心心是佛 。他的四句我就选一句,祗这心心心这个心字,十方世界最灵物,最灵的东西了。纵横妙用可怜生,妙用纵横你觉得可了不得了,那是可怜的很啊。 一切无如心真实 ,一切都没有心是真实的,说这是宗下的。这个我摘两句,祗这心,心心是佛,一切无如心真实,所以真实之际也就是说的自心,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就是开化自心啊。明自本心,见自本性,就是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所以这个,但是念佛法门跟这个不是两个事,我们这个《观经》的话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所以能念的就是佛,所念的还是佛,能念的佛就是本心,就是真实之际,就是佛,所以说一声佛号一声心。《大积经》上说: 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即无上深妙禅。 所以我们把这个禅和净把它融会到一处。密宗还说,声字皆实相,这又进一意了。我们常说实相无相,他忘了实相也无不相,所以密宗很要紧的声和字都是实相,念咒是声,观想字种是字,观一个字,念一句咒。声是什么就是实相,这是密宗最根本的,所以这个密宗大家就是说你不明白这些,以为这是什么密诀,是个什么东西。所以你这见解就是太低了,你理解没有理解到,见解理解不到。你这个持诵,这里就变成了有为,求什么得什么,普普通通的,所以虽然是修去念也不容易相应。那么在这个真实这两个字里头在咱们这部经有三处,这个地方一上来就提出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所以一品就是如此,我们就是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在第八品法藏比丘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这个是真实的慧。第三品里头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要给众生真实之利,所以这一部经三个真实可以概括了。首先我们这是真实之际是真实,第二个是阿弥陀佛住于真实之慧所庄严成就的。第三个所给众生的是真实之利。我们要抓住这三个真实,在以后我们再研究这个经,我们就抓住这个纲领,那么今天我们就到这。上次讲到真实之际,这是一个根本,这是由于这部经啊,它是从真实之际所开化显示的,一切圣众他都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之际的含义就是真如实相,到了究竟彻底境界。由于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因此这一部经阿弥陀佛就住真实之慧。真实之慧从真实之际所产生的,由于住于真实之慧来庄严净土,有了净土法门,就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这三个真实,真实之际,真实之慧,真实之利,是这一部经的画龙点睛的地方,是精要部分,一切都是围绕着三个真实。那么底下我们还要碰到真实之慧,真实之利,到那个时候我们再来联系真实之际。
底下我们看到 超过世间诸所有法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必需要参考一些好的注解,给我们一个启发,不然的话,往往就很容易忽略了。《净影疏》的看法,他说世间是什么呢?就是分段生死,一段一段的,活了死了,活了死了,一段一段的,这一辈子是一段,下一辈子又一段,这个生死,这个生死阿罗汉可以了,所以这分段生死。再有变易生死呢。那这个菩萨到了三贤到了圣贤之位,有四十二个位次,这么说的比较多,那还有稍有些不同,那别管,总有一些位次,从一个低的位次,到一个高的位次,一个变化,所以初地菩萨不知二地菩萨举足下足之处,所以好多人到这个地方很很含糊。他不知道是个不可测,他只以为是个程度的差别,可他不考试,这个同学考60分,那个同学考90分,那么他比我多30分,这个差别,那就是咱们世间的差别。