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文网

黄念祖:金刚经到无量寿经 第二讲

发布时间:2024-01-03 08:48:16作者:大悲网
黄念祖:金刚经到无量寿经 第二讲

还是继续上次那个题目,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也就是上次提出来的“般若为导、净土为归”。

我们要依靠般若作为我们导航的方向,引导我们,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呢?我们还是以净土作为归宿。所以我们就从这《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

《金刚经》的经题是“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个“般若”,没有适当的中国字可以翻,因此就翻译了它的音,而没有翻译它的意思。这是古时候译经家的一种规定。咱们国家没有适当的名词恰好跟这个“般若”一样,但是这个音有点走了样,注了这个音,这个音还是接近的。要是翻译了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有的翻译的是音,有的翻译的是意思。“般若”就是音。因为我们中国没有适当的字相当于“般若”,勉强叫做智慧。这很容易混,因此就需要“般若”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深智慧或者大智慧,以区别于咱们一般所谓的智慧。尤其是要区别于咱们所谓的世智辨聪,这两个词的意思恰恰有天渊之别。我们如果把世智辨聪当作了般若,那就是禅宗的话:“把驴鞍桥当作阿爹的下巴颌(铠Kǎi)了”。那个桥跟下巴颌没有共同之处,如果把般若体会成世间的学问、世间的聪明能干,那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世智辨聪是佛教所讲的“八难”之一,学佛是有八种人是很困难学的:聋子、瞎子、哑巴……。哑巴,他就不能问话;如聋如盲,他就看不见、听不见。还有神经病等都属于“八难”之一。这个世智辨聪是跟“八难”并列的。我们有的时候常常不知道,有的人还以此自负,不知道这是一种缺点。所谓“般若”既不是我们所说的智慧,也不是指学问,而是一个大智慧,极深的智慧。“六度波罗密”里头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如果只是这前五度而没有般若的话,不能称为“波罗密”。你只是布施,就是布施,不能成为“布施波罗密”。忍辱,只是忍辱,而不能成为“忍辱波罗密”……

波罗密是什么意思呢?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彼岸到”。外国文法是倒过来说的,咱们的话就是“到彼岸”。众生生生死死轮回不断,这生死是一岸。我们在这岸里头,八宝山一烧,又不知驴胎马腹哪里去了,轮回不休。现在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这种轮回是事实!很多人都记得他前生的事情,还出了大量专书,是外国人写的书。生死这一岸是可怕的,我们死是很苦的,这个死是无穷尽的死。一个人说:“我难过的要死”,那就是用这个“死”来形容难过到极点了。这个死是极难过的,如果只死一回就空了,这事情也好办了,但是这种死是无穷尽的。而且这“六道”里头还有“三恶道”,“三恶道”苦趣的时间就更长了,三途一报就是五千劫呀!释迦牟尼佛修精舍的时候,很多大阿罗汉看见蚂蚁就哭了。因为前一个佛在这说法,这些蚂蚁当时就是蚂蚁,它们一直到现在还是蚂蚁。你看前一个佛过后,另一个佛出世得多少年时间呀!可它们还是蚂蚁。所以堕入这种恶趣就很难得再从这恶趣里头出来呀!因为它结的缘只是这个缘,它思想里头只是这个东西,它就出不去了。所以这生死之岸很可怕。那么我们都希望永远离开这个生死。所谓“涅?”就是彼岸。但中间还有个中流,这个中流是什么?就是烦恼。烦恼是中流。度过这个烦恼的“中流”这才能到“彼岸”。那么,要想通过“六度”到彼岸,就必需哪一度中都不能离开“般若”。般若是大智慧,甚深的智慧,不是我们所谓的世智辨聪。就是“般若波罗密”。这个“般若”有三个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一切写成文字的、写成书的、写成经的、写成论文的,这都属于“文字般若”。用文字来表达“般若”的。那么仅仅是文字行吗?底下第二就是“观照般若”。“观”就是“观自在菩萨”(〈心经〉语)的那个“观”;“照”就是“照见五蕴皆空”的那个“照”。你这读了经之后,闻到文字般若了,你得实修,要实践哪。学佛和佛学是两件事,佛学只是佛教的学问,还要真学佛呀!学佛就是学佛的大慈大悲、六度万行。佛学院曾有一个学生问我:“我们到底要不要搞佛学?”我说:“既然名子叫做佛学院,当然要研究佛学了。”但是要知道,佛学里头真正的内容都是告诉咱们怎么去学佛的。你这么去研究佛学就对了!不是给你写一篇论文,考个博士,而是告诉你如何去修行,如何去成佛的。我们要学佛吗,学佛就要“观照般若”。“观”就是“观自在”的那个“观”,“观自在菩萨”的意思很深!老要观自己的自性在不在、你自己的妙明真心是不是当家做主。你的“主人翁”在不在?你这烦恼一来就跟它跑了,音乐一响,你就想到音乐上去了,你这“主人翁”就不在了。再加上一些分别颠倒,那就不自在了!所以要老“观自在”才行!这是“观”。《心经》还有“照见五蕴皆空”这一句,那就是“照”。我们要学佛也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要学佛怎么“观”?怎么“照”?。所以这里头就需要实践,不光是懂得理论就完了。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你要去做才成。要去做当然很难了,上头说了“无住生心”,这个凡夫是做不到的。我再举一个例子,证明我们也还是可以做得到的。比方《金刚经》里头大讲“忍辱波罗密”。释迦牟尼佛讲:“我前生为忍辱仙人,那时歌利王出来打猎,带了多少宫娥才女,他打猎之后睡了个午觉。这些宫娥才女没有事就出来转转看。附近有一个青年男子在那打座,很庄严很清净,有人过去问问他在做什么?他就回答了。于是大家就觉得他这些话都很有道理,便请教他,他就给大家讲。人越听越多,很多人都围过来了,听他说法。歌利王他睡醒一觉一看,宫娥才女都没了,唉?大吃一惊,于是去找,发现都围着一个青年男子坐在那听他说话,歌利王这时,男人的那种嫉妒心就起来了。“你是干什么的?什么妖鬼?你敢调戏引诱我的妇女。”。“我哪里是引诱,是她们自己来找我,听我讲话的……”“你是干什么的?”“我在修忍辱,我是忍辱仙人,”“你修忍辱?那我拉你一刀你忍不忍?”“你拉我一刀,我,无我相无人相,不生嗔恨。”于是歌利王给把他一刀,拉下一块,“你恨不恨?”“不恨!”于是再拉一刀,“不恨!”于是就节节支解……《金刚经》里谈到这个具体的一个事例。节节支解之后,歌利王看这个忍辱仙人始终不生嗔恨。佛就是这么大慈大悲。但是,我们现在要学当年的忍辱仙人,捅你一刀,你也不生嗔恨,当然我们现在还是做不到的。因为这要有个程度。这个“忍”有“六忍”,今天我们谈谈这“六忍”。

