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喜欢林黛玉,连带着喜欢87版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两人有着极为相似的容貌和性格。戏里的林黛玉身材瘦小,弱柳扶风,而陈晓旭当年在红楼剧组培训时,也是身材瘦弱,只有83斤。
原著里,林黛玉虽寄人篱下,但却兰心蕙性,聪敏异常,对贾府入不敷出的开支了然于心,且有危机意识,而戏外的陈晓旭,在离开剧组后,经过多年打拼,也成为商海中身家过亿的女老板。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陈晓旭在事业的巅峰时,急流勇退,最终选择入了空门,在去世之前,完成了她最后一个心愿——出家为尼,致力于佛学事业。
回首她的一生,从林黛玉到商人,从商人到遁入空门,由“槛内人”到“槛外人”,从“黛玉”到“妙玉”,戏里戏外,都充满了传奇。
一、高开低走的演艺之路
陈晓旭最初进入红楼剧组,是在男友的鼓励下写了自荐信,也是唯一通过自荐信最终突围的应选者,且扮演了剧中最重要的一个角色——林黛玉。
陈晓旭后来写过一篇回忆在剧组三年的文章《梦里三年》,详细记录了她在红楼梦剧组拍戏和生活的一切,开篇她就说:我拥有无数个美丽的梦,最美的一个是从这里开始的……
她的那首小诗《柳絮》,很多人都会背,这也是她当初附在自荐信里的其中一首。后来王扶林导演说,在那个年代,形象好,性格接近林黛玉,又有诗人气质会写诗的女孩不多,陈晓旭是综合各方面条件,最适合演林黛玉的一个,除了她,没有别人。
因为《红楼梦》原著本身的巨大影响,且之前已有王文娟老师扮演的越剧林黛玉在那里摆着,扮演最受关注的女一号林黛玉一角,陈晓旭自然也是充满了压力,曾有观众写信跟她说“林黛玉是我们心中的偶像,如果你演不好,我们将联合起来讨伐你。”
也正因为剧组的精益求精,陈晓旭本人的完美演绎,成就了87版红楼梦难以超越的林黛玉一角,迄今为止,可以说87版林黛玉是诸多影视剧中最经典的一版。著名剧作家曹禺也曾说:从梅兰芳到现在,我看过十几个版本的林黛玉,以这个为最好。
这本是好事,但对于陈晓旭来说,似乎成了“坏事”,因为她演了林黛玉之后,再也没有人请她演戏了!
红楼梦剧组20年后重聚时,陈晓旭回忆说“不知道是我演的太好了,还是太不好了,反正之后很少有很合适的戏来找我。”
三十多年后的今天, 我们已经有了答案,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一角,早已成为荧屏难以超越的经典形象,一如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赵雅芝扮演的白素贞等,越是翻拍,87版越是受到追捧。
不能不说,87版红楼梦的起点太高了,让脱离了林黛玉外壳的陈晓旭,很难接到合适的戏,因为无论她演什么,别人都会认为这就是林黛玉,即便是红楼梦之后她接演的《家春秋》里的梅表姐,也无法褪掉林黛玉的影子。
本想在演艺事业上有所发展的陈晓旭,在一次又一次尝试和碰壁之后,终于明白“红楼梦让我看到了一个非常精彩的大千世界,然后它又向我把这个门关上了,我不能在演艺事业上有更多的发展。”
陈晓旭说“它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又为我关上了一扇窗,我无法进入,只好重新开辟一条路”。
二、备尝艰辛的北漂生涯
既然无法在演艺之路上有更多发展,陈晓旭只能另谋出路。她拍完《红楼梦》之后,紧接着又拍了《家春秋》,但这之后,她就再也没有接到什么戏。
差不多从1988年到1991年,有三年左右的时间,陈晓旭没有固定的工作,用她的父亲陈强先生的话说,那时的晓旭借住在朋友的10平米大的屋子里,“生活艰苦”“太艰苦了”。
那时陈晓旭没什么钱,有人要出60万买她的肖像权,但她不卖。跟男友两人吃泡面,买不起整个猪蹄,就买半个,坐汽车花钱,就骑自行车……父亲心疼女儿,给她带去了4000块钱,成了她眼里的“救命钱”。