所以他得90分你一看他卷子全懂了,他都答的正确一些,你都能了解。这个位次差你无法了解,他初地菩萨就不知二地菩萨在什么地方举足下足。禅师说,神秀对六祖只能够迷?,他不能了解六祖啊,你看,这两个人当时都是泰斗,但是他不能了解六祖,他对于六祖只是迷信而已,只是仰信。就是因为先师的衣钵在他那,他一定比我强,强在哪神秀无法了解。禅宗厉害就在这了,不是程度上的差别,大家都以为是程度上,就是摸不着门啊。所以这样给大家讲这干什么,说明变易生死,从一个低的位置变一个高的位置是一个生死,变易生死没法讲啊,也太笼统啊。这大家多清醒啊,也就是说变易生死是到了圣贤位中了。在这个位次之中舍一个低的位次,到一个高的位次是一个生死,这个生死是一个变易生死,这两种生死都可以成为超越,这个就是所谓超过世间诸佛有法,就是指的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中种种的法,一切的法。这个都超过,不但超过我们世间的这一切,凡夫六道的一切,连变易生死中的阿罗汉,缘觉,菩萨一直到等觉,这都一切法都超过了。这么一讲,这两句话的含义都出来了。所以我们常常很多人都讲解这经,都是把很深的意思说浅了。这个就名为是宏扬,实际有些是谤法,总免于谤法的很难啊,所以依按自己的意思去猜测就是很难逃这个谤法的罪。这个《净影》是中国人,是隋朝的,就是慧远大师。《合赞》是日本人的,他的解释强一点,他说是 超过分段、变易二死 。这两种死都超过了,不但超过我们凡夫的这个六道中轮回的这种分段生死,而且超过贤圣位的这些变易生死。安住出世二空之智,二空是人空,法空。阿罗汉只达到人空的境界,他还有法空,他还要修四谛法,修四谛法可以证涅槃,这些法执还在嘛,有所修,有所证,有所断;那么要把这个法也空了,这二空法安住于人也空,法也空,二空的智慧,那么这是什么呢?就是成就智德和断德,一切烦恼都断了,说这生死都出的是断德,怎么才能够断,你得有智慧才能断,这智慧也是圆满了,你成就了,智断二德,所以这一句话就引出了智断二德了,都已成就了。《会疏》这是日本人翻译古说的了,现在学西方搞得有一些走样,搞学术了,关于净土宗的古代注书的有百十来家。《会疏》曰: 三界虚妄,皆不常住,总名世间。 那么他就说欲界、色界、无色界, 众生国土,臧否万差,是名诸所有法。菩萨深以大智慧,达性空相,故云超过 。如何理解超过这一切一切的差别,也就是说这句话的含义也就是达到平等的地位了。菩萨由大智慧的原故达到性空无相,就叫超过。就刚才我说的,离开差别了,由大智慧故,认出了本来,直到性空离一切相,这叫超过。所以三个人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是用的文词不大一样。这《甄解》呢,比以前稍微有些不同,这世间诸佛所有法者,有为可破坏,为什么说世间诸所有法啊,因为世间的一切法,我们可以给它下个定义,统统有为,可以破坏的叫作世间。他就不跟你说什么了,很笼统的说了,而且指出原则了,凡是有为可破坏的,就叫作世间。比如依正,有依报,有正报,有善有恶,有因有果等等,一切有为诸法,叫作所有法。菩萨就能够知道一切三界就都是虚妄。《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都是虚幻。可是他知道都是虚幻而行于世间,并不舍世间。知道世间空幻,还不舍世间,知道众生等空,而仍然救渡众生,这叫作超过。所以就是说我要选择一些好的注解对我们是很有帮助的,所可惜的我们不大容易知道怎么选,要看到一个坏的注解那还不如不看了。那么这四个引了四处都是对的,但是最后《甄解》所说正契合本经。《维摩诘经》的话,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啊,虽然知道一些佛国和众生还都是空啊,而常涉净土,教化诸众生,就跟这个意思完全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往往通达就好了,一部经里头,你一个经真通了,什么经都通了。就是这事,实际是一件事情。我们这么去体会,你就看不出净土宗和《金刚经》,比如说念阿弥陀佛和《金刚经》是两回事吗?这两个好象是矛盾啊,那是你有矛盾,所见也就矛盾,照这样一个观点,那这个经有什么矛盾啊。