对于我们生活一切还都有关系。人生总不免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有许多冤枉,有许多无理横加,种种的这些事情。但我们要怎样忍辱呢?第一种叫“力忍”,要用力量才能忍。也就是说,别人无缘无故打我一拳,唾我一脸唾沫,我当然是生了气了,动了真心了,但是自己要克制自己。我是修行人,我不应当跟他一般见识,自己努力克制,这样也就不思报复了。他骂了我,我没骂他,他打了我,我没有打他,他批评我向上级汇报我,我不打击报复,这样不报复就叫“力忍”。我受了,但是我生了气了,还是动了心,动了烦恼,但是不去回报他,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忘忍”,凡是事我就把他忘了,这就高了一步。度量很大,宰相肚里好撑船,你对于我如何,我从不计较,于是就把这个事给忘了。

过去有个宋襄公,他手下的元帅把敌人的元帅抓了来,因为他把敌人的元帅都给放了,于是自己的元帅就生气了,“啊!我这么辛苦把他抓来,你却给放了”,说着就在宋襄公的脸上唾了一脸唾沫。而这个宋襄公度量很大,唾面自干。唾了一脸唾沫他擦都不擦一下,让它自己干,把这事给忘了。这又进步了。

再进一步叫“反忍”,虽然人家对我无理横加种种事情,我回头想是我不对,责怪自己,一定是什么什么原因,由我引起来的,这是第三种叫“反忍”。第四种就是“观忍”。那就用上了咱们的《金刚经》所讲的道理了。这个来诲辱我的、我受的侮辱以及我被受的人,都是肥皂泡,将来都是要破灭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样一观,也就没有什么可计较的了,总之是肥皂泡。这个肥皂泡还是红的,还是绿的,还是蓝的,各种的颜色,有种种的差别,这差别反正是转眼就空的,这么一观,观世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一观照,一空就度一切苦厄。这是第四个忍。我们学佛,“忍”不是无用,而是大有用,是大安乐法门。咱们对于“忍”受用一点,就能安乐施慧。你就变了,种种问题就改了。第五种是“喜忍”。碰见种种无理横加的事,别人忍受不了,我却很欢喜。没有苦这个事怎么能锻炼我的忍呢!欢喜有这么个机会,那就不是生气了,排除了烦恼,一步一步高上去了。

