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足山佛教旅游资源
鸡足山在云南大理宾川县境内,又名九曲山。传说鸡足山是释迦牟尼大弟子迦叶的道场,迦叶在此守衣入定,等待弥勒佛降生后将佛祖的衣钵传授予他,所以有“灵山佛都”、“天开佛国”之称。鸡足山佛教,传说从唐代就有僧人结庵修行,有资料可考的是从元代开始佛教自中原传入,盛于明,衰于清,中兴于民国时期,传承至今。鸡足山佛教派系主要是禅宗的临济、曹洞两宗,此外也有华严宗、律宗、藏传佛教等。鸡足山历代高僧辈出,佛光流转,普泽世人,是与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和九华山齐名的中国佛教名山之一,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享有盛名。
主要景观有东观日出,西观苍山、洱海,北观玉龙雪山,南观云海和婀娜多姿的天柱佛光、华首晴雷、苍山积雪等等。主要人文资源有珍藏于鸡足山的吴道子的《瘦马》、屈尔泰的《墨龙》、李霞的《十八罗汉过江图》、徐悲鸿的《奔马》、《雄鸡》等等。光绪皇帝赐名“护国祝圣禅寺”,并赐有銮驾全付、玉印、锡杖等,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的“饮光俨然”、梁启超题写的“灵岳重辉”、赵朴初题写的“大雄宝殿”、“天开佛国”、“灵山一会”,原中国佛教协会一诚会长题写的“迦叶尊者在鸡足山”也都珍藏于鸡足山。鸡足山佛教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商业化带来的佛教神圣性的危机。鸡足山佛教旅游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客观上也带动了鸡足山寺院的经济发展。鸡足山寺院的生活条件普遍得到了改善,寺院参与社会慈善事业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寺院宁静的环境和纯朴的道风也在逐渐失去。随着鸡足山佛教旅游的开发,香客和游客的日益增多,旅馆、饭店、商店等夹杂在风景区内,打破了佛教徒修行的相对封闭的环境。面对开放的外在诉求,佛教场所想要完全封闭起来,显然是不现实的。鸡足山佛教旅游开发带来的商业化也冲击着僧人们宁静的内心世界,物质利益的诱惑干扰了灵山净土的道风,能够守住宗教道德底线变成对僧人的一种挑战。旅游开发带来的商业化的喧嚣,使寺院不再宁静,也使一些僧人的内心不再宁静,佛教文化的特质的内涵被冲淡,佛教的神圣性出现危机。
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鸡足山每年吸引着60多万人前来进行佛事朝拜、科考或观光旅游,大量人员的到来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新的佛教寺院文化景观群的恢复重建和旅游设施建设,使森林的植被环境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大量的生活垃圾带进林内造成污染;部分游客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不强,自身素质偏低,看到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植物便随意采摘;旅游旺季造成游人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区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偷砍盗伐森林、猎杀野生动物、采集食用菌和名贵药材、花卉等现象时有发生,给鸡足山环境保护带来很多困难。
多头管理,缺乏协调统一。鸡足山风景区的佛教旅游作为特定的社会空间,不是宗教场所单方面的“自行其事”,其中多方利益主体拥有各自的权、责、利,因此,他们行动策略有差别,一定程度和形式上的冲突也是难以避免的。旅游部门管理者关注的是开发和收益,文物和林业部门侧重的是宗教文物、林业资源的保护和维护,宗教场所关心的是宗教活动的开展,宗教管理部门关注的是宗教活动的合法性。由于各部门间缺乏协调,甚至可能出现个别部门各收各的费,各管各的事,使佛教旅游开发中的一些问题很难得到根本的解决。如缺乏总体规划或规划不到位,长期以来管理与服务不到位,缺少符合宗教规定的饭店或房间;宗教导游缺乏相关专业培训,宗教知识匮乏,任意解读甚至亵渎佛教文化;旅游企业擅自“造神立庙”,谋取经济利益。这样的佛教旅游开发处于较低层次,以商业化成分为主,佛教旅游活动内容单调肤浅,佛教启迪智慧、唤起道德、重塑人生价值等功能被挖掘开发的程度很低,没有展示出其精神层次的价值。
寺院与风景区管委会的门票分歧。目前,我国旅游产出的总体结构还是“门票经济”。有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景区平均约80%的收入来自门票,大部分景区都将门票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因此,门票提价成为主要创收手段,鸡足山风景区也不例外。寺院和风景区管委会是门票分歧最重要的两个利益主体。风景区管委会认为门票消费只是游客旅游消费很小的一部分,而游客用在寺院的功德、香火以及其他佛事活动中的消费则更多。而寺院方认为,来鸡足山的游客多于香客,门票收费分散了一部分可能的功德和香火收入。更重要的是,一些贫苦的老百姓被高额的门票挡在门外,佛教众生平等的普世思想受损。设立高门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普通群众宗教信仰的自由与权力。同时,在门票收入的分配上,双方也存在着分歧,门票收入的3%分给鸡足山佛教协会作为办公费用,并且不再分给各个寺院。以2007年为例,鸡足山门票收入800万,分给鸡足山佛教协会的办公费用只有25万。