知道一切国土众生都空,阿弥陀佛还成就这极乐世界,来摄受一切众生啊,这叫作超过一切啊。所以这还有什么差别呢,一味了,所以我之所以要来,我之所以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圆融一些,能够通达能够达到一味。不要闹法,斗争牢固。现在是末法,斗争牢固时期,大家现在还不知道末法的现象,你说我不好,我说你不好,这个法门说那个法门不好,那个道高等等也是如此,这就是佛说的斗争牢固。末法现象、衰象。我们如果能够圆融,不但赞叹自己所修所说的法门,对于别的我们也同样的赞叹,这还斗争吗?大家这就安定团结了,这讲了这两句,我们一看就明白了,但是这些个见解,把我们引深一步,提高一大步,我们看完自己这么一看,自己得了一个注解,那么再把注解看一看,得到很大的提高。
心常谛住渡世之道,是说的来参加法会的这些菩萨之德,这么些人都来听法,而且是无量无边。那么这是什么我们要知道,就是启发我们对这个法的重视,来听经的人,心常谛住渡世之道。谛就是安啊,就是安住啊。所以《净影疏》说,心常安住于真实无为度世之道。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这些在家出家的菩萨常常安住在出世无为,真实法,无为法,这些度世之道。心常谛住度世之道。谛住是安住。《甄解》说: 出有为,证无为,而不着无为,故云谛住。 他就是把这谛住更进一步解释一下。《净影疏》说安住,怎么叫安住呢?《甄解》的话很好,出了有为,跳出了有为啊。所以我有一次见了法师,我说好好的无为法,到了大家手里头变成有为了,不要以为我这也是成天在作佛事,而以为也是佛事,不知道你这是有为的佛事啊。出有为跳出了有为啊,证无为就是这个你实践做到了无为,不是嘴里说无为,嘴说说无为,鼻下写无为,这不是事啊,叫做说食数宝。我说有今天吃什么好东西了,这是银耳啊,什么什么的,嘴里说,说得再好,你还是饿啊。数宝你这数多少钻石,多少金条你都数出来了。这是人家的东西,你一无所有,你这数一数,所以这个不行吗,要出了有为,而且是实际中证到了,不是说食数宝。你是真是吃,真的是得到了。证无有为。 这底下这句话就有矛盾了。真实得到了,这个得字要一执著就坏了,不著无为。出有为,证无为,这就叫超过。所以什么都 一着 就把无为法变成有为法了。这个无为法的功德是不可限量的,有为法就是可限量的。我们从数学可以知道任何一个数跟无限大相比等于零。这个除什么被什么相除就是个相比啊。任何数让无限大一除等于零啊。这个数大家应该知道的,其余的一切有为功德跟这个无为功德一比,你这个有为的功德就忽略了,不算个数啊。所以为什么龙女八岁成佛,她是无为无限大的功德。畜生女,龙是畜生,畜生的女,只有八岁成佛。所以这一切,灵山会上屠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以真正达到无为其功德不可思议。我们这一念佛,真的老说念,这就暗合道妙,不管有为无为,只要去念,暗合道妙。就暗合了,你这什么都忘了,就剩这一句了,这就是即无为还不著无为,所以越是高的法越是简单。所以道教有句话,下士闻道大笑之,下士这些道啊,可笑可笑,他坐着三轮听我的话就可笑,你这念佛这么高,可笑可笑,他不知道这个道理。为什么我们临终十念,可以往生,就是阿鞞跋致,都是不可思议的。那么把这个谛住讲得很好。那么这个菩萨心常住于无住,住涅槃这个必免了语病,要常住涅槃,你这涅槃成了个住处。他这无住,住涅槃。你住一个无住之处,所以这个语病就少一些,但是凡是有言语,总会有些语病的嘛,所以我们善于体会他的意思,这个叫作常住。心常谛住,一个是安住,一个是常住。他就都解释了,那么《会疏》的解释呢,没有新的意思,我们就不讲了。