第六步就是慈忍。对于我的种种无理取闹,是愚痴的人所为,我要怜悯他,因此我就要度他。这就不是要报复了,最初一步只是不报复,后来想让对方得到好处,得到度脱。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不是空谈,他都是自己先做到的。这个歌利王,后来他是谁呀?世尊睹明星悟道,首先度五比丘。五比丘之中最著名的,大家都知道是桥陈如。桥陈如就是当年节节支解世尊的那位歌利王。我们就是念经,当然得好处,念经之后,你还要在一切日用中,能够用心去观行、去觉照。这是第二种“观照般若”。第三种“实相般若”,“观照般若”之后,最后所证的就是证“实相般若”。“实相”就是真如、佛性、果觉等等,都是“实相”。说到“实相般若”,这里不免首先要强调一点,就是现在对于“文字般若”,大概有两种不正确的对待:第一,研究的人只是重视了“文字般若”,以为从这经典上我懂了,看了一些注解明白了,我也会跟人家说了,这就是“实相般若”了。其实一切文字,不管你是经典,还是禅宗老和尚的语录,总之,就如禅宗的一部书《指月录》所喻的那样,文字的一切一切不过是给你指一指这个“月”。“文字般若”起的最大的作用就是给你指一指这个“月”。对此不认识就会产生二种错误:一种错误认为:既然实相是离开这一切,就不要“指”了,对于经典我也不用去看了,这是个错误。这个茫茫太空之中,哪个是月亮?从来没见过,你哪里去找啊?所以需要一个指,才能得到很大的方便哪。连指都不要了,看“月”就困难了,所以不要“指”的人是一个错误。再一种错误更严重,以为这个“指”就是月亮。错把指月亮的手指当成了月亮。虽然我这些话都是对的,我用手指着月亮的样子说“这就是月亮,月亮就在那”。我这句话跟我的指都是对的,可误解的人就以为我的话及我的手指就是月亮了。正是由于这样去认识月亮,才把经典上的文字错当作“实相”。那么这样就有二个严重的问题:一个严重问题是,再也看不见月亮了,因为把手指当月亮了。第二个严重错误就把月亮认为是指月的样子。对于般若,如果我们只是从自力来悟入“实相般若”,是很不容易的事。因此,我们再引证一下?益大师话,深入地解释这个“实相般若”。“实相”是什么呢?“实相者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离一切相,遍为一切诸法作相。”。那到底是有?是无?是非有非无?还是又有又无……?这些都不是,所以“实相”是离开了一切相的。我们总是在这些相之中,为之迷惑,是有?是无?是非有非无?还是有无具相?……都没有了,才离开这一切相。那么如果“实相”就是离一切相,这就又跑到“执空”的另一边去了,众生虽好懂,但是底下还有一句话:“遍为一切诸法作相”,一切法都依这个实相而成相,所以这才叫做“实相”。打个比方:就如这个水上生波,这个水本来无所谓有一定的什么波相。没有这些相,但是因为风动之后,水可以出现种种的波,种种波都是实相,因为风吹动之后而显的相,所以水就遍为一切波作相。水本来没有这个波相,但是它给一切波作相,这个话好懂吧!“实相”是离一切相,可是“遍为一切诸法作相”,所以就能显现一切相,无相而能显现一切相,佛法的道理就在于此。“此实相者,即是般若波罗密体,体自寂照,照不可思议,如理而照,照不异寂,即名观照般若。”“寂而常照”空寂之中而常起无边无尽的照用。所以空到了极点,彻底了。而这个用也就无穷了。我们现在就是因为不能空其心,不能无所住,所以我们的妙明真心就不出生,就象阴天的太阳被云遮了。这个“实相”是什么呢?就是“般若波罗密”的本体。那么《金刚经》“金刚般若波罗密”的本体是什么呢?就是刚才说的“实相”。在《弥陀要解》里头,?益大师说:《阿弥陀经》以什么为本体呢?就是“以实相为体”。那些水、鸟、树林等等事相都是依止这个“实相”而成的。“寂照”就是本体,就是实相般若。如果契悟到这个“离一切相,遍一切诸法作相”,这个实相也就“实相般若”。能够稍微证一点“实相般若”那就是地上菩萨了。这个体本来就是“寂而常照”,所以我们西方极乐世界的四土,最高是“常寂光土”,本体就是自然而然的,本来就是。“寂而常照”是不可思议的。这个“观照般若”是什么呢?“如理而照,照不异寂”。我说众生若真正象我刚才说的那个“观照”,那还只是个初步,还是粗浅的。真正的“观照”是很深的境界。“即理而照”完全是合乎这个本体的去照。这个“无住生心”就是“理”,用这个事照,我这个心即然无住,又不断灭,以这个为我们心的境,这就是“即理而照”。“照不异寂”,在照的时候,跟这个“寂”并没有不同,所以这也就合乎了“无住生心”。在照的时候跟那个寂,跟那个空寂没有相异。就好象镜子一样,镜子很寂,它可是能照,镜子并无心,而它能照,而且镜子的照就比我们高,它不留一点痕迹,你什么人来给你反映的真真实实,一点不错,毫厘不爽,只有在空寂之中才有这种作用。这个镜子就是我们很好的一个譬喻。所以这样叫“观照般若”。

“文字般若”是什么呢?