陈晓旭后来回忆那段生活时说“三年的时间,我无事可做。在北京漂泊,多次面临搬家的窘境,直到1992年才开始了新的创业。”
那三年对陈晓旭来说,充满了迷茫,她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努力,朝哪个方向走,“对自己将来的路,看不到一个目标。”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陈晓旭还曾短暂地出国。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赶上出国热,迷茫的陈晓旭收到了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录取通知书,她准备去美国,但签证时却遇到了麻烦,后来只好从德国转签。
但陈晓旭去了德国之后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国外的生活,后来她把当年出国看成是“一种愚蠢的选择”,认为“自己性格和意识,以及骨子里的传统观念,都不适合到外国去发展。”所以三个月后她又回来了。
也是这一时期,陈晓旭与曾经鼓励她报名进入红楼剧组的男友,后来成了她的第一任丈夫毕彦君的婚姻产生了裂缝。陈晓旭后来回忆时说“那时我年轻不懂得宽容,让人觉得很难相处……”
这之后,陈晓旭还拍了她人生的最后一部剧《黑葡萄》,也是因为这部剧,她认识了后来成为她第二任丈夫的郝彤。
后来87版红楼梦编剧之一的周岭看完晓旭演的《黑葡萄》中的细妹一角,很直接地跟她说:“晓旭,你以后不能接这种戏,不适合你。”晓旭沉默了一会说:“周老师,哪里还有一部《红楼梦》给我拍呢?”可见晓旭当时的迷茫。
在这三年的北漂生涯中,陈晓旭走穴、学英语、出国、闲逛……三年里搬了七八次家,但即便如此,她也没有停止学习。陈父回忆说,大热的天,晓旭狭窄的屋子里,温度比外面还高,但她却能捧着书本一坐就是半天。
那时的晓旭二十五六岁,正是人生最迷茫的一段时期,后来她说“一个人之所以迷茫,是因为自己的智慧不够,能够清楚明白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就不会那么迷茫。”
陈晓旭的困惑和迷茫终结于1991年,命运之神终于眷顾了她,她的事业在这一年开花结果。
三、财富积累的商业帝国
1991年,陈晓旭被郝彤拉去一起创业,承包一家广告公司的制作业务,当时的陈晓旭,对这一块一无所知,完全就是个门外汉。
在谈合作签约时,因为对方认出了她是扮演林黛玉的演员,直接就签了约,并说“我们不了解别人,但是了解林黛玉。”就这样,陈晓旭一头扎进了广告行业,一直到她出家。
当年有一本杂志,还专门刊载了一篇关于陈晓旭的文章,标题就是《商海里跳下个“林妹妹”》,全文分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了陈晓旭的“生活”“艺术”和“商海”生涯。
因为对方的信任,26岁的陈晓旭直接成了承包的广告公司制作部的法人代表,但当时的陈晓旭,对于广告代理、制作、媒体发布等流程还是完全陌生的,离开了演艺圈,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陈晓旭之所以进入这个行业,当初只是认为广告离影视比较近,后来的事实也证明,陈晓旭既有强大的领导管理和谋划能力,也抓住了上世纪广告行业最好的发展机遇。
红楼梦里,林黛玉寄居贾府,虽然体弱多病,不宜像探春那样理家,但她却是有管理者的头脑的,王熙凤也曾说“林丫头和宝姑娘他两个倒好,偏又都是亲戚,又不好管咱家务事。”
宝玉生日一回,黛玉白天对宝玉说“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
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晚上被请去怡红院开夜宴时也说“你们日日说人夜聚饮博,今儿我们自己也如此,以后怎么说人。”现实中的陈晓旭,体重才八九十斤,也是个看上去像林黛玉一样娇弱的女孩,但她的能力也如黛玉一般出众,注定会成就一番事业。