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 万物万法总得说就是一切,一切诸有吧,自在呢。就是通达无碍了,通达了没有障碍了。《法华经》序品里说: 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有为法就把它成了一个结一个扣,拴住了牢固了。把你束缚住了,那么就不自在了。被束缚了嘛,有结都消除尽了嘛,就自在了。那么再有自在的含义,施为无壅,神通自在,壅就是不通啊。这些施为没有什么嘛,都是通畅啊。神通自在啊,而且不仅仅是啊,这就到了这个,所谓神通,神通当然不是坏事了,而且是成就的人自然会得到神通,但是我们如果不求觉悟,首先要去求神通,那你这个方向就错误了。这个方向的错误你就必定是走到一个错误的路,你越走的精进你越走的长,将来要退回来的就越费事啊。所以神通,佛菩萨都有无量的神通,所以神通是好事,但是神通是圣末边事,是圣道中末了的边上的事,所以比神通有许许多多更重要的事,那才是我们值得留心的地方。所以这里头提到了神通,所以把这个提一提,所以黄檗大祖师那个气魄,他没有入道的,跟一个人结伴去游方,走到一个地方,山水来了,就成了河了过不去了,那个人就把那草帽一丢,他就往下一蹦,这水就漂过去了。那他招呼黄檗你来你来,黄檗说早知你如此,我打断你的狗腿,我后悔不跟你这个稍子做对,就是我没有想跟你这个稍子也不好翻译这是土语,我没想到跟你这个饭桶,一块搭伴,早知你如此打断你的狗腿。那现在的人那不跪下来磕头,以为不了得,你这漂水而过,所以这种胸襟魅力,所以黄檗底下,临济三次问法,三次答,临济大开悟了。临济儿孙遍天下,全中国的禅宗都是临济的儿孙,临济的师父就是黄檗。他没有悟道的时候就是这样胸襟气魄。根据这上面这些讲解,我们的心有所累有所牵挂,你就随着境界而转,碰见了好你就高兴,不好你就不高兴,见色闻声,你的身声音你的心就随着你所见的东西就转了,就随物而转,随物而转所以就被烦恼把你捆住了,就是随他转,因此有人说你这是大德啊,修行的好,我们都向你学习啊。听的很高兴,有人骂你一句,你就不高兴了,你随他转,你自己没有作主,他叫你高兴你就高兴,他让你不高人你就不高兴,为烦恼所著。凡夫就执著于诸有啊。这些东西世间所有物啊。这个功名富贵啊,妻儿子女啊,这些所有啊。二乘滞空,阿罗汉他们就停止在空里头,皆堕落在情执之中。所以我们这个大乘法啊,是以判成阿罗汉是堕落的。这《楞严经》就说为什么很多修行人没有成就,以滞于阿罗汉,以至于成为魔的魔子魔孙,都成为堕落。这五十二种阴魔,最后一种魔就是成就阿罗汉。大乘法,明明是佛,你这个怎么执着于自了,不明白自己的佛性,这是堕落。所以凡夫只有二乘滞空,所堕落在情执之中都叫作心随物转啊。因为空即是色,你滞空,空就成了色,色就是物嘛。你以为空就是没有物啊,你空就得有空相嘛,那就是物嘛。这个道理咱们都懂得,我就听爱斯坦讲的,这思想就是物,有很多党员对爱斯坦的话容易接受。我亲自听他说的思想是物质,因为它是存在的,它有它自己的规律,不能用于主观意志去改变它。他讲得很好嘛,你的思想我怎么能改变你,你在你脑子存在的,我又不能改变,既是存在又不能会被人家主观东西所能改变,这就是物质。所以思想就是物质。那么再引申入到佛法上说阿罗汉滞空,空即是色,还是随物转。所以在万物不得自在,在一切法前他就是非常被动。那么大士就深达法性,不但达法性而且深达法性,所以他当相离相,不是除相离相。所以很多人首先把一个相除掉,才是离相,当着相就离相。所以宗门就说: 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你对于万物你知道无心就空了,你哪怕万物来围绕你啊。所以老是想躲避,找个什么地方才能修。这都是被物所转啊。而就是想找一个清净的物而避免这些烦嚣的物,你无心就完了嘛。当相离相就不随物转了嘛。当相见一切而离一切相,你见着一个美女的照片,你无美女之相,那就跟一个花的照片就有什么分别呢,跟一个树的照片有什么分别呢,你都不为它所转啊。再来一步,物随心转,东西可以随你心来转,所以随意自在了。《净影疏》云: 由于成了胜通。 得到了殊胜的神通,所以对于一切东西可以变化随意。那么这样就可以对于众生,让他们得到利,所以成为利物,这个叫做自在。所以一切万物随意自在,后头又加上一句,不但是不为物所转,而且神通变化可以出现一切物来利乐众生。所以后头阿弥陀,法藏比丘出家以后,后来成为阿弥陀佛了。在成佛之前,手中常出无量珍宝,可以为众生服务,他这就是神通自在了。不但不为物转,而能转物了。这一种转物《净影疏》的这个解释也是对的,由于神通而转物,实际上我们不是只有在得了神通之后才转物的。我们如果真能当相离相,也就是转物啊。所以宗下就说了,青青竹叶,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所以看看咱们好些竹子那都是法身啊。