“如理诠寂,寂诠即照,是名文字般若。”

就是“如这个实际的理体”来表明什么叫做“寂”。无有音声,无有所住心,应生清净心。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但是修一切善法,无住而生心,用这些来表达这个“寂”。那么在“寂”不离开“寂”而能够做一些表示说明,这就叫“文字般若”。这个“文字般若”,用我自己语言粗浅的说,也就是说是从“实相般若”中所流出来的,“实相”就是咱们“观照般若”的本体、“文字般若”的本体。这三个是互相联系的。

那么“观照”是观照什么呢?“观照”也就是照实相、照文字。那你观照什么?也就是照“实相般若”、照“文字般若”去。那“文字”是干嘛的呢?“文字”是表达“实相”的,表达如何“观照”的。说这三个般若,一也就是三,三也就是一。因此我们读经,我们思维,这里能起很大的不可思议的功德。为什么说你早上拿多少生命布施,中午拿多少生命布施,晚上又拿多少生命布施,这么布施多少千年万年,还不如对《金刚经》的道理你能相信、你能不违反,而没有信这《金刚经》的福气大呢?就是因为这个“文字般若”,它也即是表达了“观照般若”、表达了“实相般若”。你只要读:“这就是月亮”这句话,就认为“这就是月亮”这句话就是“实相”!这么你只要这样去执著,那么你所积的福就胜过拿多少生命去布施所得来的福。这个道理就在这!关于般若的妙用,我们再举一个例子,举六祖慧能的一个事。上次我们讲过六祖的水平,他得了衣钵。他只是听人念过半部《金刚经》。他给一个小饭店送水,有个客人念经,他旁边听了,就大悟,这就是他的全部理论基础。他的修行经过就是这样。到了黄梅去,他劳动,最后做了个偈子,五祖给他讲《金刚经》又是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小段,他大彻大悟,于是得了衣钵。这是六祖,因此禅宗才“一花五叶”。

现在外国人非常重视咱们中国的禅宗,他们把佛学归为是印度的,这是应当的,确是印度的!对于中国的学问,外国人最重视的、在世界上最推崇的就是禅宗和老子。老子是中国的;这禅宗在中国是大放光明,所以他们把禅宗归为中国,其实也还是印度的,也还是达摩祖师传来的。他们之所以没有把禅宗归到印度,是因为印度没有这么放扬光大。只是到中国才“一花五叶”,流出这么多公案。所以他们把这禅宗列为中国的。六祖就是这么一个水平,他得衣钵之后,有多少人在六祖这开悟啊!我们底下就举他的一则公案:  这个人叫法达,从七岁就出家,他一辈子念《法华经》,念了三千遍《法华经》。《法华经》很厚的,有七卷,他念了三千遍。那么六祖就问他:“你念《法华经》,法华是以什么为宗呢?”同样的,我们讲《阿弥陀经》,一部《净土资粮》就讲了《阿弥陀经》的“宗”。《阿弥陀经》的“宗”就是“信、愿、持名”。可见这个“宗”很重要,我们要研究什么经,先要知道这个经的“宗”是什么。这个念《法华经》的人来,六祖就问他:“你念〈法华〉以什么为宗呢?”他就回答说:“弟子根器很愚、很钝,从来我就是按着经文念,我不知道什么叫宗。”(有些修行人,能做到这样还是很了不起的修行人了。)那么六祖就说:“我是不认识字的”(一个比丘尼也曾请教六祖《涅经》,他也说:“好,你问吧,你念念给我听,我不识字”,那比丘尼说:“你不识字怎么讲”,六祖当时说:“字我是不识,道理你只管问”,所以证悟佛道可不是什么搞学问的事,有学问更好,没学问一样。六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些人一有点学问就以为,我这个比别人强,其实不见得。你有学问,很容易生所知障)。“你把经念念,我可以给你讲”,于是法达就高声念,念到〈方便品〉时,六祖说了:“好,不用念了”,他就给法达讲这个经是“以因缘出世为宗”。佛为何因缘而出现于世?佛为什么到世间来?也就是说:佛出世是因为一个大事因缘,而不是一个普通的事,是一个大事、大因缘。释迦牟尼佛到这个世界成佛了,给我们说法四十九年,最后给我们说《法华经》,说明一个大事因缘。什么大事因缘呢?就是开佛的知见。就是把佛的所知、佛的所见让众生都知道。所以这个《法华经》就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令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个法达念了三千遍,他还始终不知道什么叫“宗”。他还没有念完,六祖就给他开示了,而且开示得非常好:“人心不思本源空寂,离却邪见,即一大事因缘。内外不迷,即离两边。外迷著相,内迷著空,于相离空,于空离相,即是内外不迷。悟此法,一念心开,出现于世。心开何物?开佛知见。”在世间的,教外的人容易迷于著有相,执迷于世间种种身色、货利的繁荣相;教内的人则迷于著空。我要空,放下一切。其实不用空呀!见色闻声你只管见色闻声好了,离相就完了吗!用不着你空,用不着你躲着。那么于相就要离相,于空就要离空,所以“空异空”。如果你要死守着一个空,那这就叫做“转到阴山背后”,是很可怕的事!只有“于相离空,于空离相”才可以“内外不迷”。“悟此法”你对于这个能够悟入,“一念心开”,也就是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讲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所以我们这个念佛跟禅宗是一回事,六祖也就是从这里头“悟入心开”的。咱们净土宗念佛就是要象母亲想孩子或孩子想母亲那样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只有这样你才会“自得心开”。你一旦“一念心开”,就是开了佛的知见了。