鸡足山佛教旅游开发的应对措施
守住神圣性:提升僧侣素质,完善寺院管理制度。佛教旅游不能仅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必须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于佛教文化中不适宜开发的内容,必须预留足够的禁忌空间。如果佛教文化中所有神圣内核统统推向旅游市场的前端,佛教文化在褪去自身神圣色彩的同时,佛教旅游必将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有限度的合理开发,是尊重佛教徒感情的需要,同时也是守住佛教神圣性的需要。事实上,合理的限制开发非但不会减弱佛教文化的吸引力,相反,还会因为保留了佛教的神圣性而使佛教旅游资源更具魅力。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培训和引导,提升僧侣的素质,完善寺院的管理制度,严格戒律,在尘世中守住佛教的神圣性,这也是佛教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生态旅游:佛教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鸡足山的佛教旅游资源在于它的独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但任何景观都要以一定的生态环境为依托,生态环境破坏了,其景观也就不存在了。因此,鸡足山只能走生态旅游之道。鸡足山佛教文化旅游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开发之前,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对鸡足山资源进行长远预测、价值评估,还要对开发规模、旅游服务设施规模和客源市场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对环境容量和景区承载能力进行综合分析,严格按照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细则进行开发,从而达到保护自然地形地貌完好无损,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和永续利用,保护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不被废弃和破坏,保护好景区内濒危的动植物和其他珍贵物种资源。
政府角色的定位:做“裁判员”,不做“运动员”。鸡足山佛教旅游的管理中,宗教、旅游、园林、文化等部门多头共管,存在职能不清、责权不明、条块分割、政企不分等现象,旅游公司与寺院和当地居民的利益冲突仍有发生。可以说,现有旅游管理体制严重制约了鸡足山佛教旅游的发展,必须改进和完善现有的旅游管理体制。尤其是宗教旅游开发最重要的两个部门——旅游局与宗教局,在改制中要做“裁判员”,不要做“运动员”。一方面,宗教局应该依法严格打击借旅游开发之机而大肆修寺建庙的歪风,对文物周围粗制滥造、文化品位低劣的违章建筑进行强制性的拆除或改造。同时监管教职人员的行为,重点打击借旅游开发骗取游客钱财的假和尚。另一方面,旅游局应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制定合理的旅游路线,为游客提供住宿、饮食、交通、购物、娱乐、导游等方面的便捷服务。
共建共赢:营造和谐的佛教旅游氛围。鸡足山佛教旅游的健康发展对于各个利益主体来说应该是共赢的事业。在兼顾旅游开发商和经营者的利益之外,寺院的权益应该得到尊重。在门票收费上,应按比例分配给寺院和景点区的当地常住居民;门票价格不宜过高,对于信教群众免费。鸡足山佛教旅游业的发展既可以拉动宾川县的经济,又可为老百姓带来实惠,也可以提升鸡足山佛教的知名度,同时也为寺院带来经济效益,增强自养的能力,有利于鸡足山佛教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寺院经济充实了,可以做更多的社会公益事业,所谓“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财富从社会的四面八方汇聚到寺院,又以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投入到回报社会的活动中。此外,我们还要发扬东方宗教圆融和谐的精神,倡导在旅游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者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