竹叶都是法身,那个菊花的黄花开得很好的一朵一朵,那都是般若,那这不就转物了吗?你要看见又是世间的竹子,又是世间的黄菊花,这都是世间的色。我都得远离,这个你就被它所转了。或者你喜欢,你贪恋爱护倍至,它要是花谢了你就哭,这也是被物所转。转物呢,他就是法身,就是般若。的确都是如此嘛。所以这也是不待神通,不必等待神通,众生也有份,所以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就是如此。不住于这些相,这一切我都能够随意自在。《首楞严经》应该称《首楞严》,首楞严的含义翻译成咱们这个音说这个意思不好释,所以用他原音。他的意思是一切事究竟坚固。所以万物都是究竟坚固。那就竹叶就是法身,黄花就是般若。你这不就转物了吗,你这就可以随意自在了。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这些大菩萨就这么慈悲,庶类就是指众生,为一切众生应当作不请之友。《会疏》就说众生背觉合尘,他糊涂了,他离开了觉,他背觉。所以就沉迷啊,就漂流啊,沉迷在烦恼之中,飘流于生死之海。生盲无目,天生的瞎眼,这个大家就说从生下来就是瞎子,没有眼睛啊。他就没有想出离之心,所以菩萨就怜愍他,没有疲厌,普贤菩萨这个十大行愿,他就没有疲厌,所以怜愍他,他就常为不请之友,不等众生请求你,他自己来帮忙。因为众生生下来就没有眼睛,他怎么知道会请求呢。所以《阿弥陀经》佛不问自说,也正是不请之友啊。这个《法华》三请而后才说,《阿弥陀经》没有人请,佛自说,这就是不请之友了。最典型的了。怜愍故,大家不能问到这,怎么想出问得到净土法门呢。所以就直截了当。《阿弥陀经》直接佛就告诉你了,不请之友,爱护啊。《涅槃偈》曰: 世救要求然后得,如来不请而为归 啊。世间的救度者,都是你得要求他,然后你才得到你所要求的东西,但是如来呢,就不是这样,如来不等你要求,不等你请求就来,让你得到归宿,让你得到依靠,所以这就是真友。所以《维摩经》就说: 众人不请,友而按之 。不等别人来要求,就去跟他作朋友,相安啊。就作为不请之友,那么这些菩萨都是如此,为一切众生作不请之友,所以咱们都还是有缘,咱们有这个因缘你来要求我,因此我怎么怎么样,做一切救渡,做一些帮忙。但是佛慈悲,大菩萨都是如此,不请之友。那么在五十三参里头,善财童子见了观音之后,正趣如意行菩萨就自己来了,不等善财童子去,这不请之友。我自己到了,来传法,到这来。
底下是 受持如来甚深法藏 。有两种解说。一个是《净影疏》名 明修胜解如来藏性,是如来甚深法藏。 你能够很明白的清楚的修习,能够得到殊胜的开解,什么呢?如来藏性,大家念《大乘起信论》,不是都有如来藏吗?表达这个如来藏,如来甚深法藏,他所答的就是解释六个字。如来甚深法藏就是如来藏性。那么这给你提出之后,你这暗障就可以消除了嘛。暗障就消除了,就可以明见你的心嘛,所以我们没有什么法叫你得到什么,只是叫你去掉什么。因为你本来具足,你只是多了点东西。你多了一点脏东西,这个脏也是虚妄的,一后破除了。本来现在阴天不见太阳,现在太阳露出来了。所以云一去,太阳就现啊,是以明见本心为受持。所以要明自己本心,达到本性才叫做沙门。所以这个沙门的定义还是很高的。所以这个就是以明心作为受持如来甚深法藏,这个解释。《甄解》呢?他的解释说: 闻持三世一切如来法藏 。三世者,过去,示来,现在。过去、示来、现在如来的一切法藏他都能够闻,能够持,说这个很广。 多闻归一闻 ,一和多是相即的,华严的道理,一就是多,多就是一,多闻归于一闻,一闻就是什么,就是闻名号,所以这个受持如来甚深法藏,这两解一个说这个指的是明心,一个就说这个就是闻着弥陀的名号,那么闻佛名号就是受持甚深法藏,就是明心。大集经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即无上深妙禅。也就是弥合净宗。一声佛号一声心,就是你自心的一声,在这一声中显现。这个道理用言语来说很难了。为什么说这一声佛号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只有佛跟佛才能究竟,其涵义才能究竟,所以我们我们不能究竟,理所当然。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