有的人会说:“〈法华经〉也讲了佛的知见,这是佛的事,我们没有份”。说这话可就错了,你这么去理解就是谤经毁佛。有的说:“我怎么能谤法呢?”其实有的人是整天在谤法,你这么认识本身就是谤经毁佛。六祖都是佛了,他已经是佛知见了,他要开佛知见,悟佛知见,示佛知见使大家入佛知见。示佛知见干什么呢?就是给我们听的,让咱们自己要信佛知见。那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自己的心!也就是直指人心。这跟净土宗《观经》的话:“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一致。你作佛是谁在作佛?是心在作佛!这个作佛的心就是佛。“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不二,故云开佛知见。”所以,一切众生是因为自己障敝了光明,贪爱尘境而受到外缘内扰的。外头有种种缘,心里头自己干扰着自己,甘受驱驰,就这么整天跑来跑去。所以,世尊才从三昧境界中出来,种种苦口劝勉大家:不要向外求,你本来跟佛无二。你要是真正能够信受了,你就开了佛的知见了。“吾示劝一切世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这个“吾”就是六祖,他也劝一切世人,如若把佛的知见都推到佛那边去,于自己无关,这样学佛那至少得“三大阿僧?劫”。其实“刹那即成佛”!这话是大圆满的话,密宗叫“大圆满刹那即成佛”。六祖的接着又说:“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惨躏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口上说的都很好,好话说尽,但心中却很恶,坏事做尽,心里想的却都是坏事。轻视别人,害己夺物……种处的干扰,使得一切都不安宁。为什么这么做?就因为你是众生之见而不是佛知见。所以昨天我还跟别人讲:“我们修行,就是把我们众生的知见换成佛的知见,也就是我们的大事因缘,佛已经在《法华经》上把道理都说了,对于我们来说,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马上放弃自己的众生之见,变成佛的知见,这就是我们的大事因缘。”

这是通过《金刚经》谈到三种般若的关系及般若所起的功用,六祖就是我们最好的一个事例。现在有的人,他就是不大相信,这六祖是中国历史事实,这不是咱们随便捏造的,非得捏造出个六祖来不可。其实唐朝就有,多少论著都记载了,这是事实啊!我们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就要谈到我们的净土法门。代表禅宗的《金刚经》讲般若有三种,而净土法门讲念佛,也有四种念佛。四种念佛是:第一种大家都知道了———“持名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二种叫“观像念佛”,我供一尊像,我整天看这个像,观了这个像心里也就想着佛,这个叫观像念佛。第三种是“观想念佛”,就是在《观经》里边讲的十六观:先观这个太阳,然后观水,观地……一步步观。但是这个《观经》的观想念佛方法很难。真正要做到《观经》的观,那 就要观一朵莲花有八万四千个花瓣,你想一朵莲花都这么难!我的能力有限,要观一朵莲花,顶多也只能是观一百花瓣,就是观这一百个瓣我也还是很困难的。你们也许比我水平高,能观得到更多,但我想真要观八万四千瓣,诸位恐怕还办不到吧!一朵莲花八万四千瓣,这就很难观了。一瓣莲花还要观八万四千脉,莲花却有一条条纹,每一个瓣上有八万四千条脉,每一个脉要放八万四千种光……这就超乎咱们众生观的能力了。所以《观经》就开了第十三观,叫“劣观”。观丈六或八尺的佛像,是略像。因为这像有多少多少万万里高,是报身像,咱们凡夫见不着,做不到那么微妙地观,基于根本连一个汗毛也看不清,即使上了白塔,你观到了一个圆圈,三四里这么个半径为一个圆圈,再远你瞧不见了。所以这样的眼力看佛的像,一根汗毛也看不见的,怎么能看见佛有多大呢。那都是佛的报身,凡夫没份,甚至阿罗汉也无份,只有地上的菩萨才能见。所以只能“劣观”,“略观”就是观佛有丈六八尺。但是这么观也有难度,比如你要观这个白毫光相,白毫光相是八轮中空,右绕几匝,然后下垂于地,很不容易观的。第四种念佛就是“实相念佛”。修行的方法,说到究竟处其实是一样,禅宗谈到般若,有三种般若,最后般若是“实相般若”。而念佛法门的念佛也有四种念佛。第四种念佛就是“实相念佛”,“实相念佛”也就是“念实相”。念念入于实相,凡夫更无份了。虽然法门分了二种,但到了最高究竟的境界其实都是一回事。当然还不仅仅就是一回事,因为净土法门之方便中,最方便之处就在于,可以使咱们凡夫甚至下愚的凡夫,也可以通过念佛,而不知不觉的符合了《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去其心”,也就是不知不觉的进入了“实相般若”。在不知不觉的持名念佛过程中,相契了“实相念佛”,念佛法门最微妙的地方就在这!最方便之处也在这!为什么说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都大慈大、而且阿弥陀佛是“大愿之王”,原因也就在这。许多经典、许多法门,没有一个不是好的。但是尤其是到了末法时代,末法的众生要依仗净土持名念佛法门之外的其它方法去解决问题,那就太困难了!正如《观经》中释迦牟尼佛也说的:“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