陈晓旭承包的公司,每年要交10万元管理费,这在当年是个天文数字,即便今天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聪明肯学的晓旭,很快就摸清了广告行业的门道,后来她说“第一年,我就赚到了很多钱”。
后来陈晓旭与郝彤就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当然,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但陈晓旭凭着自己敏锐的嗅觉和洞察力,经过十几年的打拼,终于把公司打造成为年营业额近2亿的行业领头羊。
陈晓旭本人也先后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风采女性广告人”“中国2005年度经济风云人物”“中国30位杰出女性广告人”,从瘦弱的林黛玉到商海身家过亿的女老板,陈晓旭用了20年。
陈晓旭曾坦言过对于财富的追逐,想必每一个曾贫困过人的都深有体会,她为的是要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能够跟父母家人住在一起,但后来她发现,财富的积累并没有让她更快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财富自由以后,陈晓旭不再执着于资本的积累,而是开始思考更多有意义的事,并将自己的一部分财富用于社会公益事业。
她曾资助过贫困生、投拍过电视剧、出资买回和建过寺庙……事业上的巨大成功,让陈晓旭开始有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的想做的事。
四、寂然皈依的妙真师父
87版红楼剧组20周年再聚首时,主持人问过陈晓旭一个问题,如果给自己的未来画一个蓝图,应该是什么样的?
陈晓旭是这么回答的:在工作之余,有更多的时间陪父母;有能力帮助他人;让自己坦诚、更纯净地面对每一个人。
这是2003年,陈晓旭已经是广告公司的董事长,身家过亿,也实现了她所说的前两条。她积累了足够多的财富之后,就在北京买了大房子,把父母和妹妹一家都接了过来,也一直致力于社会公益。
对于她所说的第三条,让自己“更坦诚、更纯净”,她最终的选择是出家。
其实早在1999年,陈晓旭无意间接触了佛经之后,她就开始信佛,但一直都是带发修行,且还被师父取了一个“华严”的法号。
直到2007年的正月初六,她才最终选择从带发修行的红尘步入落发为尼的空门,在长春百国兴隆寺剃度出家,法号“妙真”。十几天之后,郝彤在深圳某佛堂剃度出家,法号“开诚”。
关于公司、父母家人、社会公众,晓旭在出家之前也都已经做了妥善安排,并将个人财产分了分了几部分,除了留给家人的一部分外,其余的他们都将用于社会慈善与佛学事业。
对于出家的原因,陈晓旭在《出家声明》里提到:在家修学总有兼职之感,出家修学更能专精一门深入,这也是古大德求学之道。
当时,陈晓旭已生病,家人在多方设法救治,但陈晓旭是个爱美的人,她不想最后被手术弄的七零八碎的,所以她拒绝手术,拒绝化疗。
从1999年接触佛法到2007年去世,陈晓旭也逐渐完成了从林黛玉到商人,从华严居士到妙真法师的身份蜕变。
当时,很多人暗自揣度陈晓旭出家的原因,各种说法皆有,有的甚至恶语中伤,如今晓旭已去世十二年,红尘的一切是是非非都归于寂静。当然,这尘世亦会永远喧嚣下去。
只有真正懂得并喜欢晓旭喜欢黛玉的朋友,才会在每年晓旭的诞辰或祭日,或通过网络,写下几段文字,或去北京的天寿园,献上一束鲜花。
不为別的,只为她是我们永远的林黛玉。
作者:夕四少,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
《宝黛话红楼》欧阳奋强、陈晓旭、邓婕、王贵娥著;
《“黛玉”出家记》刘瑜著。
版权所有:大悲咒全文网