成万成亿的人去修行,很少有一个人能得道,释迦牟尼佛早说过了。那些法不是不行,可那是在佛世界,比如药师佛世界或其它种种佛世界,那些大菩萨们修行都可以得度,那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水平高的太多了!而我们这些末法的众生如果也依他们的法子去修,那是亿万人去修,很少有一个人能成功。我们现在只有通过念佛才可得度。所以,我们所有的一切人都要懂得这“实相念佛”的般若道理!我们要用这个“念佛”法去求生净土。以这个为归宿,我们必定可以往生。“持名念佛”分二种念法:一种叫“事持”;一种叫“理持”。得到“一心”之后,一种叫“事一心”,一种叫“理一心”。这也是我们应当知道的。那么什么叫“事持”呢?“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q益大师语)“事持”就是在事相上,你在那儿持念、持名。这个“事持”同样是极其殊胜、相当宝贵的。我们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相信有阿弥陀佛,但是如果你不能够深深的了达“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对于这个殊胜的般若,你就不能有很真实的理解。就象有的人所说的:“我也就是这样念念罢了”,尽管于文字他也能讲,就觉得自己是理解了,就象考卷子似的,其实并没有成为他自己的智见。得真正的成学自己的智见才成。要真正相信、承认了,成为自己的见地,那才算是了达了。如果听了某个法师讲经,自己按着他所讲的能复述地讲一遍,那只是鹦鹉学舌,不能算有了见地,了达了佛法。但是不了达不要紧,你只要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相信有阿弥陀佛就成,你决志愿求生,死心踏地,不贪恋这个世界,愿意尽一切努力,争取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就可以成功!这一点很要紧!关键在于你愿意不愿意!如果表面上我也愿意,但实际上三心二意的话,那么来了一点别的事,他就把这个“愿意求往生净土”给忘记了,就会被眼前的事所转,也就不能成功了。

所以,要真正下决心发愿求生。“如子亿母,无时暂忘”。你会这句佛号,就象儿子思念母亲那样,无时无刻不忘地念,没有什么时候把这句佛号忘了,这才叫“持”。所谓“持名”,我们要注意,并不是说我这一天念一千佛号或念上三千五千的就算是“持名”了。真正的“事持”,就是在你时时都能想着你所修的这个法门,想着你所持的名号。但是,我们大家往往智慧不够,没有了达“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般若深义。再高水平就是“理持”。“理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相信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正如天台宗所讲的“心具心造”。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我本心所具有的。阿弥陀佛也是我本心所具有的,这叫“心具”。不在我心之外,我心里本来具有的。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我心造的!从前的耶稣教讲上帝造万物。我就问:“谁造上帝呀?”这么讲本身就说明了不平等啊!只许上帝造咱们,咱们不能造上帝?你要跟信者讲“我造上帝!”他会认为你很不恭敬。而佛教是平等的。这个佛就是我心造的!所以“十法界”就是从我们一念心中所流现出来的。这是难信之法呀!有人会说:“你这么讲太我慢了吧!”其实他不知道,他只是重视了“佛”,而没有重视“心”。寺院一起家山门就是那个大家称为的“弥勒佛”,其实这么称是错误的,称为“弥勒菩萨”还可以。那个造像实际上是唐朝的布袋和尚,大家说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他有一个偈子告诉我们什么是“佛”:“只这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妙用纵横可怜生,一切无如心真实”。这三个“心”字是佛,十方世界最灵敏的东西了。虽然你有多少神通妙用纵横自在,但这些事情可怜得很,还算不了什么,一切一切世间、出世间没有一样能比我们自心更真实的。

所以,我们要开佛知见,就是让大家明白“自心”,我们念佛还是念的“自心”。夏老师的《净修捷要》,我不是跟大家汇报了一遍了吗,其中讲了这个念佛法门,讲的十分透。“〈无量寿经〉是我本觉”。“阿弥陀佛”可以翻成“无量光无量寿”。本来可以翻成无量的名子:无量清净、无量庄严、无量的无量……可以翻无穷的名子。但一个“光”一个“寿”就统摄了一切。光就遍满虚空,寿就竖穷过去、现在、未来不可穷尽了。“无量光无量寿阿弥陀佛”是谁呀?就是我们自己的本觉!!我们人人所有的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我们发起了愿心来念佛,在念“南无阿弥陀佛”或“南无无量寿佛”时,这才叫“始觉”,即开始的觉悟。这个“始觉”必须得合乎“本觉”才叫“觉悟”。怎么合乎“本觉”呢?我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念的是谁呀?念的就是自己的本觉吗!“始觉”要“念阿弥陀佛”,所念的这个佛就是我们自己的“本觉”。这个“始觉”跟这个“本觉”自然不就合起来了!不是念的别的。这叫“始本不离,直趋觉路”。必然觉悟的!“暂尔相违,便堕无明”。你不念了,不念了整个就又堕到“无明”里去了。所以,所谓“理持”就是相信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我心之所本具,是我心之所造、所显现。就拿自心所具所造佛,这一句法名为系心之净土。我的心就住于这一句上。而这一句住既然是“觉悟”,就离开了“四句”,离开了“百非”。而这个心也就不断灭了!这一句佛号绵绵密密,“令无暂忘矣”,没有一会把这句佛号忘掉。能做到这一点,是我们修行人的一个关键问题!

大家也信佛了,也念佛了,这个怎么样?能不能成功呢?能不能就象上次我给大家看的那个照片,那位八十多岁老修行,女居士那样,一天念八万佛号,念到无念而念?八三年冬天老人跟孙媳说:“你不要给我送饭了,我见佛了,我就要往生了。”于是她就不吃饭了。不吃饭还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但是她单腿盘坐昼夜念佛不断,又念了八天八夜,所以她说见佛见光。有人还否定这件事,不相信,说她见佛见光,是她自己在吹。这么认为可以,也有理由这么说,做为众生可以这么说,说她临终时神经错乱,她看的幻境。但是有个事实你不能否认,那就是一个老太太八天不吃饭,八天八夜念佛。反对的人做得到吗?你拿一天来试试?拿一天不吃饭,并且不住声的念,恐怕半天的功夫也做不到吧!甚至三个小时都也做不到。他就是念不了!所以老太太的行为是事实,只这个事实就够了。在最后一天,老太太跟她的儿孙说:“佛这个白毫之相,特别的殊胜,没有法比喻!”她在这之前就见佛了,她知道自己要往生了,就不叫孙媳妇送饭了。到了往生这一天,她再一次说:“西方三圣来接了”所以临终佛来加被、来接引,这样的事例八三年就出现在福建于。我看过老太太临终时的照这片,还是死后合掌很恭敬虔诚的样子,不是一般人的形象。死后又坐了七天,我看不是坐不住了,倒是街道居委会不答应了。街道要考虑再坐下去是不是不符合公共卫生了,因为一般人死后放两三天都不行,那就不要说死七天还不烧的,肯定有人会来管的。老太太烧的时候,大家都闻着奇异的香味,并烧出了三十多颗坚固子,也就一般俗称的“舍利”。因为“舍利”只有佛的可以称为“舍利”。所以佛以下的人再烧出来的叫“坚固子”。烧出三十多颗坚固子,这都是事实!坚固子摆在那,有这个东西在,这是“唯物”的见证吗!那个所谓的坚固子,拿锤子砸都砸不破,所以称为“坚固子”。

老太太为什么能往生?主要是她做到了不忘!她时刻不忘念佛。我们念佛应当是到一个什么程度才成呢?我们既然都在世间,总有些事情要做,但是我们应当怎样不忘念佛呢?打了一个譬喻,就象母鸡孵蛋一样,它不能离开这个蛋去找食,而把这个蛋忘了。在外边找食不回来了,就会让鸡蛋冷了,鸡蛋要一冷了就孵不出小鸡了。所以,我们就要注意这个不断暖气的道理。

现实生活的事情未了,还要有很多事做,这就念不成佛了。但这个时候就要象母鸡出去找食一样,一旦回来后就又马上想到这个蛋,我还得焐,不能让暖气断了。你这样去念佛就行!关键就怕你留恋忘返,忘了不知哪去了,你再回来,再焐也不管用了。所以,?益大师说的很好:“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佛,皆理一心。“不管你是事持到理持,你要能够把见惑、思惑都先断尽了才成。所以念佛到了这一步就很高了,但只要你“不断暖气”,那必定得受用。这一点是多少事实经验证明了的,自己的、别人的,多少的事实证明了不是一句空话。要实践才能真正达到“事一心”。之后自然而然地见惑、思惑就尽了。见惑思惑断尽了这就叫“事一心”。不管是事持还是理持,你都能够开悟了,这叫做“理一心”。这话说起来很深!不要想象地认为:要达到“理一心”的一定得理持,事持只能“事一心”,理持才能“理一心”。那可不一定!事持和理持都可能先达到“事一心”。事持的人也能够“明心见性”,也能够达到“理一心”。这就是我们所要说的,念佛法门所具有的最方便之处!这其中有暗合道妙的道理。

阿弥陀佛大慈大悲,花了五劫的时间才想出这“四十八大愿”、想出这个极微妙的法门。这个法门“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潜通佛智就是与佛智相通,暗暗地合乎道妙,巧入无生就是得无生法,证“无生法忍”。正所为谓“花开见佛悟无生”。有人就是不能相信“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其实能真正事念的人,一样可以达到“理一心”。为什么?因为事念照样可以暗合道妙!持名念佛的人,通过念佛不知不觉中也就能达到“实相念佛”,令得自己万缘放下什么都不想了,就是一句佛号,明明朗朗现前,无住而又生心,这是极殊胜的“实相般若”,能在暗中就通了就合了。所以这个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议就在于此。同样的道理,密法中的持咒,也要发大菩提心持咒才成。要知道,净土宗就是密教的显说!二者是相通的。也就是说:般若有三个般若,即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而念佛也有四种念佛,我们是“持名念佛”,通过“持名念佛”暗合道妙。在你持名之中不知不觉就暗合了“实相念佛”。因此我们要相信“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老实念佛,“如子忆母,如母忆子”,一会也不忘,同样也可以“明心见性”,这是《华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说的。?益大师的话与大势至菩萨的话完全相合。有的人往往自己喜谈高妙,其实他并不知道,他所谓的高妙反而是走了弯路。所以有的时候反而不如我刚才说的那位老修行人。她虽然不识字,但通过念佛她至少是达到“事一心”,不达到“事一心”是做不到的。因为咱们凡夫的这个肉体,你怎么使横劲,多少天不吃饭,多少天念佛不断,困也把你困死了,饿也把你饿坏了。所以只有到达了“事一心”之后,那才能有所突破!这是我们最近一个很好的例子。我把《要解》里头现成的话汇集成了一幅对联,这个上联是“从事持达理持”就从这个“事持”,也就是刚才所讲的“事持”,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相信有阿弥陀佛,我就这么如子忆母一样,真正下决心求往生,就这么念,老这么念,老这么念,不忘,一会儿也不忘,这就是“事持”。“事持”之中就会不知不觉地达到“理持”,那也就趋向于“实相念佛”,或者完全“实相念佛”了。当然这就要看个人情况而定了。这是?益大师的话。这个净土法门之妙,就在于“从事持达理持”。有的人说:“我智慧不高,这个道理我还不十分懂”,但你只要跟?益大师的话相合,即“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相信有阿弥陀佛”,对于这世间我不贪恋,我就决心要求生净土,去度众生,将来“花开见佛”。你就这么老实地念就成!?益大师是明朝人,他跟唐朝道绰大师的话也是一致的:念佛人不要一上来就求离相,所谓“离相”,大家做不到!又要离相、又要不著相、又想什么金刚智慧……你这个头绪太多了,其实但能一向专致,就住于这个西方极乐世界,住于阿弥陀佛这个像上,住这个像而专心致致去念佛,那你决定能往生。

道绰大师是净土宗的祖师,跟?益大师的话是一致的。所以,念佛的妙又妙在什么呢?它不要求你离相,就这么念就可以了!念念之中,他自然而然暗合妙道。所以巧妙就在这!方便就在这!阿弥陀佛的大智慧大慈悲也就在这!谁都可以这样下手。不比别的法门,非要你得悟道了之后才能修。而这个法门你不悟也能修。因为能悟道的人太少了!你不悟能修,所以大家都能使得上。佛要度众生,就必须给个方法,让大家能用,不仅是给一个方法,就象咱们一群人都得了癌症,但这个病不用发愁,美国有一个医院,你去了那保准治好。但是,对于咱们来讲没用!因为咱们到美国去不是那么容易的!你又要有美金、又要考虑是不是能接收你……一系列的问题。所以有方法而你又没法使也不成!如果方便到街道上就有一个大夫,现成的药方,他就能给你治。你就吃,吃了准好。这下子咱们都能方便受用了。所以佛尽管开了八万四千法门,他其中也开了最方便的法,使末法众生受益,这个法门就是净土念佛法门。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